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总结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第四纪的定义背景: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人类考古学。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②第四纪的地层研究;③第四纪的生物界和古人类的研究;④第四纪的古气候的研究;⑤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及其新形成的构造研究;⑥地貌及地貌形态所反映的内外力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⑦海面变迁的研究。
3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地貌学。
4地貌学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5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②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③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为兄弟学科。
6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①地址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②气候变化显著;7冰期:地球上大规模出现冰川的时期;间冰期:两次冰川之间的温暖时期;冰进:伴随着气候的继续变冷,冰川的厚度不断增大,其分布范围也不断向周围扩大,这个过程叫冰进;冰退:这种由于冰川消融所引起的冰川厚度变薄以及冰川边缘和末端向着中心及源头退缩的过程叫做冰退。
8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①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②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联系密切;③在大多数场合下,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及构造变形比较轻微;④ 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就,与第四纪构造运动和地形起伏有联系;⑤绝大部分第四纪堆积物是松散的;⑥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石化程度较浅;⑦在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特别是在陆相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间断;⑧第四纪堆积物的形成过程,当前仍在进行;⑨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复杂。
9第四纪与人类:10地形的形态A地形分级:地球最大规模的地形是地球整体的表面形态,称为行星体地形。
在行星体地形下可以分如下几级地形。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分析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的气候、生物界、沉积物的研究、构造的研究、地层的对比与划分。
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独立研究的理由:(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2、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表形态。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作用、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发生的阶段与规律、应用研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3、第四纪底限:2.588Ma B.P.4、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地貌标准、沉积物标志、火山活动、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意义: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产出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关系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可以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产生巨大威胁的地质灾害。
5、地球的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更新世冰期6、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代号:1、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
2、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典型代表(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构造高原、构造平原、构造阶地、方山&尖山、丹霞地貌、剥露构造平原。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试总结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试总结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2、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3、内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大型的地貌骨架,或隆起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平,低地填高,于是地表就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各种地貌。
5、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 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同时也存在冷暖、干湿的波动),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6、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7.地貌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8、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9、地貌的形态测量特征有: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10、地貌的成因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抗蚀性)如对河流分布和溶蚀地貌的影响,并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限制○2地质构造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构造形态在地貌上反映为两种基本形式(顺构造和逆构造地形)。
如背斜顾、向斜山、大的构造控制主要山系、河流沟谷)2>.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基本动力“如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冰川、河流、风、温度变化)3>.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和人工活动等11、地貌年代是指地貌形态形成的年代。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冲沟、沙丘等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如盆地、沙漠等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4.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a切割b过渡c掩埋地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b年间法c其他方法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a.幼年期b.壮年期c.老年期.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a. 幼年期地貌特点: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b.壮年期地貌特点:“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c.老年期地貌特点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
