七年级历史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作者:王丙銮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2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农业生产仍面临许多困难,发展受到限制,农民面临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贫困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2)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落后。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53年,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普遍试办初级生产合作社。
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个,到1955年初发展到48万个,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度改造为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
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
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
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但是“三农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 农民、农村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 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医 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 .农民素质还比较低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低,计划 生育意识薄弱。农民减负增收问题。
具体措施: 1、稳定、完善和强化辅助农业发展的政策, 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2、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3、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4、加快农业科技穿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 环境。 6、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 农业竞争力。 7、改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8、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 会全面发展。 9、加强和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意义: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 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 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农业合作化(1953-1956)
背景: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 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首先是因 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 品粮的需求。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 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 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因此实 行农业合作化,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 是必要的。
过程: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土 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 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 利于农业生产。人民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引 导农民建立互助组。但互助组还只是社会主 义的萌芽。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兼 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这一制度。
意义:使农民有了生
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 的弊端,极大地调动 了他们的积极性。随 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
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 阶段。
一、土地改革(1950-1953)
背景: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
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
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 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在所有制关系上: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
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并要接受国家计划 的指导。
在经营方式上:体现了“统”“分”结合的
特点。
在产品分配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
路线:土改中坚决贯彻“依
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 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 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 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 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 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 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 利。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 了封建剥 削的土地 制度,使 亿万人民 实现了 “耕者有 其田”的 千年梦想, 生产积极 性得到极 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 义的积极性。
⑷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 使用,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 的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⑴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 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少地。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私有)
意义: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废除,农 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⑵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满足国 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私有—公有)
改造方式:合作化
意义: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 设奠定了基础。在农村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⑶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当时党的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实行全民所 有(公有—公有)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PPT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 是自己的。”
主义初级阶段; •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4、了解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的部分。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 律。
•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 3、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70年代末80年代初)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0年
代末80年代初——至今)
课标要求
• 1、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2、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1958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 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
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2011年中考专题复习一、专题综述我国是人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都特别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对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更是关爱有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入政策来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学习本专题知识,既有利于综合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更好地理解党的先进性,坚定前进的方向。
二、专题目标1、梳理掌握本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2、培训学生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认识党在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的实质及意义。
3、认识及感受党对于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人生信条,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不息的信念。
三、专题资源历史课本(主要是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下册)多媒体课件,资料习题等四、专题复习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导入内容)2004年3月,国务院宣布逐步免除农业税。
从事青铜铸造15年的河北灵寿农民王三妮,开始酝酿铸鼎,2005年年初拟定铭文,同年9月29日,王三妮制出“告别田赋鼎”模型,之后,又经一年多,耗资8万元的“告别田赋鼎”终于铸成。
告别田赋鼎见证了新中国免除农业税的重要举措,也见证了我们的党为人民利益而努力的进程,是中国农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我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也有许多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史实,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回顾复习。
二)、知识梳理1、土地改革: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背景):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⑵土地改革的实施: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
