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生物仿真分析实验报告(3篇)

生物仿真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生物仿真分析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生物系统建模和模拟的方法。

3. 分析仿真结果,验证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三、实验原理生物仿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物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的过程。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生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分析其行为和机制。

本实验采用仿真软件对某一生物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通过调整模型参数,观察系统行为的变化。

四、实验设备1. 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等。

2. 生物数据:实验所需的相关生物数据。

3. 计算机:运行仿真软件的计算机。

五、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收集实验所需的生物数据,包括生理参数、生化参数等。

2. 模型构建:利用仿真软件,根据实验数据构建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模型验证:通过调整模型参数,验证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模拟实验: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观察系统行为的变化。

5. 结果分析:分析仿真结果,验证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六、实验结果1. 模型构建:根据实验数据,成功构建了某一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模型验证:通过调整模型参数,验证了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模拟实验: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模拟实验,观察到了系统行为的变化。

4.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七、讨论和分析1. 模型构建:在构建生物系统模型时,充分考虑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调整模型参数,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了系统行为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3. 结果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八、注意事项1. 数据收集:在收集实验数据时,应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模型构建:在构建生物系统模型时,应充分考虑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3. 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模型参数,以观察系统行为的变化。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引言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物理仿真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物理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以大学物理仿真实验为主题,探讨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物理仿真实验的意义物理仿真实验是一种虚拟实验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将真实的物理实验过程模拟到计算机软件中,使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与传统实验相比,物理仿真实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提供安全环境物理实验中常常涉及到高温、高压、高电压等危险因素,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实验经验和安全意识,很容易发生事故。

而物理仿真实验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验操作,避免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 提供多样实验条件物理仿真实验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多样的实验条件。

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改变实验环境等方式,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物理原理。

3. 提供实验重复性在传统实验中,学生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或失败。

而物理仿真实验可以提供实验的重复性,学生可以反复进行实验,找出问题所在,并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物理仿真实验的应用价值物理仿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1.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物理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步骤,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培养科学思维物理仿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

在虚拟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整理数据、分析规律等步骤,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提升创新能力物理仿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_分光计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_分光计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_分光计.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分光计土木21班2120702008崔天龙..验项目名称:分光计一、实验目的1(使学生深入了解分光计的构造和设计原理,学会调整分光计的正确方法;2(了解用最小偏向角法测棱镜材料折射率的基本原理;3(完成测量折射率实验,并正确分析实验误差。

二、实验原理1(分光计的结构分光计主要由三部分:望远镜,平行光管和主体(底座、度盘和载物台)组成。

附件有小灯泡、小灯泡的低压电源以及看度盘的放大镜。

望远镜的目镜叫做阿贝目镜,如图1所示。

2(分光计的调整原理和方法调整分光计,最后要达到下列要求:(1)平行光管发出平行光;(2)望远镜对平行光聚焦(即接收平行光);(3)望远镜、平行光管的光轴垂直仪器公共轴。

分光计调整的关键是调好望远镜,其他的调整可以以望远镜为标准。

在调整望远镜时,可以先将小灯泡的光引入分划板,当分划板的位置刚好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时,从载物台上放置的平面镜上反射回来的光正好落在分划板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十字象。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将望远镜调好(出射平行光以及使望远镜的主轴与仪器主轴垂直),当望远镜调好后就可以利用望远镜调节平行光管,此时就可以进行光线的角度的测量了。

3(用最小偏向角法测三棱镜材料的折射率..如下图,一束单色光以角入射到AB面上,经棱镜两次折射后,从AC面射出来,出射角为。

入射光和出射光之间的夹角称为偏向角。

当棱镜顶角A一定时,偏向角的大小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而当=时,为最小(证明略)。

这时的偏向角称为最小偏向角,记为。

由上图可以看出,这时设棱镜材料折射率为n,则故..由此可知,要求得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必须测出其顶角A和最小偏向角。

