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几点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几点反思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伴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而开始的,应该说它是对语文教学起引领作用的纲领性文件。
它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基本结构几个方面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定位。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课应该是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那种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由过去注重培养少部分高考精英向培养众多创新型人才转变。
而具体贯彻实施新课标精神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在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了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
一位有名的语文教师说:“成功的语文教育,根本依赖与教育者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借着这些,才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蕴,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才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令听者荡气回肠。
假如没有这些东西垫底,做根基,所谓课型、方法不过是花拳秀腿。
”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如同“金字塔”,基厚而塔尖。
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经史典籍,诸子百家,时代思潮,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天文地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身体力行,为生表率。
只有教师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才能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样,能让学生感兴趣也算是好老师,有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起来。
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学生对语文存在着轻视或者不在乎的心理,不感兴趣,觉得语文枯燥无味,形同鸡肋是学生的普遍感觉。
其实语文课本身是很有趣的。
尤其是按新课标编排的课本都非常强调人文性。
何谓人文?与人有关的皆可归结到这个范畴之列。
高中阶段所有课程中,外延最大的也应该就是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怎么可能是枯燥的呢?给学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也只能归结到教学和教师身上。
语文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1篇)
语文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语文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1篇)语文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1通过《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培训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面,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我校的现状,我认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
现社会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为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发挥更广的想象力,从而显示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平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喜爱语文课,但有个别学生普遍厌学语文。
为什么呢?原因出在哪,我认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进行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厌学语文课,可能存在这些原因:师生之间缺少感情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在不自觉中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上,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厌学语文。
由于条件环境有限,在教学中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这些便是整堂课的教具,内容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的思想不够集中,加上课业负担沉重,繁琐重复的读、背、抄、写成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固定模式。
针对以上症状,怎样才能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做到这几点: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亲和力。
尊重学生,不断地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更专注的学习语文课程。
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在于积累,主要反映在上课时学生一定要做好笔记,便于反复研究思考,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
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组织演讲、知识竞赛等,才能触发学生写作灵感,想象力一定有长足的进步。
以上是我的几点心得,也通过这次学习,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我一定要加强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学习心得体会语文是一门以文字为媒介,以沟通为目的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文化的传承。
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语文进行了新课改。
在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很多,以下是我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在新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新课改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例如,我们学习了《红楼梦》,既学习了文学知识,又学习了历史、哲学、人生观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红楼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另外,新课改还引入了阅读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阅读,我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章,丰富了我的阅读经验,提高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在新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究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而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学习《红楼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读懂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作者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培养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还激发了我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再次,在新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新课改要求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功底。
在学习《古代诗歌赏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还要求我们亲自去感受和体验,写出有自己独特理解的诗歌。
通过实践的方式,我不仅了解了古人的情感和思考,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新课改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学习语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语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范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我对语文新课改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语文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对学生记忆诗文和文言文,但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运用的培养。