难点24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在农村先后实行过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有的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的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进而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但除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外,大都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难点磁场1.〔★★★★〕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A.10多年B.20多年C.30多年D.40多年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与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案例探究1.〔★★★★★〕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近代〔1840年~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命题意图:本题是20##的文科综合试题中跨学科的一道综合性试题的前两问,主要考查历史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农业收成的丰歉决定着国家的实力和民众的命运,因此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问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归纳能力,答案在教材中,但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概括.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知识依托:《天朝田亩制度》、三##义、中共##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经济体制改革.错解分析:第〔1〕问的错误答案主要是答不全,或者只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者答出的是土地政策的内容.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首先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题干中"代表性主张或纲领〞和"哪几种〞;其次是没有把握住答题的方法,要按不同的阶级主张去回答.第〔2〕问的错误答案主要是认识不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土地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出现以上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没有真正领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即改革的是生产经营体制和分配方式,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第〔1〕问,首先要仔细审清题干中的要求,即"近代〞"代表性主张或纲领〞"哪几种〞;其次要从不同阶级对土地问题的主张或纲领去回答,即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答第〔2〕问,关键是把握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即改革的是生产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没有改变原有的公有制;同时,还要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去分析.答案:〔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等亦可〕〔2〕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材料 2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结合材料回答:〔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其危害.〔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以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历史问题进行理论认识的能力.虽然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大,但是理论要求较高.同时,通过本题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与其从中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遵循的规律.知识依托:〔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局限性.〔2〕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以与影响.〔3〕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错解分析:〔1〕没有分清"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因而找不出它们的错误所在.〔2〕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中的两个方面,因而回答不好"危害〞.〔3〕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学生难以答全教训.解题方法与技巧:在解答第〔1〕问时,应先分清哪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错误,哪些是分配方式方面的错误,还要从理论认识的高度分析出错误在哪儿.对危害的考虑还要延伸到"三年经济困难〞.第〔2〕问要从两个方面总结历史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1〕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锦囊妙计〔1〕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应该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不能单纯地追求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政策.〔3〕对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措施的认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分清哪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哪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4〕坚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新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的失误,是建设中的失误,是暂时的失误,党中央和政府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纠正错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歼灭难点训练一、选择题1.〔★★★〕建国初期,旨在完成##革命任务的是A."三反〞"五反〞运动B.农业合作化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2.〔★★★〕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3.〔★★★★〕1953年~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C.我国是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4.〔★★★★〕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初级和高级农业合作社最根本的区别是A.规模B.性质C.分布地区D.社会地位5.〔★★★〕下列史实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A.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农村的基层组织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在政策上,对富农,由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为保存富农经济……对地主,限制了没收其财产的范围.对小土地出租者,提高了保留其土地数量的标准.实行这些政策,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农,有利于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还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2 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摘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请回答:〔1〕据材料1和你的认识,联系历史背景,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和突出特点.〔2〕据材料2,分析土地改革以后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3〕你怎样看待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性质?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以与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人民公社建立的时间,学生可以依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始时间来判断,即1958年.但是,人民公社废止的时间只能依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来判断、推理,事实上人民公社废止的时间是1982年,共存在20多年的时间.答案:B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准确理解和运用以与归纳、概括的能力.本题有三问,由浅入深,贴近教材.关键是要回答好第〔1〕问"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的步骤〞.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按照生产关系的内涵逐次分析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然后分析每次变革或调整的原因、内容、后果.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归纳应遵循的原则.答案: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主义革命内涵的理解.##主义革命仍属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三反〞是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是在私营企业中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因而A项不是反帝反封建,应排除.B项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也应排除.C项虽然是反帝,但它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是##革命遗留的任务,也应排除.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属于##革命的性质,故 D项正确.答案: D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内容的理解.全面解放后,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直到"三大改造〞时期,才废除了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制.答案:A3.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实行农业合作化〞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而 C项可以排除掉.封建土地制度早已经在土地改革时废除了,已经不存在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了,故A项可以排除掉."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故D项也可以排除掉.答案:B4.解析:初级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答案:B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的认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生产关系〞的内涵."整风运动〞是在党内进行的一次以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为目的的思想教育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是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大跃进运动〞是一场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的生产运动,它们都没有涉与到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C6.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现象以与理论认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它起到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的作用,说明这种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从经营管理方面来说,要实行集约化经营,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下的经营管理依然是粗放式的,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不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又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D项的内容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它背离了客观经济规律,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答案:B7.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以与分析、理解的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或调整,因而C项可以排除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又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因而D项也可以排除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没有涉与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因而B项可以排除.答案:A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第〔1〕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答第〔2〕问,除了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外,还要对其进行归纳、概括.解答第〔3〕问,首先要把握住这两次调整或变革的不同性质,然后紧扣住"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作答.答案:〔1〕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以摧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突出特点是保存了富农经济.〔2〕土地改革后,农村有重新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小农经济给发展公益事业和推广现代生产技术带来不便,并且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求.〔3〕土地改革运动是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是立足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 根据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指导,我国开展 了“一五计划”(1953——1957年)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底)。
