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性格
《儒林外史》中平民文人特点
![《儒林外史》中平民文人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6468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a.png)
《儒林外史》中平民文人特点《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描写平民文人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情感。
在小说中,平民文人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他们常常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展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以下将就《儒林外史》中平民文人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1. 勤奋求学《儒林外史》中的平民文人大多具有勤奋好学的特点。
他们不仅自学成才,还勤奋不懈地钻研经史子集,力求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
例如书中的田青、孔尧、钱塘等人,都是勤奋苦读的形象。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攀登社会的阶梯,被赋予了平民文人的艰辛历程和精神。
2. 不甘平庸《儒林外史》中的平民文人大多怀才不遇,不甘平庸。
他们有着过人的才华和见解,渴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由于社会的局限和环境的束缚,使得他们常常流连于艰辛的庸碌生活之中。
例如书中的田青和孔尧,他们都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和追求,却又常常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压迫。
3. 品德高尚《儒林外史》中的平民文人往往具有品德高尚的形象。
他们对待朋友、家人和社会都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书中的孔尧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形象,他在周围人的眼中都是一个高尚的人格典范,他的品德和行为一直受到社会的称赞和尊重。
4. 忧国忧民《儒林外史》中的平民文人常常对国家和社会的疾病抱有忧虑之心。
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百姓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例如书中的田青就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的形象,他常常在书中表现出对国家兴亡的忧思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希望有所作为,改变国家的命运。
5. 机智灵巧《儒林外史》中的平民文人通常都有着机智灵巧的特点。
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危机时,经常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化解困境和排除障碍。
例如书中的钱塘就是一个机智灵巧的形象,他在不断面对各种困难和障碍时,都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解决问题,打破局面。
以《儒林外史》中的平民文人作为代表的这些形象,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好学、才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了不同于权贵和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社会价值取向。
儒林外史杜慎卿人物性格特点
![儒林外史杜慎卿人物性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e69bf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e.png)
儒林外史杜慎卿人物性格特点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经典名著,杜慎卿在这部小说中是一个立足贫贱中的智者,他的人物性格特点非常多样。
杜慎卿是一个忠厚而有礼貌的人。
他身处政治舆论上复杂的环境,但他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待别人的态度,一直都是忠实而有礼貌的。
他一直都担任着学术界的参谋,在争斗中反复出其不意,与同伴们一起行动,都显示出他的忠厚而有礼貌的品质。
杜慎卿是一位勤奋和求知欲旺盛的人,他有渊博的学识,在人物关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力,并且他的求知欲极强,他曾经为了留学旅行到西方,甚至曾一度尝试在事业上进行挑战,但他都毅然做出了决定,继续努力求学。
杜慎卿是一个勇敢而有见解的人。
他在许多政治事件中,都能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的小道理,而他也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看法,百闻不如一见一说,他一路前行,勇敢地直面眼前的困难,面对无奈,他依然义无反顾,即便有时候也会失败。
杜慎卿也是一个睿智而理性的人,他的判断经常准确无误,从小事到大事,他都能很好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他往往有一种深沉的理性,遇到重大决定的时候,他总是能够以冷静的心境,维持理智的思维,把握重点,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杜慎卿是《儒林外史》中一位智者,他有忠厚而有礼貌的品质,勤奋和求知欲旺盛,勇敢而有见解,又能够理性准确地分析和判断,这些都体现出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智者的特点。
在文艺复兴的时
候,杜慎卿的性格特点特别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所以他在古典文学中被记载下来,被作者们视为一个道德楷模,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智者们优秀品质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https://img.taocdn.com/s3/m/e288b76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e.png)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不知道哪些文人可以算是你眼中的中国文人的性格?在我看来,中国文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东汉末年的曹操,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和文天祥,明代的于谦和谭纶,民国的鲁迅。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正直和精神为我们今天的人所称赞。
以下是我对那些这几位代表人物的看法: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曹操不是文人,但是曹操写的文献中的成就足以证明他是文人。
他的建安风格在文坛影响很大。
早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有能力的大臣,但现实的残酷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虽然,因为他的理想,人民多疑,君主不信任;所以他在晚年说他应该向周文王学习。
即使他有当皇帝的实力,他也没有。
因此,他想当忠臣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一个学者,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是非常难得的。
要知道,很多读书人都是管不住自己,最终成为被后人唾骂的汉奸。
陶渊明:陶渊明在作品中提到桃花源,他非常向往田园生活。
然而,世上没有桃花源;这个大家都知道。
而且,真正的桃花源在人心。
而且他不为五斗米弯腰,这在今天很多读书人都做不到。
他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最起码没有坏人,一些文人的文学圈污秽不堪;让人生气。
比如年初的方老太和梁某平叫兽。
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他是我的兄弟。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也喜欢饮酒和舞剑。
所以,李白的前辈们除了有诗仙的谥号外,还有酒仙、剑仙的谥号。
尤其是李白前辈的豁达,是今天很多文人做不到的;毕竟说起来容易,不一定要留在这里。
真的很难做到。
杜甫的前辈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们忧国忧民。
