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25课古诗词赏析
部编八上古诗第25课赏析整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③。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触景生情,进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体现了诗人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悠然”指无意看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的情景,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淡泊,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情趣。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以飞鸟自喻,用飞鸟倦而知返来比喻诗人弃官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深”字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了忧国之情。
2.这句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花鸟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诗人却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八上25课诗歌赏析与答案
25.诗词五首赏析一、《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的话题,写对。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2、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割弃尘缘,而是身处“”。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和(表达方式),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3、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人“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
”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
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的化境。
4、“,。
”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而又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中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炒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感人至深。
2、诗歌首联写,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3、诗歌颔联运用,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八年级上25课赏析共16页PPT资料
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 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 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 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 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 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9、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 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 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 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 美好心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 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 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 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 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 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 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 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 烈思念。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赏析理解要点与练习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赏析要点与练习赏析要点《饮酒(其五)》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理解:诗人虽没有隐居山林,而是处于尘世之中,却能免于尘世的烦扰。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如何能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就会觉得偏僻了。
理解:这两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揭开谜底:因为心情闲适,心高志远,所以居住的地方也显得偏僻安静。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理解:诗人在东篱下悠困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
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山中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来。
理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
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理解:“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主旨理解:《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意思: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这句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语文版剖析
25课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吹过江,洒在江边,高的挂在长林树梢,低的飘沉池塘、洼地。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狠心地当着我的面作盗贼。
公开地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口唇干燥也不能呼喊,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四起,灰蒙蒙的天渐渐黑暗。
多年的布被像铁一样冰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屋顶漏雨,床头没有干地方,密集的雨点像麻杆一样没有间断。
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就很少,长夜漫漫,湿淋淋的如何挨到天亮?怎样才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唉!什么时候眼前耸现这样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破烂,我冻死了也心甘情愿!译词三:不定数,表示多。
挂罥:挂住,缠绕。
塘坳:池塘和洼地。
忍:狠心。
公然:公开地。
俄顷:不久。
漠漠:灰蒙蒙的。
布衾:布被。
恶卧:睡相不好。
屋漏:房子的西北角。
古人设床在屋的丧乱:战乱(安史之乱)。
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这用两个方位词借指整个屋子。
雨脚:雨点。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如何能。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全诗可分为几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八…塘: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2.…息: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
3.…彻: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4.…足: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
找出第一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它们在诗歌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一段运用“号”“卷”“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茅屋受害之重,刻画出作者愁苦、无奈的神情。
2.赏析第二段“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顽童顽皮之状跃然纸上,诗人无可奈何之态也形象生动。
一老一少构成画面。
说明诗人生活的穷困。
3.赏析第三段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景致优美,蕴含哲理
景致优美蕴含哲理——陆游《游山西村》名句赏析《游山西村》写景优美,立意高远,景中寓理。
尤其是诗歌的颔联,体现得更为明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写的是山间水畔的美好景色,景中寓含哲理。
只见山环水绕,草木渐渐浓郁,蜿蜒的山路扑朔迷离,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绿柳婀娜,花团锦簇,一个美丽的村庄出现在诗人的眼前。
由此我们不难想到,人生某一时刻,会陷入“疑无路”的困境中,但只要心存希望,转瞬间就会看到“又一村”的美好景象,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诗句不仅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同时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诗歌就超越了描写自然景色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锤炼一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锤炼语言上非常讲究,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诗人描绘秋风用了“怒号”,一是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风之无情,从声势上再现了秋风的威力;二是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如果换成“猛烈”“凶猛”等词语,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下句中的“卷”字紧承上句,在表现风之猛烈上既形象,又有力度,是“吹”所不能比的。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此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飞”“洒”“挂”“飘转”“沉”,真实地再现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充分印证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现实场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冷似铁”中的“铁”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
因为长期的颠沛流离,诗人没时间洗,也没钱买,仅有的一床被子,没法拆洗,故而既冷又硬,而且还破了,形象地表现出杜甫的生活窘迫。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个“麻”字说明雨点密密麻麻,形象贴切。
亲切自然情趣无限——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情趣美诗歌抒写了作者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无限乐趣。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此句写诗人在故人家的一个生活场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山川壮丽蕴豪情
山川壮丽蕴豪情
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的杜甫漫游齐鲁,终于得以眺望向往已久的五岳之尊——泰山,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
全诗从大处落笔,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人开篇设问,有如石破天惊,将长久以来对泰山的仰慕以及终于见到泰山的惊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泰山。
一个“未了”除了表达苍翠的山色绵延不尽之外,还表达了诗人心灵受到的强烈的震撼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全都聚集在它身上。
泰山的高耸挺拔,因“阴阳割昏晓”而得到了突出表现,泰山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凝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
诗人睁大眼睛,望着飞入山间的归鸟。
诗人目睹壮丽的泰山,那激荡于胸的云彩,那回归山间的飞鸟,带着诗人的遐想,伴随着诗人一颗陶醉向往的心飘荡、飞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面对壮丽的泰山,诗人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升腾起的渴望,顿时产生攀登高山之巅,俯瞰群山,尽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战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到达自己的人生巅峰。
