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婚姻家庭变迁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美国人的家庭和家庭婚姻观

第五章 美国人的家庭和家庭婚姻观

(8)群居(communal living)
1960年代性解放运动之后,婚姻家庭神圣性被扫 荡一空,男女性爱的秘密被揭露,对一切都显得无 所谓的西方年轻一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再也不愿 意像父辈那样自我约束、小心谨慎地过日子,他们 从家庭里走出来,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 又一个现代人群居部落。 这种单身群体生活试验在70年代形成高峰,90年 代开始进入低潮,但是依然没有完全消失。 群居村试验者自己在面对情感、性爱、生育、子女 抚养,以及父子关系确立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也是 束手无策。
(2)对妇女的影响
美国当代妇女确实争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 的权力,但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幸福。 从经济上看,研究显示,离婚会导致家庭的 收入减少和贫困风险的加大。 单亲家庭尤其是单亲母亲家庭的贫困率非常 高。 家庭和婚姻模式的变动对成年人的情感和生 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得到研究成果的证实。
四、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演变原因及 其影响
1、影响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变化的因素: (1)价值观的变化。 (2)物质至上主义与竞争性环境的影响。 (3)婚姻和家庭中性别角色的转变。 (4)社会的认同与法律的更改。 (5)房地产业的发展。
(1)价值观的变化
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这些对美国 人强调责任、利他和自我约束的传统价值观 造成极大的破坏,也对美国人的家庭与婚姻 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是核心家庭减少、离婚 率和非婚同居等现象上升的重要原因。
第五章 美国人的家庭和家庭婚姻观
一、美国家庭的历史演变 二、现代美国家庭婚姻及家庭婚姻观 三、现代美国家庭结构和婚姻模式的变化 四、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演变原因及其影 响
一、美国家庭的历史演变
1、工业化前的美国家庭 农业社会里,农场家庭既是生产单位、生育单位 (繁衍后代)、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分配单 位。 家庭结构: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几 代同堂、家庭人口众多、生育率高。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父权为中心。 婚姻基础:主要是物质上的依赖、父母的意志、双 方经济条件和宗教信仰。(男女之间感情较少)

从美国家庭变革

从美国家庭变革
从美国家庭变革 看其基本价值观
早期美国家庭深受清教伦理的约 束,本世纪以来的“享乐主义”、 “反正统文化”及“女权运动”使美 国传统的家庭观开始动摇。70年代以 来美国家庭发生重大变化,乃至解体, 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人过分强调自我, 往往将建立家庭视为实现自我的一种 途径,缺乏维护家庭的责任感。
传 统 的 美 国 家 庭
早期美国人对待婚姻、家庭的态度与现在大相径庭。年轻人从求爱到成婚都得父 母同意,父母在孩子的婚嫁问题上有绝对的权威,还考虑“门当户对”,尤其是那些 家境较好的“名门望族”。此外,成婚的双方还得签订详细的合同以明确各自具备的 经济条件及婚后享受财产的权利。婚姻与其说是一种结合,不如说是一种义务。人们 期待年轻人早日成家(在那时,奴隶,尤其是黑奴是不能结婚的)。抗拒婚姻或立志独 身被视为大逆不道,在社会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而且还要被课于重税。对于一个女 子来说,一生中只有出嫁方能使其荣耀一时。 在行为规范方面,人们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一些今天美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 都要受到谴责。男女在公开场合手拉着手表示亲近是不容许的。在清教主义盛行的新 英格兰,公开场合里哪怕夫妇间亲呢也届禁忌之例。至于有关性方面的言论,直到半 个世纪前才开始成为文明的话题。由于历史的缘故,无法对当时人们非婚姻性行为等 作出概率或百分比的统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由于种类繁多而又极为严格的清规 戒律,放荡不因的人得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才敢越雷池一步,不轨行为一旦发现将公 诸于众,有关各方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处罚。即使侥幸未被发现,当事人也不免为其 行为深感内疚。清教徒对不轨性行为的制裁甚至涉及宗教和法律范围。在新英格兰的 绝大部分地区,犯有通奸罪的人会被处死。到18世纪,死刑才被鞭打,蹲监狱、流放 及打烙印所代替。给犯人身上打标记似乎最具有摄制作用。因霍桑的同名书名而臭名 昭著的“红字”(the Scartet Letter)给早期美国史增添了极不光彩的一页。 在美国建国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本杰明·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乔纳桑· 爱 德华(Jonathan Edwards)新教伦理观和清教徒道德观在美国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其 实质是倡导工作、俭仆、节约和拘谨以及对生活所持的严谨态度。这些信条无疑左右 了美国人在婚姻、家庭方面的意识相观念。时隔一个多世纪的今天,美国以全新的面 孔出现在世界面前。当今的美国家庭及美国人对家庭的态度已经今非昔比了。

变迁中的美国家庭

变迁中的美国家庭

变迁中的美国家庭第十四章_家庭_变迁中的美国家庭2007/08/07 14:29四、变迁中的美国家庭美国家庭在朝什么方向发展?人口统计的趋势表明,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数量的增多,家庭与工作的关系的变化,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以及婚姻和核心家庭的种种变化,都正在对今天的美国家庭产生影响。

1、人口趋势家庭中的许多变化都源于所有现代社会都存在的人口趋势。

1920年出生的人平均预期寿命是55岁。

可是,今天,男人的预期寿命达到72岁,女人是79岁(《美国统计摘要,1993》)。

另外,生孩子和养孩子也不再是整个一生要做的事,不像以前,典型的父母很年轻就生了第一个孩子,养活一大家人,去世很早。

越来越多二战后出生的妇女推迟了她们生头胎的年龄,都是二十好几才生孩子,许多都只生一胎,最多生两个孩子(里克斯,1989;威尔基,1981)。

而且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夫妇选择不要孩子。

这些趋势极大地延长了妇女在家庭生命周期开始和结束时,不用养育子女的年限。

尽管妇女生头胎子女的岁数已经增长了,但是大多数只有两个孩子的妇女在40多岁的时候就进入所谓的空巢期。

已婚妇女在一生中用于养育子女的时间明显减少,这与妇女就业有密切关系。

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离婚和再婚的流行已经导致在过去几十年中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数量的显著增加。

