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学系统设计)【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学的过程)【圣才出品】

第4章教学的过程一、单选题1.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研]A.夸美纽斯B.赞可夫C.布鲁纳D.巴班斯基【答案】D【解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
该理论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
”二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
”2.在交流与讨论中,()的目的是小组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
[中山大学2011年研]A.头脑风暴B.同步讨论C.辩论D.合作性讨论【答案】D【解析】在交流与讨论中,合作性讨论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
头脑风暴法是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做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
3.教学目标的结构或分类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最有影响的是布鲁姆的分类,他把教学目标分为()。
[中山大学2011年研]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B.了解、理解和应用C.生理、心理和情感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答案】A【解析】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4.()是由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体系构成的,它具有特定的教学理论指导,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因素及其组合结构具有特定的要求,对教学活动及其流程具有特定的规定。
[中山大学2011年研]A.教学模式B.教学结构C.教学设计D.教学方法【答案】A【解析】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学系统开发)【圣才出品】

第6章教学系统开发一、单选题1.创造视觉图像时,运用()结构给人以运动和不安定的感觉。
A.横线B.垂直线C.斜线D.曲线【答案】C【解析】创造视觉图像时,运用斜线结构给人以运动和不安定的感觉。
横线结构给人以广阔、寂静和安定的感觉;垂直线结构隐含着力量,给人以庄严、宏伟、刚强的感觉;曲线结构给人以柔和、优美感。
2.东欧使用()彩色电视制式。
A.PAL制式B.NTSC制式C.SECAM制式D.PAL-D制式【答案】C【解析】东欧使用SECAM制式彩色电视制式。
NTSC方式开发最早,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采用;俄罗斯、法国、东欧一些国家采用了SECAM制式;中国、英国、德国等国采用了PAL制式。
3.能扩大教学规模和学习资源的媒体为()。
A.语言媒体B.文字媒体C.印刷媒体D.电子媒体【答案】D【解析】能扩大教学规模和学习资源的媒体为电子媒体。
电子媒体使教学信息能够即时传播于广阔的范围,扩大教学规模和学习资源,并打破了多少世纪以来对人类信息时空的限制,为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了新的手段。
4.用复印法制作投影片时,常用的材料是()。
A.聚酯薄膜片B.玻璃纸C.涤纶薄膜片D.玻璃【答案】A【解析】用复印法制作投影片时,常用的材料是聚酯薄膜片。
这种材料属于复印专用投影片,否则复印时受高温影响,投影片容易变形起皱,受到损坏。
5.下面是3个独立的录像镜头,它们的内容分别是:镜头a为厨师切肉的中景;镜头b为厨师切肉的近景;镜头c为厨师切肉的特写,将它们组接成连续的画面,正确的组接是()。
A.a接c接bB.a接b接cC.b接c接aD.c接a接b【答案】B【解析】镜头转换的过程中使人的注意能不知不觉、自然地转到下一镜头,即不产生镜头的间断感和跳跃感。
镜头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心理逻辑。
6.如果拍摄一个物体,每次移动很短一段距离并拍摄一个画面,再移动再拍摄,这样在播放时看起来就像是物体在空间连续运动。
这是利用了活动图像的()特性。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教学系统设计)【圣才出品】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1.试谈谈你对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理解。
答:目前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主要还是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设计活动的一个子集合,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后理性认识活动,是理论的应用活动。
它与一般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丰富的个体差异性。
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几种不同观点:(1)“计划”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界定为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
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
(2)“技术”说——“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经验和环境应该促进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3)“方法”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看做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4)“过程”说——主要有:①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③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2.查阅近几年我国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和书籍,分析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设想。
答: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
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评价)【圣才出品】

