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院述事

合集下载

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制度略述

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制度略述

二 、北 宋 翰 林 图 画 院 画家 递 迁 、俸 禄 制度
1. 北宋 图画院 院内职名递迁 制度
如 上 文所 述 ,宋 初 ,为 了平 定 天 下 , 抚 人 心 , 安 更好 地 进 行 政 治 文化 统治 ,统 治 者 招 徕 接 受 了一 批 画 家 为 其 粉 饰 太 平 。在 画 院 最 初 成 立 的 时 候 ,“ 待
“高 文 进 , 蜀 中 人 。 太 宗 时 入 图 画 院 为 祗 候 。 …… 以其 能 迁待 诏 ,仍 赐 所 居 。 ] ”
“ 王道真 ,字侯叔 ,新繁人 。幼颖悟 ,有 节操 , 善丹青。太宗朝待诏 高文进甚有声望 ,一 日上问民 间谁如卿者。文进进 日: 新繁人王道真者犹 出臣上 。 遂召入 图画院为祗候 ,与文进等传移相 国寺高益画
以 上 资 料 可 见翰 林 图 画 院 画 家 之 编 制 。其 中 ,
臣迁转官职 , 无职事 , 在宋初承袭唐制为从八品下 ,
元 丰 改 制 后 为 正 八 品 。这 一 官 职 “ 断 天 下 狱 案 , 检 并 系 躬 自节 案 、亲 书断 语 , 为劳 苦 。I , 事 这一 最 " 评 身 份 与 画学 生 的 职 责 是 类似 的 ,作 为 技 术 人 员中 最 底 层 的 图 画 院学 生 ,任 务 繁 重 且 劳 苦 ,与 评 事 的职 责 异 曲同 工 。这 样 看 来 ,图 画 院学 生记 载 甚 少 ,可 能 是 由其 工 作 比 较 琐 碎 和 沉 冗 、不 易 出彩 所 致 。
1. 北宋翰 林 图画院 画家职 名
( ( 宋会要辑稿 》记 载 : “ 翰林图画院,雍熙元年 ( 4 9 )置在 内中苑东门 8 里 , 平元 年 ( 8 移在右 掖 门外, 内侍二 人 勾 当 成 9 ) 9 以 待诏等 旧无定员,今待诏三人 ,艺学六人 ,祗候 四 人 , 生 四十人 为 额 。旧工 匠十 四人 , 六人 ” 学 今 …

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

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

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 ),字复古,北宋名臣。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作为两宋时期非常著名的花鸟画家,李迪的画是非常受大家喜欢的。

据传南宋画家李迪不仅在绘画题材中不拘一格,就连画画时的表现手法也是十分多样化。

有大师是这样评论李迪的画:在南宋画家李迪的画作上既可以看到北宋绘画的优良传统,更有着南宋绘画的各种独特风格,他很好的把两宋时期的不同相融合又劈新路,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一派风格。

而就是这样一代大师,生平事迹留下来的却不多。

甚至没有人知道李迪是何时出生,又是何时去世的。

只知道这位南宋画家是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在北宋时期已经成为了画院里的成忠郎,而等到了南宋时,李迪已经重新复职成为画院的副使。

李迪在宫廷画院一共经历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李迪的画作不仅仅是画工精细,创作数量也颇多,相对于一些大师名家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几幅、几十幅来说,李迪的传世作品是很多的,而且都被保存的很好,哪幅画是哪年所画,都是有着记载的。

在后人眼中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画家。

而且李迪除了非常擅长花鸟以外,对于山间各类小景也是十分精通。

像竹石之类、山间动物草木等,李迪都是十分擅长的。

他的《鸡雏图》就被后人评论画技惟妙惟肖,基本上每一只鸡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神态,真可谓是画工细致入微,难怪后人对于李迪的画技总是赞扬不已。

李迪的作品说到南宋著名花鸟画家李迪作品,其实保留遗传至今的还是蛮多,并且大多数画作都是有年款标注的。

而在他遗留下来的那些作品中,最出名的就要属《枫鹰雉鸡图》、《风雨归牧图》、《雪树寒禽图》。

这其中尤其以《枫鹰雉鸡图》最负盛名。

后人有人评价这副《枫鹰雉鸡图》画工惟妙惟肖不说,并且笔笔入目非常传神。

有一说这副图上的雉鸡每一只都有着自己的神态,没有一只是有重样的。

而说起李迪,虽然后人都把他列为南宋时期著名画家,但他其实在北宋时已经进入宫廷画院任职,并且被授予成忠郎。

“格物致知”影响下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刍议

“格物致知”影响下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刍议

【美术理论研究】宋代工笔花鸟画承继南唐徐熙、西蜀黄筌两派并加以创造发扬,形成诸多流派和风格。

宋代工笔花鸟画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注重写实,遵循物理,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一、理学“格物致知”学说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理学是儒家学说发展到宋代后不断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而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也被称为义理之学和道学。

理学在宋代是一种新兴的儒家思想,从两宋至明清,在七百余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成熟的哲学形态,广泛渗透到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对文艺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格物致知”的思想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颇大。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格物致知”简单来说,便是探究事物原理,使个体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心得。

宋代理学家沿循前代儒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格物致知”学说。

如程颢认为:“格,至也。

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

”程颐认为:“格,至也,谓穷至物理也。

”朱熹也认为:“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由此可知不同理学家对“格物致知”学说的主张虽有侧重,或认为在“格”,或认为在“知”,然而对于通过“格物”以“穷理”的主张则极为相似。

宋代理学认为“理”是万物之本源,“格物”的目的之一便是探求世间万物原本的道理。

宋代绘画理论同样主张“格物穷理”,即通过仔细观察事物的生长规律、形态特征、自然属性等,进而将其写实地反映在绘画作品中。

北宋实行画院制度,其院体画尤以工笔花鸟画为盛。

院体画的绘画观念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主张穷究事物之理,在描绘事物的过程中尽可能细致入微地将事物的本来面目勾画出来,也认为只有深入观察并细致刻画的作品才能起到助教化、成人伦的作用,使人们通过欣赏作品得到美的享受。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北宋前中期的绘画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北宋前中期的绘画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北宋前中期的绘画第二节北宋前中期的绘画一、宋初“翰林图画院”的设立宋朝初年开始建立的“翰林图画院”,是绘画艺术继续繁荣的表现。

