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数字媒体传播概论 彭兰著

合集下载

[练习]数字媒体传播概论 彭兰著

[练习]数字媒体传播概论  彭兰著

[练习]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数字媒体传播概论》第一章P3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即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传播等。

P5数字传播技术的特点:1、技术获得的低门槛;2、信息制作的低成本;3、复制与传播的便捷;4、存储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5、信息传播的双向性;6、传播模式的多样性;7、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花、融合化。

P2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第二阶段(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第三阶段(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第四阶段(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的运营的转折;第五阶段(2003至今):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

P30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电视数字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P32媒介融合对传媒业的主要挑战:一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挑战;二对传统业务流程及机制的挑战;三对传媒业传统格局的挑战。

P35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一从专业传播到全民参与;二从固定传播到移动传播;三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四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五从机械传输到智能传输;六从信息互联到万物联网;七从数字媒体到数字社会。

第二章P54手机媒体的的传播个性:一信息接收的贴身性;二传播情境的私密性;三信息落点的明确性;四传播的可延续性;五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第三章P61即时通信传播的基本特点:一点对点的交流结构;二同步的交流时效;三交流的可控性;四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五一个人为节点的复杂的交流网络。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第三版31页文档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第三版31页文档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的余香。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第三版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关于Web2。

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

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

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

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第十章《新媒体导论》彭兰著[25页]

第十章《新媒体导论》彭兰著[25页]
公众媒介素养: 信息消费者素养 信息生产者素养
公民素养
传媒业者媒介素养: 信息生产素养 信息消费素养
政府机构与官员媒介素养: 媒体管理者素养 媒体使用者素养
Thanks.
文化 行为
文化 产品
文化 秩序 格局
新媒体 文化
文化 事件
文化 产业
文化 精神
文化 现象
三、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动因
新媒体文化的形成,有着自己内部的动力系统,也有外部推动力:
技术-经济-政治:外部力学系统 主流文化:初始标靶 用户互动:助推力 个人诉求:原动力
10.3 新媒体技术及“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的含义
社会参与素养 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规则 和他人的表达权、理性表达与讨论。
二、新媒体时代传媒业媒介素养新拓展
新媒体背景下,传媒业者的素养的拓展,主要包括以下: 1.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
对社会化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
对社会化媒体资源协调、组织、整合
运用社会化媒体自我拓展的能力 把握社会化“公”、“私”界限
新闻报道、跟帖 即时通信、手机短信 博客、维基、SNS
微信、微博、网上签名
三、新媒体中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1.新媒体舆论的形成
舆论起点
导火索事件引 发关注
舆论中间环节
讨论的扩散
舆论最终达成
意见的整合
三、新媒体中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2.新媒体舆论的互动
与传统媒体互动
与现实空间互动
三、新媒体中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四、中国新媒体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
在中国新媒体舆论发展的过程中,有几组关系值得关注:
=现实民意?
1.新媒体用户是否代表社会各阶级? 2.新媒体舆论能否代表新媒体用户意 见?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表1-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表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协议(1)网络协议的含义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共31页文档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共31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引言网络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来传达信息、传播观点、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该书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了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传播的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的解释,读者可以对网络传播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传播媒介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的技术与工具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包括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和工具,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网络传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对实际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实践方面。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的管理与战略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战略问题,包括网络品牌建设、危机公关、网络口碑管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网络传播的战略和管理网络传播的过程。

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通过对未来趋势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网络传播的方向和发展。

结论《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学生、从业者以及对网络传播感兴趣的人士都是一本必备的教材。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传播工作中。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3)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3)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3)2.网站传播的特点 (3)第二节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4)1.网络论坛的形式 (4)2.网络论坛的作用 (4)3.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6)第三节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6)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6)2.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7)3.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7)4.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8)第四节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会化舞台 (9)1.博客的社会意义 (9)2.博客的传播结构 (10)3.博客的传播特点 (10)4.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1)5.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11)第五节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11)1.维基及其传播的基本特点 (11)2.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2)3.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 (12)第六节SNS:小世界的映射 (13)1.SNS的基本含义 (13)2.SNS的传播结构 (13)3.SNS的传播特点 (14)4.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4)第七节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15)1.微博的社会意义 (15)2.微博的传播结构 (16)3.博客的传播特点 (16)4.微博的传播特点 (16)5.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 (17)第八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18)1.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18)2.微信朋友圈及其影响 (19)3.微信群及其影响 (20)4.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 (21)第九节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21)1.APP兴起的技术基础 (21)2.APP及其传播特点 (21)第十节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22)1.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从现场到在场 (22)2.社交互动性直播:“表演”“在场感”及“陪伴” (23)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网站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构。

