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三)

合集下载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世界中音乐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是指源自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约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

它以它对称、和谐、对位法和较为规范的音乐形式为特征,作曲家包括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等。

2. 巴洛克音乐(Baroque music):巴洛克音乐是指大约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音乐,它以装饰性复杂、宏伟和宗教意义为特点。

巴赫和韦瓦第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3. 浪漫音乐(Romantic music):浪漫音乐指19世纪音乐的风格,它强调个人情感、唯美主义和自然的表现,同时也注重对乐器的技术和音色的探索。

肖邦和舒伯特是浪漫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4. 声乐(Vocal music):声乐是指以人声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形式。

在西方音乐史中,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圣歌和合唱曲是最重要的声乐形式。

5. 交响乐(Symphony):交响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四个乐章的大型乐曲。

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写作了许多重要的交响乐作品。

6. 管弦乐(Orchestral music):管弦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音乐。

它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不同类别的乐器。

7. 协奏曲(Concerto):协奏曲是指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

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之间的对话和竞技是协奏曲的特点。

8. 轻音乐(Light music):轻音乐是指通俗音乐,常常用于娱乐和放松。

它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和电影配乐等多种风格。

9. 篇章(Motif):篇章是音乐中的一个小节或乐句,其被重复使用以创造主题或主要动机。

10. 复调(Polyphony):复调是指多个独立的声部同时演奏,它是巴洛克音乐中的一种特色。

11. 调式(Tonality):调式是指西方音乐中音乐中心音和音乐结构的关系。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

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

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

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

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西方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自由射手《自由射手》又称作《魔弹射手》是一部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先驱。

这部歌剧由德国作曲家韦伯,始创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

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将奏鸣曲式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

2 谈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与舒伯特同期的德奥作曲家,从事歌曲创作的有近百位,但众多内容贫乏技巧单一的歌曲已被历史冲刷掉了,只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它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

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诗词内容广泛,除了著名诗人的诗歌外,还有能激发他灵感的无名诗人的诗词。

他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

(227)3 什么叫音乐瞬间?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

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强调的是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同,比较简单自由,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

1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门德尔松的音乐以简洁的和声、结构均衡的曲式,以及流畅优美的旋律为特色,而题材则多采自童话故事或大自然的景色,摆脱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也甚少涉及个人内心的挣扎或大时代的黑暗面。

在浪漫派作家中,门德尔松属于才华洋溢的类型。

他的情感丰沛,但没有艺术家热情奔放或反叛极端的性格。

相反,他具有宽和开朗的性情、睿智高深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的绅士风范,都使他受到英国民众的喜爱。

相应的,他也用温和的手法在音乐世界里谱出细腻的感情。

也许是美满的家庭与高贵的天赋影响,门德尔松总是散发着一股稳定、优雅的气质。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下一页 1.四音音阶 2.《音乐的体制》3.圣咏 4.朱比勒斯花腔 5.特罗威尔 6.奥尔加农古希腊音阶的基础是四音音阶。

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音程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自然音的Mi-Re-Do-Si 半音的Mi-#Do-Do-Si等音的Mi-Do-↓Do-Si中世纪早期哲学家波依蒂乌的著作,书中对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中世纪的音乐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了关于音、音程、音阶和调式的重要概念。

大部分现有的中世纪音乐都是基督教(实际上是天主教)的仪式音乐,这些音乐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它可以被称为平咏、素歌、格里高利圣咏或者只叫圣咏。

\哈利路亚\用于弥撒仪式的升阶经和读福音书之间,用花腔式的和应答圣歌的唱法由独唱与唱诗班轮流演唱。

它有反复和长拖腔,构成三部性结构:哈利路亚-诗节-哈利路亚,在哈利路亚一词之后的长拖腔叫做\朱比勒斯花腔\。

十二世纪中叶,在特罗巴多的影响下,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聚集的中心。

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他们用现代法语的前身(奥依语)写作,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是完全模仿特罗巴多,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这些歌曲盛行于1170-1240年间。

九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

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

它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演唱实践,这种实践最初似乎是在成人与儿童同时演唱圣咏时自然地产生的。

人们发现,一首圣咏可以通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也可以通过上下方八度的重7.佩罗坦 8.经文歌 9.“新艺术” 10.英国迪斯康特 11.定旋律弥撒 12.佛兰德乐派叠而变得更加协和。

