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绪论(木构基础知识)
木构架建筑概论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大木作法基础知识
古建木作基础篇木作基础篇——百家合本,百家争鸣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03中建木构
角科
◎斗栱系统中的昂
宋式昂与清式的假昂与溜金斗栱。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
屋顶
◎屋顶形式—庑殿与歇山 庑殿顶,乃前后左右成四坡之屋顶,此为传统建筑屋顶中等级最高者。 歇山顶,上半部为悬山或硬山顶,而下半部则为庑殿顶所构成的屋顶。
◎悬山与硬山 二者皆为两坡的屋顶。檩子突出山墙外者称悬山, 收于山墙内者称硬山。
◎柱的细部做法—角柱生起
梁
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 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 穿到柱上,主要的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若建 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梁的长 短随房屋进深而定。
一、梁的分类 (一)、按梁的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 (二) 、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类
显露的或在平闇(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 栿。 明栿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直梁四面平直;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暗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 草栿。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 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栿(顺 梁或扒梁)。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 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卷棚
攢尖 盝頂 盔頂
◎屋坡曲线—檐口与屋角起翘 汉代屋顶似仍无屋角与檐口起 翘,唐宋以后已为成规。 但明清以后,檐口趋于平直, 到屋角才起翘。 一般而言,北方建筑起翘平, 南方建筑起翘较高。
枕頭木
◎屋坡曲线—屋脊曲线 汉代屋顶似仍无屋角起翘, 唐宋元已为成规, 但明清又恢复平直。 一般而言,北方建筑起翘平, 南方建筑起翘较高。
悬山
硬山
庑殿
歇山
攒尖
卷棚歇山
攒尖重檐
歇山重檐
中建史整理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0.2 木结构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由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
(1)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2)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0.3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极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暴露、收分、梭柱等。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以相互流通渗透。
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图)0.4建筑群的组合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门和院墙,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寻,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2.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荊(?)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岐山凤雏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1.2.4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悦: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中建史木构造
梁架分件示意图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3、丁华抹颏栱,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沓。
5、叉手,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
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木沓(ta四声),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
9、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
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
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半驼峰比较少见,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驼峰。
10、四椽栿,宋代称谓,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四架椽。
两槫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椽,四椽栿就是长四椽的梁,即五檩之间距离的梁。
清称五架梁。
11、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槫的构件。
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
12、搭牵,又称剳牵,zhā,长一椽的梁。
明清称抱头梁。
13、乳栿,长两椽的梁。
14、柱,是建筑物中垂直放置的主结构件,承托其上方构件的重量。
15、顺栿串,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中建史重点第三章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1.北京四合院特点:1.中轴对称,等级分明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3.院落内向,城垣承重,院内噪音低,风沙少4.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5.风水和礼制观念大门类型:广亮大门:门扇装在中缝上金柱大门:门扇装在金柱的位置上蛮子门:门扇装在外檐柱如意门:一般原为广亮大门,在檐下两侧砌砖,形成窄小洞口2.江南天井式住宅基本形式:三间两搭厢、对合特点:1.天井高深,通风量大,拔风采光,效果很好,减少太阳辐射;2.进和进之间以备弄相联系,避免纵向穿越;3.手法多样化,风格典雅,纤丽和精致。
3.云南一颗印二.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类型:圆楼、方楼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1.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3.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窗,空间开敞通透,有利空气流通;4.外环三四层以上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5.选址注重风水,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