品读《望岳》,我们在领略泰山神奇壮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课古诗》赏析及答案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见” 写出了诗人无意看山,南山扑入眼帘的情景。
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胸。
2. 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
夕阳已经快落山了,美丽的鸟儿呼朋唤友结伴欢快回巢。
表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人生理想。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指作者怎样的生活?“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恬淡闲适的生活。
“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3. 首联中“破” 、“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搔” ,搔首,是解愁的动作,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赏析理解要点与练习
Λ±25课《诗词五首》赏析要点与练习赏析要点《饮酒(其五)》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理解:诗人虽没有隐居山林,而是处于尘世之中,却能免于尘世的烦扰。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如何能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就会觉得偏僻了。
理解:这两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揭开谜底:因为心情闲适,心髙志远,所以居住的地方也显得偏僻安静。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理解:诗人在东篱下悠困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
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山中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来。
理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
诗人从飞鸟晨岀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淸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理解:“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主旨理解:《饮洒》(英五)通过对出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春望》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意思: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 “恨”的主体。
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乌为“感” “恨”的主体。
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这句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八年级语文25课+课后诗歌赏析
25课诗歌赏析望岳唐杜甫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他对于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望岳》的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试分别指出。
首联是从远处望整座泰山,颔联是近望泰山,颈联写细望所见,尾联则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这句写了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聚集”的意思。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色;“割”,“切割”的意思字,比喻。
大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两个字突出大自然的有情和泰山的奇险,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赏析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题可删)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表达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春望唐杜甫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3、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画面。
面对沦落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4、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析好在哪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人的伤时忧国之情。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 心情感?
•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 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 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 痛苦的心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停) (阴沉灰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像墨一样黑) (渐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qīn,被子)
(睡相不好)(被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泛指整个屋子 )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到天亮)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 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 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 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qīn chóng
bì 庇
ào
突兀 布衾 zhuǎn qǐng
三sā重ng茅shà沉x塘ià坳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厦 见 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上人教版-第25课-诗词曲五首赏析
八上人教版-第25课-诗词曲五首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刘禹锡唐[注释]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酬:酬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
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前后共二十三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
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
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作者小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
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赏析】: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课文分析 语文版
诗词五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元二年(761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
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17首理解与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17首理解与赏析第25课XXX诗三首【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XXX。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勃勃。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XXX,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XXX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XXX。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头脑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亡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甚么情景?有甚么作用?国都沦陷,城池残废,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4.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破”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破”字突出战乱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景象,“深”字写出了战乱的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天接云涛(1)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2)。
仿佛梦魂归帝所(3),
闻天语(4),殷勤(5)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6)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7)。
九万里风鹏正举(8)。
风休住(9),蓬舟吹取三山(10)去。
[注释](1)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2)星河:天河。
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
这一行说:满天迷漫着云雾,雾里露出了曙光,星河正在转动,象无数船儿在扬帆前进。
(3)帝所:天帝住的宫殿。
(4)天语:天帝的话语。
(5)殷勤:关心地。
(6)报:回答。
嗟:悲叹。
(7)漫有:空有。
这一行说:我告诉天帝,自己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毫无用处。
(8)鹏正举:大鹏正飞上天。
庄周《逍遥游》里说:大鹏鸟乘风上天,一飞就是九万里。
(9)休住:不要停止。
(10)蓬舟:象飘蓬一样轻快的船。
吹取:吹向。
三山:古代神话:东方大海里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
[赏析]李清照南渡后,在变乱中受到许多折磨,正是处在“路长嗟日暮”的境地。
她不愿意听众命运的摆布,梦里渡过天河,直上天宫,向天帝陈述自己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苦闷,然后乘风破浪到仙岛上去。
全篇气势豪迈,显示出这位女词人风格的另一面。
八上25课内诗歌鉴赏资料
八上25课内诗歌鉴赏资料《望岳》(唐)杜甫岱(dài)宗夫(fú)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期蓬勃的朝气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翻译: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②赏析:“钟”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割”字是切断的意思,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③思想感情: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赞美之情3、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顶峰,俯首望去,众山显得那么渺小,匍匐在我的脚下赏析:此句话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融情于景,移情于物,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悲己的感情,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是“残破”的意思,“深”是“荒芜”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国都陷落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京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的悲凉景象。
令人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25课)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解】《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句意】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偶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
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将“见”改为“望”不好。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
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
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
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解】《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句意】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背景】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方面: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小解】《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