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背景和新的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首先是知识内容。
新课程对历史知识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精选内容,注重学科的鲜活性和对学生生活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是教学方法。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乐趣。
再次是评价方式。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观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而历史素养则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让他们能够欣赏历史,感受历史的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从知识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需要与时俱进,注重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针对这一需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历史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案例,让他们分析案例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同时,案例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例如,通过提供一些历史资料和文献,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一个历史问题或主题,并就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彼此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新时代的学生生活在数字化、多媒体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于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获取信息。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来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例如,可以使用历史图片、地图、音频剪辑等来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5.手工制作和展示:手工制作和展示活动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创作的教学技巧。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例如制作历史模型、地图、时间轴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关系。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将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成果与他人分享,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6.反思与总结: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反思和总结的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结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蔡建辉(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第二中学)新课程,新理念,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等相关要素进行互联互动、整合建构,形成良性的历史教学环境。
一、贯彻“三维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从当前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看,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学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掌握知识也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的重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要从课堂教学着手,教师应让学生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展开讨论、归纳结论。
例如,在讲“大一统的汉朝”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导入问题,“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你认为西汉之初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如果你是汉初的统治者,你准备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统治维持下去?”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创设下,学生再去阅读教材,自然而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突出爱国主义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强化自身综合素养1.高度的敬业精神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爱岗敬业。
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教育对学生世界观形成的特殊作用,备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概念。
2.确立新的教育目标观新的教育目标重点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体认同社会的过程。
要确立新的人才观,要鼓励学生冒尖,也要允许落后的存在。
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一、前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知识的运用。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
本文将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二、探究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2.1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2.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任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模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历史小组讨论、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强调策略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需要具有策略性学习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策略,帮助学生培养策略性学习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文献研究、历史文化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策略性学习能力。
2.4 强调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历史趣味性游戏或解密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2.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外拓展、读书活动、参观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一、教学观点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持续探索的精神了。
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
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合“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实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点,紧跟时代脉搏。
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实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实行重新理解。
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使用。
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能够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
总来说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点、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随着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实行,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情景的氛围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课的教师如何去面对新课程,我个人有以下两点看法:一、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
1、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做一名终身学习者。
尽管过去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充电,要继续学习,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加上体制上的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可以吃老本。
但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又由于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
2、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下的学习中,学生尽管是主体,但是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设计、组织、管理和指导”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学习。
所以教师角色的定位会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上,“促进”不是单一的“传授”,更不是简单的“旁观”。
而应当是:学生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教之。
3、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
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
但要区分教师作为朋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朋友,私人朋友完全受个人情感支配,而教师这种朋友身份,是有社会规定性的,即是以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的。
所以,不能为追求情感的和谐而放弃原则,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以致对错误过于宽容,甚至纵容,出现过去新课程改革中所出现的“激励泛化,批评缺失”的现象。
同时,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就意味着,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可以和学生在学习中共同成长。
曾有专家统计过:即使一位科学家24小时工作也只能阅读有关他这个专业世界中全部出版物的5%。
在这种情景下,教师要保持知识、观念方面的绝对权威必然成为自欺之举。
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在拥有具体知识方面的权威地位,是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维持下去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初中历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资源分析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把握教学理念和目标。
当前,教育部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扎实基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等。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研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学会用历史思维去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在培养历史文化素养方面,我们要注重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深化学生对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把握。
在培养历史研究能力方面,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文献分析和史料鉴别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能够运用历史方法去研究历史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悟历史文化,增强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历史文化体验活动,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展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增加一些历史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撰写历史学术论文等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文化的吸引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和传播。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讨论、示范、教学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和感悟历史文化。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三部曲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三部曲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温故知新,拓展知识面
首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是回顾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内容,即“温故”。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梳理和巩固已学过的
知识点,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
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历史知识的广度,例如引入与主
题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历史
的信息。
2. 重点突破,解决难题
在回顾和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重
点突破,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难题。
这包括帮助学生理解难以
理解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以及解决学生在考试中遇到
的难题。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
3. 巩固复习,轻松应考
最后一步是巩固复习,让学生轻松应考。
在这个阶段,教
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
联和整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
过模拟考试、练习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
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总之,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三部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回顾和巩固知识点、重点突破和解决难题、巩固复
习和轻松应考三个步骤。
通过这三个步骤的实施,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和应试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7号《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已经2012年10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2012年11月16日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2012年11月1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7号公布,根据2015年5月2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9号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严格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工作,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列入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的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除外,以下简称企业)。
使用危险化学品作为燃料的企业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企业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以下简称安全使用许可证)。
第四条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实行企业申请、市级发证、属地监管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发证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审批、颁发和管理,不得再委托其他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实施。
第二章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条件第六条企业与重要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和总体布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并确保安全:(一)储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八类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二)总体布局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相关标准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要求;(三)新建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地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划和布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变化,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到现代教育的过程中,理念与方法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
新课程要求学校致力于“教育创新”,以创新驱动未来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也需要根据这个方针来创新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和变化新课程提倡“以现代化的眼光看待历史”和“把历史融入现实”,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变化,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积极探索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趋势。
