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22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7af9f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b.png)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2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3.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掌握名数改写的一般方法。
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
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0.36×100= 4.08×1000= 30.2÷100= 12÷1000=2、1米=()分米=()厘米 1千米=()米1吨=()千克 1千克=()克1平方米=()平方分米(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使学生能熟练移动小数点。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常用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小数。
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生活中的小数,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汇报各自收集到的小数,并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含义。
老师展示教科书上的图片和做一做,指名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特别指出: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你觉得这个成绩怎么样?小丽的体温是38.5度,你觉得她的体温正常吗?同桌之间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收集的小数的含义。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c16d4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4.png)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对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单独比较谁长谁短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完整地说不能做到,教师要加强渗透和指导。
比较方法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能已经会数,但是却不一定能数得准确,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数数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一个地按一定顺序数数,不容易遗漏、重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难点: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会跳绳吗?有两位小伙伴淘淘和兰兰也喜欢跳绳。
瞧,他们跳得多好!(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淘淘手中的跳绳是什么颜色?兰兰的跳绳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比一比,这两个小朋友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这是豆角先生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比一比二、新知探索1、比长短你认为哪根长,哪根短?学生兰兰的长一些,淘淘的短一些。
你是怎样比的?(拿出准备的跳绳)谁来比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比一比。
学生比的方法不一定准确,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比长短的时候,应该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多出一段的要长一些,少一段的要短一些。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引导:下朋友们用手指一指,书中画的两根拉直了的跳绳,哪端是对齐了的?(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指一指)引导:茄子先生还有一个要求,它要小朋友在长的那根绳子后面的方框里画“√”小朋友们会画吗?试一试。
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1)
![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29c99025022aaea988f0f0f.png)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四)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比(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 “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图形放大缩小”“路程与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二、认一认
1、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说一说
1、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2、计算比值。
四、练一练
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
五、全课小结
1、“比”的概念。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补评:
从分析淘气的照片的像与不像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接着,让学生自己研究照片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明白照片为什么像与不像,从而引出了比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30760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2.png)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和体会比的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北师大教材设计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图形的缩放”“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活动,让学生感知“比”的概念的做法,其中渗透“图形的缩放”是同类量的比较,“速度与苹果价格”是不同类量的比较。
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按一定的比来分配应用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虽然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比,但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形式上。
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系列情境,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比。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0184698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c.png)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素材,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比的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2.教学难点:比的化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较两支球队的实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者的比较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探究比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比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比。
3.比的化简: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的化简方法,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应用拓展: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1.比的含义比 = 前项 ÷ 后项2.比的化简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7f7a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6.png)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教授生活中的比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的表示方法及比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及比的基本性质;2.掌握比的表示方法;3.学会比的比较;4.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比。