而语文新课改通过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使得学生真正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理解内容,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其次,语文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育更多地偏向于灌输知识,而新课改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通过解读文本、分析问题、展开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再次,语文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语文新课改提出了更加贴近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引入当代优秀作品、科学文化知识等元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多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精神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新课改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不仅能够应对学业上的挑战,而且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语文新课改,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语文教师课改感言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感荣幸,又有些许忐忑。
作为语文教师,我有幸见证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亲身参与了这场课改的浪潮。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课改感言,与大家共勉。
一、课改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新课程改革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二、课改感悟1. 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伊始,我深感教育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过去,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改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2. 教学方式的创新课改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
这些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评价方式的改革课改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不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方面。
4. 教师角色的转变课改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我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
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5. 课改的挑战与机遇课改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如何更好地落实课改理念,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平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高效课堂改革体会
课改论坛2013-08“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兴许是生存兴旺之路。
”校长铿锵有力的话犹在耳旁萦绕。
是啊,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市内另一所高规模的初级中学的建起,我们这所地处一隅的老校面临着学生数量的减少、生源素质降低的困难。
此时又恰逢教育局领导锐意改革之机,我校顺势而起,走在了高效课堂改革的最前沿。
回头看看这三年来的高效课堂改革之路,感慨万千,收获良多。
一、头脑风暴,冲击固有的教育理念在高效课堂改革之前,每天按部就班地教书育人,已形成一种职业的惯性与惰性。
遇到教学上的问题,也懒得与同事交流,依赖自己十几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自以为是,甚至有着文人相轻的意识,但是当我听了吴效峰教育专家的讲座,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
吴教授说:“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孩子主动求知的过程,是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的快乐。
”而我们的“满堂灌”抹杀了多少孩子求知的热情,被冠以“爱”的名义而全然不顾孩子是否接受,喋喋不休地独霸课堂。
吴教授直言不讳:“闭住你的嘴,让孩子说,追问,追问,还是追问,激活孩子的思维……”随后又接触到全国各地的高效课堂改革成功范例。
那一刻,我震动了,看到了那么多的老师、专家、教授。
他们由浅入深,层层分析论证,举出鲜活的实例。
让我的内心无比震动,他们提出的问题击中我的要害,是我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而又被动消极对待的问题。
他们热情洋溢,教学观点新颖,犀利独特,又坦诚相待。
在潜移默化中,我的教学思想转变了,育人感情升华了。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
”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呢?二、迷茫中的清醒与振奋面对汹涌的高效课堂改革的浪潮,我们学校在吴效峰教育专家头脑风暴冲击下,走上了改革之路。
先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随后又学习韩立福教授的学本教育,到现在推进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并已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课堂。
在试探摸索中一路走来,期间也经历了迷茫期与痛苦的脱胎期,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我们这些已有近20年教龄的人身上,尤显得难以适从。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教师手记I©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孙录群新的课程改革无疑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这场改革使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明晰.也使现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使现代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
这场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科学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
当然,历史长河之中,每一次的改革都有其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样也有其科学性。
改革之中,我们也应停停脚步,及时回顾,总结改革中的误区和不足,适时修正路径,因为改革本来就是一条探索之路。
下面我就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错误的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学生主体性错误认识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无可厚非,因为教学对象就是学生。
对这一主体应该如何理解,那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来代替教学主体,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当前很多课堂的实际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一一作答。
如果学生难以答上教师心中既定答案,教师就想方设法引导,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且不说语文教学中作品的整体情感是不是适合于用一个又一个问题来理解,就设置问题本身而言,学生是否会明白设置这样问题的原因。
再说,这些问题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表面看,课堂上学生为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阅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主体,但作为教学的对象主体的学生,他们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形成了什么观念呢?我想只能是对作品支离破碎的残解和对作者情感断章取义的把握。
真正的主体应该是整体把握内容,全面理解作者情感,并对作品有合理的个性化解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是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而应是什么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有所得。