今天单亲家庭占全美所有家庭的四分之一。

大多数这些单亲家庭(87%)是由母亲维持的。

而且据估计,今天出生的美国孩子中有一半(45%的白人孩子和86%的黑人孩子)将在由母亲维持的家庭中度过至少是部分童年,这位母亲可能离婚、分居、未婚或寡居(加芬克尔和麦克拉纳汉,1986)。

单亲家庭要克服许多经济的、社会的和感情的问题。

这些家庭经常会遇到经济不稳定、阶段性无收入、迁移、家庭角色和责任的改变、情感紧张等问题。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单亲父(或母)经常报告说遇到了儿童教育、犯罪、缺乏安全感、前夫(妻)、生活标准的降低以及抑郁等问题(加芬克尔和麦克拉纳汉,1986)。

大萧条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影响

大萧条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影响

大萧条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影响大萧条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不仅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也带来了观念上的解放,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一时,整个社会盲目乐观,财富受到顶礼膜拜,投机成为全民行为,农业的萧条、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贫富差距的扩大等潜在的危险都被视而不见。

正当全民做着繁华美国梦的时候,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股票抛售狂潮,当天损失约30亿美元。

此后股票继续狂跌,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牌上的各种股票跌幅超过40%。

1932年纽约证券行情牌上的股票价格只有1929年的11%,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美元,全国有5,000多家银行倒闭,8.6万家商号暂停营业。

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1044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585亿美元。

股市崩溃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1930年工业产量下降17%,1931年又下降17%,到1932年底,工业产量下降了一半。

商业建设总值从1929年的87亿元下降至1933年的14亿美元。

1934年国家收入比1931年减少100亿美元,只略高于1929年水平的一半。

大萧条使千百万投资者一夜之间一无所有,失业人数激增,1930年有450万人失业,1931年有800万,到1933年近1300万人——即1/4的劳动力失业。

工资下降了45%,低于生存标准的人口比例从1929年的40%上升到1932年的75%。

1932年9月《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

原来生活富裕悠闲的中产阶级有失业危险,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也加入了申请救济的行列。

《纽约时报》的记者贝尔·菲利普斯指出,夜间敲门讨饭的,“可能几个月前或一年前在银行里爽快地签发过你的贷款,或者在你所读的报纸上写过社论,或者是某家大地产公司的副经理”。

饥饿也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20世纪30年代中期对科罗拉多州的一个调查显示,该州50%的上学孩子营养不良,在一些社区中80%的孩子体重不足。

美国家庭发展的新趋势

美国家庭发展的新趋势

当岁月的车轮步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家庭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的婚姻观、育儿观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金征远移民顾问结合权威部门的最新研究,总结出美国家庭发展呈现的六大新趋势。

一、结婚年龄在推迟上世纪5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可谓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数女性在20岁时就步入了婚姻这座围城。

今天,在美国,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比例高达58%,女性在25岁之前根本不会考虑结婚。

于是,她们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之前,深思熟虑的时间更长了,对婚姻的选择更加理性。

显然,理性的选择有助于婚姻的稳固。

沃顿经济学院的一份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25岁后结婚的那些夫妇,在共同生活20年后的离婚率仅为19%。

二、生儿育女更理性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佩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0年美国未婚少女妈妈的比例为14%,而35岁以上已婚妈妈的比例仅为9%。

2008年,这种状况发生了逆转——35岁以上已婚妈妈的比例上升为14%,而未婚少女妈妈的比例降为10%。

调查报告还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妈妈的比例逐年攀升——2010年这部分妈妈的比例为54%,而1990年这个比例仅为41%。

此外,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990年,平均每个家庭生育3.6个孩子,而2008年该数字下降至2.8个。

综合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于生儿育女的态度变得更加理性,大多数孩子不是父母一时激情、意料之外的结果,而是父母做足了准备且期盼已久的爱情结晶——87%的父母称自己生育孩子是为了享受养育孩子的乐趣。

三、家庭模式多样化老一辈人曾告诉我们,人们是因为爱而步入婚姻殿堂,然后生儿育女。

可下面的事实告诉我们,老一辈人所秉承的传统婚姻观已经过时了。

1978年,医学界首创体外受精技术; 2006年,大约有5.7万个婴儿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孕育出来的。

1960年,再婚家庭或单亲家庭孩子的比例仅为9%,2009年这个比例已经突破33%。

当代美国婚姻和家庭模式的变化及影响

当代美国婚姻和家庭模式的变化及影响

当代美国婚姻和家庭模式的变化及影响The Changes and Influence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Patterns in Modern AmericaAbstract: Family is the basic social institution and the bedrock of all societies.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life can mirror the moral values of the society,its cultures, and it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American society haschanged a lot since the 1960s in material wealth. The enormous materialweal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also pushedpeople to look for more self-fulfillment. As a result, people are more andmore concerned about individual rights. The society as a whole hasbecome more tolerant toward people who do n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cultural patterns. Meanwhile marriage and family patterns haveexperienced tremendous chan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changes. Thechanges have tremendous influences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men, women,and children. Marriage and family patterns in our country have alsoexperienced changes these years. Studying the changes of Americanmarriage and family patterns can provide us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Key words: American marriage; family patterns; changes; influences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基石。

美国婚姻中两性角色历史性的转变

美国婚姻中两性角色历史性的转变

美国婚姻中两性角色历史性的转变美国婚姻中两性角色历史性的转变文/老桥从历史上看,女性往往是靠婚姻来保证自己能过上好日子,只要嫁了个有钱人或是有个稳定收入的老公,吃穿应是不愁,所以也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说。