佩罗坦是巴黎圣母院复调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是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以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克劳苏拉段落为主,取代了过去的两声部奥尔加农。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1:原始古歌古乐舞:弹歌八阙蜡祭云门咸池箫韶2:六代乐舞:亦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用于祭祀大典和宴食活动,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尧时代的大咸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户和周代的大武3:雅乐:源于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即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等典礼和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包括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等多方面的音乐。

雅乐是隆重繁琐的仪式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强调教育意义,宣扬封建道德而不注重艺术性。

其形式上有节拍缓慢曲调简单以齐奏为主的特点。

4,房中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大型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

房中乐用于宴食宾客亦用于后宫,他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在娱乐方面要求较多。

5,诗经:周代一部民歌总计,也是我国第一部歌词集,经孔子编订后共存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中最有生命力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共有160篇,得自于采风制度。

内容囊括了黄河流域北方15国的民歌,从各个侧面反映和揭示出周代500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和感情,其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也很新颖。

6,九歌:是屈原作品楚辞中的一部分,是屈原根据出国民间祭祀鬼神吟唱的一套歌曲加工整理的作品共包含东皇太一等11首歌曲,大都是恋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

表演时,巫师起重要作用。

音乐有一定规模,艺术感染力很强。

7,成相篇:古人在捣米时随杵而歌8,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是青铜器石是磬土石陶制乐器革是鼓丝是弦乐器木是木鼓匏是葫芦类竹石竹制吹奏乐器9:,编钟: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音高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10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在周代正是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它以弦长为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11,周代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无射应钟12 乐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美学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

中外音乐史参考答案1

中外音乐史参考答案1

一、名词解释(共120分)1.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2.《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3.交响诗:单乐章的标题管弦乐曲,强调音乐与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的结合。

由李斯特首创。

4.沈心工:音乐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曾编写了大量的乐歌作品,如《男儿第一志气高》等。

他的作品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

5.康塔塔:是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另一种声乐体裁。

以抒情性或戏剧性叙事诗为基础,比清唱剧短且通俗,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段落组成,有乐队伴奏,内容分为宗教性的和世俗的两类。

6.登州文会馆:自1876年至1904年,为我国培育了大批高等知识人才,由此成为我国近代第一所教会大学,狄考文任“监督”。

至20世纪初,我国新式学堂普遍设立之时,“文会馆”培养的人才纷纷脱颖而出。

7.《魏氏乐谱》: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位宫廷乐师叫魏双侯,他在日本传下了200多首歌曲,曾风行一时,被称为“明乐”。

魏双侯的四世孙魏皓将其中的50首编成歌集,命名为《魏氏乐谱》,于明和五年出版。

这些歌曲的词多数取自《诗经》、《汉乐府》和唐诗、宋词等,是南宋以前宫廷音乐代代相传的历史遗留。

8.新艺术:14世纪以法国、意大利为中心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

是复调音乐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音乐而言的。

9.印象派音乐:形成与19世纪末在创作上受到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用全新的创作手法体现瞬间的感性生命特征是连接西方古典音乐和20世纪西方现代派音乐的桥梁,代表人物德彪西、拉威尔等。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1.古希腊的音乐理论成果——(1)音程和音节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他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很好的说明宇宙现象,他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的比例关系。

(2)四音音列:阿里斯多赛诺思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的基础之上。

分为:自然音列、变化音列、更细微划分的四音音列。

(3)完整的音列体系分为两种: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

(4)调式:以氏族部落命名的七种调式—副多利亚、副弗里几亚、副利第亚、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以多利亚为核心。

(5)记谱法: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引得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

2. 格利高利圣咏的横向扩展——附加段和继叙咏。

①附加段是在原基础之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兴于9、10世纪。

附加位置:圣咏前或中。

附加手段:歌词或旋律。

附加目的: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

②继叙咏是产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

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了哈里路亚的一个独立形式。

诺特克是继叙咏的创造者。

曲式为a,bb,cc,dd……n.16世纪后,大部分继叙咏被禁用于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

3. 格利高利圣咏的纵向扩展——①奥尔加农:产于9世纪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以格利高利圣咏为固定调。

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上方或者下方加上一个平行五度或四度的声部;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开始平行,最后结束汇合于同音;花唱(华丽)奥尔加农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复调的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量奥尔加农—运用六种节奏模式,都为三拍或六拍。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1.古希腊的音乐理论成果——(1)音程和音节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他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很好的说明宇宙现象,他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的比例关系。