忌讳背水。
三.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等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1.云南竹楼2.贵州吊脚楼3.侗族村“鼓楼”4.侗族村风雨桥四.砖墙承重式五.碉楼(密梁平顶式)六.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陇北,新疆吐鲁番等种类: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砖砌的锢窑七.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口采光。
中建史部分
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 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中建史 复习.doc
1.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主要有两种:(穿斗式,抬梁式)2.原始社会具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斗拱按位置课分为三种:柱头科(柱头铺作),角科(转角铺作),平身科(补间铺作)4.苏州园林建筑的屋角起翘有两种做法:(水仓戈发仓戈,嫩俄发俄)5.明清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1。
园林布局:主体多样,隔而不塞, 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的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2。
水面处理:a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亦有聚分不同b池岸不能僵直,亦不能太高;c桥梁多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3。
叠山置石:a可看可游可居b塑造丘壑c体块缝隙纹理处理d用石得当4。
建筑营构:6.《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以何为建筑尺度标准?(《营》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工》以斗口为标准确定其他大木构件的尺寸7.佛塔按结构和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小乘佛教塔(傣族佛塔)&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为: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现存最早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最早的密檐式砖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我国最早的现存无梁殿建于明代。
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为: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9.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分为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10.宋代我国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营造法式》,明代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为:计成《园冶》11.中国墓葬制度中,秦汉,唐,明,清时帝陵分别以何为陵体?秦汉輒方上, 唐朝:以山为陵,宋朝:方锥平顶土台,明清:宝城宝顶。
12.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工官:(隋代宇文恺一隋大兴城(后唐长安城),宋代李戒——《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明代迁都北京,清朝的样式雷家族(雷发达))13.宋代雕刻种类:清代才华常用的三大类(1.浮雕和圆雕(形式)2.石,砖,木(材料)3•剔地起突(高浮雕)压地隐起华(浅浮雕)减地平级(线刻)和素平(高低起伏);和玺,旋子,苏式)14.近代中国出现了三种建筑思潮,分别为:(洋式建筑,传统建筑,现代建筑)15.近代中国传统复兴建筑思潮,有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16.四种柱网及实例(金厢斗底槽: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分心斗底槽: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单槽: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双槽: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北京清故宫太和殿)17.斗拱出跳,清代宋代以何为计(清代以材计,宋代以铺作计)18.高台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何已解决?(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而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19.晋祠圣母殿平立面特征(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角柱升起特别高。
中国古建筑概论(4)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概论(4)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第四讲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框架一、梁、柱、檩、椽、枋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为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 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金柱上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檐柱上的方木成为枋;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
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二、建筑的开间与进深古建筑不论大小均以“间”为单位。
古代造房子以木结构为主,人们将大树砍倒作为建筑材料,每一棵树只有6—7米长,如果用其1/2作为梁,只有3.5-4米。
而房间的开间(面阔)定为4米左右,进深方向为6—7米,所以用一株大树就可以解决了。
这个尺度的来源是根据大树成材尺寸来确定的,时间久了成为习惯尺度。
三、古建筑的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镬(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绵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耳形山墙。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第⼀章绪论1. 简述⽊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构建筑优点:1) 取材⽅便、易于加⼯2) 适应性强、部空间灵活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材成才周期较长,对⽣态环境的破坏⽐较严重2) ⽊材易引发⽕灾,是⽐较⼤的缺点,历来⽐较重视消防,重视中⽤⽔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 简⽀梁体系难以满⾜更⼤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 易腐朽、易遭受⾍蚁等破坏2. 简述中国⽊构中穿⽃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
