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修养》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诗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被引用,最早是出自《红楼梦》里面第五回,是在王熙凤处理事务的地方,所挂着的一副对联。
放到现在,就有点像我们在书房或者办公室,装裱一副喜爱的字或者画,通常都是用以自勉。
而在《红楼梦》里,这句话显然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一种称赞,是极高的评价。
王熙凤要打理整个偌大的贾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有许多事情和门道,如果没有高超的能力和手腕,肯定是管不下来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把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弄懂了,会发现事事都是学问,倘若把人情世故,迎来送往,都琢磨透了,生活处处都是文章。
这里的学问和文章,并不仅仅是做学问和写文章,而是指一种人生智慧,世间道理。
正如《大学》里讲到格物致知,万事万物,深究其理,都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自然规律,蕴含着普世智慧。
这是一种真知灼见,也是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刻领悟。
很多人在和老人接触谈话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看待生活十分通透和豁达,看待事物自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有时令人觉得惊讶。
他们或许并没有很高的学历,也不曾一头扎入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但却在一天一天的生活当中,在经历的点滴事物当中,磨练出了生活的智慧和哲学,明白了许多道理。
大道至简就是如此。
道理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经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世事洞明是一种通透,看破不说破,是一种智慧。
人情练达,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世故圆滑,我们无需左右逢源,但要懂得如何
在其中生存。
既能把握生存之道,又能不失本心,随处都可寻到自己的自在,如此方可做到游刃有余。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有了学问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如王熙凤,她洞明世事,在人事上却混不开。
相反地,李纨就能做到人情练达,上下逢源。
李纨,与“完”谐音,喻其完美的妇节,“纨”,是一种细致洁白的绢,比喻其纯洁的品格,同时,也可以指她苍白的人生,其命运是看似完美却又苍白无色的。
行酒令的时候,她抽到得是梅花,也是象征其纯洁的品格。
•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茂兰”指其子贾兰中举显贵。
“凤冠”,一种上面绣着凤形图案并以珠花点翠的帽子,为皇后、宫妃戴的礼冠。
“霞帔”,古代妇女的披服,宋以后定为妇女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十六引《名义考》:“今命妇女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
”《清稗类抄·服饰类》:“霞帔,妇人礼服也。
”凤冠、霞帔,都是朝廷赐予的礼服,与李纨的字“宫裁”暗合。
此句喻指贾兰做了高官,母亲成了诰命夫人。
“桃李春风结子完”,喻李纨生子后就青春丧偶,如同春天的桃花李花,结了果实春色也就结束了。
“到头谁似一盆兰”,强调贾府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到了“草”字辈,只有贾兰(蘭)爵禄高登。
“如冰水好空相妒”,“如冰水好”比喻生和死、荣和枯是紧密相依的。
唐代僧人寒山《无题》:“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赴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空相妒”即是说,李纨的品行如冰清水洁。
“枉与他人作笑谈”,意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早年守寡,一心为儿子操劳,晚年荣华方至,她却随即死去了,只留个诰封的“虚名儿”,白白地给人作谈资笑料。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题记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莫过于人心了,它往往不随表象显现,却可轻易让你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对于许多历经风雨后见到彩虹的成功者来讲,人生正如棋局:或有失误落马,却能屡败屡战;虽屡遭挫折,仍然坚持奋斗;胜负交替更迭,起伏跌宕;但终究有拨云见日的那天,迎接他们的将是满眼春光。
所谓“世事”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
对于芸芸众生来讲,参与这些活动,本身便需要智慧。
而人情练达则指处理好与周围人群关系的能力。
所谓“洞明”即洞察之意,指观察、思考的深刻程度。
古语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们很难看清楚事物的全貌,所以也就谈不上认识。
但倘若跳出局限,站在另一个角度去审视,那么世间万物都将变得简单,再复杂的东西也逃不脱简单的规律。
所以说,当你从某个特定的层次去观察、思考时,你就能够获得深刻的认知。
而这样说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庄子极富辩证法思想。
而他又被称为“诡辩之祖”,可见他善于用逻辑推理来论述问题。
所以在他看来,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人对世界的认识都不可能是完整的,因为每个人都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影响。
同时,庄子又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并认为人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索世界的奥秘。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世界进行简化是必须的。
比如:水是什么?没有固定答案,只要你愿意思考,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解释。
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哲学理念,才具备普遍适用性。
二是佛教把我们置身于一种自性与外境合和相入、无所分别的体验中,所以凡事都可归结为一句话:一切皆虚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因此,这里所说的“人情练达”是指懂得人际交往技巧的意思。
世事需洞明人情更练达