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第四纪堆积物广泛覆盖地表,人类出现。
2)地貌分类: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湖泊、沼泽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冻土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3)山地:》5000极高山;3500—5000高山;1000---3500中山;500---1000低山。
4)河谷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主要地貌单元有河床(岩褴、壶穴、深槽、心滩与沙洲)、河漫滩、牛轭湖、阶地(按阶地成因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
5)水系地貌:树枝状、格状、平行状、放射状、环状、向心状、扇状、倒钩状、辫状、羽状。
6)岩溶地貌:溶沟、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岩溶平原、溶蚀漏斗、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溶洞、地下河、岩溶泉。
7)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浅蚀地貌。
8)海岸地貌:海蚀崖、海岸阶地、9)风成地貌: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垄槽、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城)、风积地貌(沙丘、沙垄)、荒漠地貌(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0)冻土地貌:石海、石河、石冰川、石环、石圈、石带、冻胀丘、冰核丘、冻土阶地、热岩溶。
11)火山和熔岩地貌。
12)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是指约243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
中国的第四纪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厚度、沉积类型、和旋回性受新构造运动制约2第四纪地层的特点受气候控制有所谓的东蓝(海洋)、西白(冰川)、南红(红土)、东北黑(沼泽土)3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
中国第四纪沉积物有海相、陆相、海陆过度相、构造成因、火山成因、人工堆积。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地貌学与第四纪构造地质学
地貌:就是地球表层的形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形。
地貌学:地貌学不同于地形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的最近的一个地质时代。
所谓“地质时代”的各个发展演化阶段,现在,国际上认为是距今1.8Ma,最近,我国将第四纪的下限定在距今2.6Ma。
包括四个时期: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第四纪的特点: 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全球气候是在中生代高温和新生代第三纪缓慢降温的基础上发生突然的降温,并出现了剧烈的冷暖波动。
③地壳运动异常活跃,地球的构造运动具有周期性的,即可分出相对的活跃期与平静期。
大量资料表明进入第四纪后,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如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火山、地震异常活跃。
④哺乳动物为主的时代,地球在发展的时候,地球的精灵——生物也在随之进化。
第四纪是一个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代。
⑤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随着地球陆地范围的不断扩大,第四纪陆相沉积广泛发育,且成因表现复杂多样。
除火山和部分化学沉积(如CaCO3沉积)外,第四纪沉积物大都是围成岩松散层。
这一特点除对某些工程建筑不利外,第四纪松散成了人类生存的主要栖息地,他给人类提供了耕地和地下水等。
第四纪沉积区正是人类的主要居住区、人口的密集区。
学习第四纪地质学的实际意义:①大型工程建设②地质灾害防治③环境保护④资源开发⑤景观资源规划和开发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4.厚度差异大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的形态类型:指与周围地貌的关系。
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阶地、垅、丘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谷地、洼地、坑、穴(描述+照相+素描)地貌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书上知识点小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本上的知识点第一章、第二章绪论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1、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现象恢复历史)2、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第四纪的6个特点4、第四纪的分类与其所对应的时间5、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6点岩成岩厚不含6、第四纪的5个言行及其相应的命名法7、常见的成因类型(书上给出了5个)8、三大沉积物系统9、地貌的基本形态、组合形态、正形态、负形态10、地貌形态的3个测量指标及其细化概念(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11、地貌形成的2个动力及其相应的定义、发展趋势与7点相互关系12、地貌的4级地貌和山地、平原的成因分类(顺地质构造地貌、逆地质构造地貌)13、地貌发展的旋回性的定义14、地球环境变化的3个动因15、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的基本特征、气候变化的方式16、新构造运动的定义、划分17、人类活动影响地球那几个圈层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1、风化作用的定义、影响因素并且其主要因素是哪个2、风化作用的4个作用阶段及其产物3、风化作用的2个主要作用类型及其相互影响4、残积物(风化壳)的定义、岩性组成(3个)5、残积物的结构构造(带)(构造残积亚带)6、残积物的4个类型7、土壤的形成、成分组成----------可以用此来区别风化残积物和松散堆积物8、土壤的3个成层结构(其结构发育状况取决于土壤类型)及其土壤类型的2个取决9、古土壤的定义9.块体的定义10、斜坡的划分、斜坡上块体的稳定性取决因素11、崩塌、山崩、塌岸、塌陷、塌方、冰崩、雪崩、崩塌陡坎、倒石堆、倒石锥、错落、撒落、滑坡12、倒石堆与倒石堆堆积物的特征13、滑坡要素(滑坡周界)、滑坡的形成条件、发生过程14、泥流、(土层)蠕动、偏流、面状洗刷作用15、斜坡洗刷带的划分16、坡积物的定义、其岩性的划分、坡积裙的定义第四章流水、湖泊和沼泽地貌与沉积物一流水1、流水的划分、水流的2个运动状态及其特点、发生的位置2、河流侵蚀河床的基本过程3、环流的分类及其定义与形象因素4、河流洪水位、平水位与超洪水位的定义4河谷的定义及其横剖面形态的划分及其详细介绍5、河谷纵剖面的定义和分类6、河谷形成的一般情况7、河谷的3个形成阶段和3个类型8、河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和河流均衡剖面的定义9、河床的定义并且按照什么来分类10、河床的4个类型及其相互关系11、河床的3个侵蚀地貌以及3个堆积地貌12、河漫滩形态特征的划分、物质组成的划分及其河漫滩形成的3个阶段(牛轭湖、深切河曲、离堆山)13、冲积物(冲积层)的定义14、砂砾的3种运动方式和取决?15、颗粒在河流中的沉积主要取决于?16、流水中的颗粒的沉积特征主要取决于?17、河床沉积物中弯曲河道的3个划分17、河漫滩沉积物的定义及其3沉积带18、冲积物的3个组合类型19河流阶地的形态要素和结构(阶地海拔高度)20、河流阶地的三类六种类型21、河流阶地的3个成因22、河流袭夺的定义23、水系的定义、水系格式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24、主要水系类型(书上给出了8个)25、水系袭夺26、洪流的定义和划分(曹洪相沉积物、漫洪相沉积物)27、洪积物与其他扇形堆积物区别的基本特征28、洪积物扇形岩相的3个划分29、洪积扇及其洪积扇与冲积扇的区别30、冲沟的定义与4个形成发展阶段31、冲出锥的定义32、泥石流的定义、特点、运动介质、运输能力、形成条件33、泥石流堆积物的特征二湖泊与沼泽沉积物1