他的诗敢于为老百姓发生,比某些自视甚高的文人好得多;要知道很多读书人自视甚高,所以严重脱离群众。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一个生于北宋,一个生于南宋;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
苏轼的豁达和豪气,是很多文人无法相比的。
要知道很多人文主义的人经常无病呻吟,很恶心。
早年参加抗金起义的辛弃疾,英勇善战;可惜南宋朝廷的昏庸导致他没有得到重用。
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0e21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6.png)
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其特点是文风庄重、语言华丽。
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经常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下面将对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深入分析。
一、刘备的仁德之美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被描述为“仁义方正”。
他的仁德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以身作则,关心民众的疾苦。
他多次向百姓散财济困,并且亲自下乡走访,了解民情民意。
其次,他推崇礼仪之道,崇尚忠孝。
在治理国家时,他注重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要求他的臣下恪守忠诚和孝道。
刘备的仁德之美在文言文中生动而深远。
二、李白的豪放洒脱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气势恢宏,豪放洒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豪放洒脱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和生活态度上。
他用独特的诗句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了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渴望。
他以自然为师,不拘一格地创作,同时也追求个体的超脱和解放。
在文言文中,李白的豪放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司马迁的坚韧和毅力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之宝库”。
司马迁在文言文中被描述为志向高远却饱受折磨,但依然坚韧不拔和毅然决然。
他的一生充满了忍辱负重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尽管司马迁在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史学事业的追求。
司马迁的坚韧和毅力在文言文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四、薛宝钗的聪明机智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被描述为聪明机智,智谋出众。
薛宝钗的聪明机智主要体现在她与贾宝玉的情感纠葛中。
她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洞察人心。
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感情纠葛时,薛宝钗总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正确的选择。
她的聪明机智和智谋在文言文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孔子的智慧和谦和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文言文中被描述为智慧过人和谦和有礼。
孔子的思想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他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文档资料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ca7b0080eb6294dc886cae.png)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一、狂狷的表现“放诞”与“简傲”等作为魏晋时期流行在士人中间的一种社会风气,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方式有嗜酒、裸体、不拘礼节、蔑视权威等等。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1.嗜酒酒在魏晋文人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2](《世说?仁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世说?仁诞》),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世说?仁诞》)可见饮酒对于魏晋文人来说已经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也是因为酒,他们常常做出一些令我们现代人看来十分匪夷所思的事情。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仁诞》)刘伶对酒的渴求已经超过了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他甚至不惜为此说谎,如此嗜酒者,实属罕见;蔑视权威、视金钱权利如浮云的阮籍竟然为了酒而屈就自己,求做步兵校尉的官职,可见魏晋人对于酒的感情也超过了对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追求。
2.裸体鲁迅先生曾指出,魏晋士人风行穿宽衣是因为服食“五石散”的缘故:“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
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 [3] 或许魏晋文人中间有裸体的风潮也是因为他们服药的缘故,毕竟穿的衣服再宽松舒适也难免会磨破皮肤,倒不如干脆不穿更为自在。
不管原因为何,裸体都实在是魏晋文人放达狂狷的一种表现。
在这些用裸体表现狂放的士人中间,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刘伶了: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我国古代诗人的职业生涯和文学性格
![我国古代诗人的职业生涯和文学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b77a92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5.png)
我国古代诗人的职业生涯和文学性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一直是文人墨客们追求的艺术形式。
许多伟大的古代诗人通过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独特的文学性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登上政治舞台的宰相到追求清高的隐士,古代诗人们展现了各种不同的职业生活和文学追求。
本文将以古代的几位著名诗人为例,探讨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文学性格。
1. 杜甫:官员诗人的典范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职业生涯和文学性格非常鲜明。
杜甫曾经历过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一直保持着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敏感。
他先后担任过吏部员外郎、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位,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政治的黑暗面和社会的不公正。
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与怨愤,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杜甫的诗触及到社会底层的困苦和人民的疾苦,他用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思考描绘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和悲欢离合。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官员的职业使命感和良知。
