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思品小课题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思品小课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思品小课题

第四阶段(11-12周)
将研究结果以报告、论文、展板等形式呈现 出来。
进度监控与调整措施
01
02
03
04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每周召开一次研究小组会议, 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 题,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和方案

对于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积极寻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支 持和帮助,确保研究的顺利进
沟通机制
建立课题组成员微信群或QQ群等网络 交流平台,方便成员之间的实时沟通 和交流。同时,定期召开面对面会议 ,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05
CHAPTER
资源保障与经费预算
资源保障
教材与教辅材料
确保拥有充足、适合当前学年段 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和必要的 教辅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练
习册等。
教学设备与场地
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1-2周)
确定研究主题和目标,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 准备。
第三阶段(7-10周)
实施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
第二阶段(3-6周)
设计研究方案,包括问卷设计、案例选择等 。
第四阶段(11-12周)
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04
CHAPTER
课题组成员与分工
课题组成员
01
应对措施
调整课题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或提高课题难度,确保课题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或活动,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 参与度。
加强资源与技术支持
积极争取学校或家庭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确保课 题的顺利进行。
风险监控与报告机制
1 2
定期进度检查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德育责任越来越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在这里,我们针对小学德育进行了一项小课题研究,来探讨小学德育的策略。

研究目的通过对小学德育策略进行研究,找出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校德育水平。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小学德育的策略现状;2.探究小学德育策略的影响因素;3.提出针对小学德育策略的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学校德育策略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小学生的德育问卷。

主要涉及学校德育方案的内容、实施情况、学校德育效果、学生家庭教育等问题。

并且,我们选择了100位小学生和20个小学班级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2.实地观察:我们针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了实地观察,记录下学校德育的情况,并与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研究结果学校德育策略的现状分析1.学校德育方案的内容大部分学校德育方案内容较为全面,但一些学校的德育方案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缺少课外活动。

2.学校德育方案的实施情况少数学校德育方案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学生德育培养效果欠佳。

3.学校德育效果多数学校德育效果良好,但小部分学校德育效果不佳。

4.学生家庭教育情况部分学生家庭德育教育比较缺失,难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小学德育策略影响因素分析1.学校德育方案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学校德育方案内容的质量和全面程度是影响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因素。

2.学校德育方案实施的效果学校项目的实施对于学生德育培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实施频率和方法。

3.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道德修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小学德育策略改进措施1.加强学校德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学校必须全面认识到德育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推动。

2.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学生必须紧密结合课程和实际生活来培养道德素养,将德育理念与行动结合起来。

3.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应当与学校德育并行进行。

小学品社教研活动课题(3篇)

小学品社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目标1. 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

2. 分析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2)核心素养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可塑性。

2.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评价方式不科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4)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1)丰富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子课题研究方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子课题研究方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子课题研究方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子课题研究方案子课题名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子课题负责人:学历职称,任教年级及科目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研究目的、意义: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去体验、发现、探索,以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针对地域差异,研究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生活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建立以国家品德课程为基础的系统化、结构化、高效的创新型小学品德课程体系;建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体现主体活动化的小学品德教学方法体系;建立服务于新型品德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实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使道德内化。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高效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分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小组研究的有效性、课前资料搜集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在课题前期调研、论证、课题设计、立项阶段,主要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对照本市主体活动化教学的调查研究和本课题的设计,分析研究,形成课题设计的基础调研和论证报告。

在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方案拟定、子课题单位评审、开题等工作中,主要采取讨论法和文献法。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拟用近三年时间完成(2013年9月—2016年9月),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研究关于申报《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项目实验单位子课题的通知,确立实验研究课题,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是子课题的研究和实验阶段。

我们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分阶段组织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目标、内容、调查、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思品小课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思品小课题

小学《品德(pǐndé)与社会》小课题研究方案(fāng àn) 小学(xiǎoxué)思品小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shèhuì)》小课题研究方案(fāng àn) 小学思品小课题《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方案《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方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资源馈乏。

教师除了一本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外,远程教育资源网和因特网上都几乎没有可供直接拿来用的媒体资源,甚至课本中一幅简洁明了的图片想插入到展示幻灯片中都要拍照甚至扫描,操作起来都不够廉价。

二是方法单一。

由于资源馈乏,思品课变成了讲授课、训话课,学生那么正襟危坐。

课堂上缺乏沟通与交流,参与和体验,德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开展校本资源、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思品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三者的紧密结合,到达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开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把戏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效劳。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教科书的内涵挖掘;2、学生生活体验的储藏;3、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社区,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质思品课堂。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思品小课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思品小课题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丰富品德与社会教育内容
创新品德与社会教育方法
完善品德与社会教育评价
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发掘 更多有趣、有意义的品德与社 会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 丰富多彩。
本课题将探索新的品德与社会 教育方法,如情境模拟、角色 扮演、社会实践等,以提高教 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实践活动成果
03
学生可以将课题实践活动中的成果进行展示,如社会调查数据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成果推广与应用前景
学校教育
小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在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社会实践
学生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如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推动社会 进步和发展。
当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内容相对 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方法陈旧
教育评价片面
当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评价过于 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 生的实际表现和行为习惯,导致评价 结果片面、不准确。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方法以灌输为 主,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达到理想 的教育效果。
等。
定期与导师或同行专家沟通研究 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及时获取反 馈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研究
工作。
在遇到研究困难时,应积极寻求 帮助和支持,如参加学术研讨会 、请教相关领域专家等,以便更 好地解决问题和推进研究工作。
07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研究过程
本次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经历了课题选定、文献综述 、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 确的研究目标和计划。