、湖与海的分别?2、湖泊的成因分类3、湖泊按含盐量可分为几种?4、淡水湖碎屑沉积物的3个分布带5、淡水湖化学沉积物的2个分类5、盐湖沉积物的3个阶段7、沼泽的定义与引起因素(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8、高位沼泽、地位沼泽、沼泽化地区的定义9、沼泽堆积物的组成、形成与其主要部分10、流水、湖泊和沼泽堆积物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1、岩溶作用、岩溶地貌、岩溶堆积物、岩溶(喀斯特)的定义2、岩溶形成的5个条件及其主要取决3、水的流动状态的4个分布带及其相应的范围4、溶蚀基准面、深部岩溶的定义5、岩溶地貌按出露分为哪两类并且其详细分类(石牙、溶沟、石林、岩溶漏斗、峰林、峰丛、溶蚀洼地、孤峰、盲谷、干谷、落水洞、竖井、溶洞、地下河、伏流)5、岩溶漏斗的成因5、峰丛与峰林的区别溶蚀洼地与岩溶漏斗的区别5、伏流的定义及其与地下河的区别和伏流的形成位置6、岩溶堆积物的定义和按照分布位置的划分及其每个划分下的详细分类(蚀余红土、石灰华、滴石、石钟乳、石笋、石柱、流石)7、岩溶旋回8、岩溶研究的实际意义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一冰川1、冰川冰、冰川的定义1、雪线的定义(冰雪积累区、冰雪消融区)1、成冰作用的定义、2个阶段和特点2、冰川的2种运动方式(涌流冰川)3、导致冰川运动2个主要的因素(重力流、压力流)4、冰川的类型及其详细分类(冰川物质平衡、)4、典型冰斗的3个明显组成部分5、冰蚀地形的定义及其6个分类(伸张流、压缩流)6、冰碛物的定义、磨圆度(冰川条痕石、冰川擦痕)6、典型冰川擦痕的3个特征7、冰碛的3个成因分类8、冰碛的3个地貌9、冰水、冰水沉积物的定义10、冰水沉积物的分类(2个)及其每个分类的详细分类(冰水山、冰水冲积平原、冰水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冰湖底沉积物、冰砾阜、冰阜阶地)二冻土1、冻土的定义(永久冻土、季节冻土、低温寒土、连续多年冻土、岛状冻土)2、冻土形成的首要条件2、冰的垂直分布带3、冻土的4个影响因素4、冻土的2个分层5、冻融作用6、冻土地貌(4个)7、冻融构造(4个)8、冻融土9、冰川、冻土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1、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的那一段2、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的成因3、风积地貌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成因4、荒漠的类型5、风成沙的定义与结构构造6、黄土的定义、主要特征、成因(湿陷性)7、黄土地貌按地质营力的分类及其详细分类第八章海洋和海陆叫替代地貌和沉积物1、海洋环境地貌(4个)2、海滨(海岸带)的定义与分类3、现代海岸的三个部分的组成及每个部分的定义4、海岸带的3个主要水动力作用5、波浪的几个重要要素(4个)5、在垂直海岸不同水深地带,波浪对海底的作用5、海啸与风成波浪的区别6、横向流的产生机制7、波浪的折射与沿岸流产生的机制8、海岸地貌的分类9、大陆架的主要地貌特征10、陆棚沉积物的5个分类11、大陆坡的主要地貌特征及其沉积物的特征12、大洋盆地的主要地貌特征(3个)和沉积物地特征(3个)13、海陆交替带的定义14、河口区的3个分段15、三角洲沉积物的三个平面分布带16、三角洲沉积物的剖面结构17、河口湾沉积物的一般特征(2个)。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组成要素:形态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4、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海拔高度(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3、地面破坏坡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5、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所以风化壳和残积物是同义语。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由原岩岩屑、风化残积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形成的条件:(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三类。
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或白云石,在各种碳酸盐类互层的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熔岩石的含量。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晶颗粒的大小、结构类型及原生孔隙性。
(二)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1、成分纯、刚性强的岩石透水性好。
2、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教薄层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好。
3、构造发育的地段岩溶作用强、(三)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解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的水才具有溶解性。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1. 第四纪的概念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定义,始于约258万年前,即上新世/更新世界限(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以频繁的气候波动、大陆冰川的周期性进退、海平面的升降以及生物特别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成因分析;- 第四纪环境演变,包括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理分布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第四纪地质事件,如火山活动、地震、滑坡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地表形态的分类和描述;- 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与气候、地质构造、生物活动等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3.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提供地球表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帮助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 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地层对比的标志和手段;- 地层序列的建立和区域对比。
(2)第四纪气候变迁-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气候变迁的驱动机制和全球气候模型;- 气候变迁的地质证据和生物证据。
(3)第四纪生物群及其演化- 第四纪生物群的组成和特征;- 生物群演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地质背景。
(4)第四纪地质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四纪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地貌类型的分类和成因分析;- 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的相互关系。
(5)各类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影响因素- 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发育特征;- 地貌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过程;- 地貌演化的动力机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由来1. 第四纪地质学()定义:研究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2)大规模的冰川作用(3)活跃的地壳运动2. 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二、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1)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2)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第四纪距今只2-3,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人类出现与发展、冰期出现、全球气候的冷暖交替、频繁强烈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等等。