2. 白居易:政治家与文学家完美结合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知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职业生涯和文学性格更多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一面。
白居易官至秘书监,担任过许多高位,但他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完全把他束缚在官场之中,反而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感之源。
白居易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政治权力的腐败和社会阶级的不平等,用优美的词句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独特见解。
白居易的诗作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又有抨击时弊之作,有时尚风骚之作,也有田园诗风之作。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也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王之涣:追求清高的隐士诗人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隐士诗人,他的职业生涯和文学性格彰显了他对清高境界的追求。
王之涣曾经在朝廷担任过一些职位,但他并没有过多地沉迷于政治的权力之争,而是选择了隐居山水之间,专注于写作和修身养性。
王之涣的诗作大多脱离了尘世纷扰,追求清新脱俗的意境。
古代文人性格缺陷
![古代文人性格缺陷](https://img.taocdn.com/s3/m/23b62a1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2.png)
古代文人性格缺陷这是我好朋友写的文章,很高兴他还有如此的笔锋.高兴之余,有些失落,因为我觉得自己恐怕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了......放眼历史,多少文人墨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春秋战国,苏秦联合六国,合纵抗秦;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末年,诸葛亮羽扇纶巾,三分天下……他们满腹经纶,笔剑横天,留下多少文坛佳话。
他们是中流砥柱,社会栋梁:入则封侯拜相,参与时政;出则清谈阔论,针砭时弊。
偶有出身寒微之士,经过厚重文化熏陶浸淫,早已脱胎换骨,亦显鹤立鸡群之傲气傲骨。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现代人改革创新,注重时效。
一干文人,无论古今,与生俱来的思想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再值得提倡,比如“蔑视权贵”、“恃才清高”、“消极避世”等。
脱离社会、不融于俗,不利于自身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趣、处世哲学进行一番褒贬,并喻之后学者,以明辨慎取之。
一、恃才傲物难成大器文人学士们埋头寒窗,苦读诗书,只知圣人之言,不谙人情世故。
初入仕途,豪情万丈,一心将一身“文武艺”,报效“帝王家”。
于是献策论,进忠言,分析社会弊端,提出改革意见,真可谓小马初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
然而,理想不是现实。
他们出口则锋芒毕露,直指社会痼疾,既触动了统治阶层利益,就难免招致“恃才傲物”之讥。
比如屈原。
楚国贵族出身,甚得楚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及左徒要职。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此间,对内他主张“举贤授能”,改革政治;对外主张合纵抗秦,收复失地。
后却因起草宪令遭旧势力反对。
《史记》中记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被疏,当然有楚王昏庸,旧势力反对等原因,但他们指责屈原的恰恰就是“平伐其功”。
比如贾谊。
诵诗属文,精通儒典,18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
年轻有为,无出其右。
古代文人的失意和诗意
![古代文人的失意和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28d0353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c.png)
古代文人的失意和诗意介绍如下:
1.失意:在古代,文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他们可能因为
政治斗争、社会动荡、家庭变故等原因而失去权势、地位或财富。
这些失意经历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2.诗意:然而,即使在失意的境遇中,古代文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而赋予了失意经历以诗意。
3.相互转化:失意和诗意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他
们往往能够将失意转化为诗意,从困境中找到灵感和力量。
例如,一些文人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等方式,将失意的情感转化为诗意的表达。
4.豁达开朗:古代文人们往往具有豁达开朗的性格。
他们能够以乐观
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在失意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豁达开朗的态度也是他们能够将失意转化为诗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5.心怀祖国:许多古代文人在失意时仍然心怀祖国,关心国家大事。
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等作品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期望,从而赋予了失意经历以更深的意义。
总之,古代文人的失意和诗意是一个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等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而赋予了失意经历以诗意。
这种诗意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屈原的性格
![屈原的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94d8e55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f.png)
屈原的性格
问题:屈原的性格?
答案:
屈原将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其生命与“修名”为代价,自塑了一个完美人格的典型,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
屈原以忧国忧民与求君任用二者为中心,形成忧患意识、使命意识与理想美政的融合。
屈原是一个有才华、有个性也有明显缺陷的政治家,是一个诗人气质过于强烈的政治家。
屈子之悲是从时代和社会现实中生发出来的深厚博大的感情,所以他的《离骚》具有史诗的性质。
屈原的爱憎是分明的,他嫉恶如仇,感情象一团火,按照一般的逻辑,他是要唾弃楚王的。
然而这只是我们现在的人的想法,在当时,特别是对屈原这样一个具体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屈原悲剧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忠与直在他身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扩展资料:
屈原心理模式:
1、自负感。
作为贵族文人,屈原也患有古代文人的通病:自以为才能高超的贵族性、复杂政治生活的幻想性、企望权位官阶的高层性,所以总是孤芳自赏,自我陶醉,自视甚高,自许辅弼,自期将相。
如果打了一点折扣,就会感到不平,感到有负平生志向而痛心疾首。
2、失意感。
屈原之不遇,有时代、环境、气质、素质、能力、水平、个性诸原因,他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成熟的、老练的政治家,而是一个理想型、情感型、诗人型的政治家,对自己人才品格过高估价,左右了官位权利的高价值取向。
对复杂政治的简单化理解,使自己从政入世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有探囊取物式的期望、急切,而无冷静、从容之态度。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解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4258a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8.png)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作者表达思想、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位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来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以及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联。