三、教学重点1.比的概念及比的基本性质;2.比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难点比的比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谈论生活中的比,引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2. 理解比的概念及比的基本性质(10分钟)1.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2.讲解比的基本性质;3.在黑板上写出比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3. 掌握比的表示方法(15分钟)1.将小数、分数等的表示方法与比作对比;2.讲解两个数值之间的比的表示方法;3.以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比的表示方法。
4. 比的比较(20分钟)1.用阶梯式法、交叉法等方法进行比的比较;2.以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掌握比的比较方法。
5. 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比(10分钟)1.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比的运用;2.发放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比的例子。
6. 常见问题解答(5分钟)解答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惑及问题。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查学生对比的理解程度;2.通过生活中比的寻找,评估学生对比的运用能力及水平。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2.在找到的生活中的比例示例中,写出比的表示方法及比的大小关系。
八、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案。
九、教学建议本课时重在深入学生对比的认知,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抽象的概念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使学生更易理解比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比的比较,以多种方法进行比的大小关系的验证,以使学生掌握比的比较方法。
并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引导其寻找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以此来对比的常见型及其表达方法进行进一步学习及讨论。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48cc3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0.png)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数学素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比,了解比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将对象按指定特征按大小关系排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比较能力。
2.学科素养目标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的含义及将对象按指定特征按大小关系排列的方法。
难点: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用比的形式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适当的整体归纳、灵活的问答、多元化的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比这个概念,比如说大象比小狗要大,那么你们是不是都知道比的概念是什么呢?(等待学生回答)那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幅图:(出示图片)请看这幅图,哪一对动物比较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新课讲解:那么正式的比定义怎么讲呢?比是用来表示两个事物的大小关系的,一般表示成“a∶b”的形式,a叫做被比数,b叫做比数,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请看这张表格(出示图片),假如我们要求出几年级的花卉展共展出多少盆花卉呢?4∶3这个比代表着什么?3年级展出了什么样的花卉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正确的答案是:3年级展出了120盆小红花,即比数是120,被比数是160,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比得出4年级在本次花展中展出的花卉数量是160÷3×4=213.31(约数四舍五入)盆。
3.思考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概念,那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请你们尝试将这些物品按照大小关系排列(教师出题):2次方、1次方、3次方、4次方;大象、老虎、狮子、豹子;1/4、1/8、1/16、1/2,请同学们在纸上进行标注并讲述自己的思路。
4.游戏环节:比大小接力赛1)将同学们分成若干队,每队5人。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课件(共26张PPT)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4f69d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1.png)
作业1:完成教材P71练一练5、6题。 作业2:完成教材详解项
值
知识提炼
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
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 3.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一个数,这个
数就是比值。
小试牛刀 判断对错
(1)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可以记作2∶0,所以比的后项可
以是0。
( ×)
(2)16 既可以看成一个分数,又可以看成一个比,还可
1.小兰的身高是1 m,爸爸的身高是170 cm。能 不能说爸爸和小兰身高的比是170:1?为什么?
答:不能。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比,应该化 成相同单位再比。
2.看图回答问题。 (1)你发现这些图形的 长、宽有什么关系? (2)写出几个比。
8∶5 8∶3 4∶3 (答案不唯一)
图片见教材P70
4.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境吗? 例:上周天气晴天天数和阴天天数的比是3∶4。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 读写比,会求比值,体会认识比的重要性。
(重点)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
观察上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A 像?右面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例题分析
为了找出图B与图A形状相同的原因,可以将 这些长方形画到格子中,如图所示。
以看成一个比值。
(√)
(3)最小的质数与它的倒数的比的比值是1。 ( ×)
小试牛刀 根据下列信息写出比。(选自教材P71练一练第3题)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120∶2 。
付的钱数与买的米数的比是 72∶4 。
(1)谁快?
小学数学新北师版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案第一课时
![小学数学新北师版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0ea043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4.png)
小学数学新北师版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案第一课
时
小学数学北师版六年级上册
《6.1生活中的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法,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的,理解比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能利用比的知识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相关的精品练习题。
使用“学乐师生”APP 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欣赏神九的视频)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今年6月16日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的壮观景象。
当然说到神九我们就会想到“神女”——谁啊?谁来说说你了解刘洋多少?
开课:刘洋生于1978年10月,今年34岁。
谁能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的?
师:今年刘洋34岁,同学11岁。
看到这两个信息,从数学的角度,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课件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711e3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7.png)
拓展拔高
1:3
1.5:3 0.5
7.量一量,找出你身上的“比”。
4 :0 76 :77
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 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 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 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基础练习
1.看图回答问题。 ⑴你发现这些图形的长、 宽有什么关系? ⑵写出几个比。
2.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境吗?
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含义。
填一填,说一说。
⑴谁快?
