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一)国民收入的两种形式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净产品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 构成情况: 构成情况: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 利润+税收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工资 利润 税收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利润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社会总产值 =工资 利润 税收 工资+利润 工资 利润+税收 (二)、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扩大再生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三)、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净产值(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分
国民收入
分
课时1 课时1│ 要点探究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②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展 ③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 分化, 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 可能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状况为按劳分配提供 了物质条件 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则是按劳分 配的重要原因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特点: 1.局限于公有制内部,不是唯一分配方式 2.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3.劳动者收入要根据所在企业在市场中所 实现的劳动量来计量 4.借助货币进行
其目的是把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秘密 掩盖起来
实行按要素分配与坚持劳动价值论
四、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两大目标的相互依存和相互 矛盾 机会和规则的平等——收入分配公平 —— ——财富占有公正——社会成员的基本 生存需要 社会公平意味的社会稳定、社会秩序, 追求公平意味着创造经济发展的基本条 件
公平 效率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
二、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1.多种所有制并存 2.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 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4.生产中不可该是,坚持在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分配 形式,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 结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相互 关系;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 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 富裕起来,带动整个社会最终走 向共同富裕。
三、“三位一体” 三、“三位一体”公式
亚当斯密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论和购得劳动价值论 “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 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三位一体公式的实质是将获得收入的条 件与创造收入的源泉混同,其要害在于 将分配的表面现象当作财富创造的本质。
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4.人口等分法
这是一种利用洛伦兹曲线分组求和的方 法,其基本步骤是:把全部人口(或家庭) 按收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等分为k组, 设第i组的收入额为Yi,则该组的收入额占全 部收入的比重为:
首先计算图中红色三角形面积为: 所有这些三角形面积之和为: 然后计算所有的矩形面积为: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最后从所有三角形面积和矩形面积之和中减去对 角线以上的直角三角形面积,即1/2,则: 则基尼系数 将上式整理可得: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3.回归曲线法
回归曲线法是一种利用洛伦兹曲线函数关系式 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
分配越平均;反之,说明越不平均。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2.基尼系数: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Gini)根 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 系数,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国 民收入的规模分配格局的方法。
定义:
判断标准:G<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0.2≤G<0.3为相对平均 0.3≤G<0.4大致合理 0.4≤G<0.6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G≥0.6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任倾向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民收入(NI)仅指按市场价格计 算的国民总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二、国民收入分配流程
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国民经济生产过程 结束后,首先要在生产领域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全社会进行再分配。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流程
经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2.基尼系数: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Gini)根 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 系数,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国 民收入的规模分配格局的方法。
定义:
判断标准:G<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0.2≤G<0.3为相对平均 0.3≤G<0.4大致合理 0.4≤G<0.6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G≥0.6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任倾向
路漫漫其悠远
3.1.3 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包括三大类经常性转移收支 : (1)当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收支。 (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 (3)其他经常性转移收支。(政府内 、国际间的转移收支 ) 、
•
路漫漫其悠远
❖ 初次分配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经过两个层次,一 是生产经济成果的直接分配,二是财产收入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 的原始收入。
•
路漫漫其悠远
显然, 是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单调增函数,于
是基尼于1912年规定:
G= /2u,0≤G≤1
(2)
基尼于1919年证明了一个重要定理:G= /2u 是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线OC和洛伦兹曲线所围 面积的2倍,即G= /2u=2SA
由(1)、(2)式得:
(3) 注:应用该种方法计算基尼系数,运算量非常
第二节 个人收入分配分析
一、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定义 1.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它 由累积的一定人口数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与 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中的百分 比状况来表示。
•
路漫漫其悠远
•
路漫漫其悠远
❖ 横轴OP: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累计家庭户数百分 比
分配制度名词解释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
第七讲分配制度一、名词解释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总和。
它在核算范围上,除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是指按照一定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生产要素报酬的过程。
3.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贯彻政府政策偏好;实现社会公平;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4.帕累托最优: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将最有效率的状态描述为: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状态。
这种状态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能通过改变商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同时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第二,生产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使某些生产者的产量提高,同时又不使其他生产者的产量减少。
第三,消费与生产的帕累托全面最优,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评价是相同的,从而此时不可能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5.公平与效率: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
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
考虑到公平很难衡量,所以经济学家用平等作为测量公平的近似指标。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分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 话题,分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 满意的分配规则是难以找到的。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及其构成
❖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 的途径或来源所获得的,并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 或可用货币来表现的财富的总和。
❖ 二是这些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 分配(公平问题) 。
❖ 据此,形成“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
耶克和科斯,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
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逊等。
2。“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理论界有不同看法: ❖ (1)按劳分配是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或者说是
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分配。 ❖ (2)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公有制经济中的统一分配,才