但如今世道变了,特别是在美国,40岁以下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超过男性,赚钱能力不逊于男性,家庭中妻子赚的钱成了经济上的一大支柱,而且美国30岁至44岁的已婚夫妇中,有22%的妻子年收入比丈夫还要高。

美国学者认为,这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婚姻中两性角色历史性的转变。

如果论及美国的家庭、婚姻在过去近40年中最大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进入职场,并在高薪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女性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改变了女性的命运,也使美国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责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人们常说男婚女嫁,男人是娶媳妇,女人是嫁老公,但如今男女两人共组家庭,美国人也不禁发出感慨,很多要嫁的女性收入往往高过想娶女人的男性,这种性别上经济地位上的颠覆,到最后也就分不清到底是谁娶谁了。

美国有一部影片论及男婚女嫁,一个女孩对好友谈及她心目中理想伴侣所具备的条件,条件不多也不高,只有一个,那就是未来的丈夫赚钱一定要比自己多。

对于当代的美国女性而言,这已是一种过时的想法。

在1967年,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女性会说,他们会因为男人具有良好的赚钱潜力而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美国87%的女性认为拥有一个合得来的男人更重要,男人可以亲密相处、可以帮助做家务,这些比男人能赚钱更重要。

对于男性而言,过去40年的这种变化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经济上有稳定的高收入的女性作为生活伴侣的机会,这对大学毕业的男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受益匪浅。

所以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特别喜欢找收入高的女性(女性要想收入高,教育程度就要高)。

相反的是,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却不太情愿找一个收入高的男人做丈夫。

11400378_为什么美国人越老越离婚

11400378_为什么美国人越老越离婚

图表Apr16 - Apr30,2016WORLD VISION 2016.NO.817相比之下,尽管美国在职人士的离婚率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但增速明显比失业人口要小,两者的离婚率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还是有明显差距。

例如,40岁时,在职人口离婚率不超过10%,失业人口却早已超过10%;50岁时,在职人口离婚率不超过20%,失业人口却早已达25%。

白人和西班牙裔的离婚率不相伯仲,最多也就是30%左右。

看来,欧洲血统的花花公子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逆天的东方人(绝大部分是华裔移民)一辈子的离婚率居然可以不超过20%。

这在美国如此开放的国家绝对算是一个奇葩的存在,或者说是一个傲视群雄的存在。

是的,中国人在离婚的问题上相对比较保守,无论他们身处天涯还是海角。

或许,这与中国人强调“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不无关系。

无论哪种学历,50岁之前的离婚率都低于15%,差距体现在60至90岁的区间。

高中学历人口70~90岁的离婚率最高可接近40%,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口离婚率最高只接近30%。

所以说,学历越高越不爱离婚可以说是真的,只不过这种现象更多地出现在老人家身上。

不用怀疑,生活在底层的美国黑人离婚率是比较高的。

(没房、没车、工资低,不离婚才怪)但你可能不知道,离婚率最高的是有着美国土著之称的印第安人。

在美帝,有一种生活状态叫“不工作”(Not in the labor force)。

通俗来说,这里指的是那种不想工作也不想找工作的人。

这类人往往是读研或者直接退休(靠父母),或者不受雇于任何一个组织独立干自己事的人(诸如古代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天天到处去,不用干活,喜欢打抱不平那种)。

有意思的是,这类人的离婚率出奇地低,50岁才稍稍高于5%,60岁才稍稍高于10%。

简而言之,在婚姻层面,有份好工作,还真不比靠父母强。

高中学历本科学历离婚率不工作人口离婚率种族离婚率在职人口离婚率学历70岁~90岁人群50岁60岁40%5%30%10%30%学历越高越不爱离婚是真的不工作人口(靠父母)离婚率低东方人(华裔)最不爱离婚2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美国社会家庭婚姻之问题这年的秋天的叙事艺术

美国社会家庭婚姻之问题这年的秋天的叙事艺术

美国社会家庭婚姻之问题这年的秋天的叙事艺术每个人都渴望爱情和婚姻,然而,美国的社会家庭问题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一面。

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并且不断演变着。

在这个秋季,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好地解决它。

首先,就像其他社会问题一样,我们需要看到这个问题的根源。

美国社会家庭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婚姻的稳定性。

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离婚,而这种趋势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过去,社会约束力和家族价值观是保证婚姻稳定的主要力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成为主流,而这些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家庭观念。

同时,离婚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便利,各种理由都被接受。

其次,性别角色和家庭责任分工是导致美国社会家庭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妇女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家庭责任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

经济需要让许多女性不得不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之间做出选择。

这些争议和竞争关系导致许多夫妻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不协调。

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也影响着美国社会家庭问题。

越来越多的家庭因财政困难而分散,而富有的家庭却越来越富有。

这种趋势导致了社会不断加剧的社会阶级差异。

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婚姻和家庭的多元化,这使得家族价值和传统社会观念逐渐弱化。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鼓励婚姻教育和婚姻辅导。

这种教育可以提高夫妻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满足彼此的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和文化的整合。

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那些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十分薄弱的人群。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和政策的改变。

各州应该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地实施婚姻法律,以适应这种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世界。

总结来说,在这个美国社会家庭问题的秋天里,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它,以便更好地解决它。

同时,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谐和稳定的社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百姓幸福的美好生活。

浅析60年代美国家庭变迁

浅析60年代美国家庭变迁

浅析60年代美国家庭变迁作者:李璐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6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美国社会出现了高离婚率、未婚同居、同性恋及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也日益加强。

本文就60年代以来的美国家庭变迁进行初步分析,指出美国家庭的变迁和社会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家庭女权运动单亲家庭离婚率未婚同居家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代表家人们在一起生活的那间温馨的房子,下面连在一起,代表了家人团结互助,相濡以沫!在英文中,家庭被译成Family。