(按照结构体系,⽊构建筑可以分为哪⼏种?)P3穿⽃式:⽤穿枋把柱⼦联系起来,形成⼀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向,⽤⽃拱把柱⼦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于等南⽅地区,徽居⼀般⽤抬梁与穿⽃相混合。
优点:⽤材较⼩,⼭⾯抗风性较好,缺点:室柱密⽽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短柱⽀起较短的梁,柱上采⽤⽃拱时,梁头搁⽃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于北⽅及宫殿、庙宇等⼤规模建筑。
井⼲式:最古⽼的形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或者矩形六边形⽊材平⾏层叠,接头⽤榫卯交叉咬合,主要⽤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材量⼤,⾯阔和进深都受到⽊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般⽤于盛产⽊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拱的演变:P4⽃拱是中国⽊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是在柱⼦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左右。
唐宋以前,⽃拱的结构作⽤⼗分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以后,⽃拱的装饰作⽤加强,排列丛密,⽤料变⼩,远看檐下⽃拱犹如密布⼀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科”或者“⽃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科)、⾓科额枋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完整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授课学时
2学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章节)
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
了解古建筑整体特征、发展脉络
教学重、难点
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绘图板
教学过程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北方住宅庭院开阔,为有充足的阳光,南方庭院狭小,称为“天井”
五.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流派-—-—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建设者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六.建筑类型
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zhen)鄩(xun)。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2.作为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
3.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4.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 220~589年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自秦汉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
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
中国建筑结构常识
中国建筑结构常识1.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材被广泛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在中国建筑中,木结构特点是线条简洁、轻巧灵活、历久弥新。
据历史记载,遗址中发现的木结构建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梁、柱、椽、楹等构件都是以木材制作,而且木材的选择和拼接技术非常讲究。
2.石结构:中国的石结构建筑也非常有特色。
在中国古代,使用各种石材建造建筑物。
石结构建筑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传统园林,如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
3.土石结构:土石结构是中国建筑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形式。
它利用黏土、砖块和石料等天然材料建造建筑物。
这种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环保、节能和耐久。
4.木石结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出现木石结合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将木材和石材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木材用于支撑建筑物的框架,而石材则用于承载建筑物的重量。
5.巨石结构:在中国的一些古代建筑中,使用了巨大的石块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
这些巨石经过精心的加工和拼接,成为庞大、稳固的建筑物。
最著名的例子是中国的长城。
6.拱形结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拱形结构。
拱形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均匀分布重量,使建筑物更加稳定。
这种结构广泛用于桥梁、门楼和殿堂等建筑中。
7.空间结构:中国的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构造。
建筑师通过设计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传统的中国建筑多为庭院式结构,注重内部空间的利用和布局。
8.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斗拱结构是由多个拱形结构组合而成,形成稳固的建筑体系。
这种结构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宫殿、庙宇和园林等建筑中。
9.飞檐翘角: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飞檐翘角是一种独特的装饰结构。
它们不仅起到美观装饰的作用,还能起到辅助支撑建筑物的作用。
飞檐翘角的形状多样,常见的有燕尾、葫芦和龙凤等形状。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结构的常识是多样而独特的,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中国建筑史课件-木构
木构的概念和由来