宋代画院对于宋代绘画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要的绘画活动都是围绕着画院进行的。

在社会中,如晚唐五代的情况一样,绘画成为一种有了固定地位的行业,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发展。

汴梁(今开封)的相国寺庙会,大殿后,资圣门前就有与书籍并列的图画买卖;后廊有专门画像的生意。

很多记载透露出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的事实,汴梁有一个画家刘宗道擅长画“照盆孩儿”,画得很巧妙,小孩用手指水盆中自己的影子,影子也指人。

为了防止旁人模仿竞争,每一次创了新稿都是画成几百本以后,一次出售。

汴梁也有的画家由于他们长于画小儿,就叫作“杜孩儿”;由于长于画宫室建筑,就叫“赵楼台”。

汴梁有一个出名的美丽女子秦妙观,画家们画了她的像到各地去卖。

汴梁是一个文化中心,图画和雕版书都被贩往各地;而也有从外地贩到汴梁来的。

山西绛州的画家杨威,专画农村生活供应商贩,如果他知道来贩的商人是贩往汴梁,他就告诉他们到画院门前去卖,可以得到高价。

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燕文贵原来是军人,来到汴梁时候,在街道上出售自己的作品,从而引起注意。

绘画作品的商品化是了解中古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的行列,绘画作品的商品化(不是当作珍贵的雅玩或古董),比寺庙壁画更进一步与社会群众建立联系。

直接以广泛的社会群众(包括劳动人民工商业者和统治阶级的下层,如士兵、胥吏等)为供应对象,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众的心理和情绪。

封建统治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掠夺者。

绘画就象人民创造的一切艺术品一样,也成为他们奢侈生活的点缀,除了适应他们生活上的需要以外,也相应反映他们的心理和情绪。

在这样的动机下,北宋初沿袭了五代的旧制,并加以扩大,成立了画院。

画院作品不可避免的反映了贵族生活的趣味,而进一步发展了贵族的美术。

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美学特征是什么

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美学特征是什么

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美学特征是什么院体画在宋朝最为鼎盛,宋朝前期各朝亦有一定数量的宫廷画师。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院体画的特点宋代院体画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繁荣时期,同时为中国艺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微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名声大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画家,为中国艺术文化遗产留下宝贵的财富,功不可没。

宋微宗不仅是位皇帝,而且还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和鉴赏家,是宋时艺术的引路者和开拓者,并使翰林画院成为朝野上下的热点。

可惜被奸贼所害,成了敌国的战俘。

宋微宗注重画家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古代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为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宋微宗把画院全面改观,这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画”,以花鸟画为主,其特征是细腻准确,幽雅含蓄,富有诗情画意,以形写神的特点。

在技法和审美取向上都与当时文人相融合。

宋代院体画有了诗意的注入,立即有了灵魂,使画面体现生命力,活灵活现,让观众百看不厌。

为了充分表达诗的意境,翰林画家们在构图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强调构图的完美性,叙事性的内容着眼在“事”,构图的'目的性是把情节展现清楚,就像一个人讲话一样要表达什么内容,不但要讲清楚,而且要有品味,有文化内涵。

以诗意的内容着眼在“意”,通过某种场景来传达如诗一般的意境,一幅画只有一个意境,那就是要有个中心点,表现的主题要明确,所以宋代院体画很讲究虚实、主次关系。

画面注重取舍,与立意无关的一律不要,并保留空白,留以想象。

看到宋代院体画,会感到清爽、干净,不纳闷,有韵味,这就是它耐看的特点。

宋代院体画代表人物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黄二体是指徐熙和黄筌的两种不同绘画风格,当时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谈到院体画务必提到他们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黄家代表西蜀宫廷画院工整华丽的一派,徐家代表江南院外潇洒清逸的一派,就绘画风格而论,没有高低之分,正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论的“二者犹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但从总的艺术水平及皇家审美标准而言,还是有差异的。

宋代画院

宋代画院

五代南唐仿西蜀也设立了画院。进入画院的 宗教画家曹仲玄、仕女画家周文矩、人物画 家顾闳中等人,都是当时享有盛名的画家。 南唐灭亡后画院画家大都参加了北宋画院, 并以他们独创的画风影响了北宋绘画的发展。
二、宋代的画院与画学
两宋画院可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画院最为隆 胜的时代,群星璀璨,名家云集,它的画院 制度也是最为完备的。北宋建国后,西蜀、 南唐画院原有的画家,再加上从其他地方会 集过来的画家,一时,画院阵营十分强大。 而南宋朝廷继续延续北宋的画院制度,形成 了优秀画家都集中于画院中的情况,如南宋 山水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再 比如梁楷,最初,也是在画院中任职的。
《绘宗十二忌》:南宋末饶自然作, 是一部专讲山水画技法的著作。就山 水布置、设色以及具体操作时所能遇 到的各种散见于野史、 笔记中的绘画史论方面的材料十分丰富,所 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值得认真挖掘。
《得隅斋画品》 :宋李廌(1082年前后在世) 著。全书仅一卷,记所见绘画二十二件,联 其作者加以品评。品评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 见识高深,为行家所叹服,与一般评论中多 虚语套话者不同。
《画史》 :米芾撰 ,该书举其平生所见名 画,品题真伪,并间及装裱收藏及考订伪谬, 为历代鉴藏家重视。
《广川画跋》 :宋董逌撰。全书分六卷。 题跋凡134篇,就画本身发表评论,所选 作品题材广泛,以考证和议论为主,反 映出作者广见博识及高深的理论修养。
第五节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一、画院的渊源
我国很早宫廷中就有画师供职,周朝时称为 “画史”,汉代又有“尚方画工”和“黄门 画者”之称,到了唐代进一步分为供奉、待 诏、祗候等职,但建立组织这些御用画家的 专门机构,还是五代时期开始的。
西蜀孟氏统治者率先创设画院,设待诏、袛 侯等画家职务。西蜀画院十分隆盛,院中名 手很多,他们的声誉也远播西蜀地区之外。 西蜀画院很多名画家都是父子善画,绘画作 为世代相传的技艺很普遍。