• “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采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办法,走集体化道路。
合作化
建设社会 人民公社化
主义探索
运动
时期
1958年
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更大规模的合作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 新时期 包责任制
(包干到户)
1978年底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 社会主义公有制
村经济的发展
分田(农民获得
-
土地使用权)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专题复习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大同六中 崔振华
-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建国后党和国家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一、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 的四次 调整(P PT优秀 课件)
【史料及解析】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和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史料及解析】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和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学生比较熟悉,而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学生比较陌生,此同步素材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次,1950年土地改革,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被彻底废除,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第三次,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次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易混点: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对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二、探索时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
将土地有农业合作社所有变为人民公社所 有。 特点“一大二公”,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到严重破坏
土地公有制(归集体所有), 农民可以承包土地,把农民的 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三、改革开放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对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 土地改革 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 主人 意义:农民劳动积极性提高, 但劳动效率低下
一、过渡时期
农业合作化 土地归农民个体所有改 为归农业合作社所有, 运动
(三大改造)
即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 为集体所有制 意义:完成了对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链接]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4)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5)历程: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
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6)评价: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
(2)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安徽改革试点取得成功,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推广。
(3)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
(4)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土地和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5)影响: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b.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c.农村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吃“大锅饭“的弊端。
(6)改革的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重难点解析]1、分清两次分田的不同。
1950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没有改变土地的私有性质,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可买卖、处置等。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持土地公有示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颁给农民耕种,农民只获得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得买卖、处置。
2、分清两次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土地改革中,变地主土地所有缺点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分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变与不变。
责任制改变的是经营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统一经营、共同生产的方式,实行“分田到户”,农民获得了经营管理权;改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吃大锅饭、按需分配的方式,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获得了收益权。
作为农村改革实行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土地的公有性质不变,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
[中考真题解析]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使农业生产严重破坏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陕西农民侯永神妙在日记中写首: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
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试题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新中国建立时,广大农民迫切的要求是()A.得到土地B.反腐败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实现工业化2、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1)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3)建立了土地公有制(4)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A.(1)(2)(3)B.(2)(3)(4)C.(1)(3)(4)D.(1)(2)(4)3、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改革前我国农村各地都维持着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基本文件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5、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对此,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进行土地改革C.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D.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6、1953——1956年我国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7、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是因为()(1)当时农民非常缺乏生产工具、资金(2)当时农民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3)当时农民很难使用机械化农具(4)让本来比较富裕的农民更富裕A.(1)(2)(3)B.(2)(3)(4)C.(1)(3)(4)D.(1)(2)(4)8、人民公社这一基层组织妨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B.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C.政社合一不利于经营管理D.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9、流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语与“大跃进”运动属同一时期的是()A.抗美援朝B.人民公社化C.红卫兵D.打破“大锅饭”10、在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曾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包括()(1)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2)对国情认识不足(3)遵循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4)急于求成A.(1)(2)(3)B.(2)(3)(4)C.(1)(2)(4)D.(1)(3)(4)11、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2)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A.(1)(2)(3)(4)B.(1)(2)(3)C.(2)(3)(4)D.(1)(3)(4)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的改革首先开始于()A.城市B.农村C.国有企业D.政府机关13、运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右图,安徽鞭县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978年到1982年呈上升趋势。
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开展B.农业合作化的推行C.人民公社化的推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14、中共中央1982年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该“一号文件”着眼于()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B.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发行,建立农村集体经济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16、下列关于农村改革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D.农村乡镇企业的声带发展是党和政府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1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多次重要变革,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1)土地改革(2)人民公社化(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农业合作化A.(1)(2)(3)(4)B.(1)(4)(2)(3)C.(2)(1)(3)(4)D.(1)(2)(4)(3)19、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1)实行土地公有制(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A.(1)(2)(3)B.(1)(2)(4)C.(2)(3)(4)D.(1)(2)(3)(4)20、“农业丰则基础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说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下列历史事件对解决“三农”问题不利的是()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B.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1966——1976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D.近年来普遍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二、非选择题21.(2010山东淄博中考Ⅱ,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认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