一、李白——豪情壮志的浪漫主义者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充满激情与豪情,形象独特。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思想。
李白具有开放和自由的个性,他渴望追逐梦想,不受拘束。
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他鄙视功利和虚伪。
他的性格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让他们也追求自由和激情。
二、诸葛亮——智慧与谦逊的化身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他被尊为“卧龙先生”。
在历史和文学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智慧、聪明、谦逊的形象。
他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使他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他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与此同时,他的谦逊和谨慎也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葛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形象成为了后来无数人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真爱的象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杂剧《梁祝》中的主人公。
他们的性格与爱情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山伯是一个坚定而执着的人,他追求真爱,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从不放弃。
祝英台是一个聪明、独立和勇敢的女性角色,她为了真爱不惧艰辛。
他们的坚持和勇气成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追求爱情的榜样。
四、西门庆——人性的丑陋面《金瓶梅》是明代小说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西门庆是一个典型的丑恶人物形象。
他贪婪、邪恶、卑鄙,并以权谋私。
他对待妻妾不公,不忠诚,不守婚姻的道德。
西门庆的性格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面,对社会风气起到了警示作用。
虽然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
总结: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作者塑造形象、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李白、诸葛亮、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西门庆几位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5d69d21cccbff121dc368302.png)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内容提要: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
他乐观进取、旷达超脱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如此,他在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才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
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学;苏轼;性格特征;文化中国封建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大家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生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藉,从超然脱俗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从忧国忧民的杜甫,到醉饮狂歌的李白,在他们身上显示了各异的人格特征;耿介而又世故,狂放而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全性……而苏轼可以说是这些文人的一个曲型,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苏轼性格的形成,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一、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基础——儒学和理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坐标位置,我们出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研究苏轼也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一)儒家文化造就了苏轼匡扶天下的济世之志。
谈到任何一位古代文人,我们都应当首先注意到作为文人人生航标的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得以维系的坚强柱石,是所有的文人儒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儒家思想自春秋创立以来,经两汉、北宋两次改造,已日趋完备周密。
古代文人多以实现政治抱负为其生平第一追求。
以治人为基本内容的实用主义学说思想和以文人为基本形式的文人化官僚制度,决定了古代文人热衷于从政。
古代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
![古代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83fb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a.png)
古代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既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描摹,也是作者对社会、时代背景的反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古代文人笔下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古代文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以文学手法展现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角使得人物形象真实而生动。
古代文人善于使用象征性的语言,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被赋予了丰富的人物内涵。
他同时具有纯真和放荡的两面性格,既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少年,又是一个被命运压迫的孤儿。
通过对他的种种经历和内心矛盾的描写,古代文人使得贾宝玉成为一位深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古代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或勇猛刚毅,或智慧聪慧,或忧郁寡欢。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化,更加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具有顽皮、机智和勇敢的性格特点。
他敢于与天兵天将抗衡,机智聪明地解决各种困难。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孙悟空成为古代文人笔下最具个性魅力的人物之一。
三、人物形象的情感丰富古代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情感丰富,既有纠结不已的爱情,也有痛苦的人生选择。
这一切都是文人对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的再现,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对爱情、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便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物形象。