院派风骨与文人情趣——以宋徽宗绘事为考察中心

院派风骨与文人情趣——以宋徽宗绘事为考察中心

院体画代表了一定时期内宫廷画院的绘画风格,其创作主力多为画院画家,也包括模仿皇家院体风格的民间画工、宗室画家与作院体画的官员。

溯源院体画,其最早可见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李吉,京师人。

尝为图画院艺学,工画花竹翎毛,学黄氏为有功,后来院体,未有继者。

”[1]这是第一次提到“院体”二字,并专指黄氏父子的风格即为此时的“院体”风格,但院体画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北宋建立之初,院体画沿用了唐、五代时的绘画风格,以“黄家富贵”为主;神宗时,院体画又转向“野逸”;北宋末年,在宋徽宗的大力发展下,院体画不仅注重技巧的写实性和法度的严谨性,而且注重画家在诗书画印上的修养,形成了新的风格——宣和体。

以院体画为标志,宋代绘画逐渐走向鼎盛。

在这一时期,院体画挣脱前朝画工绘画的桎梏,特别是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院体画家将文人情趣引入宫廷绘画,打破宫廷绘画的藩篱。

宋徽宗作为北宋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既有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也有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趣味。

一、从徽宗绘画风格看宋代院体画徽宗赵佶的绘画艺术上追晋唐,取法黄筌父子、崔白等一批优秀的绘画名家,在宋代院体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以物象写实、诗情画意、画法精谨为特点的新画风。

徽宗在绘画创作中强调写生,注重笔下物象与其本身形象的一致性。

他师承前朝诸家,不断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并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升绘画技能,进而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赋予北宋院体画丰富的哲学和文化内涵,使绘画作品传达皇家精神,实现绘画本身的教化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徽宗为宋代院体画的转型做出的一大贡献是,最早将诗词这一文学形式与绘画艺术融合,把文人情趣引入宫廷绘画,提升其哲学和文化内涵,从而改变自唐以来宫廷绘画一味追求富丽浮华的装饰倾向。

他提倡诗、书、画一体,并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正如曹宝麟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中所说,宋徽宗的“瘦金体”与他的双钩花鸟技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徽宗极力推崇“书法入画学”,以“瘦金体”入画,力求使书法和绘画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公元960 年, 赵匡胤夺取政权, 建立了宋朝。

自宋太宗赵匡胤起, 几乎各朝皇帝都有书画的爱好, 特别是宋徽宗赵佶艺术才华卓越。

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 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发展, 社会进步, 经济繁荣, 带动了文化科学的繁荣, 因此宋代绘画到了开宗立派的时代, 并开创和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语言和审美规范, 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绢本墨色187.5×13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画家分为三大类: 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

宫廷画家在皇帝和贵族的倡导下创建的, 宫廷画又称“院体画”一般指宫廷画家崇尚写实, 风格富丽工细的绘画形式。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 画家重视文学修养, 强调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等方面, 绘画多为寄情山水树石及梅兰竹菊, 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 风格清新空灵自然, 朴实平淡。

宋代经济的发展, 民间职业画家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曾出现书画夜市和画家的行会组织。

山水画在唐代以前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 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种。

隋朝时期, 独幅山水画出现了如展子虔的《游春图》。

独幅山水画, 由于是山水画发展初期, 构图简单, 用笔单调, 有线无墨, 后经唐五代画家不断探索, 使山水画技法逐步完善, 发展到宋代已达高峰。

宋代山水画的丰富和它的深刻性, 主要在于画家“外师造化”, 对山川自然的观察, 对大好山河一草一木的赞美, 用绘画表达审美情操。

宋代山水画发展到成熟时期, 用笔、用墨、用色上出现了如“淡墨清岚”, “米点落茄”, “青绿巧整”, “水墨苍劲”以及“熔金碧于水墨于一体”等等多种画法。

北宋·郭熙早春图绢本墨色158.3×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之前, “界画”是山水画题材日益扩大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画料, 作品描绘的大多是殿阁楼台, 舟船车舆, 桥梁闸口等, 场面细节刻划精妙, 用笔准确工整。

中国绘画艺术解说词

中国绘画艺术解说词

中国绘画艺术解说词中国绘画艺术解说词第一集笔墨春秋公元1125年,是中国北宋王朝的末年。

这个存在了160多年的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攻势下,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走到了它的尽头。

也就在这一年,宣和御用画家张择端画完了他的《清明上河图》。

当承送内廷的宦官带着张择端历数年之久完成的画作,带着画家获幸的希望,小心翼翼地穿过皇宫的曲径深巷,走向这个王朝最具权势的人——宋徽宗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此时,昔日领骚画坛的皇帝已全然无心于此了。

画家在画中对王朝繁庶景象的极力描绘似乎已成为了一种讽刺。

面对金兵南下之势,大宋王朝的败象已成定局,快活了二十五年的宋徽宗,此时正忙着禅让退位,想用逃避的方式来摆脱他的的责任。

但是,画家不会了解到皇帝此时的心情,他依然按照宣和画院的习惯创作出极尽精致的作品,并企图这样的精致能够带来天子的认可与赏赐。

结果是张择端没有料到的,这样的杰作并没有获得相应回报。

他甚至还没来及名列《宣和画谱》,王朝的倒塌便让他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张择端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记载,是否影响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宋代以后,《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民俗画精致描写的高峰代表,一直受到后人反复赞誉。

甚至张择端也因此而与《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相媲美,孤篇横绝竟成绝唱。

《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长527.8厘米,宽25厘米。

全卷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盛世的风貌。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像彩虹般横跨汴河两岸的“虹桥”,桥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鼎沸一片。

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摆摊的各色人等,互不相让、吆喝争道,充满了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

画家既善于用白描手法表现生活的丰富与广阔,又能熟练地运用纵横捭阖的技巧展示生活的洪流,使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转折,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况。

全画共有各类人物800多个,牲畜94头,树木170多棵,将汴京郊外的菜园风光、汴河上的交通运输、街头巷尾的买卖状况、沿街房屋的建筑特征、船夫们的紧张劳动、士大夫们的悠闲自得有条有理而又真实自然地组织在这一宏伟的艺术整体之中。