第9章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评价一、选择题1.()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
[中山大学2011年研] A.客观题测验B.表现性评价C.档案袋分析D.论文题测验【答案】C【解析】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
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
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
2.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师持证上岗评定,使用的评定模式是()。
A.标准参照评定B.前置评定C.后置评定D.常模参照评定【答案】A【解析】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师持证上岗评定,使用的评定模式是标准参照评定。
它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师职业标准,对每一位在岗或即将上岗的教师进行评定,这种评定目的不在于比较教师的能力,或对教师进行评比,而在于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把关,以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下面是对教学媒体的部分评价语,听觉媒体具备()。
A.费用低B.不受时空限制C.表现力好D.有利于技能训练E.应用广泛【答案】ABE【解析】听觉媒体具备的优点有:费用低、不受时空限制、应用广泛、材料丰富、操作方便、容易自制。
二、名词解释1.信度[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研]答: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
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
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
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
2.教学评价[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答:(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概况是:①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实际上,这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
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融合起来构成了教育技术学。
②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不论技术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它都包含物化技术和观念技术两方面内容。
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简称为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
(2)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下: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的运用。
②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初期只重视硬件的使用,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视听媒体物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辉煌的成绩,教育技术中的“过程论”的观点逐渐形成。
这阶段的教育技术的领域既包括媒体又包括系统方法。
③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对人的作用。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章节题库(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一、填空题1.多媒体、数字化、________是信息化教育内容在呈现、存储和传递方式上体现的显著特征,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内容呈现、存储和传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案】网络化2.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系统方法二、简答题1.简述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信息化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1)信息化教育的特点首先体现在终身学习目标的确定。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可以使用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知识的平均寿命已经缩短到13年。
因此,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新世纪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2)信息化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学习者学习之后能够做什么,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即学习效果导向问题。
效果导向是指把改善学习效果放在首要地位,内容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科学的效果导向才有可能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吸收新鲜的教学内容,执行少而精的教学原则。
(3)信息化教育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辅导员,教师的作用是及时而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帮助。
学生所需要的帮助不只是简单的传递和获得信息,而是要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知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得学生与教师能够同时获得多种最新的教学信息。
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要研究如何传输自己掌握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持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分析和研究学习者可能发生的种种学习困难,思考和设计出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的系统科学方法。
(4)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考试,信息化教育更多的强调思考、理解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知识。
(5)教育的整体结构将越来越不强调层次,而会越来越强调交叉和网络。
比如学校和社区的结合、不同背景学校的结合、乡村和城市的结合、社区与社区的结合等。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0.1复习笔记一、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点(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1.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认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3.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由来信息素养概念最早由图书检技能发展而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而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此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1.创新人才的涵义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与教的过程【圣才出品】

第4章学与教的过程4.1复习笔记一、学习过程(一)学习的涵义1.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
人类的广义的学习过程是经验获得的过程,并表现为个体对环境或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活动。
2.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3.各派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在学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地变化。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二)学习目标的分类1.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根据布卢姆的分类,包括以下六个层次:①知道: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
②领会: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测量是否对知识材料产生了领会,可以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
③运用:是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运用的能力要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
④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⑤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断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⑥评价: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依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美国教育学者柯拉斯霍等人于1964年出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
他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接受:是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是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
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愿意接受。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教育技术管理)【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教育技术管理)【圣才出品】第8章教育技术管理1.教育技术管理与一般管理有何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教育技术管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重要保证?答:(1)教育技术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区别和联系①教育技术管理的含义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
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育技术系统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教育技术有效地开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②二者的区别教育技术管理在指导思想、地位作用、运行机制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主导性、管理思想的现代性、管理工作的开放性、服务的广泛性、地位的从属性、管理的复杂性、事业的开拓性。
③二者的联系教育技术管理是一般管理在教育人、培养人为特征的教育领域的具体的、特定的应用,它具有一般的共性。
(2)教育技术管理对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改进教与学的效果有重要意义,它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重要保证,具体原因分析如下:①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使教育技术有效地发挥整体功效,主要靠管理,特别是要实行科学化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技术发展的快慢和效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
②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要正确把握方向、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种关系,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系统目标都取决于管理工作。
③实现教育技术目标的关键教育技术管理就是要有效地协调总体目标与分支目标、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系统与环境等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使整体和谐一致地达到预定的总体目标。
④提高教育技术效率和效益的保证目前,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除了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以外,更主要的是管理不善,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育技术管理)【圣才出品】

第8章教育技术管理一、选择题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
[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B.结构良好问题C.一般性问题D.认知性问题【答案】A【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二、名词解释教育技术管理[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教育技术管理是指教育技术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调度所有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其主体是教育技术系统各级管理者,包括各级领导、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客体是管理活动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三、简答题1.简述静态图像构图的基本原则。
答:静态图像构图的基本原则有:(1)画面布局要合理。
画面中主体是表达主题内容的中心,也是画面结构的中心;陪体是帮助主体阐明主题,帮助观众理解主体特征的,所以在其大小、位置处理上都应以对主体起陪衬、烘托作用为原则;背景色调、线条应力求简洁、单纯以突出表现主体、渲染主题为原则;画面中还要注意“空白”的作用,既要使主体轮廓鲜明突出,又可创造意境使画面生动活泼。
(2)画面要均衡。
均衡是人们对画面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感觉,它不是指真正数量、重量上相等或形体上的对称,而是运用人们心理上的感觉和生活中的体验进行构图,形成画面中力度和价值上的均衡,产生稳定的美感。
均衡包括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均衡。
对称式均衡主题居中,左右对称,稳定感很强,但比较呆板,人们更喜欢的是非对称平衡。
(3)画面要有对比。
要有效地运用画面中的任何一种差异(内容上和构图要素上)进行对比,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4)画面要有视觉节奏。
要有效地运用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突出主题,形成一种视觉节奏。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育技术运用)【圣才出品】

