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
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
(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
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围绕“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以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了“将相和”一个曲折完整的大故事。
故事以将相之间的“和——不和——和”的过程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赞扬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凸显了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经过几年的训练,对文本中出现的生字学习已不再是教学的难点。
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本篇课文故事性又很强,学生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初读感知,基本上能够读懂故事的内容,但是故事内在关系较复杂,要深刻地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将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指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细节描写等方法多层面地阅读来解读文本。
另外由于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
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1.复习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在表达中的作用。
2.揣摩课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根据插图想象写话。
3.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通过理解故事的意义,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背景和目的1. 教学背景《将相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课本中的重要篇目。
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背景及其内涵。
2.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了解《将相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将相和》中的道理,提高道德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1. 教学内容•《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将相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将相和》中的生活道理和教育意义。
2. 重点•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了解《将相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3. 难点•学生对于《将相和》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将相和》的内容和内涵。
2.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主要包括:•预习: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先行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讲授:通过课堂讲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将相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阅读:指派阅读任务,让学生多次阅读《将相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组讨论:指定小组进行讨论和总结,梳理出《将相和》中的生活道理和教育意义。
•总结: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策略、目的和要点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四、教学程序及具体内容1. 教学程序•第一步:介绍《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第二步:讲述《将相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第三步:指派阅读任务,让学生多次阅读《将相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四步:小组讨论,针对《将相和》中的生活道理和教育意义进行讨论,并总结;•第五步:总结本次课程,重点强调《将相和》中的重要思想和实证。
2. 具体内容第一步:介绍《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讲述《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即吕洞宾和许仙等人走进魏武帝的宫廷,并用自己的奇怪举动来引起魏武帝的注意,从而使魏武帝认为这些人是痴人。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精选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第五单元“学会交往”主题下的故事——将相和。
详细内容为: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展示了两位历史人物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宽容、谦让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情怀。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出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段落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将相和》2. 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3. 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4. 品质:宽容、谦让、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蔺相如和廉颇的特点,以及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篇章,深入了解历史人物。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优秀教案
《将相和》优秀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3篇《将相和》优秀教案篇1《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供参考阅读!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1)“将”的读音有( )(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
这里应读( )。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面临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
本文以《将相和》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并结合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将相和》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篇优秀议论文,文中以将相二诗人的对话为主线,旨在探讨生活哲理和人生境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核心观念,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课文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比如,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定期举行教学反思会议,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将相和》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启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字数:573】。
《将相和》的教学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索
本文围绕着《将相和》的教学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索展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内容分析1.选课背景《将相和》是中国古代名篇,以聪明智慧的将相和大胆地向皇帝提出了正确的建议,而不惧担责,树立了忠臣孝子的典范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也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将相和》的基本情节及其中的典型形象。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理解并阅读古文,并灵活运用古代典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忠诚精神和勇敢精神。
3.教学内容分析(1)《将相和》的基本情节。
故事发生在秦始皇扫六合、统一中国之后,将军李牧和相国王翦为了抢功而相互排挤,经过毕公高的调解,合力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但两人仍为功名利禄争吵不休,此时将相和刘向便上书劝谏,最终使得两位将相和解如初。
(2)《将相和》的经典形象。
将军李牧和相国王翦虽然都是忠臣,但在功名利禄的影响下,却相互妒忌,甚至陷入了互相排挤的情况。
而毕公高则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对国家大局的高超见解,为两人调和交好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
刘向虽然身为普通官员,但他的进言却使得将相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并最终达成了和解。
二、教学方法探讨1.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如PPT、视频、课件等,以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将相和》的情节和典型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将军李牧和相国王翦互相排斥的原因、毕公高的智慧和刘向的进言对他们的影响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生动故事引入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情景,引入《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情节和典型形象。
三、教学实践探索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能力:1. 掌握古代汉语知识。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1一、导入二、解题:1、明确这三个字的读音。
2、明确“将”“相”分别指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反思:导入时未能将课题齐读,齐读有助于理解课题的意思。