木构建筑是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形式,源于古代人类利用树木来搭建临时遮蔽物和居所的需求。 木构建筑以其稳固、抗震、保温、隔音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 图片为传统建筑中的典型木构建筑,展示了华美的雕刻和精细的结构设计。
华美的雕刻
木构建筑常常以雕刻为特点,使用独特的图案和纹 饰来装饰建筑物的各个部分。
2 抗震性能
木构建筑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柔性和抗震能 力,能够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 保温隔音
4 绿色健康
木材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性能,使木构建 筑在冬暖夏凉、避免噪音干扰方面表现出色。
木材不含有害物质,使用木材建造的建筑能 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室内环境。
精细的结构设计
木构建筑的屋顶和檐口设计经常展现出精巧的构造 和复杂构建筑起源于古代,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 中,中国木构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木构建筑代表性建筑物包括古代宫殿、庙宇、园林以及民居和民俗建筑。这些建筑物展现了中国古代 建筑师对木材的极致运用。
古代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采用了复杂的木构结构,如檐瓦、飞 檐翘角等标志性元素。
庙宇
中国庙宇常常由大量的木构建筑组成,包括殿、阁、 亭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魅力。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优点
木构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众多的优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以及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形式。
1 自然环保
木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使用木材建造的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中国建筑史课件-木构
# 中国建筑史课件-木构 ## 一、木构的定义和分类 - 木构的概念及由来 - 木构建筑的分类 ## 二、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 - 木构建筑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 中国木构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 ## 三、木构建筑的特点和结构 -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优点 - 木构建筑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 四、木构建筑的艺术表现 - 木构建筑的造型和装饰特点 - 木构建筑的艺术价值 ## 五、中国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 中国木构建筑的保存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中国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中建史03_发展概况_2木构
南 大
学
建
1、河北蓟县独乐寺(统和二年重建,984)
筑
学
院
观音阁
中
国
古
山门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屋面坡度缓和( 举高约1:4 ),出檐深远,斗栱宏大,台基较矮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L
2.645
H 1.65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3.大同善化寺(辽金)
南
大
学
建
大雄宝殿
筑 学
院
大雄宝殿:辽代
山门,三圣殿,普贤阁:金代
普贤阁 三圣殿
中
国
古
代
山门
建
筑
史
东
□ 辽代建筑: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
南 大
学
辽宁义县奉国寺(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
建
筑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现存唯一木构楼阁式塔)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1)东大殿基本特征:
南 大
D.脊槫(脊檩)下不施侏儒柱而仅施叉手,上平槫(上金檩)下用托脚;
学 建
筑
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之斜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2)结构技术上的成就:
南
大
A.解决了较大跨度和出檐的悬挑问题(3.96米)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基础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基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各地区的地质、气候条件,就地取材,在住宅建筑中,创造了使用不同材料加固地基的丰富经验。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从使用材料上来分,夯土基础最早出现,其次是瓦渣基础,最晚出现的是灰土基础。
从基础的形式上来分,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独立基础,施工顺序上也是先筑打柱基础,然后再筑打墙基础。
虽然许多大型建筑物在底部满打夯土或灰土,但其上的柱子仍然另做独立的柱基础。
因此,这种独立的柱基础形式,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基础的主要形式。
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基础的做法吗?现在是否能见到实物遗存?首先是最早出现的夯土基础,它是先在预定的建筑房屋基址范围内,挖去地表土至一定深度,再用土分层回填,用石夯或木夯筑打坚固,土内不用任何掺合物。
层厚多在4至10厘米。
直到隋唐时期仍有采用此种方法来筑打宫殿建筑的基础。
经过考古发掘,它们的基础有的仍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
至今三千余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
它的夯土台基略呈正方形,东西宽108米,南北长100米,高出当时地面约80厘米,被认为是当时的殿堂建筑,三面有墙基。
这座殿堂的夯土基座略高出大台基,底部深入地下水中,夯土厚达3.1米,减去高出地面部分,至少深入当时地面2米以下。
夯土基础底面还铺垫三层鹅卵石。
高台建筑上的土坯墙、夯土墙一般不另筑基础,直接从夯土台上垒砌或筑打,有的在夯土台上,另行挖槽重新筑打夯土基础。
但所有高台上的木柱都另筑基础。
二里头宫殿遗址在安柱处挖槽深50~70厘米,底部垒放石柱础一块,个别柱基用3~4块垒起。
其次是瓦渣基础,它是利用旧建筑物的废砖碎瓦,其强度比夯土基础要高。
瓦渣基础的出现时代尚难确切断定,据已发现的资料可知,最早的一处为建于公元782年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其各柱础石下的基础深0.9~1.8米不等,都是在土内掺碎砖瓦、灰块等杂物筑成。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的基础,其各柱设石柱础,柱础下的柱基础深约1.5米左右,长宽约为础石的二倍,基槽内自下而上,一层碎砖一层夯土,隔层筑打而成。
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