第7章教育技术运用一、单选题1.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中山大学2011年研]A.习题集B.录像带C.教室环境D.教科书【答案】C【解析】教育传播媒体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教室环境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
2.经验之塔可分为三大类,按直观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
[中山大学2011年研]A.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B.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C.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抽象的经验D.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做的经验【答案】A【解析】经验之塔的宝塔最底层是做的经验,宝塔中间是观察的经验,宝塔的上端是抽象的经验。
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直观,越往上升则越抽象。
3.防火墙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范()。
[中山大学2011年研]A.黑客攻击B.网络病毒C.火灾D.意外伤害【答案】A【解析】“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公众访问网(如Internet)分开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内部网络。
4.下面的几种远程会议系统中,基于电话网的会议系统是()。
A.音频图形会议系统B.数据会议系统C.多媒体会议系统D.虚拟会议系统【答案】A【解析】基于电话网的会议系统是音频图形会议系统。
音频图形会议系统是在电话会议系统上增加了文字、图表、图形和静止图像的传送,可以用电子图形板、传真机或慢扫描等其他设备去获取图形图像,并通过电话线传输。
5.使用幻灯教学时,幻灯与银幕应相距()。
A.7米左右B.1米左右C.接近2米D.无距离限制【答案】A【解析】使用幻灯教学时,幻灯与银幕应保持一定距离,若银幕高为1.5米,与之距离可以为4~5米,光线高度宜超过学生头顶。
6.计算机网络中局域网的覆盖地理范围是()。
A.约几公里B.几百到几千万公里C.几至几百公里D.几千至几万公里【答案】A【解析】计算机网络中局域网的覆盖地理范围是约几公里。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学系统开发)【圣才出品】