教学时发现学生屡次将两个人物的名字读错,解题时就应该板书多读两个人物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尝试复述每个故事。
过渡:既然课题叫《将相和》,那说明之前有不和,将相为何不和呢?找出相关语句。
四、将相为何不和?1、生读第十六段,明确是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
过渡:从朗读中,我们发现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才能,只有嘴皮子功夫,蔺相如真的是这样吗?生:不是,蔺相如智勇双全。
2、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1)生找出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语句,品味,朗读。
反思:至于为何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没有解释清楚。
学生偏离了太远,需要教师总结。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机智表现为:1、抓住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心理,从秦王手里骗回了和氏璧;2、抓住秦王表面上要装作守信的心理,逼迫秦王同意举办典礼,赢得了送和氏璧回国的时间,迫使秦王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的勇敢表现为:即便死也不让秦王得到和氏璧。
渑池之会上为何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也需要板书。
机智表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勇敢表现在以死捍卫赵国和赵王的尊严。
过渡:我们认识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结果赵王给他加官成上卿。
其实除了从赵王身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是有智有谋的,还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能力,是谁呢?生:秦王师:你从秦王的哪些反应当中看出他畏惧蔺相如?反思:“敬畏”蔺相如,此处“敬畏”用得不合适,应该换成“忌惮”。
(2)侧面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3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3篇《将相和》教学实录篇一课前交流: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课件画面,看看你想到了什么词?学生在音乐声中观察思考。
师:好,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生:我想到了历史名城。
师:为什么?生:因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那是哪,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说明没有仔细看,画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这是哪吗?生齐答:西安。
师:我就是西安的,西安这个地方可不一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来访问,第一站就来到西安。
谁通过观察画面,还还能再说个什么词。
为什么?生:我想到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师:为什么?生:我觉得西安的历史很多,而且学到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趣。
师:非常好,应该说西安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很多,历史故事也不少。
二是呢,我发现今天大家都有点严肃,一个个眼睛瞪着我,把我吓着,笑着说行不行,先给我笑一笑,我看看。
学生脸上露出一点笑容。
师(笑着说):笑的有点假,发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生在笑)师:还是有点假,可能是我没有雄老师长的那么好看,看着有点难过。
(师生都笑了)师:谁再说说?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师:美如仙境?生:因为我感觉前几幅图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师:我听了之后,心里贼美贼美的。
我就是从仙境来的。
好了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希望一会大家发言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就合平常上课一样,别瞪着我,我胆比较小,好不好?生齐答:好!师:我没听清,好不好?生齐答:好!师:坐好了,我们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探究学习: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师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
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请大家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读明白什么?开始!生自由读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生:我感觉到廉颇很气愤,因为蔺相如职位比他还高。
师:非常好,谁还能给他补充?生:我感觉廉颇非常嫉妒蔺相如。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师:好!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因为廉颇说我战无不胜,而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教学设计改进案例(精选12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改进案例(精选12篇)《将相和》改进案例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2023年《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策略(优质(优秀3篇)
2023年《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学策略(优质(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2023年《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学策略(优质,希望在将相和教学设计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较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
美好品质。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
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权,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权2.喜欢廉颇。
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
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人?(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廉颇、蔺相如、渑池之会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国家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 课文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解廉颇、蔺相如、渑池之会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理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课文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将相和》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3)廉颇、蔺相如、渑池之会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子和难理解的部分。
(2)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原因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出问题。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讲解与提问: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提问,解答疑问。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加学习趣味性。
(2)图片资料: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文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将相和》演绎之美:教学案例设计与评析
《将相和》演绎之美:教学案例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本堂课是作为音乐课进行教学,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
(2)通过课堂学习和习,掌握《将相和》的旋律和节奏。
(3)通过“听、唱、说、看”多种方式来探究《将相和》词曲的内涵。
2、教学策略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听、唱、说、看、涂、弹。
(1)听: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旋律和节奏。
(2)唱: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将相和》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情绪和内涵。
(3)说:引导学生谈论和思考《将相和》的歌词和旋律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4)看:展示相关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感受《将相和》的意境和氛围。
(5)涂:让学生用画笔在纸上涂鸦出自己对《将相和》的印象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6)弹:教学环节结束后,向学生演示如何用钢琴演奏《将相和》这首曲子。
二、教学评析1、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性,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于《将相和》的感性理解和情感共鸣。
2、贴近生活的课堂案例通过生动的教学介绍,贴近生活的课堂案例,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独特魅力。
3、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目标实现通过课堂活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审美观。
4、教师角色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挥得非常好,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引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知音乐和感受音乐的平台。
五、总结本文对于《将相和》的教学案例进行了设计和评析,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学习成果的实现。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和灵活变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1.《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再来看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优秀3篇