现在有一种很有趣的拆字法, 这个家庭一词的可由6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即Family=father+and+mother+I+love+you(家庭=爸爸+和+妈妈+我+爱+你)。

不管当初人们发明这个单词是否是出于此意,家庭一词在任何语言里都会被认为是最温暖的词之一。

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人会在你背后默默地支持你,尽力量来帮助你,给你勇气和关心;当你高兴时,他们会替你开心,甚至会比你更加雀跃;而在你难过时,他们会分享你心中的苦楚!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性解放运动及女权运动的发展,传统家庭观念已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人们不再认为建立家庭是必须的,离婚率逐渐攀升,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未婚同居或者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

一、女权运动60年代以来,影响美国家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女权运动。

“妇女学家们指出,妇女的个人理想和他们在家里传统的从属地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要求接受教育,改变现状。

十九世纪初美国政府决定: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可以入公里小学和中学上学。

这样以来,妇女文盲率显著下降。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纪前七十年间,从高中毕业的女孩子比男孩子还多。

”(万松玉智友,1983:101)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说为他们找到好的工作提供了基础。

而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工作更改变着家庭地位的变化。

美国人的家庭和家庭婚姻观

美国人的家庭和家庭婚姻观

(2)继亲家庭(step-family)
再婚不仅是两个成年人的結合,而通常也包括前次婚姻中至少 一方的继子女,此种父母双方中至少一方结过婚,并带来前次 婚姻所生的子女,其所组成的家庭,我們俗称为「继亲家庭」 (step family)。 继亲家庭中,家人彼此互动关系之建立比一般家庭来得苦难。 通常继亲家庭由初期成员彼此认识、适应、调适到后期的逐渐 凝聚共识与正常运作,常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父母再婚,使得子女成为“两个家”的成員。多数继亲家庭子 女,不仅与目前家庭有所牵连,也同時与未或监护权之父母有 往來。在此情況下,子女需在两种不同的情境下,扮演不同的 角色,且尚需承受两套不同的家规与期待。当亲身双亲产生冲 突时,子女会被夹在中间无所适从。
2、现代美国家庭
城市家庭成为现代美国家庭的典型形式。 家庭不再是生产和分配中心,而是生活中心。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也由学校取代。 核心家庭为主,出现了丁克家庭(Dink Family)。
二、现代美国家庭婚姻及家庭婚姻观
(一)大变动中的美国家庭
1、家庭类型多样化 传统的核心家庭一去不复返了。 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混合家庭、同性 家庭、少年家庭。 2、家庭规模小型化 工业化前一般都是大家庭;工业化后家庭规模由扩大型向核心 家庭转变;60-70年代美国家庭规模进一步逐渐缩小。 3、家庭功能简单化 大部分家庭成员跳出家庭圈子,走向社会,家庭成员淡化了彼 此感情依恋,孤独感和疏远感增加。 4、家庭概念复杂化 5、择偶标准和方式的改变
(8)群居(communal living)
1960年代性解放运动之后,婚姻家庭神圣性被扫 荡一空,男女性爱的秘密被揭露,对一切都显得无 所谓的西方年轻一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再也不愿 意像父辈那样自我约束、小心谨慎地过日子,他们 从家庭里走出来,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 又一个现代人群居部落。 这种单身群体生活试验在70年代形成高峰,90年 代开始进入低潮,但是依然没有完全消失。 群居村试验者自己在面对情感、性爱、生育、子女 抚养,以及父子关系确立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也是 束手无策。

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特点及其地位和角色变迁

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特点及其地位和角色变迁
收 稿 日期 :06— 1 0 2 0 0 —1 作者简 介 : 周莉萍 (9 2一) 女 , 17 , 浙江鄞州人 , 宁波大学文学 院讲师 , 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 士生。
维普资讯
6 6
宁波 大学 学报 ( 人文科学 版)
12 年代美 国人的婚姻观念正在从以生殖为中心向以爱情 、 90 伴侣和享受性 爱乐趣为基础的理 想婚姻方 向转变 , 出现一种新型的“ 伙伴关系” 的婚姻。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基本是父权制的家庭
受和感情需求方 面都提 出更 高的要 求: 孕观 念被普遍接 受 , 育率下降 , 避 生 离婚 率上升 ; 家务 劳动 大为简 化, 已婚妇女 外 出就业呈上升趋 势。女性在 家庭 中承担 了新的角 色, 但传统的职责并没有改 变。
关键词 :0世 纪 2 2 0年代 ; 美国妇女 ; 婚姻 和 家庭生活特点 ; 角色变迁
12 90年代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成为婚姻生活的关键词 。性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中
V0 . 9 No 4 11 .
J l 2 0 uy 0 6
2 纪2 O世 O年代美 国妇女婚姻家庭 生活特点 及其 地位 和角色变迁
周莉 萍
( 宁波大学 文学院, 浙江 宁波 3 5 1 ) 12 1 摘 要 :0世 纪2 2 0年代 美国妇女 的婚姻 家庭 生活呈现 新的特 点 , 出现 “ 伴 关系” 伙 的婚姻 , 性在物质 享 女
女 在婚姻 和家庭 中 的地位 和角 色变迁 作初 步论 述 。


新 自由、 新道德——婚姻生活特点
12 代 是“ 立芝 繁荣 ” 90年 柯 时期 , 济繁荣 , 经 文化 活跃 , 开放 自由的社会 环境 为 年轻 人之 间 的交 往 提供 了有 利条 件 。此 时大量 的年 轻人 进入高 中和大学 就读 , 男女 同校 的州立 大学 数量 激增 , 为他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一、美国人家庭模式的演变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的家庭经历了从大家庭(extented family,指至少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到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已婚夫妇和未满18岁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的演变。