三、实验仪器图 1 : 分光计仪器分光计是一种基本的光学测量仪器,能准确快捷地测量各种角度,该仪器配上棱镜、光栅等可用于光谱测量。

配上偏振片、波片等,可作为椭偏仪使用。

图 2 : 分光计分光计中心为载物台,外围为刻度盘和游标盘,双游标的作用是为了消除刻度盘和游标盘中心不重合造成的偏心误差。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进行简单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学会应用误差均分原则选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学习累积放大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基本误差的来源及进行修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单摆的结构如实验仪器中所示,其一级近似周期公式为:由此公式可知,测量周期与摆长就可以计算得到重力加速度g三、实验内容一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一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设计要求:(1) 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2) 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3) 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二. 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三. 自拟实验步骤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 自拟试验步骤用单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四、实验仪器实验仪器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五、实验操作1. 用米尺测量摆线长度;测量摆线长度;测量摆线长度;2.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3. 把摆线偏移中心不超过把摆线偏移中心不超过把摆线偏移中心不超过5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50 个周期后停止计时,个周期后停止计时,个周期后停止计时,记录所用时间;记录所用时间;六、实验结果七、数据处理D(平均)=(1.722+1.702+1.732+1.662+1.682+1.692)/6=1.698cm摆线长度+摆球直径=92.00cm摆长L=(摆线长度+摆球直径)-摆球半径=92.00-D/2=91.15cm=0.9115mT1=57.55/30=1.918sT2=76.77/40=1.919sT3=96.00/50=1.920sT=(T1+T2+T3)/3=1.919s由得:g=(4**)*L/(T*T)=9.77m/s*s=9.80-9.77=0.03m/s*sE=/g*100%=0.31%<1% 满足实验要求八、误差分析、心得体会及实验建议误差分析:1、周期的测量存在较大误差,摆线来回摆,刚开始计时以及最后一次摆结束的时刻,由于人眼的反应速度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偏差;2、摆长的测量存在误差,由于不是亲手拿测量仪器测量,故而有些读数不准确,由此引起一部分误差。

仿真实验报告——膨胀系数

仿真实验报告——膨胀系数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固体热膨胀系数的测量班级:宗濂31学号:2132000013姓名:王蕊一、实验目的测定金属棒的线胀系数,并学习一种测量微小长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各种材料热胀冷缩的强弱是不同的,为了定量区分它们,人们找到了表征这种热胀冷缩特性的物理量,线胀系数和体胀系数。

线膨胀是材料在受热膨胀时,在一维方向上的伸长。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固体受热后,其长度都会增加,设物体原长为L,由初温t1加热至末温t1,物体伸长了,则有上式表明,物体受热后其伸长量与温度的增加量成正比,和原长也成正比。

比例系数称为固体的线胀系数。

体膨胀是材料在受热时体积的增加,即材料在三维方向上的增加。

体膨胀系数定义为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1K所引起的物体体积的相对变化,用表示。

即一般情况下,固体的体胀系数为其线胀系数的3倍,即,利用已知的,我们可测出液体的体胀系数。

2.线胀系数的测量线膨胀系数是选用材料时的一项重要指标。

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线胀系数是不同的,塑料的线胀系数最大,其次是金属。

殷钢、熔凝石英的线胀系数很小,由于这一特性,殷钢、石英多被用在精密测量仪器中。

表1.2.1-1给出了几种材料的线胀系数。

人们在实验中发现,同一材料在不同的温度区域,其线胀系数是不同的,例如某些合金,在金相组织发生变化的温度附近,会出现线胀系数的突变。

但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线胀系数仍然是一个常量。

因此,线胀系数的测量是人们了解材料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设计任何要经受温度变化的工程结构(如桥梁、铁路等)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热胀冷缩的影响。

例如,在长的蒸气管道上,可以插入一些可伸缩的接头或插入一段U型管;在桥梁中,可将桥的一端固牢在桥墩上,把另一端放在滚轴上;在铁路上,两根钢轨接头处要留有间隙等。

在式(1)中,是一个微小的变化量,以金属为例,若原长 L=300mm,温度变化,金属的线胀系数,估计。

这样微小的长度变化,普通米尺、游标卡尺的精度是不够的,可采用千分尺、读数显微镜、光杠杆放大法、光学干涉法等。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碰撞与动量守恒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碰撞与动量守恒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碰撞和动量守恒班级:信息1401 姓名:龚顺学号:201401010127【实验目的】:1 了解气垫导轨的原理,会使用气垫导轨和数字毫秒计进行试验。

2 进一步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理解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的守恒条件。

【实验原理】当一个系统所受和外力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即有若参加对心碰撞的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碰撞前后的速度分别为V10、V20和V1 、V2。

1,完全弹性碰撞在完全弹性碰撞中,动量和能量均守恒,故有:取V20=0,联立以上两式有:动量损失率:动能损失率:2,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粘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即有:仍然取V20=0,则有:动能损失率:动量损失率:3,一般非弹性碰撞中一般非弹性碰撞中,两物体在碰撞后,系统有部分动能损失,定义恢复系数:两物体碰撞后的分离速度比两物体碰撞前的接近速度即恢复系数。

当V20=0时有:e的大小取决于碰撞物体的材料,其值在0~1之间。

它的大小决定了动能损失的大小。

当e=1时,为完全弹性碰撞;e=0时,为完全非弹性碰撞;0<e<1时,为一般非弹性碰撞。

动量损失:动能损失:【实验仪器】本实验主要仪器有气轨、气源、滑块、挡光片、光电门、游标卡尺、米尺和光电计时装置等【实验内容】一、气垫导轨调平及数字毫秒计的使用1、气垫导轨调平打开气源,放上滑块,观察滑块与轨面两侧的间隙纵向水平调节双支脚螺丝,横向水平调节单支脚,直到滑块在任何位置均保持不动,或做极缓慢的来回滑动为止。