初中历史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变化,鼓励学生探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发现一些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引导学生探索图片、音频和视频多元素、多时空视角下的历史和现代情境。
三、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课程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文化意义和人文关怀,加强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现场参观学习机会,引领学生形成广阔的人文视野和文化认同,增强文化素养及人文精神,让学生深刻领略历史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推动和繁荣昌盛的贡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学也要与之相适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加注重问题导向。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时间、地点、人物为中心,过多地强调历史事件的事实性记忆,使得学生容易陷入被动的接受和重复复述的状态。
而在新课程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背后的本质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寻解答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解和学生的听讲,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情景模拟等,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共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能力。
而在新课程中,历史教学要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件的联系,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突出问题导向,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开拓创新精神、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只有实施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践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的三途径
实践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的三途径摘要: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要想建构与运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探讨与吸收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课知识竞答历史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如何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是初中历史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
我在几年的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分述如下,希望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教,以求共同提高。
一、组织小组探究活动小组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教学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我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是这样组织小组探究活动的:(一)目标:只要课程内容需要,随时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总体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分组:可以按照座位自然划分小组;也可以让学生按照志趣自由组合,人数不必严格限制,但不许单干(一般每组应在3人以上)。
每组须指定(或由学生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探究活动。
(三)探究:各组学生围绕论题畅所欲言,不要受任何形式的约束。
但每组须推选一名书记员,记录同学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书面总结;然后由一名代表把本组意见带上台发表,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时可巡回指点,但不能居高临下地发表意见,以免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使探究失去意义。
(四)结论:各小组交流后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可以做个结论;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不要勉强下结论,贵在探究活动本身。
教师可以指出各小组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让大家课外再去探讨;千万不要拿出“权威”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二、上好历史活动课活动课,是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念中“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下面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历史课程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建立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历史课程还应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知识和给予学生知识的灌输,而新的历史教学方式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或展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改进不足。
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各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
评价内容也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必
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
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进行讨论。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
变过程,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重要影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
进行思考和研究,使其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的能力,形成对历史事件的价值观和
态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
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包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
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课堂教学、实地考察、文献阅读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只有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
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一、新课程理念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应该向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向发展。
历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内容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而在新的理念下,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过程,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思考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历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历史不是孤立的学科,在教学中可以与文学、地理、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历史教学更加立体、全面。
历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历史教学也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地考察、实验、案例分析等,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二、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1. 调整教学内容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历史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
可以适当减少历史的时间线性的串讲,而是更加重视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启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多元化。
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囿于政治和战争的讲解,而应该扩大视野,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 创新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应该更加活跃和生动。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历史,让历史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融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
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限于课堂上的讲解,更应该重视教育实践活动。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这是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一、教师要探索隐性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和“机械执行者”,而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比如,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潜心发掘和探索其背后包含的隐性目标。
一般来说,隐性目标包含伦理、道德、情感、人格、精神、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任务。
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2](3)据此,历史教师要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
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另外,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明确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的谜底。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
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
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
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
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
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靳寨中心校
邹亮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靳寨中心校邹亮
内容摘要: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
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
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
关键词: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观念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
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
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
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
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
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
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
总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二、重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落脚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中,必须重组师生关系。
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
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如历史教学中,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果简单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必然会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个过程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发了教师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成为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其作用相应提高了。
它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教与学相长”。
三、知识结构的开放是中学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途径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封闭型结构。
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长期不变的教科书中的内容,知识的陈旧和老化已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障碍。
要构建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每位历史教师随时都要更新知识,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
形势急迫,只有不断“充电”,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才能从传承走向创新,从主动探知到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新课程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易忽视前后课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
维的培养和形成;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看,由于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学脱节。
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型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对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科技、文学、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在讲到外国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称时,教师如有意识地加上几个英文词汇,比如black people,Industrial 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学生熟悉的词汇,或增加媒体图画形象显现,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历史和英语学习结合在了一起。
虽然教师在备课中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却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思考的独立意识。
当然,教师在走进新课程时,知识结构的开放仍是有侧重点的,它体现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所谓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在上课时,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脚本”如同演戏样地
“教学表演”,于是这些教师难以跨越传统授课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课标中则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
相应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实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关键是能否将“各种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会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通过实际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成功的体验。
为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构建和设想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力图打破过去从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
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开放性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可以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
设想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都将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创新。
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考试模式的确定,它符合了新课程的特点,必然会反馈学习方式的改进。
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新课程的实施已为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抉择,或在张扬教学质量中升华学生素质,或在压抑课堂教学质量中漠视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否则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观念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开放性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的任务是迫在眉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