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传播学的书普遍都太深奥,看起来晦涩、枯燥。
但这本《20世纪传播学经典案例》却不一样。
几乎是一口气就把《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给看完了,还觉得很有意思。
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李普曼的“舆论学"、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霍夫兰的“传播与劝服”等.作者张国良是这样评价这本书“本书涉及的28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全书按文本的出版时间为序,契合传播思想史上的内在逻辑,便于展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
书中对每位人物均作了介绍,对其研究领域编制了分类索引,作者很巧妙的把28位学者的精髓汇聚一堂,更方便我们阅读和了解各位学者论点。
”我摘取其中几个篇章总结一下。
一、亚理士多德修辞学亚理士多德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对更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一个感到疑难和好奇的人,便觉得自己无知、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
他在修辞学中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他在谈论古希腊的演说术时指出:“知道我们应当说什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它说得好像是我们所应当说的",即“怎样把这些事实用语言表达出来;又说,“修辞学的全部工作是关于外部表现的”,“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在《修辞学》一书中,他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语言对于我们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运用语言,我们在学习,社交,招聘,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指出“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但平淡无奇,“最能使风格既明白清晰而又不流于平淡无奇的字,是衍体宇和变体字;它们因为和普通宇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同时因为和普通宇有相同之处,所以又能使风格显得明白清晰。
传播学纲要读后感范文(二篇)
传播学纲要读后感范文在读完《传播学纲要》后,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本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我对传播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本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一定义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传播学不仅仅是关于信息传递的研究,更是研究人类社会交流与互动的学科。
传播学对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传播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传播行为暗含的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意义。
其次,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传播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效果理论、传播过程理论、传播行为理论、媒介效用理论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传播效果理论探讨了传播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帮助我们认识到传播行为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传播过程理论则着重解释了传播信息的传递过程,指出了信息的源头、传播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更帮助我们系统地研究传播现象。
例如,案例研究能够深入分析特定传播事件或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调查研究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大样本范围内的传播情况;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来分析因果关系;内容分析能够揭示传播媒介中的主题、价值观和态度。
总的来说,本书对传播学的全面梳理和介绍让我对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学科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更关乎到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的塑造。
通过对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读完《传播学纲要》后,我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热情和动力。
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我深感传播学对我专业发展和个人提升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导言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导言读后感导言一上来就给我一种感觉,这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啊,就像一锅超级大杂烩。
各种流派、各种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得很。
就好比是一群性格迥异的人在一个大舞台上抢着麦克风,都想把自己的那套说法喊出来让全世界听到。
我特别佩服作者的一点是,他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讲得还算有条理。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导游,带着我们先大概浏览一下这片理论的“景区”,告诉我们哪里是结构主义的“山头”,哪里是后结构主义的“溪流”,虽然我还不能完全搞清楚每个地方的细节,但至少知道了它们大概的方位。
在这导言里,我发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好像特别爱“折腾”。
以前我以为文学理论嘛,就是研究研究作家怎么写、作品写了啥,但是这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感觉像是要把文学整个翻个底朝天,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像是用放大镜、显微镜,甚至是X光机一样。
有时候觉得这些理论家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非要把好好的文学这个“玩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么折腾,才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更多的可能性。
而且,这导言还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文学理论和社会啊、文化啊这些东西是紧紧绑在一起的。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发生了那么多的大事,就像世界大战啊、科技大变革啊,这些都像一双双无形的大手,在搅和着文学理论这锅汤。
文学理论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而是和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的。
不过呢,读这导言也有点小头疼。
里面那些专业术语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时不时跳出来吓唬我一下。
什么“文本性”啊、“互文性”啊,感觉就像在听外星语一样。
但是我又觉得这也是一种挑战,就像是在玩一个解谜游戏,我得慢慢把这些术语的意思搞清楚,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奇妙的西方文学理论世界。
总的来说,这篇导言就像是一把小钥匙,虽然还没有完全打开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个大宝箱,但已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索下去了,看看里面到底藏着多少关于文学的秘密宝藏。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读后感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读后感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
研究也愈发深入。
在阅读了一些关于二十世纪国外对中国文学研究的
著作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这段时期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独
特魅力。
二十世纪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仅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
更着眼于文学与时代、历史、文化的关系。
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探讨中国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以及作品所蕴含的社会
意义。
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
不仅能够欣赏其艺术价值,还可以了解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在国外学者的笔下,中国文学被赋予了全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
他们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理论框架解读中国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文
学风格、意象符号、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比较文学与其他文