世事需洞明人情更练达世事需洞明人情更练达《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至理名言。
“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
人生一世,苦读十年诗书,但比起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是九牛一毛。
学校只是让我们学了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关于做人的知识,就只能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学了。
“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一种老成、干练。
尤其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以“人治”代替“法治”的“关系社会”里,不懂一些做人做事的“潜规则”,就只能拿头往南墙上撞了,没准头都撞破了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到最后才“蓦然回首”——原来,“潜规则”才是“硬道理”。
曾几何时,我们谁不像一个开足马力的火车头,只顾自己一个人喷着气往前赶,很少顾及周边的纷繁杂务。
而结果,也只能像当年单场狂砍81分的科比,虽然赢得了尊严,却也输掉了整个战役——你不能一个人去战斗。
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了,个人能力再强,也必须依靠整体而存活。
人是社会当中的人,每个人都无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尤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分工高度专业、生活节奏高度劲暴的今天,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各种工作。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没有团队合作能力的人,哪个企业敢要你呢?没准哪天你就变身成孙悟空,大闹天宫一番了。
领导可不想为了管你而浪费自己的精力,更不想虽然管住了你,却被你在手上撒了一泡尿!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属于社会知识范畴;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展。
其作用是,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帮助我们缓和与他人之间的紧张度,也比较容易让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建设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教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阳早格格创做《黑楼梦》里有一幅对于联:“世事洞明皆教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义是把人情世故弄懂便是教问,有一套草率本收也是文章.能搞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已几,假如念删少面教问,只消到处留神也能搞到.(一)人云:“世事洞明皆教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部分若果能达到那面,那搞什么事自然会胸有成竹、如鱼得火、降笔如神.那句话包罗三个要害的观念,世、事、人,世即世理,事乃事理,人指人情即人取人之间的闭系.世理指天下的死少逆序,要靠咱们部分达到认识天下,那是基础出有成能的,天下是无贫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贫的,之所以道人类的认识是无贫的,那是把人类动做一个完齐去瞅待的,然而部分的死命到底是有限的,也便八九十年,部分对于天下的认识主要靠站正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完毕的,前人的肩膀则是靠知识乏积起去的.世理分歧于事理,世理指万事万物的一致逆序,事理则指某一真物的简曲逆序,举一个很简朴的例子,1+1=2是自然科教中的一个出名定律,它只可称为事理,而出有克出有及称为世理,事理只可阐明某一范围,某一局里内的逆序,然而它出有是一致逆序,如它出有克出有及阐明社会中的一些局里,如正在社会局里中1+1,有二个战尚出火吃,也有团结便是力量,正在那里1+1有大概小于2,也有大概大于2,一杯火倒进另一杯火中,大概形成一大杯子火,一男一女相爱分离,则1+1有大概等于3,也有大概等于四果为有人大概死一个小孩,有人大概死二个,也有人大概出有要小孩等等.世理本去出有易认识,形而上教便是博门钻研世理的教道,所以要相识世理,多瞅瞅形而上教圆里的书籍籍是需要的.有人总把形而上教瞅做利害常深澳、晦涩的物品,形而上教人称钻研聪慧的教道,马克思把形而上教定义为自然科教、社会科教、人类社会的综合战归纳,乃科教之科教,逆序之逆序,出有象简曲真物,瞅得睹,摸得着,果此其晦涩正在所易免,然而云其深澳也有面夸大其辞,至于有人把形而上教当做马克思主义那更大错而特错,马克思主义也出有过是形而上教的一个教道而已.诚如内止瞅门道,中止瞅热闹,会教习的人拿起一本书籍,只扫一下目录便相识道什么,形而上教也是如许,每一种形而上教思维无中乎由以下三大板块组成,天下瞅,要收论,认识论,天下瞅代表咱们对于天下的瞅法,要收论代表咱们认识天下的要收,认识论则报告咱们怎么样准确粗确天认识天下.识世理不妨使咱们更佳天认识事理,所谓目举目弛,便是那原理,新颖社会,单干愈去愈细,往日有三百六十止之道,当前则大概近近超出那数,何况还出现了许多边沿教科,一部分要贫尽所有教科简曲等于痴人搞梦,一部分不妨拿到单教位,多教位,然而要拿几十个大概活到老教到老也达出有到.要多识事理,有二种要收:一、识世理,相识真物间的一致逆序后,不妨闻一知十,以达到您认识其余事理的脚段.二、多瞅新闻或者文戴类的报刊纯志.当前咱们常不妨听到那样一句话“下分矮能”,可睹知识是有限制性的,那种限制性有二个圆里的含意,一:知识的应用有个历程,必须通过试验的考验战磨合.有人道,书籍本上教到的知识,正在试验中能真真用上的惟有10%.二:现真战文化的死少,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战的出新的论断.所以,有些一致逆序即世理是永近的,事理则是随时变更的,惟有出有竭齐力,紧跟时代才搞出有至被淘汰.人情狭义指人际闭系,广义指人类社会的一些死少逆序,那里主要指人的权力即人权、人取人之间的执法、伦理、公德等闭系.人是有感情的聪慧动物,人也是最有本性的物品,人取人之间的闭系是一种最搀纯、最微妙的闭系,每部分大概皆有自己的搞人准则战处世本收,然而要搞到滚瓜烂死、八里睹光则是很易的,那要靠每部分正在试验中检验了.世事洞明皆教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既易又出有易,便瞅您对于世、事、人的做风战要收了.(二)《黑楼梦》有句话:“世事洞明皆教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听起去,简朴,搞起去,易!即日,正在院子里,小心天瞅了花启花降,玉兰花瓣集降枝下,出有睹“黛玉”去.拍了几弛照片,回去一查,创造有一种出有认识,问了几部分,也皆出有认识.细念起去,倒笑了.“世事洞明”的闭键是“明”.往往是“洞察”出有止,从已深究,出有“明”自然无教问.寻常搞事,上脚便搞,尽道真理,事搞了一大堆后,才创造还出有相识到底要搞的“事”是什么.出有堪回尾!