(2)四音音列:阿里斯多赛诺思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的基础之上。

分为:自然音列、变化音列、更细微划分的四音音列。

(3)完整的音列体系分为两种: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

(4)调式:以氏族部落命名的七种调式—副多利亚、副弗里几亚、副利第亚、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以多利亚为核心。

(5)记谱法: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引得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

2. 格利高利圣咏的横向扩展——附加段和继叙咏。

①附加段是在原基础之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兴于9、10世纪。

附加位置:圣咏前或中。

附加手段:歌词或旋律。

附加目的: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

②继叙咏是产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

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了哈里路亚的一个独立形式。

诺特克是继叙咏的创造者。

曲式为a,bb,cc,dd……世纪后,大部分继叙咏被禁用于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

3. 格利高利圣咏的纵向扩展——①奥尔加农:产于9世纪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以格利高利圣咏为固定调。

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上方或者下方加上一个平行五度或四度的声部;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开始平行,最后结束汇合于同音;花唱(华丽)奥尔加农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复调的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量奥尔加农—运用六种节奏模式,都为三拍或六拍。

中西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西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先时期弹歌记载于《吴越春秋》中,远古时期的一首古歌谣,歌词为:“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大意是说原始人如何砍下竹子做成弓,发射石弹去猎取鸟兽的情形。

它语调质朴、节奏铿锵,透露出原始人对狩猎活动的喜悦心情。

天氏之乐上古时期的一部代表性乐舞。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古乐篇》。

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具体容: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鸟)兽之极》。

这一乐舞由三人表演,他们手执牛尾且歌且舞。

手执牛尾表现出原始居民对尾巴的审美,整部乐舞表现了对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的敬颂祭祀,反映出了原始人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

六代之乐又称六乐。

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

在西周时主要用于祭祀大典与重要宴享活动,表现史诗性的容。

往往带有一些戏剧表演的意味。

其中,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最高典。

前三篇是对神的歌颂。

《云门大卷》歌颂云图腾。

《大咸》歌颂水、鱼图腾。

《九韶》歌颂鸟图腾。

后三篇是对人的歌颂,《大夏》歌颂大禹、《大濩》歌颂商汤、《大武》歌颂周武王,歌颂他们的文治武功。

歌颂容的变化体现了由于时代变化而引起的文化性质的变化。

六乐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和,节奏缓慢,表现一种中庸肃穆的情绪。

六代之乐是华夏民族2000年来创造的时代史诗。

也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作品。

周代礼乐制度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的一种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佾与乐悬两个方面。

其演奏的音乐与表演的乐舞为雅乐,主要在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和演奏。

其形式是:堂上登歌、堂下乐县,文武八佾。

歌词典雅纯正、风格严肃冗长。

其目的主要是宣讲道德,教育教化。

西周雅乐是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礼乐制度的确定对于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秩序稳定,曾起过积极作用。

西方音乐史常考的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常考的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常考的名词解释音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常常被考察,对于理解和欣赏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些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与演变。

一、调性(Tonality)调性是指音乐中基于音阶的音高组织方式。

在西方音乐史上,调性的出现和发展贯穿了几个世纪。

最早的调性体系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以调式音阶为基础。

而在古典和浪漫时期,调性逐渐发展成更为复杂的形式,如变调、转调和复调。

调性在音乐中起到了统一和稳定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对情感表达的追求。

二、和声(Harmony)和声是组织声部之间关系的学科,也是西方音乐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西方音乐史上,和声的演变与调性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巴洛克时期,和声起初是由简单的和弦进行组成,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和弦进行,如七和弦和九和弦。

而在浪漫主义时期,和声更加自由地运用于音乐创作中,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三、音乐形式(Musical Form)音乐形式是指作品内部结构的组织方式。

在西方音乐史上,音乐形式的发展伴随着艺术创作的不断演进。

最常见的音乐形式之一是奏鸣曲形式,该形式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快速的第一乐章、慢速的第二乐章和活泼的第三乐章。

除此之外,还有交响曲形式、序曲形式和变奏曲形式等。

不同的音乐形式赋予作曲家以自由创作的空间,同时也为听众提供了一种可以理解作品结构的方式。

四、音乐风格(Musical Style)音乐风格是指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所选择的特定风格和风格的组合。