宋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的绘画创作情况

宋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的绘画创作情况

在宋徽 宗时期 画院 中, 由于徽 宗皇帝 “ 制御 画御 书” 瑞 鹤 图》 御 的《 中也 出现 了
而此 图中有 的鹤 颈 弯 曲。 画学的 一次考
虽然作 品不存 , 但从记 载 中可知他们超 群 赵估 本人 大力 提倡 “ 穷理 ” 之风 而盛极 一 明显 的失误 : 飞翔 时应颈及 腿 皆直伸 , 鹤
名 画则有 曹弗兴 、 曹髦 、 雉等人 名迹 , 谢 其 曾创作过一些道教 内容或表现 仙 山琼 阁的
描 云 “ 间虽真伪 混杂、 精粗不等 , 但亦可想见 收藏 作 品 。 如 , 画 了 “ 霞 霄 汉 ” 仙 嫔 真 宰 ”
措施 . 画 院 规 模 和创 作 力 量都 达到 了 空前 的盛 使
雄厚 的力 量和基础 , 由于画院 画家 与社 狸 猫 以猫 眼 成 线 状 示 为 正 午 牡 丹 一样 , 还 都 绘 画创作为 了装 点 宫廷 、 表现贵族 享乐 的 会仍保持着较 密切 的联 系, 会上有成就 说 明 了画家 观察 对象 的深 入和 表现 理趣 心理和 情绪 而染上 了萎靡柔媚 的色彩 , 社 这 的 画 师源 源不 断地 被 囊 括 进 画院 。 的高明。 由于最 高统治者 的大力提倡 , 宋 点我们在 品鉴和学 习中要特别注 意。
值 御前 书 画所 , 后米芾 、 京、 师成 等都 清神 霄宫等都 非常宏 伟 , 蔡 梁 其壁 画塑像 当不 在待遇 上仍有种 种 限制。如 , 太宗 时的 宋
参 与过 书 画整 理 , 由精于 鉴定 的人 参加 次于宋真宗 时建造 的玉清昭应宫。宋徽宗 画师李雄 因不擅 画纨 扇有违“ 并 圣命 ” 还 几 , 品评 。宋徽宗在位 期间对书画的购求收集 对道观壁 画的绘制也极 为关切 , 自审查 , 乎遭 杀头之祸 。 宋徽 宗时期则 规定 画家 亲

宋徽宗及其画院

宋徽宗及其画院

宋徽宗和他的画学
一、宋徽宗个人简历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 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 帝。北宋第八代皇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 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二、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他在艺术方面是一代宗师,他精书法,能作诗填词,对于金石考古也有一定 的研究,在绘画方面,能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尤为专精,元汤在《画鉴》 中赞道:“历代帝王能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他还运用权力推动和发展绘 画艺术,使中国的绘画展现出辉煌的成就
绘画成就
其在山水、人物、花鸟方面都有一定的涉猎,可以说 无所不画,无所不精,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件,尤以 花鸟画最为精妙绝伦。
一种用浓丽的色彩精工绘制而成, 一派艳丽 富贵的情调
1、花鸟
{
另一种是用水墨渲染而成,崇尚清淡的笔 墨情趣
《瑞鹤图》
《芙蓉锦鸡图》
《桃鸠图》 (日本神奈川私人藏)
宋徽宗《柳鸦芦雁图》
宋徽宗赵佶《写生珍禽图》局部
《池塘秋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雪江归棹图》
2、山水
赵佶的山水画传世极少,但有相当的造 诣,如《雪江归棹图》是一幅非常美丽的 山水画长卷,是他山水画中的代表作。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秋景山水图》(日本京都金地院藏)
3、人物
宋徽宗的人物以《听的名画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书法作品,其作品有《楷书千字文》、《草书 千字文》、《草书团扇》、《禾农芳诗贴》、《欲借风霜二诗贴》、《牡丹诗帖》、《怪石诗 帖》、《夏日诗帖》、《闺中秋月帖》以及《详龙石图序并诗》、《瑞鹤图序并诗》等大量的 绘画题跋和题鉴。此外还有一部分碑刻书法作品。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一、画院的渊源
殷商:宫廷中的百工,属于工奴。 春秋战国:称为“史”、“客” 汉代:设“尚方画工”, 东汉有画工最早被称为“待招”的记 录。

北宋画院与画学

北宋画院与画学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曲 春 林
历 史 上 , 政 府 设 立 专 门的 美术 创 作 ( 生产 ) 构 , 以上 溯 到 殷 商 时 期 。 后 历朝 都 有 关 于 在统 一 的管 理 下 , 由 或 机 可 以 服 务 于 政 府 并 专 门 从 事 绘 画 、工 艺 品 制 作 及 艺 人 和 机 构 的 活 动 记 载 。 了 唐 代 初 期 , 府 设 翰 林 院 , 为 内 廷 供 奉 艺 能 杂 居 到 政 作 的 场 所 。 凡 “ 辞 经 学 之 士 , 至 医 卜 术 之 流 , 之 于 此 ,以 备 宴 见 ” 随 后 , 林 院 有 了 一 些 性 质 上 的 改 变 , 名 儒 学 举 文 下 技 皆 。 翰 把 士 分 出 来 另 外 成 立 了 翰 林 学 士 院 。 样 ,翰 林 院 就 变 成 了 专 门 从 事 纯 技 艺 性 人 才 聚 集 的 机 构 。 代 十 国 时 ,许 多 艺 术 家 任 这 五 职 于 不 同 的 政 权 , 以 艺 人 仕 为 官 供 奉 朝 廷 。 个 政 权 也 都 设 有 相 应 的 机 构 , 出 现 了 专 以 “ 院 ”之 称 谓 来 说 明 此 类 机 构 各 并 画 职 能 的 , 中 以南唐 和 后 蜀 较 为典 型 。 宋 时局 稳 定 以后 , 府 设 立 了 更大 规 模 的 艺 术 机 构 , 在 后 蜀主 孟 昶 和 南 唐后 其 北 政 曾 主 李 煜 创 建 的 “ 院 ”里 任 职 的 画 家 以 及 来 自 其 他 地 区 的 画 家 们 大 多 聚 于 汴 梁 , 北 宋 翰 林 图 画 院 日 后 的 兴 盛 储 积 了 大 画 为 批 艺 术人 才 , 定 了雄 厚 的 基础 。 院制 度 在 此 一 时 期得 到 了最 大 程 度 的 完善 , 盛 至 极 , 两 宋 而 不 衰 。 体 上 看 , 奠 画 兴 历 整 北