上述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发展与演化,因此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四纪地质学19世纪从地质学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之间的关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它们阐述地球最近代的历史。
地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剥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地层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区域调查、沉积物岩性、岩相分析、动力分析、地球物理方法、同位素测年、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等,都是两者共同的研究方法。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是记录发生在第四纪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良好载体,是第四纪研究天然的实验室,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地形即地表的高低起伏坡度切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
研究任务:1)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
2)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
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
3)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
4)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
5)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
6)第四纪构造运动。
7)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第四纪下限就是指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或者新近纪与第四纪的分界。
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1)冰川运动2)气候变冷3)动物化石4)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气候旋回:与新近纪相比,第四纪气候不仅有明显的降温,而且干湿或冷暖交替,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
(一次冰期与一次间冰期组成一个气候旋回)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冰期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冰川扩展2)生物迁移3)全球降温4)降雨的变化5)气候带移动6)海平面下降7)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间冰期是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
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1)岩性松散2)成因多变3)岩性岩相多变4)厚度差异大5)含有化石及古代遗迹6)形成多种地貌形态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分类:根据沉积物形成环境:陆相沉积、海相沉积、海陆过度相沉积。
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地貌形态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解析
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 貌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地貌,如堤坝、人 工湖、护岸工程、城镇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坏一些 地貌。
3.物质基础组成 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地
貌的岩石和地质构造。 (1)岩石的地貌效应是由其抵抗风
化和剥蚀程度决定的,岩性坚硬的岩石 (如石英砂岩)一般形成突起的正地貌, 岩性软弱的岩石(如黏土岩)一般形成下 凹负地貌。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 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
顺构造地貌指的是正向构造(背斜、 穹隆、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 此两者称为顺构造地貌。如背斜成山,向 斜成谷。
逆构造地貌(也称地形倒置)则指的 是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 地相一致。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三、地貌成因分类 根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营力、规模和特
地貌面 根据其产状可以 区分为平面(倾角小于2度) 和斜坡(倾角大于2度)。
地貌线 两地貌面相交形 成的一条线,有时称为棱。地 貌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地貌点 三个或三个以上 的地貌面相交形成的点。
(2)组成物质要素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
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貌的形成演化信息隐藏在构成地
第二章 地貌及第四纪概述
第一节 地貌概述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形态
地球表面任何一种地貌都是由多次重 复,彼此互相交替的各个地貌形态所组成 的,而每个形态又都是由地貌要素构成。
地貌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几何形 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1)几何形态要素
地貌的几何要素主要分为 三种:地貌面,地貌线,地貌 点。
例如:陆地—平原—流水地貌—冲积平 原—河漫滩、阶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经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举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1、人类的闪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闪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非常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想法: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阶段(第四纪)和历史阶段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未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光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光,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想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完整笔记
第一章 绪论1.1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简介地貌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形状、结构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而形成的。