二、对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讲就是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很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教学的性质与理科教学有本质的区别。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走向的几点思考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走向的几点思考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中说:“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教师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生活的新天地呢?根据以往教学改革的实践,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情感入手,兴趣为先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以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因此,教师应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地学习。
1、激情导入。
导语的任务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课堂伊始,老师满怀激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扣住学生的心弦,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
2、体态传情。
语文课绝不是板着脸儿传授知识,如果在课堂上能配合有声语言,恰当地运用态势语教学,形象直观地传情达意,往往能产生一种磁场效应,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深情朗读。
“把朗朗的读书声还给课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之味是读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给学生以听觉冲击,激起同感激发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朗读则是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4、转换语言。
转换语言就是要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艰深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通俗风趣的口语,充分的表达出作品的感情意义。
由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性的口语可以深入浅出地阐释文本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 观课心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区十五届教师技能竞赛小学语文六年级观课心得三月,草长莺飞,桃李争妍。
区小学高段语文开展了以整合课为课型的赛课,暨第十五届教师技能大赛。
区的课改成就是三性课堂,其中“三课四学”持续了几年。
关于整合课,我只知道属于三课范畴。
本次有幸聆听几位老师的赛课,我深感受益匪浅。
不仅对整合课的基本课型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对整合课课堂结构的构建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活动中,老师们呈现的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课堂把控能力,以及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而感动。
接下来我从整合课的三种样态来说说我的收获:一、练习课主要是承接学时课而设计,针对精细学习探究以后语文关键知识和技能运用不熟练和掌握不牢固的情形,训练学生对语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同时通过整合训练,提高策略性知识的运用水平,激活创新性素养的原动力。
两堂课都是以教材为生发点,从教材中找到写法的依托点。
巫老师是以《琥珀》为范本复习“猜测”应有理有据,不能无中生有。
李老师则从《野草》中复习“借物抒情”。
两堂课均注重实践练习,进行方法的巩固。
既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有老师的指导点拨。
二、复习课复习课主要承接某单元、几个单元或者某一学习阶段的内容进行知识整理和能力提升而设计;复习课要以已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在适当的练习以后,唤醒学生再现陈述、程序和策略性知识要点;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与辨析,将这些知识进行全面的归类整理、沟通联系,形成纵横延展的网格式知识结构。
叶老师的课堂设计有点有面,先回顾单元全面梳理知识,后以《野草》重点段为例进行总结做题方法、小组合作、群学汇报。
潘老师课前准备的复习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自主进行整体梳理,课堂上进行汇报和查漏补缺,以学情为基础,重点着力的是学生的薄弱点——借物抒情,有讲有练,讲练结合,提炼方法后,联系生活进行巩固。
效果很好,实效性强。
三、拓展课拓展课主要承接某单元、几个单元或者某一学习阶段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而设计;拓展课要以教材内已学内容——某单元、几个单元或者某一学习阶段的内容为基础,不局限于课标、教材和课堂,针对学生的可接受力,适当进行主题内容的延伸阅读和深度研讨,知识技能的拓展训练和创新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在较高层次上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摘要】随着对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的重视,初中语文考试中一项必考的考点—诗歌鉴赏,而这也是在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难点之一。
文章中就对教师如何在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从“诗眼”“意象”“意境”三个方面来对诗歌进行鉴赏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意象;诗歌赏析诗歌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文化,一直活跃在语文课堂上,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我国掀起了一股诗歌热,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不但在生活中传唱,而且走进了课本。
中考语文中有一个难点和重点就是对诗词歌赋的鉴赏,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这诗歌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诗歌类的题目解析还是缺少一点方法和技巧,令人看上去显得比较生硬。
在文章中我们对诗歌的赏析进行介绍,从教师的授课方式来讲解到学生如何对诗歌能够有足够的认识。
一、诗歌教学的出发点-诗眼在语文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诗歌鉴赏的题目,比如问道在某个诗句中,这个字能不能用另一个字来代替,并且对此说明自己的理由,或者可以问你这个字用的怎么样,某个名人对这个字如何评价,说出你对这个字的理解等等。
如:初中课本收录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在题目中的“破”字非常经典,那能不能改成“吹”或“刮”,为什么?在此类题目中其实存在一种暗示,对这个词的重要性进行说明,通常这个词是不能被替换的,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画龙点睛之笔,而这些词通常称之为“诗眼”,就像眼镜是人的窗户一样,诗眼是对这首诗进行了解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如何通过寻找诗歌中的诗眼,来使学生对诗歌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一般来说在一首诗中能够令人最醒目看到的一个词就是诗眼,例如在耳熟能详的李白写的《赠汪伦》这首诗中,李白对于其与汪伦深厚的情谊,运用比喻的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其中的“深”字包含了很多的情感,既述说了李白与汪伦情感的深厚,在文章中既能够感受到水深比作感情之深,非常形象生动也很夸张的流露出对汪伦的不舍之情,所以可以称为“深”字为这首诗的字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摘要: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引领更需遵循这个规律,老师激情的导入让用兴趣去打开探究的大门,明确的目标与适当的竞争让学生用压力去激发自己的潜能,沉稳的独学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之中更好的了解自己,扎实的群学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激情的展示让学生在交流质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的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只要选择好教学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也能在善教乐学中让学生和老师都体会到教与学的收获乐趣!关键词:兴趣;竞争;智慧语文学什么?考什么?怎样学?怎样教?这么多的问题就归结在一个“读”,一个“写”。
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价的相关能力,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写,考查释放能力,即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总体上要体现一个“放”字,“放”才能充分展示特长。
说起来简单,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能读、能写,培养语文素养,真正的做到乐学高效,这是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在实践中探索,又让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我就以沈括的《活版》为例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深刻的反思:一、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兴趣高沈括的《活版》是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篇幅较长,难度有点大,部分学生对于这样的文章往往抱有侥幸心理大不了我放弃,但它却是也是重点篇目,所以教学之前我就想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许铺垫较长,费时较多,进度较慢,但我还是想大胆的尝试。