宋代画院系统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画院系统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画院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宋代是中国画院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画院体制逐渐成熟,不断规模壮大,同时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从宋代画院体制、画院的组成、画院名家、画院的主要成就和演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宋代画院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宋代画院体制宋代画院体制的建立,是由北宋时期的皇家官府设立的“敬画院”和“宣和殿画院”奠定的基础。

敬画院是陈州狄仁杰在任翰林学士的时候,借用废宫得来的地方,设立的一所绘画机构。

宣和殿画院是北宋初年太宗时期开设的“宣和殿文物事宜之所”,并加入了绘画机构。

两者先后在一定程度上为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

公元993年,北宋太宗时期成立“御画院”,成为画院体系的基础,又建立出“三品画院”、“两品画院”和“一品画院”,与“敬画院”、“宣和殿画院”相互辅助,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画院体系。

其中,“御画院”是最高等级的,是皇室的专属机构,“三品画院”属于三品以上的官员专门负责写生、捉摸、修复和绘画项目等工作,“两品画院”和“一品画院”则是由中低级官员和巨商组成的。

二、画院的组成宋代画院通常由一名负责人、一至数名副负责人和众多画家组成。

画家分为四大门派,分别是南宗、北宗、工部派和都水派。

南宗以孙过庭、李公麟为代表,以山水画、人物画为主,气度雄浑、写意自由;北宗以梅白、李唐为代表,学习草书、神秘之画,笔划强硬、难以超越;工部派以钱选、郑真真为代表,以工笔写实、工艺美术为主;都水派以马远、夏珪为代表,以水墨画、山水画为主,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和静谧的感觉。

三、画院名家宋代画院除了负责人和画家外,还拥有许多著名的画家。

这些名家多以门派为界限,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南宗画家中的李公麟、陈容、关仁、马远、董源等人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他们在山水画、人物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北宗画家中的梅白、李唐、赵伯驹、张耒等人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所创造的草书、神秘之画等艺术形式,深刻影响了后世。

北宋翰林图画院若干问题考述

北宋翰林图画院若干问题考述

① 按 , 条记 载 与史 实 有 出 人 之 处 。 宋 齐 丘 于 显德 五 年 (5 ) 南 唐 李 璩 放 之 于 青 阳 ( 安 徽 青 阳 ) 次 年 自缢 死 。所 以 , 宋 此 98被 今 , 北 太 祖 时 , 霭 潜 人 金 陵图 写 南 唐谋 臣 肖像 时 , 不应 有 宋 齐 丘 此 人 。 王 就
维普资讯
第 5期
蔡 罕 : 宋 翰林 图 画 院 若 干 问题 考 述 北
17 7
但 是 , 如何 看待 《 会要 辑稿 ・ 又 宋 职官 》 翰 林 图画 院 , 熙 元 年 置 , 内 中苑 东 门里 ” 中“ 雍 在 的记 载
呢? 如果仔 细 推敲 , 我们 会 发现 , 里所置 的“ 这 翰林 图 画院 ” 指 的是 画 院官署 机构 的“ , 办公 楼 ” 它 设 ,
人 … …朱梁 时 以为翰 林待 诏 , 石晋末 , 至 耶律德 光犯 阙 , 时霭与 焦著 、 仁寿 为德光 掠 归 。至宋 有 天 王
下, 放霭还 国 , 为待 诏 。[]7 郭 若虚《 复 -3 4 2 图画 见 闻志 》 载 : 王霭 …… 五代 间 以画 闻 , 末 与 王 也 “ 晋
之 职 。同时在太祖 时 期也开 始 了一些 属 于皇家 画 院职 掌 范 围之 内的 画事 。如 南 唐 尚未 归 降 时 , 王
霭 奉太祖 之命 , 微服 使江表 ,潜 写宋 齐丘 、 熙 载 、 仁肇 真 - 又 命 王霭 “ “ 韩 林 ( 9; 于定 力 院 ( 匡 胤 未做 赵 皇帝 时 的居 所 ) 写宣祖 ( 匡胤 之 父 ) 太 后 御 容 ”3 4。所 有这 些 都 说 明北宋 太祖 时期 已经 开始 赵 及 [2 ]8
应 该 创 始 于 太 祖建 国初 , 太 宗 雍 熙 元 年 ( 8 ) 最 终 完 成 建 置 , 终 时 应 在 徽 宗 宣 和 七 年 ( 15 ; 院 至 94才 其 12 )画 职 掌 的 内 容 包 括 出 题 “ 校 天 下 画生 ”绘 画 全 国 各 州 、 、 、 、 、 地 图 等 , 都 是 前 人 不 曾 注 意 到 考 , 府 军 监 县 镇 这 的; 画院 的一 些 职 名 容 易 产 生 混 淆 , 过考 证 可 知 ,学 生 ” 是 画 院 中有 一 定 官 品 的 职名 , 直 长 ” 能 是 通 “ 也 “ 可

两宋绘画

两宋绘画

4、文人绘画潮流的涌起,对两宋以后绘画的影响:
中国绘画史从远古开始,占主流地位的一直是对写实物象的描绘和技巧形式上的探索,但发展到了宋代,写实形式的完美在宫廷绘画中几乎达到了历史的颠峰,正直此时另一些画家慢慢开始觉悟,他们逐渐的放弃了对逼真物象的摹拟,决然退出了传统的写实道路,竟而推动了文人绘画的发展。
南宋绘画的活动中心,仍集中在画院。南宋的画风与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以全景式的构图,雄浑的自然山水为表现题材。而真正能够代表南宋山水风格的是着重意境,以抒情为目的的偏角山水。其构图简洁,意境完整,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发挥的更加充分。这方面,李唐是开派大师,后有刘松年,马远,夏圭等。技法方面,马远的“大斧劈皴”,夏圭的“拖泥带水皴”是一个重大发展。文人画在实践中创造了杰出成就,梅,兰,竹,菊四君子画,成为文人画的特殊题材。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期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更有不少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他们在画幅上题字咏诗逐渐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的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两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中涌现出了仲仁、杨无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赵孟坚的水仙等,成为后世文人画家学习的典范。此外较为著名的还有燕肃,晁补之、宋道、宋迪、蔡肇、张舜民等人。文人士大夫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欧阳修提出了表现萧条淡泊的情怀,陈与义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一系列见解都具有代表性,可见宋代的文人绘画直接影响到了辽金地区,成为元明文人绘画发展的前导。