地貌学不仅探讨自然过程如何塑造地球表面,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第四纪地质学则集中于地球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第四纪,大约从260万年前至今,包括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是人类出现并逐渐演化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对于理解现代环境至关重要,因为它涵盖了大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当今世界的自然现象。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紧密相关,因为第四纪期间发生的许多地质事件直接影响了地表形态的发展。
例如,冰川作用是第四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许多地区的地形。
概念定义重要性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理解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第四纪地质时间尺度上最近的一个纪元包括冰期-间冰期循环,对现代环境有重大影响1.2 学科的历史发展地貌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早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系统地记录和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地貌特征。
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在其著作《地质学原理》中提出“均变论”思想,即过去的地质作用可以通过今天仍在进行的过程来解释。
这一理念为地貌学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后续对地球表面动态过程的理解。
进入20世纪后,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地貌学研究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第四纪地质学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最初,人们通过化石记录认识到过去存在过比现今更为寒冷的气候条件。
随后,通过对沉积层中保存下来的花粉、微体化石等生物遗迹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重建古气候条件。
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应用使得准确测定第四纪事件的时间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向前发展。
1.3 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了解当地的地质背景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评估潜在的风险,如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而在农业领域,则可通过分析土壤性质及水分状况来指导作物种植。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的气候、生物界、沉积物的研究、构造的研究、地层的对比与划分。
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独立研究的理由:(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2、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表形态。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作用、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发生的阶段与规律、应用研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3、第四纪底限:2.588Ma B.P.4、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地貌标准、沉积物标志、火山活动、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意义: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产出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关系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可以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产生巨大威胁的地质灾害。
5、地球的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更新世冰期6、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代号:1、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
2、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典型代表(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构造高原、构造平原、构造阶地、方山&尖山、丹霞地貌、剥露构造平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冲沟、沙丘等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如盆地、沙漠等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4.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a切割b过渡c掩埋地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b年间法c其他方法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a.幼年期b.壮年期c.老年期.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a. 幼年期地貌特点: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b.壮年期地貌特点:“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c.老年期地貌特点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形成老年期的时间需很长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一.名词解释:1.风化壳: 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2.古土壤: 指地质时期、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3.残积物: 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4.崩塌: 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5.错(座)落: 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6.撒落: 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7.倒石堆: 上部粒度细、下部粒度粗,细土充填裂隙;显示粗略的分选。
最厚处在斜坡由陡变缓处8.滑坡: 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9.片流: 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片流)对坡面的破坏作用。
10.坡积物: 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11.泥流: 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1.风化作用有几种类型?各包括哪几种作用?物理风化: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过程生物风化。
2.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地质因素(岩性结构、裂隙度等),气候因素,地形因素,植被,时间,人类活动3,试述残积物和坡积物的特征残积物特征:①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下伏基岩有密切的联系②是基岩风化破碎后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质,未经搬运磨圆,未经分选,不具层理③残积物经长期风化,所形成粘土矿物,常粘附在石英砂的表面④残积物的结构等特征向下伏基岩逐渐过渡⑤由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颗粒由细变粗坡积物特征:①坡积物岩性:以片流搬运的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其正态概率为细一段式。
角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短距离搬运,岩性与斜坡上基岩一致②坡积物的厚度:与斜坡形态和坡面流速有关③坡积物结构、构造:由于片流往坡下运动速度逐渐变慢,坡积物呈现水平与垂直方向粒度变化。