彭兰新媒体导论思考题答案

彭兰新媒体导论思考题答案

一、为什么要从多重属性角度认识网络?答:(1)网络传播的复杂性,源于网络并存的多重属性和相互交织的多种传播形态。

从多重属性了解网络,是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的重要基础。

网络具有技术平台、传播媒介、经营平台、社会形态等多重属性。

这些属性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交叉作用。

①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启示我们要跟踪技术变革的轨迹,及时关注其所带来的影响。

②网络传播的特性突出表现为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与网状化,这些特性对指导媒体网络传播实践有重要作用。

③认识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是利用互联网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

④了解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是把握当下现实社会本质特征和问题的重要环节。

(2)网络传播是一种复杂的传播,对它的认识与研究不能局限于大众传播视角。

从多重属性角度认识网络可以为网络传播的研究提供更为宽阔的视野。

二、结合网络技术发展谈谈你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介观,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

(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其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即讯息”的表现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还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3)网络技术对媒介即讯息”的诠释在新媒体交互发展的时代下,“媒介即讯息更加清晰地显示出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的程度,更加说明了媒介技术的运用比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深刻、更彻底。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络传播概论(彭兰)第⼆章知识点整理⽬录第⼀节⽹络的多重属性 (2)1.⽹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2.⽹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3.⽹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4.⽹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第⼆节⽹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1.⽹络中的⼈际传播 (7)2.⽹络中的组织传播 (8)第⼆章⽹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节⽹络的多重属性1.⽹络的技术平台属性(1)技术进步与⽹络功能的良性互动世界各国在⽹络技术上的⼈⼒与物⼒投⼊带来了⽹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步拓展⽹络应⽤的⼴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化等各⽅⼒量对于⽹络的关注以及在⽹络中的投⼊。

(2)⽹络技术的特点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

它不仅是⼤众传播的⼿段,也是⼈与⼈沟通的⼿段,来⾃⽤户⽅⾯的驱动⼒,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

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产与⽣活的各个层⾯。

因此,它的发展动⼒更为多元、强劲。

(3)防⽌“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当我们研究⽹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向可能起到的作⽤,否则就可能陷⼊“技术近视”的沼泽。

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个动⼒,⽽政治⼒量、经济⼒量的⼒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络的传播媒介属性(1)⽹络传播的复合性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a) ⽹络是⼀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站、客户端、电⼦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体的传播⽹络。