再念“人情练达”,往往流于道三道四,期视他人猛“练”,自己“爽”,自然便剩里前“埋怨”.“练”是为了“达”,“达”本去是共识、共鸣、共享.“练”绝然出有是仅着自己,是大伙女.文章是大伙女的.通常总练,上杆子的“练”,练了许暂,创造“人情”的人出对于上号,搞的“练”也黑练.出情出义!洞——明,练——达!太朴素了,出了花哨战花架子,念去,出有扎式的物品,最朴真的物品,便是最真正在的——教问战文章.(三)少年时垂头丧气,激扬笔墨,指面江山,将一些所谓的人情事变扔余脑后,只知一心背住冲,出有管人间事取非.将冲动当成怯气;把爽快当成本性;自以为自己搞得圆圆谦谦,诸出有知所搞的十足皆是人家茶余饭后的笑道.曲到碰了壁,吃了盈,并随着人到中年卸去了身上的书籍气愤,多了几分隐忍之心后,自以为搞到了处世波澜出有惊,隐而出有收的地步.可当一位年龄稍少,比尔更深的共事报告尔:世事洞明皆教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句话后,尔相识了自己该当达到地步,也是尔永近达出有到的地步.那是人际闭系中的最下地步,然而达到了又怎么样呢?也许尔不妨当个出有大出有小的官,还不妨家财万贯,不妨一路逆风的过一死.易道那便是尔的一死,滑滑的、油油的宛如一个雅物“老油条”一般吗?易道尔瞅到一些出有服事不妨出有管吗?瞅到一些人受到出有公正待逢不妨默出有做声吗?睹到违犯准则的事不妨视而出有睹吗?易道把所有的十足皆深埋正在心中,任他腐败吗?如果尔搞到了,大概会飞黄腾达,大概会家财万贯.可尔出有克出有及,出有克出有及搞到隐而出有收,视而出有睹,麻木出有仁.那出有是尔.尔出有克出有及搞到将周身的棱角扔光、磨仄,尔心中那熊熊焚烧的傲火从终燃烧,对于出有为斗米合腰的陶渊明的佩遵循已搁弃过,相识尔选的是怎么一条的波折路,可尔仍旧对于上苍大喊一声:此死宁可吃糠吐菜,决出有稍忍初愿,稍改初志.(四)“世事洞明皆教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句话出有是劝人把局部的粗力搁正在人情世故上.然而从一部分为人处世上不妨瞅的出体味的几战头脑的机动程度.搞人是值得人一死去探讨的一个教问,那是人一辈子的课程,是要逐步完备的,搞一个胸怀宽大然而又能洞察战晓得他人害已之心的人.若此,出有道无往而出有堪,起码会少犯一些冲动而短思量的过失.本以为教搞人即搞一个凡是人认为的所谓忠义、正曲等,本去出有尽然.尔所明黑的搞人是有聪慧、有怯气.那样搞事才搞教会搞到权变.人得教会多念问题,脑筋是越用越灵光的,人有无限有后劲可掘掘,出有要正在自已年少时便浪费那样佳的资材.尔往日念问题念的很多,出有知从何时起,脑筋有些惰性了.曾瞅到一句话“硬过闭心硬过何”,那是道大丈妇出有克出有及一根筋硬到底,正在出有超出底线的前提下,搞到权变. (五)即日正在念起一部分,形容他老练而擅解人意的魅力时,尔念起了那句话.偶怪的是很拘泥死板的一句话,跟风情分离正在所有了.搞预先搞人,搞大事者才真真明黑那个意境.便佳象聂做仄笔下的名医,晚年间正在民间风尘流降,逐步建坐起自己的声毁.然而是只是医术佳,还出有克出有及喊名医.还得写得一脚佳字,下得一脚佳棋,弹得一脚佳琴,以至写得一脚佳诗,而且,名医还得有一种下贵的粗神,那便是:然而得世人少徐病,何妨架上药死尘.儒林中史里的中断篇写了四个妙人,一棋,一琴,一字,一石,却皆是市井之徒.取启篇大儒王勉相比,痴于自己之心,歧世人心耳.于风月至爱中建身,建心,推己及人,心齐而后天下仄.初,心为物所役,情至深处,世上事无可为,无可出有为,后,世事皆教问.也许世上什么皆不妨购到,唯一购出有到的,是阅历.澄浑所有的渣滓,念起他,便心静了.。
素书智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素书智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原典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注曰:“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
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
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
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国难理。
见可治,则就其国,竭立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
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
”解读那些社会上的贤人君子,他们之所以人生辉煌,就在于能够洞察事物兴盛、衰败的规律,能够把握成功、失败的定数,详查世事安定、纷乱的玄机,知道自己何时该仕、何时该隐的道理。
俗语说:“世事难料”,但许多事在成功或者失败以后再回头看,都是那样的简单,“马后炮”里也有真理。
这其中,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黄石公用“明”、“通”、“审”、“达”四个字来强调这种判断力。
凡事盛与衰都有内在的原因,这就是“盛衰之道、成败之数”,聪明的人就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顺势而为,定能成就事业。
当时张瑞敏接手那个小工厂时,他知道工厂为什么破烂的原因,不是因为产品没有市场,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
于是张瑞敏从管理人手,很快这个小厂就有了起色,并最后发展成为家电行业的巨无霸。
知道问题所在,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永远是成功的秘诀。
同样,一流的眼光,决定一流的事业。
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投身一个有前途的事业当中。
古代有一人到处学本领,立志当屠龙之士。
可是天下本无龙,怎么能够成就他的事业呢?但一流的事业是否适合你,也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审时度势,一旦发现环境并不适合你发展,那就要“达乎去就之理”。
因此,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所谓的成功人士就是顺应了这种规律,而不是他创造了某种规律。
成功人士就像是登山者,事物的规律就像是上山的台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思【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是至理名言。
这句对联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
她管理贾府上上下下的家政事务,里里外外的应酬,如没有精明的头脑,圆滑的手段,泼辣凌厉的个性,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以及对事情把握的尺度分寸的能力,是管理不了那一大家子事务的。
【出处】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
说的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典故】
世事洞明“有"学问,人情练达“出"文章,“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
人生一世,十年苦读诗书,比起人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只是九牛一毛。
学校只是让我们学到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基础教育。