学体裁、文化语境之间的联系,他们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更为立体和多
元的中国文学图景。
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将中国文学作为窗口,通过翻译、评论、论述等形式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国际读者,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丰硕,不仅带来了新的解读方式和视角,还推动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深入阅读这些研究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脉络和发展趋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希望未来中国文学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辉煌的光彩,吸引更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1. "媒介的定义和效果"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这篇经典文本探讨了媒介对人类思维、行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一条信息,不仅传递内容,而且也塑造我们的经验和感知。
2. "公共领域景观" (The Public Realm: Exploring the City's Dominant Theme)- Jürgen Habermas这本书探讨了公共领域和城市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公共空间对于民主社会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3. "传播与社会文化理论"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Theories and Research)- James Carey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涵盖了多个传播和社会文化的理论,从传媒效果到传媒批判,深入剖析了传播的各个层面和影响。
4. "危机与传播"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Crisis Management: An Ethical Approach)- Timothy L. Sellnow和Matthew W. Seeberger这本书研究了危机情况下的传播和管理,对于组织如何应对危机时的传播策略和道德问题进行了探讨。
5. "媒介与现代性"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John B. Thompson这本书研究了媒介如何塑造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理论,涵盖了从印刷媒介到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并分析了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这些经典文本代表了20世纪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对于理解传播的本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在阅读了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相关著作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思考全新领域的大门。
二十世纪,是一个文学理论蓬勃发展、流派纷呈的时代,每一种理论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宇宙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强调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普遍规律和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作者个人情感的随意表达,而是受到一定的结构规则所制约。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结构主义试图揭示出那些深层的、稳定的结构关系。
这让我思考,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否常常只关注表面的情节和人物,而忽略了背后潜在的结构框架?结构主义提醒我们,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呈现,更在于其内在的结构组织。
而在众多理论中,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则为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作者创作动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往往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得到更深入的解读。
例如,一些人物的梦境、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揭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则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和文本转移到了读者身上。
它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和反应对于作品的意义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读者由于其背景、经历和阅读期待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这让我反思,我们在阅读时,其实是在与作品进行一场独特的对话,我们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意义。
后结构主义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它质疑了那种认为存在固定的、普遍的结构和意义的观点,强调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
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本身是不稳定的,文本的意义是在不断的阅读和解释中生成的。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封闭的、具有确定意义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领域。
传播学读书笔记
传播学读书笔记第一篇:传播学读书笔记传播学读书笔记广告的目的是把各户的商品或服务光广而告知,传播是广告进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大众传播学>主要介绍了有关传播的知识内容.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传播学史》 读书报告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报告我阅读的是美国 E.M..罗杰斯著作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这本书按着时间的发展轨迹,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传播学在欧洲的起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成为美国大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的完备的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书中介绍了众多人物和流派,内容主要包括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说为代表的欧洲起源,芝加哥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帕洛阿尔托学派这三大学派,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等四大奠基人,以及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等众多人物的理论研究和成果。
这本书以人物传记为主线,沿时间方向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二章内容。
第一部分是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这部分阐释了欧洲三位学术界的重要人物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他们的著名理论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和马克思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讲述了自希特勒上台犹太人遭到迫害,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使得传播学的研究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这段时期有大量的传播理论诞生,并逐步形成了著名的三大学派。
第三部分是新闻学理论的建立,写了传播学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成立研究机构以及对传播学领域建立所做出的努力。
文章开始讲的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这个章节给我两点启示。
一点是缺陷只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也许它是上帝赐予的特殊的礼物。
施拉姆从小就有口吃问题,伴随着成长,口吃给施拉姆的生活造成许多困扰,然而这种缺陷也许恰好就是他与传播学建立了不解之缘的引路人,正是施拉姆对个人口吃问题的研究机缘巧合地让他拉开了传播学领域的序幕并在这一行业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正如人们常说的,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就会给你打开一道窗。
口吃会给人的沟通带来不便,但同时它也引起施拉姆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特别关注,从而开辟了学术界的一片新天地。