①大家庭是北美殖民地开发初期到19世纪工业化这段时间的主要家庭模式。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核心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取代了大家庭的主导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人的价值观偏向于个人主义和性开放,加上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风潮抬头和女权运动的兴起,美国核心家庭受到巨大的冲击,家庭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双亲家庭(即核心家庭)比例下降。

以前作为主体的双亲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的比例在近几十年里急剧下降。

具体地说,亚太裔和白人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较高,西班牙语裔(以下简称“西裔”)、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归为一种类型,后同)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次之,黑人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则最低。

――单亲家庭数量增多。

单亲家庭尤其是女性单亲家庭数量明显增长。

在各族裔中,黑人单亲家庭比例最高,其女性单亲家庭比例高达45.1%;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西裔次之;亚太裔和白人单亲家庭比例最低。

――单身户增多。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单身户数量不断增加,40余年间增长了3.27倍。

1960年,美国的单身户为689.6万户,占总户数的13.1%;到1980年和2003年,美国的单身户分别增长到1829.6万户和2943.1,万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5.4%和17.7%。

其他家庭模式还包括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另外,当代美国人的家庭户和非家庭户的规模也在日益缩小。

1970-2000年间,5人及5人以上的住户所占比例从20.9%减少到10.4%,而1人和2人的住户所占比例却分别从17.1%和28.9%增长到25.5%和33.1%。

美国50年婚姻家庭变迁

美国50年婚姻家庭变迁
美国1950年-2010年婚姻家庭的变迁
1950年
2010年
家庭关系价值观
极其看中婚姻和家庭。单身或者不要孩子被视为异类甚至是变态。妻子和
丈夫不能因工作或事业而分开
单身或不要孩子为社会所理解甚至鼓励。单身或无子女不再被视为异类和变态,而是有强烈的为工作和事业献身的自我激励者。妻子和丈夫可以因为工作和事业而分开并过一种通勤婚姻。大量已婚妇女从全职母亲和主妇角色里抽身而出加入劳动力市场
性别角色
严格的性别角色,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女人在家照顾孩子
可变的性别角色,很多妻子进入劳动力市场,甚至是在生完孩子以后
性观念
在美国中产阶级中,结婚被认为是性行为唯一可接受的前提。同居是不被接受的,非婚生育是一种耻辱,处女贞节被当做婚姻承诺的条件
对许多人来说,性行为的安全性比婚姻前提重要。处女贞节不再是什么条件。同居不但被人接受而且有时被认为比婚姻更好。对有些人来说,未婚单身父母算是一种生活方式。其耻辱感大大减弱
同质性婚姻
强烈的社会压力要求人们与自己同种族、同民族、同信仰、同社会阶层的人进行约会或结婚。感情和法律纽带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父母子女的义务
约会和婚配越来越具有异质性,同与自己非同种族、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人交往变得更自由。选择性加大
对亲密关系的文化静默
亲密关系不是媒体报道的适当主题
脱口秀、访谈和杂志社调查步入性和私人关系
离婚
社会强烈反对。家庭主义价值观鼓励夫妇为子女维持婚姻。强硬的法律带把夫妇绑定在一起。婚姻是永久的
离婚取代丧偶成为婚姻走向终结的主要形式。离婚带来的耻辱在减小。个人主义在引导夫妇追求个人幸福。不寻求亦不判断过失的离婚形式使离婚变得简单。婚姻变得脆弱。离开其他亲属而由单亲家庭抚养的孩子数量在增加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篇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妇女就业发展的历史教学问题20XX年第2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妇女就业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周莉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062)摘要: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就业数量大增,就业范围扩大,白领职业发展尤其迅速。

妇女就业发展是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及妇女自身素质提高的结果,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改变了美国人的妇女观,促进了妇女独立和平等意识,是妇女走向解放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美国妇女;就业;1920年代中图分类号:K71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36(20XX)02-0059-05作者简介:周莉萍(1972—),女,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宁波大学文学院讲师。

20世纪20年代美国女性就业有较大发展,大量女性走出家门涌入劳动力市场,“进入曾经被男性独占的领域”,形成了“一场伟大的无意识和无组织的妇女运动”[1](p.388),对美国社会的妇女观、妇女地位和妇女自我意识有重要影响。

国外对1920年代女性的研究已比较全面深入,但国内学界对此只偶有论及。

本文粗略分析了1920年代女性就业的特点、原因和影响,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此时代女性的风貌。

一、1920年代妇女就业发展的特点1920年代美国妇女就业有较大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妇女就业人数大增,就业范围扩大,其中白领职业的发展尤其迅速。

一战期间,由于劳动力短缺,妇女进入钢铁厂、军火工厂等传统的男性就业领域,打破了妇女就业禁区,并以出色的表现使公众对妇女就业的看法有所改变。

战争的结束并没有终止妇女的就业,其数量继续上升,到1920年,800万以上的女性受雇于437种不同的工作。

1920年代期间妇女就业数量迅速增长,从8,429,707人增加到10,679,048人,增长26%,约占全部劳动力的1/5。

大萧条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影响

大萧条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影响

大萧条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影响大萧条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影响大萧条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不仅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也带来了观念上的解放,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一时,整个社会盲目乐观,财富受到顶礼膜拜,投机成为全民行为,农业的萧条、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贫富差距的扩大等潜在的危险都被视而不见。

正当全民做着繁华美国梦的时候,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股票抛售狂潮,当天损失约30亿美元。

此后股票继续狂跌,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牌上的各种股票跌幅超过40%。

1932年纽约证券行情牌上的股票价格只有1929年的11%,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美元,全国有5,000多家银行倒闭,8.6万家商号暂停营业。

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1044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585亿美元。

股市崩溃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1930年工业产量下降17%,1931年又下降17%,到1932年底,工业产量下降了一半。