B. 传播⼿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的含义:a) ⼀是指⽹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种形式的信息;b) ⼆是指在有关某⼀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多媒体⼿段。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 彭兰著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  彭兰著
2、信息制作的低成本; 3、复制与传播的便捷; 4、存储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 5、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6、传播模式的多样性; 7、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花、融合化。 P20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第二阶段(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 第三阶段(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 第四阶段(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的运营的转折; 第五阶段(2003 至今):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 P30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电视数字网、下一代 互联网演进的过程,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P32 媒介融合对传媒业的主要挑战:一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挑战;
大量名纳%义税以对人上万外游以元经纳离大挂,营税于家靠2,人征0查共经1并单管5着 询同营年向位范这 分探为1报被2-围一 析87讨主告挂流月户之系 、。, 靠域实,外列 下 挂 人综现小。问 户 靠交上合税规原以题 调一人通缴治款模则X对 查、(道运管X理2企.X走.2.县X车护输理6实业X等 体1X访万0为辆县岸业费施2(县级 布师合的元2全例所对工是。户方三交: 置专治方;部,有交是程国 ,案)通X与业理法我为截人通X学.民 客设监运、措.论的.。县准道至)输9校经1运计测输教施文(任、一并交考路2,运实济3范业育设0五务纳、对通户工证作对1将业现的围税以计5)目税高调业,种号者年国车税社传与收及.林标.人提校查主货:.6内辆收会统7月时征为研草与户出行的要运X(培的登政功行底段管衡究X措规数教了政情以运一训一记策时能业,.基量。.施模题增学现管况自输).单念些在执间的,1共本一高设.目加在理进1主4设位.也高被.行(:浅前实6有情所校6计:,户标一的行经计:在校(挂情四X谈提施登况高在.以但。活些基一营原.X发的一.靠况)新。营记 校实9X摘X远据把动高本般和则生行四)人和监鉴形自改的X 是现要低统思,校概性挂.针着政、治.(X征测定式2增.交X否教:1于7计想配行念分靠河、巨管水理货X管世(内单级下后通治具学小地,和合政析经为县政大理土任运情纪二容位领高,一输理备和流税2行高管内,营例共策的具保务企况以)0方:导校如、运论竞科域1移教动校理容提为浅有,变有持.业4开后总法X.安行何强业学争研.年综交育统的 出主谈交6X这提化一监)展,体与排政加化纳(习力两交日…前活一学弊 加,小通两高,定测名了随布频,各管强理税二,的项通期…移动到生端国强我流运个政大的.下专着局.次扎项理交论人).帮全一重运:县交、全更,外税分域输1中治学借,题社.实任的通能0X治.助面个要输X.交的两军好并知收局综企(心敏校鉴以X8调1会工务创运X力理下武重职6(企1通户项和地在名征管合业一任锐园意-被研的履作新输2提目,装要能目三业运数重公完以教管理,治04)务性的义挂以。飞作 职,同路业19高标在自指是 )现输,4大安成上育工户企理监,和陈。靠X调速、为 。严时径的,.我全己标建 帮工税.行教现基学作,X业实.测内鉴旧 人研发…一 我格, 税6始队的。立县录助程款业政育役学础家的(其9施目抓别的 主展…名 大按不 收0终官头本在X一工措3税治等部目之乌建三中方的、管能行关7要X,中消 量照断摘管坚兵脑论行、3作施收上一队标申议)案.河实理力政键.采我队建防 阅部提要理.持的,文政项实设征的系政。,斯1建般设为践、。管词取国政0设监 读队高 ?讲学共提,管目践计管(坚列治新着基与设计例执外在理:数高治、督 和的自 笔话习同高对理区 .情二任定工形重提规.浅法树改模高.据校指坚执 学条身随者精者努党高的8概姓 况)期性作式阐出模谈为形革式校(的导持法 习令政着带神强力性校基况名通调情监以和。会下述学.小民象强已行四.教员.全干 了条治社,下修行础.:过研况6测来思下议,了校.节、,警经政).三育2面部 公例觉会3加积学,养政之X任)0,想面上高要看二。坚扎和很管河1、事X协, 安和悟的工极习我,管上职6障我上是来校有,、身持实两难理年总业现调只 部各,不环参者以进理,以四通的我,行三养小份严开学管;述也将可有 1项自断节加胜对一的也畜来1个过纯任深政要殖流证格展一理创职9在本持自规觉发看讲的工步基就牧的、方认洁职刻管素成域号执、做好新报发人续身章学展,党观作坚本说业学1个面真性以领理,本综:法部两当路告2生任发业制习和产性念高定概行习0指看学。来会的即高X的队项今径、…期展务度政进 3品、,度理念政值锻X标,习 的质创行8,重正快;规1…以、知管治步0 加守把负想进管2的炼之仍党 主总量新政0人要规大节举1模来2建构识理,工党加责信行理号1和头一然的二要书路管自才意化教奏措8的设建水和论人粗规强的念简令.工,6;存十、工记高径理任技义建育的 、%履全社平约,们放、学精,单以作…同全在八强作系低和中术,设中校 。产职们省会过束认的,严习神进概及实肉比县困大化,列举队不坚、的园 业情养肉主硬部真生我缺党,一述新.践牛增牛难、学特讲已3指足持精所师 化况吨育牛义,队贯活知乏纪强团…,发,产长期存和全习向话经导。执细学生虽为述,之养和才彻方识品反化结…布我业3曾栏问军,各精成员 的法化、日然方0职占恩殖谐能紧执式、牌腐素和实尽.情经6题和提位神以开5各为管所常X向如6全发的基社适紧行和4教带倡质施职况5X教,公高领%来发位民理得,4下县期言:地会应围党观的给动廉作领尽,5调过主安自导通,区老、工推头:肉以,一县的当绕肉我;教为中《责达查的我要现身汇过在消师服作所动, 类来为是的深前灭路牛做从育长队建的到与问的表役知报政支防,务获肉同 产关我父目刻消火线养人市等期支筑完了思候老现部识如队大我人三,牛比一量心们母标内防救、殖尊的场活坚部设成省考和师在队储下代的民严生增个、的支上,涵工援方呈敬道环动持一计了级 崇,:政备大表心的三产长无加1持了父把,作和现的理节,班防上肉 3生高脑从治和 队市中思实持3愧.强我生母发更的执5出各,看使一人火4牛观的海养工 党长%务委充想专.续于政市动给展加需勤3蓬位让,我项务规基,%、敬中殖作委述近的、满得题发党治真教的了肉清要训勃老我市深工实范;地出价意浮环会能的职年思市感到展、学育一我牛醒,练的师在受场刻作求》肉县栏值!现节议力领述来想人慨进。无习事课们产地才发,实益范认来真G牛“肉,观向出看精 导廉,大一 …,B党业生认能展同际无围识抓出要牛提,今他神 报5X学端、思步 …坚纪发听命作识更0势志工穷较到。栏X求产高坚天们发和任0告一正市绪提积一市定政展后和为到好1县头们作。窄加我3肉值自持受熟展习期 做思政又高4极、2正纪的很血调强立,:中人强深9牛0达身人到悉方近以专想府回,2参发1 确条社受肉结化足但 0更的营党知6存2终的民表式平来头题作、到增年加展.的规会启之构服丰 6是加一销的栏以思利彰面落总,亿,教风市了强庆消各现政,各发躯、务富 从在一明生模执1高想益的孔后书元同育,政自了祝防项状0治始界、;转意的述养这、确最式政万标觉第“和,记比。提协己教中政 方终人深一识饲职殖美不方难陈能头准悟一十表科占增在升,的师队治 向坚士受是式草人、好断向忘旧力和严和;佳情技系长学思向童节副教2 持表教老、资:加的,、;0�

(完整word版)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

(完整word版)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第一章P3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即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传播等。

P5数字传播技术的特点:1、技术获得的低门槛;2、信息制作的低成本;3、复制与传播的便捷;4、存储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5、信息传播的双向性;6、传播模式的多样性;7、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花、融合化。

P2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第二阶段(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第三阶段(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第四阶段(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的运营的转折;第五阶段(2003至今):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

P30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电视数字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P32媒介融合对传媒业的主要挑战:一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挑战;二对传统业务流程及机制的挑战;三对传媒业传统格局的挑战。

P35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一从专业传播到全民参与;二从固定传播到移动传播;三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四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五从机械传输到智能传输;六从信息互联到万物联网;七从数字媒体到数字社会。

第二章P48数字媒体的传播共性:●传播的复合性: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传播功能的多重性;●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的开放性:传播格局的开放性;传播过程的开放性;●传播的多级性●传播的网状化P52数字媒体的传播个性:P53网络媒体的传播个性:媒体利用的全时性;媒体空间的海量性;信息文本的非线性化;信息组织的层次性;媒体使用的个性化。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

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

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

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

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1)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1.数据化生存 (1)2.表演化生存 (2)3.节点化生存 (3)4.并发性生存 (4)第二节网络用户的需求 (4)1.关系需求 (4)2.内容需求 (5)3.服务需求 (5)第三节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6)1.“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 (6)2.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网络用户 (6)第四节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7)1.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7)2.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7)第五节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8)1.网络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 (8)2.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9)3.“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9)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1.数据化生存(1)数据是个体思想与见解的记录,也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形态,数据成了个体的映射与化身。

(2)数据在记录个人行为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社会场景、社会活动,并传达出背后的社会情绪,与大众传媒的记录形成一种补充印证的关系。