是按劳分配。 ❖ (3)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4)按劳分配是按活动的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润=NN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与GNP的关系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 个人收入的构成: ❖ 劳动收入: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如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管理收入、出售 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所获收入等。 ❖ 非劳动收入:投资收入、福利性收入、利息收入、 财产收入、其他收入等。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价值构成
c+v+m
社
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会
总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产 品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实物构成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途径
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 基金或保险基金。 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 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国 民 收 入
消费基金
扩大再生产基金
非生产性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国家管理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
文教卫生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非生产部门劳动 者劳动报酬基金
生产部门劳动者 劳动报酬基金
1、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适度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要同国民收入 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3、注意安排好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各 自的比例关系。
(2)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有较高速度又平衡 协调的发展。
(3)社会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 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
(4)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 立社会后备基金。
(5)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 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 疾人的生活需要等。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一、社会总产品 二、国民收入 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含义: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 耗费(即折旧)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它是全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反映了一定时 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规模。其内 涵相当于MPS中的国民收入,即它们都是指活劳动创造的 价值,但国民生产净值的计算范围大于MPS中的国民收入。
⑷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必然受到价 格因素影响,生产同样的产品,当年价格高,则国民生 产总值高,当年价格低,则国民生产总值低。因此必须 剔除价格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济活动水平。
⑸ 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着估算成分,如家务劳动收 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都是估算出来的。这样 势必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SNA指标体系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 均国民生产净值和人均国内生产净值都可以用来衡量居民福利水平。
(4) 基于衡量范围的差异,两套指标体系的量存在着差
别,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其间的区别可用以下表格说明:
表6.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产品(劳务)的价值构成
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社会总产值-中间消耗-折旧
优点:国民收入指标不包含社会总产值中重复计算的部分,其数量的增减 能够真正反映出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经济实力的增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 缺点:国民收入指标衡量范围过于狭窄,同样没有将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性劳务计算在内,因而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国民收入也不能反映物质 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从价值形态考察,即为社会总产值。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依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
其中,企业收入将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租金,等等。
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生产部门本身及其劳动者个人的初次收入;第二个层次是再分配。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
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的修正,使其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再分配也是为社会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再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依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地进行的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特别是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自愿进行的再分配,如赠与、捐助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税种和税率的变动、价格的变动、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各种非等价交换的摊派和收费等,都同时发生再分配。
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终分配。
有的人把初次分配称为小分配,把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内的最终分配称为大分配。
最终分配格局,是指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形成的各收入主体的最初收入,经过各种社会收入再分配,最终形成各收入主体能够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居民个人也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缴纳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和取得各种社会转移收入后,形成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家在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社会转移收入(包括各种非生产税)和社会转移支出(包括社会救济等)的分配调节后,便得到国家最终的可支配收入。
扣除个人最终收入和国家最终收入后剩下的余额,即形成企业的最终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上缴国家的收入和其他税收以及其他社会转移支出,再加上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后所余下的全部企业未分配利润,即为企业可用于储蓄或投资的收入总额。
国民收入和分配
What is 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rail transport
精品ppt模板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MPS
社会总产品:社会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
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C+V+M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经消耗 的生产资料之后的余额而形成的收V+M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
产 社会总产品 进行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作为个
品 人消费品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型 。 条件:1、生产资料公有制;2、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
按 发展;3、社会分工存在以及劳动是人类的谋生手段
劳 分 配
特点: 1、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具有社会统一性; 2、社会依据社会平均劳动确定劳动者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所 得的份额 ;3、 按劳分配是实物不存在货币;4、 按劳分配
SNA(NI)= MPS(NI)-生产部门间 接税+(劳务部门+政府部门)收入
SNA合理性与缺陷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 次
范 围
在存在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
税金
分
配 结 利润
果 工资
企业基金
再 必要性: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 建立社会保障和后备金 分 范围:全社会 配
途径:国家财政预算
五、国民收入分配的制衡机制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储蓄 居民收入未被消费的部分
储蓄动机
保险动机 个人负担动机 提高生活水平动机 盈利动机
储蓄形式 银行存款 购买证券 :
影响 储蓄 因素
经济因素:收入 利率 价格 供求 心理因素:消费偏好和未来预期 社会因素:居民自然情况 储蓄机构设置 社会安定
国民收入分配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工具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经济杠杆。
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 的。通过预算支出,国家将在初次分配中集中的那一部分 国民收入,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分配各种用途。
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 要分配国民收入。
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五、收入分配平等性的衡量
(一)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然后计算出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最后,将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 系在图中描绘出来,即得到了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国家收 入分配越不平等,即贫富差距越大; 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收入 分配越平等。