她深爱贾宝玉,却因为众多的身世问题和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备受痛苦。
她的人生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
四、人物形象的社会批判古代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对虚构人物的刻画,他们间接地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红楼梦》中的贾府便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
从贾府众多人物的情感纠葛、权力斗争,到封建家族的衰败,作者通过人物形象间接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总结古代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立体的性格特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解读苏轼的性格精选
![解读苏轼的性格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0e1ac40f121dd36a22d82c1.png)
摘要:碰不喜欢的人和事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耿介直率性格成就了苏轼的人格之“真〞,更是其富有永恒文化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也正是这种耿介直率的性格让苏轼在云波诡谲的复杂政坛,不仅不能适当的趋利避害、明哲保身,反而因树敌过多终招祸害。
本文在高度肯定、赞扬苏轼人格的前提下,对其耿介直率的性格进行相应的解读,试图阐释其性格与他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仕途异常艰难的内在关联。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是他在饱经半世沧桑苦患、辗转漂泊、忧愤惆怅、九死一生,归回到金山所作。
诗中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中可以看出苏子很强的自嘲意味,却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贬谪的政治失意生活给苏轼一生带来的巨大创伤和深重苦难。
他一直在北宋剧烈的党争漩涡中挣扎,徘徊于无限风光和极度的无奈中,起起伏伏;游离于“隐〞与“仕〞的边缘,患得患失;最后在血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终难逃中国古代文人“道大难容、才高所累〞“腹背受敌、一生凡九迁〞的宿命。
究其原因,既有北宋王朝政治制度本身“先天营养缺乏、后天畸形开展〞,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制定“先本而后末,安内必先攘外〞的根本国策导致党派斗争异常剧烈和由党派斗争引起的“党同伐异〞“喜同恶异〞等诸多客观原因之外,还与苏轼因自身耿介直率的性格总是让自己置身于“众矢之的〞“不合时宜〞的危险境地有着密切的关联。
苏轼耿介直率的性格就是“不伪、不饰〞的真性情。
这种真性情让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苏轼无论是在人格修养、待人接物、诗文创作,乃至风波险恶的仕途都追求“真我〞的最高境界。
在苏轼身上,“真我〞的显著表达就是“说真言〞和由“说真言〞所致的“不慎言〞。
对此,他深有体会,很有自知之明,他在?密州■厅题名记?中说:“余生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腹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之乃已。
〞又如其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其于大,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处。
作业-宋代文人性格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作业-宋代文人性格对宋代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492210e14791711cc79179d.png)
宋代文人性格对宋代文学的影响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
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加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
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整个文学史的大视角来看,宋代文学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它是中古文学第二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对宋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以及审美情趣的转变。
北宋建立以后,一反前代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了保护、鼓励的措施。
禅宗又主动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并力求适应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
因此士大夫在接受禅学时,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
由于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因而更容易在思想的层面上有机地融合起来。
到北宋中叶,三教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
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应有社会忧患意识。
宋代的士大夫发扬了这种传统。
首先,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
其次,宋代的国势不如汉、唐那么强盛。
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
宋代诗文的现实意义很强,但缺乏唐代诗文中的那种潇洒浪漫气息。
这都与宋人深沉的忧患不无关系。
重寻中国知识分子系列之五暴戾中国:文化人为何不宽容
![重寻中国知识分子系列之五暴戾中国:文化人为何不宽容](https://img.taocdn.com/s3/m/a284f30db84ae45c3b358cf0.png)
暴戾中国:文化人为何不宽容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
文人自古相轻,习惯性认为美女躺在人家怀里,真理睡在自己文中。
近几年,文人相轻达到极致,文斗已无法解决问题而武斗事件频频上演。
无论今年海大某新院长与老教授的挥拳相向,还是前些年因《文人秀》引发的湖南两作协副主席互殴,中国文人的戾气越来越重。
都是文化人,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一、文人武斗:晚近兴起的学林风潮1.君子之风古代文人罕见动粗受儒家熏陶,文人多以“君子之德”自律,动手打架的市侩流弊向来为士大夫不耻。
古代文人因价值观或理念不合而常进行诗赋、书画等文斗,但让他们摞起袖子打人还是很难的。
文化人观念冲突到了极致无非绝交,仅此而已。
即便是绝交,也保有君子风度,如魏晋时期嵇康与山涛的绝交典故。
山涛推荐嵇康接任自己的官职,不愿出仕的嵇康写绝交信羞辱挖苦山涛,二人绝交。
后来,嵇康临死时,将孩子托付山涛,而山涛对待嵇康的孩子如同自己亲生,将他们抚养成人。
魏晋文人的这种风度一直为后世追崇。
从魏晋到明清的文献中,关于文人风度的记录很多,但关于文人打架斗殴的案例则少之又少。
历史上仅有的案例也限于文人间打个巴掌或推推搡搡。
如,明代的时候,东南文学领军人物陈子龙,曾因为学术观点分歧打了豫章文学代表艾南英一个响亮的嘴巴子;清代的时候,扬州学派的代表汪中,与人在船上争论学术,无奈自己嘴巴不利索,被人驳倒,他一怒之下将对方推到水里。
这种小规模的肢体冲突已经属于古代文人中的极端案例了,屡遭当时学者鞭挞。
晚清以后,中国文人不再克制,打架斗殴“蔚然成风”。
古人“唾其面”、“批其颊”的文雅武斗风范被统统抛弃,代之以拳打脚踢和群殴。
很多在我们心中具有高大形象的文人、学者都未能免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武斗行列。
2. 晚近学林文人武斗风气盛谈论晚近的文人武斗,不得不提“章梁大战”。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策划了《时务报》,梁启超任总主笔,章太炎任撰述。
一向狂傲的章太炎,因为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的分歧与报馆里强势的“康派”产生了矛盾,于是双方开骂。
古代文人性格
![古代文人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5cce124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0.png)