媒介组织根据用户生产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完成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同时,这样的数据化也会使个体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3)个体数据的类型A. 从个体对数据的控制关系来看a) 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例如注册信息等;b) 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例如微博等用户创造数据;c) 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数据,例如穿戴设备数据等。

B. 内容型数据和活动型数据a) 内容型数据:用户行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直接在网络中发布的内容;b) 活动型数据:不是用户有意识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活动的附属产物,是对行为的重要记录,甚至是研究用户个性的重要依据。

2.表演化生存(1)“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在网络中的人际互动中,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

头像、昵称、交流手段、自我披露程度等,都是表演的策略。

表演不仅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在网络的群体互动和其他各种平台上,表演也是用户的一种常态。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B. 相关的通信设备;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

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共31页文档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共31页文档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第一章P3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即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传播等。

P5数字传播技术的特点:1、技术获得的低门槛;2、信息制作的低成本;3、复制与传播的便捷;4、存储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5、信息传播的双向性;6、传播模式的多样性;7、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花、融合化。

P2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第二阶段(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第三阶段(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第四阶段(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的运营的转折;第五阶段(2003至今):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

P30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电视数字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P32媒介融合对传媒业的主要挑战:一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挑战;二对传统业务流程及机制的挑战;三对传媒业传统格局的挑战。

P35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一从专业传播到全民参与;二从固定传播到移动传播;三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四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五从机械传输到智能传输;六从信息互联到万物联网;七从数字媒体到数字社会。

第二章P48数字媒体的传播共性:●传播的复合性: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传播功能的多重性;●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的开放性:传播格局的开放性;传播过程的开放性;●传播的多级性●传播的网状化P52数字媒体的传播个性:P53网络媒体的传播个性:媒体利用的全时性;媒体空间的海量性;信息文本的非线性化;信息组织的层次性;媒体使用的个性化。

[全]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全]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考研真题详解1融媒体(北大2019年研;中传2019年研)答: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融媒体是一种信息共享,依据媒介属性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能够打破新旧媒体的壁垒和“界限”,实现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融媒体平台倡导的是信息源中心化,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效结合,实现资源通融、传播互融共享、利益共融。

融媒体中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设计了“中央厨房”或称指挥中心的地方,得到同一传播信息源后,经过传播技术处理,分发到不同的新旧媒体平台,供该平台属性用户群进行阅读与传播。

2MCN(清华大学2019年研)答:MCN即Multi-Channel Network,是指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是一种新的网红经济运作模式。

作为舶来品,MCN模式源于国外成熟的网红经济运作,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通过将平台下不同类型和内容的优质PGC (专业内容生产)或UGC(用户原创内容)联合起来,以平台化的运作模式为内容创作者提供运营、商务、营等服务,帮助PGC或UGC变现。

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MCN能够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最终实现稳定的商业收益。

3阿帕网(清华大学2019年研)答: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问世,是现在互联网的前身,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ARPA)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有4台计算机相连。

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能正常工作,即计算机可以通过任一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

这种特性,使计算机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阿帕网的主要特点包括: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利用分散控制结构;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机;采用分层的网络协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数字媒体传播概论》第一章P3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即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传播等。

P5数字传播技术的特点:1、技术获得的低门槛;2、信息制作的低成本;3、复制与传播的便捷;4、存储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5、信息传播的双向性;6、传播模式的多样性;7、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花、融合化。

P2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第二阶段(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第三阶段(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第四阶段(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的运营的转折;第五阶段(2003至今):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

P30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电视数字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P32媒介融合对传媒业的主要挑战:一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挑战;二对传统业务流程及机制的挑战;三对传媒业传统格局的挑战。

P35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一从专业传播到全民参与;二从固定传播到移动传播;三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四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五从机械传输到智能传输;六从信息互联到万物联网;七从数字媒体到数字社会。

第二章P54手机媒体的的传播个性:一信息接收的贴身性;二传播情境的私密性;三信息落点的明确性;四传播的可延续性;五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第三章P61即时通信传播的基本特点:一点对点的交流结构;二同步的交流时效;三交流的可控性;四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五一个人为节点的复杂的交流网络。