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 有利于平等。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 化总是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一些有 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如果 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收入分配平等化, 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工具。税收、价格起着调节收入、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 用。银行存款利息是在银行、居民之间进行国民收入再分 配。保险费这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将补偿个别单位 和个人的损失转归社会负担。
四、收入分配标准
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 民 收 入
消 费
消 费
积 累
积 累
A、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
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消 费
最高限: 保证人民消费 水平有所提高
积 累
最低限: 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B、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
物质构成一致
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 相一致
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 资料数量相一致
扩大再生产(兴修水利、修铁路)
积累基金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修建学校、 医院、体育馆) 社会物资储备(应付战争、自 然灾害)
消费基金
个人消费(劳动报酬等) 社会消费 国家行政管理
国防
科、教、文、卫事业 社会保障
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方面 此消彼长
A
处理 准则
B C
C、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
的关系
国家 (国民经济发展)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企业 (扩大生产、采用新技术)
个人
标志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议一议
通过增加劳动者数量、延 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可以增加 国民收入,其中哪条途径是最 根本的?为什么?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国民收入的分配
积累基金
二 者 关 系
最终用途
消费基金
国民收入的分配
议一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一年)的产品总和。
实物形式 价值形式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1)在经营承包制的企业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个部分: • 一部分是以税金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 一部分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
利和职工奖励; • 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劳动的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原始收入的获得者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 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 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现金或实物 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 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与原始收入相对而言,再分配获 得的收入表现为派生收入。
(式中的“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
3.国民收入(NI)
指一个国家为了生产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是 一个时期的生产总值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 后的净产出。
• 从实物形式看,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出 来的那一部分财富,即包括当年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 料,也包括扣除用于补偿已经消费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 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配过程是: • 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
被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剥
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 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归其 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所有。
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分配。
• 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 • 企业主要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 居民主要得到劳动报酬; • 各利益主体又通过提供资产参与其他单位生产而获得财 产收入(包括地租、利息、红利等)。
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 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3)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初次 分配:
• 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作为国家集中的 纯收入;
• 一部分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交主管部门和集 资单位,用于发展本部门和本集资单位的扩大 再生产和集体福利事业;
• 一部分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其支配,用于企业 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职工等;
GNP和GDP之间有什么区别?
GDP的“一国”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之 内。就是说,只要是某一国的领土上,无论是该 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生产的,都是该国的GDP。 而GNP的“一国”是指一国的公民。就是说,只 要是一国的公民,无论在国内生产的,还是在国 外生产的,都是该国的GNP。
两者关系公式: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 —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一、国民收入
(一)国民经济总量——通常可用社会总产品来表示
1.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
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的表现形式
• 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式 :当年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 总和。
•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在生产过程中已经
• 从价值形式上看,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 的价值,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净产值。它包括两部分,为
满足自己及家属需要的价值(V),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 (M)。
公式如下:
国民收入(NI)=(C+V+M)—C = V+M
其他宏观经济相关指标 :
(1)个人收入(PI),即从国民收入中减 去企业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和社会保险金, 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
(2)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即扣除个 人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
二、影响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1.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 2.劳动生产率; 3.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4.第三产业的发展; 5.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三、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含义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指的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
• 最终物品中既有物品,也有劳务,在现代经济中,劳 务在GN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 按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如果按统计机构确定的基期的 价格计算则是实际GNP,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则是名义 GNP。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一般 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物品(包括有形的物 品和无形的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注意几个问题:
• 一国的公民,无论该国的公民是在国内生产还是在国 外生产的,都是该国的GNP。
• 一年之内所生产的,包括一年内所生产的销售或未销 售出去的所有最终物品,但不包括以前生产而在本年销售 出去的物品。
•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终产品而不计算中间产 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人们消费的物品,中间产品是作为生 产要素再投入生产的物品。
• 一部分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个人。
(4)个体户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 一部分以税金的形式上缴国家; • 剩下的归自己所有。
(5)私营企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 • 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 • 一部分以工资形式作为雇工的劳动报酬; • 剩下的是企业主的利润,归企业主所有。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消耗的并已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 者新创造的为满足自己及家属生活需要的价值(V);劳动者 新创造的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M)。
(二)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内 生产的全部最终物品(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 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在实行股份制企业中,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在初次分配中分为四个部分:
• 一部分以税金的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形成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 一部分按公司章程规定提留生产经营发展基金, 职工福利基金和储备基金;
• 一部分作为分红基金,由公司按股份投资比例 进行分红;
• 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 工的劳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