古代文人性格中国古代文人性情命运的文化启示2009年01月06日星期二20:49引言“文人先观神骨”,文人的处世态度精神信仰等性情对其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随着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以及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得到稳固,学而优则仕、建功立业的思想对文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但同时宁静淡泊、虚以待物的道家思想也形成一股潜流,润物无声的引导着许多文人。
或立修齐志、读圣贤书,或淡泊明志、通玄妙理。
不同性情的文人有迥然不同的命运。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并最终确立。
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得以由读经走向仕途,命运起伏比较大,因而最具有代表性。
研究对比唐朝及后世文人的性情与命运,大致可分为“人不如文”和“人文相当”两种情况。
第一章人不如文1.什么是人不如文人不如文,即文人命运悲苦且早逝,其文却历千年而不衰。
比如文章恣意汪洋,人却辗转飘零的初唐四杰。
2.初唐四杰文才高,位卑微2.1初唐四杰作为著名的文学集团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初唐四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集团。
他们“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初唐四杰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王勃不苟于时,“或溺”而亡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
依次序,先说王勃。
“取巍科则有余,享大年则不足”,是苏小妹对王雱的评价,用在王勃身上一样合适。
王勃太有才华,而且他也从小知道自己太有才华,这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写道: “勃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
王勃文场变体便是他不够于时的表现,而这也真是一件很有勇气的壮举,因为唐太宗也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诗风的痕迹,而大臣上官仪也自然而然也秉承陈隋的遗风,以“绮错婉媚为本”,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
但王勃却贬斥其“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李白的文人性格与诗歌风格
![李白的文人性格与诗歌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b173f0e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e.png)
李白的文人性格与诗歌风格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文人性格和诗歌风格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他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首先,李白的文人性格展现了他对自由和豪放的追求。
他在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四处游历,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
他喜欢饮酒作乐,与朋友们畅谈诗词,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他不受拘束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其次,李白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壮丽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擅长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使诗歌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性。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权贵和社会不公的批判。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逝去的岁月和逝去的人物的怀念,反映了他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深刻体悟。
他的诗作还表现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风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新风格,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豪放风格和个性特点成为了后来诗人们追求的对象,他的作品也被后世广泛传颂和研究。
他的诗歌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李白的文人性格和诗歌风格都展现了他的独特魅力。
他的文人性格表现出对自由和豪放的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文人性格和诗歌风格,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古代文人雅士不攀附权贵的例子
![古代文人雅士不攀附权贵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12986d7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5.png)
古代文人雅士不攀附权贵的例子
古代文人雅士不攀附权贵的例子很多,这里列举两位。
首先是陶渊明。
他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虽然出身于名人之后,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他的抱负无法实现。
他性格耿直,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
他最初在州里做过小官,但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恶劣作风而辞职回家。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他最后一次做官是在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但陶渊明不愿意为了小小的县令薪俸而向这些权贵献殷勤,于是辞掉了官职,回家去了。
其次是苏武。
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使节,被派往匈奴出使。
在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
匈奴单于知道苏武的气节,不愿让他归汉,但软的、硬的手段都试过之后,苏武仍然不屈服。
单于见状不忍心杀苏武,也不想让他归汉,便将他流放到北海牧羊。
苏武手持象征汉朝使节的旌节,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表现出了坚定的气节。
这些古代文人雅士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风骨和气节,他们宁愿舍弃高官厚禄,也不愿攀附权贵、失去自我。
古代诗词对文人性格的塑造
![古代诗词对文人性格的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81be91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8.png)
古代诗词对文人性格的塑造在古代中国,诗词是文人雅士们的最爱,他们通过吟咏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诗词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这些古代诗词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们对于文人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诗词对文人性格的塑造。
首先,古代诗词培养了文人的情感表达能力。
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它要求作者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因此,文人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琢磨,以找到最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思考和琢磨的过程,培养了文人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们通过诗词的创作,学会了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古代诗词塑造了文人的修养和情操。