二、庭院式组群布局
(一)构成机制
运用群体组织方式构成不同 的功能利用,就单体建筑而言是 没有区别的。
1.廊院式: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 主体殿堂
(1)单核 (2)多核
2.合院式: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 合而成
(1)二合院 (2)三合院 (3)四合院
图7.8 廊院式 图7.9 合院式
(二)组合方式
3.优缺点: (1)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 (2)缺点:柱梁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梁
柱
(二)穿斗式
1.方式: 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
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图7.2 穿斗式构架构造示意图
2.适宜区域:
常见于南方地区,于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
宋代,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 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 ,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 相等的,递增或递增以及不规则 排列的。
(四)单体建筑“正式”与“杂式”
(1)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 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2)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
(二)构造上
各节点使用了榫卯结合;(在承受水平外力上有一定适应能力)
图7.6 古代榫卯构造示意图
(三)建筑设计和施工中
1.类似近代建筑的模数制:
宋“材”、清“斗口”
2.构件的定型化
唐代建筑已经成熟,古典模数 制已普遍使用;经五代到宋更有所
发展。宋的《营造法式》和清代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当
时的官式建筑在设计、施工、选料 等方面的规范和经验总结。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一、木架建筑的优势: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点:(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木构架都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
二、木构建筑结构体系:①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和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
②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连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用料小,整体性强,刚度大,穿插细,但柱子排列密,室内空间尺度小。
③井干式:用原木垒成墙体。
用于东北与西南森林中,用井干壁体作为结构承重墙,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面阔、进深较小。
三、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柱子,局部采用悬臂梁,采用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
四、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①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
②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
③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④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间的名称:1四柱之间的空间 2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五、斗拱作用有3个:(1)结构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2)装饰作用:在立面上作为屋身向屋面的过渡;(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六、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三节 台基
一、台基的作用和形制
1、作用:传力、防潮、美观 2、形制
– 普通台基 –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用于高级建筑(庙宇、宫殿、塔幢等)。
二、石栏杆的作用和形制
第四节 屋顶
一、屋顶的类别、形态和作用
庑殿(宋称四阿顶):古代建筑 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用于皇
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
平面有方形、圆形、三角、五角、八角、十而角等,一般以 单檐居多。
皇穹宇 祈年殿
单坡: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
平顶:多用于华北、西北、
西藏等降雨量较少的地区。
四周加短檐称为lu顶。
二、屋顶的构架做法
(一)屋面曲线:包括檐口、屋脊、屋面的曲线 1、檐口曲线:唐代建筑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元代以后恢复平直,仅在屋角 才有起翘。
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 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单檐庑殿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
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 脊殿。
实例: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大 殿等。
南禅寺正殿
山西大同善化寺 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
歇山(宋称九脊殿):它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顶式样,
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 脊殿。 “抱厦”、“十字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 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七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单体建筑平面
开间:两檐柱之间的
距离叫开间。
各开间之和叫通面 阔。
开间多用奇数,民间常用3、5开间, 官署、宫殿用5、7开间,特别隆重的 用9开间。11开间建筑有故宫太和殿、 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
各开间距离有相同的、有不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4
住区、墓葬区、窑 场;
a.三个区域:居
b.初步集中的特征 (大房子)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5
西安半坡 方形房想象 复原外观