北宋画院与画学

北宋画院与画学

北宋画院与画学历史上,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美术创作(或生产)机构,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

以后历朝都有关于在统一的管理下,服务于政府并专门从事绘画、工艺品制作及艺人和机构的活动记载。

到了唐代初期,政府设翰林院,作为内廷供奉艺能杂居的场所。

举凡“文辞经学之士,下至医卜技术之流,皆之于此,以备宴见”。

随后,翰林院有了一些性质上的改变,把名儒学士分出来另外成立了翰林学士院。

这样,翰林院就变成了专门从事纯技艺性人才聚集的机构。

五代十国时,许多艺术家任职于不同的政权,以艺入仕为官供奉朝廷。

各个政权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并出现了专以“画院”之称谓来说明此类机构职能的,其中以南唐和后蜀较为典型。

北宋时局稳定以后,政府设立了更大规模的艺术机构,曾在后蜀主孟昶和南唐后主李煜创建的“画院”里任职的画家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画家们大多聚于汴梁,为北宋翰林图画院日后的兴盛储积了大批艺术人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画院制度在此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善,兴盛至极,历两宋而不衰。

整体上看, 北宋翰林图画院堪称中国历史上画院机构的典型代表,成为后世画院机构效仿的样板,中国绘画艺术也在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

北宋翰林图画院有别于前代的翰林院而隶属于内侍省,由内侍宦官管理。

初设于宣?v门内东廓,太宗雍熙年间,为皇帝召使之便而移至东苑东门里。

从翰林图画院的功能上讲, 北宋翰林图画院是为宫廷帝王、达官显贵们服务的专门机构,画院画家进行艺术创作,也主要是为皇家宫廷服务的。

一方面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政权统治,发挥图画“忠奸善恶”,存作鉴戒的教化作用。

如仁宗庆历元年命绘“前代帝王美恶之迹”一百二十图为规戒,张挂于崇政殿西阁,并命侍臣参观就是一例。

另一方面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满足上层社会精神享受的无尽需求。

北宋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商业尤为繁荣,喧嚣的生活环境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向往,禅宗思想的兴起和文艺界对意境美的无限崇尚促使“林泉高致”式的山水画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式的花鸟画创作量大大超过了人物画。

宋朝名画评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宋朝名画评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评曰:观益之画,色轻而墨重,变通应手,不拘一态,其丹青之功者欤?可列神品下。)
武宗元,字总之,河南白波人。世业儒,为乡里所重。父道,与丞相文惠公随为布衣交,将宗元诣之。时方成童,大被称赏。文惠妻以外孙,用其荫得太庙斋郎。年十七,文惠请画北邙山老子庙壁,颇为精绝。景德末,章圣营玉清昭应宫,募天下画流逾三千数,中程者不减一百人,分为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丁朱崖为宫使,语僚佐曰:适见靡旗乱辙者,悉为宗元所逐矣。上亦优劳之。中岳天封观置百金以求名手,宗元乘兴挥写,无毫发遗恨。洛中南宫三圣宫东壁画十太乙,皆丈馀。又于河南广福院写回廊壁,今并存焉。宗元亦不常奋笔,虽贵人名臣日走于门,求之甚勤,未尝肯诺。京师富商高生有画癖,常刺拜于庭下迨十馀年,欲得水月观音一轴。宗元许之,又三年方成,携诣高生,生已殂矣,焚画垂泣而去。丞相文懿张公士逊,生辰,宗元献消灾菩萨二轴。公张于千岁堂,甚秘重焉。历官至虞部员外郎。
侯翌,字子冲,安定人。性简洁,重信义。学吴生释道画。予至和中于闾巷见挈一旧图,贮于大器,将濯去颜色,寻呼止之,乃翌所画七夕乞巧图也。其人曰:我于京城中为旧功德,亟卖以给朝夕。此图虽得于大族,及其市也,人以敝裂无肯售之者,我将洗涤以补穿结之服。因倍价以售归,则熟视,宛有王公第宅妓女瞻祝之态。
(评曰:齐翰不曹不吴,自成一家,其形势超逸,近世无有。士元通于微妙,物物称绝,见抑于高文进,势使然也。侯翌墨路谨细,笔力刚健,富于气焰,与齐翰、士元并列妙品上。)
孙知微,字太古,彭山人。知书,能语论,通老学,善杂画。初师沙门令宗,凡牧伯所至,必与之相款,高谈剧辩,皆出人意。蜀中寺观多有亲笔,画释老事迹则不茹荤食,在于山野,经时方成。寓居青城白侯坝赵村,爱其水竹深茂,以助其兴。
孟显,字坦之,华池人。骨气清楚,语论通博。画佛像人物车马等出于己意,自成一家。笔无所滞,转动飘逸,观者不能穷其来去之迹。尝于本郡孟氏舍挥数壁,皆有精意。

北宋翰林图画院人员地位与出身考述

北宋翰林图画院人员地位与出身考述

北宋翰林图画院人员地位与出身考述罗新华【摘要】北宋翰林图画院人员属于胥吏阶层,其中少数人供职画院若干年后有出职为官的可能,但在等待出职的年限、出职资格、官品、服饰等方面都有诸多限制,授官的图画院人员在经济待遇方面并无明显改善.翰林图画院人员的整体地位低于文臣、武将、内侍官及伎术官中的医官和天文官,但高于中央机构中其他部门的工匠和翰林院其他伎术人.翰林图画院对民间画工具有吸引力,但是善画的文人却很少愿意供职其中,因此,画院人员多出身于民间工匠.【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翰林图画院;品阶;出职;待诏;胥吏;伎术官【作者】罗新华【作者单位】韶关学院,美术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20.9宋代的翰林图画院可能是中国绘画史上规模最大、制度最完备的宫廷绘画机构。

北宋翰林图画人员属于胥吏阶层,整体地位低于其他职官,出职为官受诸多限制,目前学界相关研究甚少。

本文拟就北宋图画人员的出身及地位进行考证分析。

根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志》,翰林图画院职衔从高到低分待诏、艺学、祗候、学生、工匠几个名目[1]3124,这几个名目是什么性质的职衔?他们在北宋的官秩中是的地位如何?据《宋史》,宋朝官秩九品,文官30阶,武官32阶,北宋“元丰改制”后定文官37阶,武官52阶,与图画院同属翰林院的“翰林医官院”有多个职衔位居其中,其中品阶最高的是正七品“翰林良医”[1]4014-4017,却无图画院任何职衔,这说明翰林图画院人员全部属于一品至九品以外的“流外”人员。