商业建设总值从1929年的87亿元下降至1933年的14亿美元。

1934年国家收入比1931年减少100亿美元,只略高于1929年水平的一半。

大萧条使千百万投资者一夜之间一无所有,失业人数激增,1930年有450万人失业,1931年有800万,到1933年近1300万人——即1/4的劳动力失业。

工资下降了45%,低于生存标准的人口比例从1929年的40%上升到1932年的75%。

1932年9月《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

原来生活富裕悠闲的中产阶级有失业危险,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也加入了申请救济的行列。

《纽约时报》的记者贝尔·菲利普斯指出,夜间敲门讨饭的,“可能几个月前或一年前在银行里爽快地签发过你的贷款,或者在你所读的报纸上写过社论,或者是某家大地产公司的副经理”。

饥饿也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20世纪30年代中期对科罗拉多州的一个调查显示,该州50%的上学孩子营养不良,在一些社区中80%的孩子体重不足。

美国妇女家庭地位变化的四个阶段

美国妇女家庭地位变化的四个阶段

美国妇女家庭地位变化的四个阶段
王毅平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莱萨和约翰·斯坎佐尼的看法,美国的婚姻制度业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夫妻平等的程度都有所提高,妻子们在家庭中都获得了更多的权力。

第一阶段:男主女仆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妻子要完全听命于丈夫。

直到1850年,几乎在美国的所有各州,殴妻还都是合法的。

尽管夫妻都负有家庭责任,但妻子在决定家庭事务方面,除了丈夫允许的以外,不具有任何发言权。

她的财产及所有收入都归其丈夫所有。

妇女在十九世纪没有投票选举权,这一限制,部分地反映出了妇女在家庭中的仆人地位。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王毅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68
【相关文献】
1.浅析藏区藏族妇女社会家庭地位变化——以肃南县祁丰乡藏族妇女为例 [J], 甘文秀;陈怀川
2.论建国以来我国婚姻制度的创制与变迁——《婚姻法》与中国妇女家庭社会地位
的变化 [J], 贾海薇;巩玉涛;关溪莹
3.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特点及其地位和角色变迁 [J], 周莉萍
4.从夫妻关系看华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 [J], 郑立柱
5.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已婚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J], 唐永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家庭形成的渐变

美国家庭形成的渐变
468
467
他们的渴望是: 现实的和可实现的 并且我们要让他们与婚姻成功的夫妻建立联系,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实现这些人生目 标。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我们今天了解了更多关于如何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知识的时候,却 有更多的婚姻家庭正走向失败的结局。由此我们知道,问题不在于是否有知识,而是在于意愿 和应当如何应用那些知识。 谢谢大家1
美国家庭形成的渐变
美国爱家协会家庭形成研究室Glenn T.Stanton
在此我要向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致以诚挚的感谢。感姑他们邀请我与你们 共同来参加在家庭教育方面如此重要会议o
家庭的健康状况是一个国家健康状况最强和最有活力的指标。它标示着我们人类作为一 个族群是否有能力照看自己身边的人和对他们负责任。
466
…的确,如果20世纪是“向往有孩子的世纪”,那么21世纪,N,71il可能成为“无孩子的世 纪”o
David Popenoe和Barbara Whitehead,国家婚姻项目 与已婚父母一起居住的孩子的数量持续下降,但仍然在美国社会中占大多数。 当然,与单亲父母居住的孩子的数量不断增加。 同居家庭中的孩子:我们发现与fkfr]未婚的父母亲居住的孩子的数量急剧增加,但大多 数未婚母亲的同居伴侣并非孩子(们)的父亲。 婚姻和福幂U 我们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问为社会学家提供研究这些家庭变动所带来的福利方面影响所需 要的资料: 1)大量的,不同背景的人口 2)较长的时问 研究结果是有说服力和前后一致的。 正如我在我的著书《为何婚姻非同小可》中所谨慎述说的: 在单亲和同居家庭中的儿童和成人,相较在子女与婚姻完整的生父母同住家庭中的儿童 和成人,大约可成就一半左右的福利——这反映在身体、精神健康、学历、贫富、整体幸福程度、 受无毒品侵犯保护、犯罪和家庭暴力等所有重要的衡量标准上。 该领域的一位主导学者阐释道: “研究明显证明,与维持持续婚姻的父母长大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较少机会出现各种认知, 情感和社会问题;不仅在童年期问如此,到成年后亦然。 虽然我们无法证明家庭结构是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但研究…表明事实就是这样。”—— Paul Amato,宾州州立大学社会学家 这样的趋势使得象詹姆斯?可曼这样杰出的社会学家都禁不住想,我们是否可能是“第一 个忘记其种类应当如何适当地培养其下一代的生物种群”。 婚姻差距 随着这些在婚姻和家庭上的巨大改变,社会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一个新的差距正加入已存 在的教育差距。 “有幸的”(成人和小孩)生活在婚姻以内,而“不幸的”生活在婚姻之外o“有幸的”却比“不 幸的”生育率要低很多。如此一来,非常不幸,破碎家庭一群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将增长。 过去几年中,破碎家庭成长的两个最重大的趋向是: ·未婚同居的持续急剧增加,及这些家庭中孩童的增加 ·二三十岁未婚母亲生育的增加 我想以向大家解释这些趋向是与对婚姻的消极态度和怀疑主义息息相关的来结束我今天 的讲话。 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有报告显示,对青年人而言,拥有成功的婚姻和一个愉快的家庭是他 们的一个最重要的生活目标,甚至排在有好的收人和成功事业之上。可是,发生于周遭的失败 婚姻,让他ff3x,-]-于实现这些目标产生了深深地恐惧和担忧。由此,他们认为这些目标是难以达 到的,于是索性不婚同居并在婚约之外生儿育女。 对美国“爱家协会”这样的机构,我们认为我们有责任对这一整代的年轻人说…… 对在我们冈家历史上数量最多的一代人说……

美国四十年家庭观念的变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美国四十年家庭观念的变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美国四十年家庭观念的变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Thornton et al.对“家庭是否正在衰亡”的讨论已经旷日持久,近几十年来家庭行为和态度的重大变化使这一争论再次成为焦点。