不得不说,这也归功于施拉姆顽强乐观的态度,在困境的面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自怨自艾的人却会与成功越来越远。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1《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由郭庆光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的定义、过程、功能、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播的定义、分类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易懂,而且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阅读第二章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部分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总体来说,《传播学教程》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2《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书名:《传播学教程》作者:陈兵阅读时间:2023年2月-4月阅读地点:家中【背景介绍】《传播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入门书籍,作者陈兵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专家。
本书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传播学概述、人类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和公共传播。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是指在20世纪产生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传播学著作。
张国良是中国传媒学界的重要学者,他的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列举张国良的一些经典著作,以展示他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
1.《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是张国良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对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的全面介绍。
他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传播过程、媒介与受众关系等重要议题。
该书在中国传媒学教育和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2.《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是张国良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媒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
他还对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3.《传媒与社会》《传媒与社会》是张国良对传媒与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分析了传媒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探讨了传媒对社会发展、社会变迁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该书对于理解传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传媒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国传媒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是张国良对中国传媒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本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回顾了中国传媒研究的发展历程,反思了传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该书对于推动中国传媒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媒介文化批评》《媒介文化批评》是张国良关于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他在书中分析了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媒介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的影响。
他还提出了一种媒介文化批评的方法论,为研究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路。
6.《传媒与现代性》《传媒与现代性》是张国良对传媒与现代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传媒对现代性的塑造和影响。
该书对于理解传媒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7.《媒介与现代社会变迁》《媒介与现代社会变迁》是张国良关于媒介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著作。
传播学读后感
读后感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书的第八章就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的内容。
在没看书之前,我对媒介的一词的理解就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例如语言、文字、报纸等。
看了书后我才知道传播媒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含义:第一,它指的是传递信息的载体;第二,它指的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组织。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他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
媒介技术是由人创造的,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因此,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例如:克隆技可以拯救一些濒临珍稀的动物等,但是没有好好使用可能会出现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出现,对于它的弊端完全是可以由人类控制的。
本章中要重点把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他的主要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延伸论、“热媒介”与“冷媒介”等。
麦克卢汉的理论观点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其观点存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等局限性。
媒介工具有利也有弊,我们要正确使用媒介,发挥其利,避其弊。
不能沉迷于网络,过度依赖媒介,要学会自律,学会自我管理。
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决定了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某些制度的制约。
第九章就介绍了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控制和影响大众传播活动的传播制度和因素主要有三个: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不能触犯国家的相关规定、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
这也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的最低准则。
书中介绍了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说实话,看过后我对这几个规范理论还是存在许多不太理解的地方,到上课的时候需多注意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20世纪是传播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和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传媒和社会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本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的介绍。
1. 《传播学》作者:麦考姆斯(Wilbur Schramm)出版年份:1971年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由美国传播学者麦考姆斯撰写。
在这本书中,麦考姆斯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他强调了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并对传播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本书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传媒效果》作者:麦金特(Harold Lasswell)和肖特(Paul F. Lazarsfeld)出版年份:1948年《传媒效果》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名著之一,是美国传播学者麦金特和肖特的合著。
他们在书中提出了“传媒效应”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论证了传媒对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传媒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
3. 《传播的多通道理论》作者:奥尔森(George Gerbner)和凯斯勒(Larry Gross)出版年份:1976年这本书由奥尔森和凯斯勒合作写成,是关于传播的多通道理论的经典文本。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有多种传播渠道和信息源,个体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因此发生改变。