宋代中央机构中的“流外”人包括流外官和胥吏两类,那么图画院最高职衔“待诏”有没有可能属于“流外官”呢?《宋史·选举制》有一则记载:“咸平末(1003),……御书院翰林待诏、书艺、祗候,十年以上无犯者听出职。

”[2]3737所谓“出职”,是指执役多年的胥吏任职一定年限后可以不经铨试直接为官。

北宋丨崔白

北宋丨崔白

北宋丨崔白除了易元吉之外,崔白也是变革黄家院体画风的一位花鸟画大家。

易元吉早年怀才,想要得到赏识,却一波三折。

一朝得势,被帝王赏识,入宫廷画院,正期待名扬四海之际又遭人妒忌,以致忽然病故。

同样是布衣,崔白却显得幸运多了。

崔白,字子西,濠梁人,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人。

画史记载的关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熙宁年间(1069年)奉命与艾宣、丁贶、葛守昌一起为神宗皇帝画垂拱殿御扆屏风。

崔白完成了尤为出色,对此,神宗皇帝表示“非常满意”,并恩准崔白在画院学艺。

“朕非常满意~”宋神宗20岁登基38岁去世想要改变软弱政局的有志青年、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王安石下台自己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西夏战事惨败受打击病故、变法成果被后世推翻荡然无存、触犯了大量权贵的利益、负担转嫁下层人民、宋朝后期祸端的根源。

“宋神宗是变法派的靠山,但他气魄不够宏大,思想不够深刻,性格不够刚毅。

”——王才忠《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根据韩刚在《北宋翰林图画院外宫廷画家制度及画史地位考略》一文中的考证,北宋熙宁二年是北宋画院成熟的时期,在此时,翰林国画院从“宫廷”画院变为了“国画”画院,院内画家成为国家体制内正式编制的绘画技术官与技术人员,他们不再只对皇家而是对整个国家绘画事宜负责。

可见,这个画院学艺的机会很难得,含金量很高。

这样的赏赐在易元吉看来是求之不得了,在当时很多画家眼中想必也是极其美好的一件事。

若是换了别人,想必也就是领旨谢恩,三呼万岁。

但是崔白却不是这样的,他自知禀性疏阔,不善应对,执意不肯接受。

这或许是他的谦虚、或许是他对时事的洞悉与对自身的充分认识。

不管如何,他的举动非但没有让神宗生气,反而激起了宋神宗的爱才之心,对他更是礼遇,给予了他破格待遇:“特免雷同差遣,非御前有旨毋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除非是皇帝亲自下旨,否则谁也不能私自请崔白为其作画。

让崔白只为皇帝一人做画。

在神宗这番礼遇之下,崔白终于进入画院并在元丰年间(1078-1085)升为画院侍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画院述事
纵观中国古代史可知,“画院”与“朝廷”息息相关。

朝廷,指由帝王及其大臣构成的统治集团。

这个太阿在握、阵容庞大的皇权集团的喜爱及需要,直接助力于“宫廷绘画”的炽盛。

无条件地为统治集团提供丹青服务,是宫廷绘画的根本属性与鲜明特色。

有研究表明,宫廷绘画早在夏、商、周时期即已滥觞;到两汉,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文献记载,曾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画宫”、“画室”,内有“黄门画工”、“尚方画工”等宫廷专职画家;据《资治通鉴》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始置翰林院。

要而言之,翰林院是知识分子精英聚集的官方机构,包括宫廷画家在内的艺能之士,多供职于斯。

此外,宫廷画家的身影还闪现在集贤殿书院、弘文馆、少府等皇家机构中。

五代时期,后蜀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创立的翰林图画院,素来被视作宫廷画院之肇端。

渠院设待诏、祗候等官职,广揽丹青妙手。

当时赫赫有名的黄筌、黄居宝、黄居案父子三人,便均为供职该画院的宫廷画家。

孟蜀画院之经验,直接影响了后来。

譬如南唐元宗李?Z,即在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亦设翰林图画院,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司艺、内供奉、画院学士等官职,建制益加完备。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重屏会棋图》(描绘李?Z与三个弟弟
对弈情景)的作者周文矩等知名画家计百余人,曾先后在兹画院任职。

宫廷画院盛极于宋代。

“以绘画言,历代帝室,奖励画道,优遇画工,莫宋若者。

唐以来,已置待诏、祗候、供奉;五代西蜀南唐,亦设画院,及宋,画院规模益宏。

开国之初,即置翰林图画院,罗致天下艺士,优加禄养,视其才能,授以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

且太祖、太宗,次第灭西蜀、下南唐,凡号称五代图画之府,所有珍藏之名画,多被收入御府;其待诏、祗候之名手,多被召入画院;如郭忠恕自周往,而为国子监主簿,黄居案、高文进自蜀往,董羽自南唐往,并为翰林院待诏;此外为祗候、为艺学者,不可指数。

”这里的“待诏”是一种官职称谓,秦汉时即已出现,唐以后始有编制和等级,指向那些以诗、文、书、画、琴、棋、射、医、占等技艺取悦皇帝、随时提供应召服务者。

祗候,据《宋史?职官志六》述,分置于东、西上阁门,与阁门宣赞舍人并称阁职;艺学指技艺之学,此处是伎术官职;其余画学正、学生、供奉等,都是对应着以绘画技艺侍奉帝王的一列职位。

北宋的翰林图画院无论规模与气度,都较前朝为胜。

五代的许多名画家,纷纷慕名投来,这其中就有擅长界画的洛阳人《雪霁江行图》作者郭忠恕。

郭氏原在后周太祖郭威治下于广顺二年(952)任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后遭贬去官,入宋做国子监主簿,服务于画
院当是情理中事。

此外,西蜀的工笔花鸟画家黄居案、佛道人物画家高文进以及工于描绘鱼龙海水的南唐画家董羽等,都在赵宋王朝的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谋食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家而言,作品迎合帝王贵胄的胃口、博得他们的欢心,不仅重要,而且必须。