在西方音乐史上,音乐风格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革新。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以丰富的装饰和复杂的音乐结构为特征,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个性化。

此外,还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变迁,也展现了作曲家个人的创造力和风格。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第一篇:音乐史名词解释音乐史名词解释奥尔加农:奥尔加农是9—14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

是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公元9世纪,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

于是,这个所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

这种“复音”形式就是“奥尔加农”。

经文歌: 经文歌的最大特征就是礼仪性的清唱式,多曲调、多节奏、多主题、是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

后称整个复调合唱歌曲为“经文歌”。

新艺术:中世纪的音乐发展氛围的第三个阶段是14—15世纪,史称“新艺术”时期,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阶段。

该末期的作曲家们赋予中世纪音乐一些崭新的东西。

他们开始用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创作个性,人文主义思想已初露光芒。

“新艺术”使教会对音乐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世俗音乐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发展,并日益在与宗教音乐的融合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之发展的新的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作了准备。

众赞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激起了宗教音乐的改革,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教会歌曲改变了数世纪以来只许唱诗班唱歌,不许会众唱歌的惯例,恢复了会众同唱赞美诗的制度,经过改革的新教赞美诗称为众赞歌。

清唱剧: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

《赋格的艺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被看作巴赫在其晚年悉心于音乐艺术最深层探索的思想和实践的最后总结。

他的13首赋格被巴赫称作“对位”,另外还有4首卡农,以及一首未完成的三部赋格。

中外音乐史

中外音乐史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民间歌曲的定义民间歌曲是相对于专业创作歌曲而言的概念,如同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

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2、民间歌曲的多功能性除了娱乐作用外,民间歌曲还具有如下多种社会功能:(1)教育与传承功用。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其中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英雄史诗、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

(2)人生礼仪功用。

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四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重要的程序。

(3)祭祀与驱邪功用。

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歌唱。

(4)交际功用。

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歌唱。

(5)表达人民的心声。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度的反抗。

3、少数民族历史诗和英雄史诗在我国一些民族中,流传着歌唱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等。

这些民歌记述了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以及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等。

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仪式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

其曲调接近口语,吟诵性较强;歌词篇幅长大,有的长达数万行,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

2022教师招聘考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练习三

2022教师招聘考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练习三

2022教师招聘考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练习三(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2022教师招聘考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练习三巴洛克时期1《水上音乐》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于1717年为泰晤士河上的一次皇室巡游而作的管弦乐组曲,共约20曲,1740年出版,现代常见版本为爱尔兰作曲家哈蒂于1922年改编成的6首乐队组曲版,包括有著名的咏叹调、号管舞曲等乐章。

中国音乐史之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之名词解释

6、鼓吹乐:是汉代始受北狄乐影响形成的器乐形式。

是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

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又分为鼓吹和横吹。

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也。

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7、声无哀乐论:是魏末文人音乐家嵇康所著的一部音乐美学思想的书,书中认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声乐艺术”,不能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使音乐脱离政治,不再做礼教的附庸”,这些观点对“汉儒过分夸大音乐的社会作用,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起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等理论做出了有力的抨击。

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的观点,这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而且他所看到的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

这对我国开始注重音乐的形式美,艺术美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8、酒狂:作者阮籍,此曲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其跳荡蹒跚的三拍子结构和先抑后扬,扬后再抑的旋律,生动刻画了一种狂放不羁,步履维艰的醉念,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暴虐统治,给去做这心里带来的痛苦、压抑和摧残。

9、万宝常:隋朝著名乐工,是一位音乐全才,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似的总结。

10、歌舞大曲:是唐代宫廷中综合器乐、舞蹈和歌唱,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大曲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11、变文:唐代佛教徒把梵语的经文,深奥的哲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唱出来的底稿称变文,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的初步形成,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讲解]音乐史名词解释