一方面,有学者把这些变化解释为家庭衰落和解体的象征,认为这对个人和社会不利。

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家庭只不过是在变迁,而不是衰落,认为那些变化既可以视为有利,也可以视为有弊,或兼而有之。

当然,很难评判谁是谁非,因为“家庭衰亡”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进行衡量的象征性说法,评价它的好坏取决于研究者的价值观。

这些争论反映了美国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迁,本文对此进行了记录。

我们关注于公众态度在具体家庭问题上的变化,在自由、宽容、平等普遍议题方面的变化,以及婚姻和家庭角色在人类行动和关系视野中的变化。

不评价这些变化是否象征了家庭的衰亡或者兴盛,也不评价它们的好坏。

一、方法本文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五项大规模的调查:探测未来研究(Monitoring the Future)、社会综合调查(the General SocialSurvey)、父母和孩子代际的定组研究(the Intergeneration Pane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全国家庭与户的调查(the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和国际社会科学项目(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Project)的美国子项目。

这些资料提供了关于美国家庭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变迁的广泛的各种指标。

每一项调查都跨越了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早期,其中两项有90年代晚期的信息。

有的还有更早的信息,这使我们考察近年来的变化有了分析的历史背景。

因为这五项调查各具特色,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所以每项调查研究得出的家庭观念趋势并不总是一致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的开题报告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的开题报告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的开题报告【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婚姻家庭的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念变革,美国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婚姻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家庭结构、离婚率等问题,探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美国;婚姻家庭;转型时期;性别角色;家庭结构;离婚率【正文】一、背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它是美国大规模现代化的时期,也是美国文化转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念变革,美国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个人家庭生活,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性别角色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男女行为模式和家庭角色分工开始受到质疑。

女性开始追求自我价值和职业生涯,并开始充当家庭的经济支柱。

男性也开始逐渐接受在家庭中扮演更为平等的角色,参与家务和子育。

这些变化催生出了新型的家庭模式和性别角色分工,也为后来的性别平等运动创造了条件。

三、家庭结构在这个时期,婚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同居伴侣和未婚生子等新型婚姻模式开始普及。

细分来说,美国的单亲家庭主要指单亲母亲家庭,而且单亲母亲的比例不断上升。

同时,同居伴侣的数量也在增加,很多人选择在婚姻之前同居试婚。

未婚生子也开始普及,这种模式的个案数目成倍增长,既有因各种原因没有结婚的待嫁女子还有因感情因素疏远的夫妻出现。

四、离婚率在这个时期,离婚率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1960年代初期,美国的离婚率呈现出一个突然上升的趋势。

这个时期,离婚的主要原因是性格不和、婚姻外的第三者和经济问题。

同时,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也不再依赖婚姻生存,因此,对于不幸福的婚姻也更愿意选择离婚。

五、结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婚姻家庭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美国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婚姻家庭变迁篇一:婚姻家庭咨询师职业简介全国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二级招募九号站——婚姻家庭咨询师一站式培训平台婚姻家庭咨询师是为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的人员。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活跃着许多拥有职业认证的婚姻家庭咨询师。

他们为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咨询服务,有效地帮助人们解除各种婚恋困扰。

一般平均每300个家庭就有1 名婚姻家庭咨询师,美国目前有近12万名婚姻家庭咨询师,服务着4000万个家庭,而且咨询师的数量每年都在迅速增长。

婚姻家庭咨询师是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工作时间灵活的高端职业。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没有专业认证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工作不得不由各级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以及计生委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工作者来承担,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

我国有13亿人口,亿个家庭,仅城市家庭数量就达到亿个,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择偶、恋爱、结婚、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过程。

当前,人们对生活质量、夫妻感情、家庭幸福的要求不断提升。

但是,面对择偶困惑、恋爱挫折、婚姻动荡、家庭不和、青少年成长危机等现象,许多人产生了困惑,出现了种种问题。

许许多多遇到婚姻家庭问题的当事人求助无门,甚至为此酿成个人生活悲剧。

在一些大城市,离婚率已经高达35%以上。

因此,婚姻家庭咨询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仅按城市人口计算,中国大陆婚姻家庭咨询师的职业缺口就在40万以上。

九号站课程特色:一、先进的E-learning课程平台制作技术二、整合国内最优秀的师资资源三、职业底蕴最深厚四、特色的考试服务五、强大的就业支持婚姻家庭咨询师工作范围:根据《婚姻家庭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工作范围:一、恋爱择偶咨询初婚择偶咨询、恋爱咨询、婚前咨询、再婚择偶咨询二、夫妻关系咨询新婚磨合期辅导、夫妻关系调适、生育咨询、婚姻变故咨询、婚姻效力咨询三、亲子关系咨询家长教育咨询、亲子沟通咨询、养父母子女关系咨询、继父母子女关系咨询四、家庭冲突咨询家庭暴力咨询、家庭变故咨询五、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咨询兄弟姐妹关系咨询、祖孙关系咨询、姻亲关系咨询六、家庭财产争议咨询针对夫妻财产争议问题、遗产继承争议问题为求助者提供解决方案。

篇二:家庭婚姻资料第六章社会群体4学时人类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群体生活是社会性的直接表现。

群体是社会关系的实体,是人类生活的具体单位,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

由于人的社会性,人类群体有根本不同于其他动物群体的特征。

本章通过对群体的分析来解读社会。

重点:1、全面理解社会群体与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

2、怎样理解现代社会中初级群体衰落的趋势及其原因。

3、家庭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教学设计1、鼓励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社会群体进行结构和过程的分析,对社会群体有更深刻的认识。

2、思考:现代社会初级群体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其原因、表现及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3、介绍历史上不同的婚姻家庭模式和观念,要求学生思考各种婚姻家庭观念和制度的不同特点,评价其优劣和现实意义。