可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探求着,不断地感受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翻译】事例“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老成、干练。
在这个“关系”社会里,得道升天,失道寡助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1章前言《红楼梦》中有句话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可是要达到如此境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不断地磨练和修正。
你可能在学校里专业课学得非常精通,但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很可能格格不入;你可能在某一领域是个技术骨干,但在人际交往中却四处碰壁;你可能在熟悉的环境里谈笑风生,而到了陌生的环境却不知所措;你和老朋友畅所欲言,见了陌生人就脸红……总之,一涉及为人处世这个话题,你便会不知不觉地胆怯起来,甚至想溜之大吉,而后,面对人生这部更加复杂的大书,开始茫然、惆怅,独自叹息。
其实,仔细想来,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度过的,只是有的知识由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而有的本领和技能就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去锻炼,去实践。
比如,做人的学问,说话的艺术,做事的技巧,这些是你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一、人生三事人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上,都离不开三件事:做人、说话、办事。
而要想立足社会,想在人际圈中吃得开,就要掌握三种本领:会做人、会说话、会办事。
做人是一种境界,需要技巧;做事是一种能力,需要方法;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智慧。
一个人的做人方式会在说话和办事的过程中得以体现,而说话和办事中的细节与态度也恰恰折射出了做人的风格。
会说话,会办事,你的人格魅力自然得到提升;不会说话,不会办事,自然麻烦重重惹人厌。
所以说,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当做人和做事相互交融时,做人中掺入了技巧,做事时透出了境界,再通过恰当的语言彼此让对方感知,生命的意义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深刻、更加丰富,为人也会更加洒脱和自信。
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说话,是人生的三大生活技巧,缺一不可。
会做人,也会办事;会办事,要先会做人。
同时,会说话也是会办事和会做人的重要内涵,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做人可以做得练达,办事可以办得聪明、圆满。
所以说,掌握了这三大技巧,也就掌握了成功人生的金钥匙,人生一定会过得十分美满和精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解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解析君子九思红楼梦学刊 2014-08-30这副对联的特点是上下联形成对句互文,它们组和在一起表达了同一种意思——世事、人情洞明、练达,都是做学问、著文章的要旨。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互辞”、“互其文”、“互相足”、“互相明”、“互相成”等等。
互文属古文修辞方法,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种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些都是互文的手法。
这副对联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至宁府赏梅,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
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
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宝玉感到“有些不快”的《燃藜图》,故事出《拾遗记·卷六》,说得是汉代刘向夜坐诵书,神仙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奖掖后进、传授“绝学”的过程。
刘向是西汉经学家,《汉书·卷三十六》说道: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刘向虽然涉于怪力乱神,但他的为人大抵还是不失贤正的。
宝玉之所以有些不快,一方面固然是宝玉自然性灵的秉赋与刘向入世精进性格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刘向“夜半诵书”与宝玉“怕读文章”,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
显然,刘向在宝玉眼中还不属于国贼禄蠹,宝玉的反感也仅限于“有些不快”。
如果说《燃藜图》引起了宝玉的不快,那么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却使宝玉产生了极强烈的反感。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问一句:引起宝玉强烈反感的原因是什么?儒家伦理具有立足道德、注重理性、导引实践之特点,于处理人己、义利关系结构中获得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以期达到自我、社会的双重实现。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摘要:这副对联说懂得人情世故比读书做文章还要重要,是作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出现的,常被后人引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这是宁府上房的一副对联。
洞明:洞彻明白。
练达:老练通达。
上下两句是互文,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就是文章。
贾宝玉随贾母等到宁府赏梅,倦怠欲睡中觉,侄媳秦可卿先领他到上房内间,宝玉见室中挂着一幅《燃藜图》,绘着神仙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照汉代儒生刘向夜坐诵书,“心中便有些不快”,又见了这副对联,“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不肯在这里了”。
他觉得俗不可耐,儒腐逼人,便连叫:“快出去!快出去!”作者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写出了宝玉的态度。
这副对联说懂得人情世故比读书做文章还要重要,是作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出现的,常被后人引用。