小学思品教研活动主题(3篇)

小学思品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思品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思品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特举办本次小学思品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小学思品教育的认识,明确思品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思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 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

4. 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三、活动主题内容1. 思品教育的理念与目标(1)探讨小学思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2)明确小学思品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分析当前小学思品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 思品课堂教学策略(1)研究思品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分享思品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3)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德育活动与班级管理(1)探讨德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2)分享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3)分析如何将德育融入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家校合作与社区教育(1)探讨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2)分享社区教育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3)分析如何发挥家庭和社区在思品教育中的作用。

5.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1)探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和途径。

(2)分享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和感悟。

(3)分析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四、活动安排1. 开幕式: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和意义,宣布活动议程。

2. 主题报告: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分享思品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3. 分组讨论:根据活动主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4. 课例展示:邀请优秀思品教师进行课例展示,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

5. 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解答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总结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总结交流,提出改进措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辛店学校品德与社会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在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体的框架下构建具有综合性的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有机融为一体,解决内容的重复交叉问题?对于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采用怎样的构建方式是合理的?如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指导教学活动和提供信息资源的功能?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构建和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对许多有关消息综合课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够深入,对国外有关课程的设置和研究,还需通过认真的研究,逐步认识和消化才能够有效借鉴;构建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新课程,还需一个积极而谨慎的开发的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还需经过师资准备和反复实验的过程。

相对于研究问题的重大,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深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课程和教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使理想的课程变为可实施的课程,使课程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为依托,重点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资源开发研究》的实验。

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课题的界定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

2、品德与社会课以提高国民的公民素养为根本的课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西、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

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

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为了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引导作用,本工作室将以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以《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课题研究为有效载体,深入研究初中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我区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优势发展。

特此制定《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处在急剧变化的青春时期。

如果这时期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其一生。

因此,我们应当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这不仅是对每个个体负责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标1、通过对《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的课题研究,探索初中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

通过及时观察、发现,给予学生需要的满足,预防心理问题,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2、构建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的体系和基本操作方法。

3、努力提高学生心理缺陷预防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打造高素质的思品学科教师队伍。

三、研究内容1、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行为意识部分评价研究;2、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身体部分评价研究;3、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心理缺陷预防能力部分评价研究。

四、实施步骤1、拟定前期课题准备工作的计划、步骤与安排。

(201*年11月201*年12月)2、通过问卷、座谈、答题等形式,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201*年3月4月)(1)通过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缺陷、预防和矫正的能力。

(2)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优秀心理品质的认识、态度和需求。

3、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确立研究重点,设计阶段计划。

(201*年4月6月)4、进行初步跟踪调查;学生对比实验;跟踪对比调查;教育叙事记录等。

(201*年9月201*年12月)5、资料收集整理。

(201*年3月201*年5月)6、撰写研究报告。

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如何优化学生的课前活动提高预习效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灌输、管制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而是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活动,多交流,多体验。

可我们发现,学生的材料近乎千篇一律,学生的交流三言两语,学生的回答缺乏条例也没有自己的思维发散,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达不到思维碰撞。

究其原因,这一切皆源于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有材料而无分析,有分析而无总结,就如同在一场辩论前只准备只言片语是难以应付场上的唇枪舌战的。

所以课前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为重要,这也就是教学中的第一步:预习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教科书的内涵挖掘;2.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3.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实践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学生课前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努力提高课前活动成果。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研究过程实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的起步阶段(1)目标A、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二学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

第二学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

第二学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根据第二学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的需要,制定以下计划:
1. 教研目标:通过本学期教研工作,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生活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教研内容:
a. 品德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取适合的品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b. 生活教育: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生活经历,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和技能。

3. 教研方法:
a. 研讨交流:教师组织教研活动,分享每个班级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相互学习借鉴。

b. 观摩课程:教师组织观摩课程,相互观摩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c. 教学研讨会:组织小学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学习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4. 教研成果评价:
a.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平时表现、各类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品德素
养和生活能力。

b.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摩课程、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
学效果和教研成果。

以上为第二学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可以对您有帮助。

如有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具体规划每个月的教研活动和评估方式。

小学思品的研修计划

小学思品的研修计划

小学思品的研修计划小学思品的研修计划《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思品的研修计划,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篇一:小学思品的研修计划为了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这次难得的国家培训项目,特制定谷城县小学品德工作坊研修计划。

现在,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非常欠缺。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该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并且要非常熟练地操作常用设备,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课堂。