路程 时间
马拉松 选手
40km
2时
骑车人 45km 3时
路程与 时间的比
速度
40:2 45:3
20千米/时 15千米/时
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课堂总结
生活中的比
1.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在一个比中,比号前面的数是比的
前项,比号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
3.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这个比的比值。
4.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用字母表示:
a:b=a÷b=
a b
(b≠0)
商 分数值 比值
3.根据下列信息写出比。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120∶2 。 付的钱数与买的米数的比是 72∶4 。
4.根据下列信息写出比。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2∶40 。 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12∶3 。 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是 9∶3 。
5.蒸包子用的面,可以用面粉1000g,水500g,干酵母4汤匙(10g), 白糖10和成。 ⑴ 写出面粉和水的质量比。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f78b5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7.png)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
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因此,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
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https://img.taocdn.com/s3/m/b58e2f290b4e767f5bcfce07.png)
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补评:教学过程: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这位朋友现在没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相片,大家想不想看?(出示A 、B、C、D、E四张照片)看看哪几张照片和A比较像,哪几张照片和A不像?为什么有几张照片和照片A比较像,有几张不像?你猜猜大概和什么有关?二、交流研讨,探究新知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几张照片放在格子图中,请看,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那么照片A长是(),宽是()。
请大家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几厘米?为什么有几张照片比较像,有几张不像?看看能不能从这些长和宽之中找到答案。
2. 我们观察一下,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
3.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反馈交流。
预设一:A、B、D三幅照片长和宽都是同时缩放相同的倍数。
预设二:A、B、D三幅照片长都是宽的1.5倍。
A : 6÷4 =1.5B: 3÷2 =1.5C: 3÷8 = 0.375D: 12÷8 =1.5E: 12÷2 =6现在谁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C和E不太像?4.观察这里所有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5.归纳特征,总结思辨比的意义像上个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6÷4又可以说是6:4读了这句话,你觉得最关键的词是什么?(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实际上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呢?(相除关系)反过来,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都可以说成是这两个数的比。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ca4d5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0.png)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应用生活中的比。
2.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应用比的概念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生活中的比的概念。
2. 根据情景应用比的概念计算。
教学难点:1. 能够熟练地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PPT课件,便于展示生活中的比的相关情景。
2. 课堂上需要准备足够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思考和练习。
3. 准备黑板、彩笔、擦子等教学工具。
二、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海报、图片、视频等方式,使学生先对生活中的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寻生活中的比例,例如:找到一个比例最近的事情、物品或人。
三、讲授1. 什么是生活中的比例教师介绍什么是比例,什么是生活中的比例,以及它们在各个实际领域中的应用。
2. 根据情境应用比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概念进行计算。
例如:根据某个水果市场的价格表,计算出不同数量的水果的价格比。
3. 生活中的比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比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在购物时,如何通过比例的概念来选择合适的商品?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生活中的比练习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总结教师通过总结讲课内容,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强化教学效果。
五、作业教师布置一些生活中的比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生活中的比例:根据情境应用比的概念生活中的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七、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生动具体,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
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比例有了深入的认识,对比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b425e4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9.png)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以及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等知识,对数的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比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对求比的方法也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比,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衣服的尺寸、食品的配料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隐藏着比。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比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生活中的比》。