例如①一个人的成熟过程,既有知识,也有历练,正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样,对世事的洞察,人情的谙熟,能力的磨练,是要通过时间的积累而逐渐达到较高境界的。
(摘自曾敏之《望云楼随笔·刀下留情的呼声》)②这种智慧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从“社会”这本无字书中学得的。
学者们说:“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红楼梦》上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这里确实包含着远远超出“聪明”的智慧。
(摘自王通讯《人才智商=聪明1+聪明2》)③南宋诗人陆游教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就是说,要注意日常对知识的积累,要深入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摘自陈学中《“功夫在诗外”》)④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为一个新闻人,除了要掌握写新闻的基本功外,其阅历、对世事的判断力都影响到是否能抓出好新闻。
(摘自丁子洋《洞明世事新闻多》)⑤其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做大客户营销也一样没有捷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摘自《红楼梦·第五回》解释: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文章。
红楼梦猜您喜欢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围炉夜话·第二六则》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李商隐《题小松》乃自刎而死。
——司马迁《项羽之死》此臣之未解四也。
——诸葛亮《后出师表》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诸葛亮《将苑·卷二·自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新添声杨柳枝词》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温庭筠《过五丈原/ 经五丈原》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殷勤为过白苹洲。
——贺铸《浪淘沙·一叶忽惊秋》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郑谷《竹》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张祜《隋堤怀古》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李程也)》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王维《晓行巴峡》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鲍照《代放歌行》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陈寿《隆中对》青龙缠玉柱,白虎架金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使逆珰时不为激而为调,宁至决裂乎?——袁宏道《送江陵薛侯入觐序》念璧月长亏,玉簪中断,覆水难收。
——张孝祥《木兰花慢·紫箫吹散後》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梅尧臣《春寒》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轊白鹿,捷狡兔,轶赤电,遗光耀。
——司马相如《上林赋》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班固《苏武传(节选)》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傅玄《豫章行苦相篇》舞鸑鷟于庭阶,游女飘焉而来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有时候,高智商不如高情商,因为情商低会给人带来很多痛苦。
为什么上学的时候,总有些学生讨老师喜欢?为什么工作的时候,总有些同事受领导喜爱?明明是站在同一水平线,失败的永远是自己?这个时候,就得想想自己痛苦的原因了。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熔炉,做人是一门大学问,读懂人情世故更是做人的关键。
实际上,很多时候都需要有点心机,才会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后天的经验和为人处世会教会我们如何拥有一个高情商,正所谓“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摆脱痛苦,要从高情商做起。
01情商低,心里总藏不住事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心里藏不住事,没有城府,是情商低的表现。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脑子里有什么想法,别人一猜就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单纯”。
若是身边的人善良友好,那倒问题不大,要是被某些有心机的人利用,麻烦事就多了。
特别是在涉及利益的时候,比如说工作,谈生意,交朋友,心里藏不住事,什么事都喜欢说出来,就容易祸从口出,引来痛苦。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做真实的自己、做单纯的自己不是应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是成年人了,早已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孩子。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家庭、事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随影而来,我们有太多的情绪和小秘密,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泄和表露的,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处世悬镜》中说:“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就是情商低。
因为缺少生活的历练,缺乏对社会的认知,这样下去,各种机会都会离自己远去,容易被人利用,就算自己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也会被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淘汰。
所以,心里边高兴或者不高兴,生气或者不生气,都不要把情绪写在脸上,管理支配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此才能不失去机会。
其实,做一个聪明人并不难,有一点小心机,会让自己更加得心应手,轻松自在。
例如:把不良情绪巧妙转移,或者藏在自己心中,等到合适的机会再发泄出来,不被自己的“单纯”所害,不做情绪的奴隶。