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文人通过学习和吟咏这些诗词,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在汲取一种精神养料。
他们通过吟咏诗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领悟其中的哲理道理,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情操。
这种修养和情操的提升,使得文人更加有深度和内涵,他们的思考和行为也更加睿智和高尚。
另外,古代诗词培养了文人的审美观念。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他们通过欣赏和研究古代诗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
诗词中的意象、韵律、节奏等元素,都对文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通过欣赏和研究古代诗词,培养了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细节,更加追求美的体验。
此外,古代诗词也对文人的性格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诗词中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都对文人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品德,文人通过吟咏和学习儒家经典诗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们通过吟咏和创作诗词,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从而在性格上更加坚韧、正直和善良。
总之,古代诗词对文人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与性格展示
![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与性格展示](https://img.taocdn.com/s3/m/71aae6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c.png)
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与性格展示1. 引言古代文人是指那些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以才华出众、文化修养深厚而著称的士人。
他们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书信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展示独特的个性。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性格展示,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2. 古代文人情感表达2.1 诗歌古代文人最常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写诗。
他们运用婉约细腻的语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对亲友之间的离别与相思之情、反映社会动态等手法,将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杜甫以其激荡心灵的豪放诗风,揭示了他对时局变迁和民生疾苦的忧愁与无奈。
2.2 散文除了诗歌,古代文人还借助散文这一形式进行情感表达。
散文不拘于韵律和格律,更加自由。
文人可以畅所欲言地抒发内心的愁苦、喜悦、思念和理想。
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直接表达情感,并借此传递给读者共鸣。
如唐代韩愈的《师说》以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怀念之情,展现了他敬师重道的性格。
3. 古代文人性格展示3.1 文人墨客古代文人一般被认为是具有独特个性和特殊气质的人。
他们追求艺术的卓越和精神的高尚,往往在审美追求中展示出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和态度。
他们对世俗琐事不以为然,专注于内心世界的修炼和品味,以寄情于诗书雅集为乐。
3.2 对社会和时局的关注古代文人在表达情感之余,也展现了对社会和时局的关注。
一方面,他们关注国家民族兴衰、社会风云变幻等大事;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怀百姓疾苦、农民困境等小事。
通过文字,他们批判社会弊病,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4. 情感表达与性格展示的意义古代文人情感表达与性格展示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个体内心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作品传播价值观念、美学观点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古代文人借助情感和个性展示,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火种。
5. 结论通过对古代文人情感表达与性格展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并从中汲取启迪。
古代文人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深邃的个性展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丰富而璀璨的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先观神骨”,文人的处世态度精神信仰等性情对其命运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以及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得到稳固,学而优则仕、建功立业的思想对文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但同时宁静淡泊、虚以待物的道家思想也形成一股潜流,润物无声的引导着许多文人。或立修齐志、读圣贤书,或淡泊明志、通玄妙理。不同性情的文人有迥然不同的命运。
2.3杨炯恃才傲物,无故被贬,身死盈川
杨炯是四杰里面最恃才傲物的一个。他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他说自己排名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很显然这是故作谦虚,真正的用意是不甘屈居王勃之下。杨炯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经文馆。高宗上元三年又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所以他也是才华过人,有骄傲不羁的资本。可是这杨炯仗着才思过人,逮着谁都要调侃戏谑一番,因而得罪了不少人。比较夸张的一件事是,他曾经把那些峨冠博带、人五人六的大臣们称为“麒麟楦”。大臣不解,问“麒麟楦”是什么意思,杨炯就一本正经的解释,大臣们就是披着麒麟皮的驴。这还了得,杨炯忘了驴发怒的时候老虎都敢踢,别说宰相发怒了,于是杨炯因为他爷爷的弟弟的孙子起兵谋反而被发配梓州了,就如同岳飞“莫须有”的造反。
2.5骆宾王耿直桀骜,获罪入狱,兵败失踪
骆宾王是四杰中最为勇敢的一个,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七岁能吟,名噪乡梓,被誉为神童,也许是这样养成了他桀骜耿直的性格。
骆宾王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仪凤三年,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在狱中写了那篇著名的《咏蝉》以自况。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何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遇赦得释后投奔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称帝,作下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叫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后来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综观骆宾王的一生,其前进道路,有着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一位作家,他前进的道路较为顺畅。但作为一个官吏,政治上却处处遭受挫折。这两条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交错前进的。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现出来。即政治上下沉的时候,文学上就呈上升态势。如早年宦途不遂,隐居齐鲁,就创作出大量描写闲情逸致、诗酒游冶为主题的隐逸诗,掀起了一生创作的第一个浪峰,博得了很高的声誉。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鳞,学者吴之器,以及《骆临海集笺注》的作者、清人陈熙晋等,为骆宾王写传记时,虽赞扬骆宾王的文才,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气节。如此德才兼备的旷世奇才最后却落一个失踪的下场。