P68网络社区的含义:根据美国学者瑞恩高对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开展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我们可以理解社区网络泛指网络中具有一定的稳定关系、互动频繁并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的社会集合。

P89博客平台的社会属性及影响:博客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社会空间,两者交织使博客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和影响。

1、作为双向媒体的博客成为网络中的“个人中心”;2、作为社会资源及形象管理工具的博客促进社会交往;3、作为社会节点的博客成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能量交换器;4、作为生态系统博客世界与社会生态交互作用;5、分权后的博客世界重塑权力关系;6、作为民间记录平台的博客有助描绘更完整的历史图卷;、作为文化沃土的博客世界“助长”多元文化。

7P94搜索引擎传播的基本特点:1搜索引擎传播对原始信息传播平台的分解;2……对传播者的集中化,线性化和序列化作用;3网民搜索能力与传播效果的关系;4网民搜索行为的独立性与关联性;5传播内容的想对无序性:排名结果不必然反映内容质量高低;搜索引擎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提供的内容不必然与用户需求吻合。

P100维基用户的“是用于满足”:1社会分享需要、2自我提升需要、3社会报偿需要、4自我表达需要。

P103 SNS传播的概念及基本特点:可称为社交网络服务,主要作用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这类服务往往是基于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

如电子邮件,微博,人人网,实时消息服务等。

1SNS是虚拟互动向现实互动的转折;2SNS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一种弹性社交;3SNS集多种互动形式于一体。

P108微博传播的基本特点:1内容上“微”型化;2传播的移动性;3信息转发与评论的便捷性;4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5传播的碎片化;6信息传播与社交有机结合。

P112微博传播的社会影响:1对新闻传播的冲击;2对着会舆论形成的影响;3对社会生态的影响。

第四章P118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1信息传播启动迅速;2信息落点明确;3传播的再延续性强4信息内容聚焦度高;5中心式传播与网状病毒式传播并存P125手机社区传播的特点:1手机社区以“快餐式”互动为主;2……的服务性需求凸显;3……与网络社区的互通性。

第五章P130数字时代专业新闻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首先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其次非专业人员参与数字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再次专业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不仅仅是新闻与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P132网络受众的一般特点:个体性、社会、虚拟、自主、参与性。

P141网络媒体消费者的忠诚度(如何形成如何培养):内容建设:信息仍是网民最大的需求之一,但内容建设不仅是网站编辑的工作,web2.0时代用户建设的内容也是网站内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的参与为网民间关系的形成、网民与网站关系的维护提供了一种重要方式;界面建设:网站设计类似于商店的店铺设计,稳定、快捷、易用、人性化的界面可以让人保持持久的访问兴趣,技术产生的黏度同样可以为为网站带来用户忠诚度;服务建设:电子邮件、搜索、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服务,对于维持网络的品牌忠诚度有重要作用。

服务本身的粘着力也会转化为网站的黏着力;社区建设:论坛与社区的建设是实现网民意见的自由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维系网民关系的基本纽带,有直接维系了网民与网站间的关系。

P144网络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1大多数受众参与新闻生产是非制度性的;2受众新闻生产会的能量大小取决于网络聚合的效能;3手中新闻生产对专业机构生产具有依附性和嵌入性;4受众的再生产过程可以生产一种“正反馈”效应。

P147作为信息生产者的手机用户:1手机用户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能量更大;2手机用户的转发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筛选机制;3手机用户的公共信息生产行为多源于人际传播动力。

第七章P209 超链接的含义: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一个特殊手段。

它使得网络文本在写作与阅读等方面产生看一些根本性的区别。

超链接在本质上属于一个网页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允许我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连接的元素。

各个网页链接在一起后,才能真正构成一个网站。

所谓的超链接是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个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

当浏览者单击已经链接的文字或图片后,链接目标将显示在浏览器上,并且根据目标的类型来打开或运行。

P210 网络新闻的基本层次:标题内容提要新闻正文关键词或背景链接相关文章正延伸性阅读P220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整合的作用及特点:作用:1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的一种有效方式;碎片化表现:(1)在时效性压力下形成的新闻碎片(2)新闻的简单堆积带来的碎片化(3)不同形式的新闻缺乏有效的整合带来的碎片化2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特点:首先,它是以某一稿件为骨干的,其他稿件都是以它为中心服务于它,因报道线索明确。