统治阶级供养画家的目的,是要以堂皇富丽之画作为盛世增荣添彩,故而工笔重彩画风必成首选,常见绘画题材有花鸟、山水、宫廷及宗教人物等。

这种工细浓艳、务求形似的画风,素有“院体画”或“院画”之称。

在鲁迅看来,“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这里的“周密不苟”,与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稚圭论画》)的观点,大体是一致的。

在北宋画院做画师,没有十分“逼真”地造型的本领,是难以想象的。

以开封画家傅文用为例,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载,其工笔花鸟“浑得生意,较之真者如鉴中见之”,精细入微到令人咋舌的程度。

傅氏在花鸟画创作上异常投入,“每见禽鸟飞立,必凝神详视,都忘他好,画鹑鹊能分四时毛羽。


推究起来,傅文用的画风实际上受黄居柬影响。

赵匡胤在位的乾德年间(963-968),笔法劲挺工稳、填彩富丽浓艳
的“黄家富贵”画风,备受宋室推崇。

在后蜀和北宋,黄居案都是宫廷画院的翰林待诏,以《竹石锦鸡图》《山鹧棘雀图》等300余件工笔花鸟作品,成为当时院体画式之圭臬。

就像与“黄家富贵”并立争雄的是“徐熙野逸”一样,在画院之外与黄居案构成对峙格局的,恰恰是徐熙之孙徐崇嗣。

徐氏在花鸟画创作上克绍祖风,又能趋时而变,抛除墨笔勾勒,径作叠色渍染,也就是所谓的“没骨法”。

整体上看,画院内的“黄派”与画院外的“徐派”,堪称骈矗于宋初花鸟画坛之双峰。

一般画家,要么学黄,要么学徐,否则很难被业界认可。

其中,追随黄派比较卖力的有夏侯延祜(字景休,蜀中人,画翎毛花竹,略有声誉,为流辈推重)、李怀衮(成都人,擅木石翎毛,亦能山水)等。

此外,傅文用、李符(字德昌,襄阳人,丹青淡雅,工花竹翎毛)等人,尽管没那么明显,但基本上也是黄派的路子。

像徐崇嗣一样活动于画院之外的画家,还有并称“北宋山水三大家”的李成(字咸熙,籍长安,擅山水,师荆浩、关仝,创“卷云皴”,代表作《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等)、董源(字叔达,江西钟陵人,山水初师荆浩,后自创“披麻皴”,代表作《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等)、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初以李成为师,后移居深山、穷究造化,代表作《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

其中,李成的画,最受宋神宗赵顼喜爱,辄赏玩不忍
释。

米芾《画史》载有一事:赵顼的祖母曹氏(慈圣光献太后),为了让孙儿高兴,搜购李成作品多件,张贴于屏风之上。

神宗见后果然大喜,恒耽赏移日。

令人扼腕的是,赵顼的无任推崇,来得似乎太晚了些。

由于生前郁郁不得志,李成只好在体制之外纵酒浇愁,最终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醉死于陈州客舍(今河南淮阳)。

而距48岁的李氏赍志而没81年之后的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赵顼才出生。

艺术创作上的辉煌与现实生存的坎禀,构成了李成心态上的矛盾不等式。

“李营丘多才足学之士也,少有大志,屡举不第,竟无所成,故放意于画。

其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裁俱露,以兴君子之在野也。

自余窠植尽生于平地,亦以兴小人在位,其意微矣。

”分析这种悒郁、愤懑、隐忍、灰颓情绪的成因,与其不得官方画院而进入或许有关。

龙德宫之外,痴迷道教的赵佶还在宣和年问修筑五岳观和宝真宫,这无疑又给“建筑绘画”提供了绝好的展示场地。

果然,宋徽宗于既有宫廷画家之外,广征天下图绘障壁之能手。

兹般缘于一己之好尚,在美术、宗教领域不计代价的豪奢之举,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

同样富于文艺才华的宰相蔡京(或尝董《宣和画谱》事),为达到窃权的目的,便拼命逢迎、狂征名画、大力鼓吹,遂使赵估终日耽溺于书画之中而无暇他顾。

事实上,就绘画才能及对美术事业的贡献而论,赵宋诸君恐无出
徽宗其右者。

他擅长翎毛、花卉及墨竹,主要作品有《瑞鹤图》《御鹰图》《金英秋禽图》等。

值得钦赞的是,被金帝辱封为“昏德侯”的他,倾御府所藏,于北宋宣和年问敕撰《宣和画谱》。

该《画谱》将北宋皇室搜集之绘画珍品计6396件分类(凡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鱼龙、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共10类)裒辑,煌煌大观,意义深远。

此外,在宫廷画院建设上,赵估更是厥功至伟。

由于他的极力倡扬,画师激增,佳制迭出,致使北宋的绘画事业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甚至在科举取士过程中,于诗文论策之外,他也前所未有地要求兼试画艺。

具体办法是,选取诗词名句作为统一画题,公布天下,从应试作品中拔擢优秀画工。

如“竹锁桥边卖酒家”、“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等著名案例,都曾是“画帝”赵估一手炮制的“文艺特产”。

显然,画画这件原本不太被俗世瞧得上的事情,在宋徽宗力挺之下,赢得了切切实实的尊严。

画师们的激情与热血,仿佛在瞬间获得了沸腾的理由。

客观地说,在赵佶之前,宫廷画家地位、待遇及官职都偏低,按照旧规,虽然可以穿红色和紫色官服,但不得像其他官员一样佩带鱼袋。

到北宋政和、宣和年间,赵估特许书画院的出职人(任职一定年限后,免予铨试而直接补官者)佩鱼。

不光如此,在各类翰林待诏们立班(上朝时依品秩站立)时,他还将书院人员提到
首位,紧接着便是画院人员,然后依次才是琴院、棋玉院等人士:而其中对画院的关照,宋徽宗可谓不遗余力。

他明确要求,被录取入画院学习的生员,凡编入名籍者,如果犯了什么过错,只允许罚款;如果罪责很重,也只能奏请裁决,不可贸然定断。

报酬方面,其他种类工匠的伙食费叫“食钱”:而书画两院则唤作“俸值”。

如是种种高于旁人的优待,直令人眼红不已、暗妒丛生。

(郑志刚/南京大学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