动态法调平,滑块上装挡光片,使滑块以缓慢速度先后通过两个相距60cm的光电门,如果滑块通过两光电门的时间差小于1ms,便可认为轨道已经调平。

本实验采用动态调节。

2、数字毫秒计的使用使用U型挡光片,计算方式选择B档。

二滑块上分别装上弹簧圈碰撞器。

将小滑块m2置于两个相距40cm的光电门之间,使其静止,使大滑块m1以速度V10去碰撞m2,从计时器上读出碰撞前后通过S距离所用的时间t10,t1,t2.记录数据。

大物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大物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确定一、实验简介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发表了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电效应理论,10年后被具有非凡才能的物理学家密里根用光辉的实验证实了。

两位物理大师之间微妙的默契配合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们都因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实验及其光量子理论的解释在量子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上,在揭示光的波粒二象性等方面都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器件在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至今还在不断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实验目的(1)了解光电效应基本规律,加深对光量子论的认识和理解;(2)了解光电管的结构和性能,并测定其基本特性曲线;(3)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测量普朗克常量。

三、实验原理当光照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仅部分地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在光电效应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质,所以这种现象对认识光的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

其中S为真空光电管,K为阴极,A为阳极。

当无光照射阴极时,由于阳极与阴极是断路,所以检流计G中无电流流过,当用一波长比较短的单色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形成光电流,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变化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1.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增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值H I ,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当K A U U U -=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

实验指出,有一个遏止电位差a U 存在,当电位差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

2.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之间的关系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

在减速电压下,光电子在逆着电场力方向由K 极向A 极运动。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和结构;2.观测和验证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3.学习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操作和调试过程,并以之来观测样品的表面形貌;4.学习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原始图象数据。

二.实验原理(一)隧道电流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

对于经典物理学来说,当一个粒子的动能E低于前方势垒的高度V0时,它不可能越过此势垒,即透射系数等于零,粒子将完全被弹回。

而按照量子力学的计算,在一般情况下,其透射系数不等于零,也就是说,粒子可以穿过比它能量更高的势垒(如图1)这个现象称为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是由于粒子的波动性而引起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隧道效应才会显著。

经计算,透射系数T为:由式(1)可见,T与势垒宽度a,能量差(V0-E)以及粒子的质量m有着很敏感的关系。

随着势垒厚(宽)度a的增加,T将指数衰减,因此在一般的宏观实验中,很难观察到粒子隧穿势垒的现象。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通常小于1nm) 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

隧道电流I是电子波函数重叠的量度,与针尖和样品之间距离S以及平均功函数Φ有关:式中Vb是加在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偏置电压,平均功函数Φ1和Φ2分别为针尖和样品的功函数,A为常数,在真空条件下约等于1。

隧道探针一般采用直径小于1mm的细金属丝,如钨丝、铂-铱丝等,被观测样品应具有一定的导电性才可以产生隧道电流。

(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由式(2)可知,隧道电流强度对针尖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有着指数依赖关系,当距离减小0.1nm,隧道电流即增加约一个数量级。

因此,根据隧道电流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样品表面微小的高低起伏变化的信息,如果同时对x-y方向进行扫描,就可以直接得到三维的样品表面形貌图,这就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仿





实验名称:气垫上的直线运动
一.实验目的:
利用气垫技术精确的测定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以及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通过物体沿斜面自由下滑运动来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装置(主要由气轨、气源、滑块、挡光片、光电门、游标卡尺、米尺和光电计时装置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1.实验过程效果图:
2.匀变速运动中速度与加速度的测量
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六.思考题:
1-用平均速度V代替瞬时速度V对本实验中的影响如何?答:会使测得结果偏小影响实验精度。

大学物理实验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学物理实验仿真实验实验报告仿真实验(单摆测重⼒加速度和单透镜焦距的测定)引⾔随着计算机应⽤的普及,在各个应⽤领域都采⽤计算机设计和仿真,在⼤学物理实验课教学中,除了实际操作外还可以进⾏计算机仿真实验,对有些内容采⽤仿真实验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实验⽬的:1、了解仿真实验特点2、学会⽤仿真实验完成单摆测重⼒加速度3、学会⽤仿真实验完成单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仪器:计算机、仿真软件三、实验原理1、单摆的⼯作原理单摆在摆动过程中,当摆⾓⼩于5度时,其运动为简谐运动,周期2224LT g Tπ=?=,通过测定摆长L 与T 可测定加速度g 。

详细请见:课本240-243页 2、单透镜焦距测定的原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像的⼤⼩和位置是依照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决定的当u f >>时,极远处的物体经过透镜在后焦点附近成缩⼩的倒⽴实像。