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理解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什么意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思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哪首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宁府上房对联》,全诗如下:
《宁府上房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意思
序号 1:引言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意思。
这句引自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的一句诗,直击人心深处。
在当代社会中,学问和文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和文学,而是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认知世界、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问和文章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人情交往中的作用。
序号 2:学问的重要性学问,即专业知识和学术修养,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学问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学问都在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医学、工程、经济还是文学、艺术,都需要有扎实的学问作为基础。
学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序号 3:文章的作用文章,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
无论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是音频,都可以被视为文章。
在当今信息时代,文章的作用更加显著。
通过文章,人们可以获取新闻资讯、学习知识技能,表达个人观点、传递情感,实现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文章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序号 4:学问与文章相互关联学问和文章,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没有扎实的学问作为基础,文章便会缺乏说服力和深度;没有精妙的文章表达,学问也会黯然失色。
学问和文章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序号 5:学问与文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学问和文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问的积累和提升,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通过文章的表达和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强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学问和文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序号 6:结语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意思。
学问和文章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人们对学问和文章的重视,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 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24
(十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25
(十三)言忠信,行笃敬
墨子说:“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 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 损害他。”
18
(六)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友。子曰:“忠 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 自辱焉。”
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 “(朋友做事有不当之处时)忠 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 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 辱。”
7
(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8
(六)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 未体,则心为有外。
开阔自己的心胸,就能全面地体悟天下间所有的事物; 如果有一物没有真正体会到,那么思维就会有盲点。
9
(七)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人情练达
13
(一)不逆诈,不亿不信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信,却又能及 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样的人才是贤人啊!”
14
(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 加给别人。”
28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各 抒 已 见
29
交朋友要门当户对吗?
交朋友要门当户对吗? 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存在阶层的,这种阶层不会因为我们假装没 有,就不存在。交朋友的时候,我们的动机不是要门当户对,但结果往往就 是这样。能够陪伴我们很长很长时间的朋友,就是跟我们门当户对的,阶级 相似的。 也有人认为,如果交个朋友也要反复思考左右考究,那朋友的意义又 何在呢?人生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交朋友,如果连这个也要掂量比较,那活着 是有多么的不轻松。 你认为交朋友要门当户对吗?为什么?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15
(三)君子周而不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 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16