所以我在教学之前的铺垫设计的比较长,利用课前时间给他们播放了有关课文的小视频,其目的是首先是让学生能够感兴趣,有求知探索的欲望,有了这种兴趣与欲望,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兴致会更高,其次是让学生对沈括有所了解,先入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更能够深入到文本之中,再次是让学生能够了解教材的经典引领作用,真正的学以致用,就不会担心作文素材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了!这样做了以后我发现效果确实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要好,甚至我还惊喜的发现很多同学利用课外的时间研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并能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文中对课文的素材灵活使用的频率也高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浙江省新课程改革已有好几个年头了,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在此期间我一直摸索着前行,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查过各种资料,想过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请教过前辈,争取过学生的意见。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挫折中使我得到了成长,在实践中得到新知。
下面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教学方式不选最好的,只选最合适的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与人合作等综合能力,而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它们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就需要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例如:在探究“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时,采用“体验式探究”。
我校附近有座叫尖峰山的小景区,每个周末都有好多市民到此游玩。
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让班上的学生加入“环保志愿者”行列,连续几个周末下来,让志愿者们谈环境现象,谈解决办法,谈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学生个个义愤填膺、滔滔不绝,把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感说的是淋淋尽致,是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提升。
在探究“太阳的日变化规律”时,采用“实验式探究”。
让学生找个晴朗的天气,在操场上竖一根竹竿,分别在日出、上午、正午、下午、日落时,在地上描出不同时刻的杆影,然后用指南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日影方位,并利用太阳的来向与日影方向的关系,找出太阳的日变化规律。
通过实验学生对太阳日变化规律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归纳总结,学生的认识就会提升。
探究方式是多样的,我们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那样学生的探究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疲惫无效。
语文新课程反思学习心得
语文新课程反思学习心得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为了让同学们更快更上新课程改革的节奏,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并且反思教学工作。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语文新课程反思学习心得,希望对您有用。
语文新课程反思学习心得篇一我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黄育荣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10期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老师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常新的话题。
笔者执教语文29年,大部分是在四至六年级学段,觉得语文教学真的有法,但又无定法。
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各路英雄各显身手,探索出了很多效果显著的方法,在语文教坛里开花结果。
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与做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停止过探索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但实践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
比如,讨论式教学,理论上是很好的,让学生去探究,但学生讨论不深入,不能抓住重难点,老师难把握教学时间,甚至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表面学生在进行积极讨论,实质没学到什么。
再比如,还有许多老师采用讲解式教学,学生似乎可以比较严肃认真地接受知识,但明显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现在,语文老师正在探讨综合运用教学手段,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做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做任何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更是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几乎每一节课师生都要做适当的准备,有些课还要做比较复杂的准备。
做准备的过程,其实是师生熟悉教材的过程。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前,笔者做了如下的准备:视频《刘三姐》片段,桂林山水的图片,课文示范朗读带等。
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文资料。
学生积极性很高,查找到了不少资料,有文中没有的图片,有关于桂林山水特殊地貌形成的科学资料等,上课时他们还炫耀谁搜集的资料多呢。
三、善于组织有趣高效的课堂教学,寓教于乐,乐在其中“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担当导演角色。
其次,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利用教学条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8篇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8篇其实心得体会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说看完一部电影后、读完一本书后。
写心得体会是一件很好的记录方法。
写心得体会都要遵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您也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很苦恼吧!下面是编辑精心整理的"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1近几年我参加了新课程培训。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
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情地在课堂中呈现,教的方式转变,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公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科学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产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语文组 马凯
新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一年多了,根据一年多的教学经验我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我主要从“改”和“革”两点去谈: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改变:作为教师的我们,自从走上讲台的那天,就不断地接受一次又一次课改的挑战,但是无论怎样改,主导思想都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可当这次的教学模式一出台,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百花齐放的教学方式没有了,我们都被这个框架束缚住了,让学生讲解,他们哪有老师的激情,哪有老师的丰富经验,行吗?听了学校的新课改培训,研究了下发的材料,艰难的一步终于迈出了,第一节展示课,虽然经过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但结果更令我茫然了,我成了“多余人,”生成了“自由人”,但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顶着压力研究,反思,向同组人学习,一节两节……终于慢慢感受到了学生潜力的无穷,自己也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了,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那时,自己在心里曾默念过:“保护嗓子何须金嗓子喉宝!”