当u f >时,物体越靠近前焦点,像逐渐远离后焦点且逐渐变⼤。

当u f =时,物体位于前焦点,像存在于⽆穷远处。

当u f <时,物体位于前焦点以内,像为正⽴放⼤的虚像,与物体位于同侧,由于虚像点是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因此不能⽤像屏接收,只能通过透镜观察。

(1)、⾃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光路图如下图1所⽰。

当物体A 处在凸透镜的焦距平⾯时,物A 上各点发出的光束,经透镜后成为不同⽅向的平⾏光束。

若⽤⼀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镜M 将平⾏光反射回去,则反射光再经透镜后仍会聚焦于透镜的焦平⾯上,此关系就称为⾃准直原理。

所成像是⼀个与原物等⼤的倒⽴实像A ′。

所以⾃准直法的特点是,物、像在同⼀焦平⾯上。

⾃准直法除了⽤于测量透镜焦距外,还是光学仪器调节中常⽤的重要⽅法。

凸透镜焦距: 12f x x =- (1)x 1为物屏在光具座上位置读数,x 2为凸透镜在光具座上位置读数。

(2)、贝塞尔法(共轭法,⼆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的焦利⽤凸透镜物像共轭对称成像的性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法,叫共轭法。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篇一: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1年5月31日实验人员:机自实验名称: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一、实验目的:1、了解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及测温原理;2、学习惠斯通电桥的原理及使用方法;3、学习坐标变换、曲线改直的技巧。

二、实验原理:热敏电阻---实验原理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与温度的关系为:A、B是与半导体材料有关的常数,T为绝对温度,根据定义,电阻温度系数为惠斯通电桥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四个电阻R0,R1,R2,Rx 组成一个四边形,即电桥的四个臂,其中Rx就是待测电阻。

在四边形的一对对角A和C之间连接电源,而在另一对对角B和D之间接入检流计G。

当B和D两点电位相等时,G中无电流通过,电桥便达到了平衡。

平衡时必有Rx = (R1/R2)·R0,(R1/R2)和R0都已知,Rx 即可求出。

电桥灵敏度的定义为:式中ΔRx指的是在电桥平衡后Rx的微小改变量,Δn越大,说明电桥灵敏度越高。

实验仪器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直流单臂电桥、检流计、待测热敏电阻和温度计、调压器、稳压电源。

四、实验内容:1、从室温开始,每隔5°C测量一次Rt,直到85°C。

撤去电炉,使水慢慢冷却,测量降温过程中,各对应温度点的Rt。

2、作ln Rt ~ (R1 / T)曲线,确定式(R1)中常数A和B五、数据记录及处理:1、数据处理结果如下:2、作ln Rt ~ (R1 / T)曲线如下: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及建议:1、实验结论:了解了惠斯通电桥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基本掌握坐标变换、曲线改直的技巧。

作ln Rt ~ (R1 / T)曲线,成线性关系。

2、误差分析:由于在记录过程中温度计视数在变化,故出现误差; 电源不稳定,造成系统误差;数据处理时产生偶然误差。

3、建议:1)在使用检流计时,要注意保护检流计,不要让大电流通过检流计,实验中间要用跃接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电池按钮和接通检流计按钮的使用,检流计按钮先使用粗,然后再使用细,不要两个按钮同时使用。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傅里叶光学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傅里叶光学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傅里叶光学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姓名:白轩宇班级:物联网11学号:2110509006学院:电信学院傅里叶光学一、实验目的1.学会利用光学元件观察傅立叶光学现象。

2.掌握傅立叶光学变换的原理,加深对傅立叶光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如空间频率、空间频谱、空间滤波和卷积等。

二、实验所用仪器及使用方法防震实验台,He-Ne激光器,扩束系统(包括显微物镜,针孔(30µm),水平移动调整器),全反射镜,透镜及架(f=+150mm,f=+100mm),50线/mm光栅滤波器,白屏三、实验原理平面波Ee(x,y)入射到p平面(透过率为)在p平面后Z=0处的光场分布为:E(x,y)= Ee(x,y)图1 入射光波被p平面的图形(或孔径)衍射根据惠更斯原理(Huygens’ Principle),在p平面后任意一个平面p’处光场的分布可看成p平面上每一个点发出的球面波的组合,也就是基尔霍夫衍射积分(Kirchhoff’s diffraction integral)。

(1)这里:=球面波波长;n=p平面(x,y)的法线矢量;K=(波数)是位相和振幅因子;cos(n,r)是倾斜因子;在一般的观察成像系统中,cos(n,r)1。

r=Z+,分母项中rz;(1)式可用菲涅尔衍射积分表示:(菲涅尔近似 Fresnel approximation)(2)当z更大时,即z>>时,公式(2)进一步简化为夫琅和费衍射积分:(Fraunhofer Approximation)(3)这里:位相弯曲因子。

