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

3. 能够诠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波的传播方式3.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4.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进修a.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b. 声波的传播方式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c.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在固体和液体中,声波传播更快更遥,因为这些介质的分子更密集,能够更好地传递震动。

而在空气中,声波传播距离较短,容易被阻挡或衰减。

d.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声音在平时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电话通讯、音乐演奏、语音识别等。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声音技术。

3.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能够诠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1. 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b. 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c. 举例说明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声音现象,分析声音传播的原因。

五、延伸阅读1. 《声音的奥秘》2. 《声音科学》六、导学反馈1. 学生通过作业展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2. 学生根据延伸阅读内容,拓展对声音科学的知识。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

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

(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

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

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才能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

三、德育目的1.通过老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p ,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老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展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p 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____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回声的概念及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

2、难点(1)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三、知识讲解(一)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情况。

2、现象与结论(1)钢尺在振动时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

(2)鼓槌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纸屑跳动,发出声音;鼓面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3、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实验探究(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2)把两个石头放在水中,敲击其中一个石头,观察另一个石头的反应。

2、现象与结论(1)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几乎听不到声音。

(2)在水中敲击一个石头,另一个石头能感受到振动和听到声音。

3、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常见介质中的声速(1)在 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2)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1500 米/秒。

(3)在钢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5200 米/秒。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四)回声1、回声的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2.知道声音以声波进行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3.了解回声,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和骨传导的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打交道的声音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的理念。

【使用说明】预习课本第26—31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预习案】(一)声音的产生1.通过观察发声的情景,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2、在生活中哪些实例说明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请各举一例.)(三)声速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否一样2.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3.什么叫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四)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2、什么是骨传导\【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点(一)声音的产生>1.进行课本P27“想想做做”的实验,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1)当你发声时,用手触摸颈前喉头部分,有什么感觉(2)当你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时,橡皮筋嗡嗡作响,同时看到橡皮筋发生什么现象结论:2.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音叉在振动呢(【针对练习】1.以下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触摸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发现机身在振动B.拨动吉他的琴弦,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C.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通话探究点(二)声音的传播¥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会_________,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铃声会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前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物体
教师:每组两个相同的音叉、吉他、口琴、笛子、烧杯、抽气盘、抽气机。

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问题?请写下来。

看一看想一想:
看课本P33—P34页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
1.请同学们让我们所准备的物体发声,仔细观察或感受它们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准备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交流:(1)选用的器材。

(2)实验方法
(3)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阅读课本回答: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笛子等管乐器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口琴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

巩固新知:
1.人说话是靠来发声的,人在游泳时,会引起水的而发声。

2.在风大的日子里,电线赶上架设的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而产生的。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

科学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老师的说话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同学们耳朵中去的呢?
2.学生回答。

3.做课本图3-9实验,学生仔细听并回答问题:
(1)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2)如果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3)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5.请同学们按照图3-11做一做,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6.展示发挥:你能再举出一些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吗?
7.以上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在和中传播。

8.阅读课本P38页并回答: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中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巩固新知: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2.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关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m/s,打雷时,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估算一下发生雷电处离你m。

拓展提升:课后作业1、2、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