平面上,近坡以粗粒为主,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宽度和厚度不大,中部以亚砂土或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碎石透镜体,宽度和厚度最大;近谷底部为亚粘土,厚度不大;有时过渡为坡积——冲积层。
垂直坡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韵律层。
表面常发育古土壤,坡积物层理与坡面倾向、倾角大体一致,岩屑扁平面多顺坡向排列,长轴与坡向近垂直。
4 试对比土壤与残积物的区别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经成土作用发育而成,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使土质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
残积物与土壤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具有肥力其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和残积物的形成快得多。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风化壳,需要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而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形成土壤剖面只需几十年或几百年。
5.简述斜坡重力作用的分类崩塌,错落,撒落,滑坡,土层蠕动,片流,泥流6.简述滑坡要素和主要的滑坡地貌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滑坡地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床,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隙7.简述滑坡形成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候和水分条件,地震,人工活动8.古滑坡的识别标志有哪些滑坡壁遗迹,反坡台阶,坡脚出现渗泉、孤石或弧形突出的堆积体,岩层倾向异常及埋藏高度的变化,滑坡泥、擦痕、滑动面和被填塞的裂缝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概念:1.洪积物: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河流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的堆积物。
2.洪积扇: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河流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冲)积扇。
3.泥石流:泥石流是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4.河谷: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5.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6.隘谷:谷坡陡峭或近于直立,谷宽与谷底几近一致,河谷极窄,谷底全部为河床占据。
7.障谷:是隘谷进一步发展而成,两壁仍很陡峭,但谷底比隘谷宽,常有基岩或砾石滩露出水面以上,可以通行8.峡谷:隘谷和障谷进一步发展形成峡谷。
峡谷横剖面呈明显的“V”字形,有时呈谷中谷现象,谷坡陡峭,坡上有阶状陡坎。
9.迂回扇: 河床侧方移动常常是多次进行的,在每次侧方移动中都能形成大致平行的滨河床沙坝,它们组合成扇形,称为迂回扇。
10.牛轭湖: 截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oxbow lake)。
11.河流阶地: 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12.冲积平原:山前若干洪积扇(或冲积扇)相连形成的中—大型组合形态13.水系: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14.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15.断头河(能够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被夺河在袭夺弯以下的河段二.思考并回答问题:1.列举河床侵蚀和堆积地貌河床基岩经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岩槛、壶穴、深槽河床堆积地貌有心滩、沙洲、边滩和沙嘴等2..冲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有何特征?①①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
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②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
③③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
④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⑤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⑥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3.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特征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4.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河床基岩经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岩槛、壶穴、深槽5.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洪积物:①洪积物具有明显的相变,但比较粗略,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地点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③分选性差④磨圆度较低⑤层理不发育⑥在剖面上呈现多元结构坡积物:①不具分带现象②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一般比洪积物成分更单纯,砾石少,碎屑多,而洪积物砾石丰富③分选性比洪积物差④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⑤坡积物略显层状⑥坡积物多分布于坡麓,构成坡积裙,厚度小;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厚度较大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一.解释名词、概念:1.岩溶作用: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2.岩溶地貌: 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
3.岩溶堆积物: 是指与各种岩溶作用有关的堆积物的通称4.岩溶漏斗: 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5.落水洞: 是从地面通往地下深处的洞穴,垂向形态受构造节理裂隙及岩层层面控制,呈垂直的、倾斜的或阶梯状的。
洞口常接岩溶漏斗底部,洞底常与地下水平溶洞、地下河或大裂隙连接,具有吸纳和排泄地表水的功能,故称落水洞。
6.坡立谷:亦称岩溶平原,是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岩溶地形二.思考并回答问题:1.在图中,判别所示的岩溶地貌名称。
1.峰林;2.溶蚀洼地;3.岩溶盆地;4.岩溶平原;5.孤峰;6.岩溶漏斗;7.岩溶塌陷;8.溶洞;9.地下河;a 石钟乳; b 石笋; c 石柱2,影响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岩溶作用的形成条件)溶蚀作用能否进行及其溶蚀速度主要受水的溶蚀力、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三.对比题:1.峰丛与峰林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峰丛:是一种基部相联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基座的厚度大于峰顶的厚度。
峰丛之间常发育岩溶洼地、漏斗和落水洞。
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一.解释名词、概念:1.冰川: 。
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Glac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