如果用空间频率做为新的坐标有:,若傅立叶变换为(4) (3)式的傅立叶变换表示如下:E(x’,y’,z)=F[E(x,y)]=c图2 空间频率和光线衍射角的关系tg==,tg===,=可见空间频率越高对应的衍射角也越大,当z越大时,衍射频谱也展的越宽;由于感光片和人眼等都只能记录光的强度(也叫做功率谱),所以位相弯曲因子(5)理论上可以证明,如果在焦距为f的汇聚透镜的前焦面上放一振幅透过率为g(x,y)的图象作为物,并用波长为的单色平面波垂直照明图象,则在透镜后焦面上的复振幅分布就是g(x,y)的傅立叶变换,其中空间频率,与坐标,的关系为:,。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_密立根油滴法测电子电荷实验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_密立根油滴法测电子电荷实验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名称:油滴法测电子电荷实验实验目的:学习测量元电荷的方法,并训练物理实验时应有的严谨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实验仪器:密立根油滴仪,喷雾器,气压计等。

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根据软件提示操作。

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1.数据记录表格2.数据处理利用(13)式计算各油滴带电量填入上表;根据上表数据利用软件可求得:基本电荷 e=1.637633×10-19C 标准差 δe=0.146844×10-19C相对误差 E e =2.22%实验结论:油滴法能较为精确地测量电子电荷。

η=1.83×10-5kg/(m ·s); ρ=980kg/m 3; g=9.80m/s 2; d=5.00×10-3m;b=8.23×10-5hPa ·m; s=2.00×10-3m; P=1010hPa 。

油滴 1 2 3 4 5 6 7 8 9 10平衡电压U(V) 200 70 50 210 230 370 210 290 70 110油滴下落时间t(s)38.7638.7538.76 38.3414.5014.7038.6814.6038.9338.79 油滴带电量Q i (×10-19c)2.50 7.1610.012.42 10.056.10 2.397.89 7.124.53思考题:1.若油滴室内两容器极板不平行,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答:若油滴室内两容器极板不平行,则油滴所受电场力不在竖直方向上,故不能保证油滴做直线运动,计算公式条件不成立,求出来的电子电荷数量不准确。

2.若所加视场方向使得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能否利用本实验的理论思想和方法测得电子电荷e。

答:若所加视场方向使得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也能利用本实验的理论思想和方法测得电子电荷e,不过只能用动态法测量,并且要修改相应受力关系式。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V1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V1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V1以下为正文内容:
热敏电阻是一种电阻值与温度变化呈反比例关系的电子元件。

在实际应用中,热敏电阻常用于温度测量、温度控制等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大物仿真软件进行的热敏电阻温度特性实验,并总结了实验结果。

一、实验介绍
在大物仿真软件中,我们选用了热敏电阻Rt作为被测元件,在一定的电压U下,通过不同的温度T,测量热敏电阻的电阻值R,进而绘制出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曲线。

本文中采用的热敏电阻型号为MF52。

二、实验步骤与结果
1. 搭建电路:将电源接到电阻与热敏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上,开启电源。

将测量手段接入电路,通过测量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得到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记录数据。

2. 实验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电阻-温度数据绘制成图表,得到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曲线。

3. 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了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曲线,结果表明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变化与温度呈反比例关系,即随着温度的升高,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逐渐降低。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变化与温度变化的比例系数相对稳定,可用于温度测量和控制。

三、实验总结
本实验利用大物仿真软件进行了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曲线绘制实验,结果表明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变化与温度呈反比例关系,且在一定范围内比例系数相对稳定。

该实验验证了热敏电阻的基本特性,并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1)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1)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1)实验背景: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是指在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变化情况。

热敏电阻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电阻器件。

其应用广泛,例如在汽车引擎中使用用于测量水温,或在空调中使用用于测量室内温度等。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热敏电阻的基本特性,探究其电阻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仿真实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验证。

实验原理:热敏电阻将温度变化给传感器,传感器在传递到仪表中转化为电信号。

热敏电阻分为两种:正温度系数电阻和负温度系数电阻。

正温度系数电阻,随温度的升高,电阻值也随之升高;负温度系数电阻,随温度的升高,电阻值随之降低。

仿真实验过程:本次实验采用Multisim软件对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进行仿真,具体步骤如下:1.利用仿真器件库中的电阻器添加热敏电阻器件。

2.将测得的不同温度数据导入Multisim软件中。

3.在Multisim软件中将温度数据与电阻值的关系图形化。

4.分别绘制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图形,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Multisim软件仿真得到的热敏电阻的电阻值-温度特性曲线如下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在较低温度下,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较高温度下,电阻值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根据电阻温度系数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由于热敏材料呈正温度系数或负温度系数导致的。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曲线,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热敏电阻器件随温度变化导致电阻值变化。