[讲解]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名词解释: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 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三) 瞟一串音符 发表于2008年12月08日 11:42 阅读(15) 评论(0)
分类: 音乐艺术 举报
1. 四大徽班 一般认为我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指的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大寿有关方面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原来在南方演唱"徽调"的班社调进北京,才使后来发展成为京剧。实际上这"四大徽班"并不是同时进京的,最早进京的是"三庆",后来是"四喜"等。当时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都是同属"皮黄腔"类的地方戏曲,而且两种戏曲的艺人还可能同在一个班社中。如曾对早期京剧形成作出很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胜原来就是工汉调的。当然,这些班社的进京确实有助于"徽、汉"两调在京的合流,最终至清道光年间真正形成为"京剧"。而这四个班社,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7.富连成班 中国20世纪以来规模最大、为时最长、贡献最突出的,培养年轻京剧人才的"科班"。由叶春善于1904年在北京创办,聘萧长华、苏雨卿等著名演员为教师。先后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7科各式行当的演员共600多名。其中如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马富禄、叶盛兰、高盛麟、裘盛戎、袁世海、江世玉、谭元寿等均成为炙声菊坛的著名演员。该班至1944年停办。
4.成兆才 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北方评剧第一代代表性著名艺人。早年主要是习唱北方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后积极从事将其进行戏剧化的改造,并在河北唐山地区建立其演艺的基业(当时称为"唐山落子")。除了舞台的演出外,他还全力投入有关剧本的改编和创作,曾为我国评剧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一批新剧目。
5.“的笃班” 浙江越剧早期的俗称。因为,在其最早成为戏剧表演形式时,当时完全是以人声的帮腔来代替丝弦伴奏的,当时也称"呤吓调"。所用乐器只是一个绰板和一个扁鼓,敲打其"的笃"、"的笃"声来进行伴奏。所以,当地老百姓就给这种小戏班称之为"的笃班"。
19.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风云儿女》是我国左翼电影制片厂于1935年拍摄的一部宣传抗日救亡为主旨的故事片,片中的插曲均由聂耳所写,其中一首插曲名叫《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一首作为主题歌的插曲名叫《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后者曾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宣传爱国、激励斗志的鼓动作用,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即被庄严地选定为“中国国歌”。
2.场面 中国戏曲的器乐伴奏组织的称呼,一般根据戏的内容性格有可分为两类,即对以演唱为主的文戏运用"文场",对武打为主的武戏运用"武场"。这两种"场面"的乐器组成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京剧的"文场"主要用京胡、京二胡、月琴、板鼓等丝竹类乐器;而"武场"则主要用唢呐、锣鼓等吹打乐类乐器为主。另外,不同种类的戏曲的"场面",还各有其特殊的主奏乐器,如在昆曲中则以箫、笛为主,在梆子类戏曲中以板胡、梆子为主,等等。
23.《孔庙大晟乐章》 这是作曲家江文也根据北京的祭孔雅乐、运用大型现代管弦乐的语言加以重新演绎的、一部试验性的大型交响套曲。全曲完全依照祭祀的程序共分为六个乐章,写于1939年末,正式首演于1940年。这样的作品,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也是属于罕见的创举。
24.《内蒙组曲》 这是马思聪1938年创作的一部小提琴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全曲共分3个乐章,即一,"史诗";二,"思乡曲";三,"塞外舞曲"。从这部作品的创作,开启了作曲家以中国民歌音调作为自己音乐创作基础的新阶段,特别是其中的第二乐章"思乡曲",也是作者群众影响最大的代表作。马思聪在40年代,还曾将这个组曲的两首(即"思乡曲"和"塞外舞曲")改编成管弦乐曲。
26.山歌社 这是在抗日战争后期,由重庆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生所创办的、以研究中国民歌为主的学术组织。由郭乃安、潘名辉、谢功成、王震亚、严良堃、伍雍谊等人为主,并得到了当时作曲系有关领导江定仙、陈田鹤等音乐家的支持。他们曾为许多当时受欢迎的民歌配以富于艺术性的钢琴伴奏,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深得歌唱家的欢迎,还在对中国音调的多声化探索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4.《小小画家》 这是黎锦晖自己编剧、作词、作曲的11首儿童歌舞剧中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作,写于1928年。作品通过丰富、生动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剧中人物小画家、母亲、老师、及其他小孩的音乐刻画,批判了封建、保守教育制度的反科学性,提倡了个性解放的教育思想。
15.《总理逝世纪念歌》 这是在孙中山总理1925年逝世后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首群众歌曲,由黎锦晖作词作曲,写于1926年。歌词语言简洁朴实,歌曲旋律亲切通顺,深为广大群众欢迎。在南京中山陵及建成时,曾被选为落成典礼中供众人演唱的仪礼歌曲。