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多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象和人们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 《大众传播理论》作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出版年份:1964年这本书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传播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消息”的理念,认为媒介本身对于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起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对于后来的传播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几本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的介绍。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观念和理论框架有重要的帮助,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以前引以为傲的博学,如今只需‘举手之劳’,在我,真是喜忧参半,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坚实的过程’被‘虚拟的结果’所取代”这是陈平原先生在《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里的话。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发展到新的高度,但也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为了更加了解传播,更好的在传播过程中将信息尽可能地利用,我阅读了“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出生在二十世纪初,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美国传播手段无法同今天相比。
在施拉姆的出生地,来自外面的传播渠道只有教堂和镇上的会议。
在尚无广电媒介的情况下,除非一个人学会了读书识字,否则便无从接触传媒信息。
所以,施拉姆对传播的重要性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在如今社会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施拉姆的智慧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褪色,许多理论依旧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读了他的书后,我对这些评价有所了解,传播作为一直存在的现象一直隐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寻求认同感、适应生存环境、传承人类文化、娱乐等等。
施拉姆是系统梳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提出了一条经验法则:选择的或然率费力的程度可能的报偿 。
这个公式来表达个人对传播路径的选择。
可能的报偿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它满足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就是指便捷性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
例如一个和朋友发生小摩擦后想要和朋友和好,同样的信息是选择写信书面道歉还是选择面对面口头道歉?哪条传播路径能轻便地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就费力程度而言,口头道歉比写信更容易操作,且互动性更强,面对面道歉会更显诚意,双方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大家小吵小闹后偏向于口头道歉。
再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娱乐性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兴趣主页,在费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可能的报偿便成了关键因素。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传播学原理》这本书包括十八章内容。
前三章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播学的发展史,基本结构和模式。
四至八章则重要从“大众传播学”入手,分别以“媒介”“中介,载体,表达”“受众”“效果”来分析大众传播。
读过《传播学原理》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并且接合书中的提出了两个问题,想进一步探究一下○1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里?虽然“主观”,但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制约?○2现代社会,受众传播者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为什么往往会倾向于“娱乐化”“低俗化”而非以正经的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呢?○3从受众的方面考虑,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异同?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和归宿点。
然而,“受众对传播的反作用力”却曾一度被忽视。
在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中,震慑于方兴未艾的大众媒介的威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传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占有着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的三个方面“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
甚至有学者提出了“魔弹论”或“靶子论”。
将受众比作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并将受众等同于大众,认为这是一群没有组织没有共同价值观的内部疏离的人,对外界的信息只是机械的“刺激—反应”,毫无判断,分析等抵御能力。
就是说媒体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对于初学者的我们,显然发现了“魔弹论”的许多漏洞。
首先,我们知道,传播的难点就在于信源和信宿两端信息的不一致性。
干扰不一致性的因素不仅仅是外界的噪音,还有就是对同样的符号,不同的受者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符号解读,又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进行理解记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能“大胆”地“一刀切”,认为受者一律中弹,且受伤程度相同呢?!另外,拥有思考能力的受者本身也存在着差异,这也会造成大众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
所以,传播过程中,要素之一的“受者(信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过程和效果。
传播学读后感
《传播学教程》读后感此书一至四章主要分别是介绍了传播的对象与基本问题,历史与发展,符号与意义,和过程与结构,到了然后从第五章开始一直到第七章介绍了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传播的对象是信息。
信息无处不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
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一起构成了社会信息系统,这也显示出了传播的系统性。
我想,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可以归属于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或有意识或无意识,我们都依赖各种信息生存,同时又制造很多信息,以充实信息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即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
这使我们都必须为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负责,同时需要甄别各种进入脑海的信息,防止被错误不良的信息侵蚀大脑。
也正是因为信息传播者的不同素质和信息接收者各异的控制力,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相同。
错误,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会对社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例如日本核电站爆炸引起中国人民抢买盐事件。
不能正确地理解传播来的信息也会造成生活的各种不便。
但是,幸运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上更多地传播的是正能量,这都能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人类信息传播历史源远流长,传播的方式进步迅速。
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口语,文字等到现在的空间互联网传播,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还是空间成本都大大节省。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随着快速的传播方式而不断提高。
我们还对各种动植物的传播方式有着很深刻的研究,借鉴聪明的动植物,以弥补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不足。
现代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显示出我们现代传播的成就。
将来也会是一个整合信息的社会,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改变,跟上随时而变的潮流。
传播需要符号。
现在很多符号都是象征性符号。
象征性符号在不仅仅广泛用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而且在广告中使用得很多。
象征符号可以使广告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内容生动有趣,能够防止很多人对广告的厌恶情绪。
象征性符号与感性营销关联密切。
营销带上象征性符号,把营销的目的美化,更能够说服消费者,这能够使双方得到自己心理与物质上的满足。
传播学读书笔记