2.热敏电阻器件具有一定的温度灵敏度。

3.热敏电阻器件的温度特性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深入了解了热敏电阻的基本特性,探究了其电阻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仿真实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了验证,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应用和开发热敏电阻器件提供了帮助。

大物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刚体的转动惯量

大物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名称:刚体的转动惯量一实验简介:在研究摆的中心升降问题时,惠更斯发现了物体系的重心与后来欧勒称之为转动惯量的量。

转动惯量是表征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质量相对于转轴的分布有关。

二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转动惯量,并求转动惯量。

2.观察转动惯量与质量的分布关系。

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三实验原理:1. 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作用下,将获得较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Iβ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2。

刚体收到张力的力矩为T r和轴摩擦力力矩M 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 r--M f=I 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m(g - a)r - Mf = 2hI/rt2 (2)M 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mgr = 2hI/ rt2 (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A.作m – 1/t2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M = K1/ t2 (4)式中K1 =2hI/ gr2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2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李贝津妮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李贝津妮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姓名:史丹青班级:装备92学号:09037041直流电桥的应用--电子称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装置对未知物体的重量进行测量。

(2)了解直流电桥的应用,加强对电桥应用的认识二实验装置虚拟实验模板三实验步骤:(1)连接虚拟实验模板上的正负15V 电源导线,(将红、黑、蓝三个插针分别拉到相应的插孔处)(2)连接作图工具两端到Uo2输出端口,并点击作图工具图标,弹出作图工具窗口。

(3)打开图中左上角的电源开关,指示灯呈黄色。

(4)当15V 电源和示波器导线连接正确后,在由X、Y 轴构成的作图框中的Y 轴上将出现一个红色基准点。

(5)调节Rw3到某值,再调节Rw4将红色的基准点调节到坐标轴原点位置(6)连接虚拟实验模板上的正负4V 电源线,红色基准点再次偏离原点,调节Rw1,将红色零点调回原点位置。

(7)将虚拟实验模板上的砝码逐个拖到托盘上,作图框中将逐段输出波形。

(8)点击作图框中的“保存”,保存已知重量砝码的输出波形(保存的波形为蓝色),将托盘上的砝码逐个放回原位。

(9)将未知重量的物体拖到托盘上,则输出一段(红色)波形,比较红、蓝两输出波形即可估计未知物体的重量。

四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1)实际实验电路图如下(2)将已知重量的砝码逐个放在托盘上后以及放上未知砝码所得的波形图线为下图所示:(3)由上图所示,根据红线(未知物体)与蓝线(已知砝码)的比较,能够得出未知砝码的重量为50g。

五实验结论(1)该实验方法利用输出波形的比较能够很方便的并且准确的测量未知物体的重量(2)该实验中未知物体的重量为50g。

大学物理实验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仿真实验实验报告I. 引言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实验设备和资源的限制,学生往往难以亲自进行所有的物理实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开始采用物理实验仿真实验,即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物理实验的虚拟仿真。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一次大学物理实验仿真实验的进行过程和结果。

II.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物理仿真软件,模拟测量并分析简谐振动的周期时间与质量、弹性系数的关系。

通过实验,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III. 实验原理简谐振动是指物体在一个恢复力作用下沿同一直线往复运动的物理现象。

其周期T与质量m以及弹性系数k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T = 2π√(m/k)根据该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质量对周期的影响,以及弹性系数对周期的影响。

通过仿真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质量和弹性系数下的周期时间数据,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IV. 实验装置与方法本次实验采用XXX物理仿真实验软件进行,该软件能够通过计算机模拟出各种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 打开XXX物理仿真实验软件,进入简谐振动实验模块。

2. 设置初始条件,包括质量、弹性系数等参数。

3. 点击开始按钮,开始模拟实验过程。

4. 观察模拟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每次振动的周期时间。

5. 根据记录的周期时间数据,计算出不同质量和弹性系数下的平均周期时间。

6. 绘制周期时间与质量、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V.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模拟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我们计算出了不同质量和弹性系数下的平均周期时间,并绘制了周期时间与质量、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过曲线的趋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质量对周期时间的影响:质量越大,周期时间越长。

这是因为质量越大,惯性力也就越大,所需的恢复力也越大,导致周期时间增加。

2. 弹性系数对周期时间的影响:弹性系数越大,周期时间越短。

最新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1

最新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1

最新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物理仿真软件,加深对基本物理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物理实验的方法。

通过模拟不同的物理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光的折射遵循斯涅尔定律,即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反射则遵循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且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设备:1. 物理仿真软件(如PhET Interactive Simulations)2. 计算机及显示器3. 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打开物理仿真软件,并选择适当的模拟实验模块。