27.民歌研究会 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生发起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群众性学术组织。当时的音乐系主任吕骥,曾对这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关心,他著名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一文正是为该会的工作开展所写的。安波、李劫夫 、马可、张鲁等均是这个团体的主要成员,曾对我国西北民间音乐作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
29.《小花鼓》 这是二胡演奏家刘北茂(刘天华的弟弟)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二胡独奏曲。刘北茂先生原来是专门研习外语的教授,毕业于燕京大学。抗战时期先在"大后方"重庆等地从事外语教学,后决心继承其兄的遗志,转入重庆国立音乐院,主要从事二胡教学和创作,兼较外语。《小花鼓》是他根据在1944年春节的除夕之夜,见到孩子们吃完年夜饭后敲打碗筷嬉戏作乐,呈现一片天伦之乐的景象,他有感而发即席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二胡名作。
28.《七月里在边区》 这是1942年由安波、马可、张鲁、刘炽、关鹤童5人集体创作的一部"民歌联唱"。歌曲概括当时以延安为代表的边区生活为其主要内容,全曲由安波统一作词,各人各写一首歌曲,而且对音乐的风格要求尽量接近中国的民歌,目的是为了写出一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声乐套曲。所以,这里所说的"民歌联唱",并非是以原有的不同民间歌曲给以联起来的意思。
8.“蒋调” 20世纪40年代苏州弹词最重要的、"雨夹雪"式的个人流派,其创始人为蒋月泉。他是以爽直铿锵的"马调"演唱风格为基础,吸收了"俞调"注重委婉、抒情的韵味、又吸收了京剧在念白、运腔等方面的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一种既能叙事又能咏叹、唱法自然从容又富于韵味的新腔。
9.大同乐会 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10.《东西乐制之研究》 这是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以欧洲新提出的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及欧西音乐的不同乐制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的一本著作,写于1926年。他的这类研究对后来日本的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启发和推动。
11.《卿云歌》 这是萧友梅从欧洲留学回国后根据当时北洋政府制订“国歌”而写的一首歌曲。歌词取自古代《尚书》中的“虞舜卿云歌”,作与1920年。次年,该歌曲即正式定为“国歌”进行颁布。北洋政府被推翻后,此歌也就不再作为"国歌"了。
18.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这是20世纪在上海英租界建立的一支具有相当水平和规模的职业性管弦乐队。作为管弦乐队的编制,正式建立于20年代初。常任指挥是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马里奥·帕契(他的中文名字叫“梅百器”)。其乐队成员最初一直是由外籍演奏家来担任,其中有些演奏员还同时在国立音专兼任教学(如富华、佘甫磋夫等),至30年代中期逐步吸收一些中国的演奏家加入。由于它是当时在中国唯一一支有水平的交响乐队,曾对我国许多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影响颇大。
21.《春天里》 这是贺绿汀于1936年为进步电影《十字街头》所写的一首插曲,词作者关露,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左翼女诗人。在这首歌曲中,作者以幽默风趣的风格、表现了剧中主人公那种对身处逆境仍充满了积极开朗的乐观精神。这是贺绿汀早期电影音乐中一首重要代表作。
22.《热血》 这是冼星海1937年为进步电影《夜半歌声》所写的一首插曲。词作者为著名文学家田汉。这首插曲在电影中用于剧中主人公话剧演员宋丹萍在舞台上所唱的、号召奴隶们起来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战歌。正是这样的内容,使这首歌曲在我国抗日战争初期曾被广泛传唱,成为一首影响巨大的抗战歌曲。
16.《音乐通论》 这是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出版的、有关音乐美学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即青主(廖尚果),写于1930年,1933年作为商务印书馆百科小丛书之一正式出版。全书以精确、通顺的语言,系统论述了作者对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分类、音乐的功能等基本问题的独到见解。
17.《音乐教育》 这是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编印出版的,刊期最长、期数最多的,一份以音乐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月刊。由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的程懋筠总负责,先后由萧而化、缪天瑞主编,于1933年创刊,至1937年底终刊,共出刊5卷57期。
20.民众歌咏会 这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曾发挥了巨大影响的群众歌咏团体。它原来属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组织者即该会的总干事刘良模,创立于1935年。这个群众组织曾得到当时上海进步阶层知识分子及左翼音乐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对促进上海的救亡歌咏活动的迅速开展起着重大的影响。1936年冬,遭受反动当局的禁止而停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