传播学读书笔记传播学读书笔记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播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播学读书笔记1《传播学史》是传播学发展历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本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名誉。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杰斯,也是一位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对传播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这本书是罗杰斯的得意之作,在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知道了那些对传播学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
在书中,罗杰斯从达尔文、马克思等人的巨著开始讲起,一直讲到20世家60年代传播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为世人所接受,讲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
在这些事件的讲述中,罗杰斯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展开的,我觉得这样更容易让人去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读完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传播学史》第一章讲述的是施拉姆如何创建传播学的。
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形成于1942年,当时正在处于二战时期,当时的统计局长和战时新闻局的工作为其传播学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还介绍了施拉姆的生平。
读了这一章,我感觉到成功真的不容易,一个人要想成功往往要有渊博的学识,施拉姆就是具有历史政治学学士学位和心理学学位博士学位,而且精通英国文学,这位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想成功还要有适当的环境和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习惯。
这本书当中很好的交代了当时施拉姆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传播学观点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读完第一章,让我觉得传播学的发展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的是学者们不懈的努力。
接下来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总共分为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由古及今,由欧洲到美国,逐一介绍了那些对传播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
这些学者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多接触过,但是所了解的并不多。
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部分写的是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主要讲了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这三位伟大的智者。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作者和经典作品,如卡尔·多伊奇、威 廉·伯内特、卡尔·雅斯贝尔斯、马歇尔·麦克卢汉等等。他们的作品涵盖了传 播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传播、新闻传播、广告传播、文化传播等等。这些作 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启示。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卡尔·多伊奇的《政治传播》。在这篇文章中,卡 尔·多伊奇详细阐述了政治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包括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 如何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等等。他认为,政治传播应该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利益, 而不是单纯地传递信息和宣传自己的观点。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在当今 的传播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早期经典”部分,目录中包括了诸如“口语传播”、“书写传播”等章 节,这些章节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传播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这个部分,我们 可以看到传播学早期的经典理论,如“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这些理论 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期发展和多元开拓”部分,目录中包括了诸如“组织传播”、“跨文 化传播”等章节,这些章节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反映了传播学在中期的多元 化发展。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符号学、现 象学、社会学等,这些方法和理论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精彩摘录
在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 要分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杰出的传播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推动了传播学 的进步。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的书,它汇集了众 多传播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内容涵盖了传播学的各个方面,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阅读感受
在信息时代,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传播学融 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人类传 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理论框架。最近,我阅读了《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这 本书,深受启发,特此分享我的读后感。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摘要:1.20 世纪传播学的重要性2.28 位学者及其篇章的影响力3.传播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是一部汇集了28 位传播学领域顶尖学者的重要著作。
这些学者在传播学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们所撰写的篇章更是在传播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学理论知识,更为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传播学的重要性。
首先,20 世纪传播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作为研究信息传播、交流和理解的学科,成为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的关键。
自20 世纪以来,传播学逐渐崛起,并成为现代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收录的28 位学者及其篇章正是传播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其次,28 位学者及其篇章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我们理解和掌握传播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的论述;甘地、希特勒等关于宣传和舆论战的实践;麦克卢汉、波兹曼等关于媒介效应和信息社会的探讨。
这些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者,传播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也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信息传播的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到现代的网络传播,本书涵盖了传播学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播学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最后,本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在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应。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启示,例如:提高信息素养、把握舆论导向、发挥媒介作用等。
这些启示对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学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摘要:
1.宽带的定义与重要性
2.描述宽带速度快的词语和句子
3.描述宽带稳定性好的词语和句子
正文:
一、宽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宽带是一种网络传输技术,它能够让用户在同一时间内传输大量的数据,满足用户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玩游戏、远程办公等需求。
在现代社会,宽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描述宽带速度快的词语和句子