通过本次培训,希望教师们能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两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

1、提高技术素养,了解相关知识。

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2、掌握有正确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前计划和准备。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3、学习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

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了解如何科学的进行评估与诊断。

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5、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报告

•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0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
•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课程内容
• 道德品质方面: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尊重他人等
• 法治意识方面:遵纪守法、权利义务、公平正义等
0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生活化原则
•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经验
• 创造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与案例
•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
实践性原则
•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
•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 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04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道德品质
•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 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 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备爱心与责任心
专业素养
• 掌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学校要不Βιβλιοθήκη 创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与实践
• 学校要注重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
• 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
社会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支持与合作
支持
• 社会要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支持

小学教科研课题:《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教科研课题:《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品德课题申报《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立项号202X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是孩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以往小学生因为品德学科不是文、理主要学科,学生、家长不够重视,课堂教学又是以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能较好的完成课前、课后的调查、作业等,合作意识差,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对此,我想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面,通过尝试,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

本文以九峰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采取的措施(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学的第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上,就让同学们自由结合,分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学习小组,自由结合目的是让他们找同学之间合得来的,智趣相投的同伴,这样组内凝聚力强,便于开展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课下一同研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编成六个小组,小组成员相对固定,选定小组长,平时小组合作的表现与成绩,用积分量化,期末积分为优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加大了小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意识,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期末汇总学生平时小组学习的积分作为平时成绩。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课堂交流、生生互动的积极性高了,小组社会调查报告都能按时完成,同时各小组有各小组的特点,小组成果汇报展示效果较好、情境剧表演具有创新性,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增强。

小组积分情况、小组的调查报告、小组表演的录像、展示的成果、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对优胜组的表彰资料等收录于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个人成长资料袋,学期末展示,资料袋内容丰富,资料完整齐全,具品德与社会学科特色,家长开放日展示给家长,家长看了也都为自己的孩子的成果感到高兴。

小学思品研修计划

小学思品研修计划

小学思品研修计划小学思品研修计划现在,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非常欠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思品研修计划,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篇一:小学思品研修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立足基础、注重过程、关注差异、提升品质”为工作目标,以落实教学管理常规和优化课堂教学为抓手,深度推进“轻负高质”课堂教学研究,优化研修策划和研修策略,促进我市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1.通过专题培训和课堂活动设计、课例研讨、宁波市教坛新秀备战理论测试等活动,促使学校领导、教师重视德育课程的落实,重视品德学科的教学;促使学科教师业务素质与教学研究水平逐步提升。

2.依托名优教师后备班、名师带徒、学科中心组等多个研修团队,深入开展“研修活动策划与改进”系列活动,加强以“课堂学习方式优化的的实践研究”为主题的研修策划,优化研修过程,整合研修活动,充分发挥市级项目研修示范效应,提高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质量。

3. 加强学科研修团队打造,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辐射引领作用,认真完成名优教师后备班专业发展考核与展示工作。

4.开展学科小课题研修中期指导检查活动,完成年度学科论文暨小课题研究成果评选活动,积极提炼小课题研修成果。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1.扎实开展小课题式系列研修活动。

主题研修以二个区域教研组为单位,加强研修策划,整合优化研修活动。

在市名优后备教师引领下,以各组的研究团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侧重围绕“新课标解读”、“学习方式的优化”二个方面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要求各组的研究团队围绕市级主题,结合本组所确立子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相关课例进行实践研讨,扎实开展研修活动并形成第二阶段成果。

市学科核心研究团队要加强对各组的过程指导,确保各组有效开展小课题式系列研修活动。

重点做好:(1)开展市级优秀小课题中期指导活动,组织开展年度学科论文暨优秀小课题成果评选活动,提炼小课题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思品小课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品德与社会》
小课题研究计划
《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资源馈乏。

教师除了一本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外,远程教育资源网和因特网上都几乎没有可供直接拿来用的媒体资源,甚至课本中一幅简洁明了的图片想插入到展示幻灯片中都要拍照甚至扫描,操作起来都不够便宜。

二是方法单一。

由于资源馈乏,思品课变成了讲授课、训话课,学生则正襟危坐。

课堂上缺乏沟通与交流,参与和体验,德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开展校本资源、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思品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三者的紧密结合,达到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科书的内涵挖掘;
2、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
3、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社区,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
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质思品课堂。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研究过程
实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的起步阶段
(1)目标
A、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主要工作安排
A、与学校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B、认识教材特点,做好实验的思想及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正确方向。

C、举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讨论,评析,促进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达成共识。

D、经常与其它教师交流自己参与实验的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2.提高阶段
(1)目标
A、在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典型案例及活动方案,积累研究经验。

B、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2)主要工作
A、通过培训,进一步自己强化对教材的认识,促进正确理解把握教材,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提高课的质量。

B、通过观摩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

3.实验的深入阶段
(1)目标
A、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B、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C、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主要工作
A、把握教材特点,深入领会实验的目的,大量挖掘课程资源。

B、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

C、完成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实验总结阶段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典型案例及综合活动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