• 大房子:原始氏族聚落的公共建筑,面积和体量 比一般居住建筑大很多。它往往处于聚落建筑群 的中心,被众多氏族成员的居住建筑所环绕。大 房子可能具有召开氏族会议、首领办公、敬神等 各种功能,是后世宫殿、祖庙、明堂等建筑类型 的前身。
48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原始人建造的人工 居所。在干燥地区主 要是黄河中上游地区 挖掘洞穴,分为横穴 和竖穴两大类。
穴居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49
以树干为桩 ,以树枝为梁 ,再以树条、 绳索绑扎出楼 板和屋顶的骨 架,敷以茅草 。
树 居 、 巢 居
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 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在古建筑中如天安门 、太和门、保和殿等均为此种形式。
庑殿顶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点
•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外建筑史》
抬梁、穿斗混合式 1)中间用抬梁、山墙用穿斗式
2)抬梁与穿斗的穿插
3、井干式(高山多木材地区用)
4、干阑式(地势崎岖、气候潮湿的西南地区)
基本概念
“间”与“架”
一榀屋架
间
殿身七间 面阔九间
副阶
殿身
副阶
基本概念
“间”与“架”
稍 次 次 明 间 间 间 间
次 间
屋顶
屋身 台基
基本概念
建筑群体组合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庭院是由屋宇、围墙、
走廊围和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1、空间类型
1)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基本概念
建筑群体组合
1、空间类型 2)合院式: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和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9
基本概念
建筑群体组合
2、组织方式
1)对称式
2)不对称式
北京典型三进院四合院
基本概念
斗栱与铺作
基本概念
斗栱与铺作
栱
昂
斗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按斗拱所在的位置,斗拱可分为:柱头科(柱头铺作)、 平身科(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
左图为汉 代出土的 明器,可 见斗拱已 成为楼阁 中的主要 构件。右 图为“一 斗三升” 这一最基 本的斗拱 组合方式。
1)旧石器时代——原始群——天然洞穴、穴 居、巢穴 3)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居民点(村 落)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居民点都形成城市。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47
一般地势较 高,临近河流, 便于取水和渔猎。 在洞内居住还可 以避免风雨及野 兽侵害。
天 然 洞 穴 山顶洞遗址
2017/2/17
地面建筑
52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西安半坡村遗址 属于新石器时期的仰 韶文化。位于西安浐 河东岸高地上,距今 6800-6300年。遗址 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
2பைடு நூலகம்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3
•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多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 近河流的在二阶地上; 2)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4)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次 稍 间 间
面阔七间
基本概念
“间”与“架”
1步架
屋面 椽子 檩条
基本概念
屋顶形式
硬山顶
硬山是古代汉族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 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汉 族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6
• a.木骨泥墙-北方黄河流域 ;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7
• b.干栏式建筑 • 河姆渡遗址属长江下游 地区的新石器石器文化 。位于浙江余姚,距今 大约7000-5300年。遗址 中发现了大量木作工具 、建筑木构件和干阑式 建筑、立柱式的建筑遗 迹。
梁,由梁或
梁上的短柱 承托檩条。 这种结构多 见于北方民 居及官式建 筑,是我国 古代木结构 的主流。
《中外建筑史》
2、穿斗式(沿海抗风和抗震用)
檩:架在梁头位
置的沿建筑面阔方 向的水平构件。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相连,枋子不承重,和梁 的作用不同,称为“穿”。穿斗式屋架多见于南方民居。右图所示。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0
黄河中上游地区 原始居民的主要居住 方式。其居住面位于 地下50-80厘米,地 面与居住面之间有斜 坡来连接。
半穴居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1
• 居住面稍高于室外地面 建筑,可分为单室和多 室两种类型。地面建筑 广泛存在于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里。它标志着 中国建筑已经开始脱离 原始穴居阶段,而多室 建筑的出现,则标志着 中国建筑开始以室内空 间的细分来适应社会关 系[诸如私有财产增多] 的变化。
2007-02 《中外建筑史》
基本概念
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4、干阑式
1、抬梁式 (主要方式)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特点: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居建筑, 用材较大,空间较大
抬梁式屋架:
柱子不直接
承托檩条, 而是柱子承
中国建筑史
绪
论
• 学习中建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几个相关问题 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
• 基本概念 建筑单体的基本组成 建筑群体组合 斗栱与铺作 结构体系 间与架 屋顶形式
基本概念
建筑单体的基本组成 宋 • 喻浩《木经》“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 分,阶为下分。” 梁思成对中国古典建筑立面构图的总结:台基、墙柱构架、屋顶。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8
新石器时期的聚落建 筑的代表之一。位于陕 西临潼县城北郊临河东 岸,距今6600-6400年, 主要属黄河流域的仰韶 文化,其建筑布局十分 清晰。从这种布局看, 姜寨遗址中存在的几个 分支血缘集团组成的; 或是一个由不同氏族组 成的小部落联盟。
乌镇昭明书院
悬山顶
悬山式是古代汉族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 称切妻造。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 汉族民居,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 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
歇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