《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
2、分清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3、把三个小故事任选一个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学生讨论交流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媒体设计】录相带、投影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思路〗通过第一课时和课下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适当加入自己的褒贬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通过教师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最后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通过上节初读课文,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问题?1、引导学生围绕从题目、主要内容、对人物(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个性的褒贬态度等方面回答,要紧紧抓住课文的叙述、描写来说,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说出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他。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将相和”的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二、看录相(完璧归赵)师:你从录相里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质疑问难,发表见解,鼓励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生:这段录象讲述了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强权。
我从文中“……”看出来。
生:我从“当满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颇很勇敢。
问: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可围绕这几方面回答:1、不是的,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教学分析
将相和教学分析这是将相和教学分析,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相和教学分析第1篇《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
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二个就是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
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将相和教学分析第2篇《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将相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阅读教学案例系列】将相和执教:ch971教材分析《将相和》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战国时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并以此侮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他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
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的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
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课文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
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故事较强的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情节很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以“理解”为重点的语文训练,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即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
抓住本课的重点——评价人物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找出评价的依据,然后将言语评价进行正确的组织,连贯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问题对策1.以训练为主线,突出运用语言训练。
本节课以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训练为重点,突出运用语言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Case analysis of jiangxianghe Teaching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由于本课故事性强,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
案例:
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的三个小故事。
然后,自由结组,分别把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
课本剧完全由学生们自己编剧、导演、演出,中间可以加上合理的符合课文内容的想象,在第二课时,我就让学生们把自己排练的课本剧表演出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认真的排练,我真想马上就看
到大家的表演。
怎么样?这节课咱们就来观赏观赏吧!
(第一小组表演《完璧归赵》)
(话外音: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
封信给赵王。
)
“赵王”把大臣召集到宫殿里,说:“寡人收到了秦王得信,他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一“大臣”施礼说道:“大王,秦王恃强凌弱,他一定不会拿城池
来交换和氏璧,您可千万不要上他的当啊!” 另一“大臣”说道:“大王,如果咱们不答应,恐怕秦王恼羞成怒,派兵进攻我国啊!”又一“大臣”道:“大王,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
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忙说:“宣蔺相如!”“蔺相如”知道事情经过后,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池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
交出十五座城池,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
兵的理由。
”“赵王”想想:“也只好如此。
”“蔺相如”拿着
和氏璧到了秦国,晋见秦王,向秦王叩首呼道:“大王万岁万岁
万万岁!”“秦王”傲慢地说:“平身。
和氏璧带来了
吗?”“带来了。
”“快呈上来!”“秦王”双手捧着璧左看右看,不住口地称赞:“哎呀!真是好哇!这璧真是好啊!”“蔺
相如”见他并没有交换城池的意思,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
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忙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到了柱子旁边,理直气壮地说:“我
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
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就要举起和氏
璧向柱子撞。
“秦王”忙拦住说:“此事好商量,好商量!”就
叫人拿出地图来,把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
璧乃无价之宝,得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能把璧交出
来。
”“秦王”只好同意。
出了宫门,“蔺相如”叫手下人化了装,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在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晋见“秦王”,大大方方的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
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只好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第一小组的同学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然后,同学们
又表演了“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每一组的同学的表演都
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
……
反思:
本课故事性强,而且故事情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懂。
所以
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当学习的主人。
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排
成课本剧,把自己对课文主要人物的理解充分表演出来,这样做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好处: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课文中的小故事,同
学们非常喜欢读、爱读。
听说老师让他们自己把课文演出来,都
异常兴奋。
为了自己的小组能演出成功,他们每个人必须认真地
吧课文读懂读透,这样才能把握好人物性格。
所以,在第一课时时。
同学们在各自的小组里,认真地学生字、读课文,互相帮助,共同学习。
2、培养了学生地团结协作能力。
每一个小故事都需要整个
小组地所有成员共同来完成,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团结一致,
以组长为中心(当然组长是由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有组织能力地
学生来担任),同时组长也必须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共同编剧,然后在组长的导演下,排出课本剧。
在排练和表演的时候,大家
必须配合默契,这样才能演出比较成功的课本剧。
3、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我对大
家的要求是要加上合乎历史的想象,所以同学们必须根据自己对
当时历史环境的了解(可以是自己以前看过的电视剧或是看过的
有关的书籍),把书上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补充出来。
结果证明同
学们有着超乎意料的想象力。
在表演时,同学们的语言运用的非
常准确到位,有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表现出了超出平时的
水平。
总的来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要改变过去传统教
学模式,向新课程改革靠拢,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