2.探究比的概念: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意义,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学习求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求比的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求比的方法。
4.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的打折后价格、比较两种食品的配料比例等。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99cba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4.png)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材内容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会看到数学的影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比”,那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比”?2.那么关于“比”,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推开“比”的大门,看看能否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联系旧知,理解含义。
冲糖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就以冲糖水为例,假如糖水中糖与水的体积比是1∶8,你是怎么理解1∶8的?大家刚才在描述的时候都说到了几个非常熟悉的词:份、分数、倍。
我们发现,除了从份的角度、分数的角度、倍的角度,今天我们又多了一个表示关系的角度——比,可见“比”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是紧密联系的。
那么“比”又有哪些地方不同于它们呢?那我们还是回到冲糖水的事情中来继续研究。
2.小组合作,发现规律。
(1)变中有不变。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冲糖水,你们会吗?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方案记录下来,并观察奶粉和水的变化,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家说了这么多变的,就没有不变的了吗?师小结:糖和水的体积在变,而它们之间的1∶8的关系始终不变,也就是糖水的甜度始终不变。
(2)隐形的尺子。
如果我多加水,让糖与水的体积比是1∶10,会怎么样?那如果要再淡点、再淡点……如果我多加糖,让糖与水的体积比是5∶8,会怎么样?那如果要再甜点、再甜点……提问:同学们,看来这个“比”啊真了不起,它居然可以用它的变化测量出水的甜与不甜,你觉得它像什么呢?师小结:“比”像一把隐形的尺子,可以用来度量糖水的甜度。
六年级上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1
![六年级上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1](https://img.taocdn.com/s3/m/1aa52de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3.png)
六年级上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1《六年级上第 1 课时生活中的比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这个概念无处不在。
从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到衡量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性价比,“比”一直伴随着我们,帮助我们做出各种决策和判断。
让我们先从身边最常见的例子说起。
比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同学们会比较自己跑步的速度。
小明跑 100 米用了 15 秒,而小红跑 100米用了 18 秒。
为了知道谁跑得更快,我们就可以用“比”的方法。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小明的速度是 100÷15 = 667 米/秒,小红的速度是100÷18 ≈ 556 米/秒。
通过这样的比较,很明显小明的速度比小红快。
再说说我们购买水果的时候。
苹果 5 元一斤,香蕉 3 元一斤。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哪种水果更实惠,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单价。
这里的单价其实就是一种“比”。
我们可以计算出买 1 元钱能买到多少斤苹果和香蕉。
对于苹果,1÷5 = 02 斤;对于香蕉,1÷3 ≈ 033 斤。
这说明同样花1 元钱,能买到的香蕉更多,所以在价格上香蕉更实惠。
在我们的身体成长过程中,“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会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高、体重标准,来判断我们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比如,六年级的男生平均身高是 150 厘米,如果小明六年级身高是 140 厘米,那么通过与平均值相比,就可以知道小明的身高可能相对较矮,需要关注营养和锻炼。
“比”还在我们的学习中经常出现。
比如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会比较同学们的分数。
小红数学考了 90 分,全班平均分为 80 分。
通过计算小红的分数与平均分的差值,90 80 = 10 分,可以知道小红的成绩高于平均水平10 分。
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也能让我们自己清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除了这些具体的例子,“比”在数学中还有更深入的应用和意义。
在数学中,“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1.填空.
分享本来不属于东西,属于事,就像颜色不属于物体,属于事,就像美丽不属于物,属于事,就像爱不属于物,属于事,她依赖于人的心存在,但分享给你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和感受,有这些就够了,不管是物是事,不管天荒地老,我就是需要这种感觉,谢谢你的下载与我在这个世界开始链接.(word 文档可以删除编辑)
(1)在3∶7中,比的前项是( ),后项是( ),比值是( ).
(2)4÷5=( )∶( )=)
()( (3)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
(4)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 ),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 ),比值相当于分数的( ).
(5)长方形的长是12cm ,宽是7cm ,长和宽同时增加5cm 后,长与宽的比是( ),比值是( ),长于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
(6)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4,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判断.
(1)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放了20克盐,则盐和盐水的质量比是20∶200. ( )
(2)比值是5
4的比只有一个. ( ) (3)8∶7可以写成87,比值是8
7. ( ) (4)a 与b 的比是1∶6,a 就是b 的6
1. ( ) 3.一个三角形A 的底是3cm ,高是4cm ,另一个三角形B 的底是8cm ,高是6cm ,它们面积的比是多少?
参考答案∶
1.(1)3 7 73 (2)4 5 5
4 (3)4∶1 (4)分子 分母 分数值 (5)17∶12 1217 17∶58 58
17 (6)5∶9
2.(1)× (2)× (3)× (4)√
3. 3×4÷2=6(cm 2)
8×6÷2=24(cm 2)
答∶三角形A 和B 的面积比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