2. 设定初始条件,如光源位置、介质的折射率、观察屏幕的位置等。

3. 启动模拟,观察光在不同介质间的传播情况,记录入射角、折射角和反射角。

4. 更改介质的折射率,重复步骤3,观察折射和反射角的变化。

5.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斯涅尔定律和反射定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光从低折射率介质进入高折射率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此外,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这一点在所有模拟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

通过改变入射角和介质的折射率,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数据,这些数据与理论预测相符,从而验证了斯涅尔定律和反射定律的正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仿真实验,我们成功模拟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并验证了相关的物理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物理仿真软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

此外,仿真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共 6 页系别: 实验日期专业班级: 组别____ 实验报告日期姓名学号报告退发 ( 订正、重做 ) 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

2.正确使用读书显微镜,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实验仪器牛顿环装置,读数显微镜,钠光灯。

三实验原理如下图所示,在平板玻璃面DCF上放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ACB,C点为接触点,这样在ACB和DCF之间,形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薄膜,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膜。

分别从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足相干条件并在膜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干涉,干涉后的强度由相遇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决定,由图可见,二者的光程差等于膜厚度e的两倍,即此外,当光在空气膜的上表面反射时,是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反射光不发生相位突变,而在下表面反射时,则会发生相位突变,即在反射点处,反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的相位之间相差? ,与之对应的光程差为?/2 ,所以相干的两条光线还具有?/2的附加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1)当?满足条件 (2)时,发生相长干涉,出现第K级亮纹,而当(k = 0,1,2…) (3)时,发生相消干涉,出现第k级暗纹。

因为同一级条纹对应着相同的膜厚,所以干涉条纹是一组等厚度线。

可以想见,干涉条纹是一组以C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这就是所谓的牛顿环。

如图所示,设第k级条纹的半径为,对应的膜厚度为,则(4)在实验中,R的大小为几米到十几米,而的数量级为毫米,所以R &gt;&gt; ek,ek相对于22Rek是一个小量,可以忽略,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5)如果rk是第k级暗条纹的半径,由式(1)和(3)可得(6)代入式(5)得透镜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7)对给定的装置,R为常数,暗纹半径(8)和级数k的平方根成正比,即随着k的增大,条纹越来越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确定
一、实验简介
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发表了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电效应理论,10年后被具有非凡才能的物理学家密里根用光辉的实验证实了。

两位物理大师之间微妙的默契配合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们都因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实验及其光量子理论的解释在量子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上,在揭示光的波粒二象性等方面都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器件在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至今还在不断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基本规律,加深对光量子论的认识和理解;
(2)了解光电管的结构和性能,并测定其基本特性曲线;
(3)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测量普朗克常量。

三、实验原理
当光照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仅部分地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在光电效应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质,所以这种现象对认识光的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

其中S 为真空光电管,K 为阴极,A 为阳极。

当无光照射阴极时,由于阳极与阴极是断路,所以检流计G 中无电流流过,当用一波长比较短的单色光照射到阴极K 上时,形成光电流,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变化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1.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增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值H I ,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当K A U U U -=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

实验指出,有一个遏止电位差a U 存在,当电位差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

2.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之间的关系
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

在减速电压下,光电子在逆着电场力方向由K 极向A 极运动。

当 a U U =时,光电子不再能达到A 极,光电流为零。

所以电子的初动能等于它克服电场力所作的功。


a eU mv =22
1 (1) 根据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本性的假设,光是一粒一粒运动着的粒子流,这些光粒子称为光子。

每一光子的能量为hv =ε,其中h 为普朗克常量,v 为光波的频率。

所以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光子的能量不同。

光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hv 之后,一部分消耗于克服电子的逸出功A ,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动能。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A mv hv +=22
1 (2) 式(2)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由此可见,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v 成线性关系,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3.光电效应有光电阈存在
实验指出,当光的频率0v v <时,不论用多强的光照射到物质都不会产生光电效应,根据式(2),h
A 0=v ,0v 称为红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同时提供了测普朗克常量的一种方法:由式(1)和(2)可得: A U e hv +=||α。

当用不同频率(n v v v v ,,,,321Λ)的单色光分别做光源时,就有
A U e hv +=||11
A U e hv +=||22
ΛΛΛΛ
A U e hv n n +=||
任意联立其中两个方程就可得到
j i j i v v U U e h --=)
(
由此若测定了两个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所对应的遏止电位差即可算出普朗克常量,也可由v U -α直线的斜率求出h 。

因此,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的关键在于获得单色光、测得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和确定遏止电位差值。

实验中,单色光可由水银灯光源经过单色仪选择谱线产生。

水银灯是一种气体放电光源,点燃稳定后,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几条波长相差较远的强谱线,如表1所示。

单色仪的鼓轮读数与出射光的波长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由单色仪的定标曲线,即可查出出射单色光的波长(有关单色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请参阅有关说明书),也可用水银灯(或白炽灯)与滤光片联合作用产生单色光。