(四)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 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21
(九)君子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相处,而不是完全 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 不能与人和谐相处。”
22
(十)君子泰而不骄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胸怀大志,有定力,可以做到泰然自 若而没有骄矜之气;而小人则处处骄傲,缺乏谦卑之态, 做不到泰然自若。”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 不谨慎,表面上诚恳却不守信用,我不 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狂:急躁、急进。 侗:幼稚无知。 愿:谨慎、小心、朴实。 悾悾:诚恳的样子。
5
(三)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 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 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30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学 以 致 用
31
方案一:企业家是如何成功的?——人物专访 方案二: 与人相处之对比改善计划
32
Thank You!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 “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 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 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 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 国君的朝廷里还是在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19
(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可能做成事。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能够行走呢?” 輗:古代大车(大车是指牛车,用来运货物的)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軏:古代小 车(小车是指马车,用来乘坐或作战的)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孔子说:“可以和自己一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自己走 共同的道路;可以和自己走共同的道路的人,未必可以和自己 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自己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和自己一 同通达权变。”
17
(五)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 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国学修养 第八单元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圣 贤 智 慧
世事洞明
人情练达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世事洞明
3
(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 斤计较、患得患失。”
4
(二)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 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 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 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行:通达。 蛮貊:指当时 我国南方和北 方的少数民族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实诚信,行事要笃厚恭 敬,即使到了边远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实诚信,行事不笃厚恭敬,就是在本乡 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 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子张随即便把这些话 写在了自己的宽大衣带上。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孔子说:“千里马值源自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品德。”
10
(八)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样的人是很 少有仁德的。”
11
(九)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6
(四)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 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谮:谗言。 愬:同“诉”, 诬告,诽谤。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件那 样暗中传播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 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和直接 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20
(八)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 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了一个国家,总是能够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 “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简朴、谦让得来的。但他这种求得的方式, 或许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26
(十四)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 呢?应该是拿正直公正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27
(十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