1.词语:高速、疾速、飞快、瞬间
例如:这款宽带产品的下载速度非常高,可以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下载。
2.句子:这款宽带的速度非常快,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文件上传和下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描述宽带稳定性好的词语和句子
1.词语:稳定、平稳、流畅、无卡顿
例如:这款宽带的稳定性非常好,用户在观看高清视频时不会出现卡顿现象。
2.句子:这款宽带的稳定性让人满意,无论是在线观看视频还是玩游戏,都能保证用户享受到流畅的网络体验。
总结:选择一款速度快、稳定性好的宽带产品,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实用版)目录1.20 世纪传播学的重要性2.28 位学者及其篇章的影响力3.传播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涵盖了该领域众多顶尖学者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
在这个时代,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迅速崛起,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涉及的 28 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
首先,20 世纪传播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传播学应运而生。
它研究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媒介的影响、受众的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其次,28 位学者及其篇章的影响力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学者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托克维尔、哈贝马斯等著名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和观点对传播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则对现代民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则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沟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传播学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篇章。
这些篇章涉及了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如媒介效应、舆论引导、信息过滤等。
这些理论和观点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石,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是一部值得推荐的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
传播学的书普遍都太深奥,看起来晦涩、枯燥。
但这本《20世纪传播学经典案例》却不一样。
几乎是一口气就把《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给看完了,还觉得很有意思。
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李普曼的“舆论学”、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霍夫兰的“传播与劝服”等。
作者张国良是这样评价这本书“本书涉及的28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
全书按文本的出版时间为序,契合传播思想史上的内在逻辑,便于展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
书中对每位人物均作了介绍,对其研究领域编制了分类索引,作者很巧妙的把28位学者的精髓汇聚一堂,更方便我们阅读和了解各位学者论点。
”我摘取其中几个篇章总结一下。
一、亚理士多德修辞学
亚理士多德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对更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一个感到疑难和好奇的人,便觉得自己无知、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
他在修辞学中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他在谈论古希腊的演说术时指出:“知道我们应当说什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它说得好像是我们所应当说的”,即“怎样把这些事实用语言表达出来;又说,“修辞学的全部工作是关于外部表现的”,“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在《修辞学》一书中,他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
语言对于我们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运用语言,我们在学习,社交,招聘,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指出“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
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但平淡无奇,“最能使风格既明白清晰而又不流于平淡无奇的字,是衍体宇和变体字;它们因为和普通宇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同时因为和普通宇有相同之处,所以又能使风格显得明白清晰。
”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确实与
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修辞技巧,所以修辞、风格、语言、表达,就如同是一个电子程序,缺一不可,也不提倡跳过任何一个环节或不按顺序进行。
二、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其间曾任哲学系主任。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是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集中分析对于我们传播学研究非常为意义的"符号互动论"这一重点内容并揭示他的一些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米德的分析并没有集中于成熟有机体的心灵上,而是集中于考察个体最初是怎样形成这种能力的。
米德认为除非心灵在婴儿时期便已萌发,否则,社会与自我便不可能存在。
根据行为主义、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原理,米德强调心灵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最初的随意之态所具有的可能技能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
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
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来实现,也可通过那些婴儿必须与之协作的人对他的有意识训练中达到。
通过试错法或有意识的训练这两个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婴儿的姿态便与周围其他人的姿态具有了共同的意义。
从此之后,一个姿态现在指涉同一客观事物,并在互动中对交往各方而言具有同一意思,米德把这种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姿态称作常规姿态。
它们能增强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因为它能促使人们的愿望、需求连同有意识的行动过程在更精确的层面上交流,从而提高个体彼此适应的能力。
三、诺曼沉默的螺旋: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
“沉默的螺旋”本是西方传播学中的著名理论。
诺埃尔•诺曼认为,人出于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
这样,在舆论上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在公开发表意见的时候,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处于“优势”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议论;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处于“劣势”时,为防止可能的孤立而保持“沉默”。
而一方的沉默就造成另
一方意见的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提出的关于舆论的假说。
在纽曼看来,人们总是害怕被孤立,因此倾向于和社会主流的意见达成一致。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
我记得“沉默的螺旋”的模式图,左边的箭头指的是大众媒介表达的意见,它是逐步增强的;右边的箭头指的是对非主流意见的人际支持,它是逐步减弱的;而中间这个螺旋指的是支持主流意见的人数,它是不断增加的。
总之,在沉默的螺旋理论看来,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舆论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因此,这个假说被认为是新的“强大效果论”。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随着“沉默的螺旋”影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也对此传播学理论提出了质疑。
1.沉默的螺旋大多都是影响的都某一事件没有明确侵向性,且意志不坚定的人,如果一个人十分确定某件事,且意志坚定,将不会被螺旋影响。
2.社会是一个人际社会,需要考虑事件与自己或自己亲人好友是否相关,若相关,人们可能不被螺旋所影响。
3.现代社会是一个麦克风时代,人人都可以说话,人人都可以出风头。
很多人为了展现自己,为了让大家看到他,会故意发出与螺旋意志不一样的话语,从而影响其身边的人。
若持对抗意见的人是意见领袖,很有可能引起与之前螺旋完全相反的反螺旋。
总的来说,《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是一本相对易读的,却又都是典型事例的传播学经典书目之一,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