第6章教学系统开发1.请你谈谈AECT’94定义中的设计子范畴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中的设计阶段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答:AECT′94定义中的设计子范畴既包括微观水平的设计,又包括宏观水平的设计。
宏观水平的设计如教学系统设计,微观水平的设计如某一课、某一单元或者微观的讯息设计。
它有包含四个子范畴: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系统开发中的设计阶段主要指在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开发工作时,针对具体教学情景做的进一步的细化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三个“设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教学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设计可以比作是软件工程中的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是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步骤,以迭代的方式覆盖系统开发绝大部分的时间进程。
教学系统开发的“设计阶段”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教学系统设计,更强调微观层面的设计。
微观层面的设计指依据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策略,运用视觉思维理论、视觉学习理论、视觉传播理论、交互学习原则以及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教学讯息进行具体的设计。
这些内容原本是AECT′94定义中的设计子范畴中的三个方面。
(2)联系:AECT’94定义中的设计子范畴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中的设计阶段都是服务于学习(教学)、面向学习(教学)系统,都属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过程。
2.举例说明教学系统开发技术与教学系统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答: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教育技术开发范畴最主要的驱动力量。
教学系统开发技术指的是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整合技术等所提供的不同的有各自特征的技术形式。
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是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学系统设计)【圣才出品】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5.1 复习笔记一、教学系统设计概述(一)教学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模式1.系统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特征有:具有稳定的结构、有确定的功能和有一套系统规则。
2.教学系统(1)概念:教学系统作为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2)四个核心要素: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媒体。
(3)教学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见图5-1所示。
图5-1 教学系统构成(4)根据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教学内容的表达和传递方式的不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下面五种典型的教学系统结构图式。
(如图5-2所示)图5-2 典型教学系统的结构图式(二)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及本质1.关于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几种不同观点(1)“计划”说以美国学者肯普为代表。
“计划”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界定为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
(2)“技术”说“技术”说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经验和环境应该促进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3)“方法”说“方法”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看做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4)“过程”说①“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③“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目前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主要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过程”或“程序”。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在 20 世纪 20~50 年代从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 中演变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3.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 )。 A.20 世纪 30 年代末 B.20 世纪 40 年代末 C.20 世纪 50 年代末 D.20 世纪 60 年代末 【答案】C 【解析】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系统的产生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由于程序教学使用机器,因此人们把 CAI 视 为机器教学、程序教学的继续和新发展。
【答案】系统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河北大学 2011 年研] 答:信息化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1)信息化教育的特点首先体现在终身学习目标的确定。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人们 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可以使用 20 年,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知识的平均寿命已经缩短到 13 年。因此,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新世纪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2)信息化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学习者学习之后能够做什么,能够具
2 / 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 课本的“程序教学”。
5.1946 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ENIAC 属于( )计算机。[安徽师范大学 2019 年研]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2 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单选题 1.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是由( )提出的。 A.伯克 B.戴尔 C.斯金纳 D.普莱西 【答案】B 【解析】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戴尔提出的。 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当学习是由 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2.1 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发展鸟瞰(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2)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教育技术两个发展方向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
2.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传统教育技术;(2)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视听媒体教育技术;(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信息化教育技术。
3.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如表2-1所示。
表2-1 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但包括硬件、软件,也包括潜件如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
与视听媒体教育技术阶段相比,信息化教育技术阶段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2)信息化教育技术将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3)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方面有愈来愈强烈地应用需求。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1.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非替代性的,而是表现出一点的累积性;2.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3.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4.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使自身获得快速发展。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请你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答: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传统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而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应用可以全面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变革。
下面我就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促进课程内容及形式的变革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而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教育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和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从不同途径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成为对学生的第一素质要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育技术能促进师生教与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紧密联系,而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共同影响,出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请你谈谈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然会引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10.1 复习笔记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精神1.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含义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2.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具体内容(1)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认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3)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由来信息素养概念最早由图书检索技能发展而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基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能力素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而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此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1.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1)创新人才的涵义21世纪(即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①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论述题1.试论述教育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答:将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网络课程。
目前中小学应用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方式,高等院校则两种方式都很常用。
(1)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或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
多媒体课件可大可小,小的多媒体课件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较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涉及众多知识点,例如,涉及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门课程。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关键是要把握住以下几点:①要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用场合。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以下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最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特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③多媒体课件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要把多媒体课件仅看作是教师演示的直观教具,更要把多媒体课件看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④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正确、形象、生动、丰富。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涉及动画、照片、图表、声音和视频,所有这些内容都要首先满足正确性要求,保证无科学性、政治性错误。
在此前提下,还应满足形象、生动和丰富的要求。
(2)网络课程的有效运用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
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真正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技术与教育技术1.技术的涵义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它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2.教育技术由于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因此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有形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
(2)无形技术(观念形态)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1.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AECT'94定义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的内容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谢弗勒对定义的分类,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是一个规定性定义。
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与其他定义相比,操作性比较强,更便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交流。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
一、单选题
1.在教学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
A.素质
B.学习质量
C.接受能力
D.理解水平
【答案】B
【解析】在教学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
但要使它们在学习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开发和使用。
2.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
B.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
C.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D.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答案】B
【解析】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
加涅在揭示学习内部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与各内部过程相应的、对内部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即教学活动,
从而较完整地论述了产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
3.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A.自学能力
B.学习技巧
C.有效学习
D.创新意识
【答案】C
【解析】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因为教学设计是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
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的。
二、多选题
1.()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A.传播者
B.信息
C.媒体
D.接受者
E.效果
【答案】ABCDE
【解析】不论哪种模式的传播过程,通常可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
接受者和效果。
2.静态视觉图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A.线条
B.形状
C.大小
D.质感
E.色彩
【答案】ABDE
【解析】静态视觉图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形状、质感和色彩。
这些基本要素都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在视觉图像中往往形成一定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影响他们的感受。
三、填空题
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特定的______而由多个组成要素通过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一定______的整体。
[河北大学2011年研]
【答案】教学目的;教学功能
四、名词解释
1.系统科学[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
答: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
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
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
人们将系统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探讨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系统哲学。
2.活动理论[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研]
答: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
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辩证统一的。
3.教学系统设计[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教学系统设计是以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4.专家系统[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专家系统是与人工智能技术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程序,能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在面临不同问题情境时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决策。
要开发教学设计专家系统,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知识库的建立,以事实和规则的形式清晰地表征各种问题情境。
5.教学设计[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
教学设计已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
五、简答题
1.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五个基本特征。
[河北大学2011年研]
答:教学系统设计,又称教学设计,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包含的步骤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教学系统设计模式都包括一些基本的要素。
这些要素构成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特征,具体如下:
(1)学习需要分析
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学习完以后能够做什么。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可以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根据一些已有的目标、需求评估的结果、实践证明学生有学习难度的内容、实际工作的需要分析结果或者其他对教学的新需求。
(2)学习内容分析
确定教学目标以后,就要分析学生如何才能够逐步达到这些目标,确定学生的先决技能,也就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才能进行学习。
可以用图表的方式来表示这个分析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态度之间的关系。
(3)学习者分析
进行内容分析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风格等特征,确定教学的起点。
(4)学习目标的阐明
基于教学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后,就可以陈述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将描述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在何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学习行为标准。
(5)教学策略的制定
基于前几个步骤,接下来就可制定达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教学实施的策略,包括教学前、信息呈现、联系和反馈、测试、教学结束后等欢快的策略。
教学策略应当以当前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研究成果、教学媒体特征、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征为依据。
2.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请画出框图说明。
[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如下图:
3.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
[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强调从教学规律出发,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实现教学效果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