其次是自身内涵的改变:教书匠→引导者。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这点在预习指导课、引领提升环节最能集中体现,如:一课时的预习指导课,我不是直接发下导学案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而是让学生先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背景,画出主要知识点。
接着引导学生读第一遍课文,并且动笔标记生字词,同时标出不理解的词句,然后借助资料书或小组内互助解决自己读文的障碍后,再去完成导学案上的字词题。
这样既避免学生拿到导学案就去做题的坏习惯,又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扫除了字词的障碍,为文章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学生拿到导学案就去做,试想,字词有障碍,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不会水到渠成。
在此基础上还不让学生做学案,仍然读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再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完成导学案。
即使一节课不能完成就放在下节课,也要让生把文章读到位。
如此经过几课的指导,学生只要发下第一课时的导学案,就不会拿过来就做,而是掌握了学法,以读为基础。
这样,我们就从根本上实现由教书匠到引导者的转变。
再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认为只要我们老师改变了自身的定
位,学生自然就会改变,因为学生是听我们的,我们让他们怎么在课堂中活动,他们就会根据我们的引领的方法步骤去做。
我们讲学生就只有听或记;让他们去写、去讲、去创新结果往往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讲《岳阳楼记》一课,一段和二段的翻译及理解,依据导学案,我改变了不敢放手给学生,一句一句翻译的方法,而是把主动权完全“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重点语句,但是讨论前我重点提示,讨论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字词的解释,这样在展示时只展示了重点语句,生在讲解时再指出重点字词的含义。
再补充、质疑。
接着让他们疏通整段的意思,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重点、难点突破,效果很好。
同时出乎意外的一点是,我补充了一个难点,品味“衔远山,吞长江”这一句子的好处。
生讨论交流、展示讲解后,我发现学生的答案很全面,而且答题点也很对,但是课前准备的幻灯片上的答案却很片面。
这就说明学生在平时分析语句时掌握了方法,学会了学习。
做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改变,可以说教学的主导思想已有所体现,但是,要想向课堂40或45分钟要效率,我认为就要对模式进行革新,这也是我对改革中“革”的理解。
今天我主要说说展示引领课中的几个环节的个人看法:
首先是“读”的革新:语文课读是最重要的,脱离了读,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可是在课改之初,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少了,这个问题成了我的困惑,组内公开课我讲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经过几节展示课,完不成任务成了我的“心结”,因此为了完成任务,显而易见课堂上只是机械的完成各个环节,读的甚少,在领导和老师们评课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经过苦苦思索,我教给学生把读贯穿在各组的讲解中,他们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读文方法,除了常用的个人读、齐读等,还可以进行表演式朗读,分角色朗读……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学生经过讨论能很快的配上曲调,有的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调用上了,有的甚至把学校正在学习的新歌《跪羊图》也用上了,这样既贯穿了读,让学生互动起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体现了以读为本的原则。
其次是“展示讲解”的革新:开始在进行此环节时总是每组一个题,展示完,学生讲解,师引领提升,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重点不突出,因此我在展示时除了读、说、写的常规展示外,根据预习情况课前精心选择展示方法及展示题:学生能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原句的决不
展示,大部分学生都会的也不展示,但是字词基础类的绝不放过,涉及需要总结答题方法的必须展示。
如:涉及环境描写、插叙、语言品析等一些规律性的题。
同时预习中的难点必须展示。
而讲解时,如遇到答案正确率低时,先不让生讲解,而是先补充,再由学生讲解,质疑,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机械化,又节省了时间,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是“评价方式”的革新:从写在黑板上的得分到现在的课堂评价表的使用,这种打分方式虽然由原来的堂堂清到了周周评、月月比的结果,但是为了让打分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我在每节课上都会涉及加分因素,如:语文早班车、课文背诵抽查、难点问题补充、基础知识检测、作业完成、导学案抽查等质量好的都给以加分。
这样不但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课上得再精彩,抓不住学生是不行的,我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坚决守住自己的“根据地”:课堂是主阵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大胆的说、准确的表达、有感情的朗读、勤动笔、认真书写。
认真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尤其是差生的状态,随时善意的提醒,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少批评。
相信,差生有了积极性,那么,其他学生自然会不甘落后的。
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其次在课堂上我重点抓讨论时的效果,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说话状态,严格控制说闲话、“假讨论”的现象。
2、认真检查作业的质量:做到留必查、错必改、抄必补、敷必罚。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平时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3、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谈心了解原因,帮助想办法,做到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严”中的那份“爱”,让学生在“亲其师”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最后我要说:“对于新课改虽然现在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我相信,只要不断探索创新,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