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曾巩评价他说“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宏伟”。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山,好剑术,贺之章誉之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唐玄宗时期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然而他傲岸不屈的性格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游山访仙、狂歌痛饮,以派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到六十一岁时,李白依然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冰阳家。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并最终确立。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得以由读经走向仕途,命运起伏比较大,因而最具有代表性。研究对比唐朝及后世文人的性情与命运,大致可分为“人不如文”和“人文相当”两种情况。
第一章 人不如文逝,其文却历千年而不衰。比如文章恣意汪洋,人却辗转飘零的初唐四杰。
出身没落官宦之家的王勃,也许更适合在清冷的月光底下韬光养晦游戏笔墨,而他偏偏要和终军一样请缨杀敌和宗懿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于是最终一不小心就以让人心碎的惊艳照在了滕王阁上空,一照就是千百年。“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尽管开始时阎公不情愿,但最后也被王勃的才华折服,因为在王勃笔下,滕王阁不再是李元婴饮酒作乐佩玉鸣鸾的玉台观,而是清冷傲然的站立着的,对物换星移的历史的见证。不能说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阁,还是滕王阁成就了王勃。寂寞的滕王阁上没有帝王君子,只有阁影斜斜的躺在水里荡漾,对着栏外空自流的江水,江水的褶皱里藏了绝代的才子王勃。如今的滕王阁是王勃的阁,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他将滕王阁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是王勃离开洪州往交趾后不久就失足掉进了海里,据说所乘的船便是被王勃扫了面子的阎公所赠,绝代的才子最终“或溺”的下场,真是沉痛啊。
2.初唐四杰文才高,位卑微
2.1初唐四杰作为著名的文学集团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初唐四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集团。他们“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初唐四杰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人文相当
1.什么是人文相当。
人文相当,即文人自身的心灵世界与所创作作品的精神意蕴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比如李白傲岸、文章豪放;柳宗元淡泊、文笔清新;苏轼达观、诗词洒脱。
2.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超世。
但是,那个对他百般呵护的邓王,英年早逝,卢照邻失却⑦护,后来入蜀为小官。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却不幸染上风疾,先是一条臂膀废掉,后来一条腿也随之瘫痪,真正是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从此,开始了十年的幽悲饮泣之路。形体的残损,是人生的大失。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所有这些突如其来的重大生理变化,是一个曾经健康的人所无法承受的,如同当头一棒的垂直打击。老天的不公平,常常发生在春风得意之时。得意与失意,人生的落差,霎那间被千百倍地放大了。然而“余家咸亨中良贱百口,自丁家难,私门弟妹凋丧,七八年间,货用都尽。余不幸遇斯疾,母兄哀怜,破产以供医药”。或许正是因为治不好的顽疾和日益贫困的家庭,使得卢照邻有了赴死的念头。及至女皇武则天登基,好友骆宾王失踪,药王孙思邈离世。卢照邻卧在床上,含恨挥杖,打碎了那只日日熬汤煎药的瓦罐子。他就是那只药罐子,外被火苗炙烤,内为苦药浸泡——生理与心理的激烈交锋,终于到了不和调和的阶段。于是卢照邻自投于颖水,卢照邻的自决,是实践死,是以死求生。
2.2王勃不苟于时,“或溺”而亡
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依次序,先说王勃。“取巍科则有余,享大年则不足”,是苏小妹对王雱的评价,用在王勃身上一样合适。
王勃太有才华,而且他也从小知道自己太有才华,这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杨炯在《王勃集序》中写道: “勃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王勃文场变体便是他不够于时的表现,而这也真是一件很有勇气的壮举,因为唐太宗也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诗风的痕迹,而大臣上官仪也自然而然也秉承陈隋的遗风,以“绮错婉媚为本”,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但王勃却贬斥其“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所以王勃变体不仅站在上官仪等朝廷重臣文学泰斗的对立面,估计就连唐太宗也是不高兴的。尽管王勃文场变体确立了五言律诗的体式,对推进近体律诗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文场变体也让他得罪了不少重臣,从而对他以后的悲凉境遇埋下了伏笔。
在梓州做过几年参军后,杨炯被提拔到盈川作县令。他在写于这一时期的《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里说:“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想必当时的杨炯也是胸怀大志的。史载杨炯 “至官,果以酷称”,杨炯雷厉风行的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比如针对盗贼猖獗,他从调查摸底入手大力整治社会秩序,使百姓有个安全的生活环境;针对吏多枭獍,他严厉打击地方恶势力,惩治那些胡作非为的属吏,致使他们不敢再肆意地骚扰百姓。为了开发衢江对岸荒地,便在江边设官渡,他动员农民去对岸种桑养蚕,还亲自去杭州联系桑苗蚕种,请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帮助联系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当然,他倾注心血最多的,是针对盈川土地干旱之现状,挖溪建塘,兴修水利,而且每每还亲自规划,资金不足就带头捐钱,如修九龙塘,他就将自己为人家撰写碑文所得的钱捐献出来。工程竣工后,为纪念杨炯功绩,百姓将九龙塘改名为“杨塘”。 可是在杨炯上任第三年,盈川气候竟出现反常,夏霜冬雷,在急需雨水的时候偏偏赤日炎炎,大地干涸异常。作为一县之长,他心急如焚地向天求雨。最终“以岁旱祈雨不得,遂赴井而死”。史书上说他是“精诚动天地,忠义感神明”。杨炯耿直桀骜的性格,定是不适合宦海沉浮,他为百姓捐躯使得衢县一带的人民建祠纪念,倒免了他日后官场倾轧的一个难堪结局。
使王勃第一次获罪的是那篇让人哭笑不得的《檄英王鸡》。王勃时任沛王李贤王府侍读,沛王与诸王斗鸡为乐,王勃就洋洋洒洒的写出了“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虽然当时王勃年轻,但是以他的学识才华及缜密心思,一定也知道唐朝自开国,从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其兄建成、弟元吉而获得政权开始,诸王之间争夺皇位、互相攻讦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唐高宗李治本也经历了类似事件,一定会对这种君臣父子及兄弟间的关系特别敏感。可是王勃仍由着自己的心思仗着自己洋溢的才思,写下“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的句子,也难怪他会招致祸患。王勃丢官并非偶然,也不全是像杨炯在《王勃集序》里说的:“临秀不容,寻反初服”,除了才高被嫉之外,也与他的不苟于时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