为了获得准确的遏止电位差值,本实验用的光电管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1)对所有可见光谱都比较灵敏;
(2)阳极包围阴极,这样当阳极为负电位时,大部分光电子仍能射到阳极;
(3)阳极没有光电效应,不会产生反向电流;
(4)暗电流很小。

但是实际使用的真空型光电管并不完全满足以上条件。

由于存在阳极光电效应所引起的反向电流和暗电流(即无光照射时的电流),所以测得的电流值,实际上包括上述两种电流和由阴极光电效应所产生的正向电流三个部分,所以伏安曲线并不与U轴相切。

由于暗电流是由阴极的热电子发射及光电管管壳漏电等原因产生,与阴极正向光电流相比,其值很小,且基本上随电位差U呈线性变化,因此可忽略其对遏止电位差的影响。

阳极反向光电流虽然在实验中较显著,但它服从一定规律。

据此,确定遏止电位差值,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交点法:
光电管阳极用逸出功较大的材料制作,制作过程中尽量防止阴极材料蒸发,实验前对光电管阳极通电,减少其上溅射的阴极材料,实验中避免入射光直接照射到阳极上,这样可使它的反向电流大大减少,其伏安特性曲线与图2十分接近,因此曲线与U轴交点的电位差近似等于遏止电位差,此即交点法。

(2)拐点法:
光电管阳极反向光电流虽然较大,但在结构设计上,若是反向光电流能较快地饱和,则伏安特性曲线在反向电流进入饱和段后有着明显的拐点,如图3所示,此拐点的电位差即为遏止电位差。

四、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
1.实验仪器
光电管,光源(汞灯),滤波片组(577.0nm,546.1nm,435.8nm,404.7nm,365nm 滤波片),50%、25%、10%的滤光片,直流电源、检流计(或微电流计)、直流电压计等。

2.仪器的使用方法
(1)光源(汞灯):
双击实验桌上光源小图标弹出光源的调节窗体,单击调节窗体的光源开关可以关闭或打开光源。

光电管:
双击实验桌上光电管的小图标,弹出光电管的调节窗体;再单击调节窗体中的光电管会弹出调节光电管的方向键。

←键:光电管水平向左移动,→键,光电管水平向右移动,↑键:光电管垂直方向增加高度,↓键:光电管垂直方向减小高度。

双击调节窗体中光电管的背面(侧面中的背面),即可弹出显示光电管背面信息的窗体,以便完成实验中的线路连接。

(3)滤波片组盒子:
双击实验桌上的滤波片组盒子,弹出滤波片组盒子的调节窗体。

盒子中存放有(577.0nm,546.1nm,435.8nm,404.7nm,365nm 滤波片以及50%,25%,10%的滤光片)。

(4)电源及测试系统:
双击实验桌上的电源及测试系统,弹出电源及测试系统的调节窗体。

单击电源开关可以打开或关闭电源;左击电流档,电流调小,右击电流档,电流调大;左击电压档,电压调小,右击电压档,电压调大;单击电源极性按钮可以改变电源输出极性。

五、实验内容
1.
接线电路图如图4所示。

在577.0nm 、546.1nm 、435.8nm 、404.7nm 四种单色光下分别测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并根据此曲线确定遏止电位差值,计算普朗克常量。

实验中光电流比较微弱,其值与光电管类型,单色光强弱等因素有关,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测量仪器。

例如,选用GD-4、GD-5、或1977型光电管,选用的检流计的分度值应在9-810~10 A/分度左右。

如果要测量更微弱的电
流可用微电流计,可测量12-1310~10-A 的电流。

由于光电管的内阻很高,光电流如此之微弱,因此测量中要注意抗外界电磁干扰。

并避免光直接照射阳极和防止杂散光干扰。

作v U -α的关系曲线,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计算光电管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逸出功及h 值,并与公认值比较。

2.
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即饱和光电流与照射光强度的关系,实验室提供有透光率50% , 25% ,10%的滤光片,请用577.0nm 波长为光源,在光电管、光源位置固定时,测光电管的正向伏安特性曲线,验证饱和电流与光强关系。

六、实验数据记录
1.
2.
七、实验数据处理
1.
在四种单色光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
得到普朗克常量为s J 106531.634⋅⨯=-h 。

v U -α的关系曲线如图
得到光电管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nm v 501028.8⨯=; 逸出功J A 191051.5-⨯=; s J 106531.634⋅⨯=-h ;
公认值s J 1036.6340⋅⨯=-h ,故相对误差为%34.0。

2.
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如图
八、结论
测得的普朗克常量s J 106531.634⋅⨯=-h ,相对误差为%34.0; 光电管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nm v 501028.8⨯=; 逸出功J A 1910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