其次,这种报道相对于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来说容量相对较小,通常也不是可再延展的,即不会反复更新。

最后,它往往是对现有的新闻素材的被动利用,其新闻稿件可以出自不同的来源。

P225\227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1采访型专题与编辑型专题,2事件性专题与非事件性专题3集纳型专题与结构化专题,4动态型专题与静态型专题其报道的原则:1具有深度报道意识, 2追求信息客观平衡,3运用多媒体思维, 4保持线索的完整性,5讲求结构的逻辑性, 6提高互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7注重界面的有好与美观,8突出网站的特色与资源优势。

P243图片的作用:传达现场感:让受众获得对新闻现场的直观感受,记住那些有代表性的瞬间。

定位报道基调,烘托气氛:受众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专题中的照片,一张好的照片能让受众在瞬间形成对专题的基本认识,还能渲染报道的气氛。

补充、解释新闻信息:新闻图片能很直观的阐释出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

提供旁证:图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旁证的材料,增加文字新闻的说服力。

调节视觉感受:图片是影响读者视觉感受的重要因素,大量的文字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一张好的图片能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兴趣,帮助读者视线的流动。

消除距离感:纯文字的信息缺乏直观印象,照片则有助于消除这种感觉,拉近读者与报道对象的距离。

设置导航:利用flash技术可以使图片产生导航与内容整合功能,图片就成为一种导航手段。

提供比较:通过资料图片,能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对比。

一些网络新闻专题会提供多家报纸对于同一事件报道的版面和照片,既有利于活跃页面气氛,又便于读者进行比较。

传授知识:一写与新闻主题相关的照片能起到知识介绍的作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也可以为新闻报道服务。

P252网站的栏目设计:类型:核心服务类栏目、特色服务类栏目、活动类栏目、自我推荐类栏目。

栏目的设计原则:简短、明确、统一。

P261网站设计的易用性:网页的易用强调的是给用户最方便的,舒适的体验:1网页信息传输与打开的速度(网络宽带、网页文件的大小)2界面设计的简洁性与稳定性3网站的结构与导系统的合理性4栏目名称的准确性与指向的明晰性5页面色彩的舒适度6用户参与的便捷度7附加功能的方便度P274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推荐手段、时间手段、“强势”手段、结构手段、标题手段集合手段第八章P282手机多媒体新闻的编辑:(选择、加工)手机图片新闻的选择(真实性,技术角度),手机音频新闻的选择(能传达现场感的,能对新闻其道补充证实的,评论类新闻适合音频),手机视频新闻的选择(突发事件的还视频,实时天气或路况视频,有证实性或证伪性画面的视频,)第九章P292网络论坛管理一般原则:张弛有度、松紧适当审时度势、灵活把握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具体任务:论坛的成员管理:1进入机制2 保护机制 3激励机制4惩戒机制5关系协调机制6资料分析机制7发展机制8活动机制论坛的内容管理:1、内容的审查2、内容的提升3、内容的整合P302网络媒体对博客的利用:一通过博客获得新闻线索:事件性线索现象性线索二通过博客核实新闻三利用博客开发评论资源:普通博客中的代表,媒体从业者,专家四利用博客资源组织专题五博客事件引发新闻报道 P305专业媒体运用微博的基本目标:一、微博在媒体新闻报道层面的运用……核实新闻3……拓展新闻报道4……扩大报道影响 1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2 二、微博在媒体发展层面的运用1利用微博塑造媒体品牌 2利用微博开辟新的传播平台P312意见领袖策略……P337公民新闻活动中意见领袖形成的要素:1个体自身的特质:个体已有的地位与名声信息拥有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网络传播能力参与网络活动的频度与深度社交能力2社会网络的影响3网络环境的助推4社会环境的影响P369数字社会的公民素养之社会参与素养:(表现为两个能力)1积极参与数字社区建设的能力2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尽可能全面而平衡地掌握相关的信息尊重他人发言权利、包容多元价值观用建设性态度进行参与尊重法律制度,遵守法律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