介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

4、畅想题:家庭的意义和我心目中未来家庭的理想模式。

要求同学预先进行准备,发言的同学用3分钟时间上讲台发表演讲,畅想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构想。

所有同学对每位同学的演讲进行相互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位同学的演讲进行综合评分。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点1、社会群体的涵义社会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一群人的合成体。

是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及共同的期待。

广义的社会群体:一般接受了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既包括像家庭、邻里、朋友群这样的初级社会群体,也包括像政党、社团、社会组织这样的次级社会群体,即包括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社会共同生活的单位。

狭义的社会群体:接受了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观点,认为一个群体是由一些人组成,他们在一定时间内经常交往,每一个成员都能和群众中的所有其他成员直接接触,无须经过他人帮助。

2、社会群体的特征⑴、较稳定的社会关系。

较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交往关系;它具体反映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之中。

社会关系是人们之间稳定的互动模式,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互动的结果。

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群体存在的基础。

群体成员的社会关系是直接和持久的,也是稳定的。

⑵、较一致的活动目标;群体必须有较一致的目标,目标是群体活动的宗旨。

⑶、较明显的共同期待与行动能力;许多情况下,人的需要必须与他人合作为中介,结成群体总是有目的的,这就是要满足参与者的需要;就是为了有效地合作,以成为个人达到目的的手段。

⑷、较明确的行为规范,因此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边界是不同群体之间区分的标志。

群体边界是由具体的人员反映出来的,即某人属于或不属于该群体。

实质上,群体边界是由群体认同感和相互依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的。

认同感对群体边界的确定更具本质性,但这种边界比较模糊。

⑸、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身份是人们在社会中的某种标识,共同的身份是指在某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身份是相同的,比如同是大学生、工人、老乡、一家人等。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它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他与这个群体利益相关。

共同的群体意识也包含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根据群体的组织化程度(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指群体内部规范主要由成文的规定来表诉和发挥作用;多为现代组织。

非正式群体:主要靠感情、道德、习惯、信任来维持的群体。

2、根据群体成员的亲密程度,分为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的;次级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不是那么亲密的。

3、根据群体形成的原因,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志缘群体血缘群体:人们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成员关系是由婚姻、生育来确定的;地缘群体:由于相邻而居所形成的群体,成员发生生活上的联系,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业缘群体:专门组织人们劳动的群体;趣缘群体: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的;志缘群体:由共同的理想、志向、信仰和追求而形成的。

4、根据群体的社会功能,分为生产性,服务性、精神性、政治性群体5、根据成员对自己人和他人的感情而分为内群体、外群体内群体:一个人所属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即“我们”“自己人”“自家人”等;外群体:那些不属于“我们”的,非“我们”的人组成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人们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群体,是人们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是所参照的群体。

三、人类结合成群体的原因1、基本点:对付外来压力和合作的需要。

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和互相支持是人类结合成群体的重要原因。

而合作是人们在满足各自需要时可以互补,当个体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达到目标时,他会寻求与他人的合作。

而这种合作就会成为群体。

荀子曰:“人,力不若牛,行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2、群体凝聚力。

其发展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人际吸引力。

群体成员由于共同的兴趣、愿望和目标而相互了解,共同行动,形成相互之间的认同。

其次,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

它是群体结构化的表征,是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的重要标志。

第三,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认同是群体行动的成功和对成功的分享,会进一步强化认同,群体凝聚力会进一步增强。

3、群体过程:指群体的形成和运行的过程。

4、群体中的权力。

群体形成和为了共同目标而达成共识的,并进行协调合作的过程也存在矛盾和不一致,也存在强制性的权力。

当群体并不是人们完全自愿地形成时,这种权力显得更加突出。

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初级社会群体”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也译为基础群体、首属群体、直接群体。

库利说:“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的结合的合作等特征。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解释,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群体。

如家庭、邻里及游戏群体等。

库利是以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为标准,把同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叫做初级群体,关系不那么密切的群体叫做次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适合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在很大程度上,初级社会群体是通过与其他群体(功利性群体)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地位的。

初级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友谊而不是互相利用的工具性关系。

在初级群体中没有自私自利的人。

库利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培育人的品德的地方,它能使未成熟的和自私的人逐渐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愿望,适应先人后己的社会上生活,做不到这一点,社会生活就是不可想象的。

初级群体之所以称为“初级”的,是因为:第一,初级群体是一个人生长和进入社会过程中最初参与的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的社会关系。

第二,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结合与社会结构的基础单元。

第三,它对个人的社会性和理想的形成起了最基本的作用,对人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初级群体的特点、功能与维持1、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1)规模小、人数少;2)面对面的直接的互动,人际关系亲密;持续而全面的交往。

3)感情色彩浓厚,非正式控制;4)目标一致,聚合力强;5)有一定的圈内文化。

2、初级群体的功能:1)初级群体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场所;是一个人最初参加并在其中长期生活的地方,对儿童、少年的成长,对他们人格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

2)初级群体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一个人要能较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必须经过初级群体的生活阶段。

3)初级群体可以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它可以满足人在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愉悦等多方面的需要,而不相某些社会组织只能是单一的功能。

4)初级群体的稳定状态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对整个社会起到稳定的作用。

3、初级群体的形成与维持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1)经常性的交往;2)非利己的动机;3)开放和宽容。

三、初级群体的类型1、家庭: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建立在婚姻和生育之上的社会群体。

家庭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其成员关系密切、群体意识强,是最典型的社会群体。

2、儿童游玩群体:是由一起玩耍的儿童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

其功能是有利于儿童成长。

在这种群体中儿童扮演各种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各种规范。

他们没有目的的玩耍,自发的朴实的游戏,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

3、邻居:是由于居住地域的靠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的群体。

并且一般与血缘相近的家庭聚集而居的现象相联系的。

邻居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对儿童进行教导与看护是其基本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