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北部新城发展战略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合集下载

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手打电子版)

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手打电子版)

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管委会,雪野旅游区管委会,市直各企事业单位:《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市“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党员和组织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

莱芜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现实基础和环境分析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46.3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1亿元,年均增长17.5%。

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板块”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经济总量,规划建设了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和农高区等四个省级园区,拓展了高新区的发展区域。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1:60.4:32.5,第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高4.8个百分点。

农业实现增加值38.6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22家,比2005年增加335家;增加值达到373.4亿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税91.5亿元,是2005年的1.9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化比重达到22.5%,比2005年提高15.6个百分点。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1. 引言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辖的地级市。

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莱芜市决定进行城市总体规划。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以及具体实施措施。

2. 规划背景莱芜市作为新兴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城市规划的需求正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以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3. 规划目标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如下:•实现空间布局合理,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提高城市交通体系的通达性,完善交通网络;•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4. 规划原则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4.1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在城市发展中,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2 人文关怀原则规划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保障。

4.3 综合协调原则规划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确保城市规划与交通、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格局。

4.4 科学决策原则规划要通过科学数据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决策,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的变化,灵活调整规划方案。

5. 规划内容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将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展方向、用地分配、功能布局等。

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

5.2 交通规划规划将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规划,包括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

要提高交通通达性,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莱芜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需要,根据国家、山东省和莱芜市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莱芜市城市绿地建设的法律性文件,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切相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 、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

从维持规划范围内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出发,确立市域大环境概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

2 、与城市的职能特性相结合。

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与城市功能组团的建设相呼应,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相配合。

3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

整体协调、统筹兼顾城市各发展片区,探索适合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两中心、多组团的中小山水城市的生态绿地体系。

第4条规划原则1、持续原则:从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制定分期规划,兼顾规划的超前性和弹性,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人本原则: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绿地体系,真正服务于民。

3、多元原则:完善城市绿地类型,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体系,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绿量原则:生态优先、绿地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挖掘潜力,增加城市绿量,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保障。

5、特色原则:尊重城市结构,强化“一城、两区、多组团”的城市形态,挖掘区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特色及文化内涵的城市绿地体系。

第5条规划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将“鲁中山水园林城市”和“绿色钢城”作为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把莱芜市逐步建设成为:山水优美、城乡一体、生态环境良好、各种绿化衔接合理,各项绿地指标一流、居民生活品质高尚的城市。

2、近期目标:搭建城市绿地宏观布局构架,完善城市绿地类型。

基本完成莱城的防护绿地体系和钢城的游憩、防护绿地体系建设;生产绿地初步形成规模,具有科学合理的苗木生产和定向育苗计划,逐步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用苗;加强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生态绿地建设,全市宜林荒山全部实现绿化,平原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各项绿化指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作者:莱芜规划…来源:莱芜规划局更新时间:2009-6-4 9:39:05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七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与旧城改造第八章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第十章城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十一章城市市政设施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第十四章郊区规划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第十六章城市远景设想第十七章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第十八章城市规划的实施规定及措施第十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为适应莱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引导与控制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在1998 年《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依法制定的指导莱芜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执行本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参照本规划执行。

•对本规划的调整、修改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条款执行。

•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从区域角度出发,以促进集聚发展为重点,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城市用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凸显城市特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全国人大(1990)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发[1991]14 号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发[1995]333 号4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 号5 、《山东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暂行技术规定》鲁建规发[1995]7 号6 、《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 )7 、《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 )8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3 — 2020 年。

莱芜区规划方案 (2)

莱芜区规划方案 (2)

莱芜区规划方案1. 背景莱芜区位于山东省中部,由原莱芜市区和钢城区合并组成,随着工业、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也正在不断扩大。

因此,需要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规划方案来引导未来的城市建设。

2. 规划目标莱芜区规划方案的目标是以经济、社会、人文、生态为导向,形成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形态。

其中,规划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未来15年内,经济保持年均增长率不少于8%•城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平衡占比达到50%以上•市民居住率达到90%以上•城市综合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 规划原则在制定莱芜区规划方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公平公正,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科学技术创新•坚持开放合作,注重国际化城市竞争力4. 规划内容4.1 城市形态规划莱芜区将建立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态。

针对城市发展需求,分为五大功能区: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生态保护区、郊区农业区和交通枢纽区。

其中,生态保护区将被划分为多个绿地和公园,大大增强了城市生态的可持续性。

4.2 居住区规划为了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莱芜区将建立一个现代化、宜居的城市住宅区。

在城市中心区,将建造近10万平方米的集体住宅,以满足区内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

同时,还将建造多元化的住宅区,包括公寓、联排别墅、豪宅等,以满足不同市民的需求。

4.3 城市交通规划为了满足未来城市的交通需求,莱芜区将建立一个现代化、便利的城市交通系统。

规划中,将建立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

同时,还将建立现代化的道路和高速公路,以确保交通的高效流动。

4.4 城市环保规划莱芜区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规划中,将建立防污染措施和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此外,还将在城市中心区建立两个生态园区,作为城市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从而大大增强了城市生态的可持续性。

(整理)莱芜城市总体规划

(整理)莱芜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七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与旧城改造第八章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第十章城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十一章城市市政设施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第十四章郊区规划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第十六章城市远景设想第十七章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第十八章城市规划的实施规定及措施第十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为适应莱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引导与控制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在1998 年《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依法制定的指导莱芜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执行本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参照本规划执行。

•对本规划的调整、修改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条款执行。

•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从区域角度出发,以促进集聚发展为重点,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城市用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凸显城市特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全国人大(1990)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发[1991]14 号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发[1995]333 号4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 号5 、《山东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暂行技术规定》鲁建规发[1995]7 号6 、《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 )7 、《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 )8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3 — 2020 年。

其中:近期:2003 — 2010 年远期:2011 — 2020 年远景:2020 年以后•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由以下部分组成。

莱芜区规划方案

莱芜区规划方案

莱芜区规划方案引言莱芜区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该市的城市副中心。

为了推动莱芜区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制定并实施一项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意义重大。

本文将针对莱芜区规划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背景莱芜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地势平坦,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但与此同时,莱芜区也面临一系列的发展压力和挑战,如城市功能不完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编制和实施规划方案势在必行。

目标莱芜区规划方案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交通拥堵;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文明状况;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体布局莱芜区规划方案的总体布局包括城市区域、农村区域和生态保护区的规划。

城市区域规划城市区域规划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城市副中心区和城市发展区三个部分。

•城市中心区:打造现代化商贸中心,集聚商业、金融、文化等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氛围。

•城市副中心区:承担市政行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功能。

•城市发展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吸引投资和人才,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农村区域规划农村区域规划主要包括农村住宅区、农业生产区和乡村旅游区。

•农村住宅区: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农业生产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培育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乡村旅游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

生态保护区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主要着重保护莱芜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实施措施为了保证莱芜区规划方案能够顺利推进和落地,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实施措施。

•加强规划管理和组织领导,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完善规划法律法规,加强规划的法制保障。

莱芜区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实施方案

莱芜区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实施方案

莱芜区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实施方案方案资料:莱芜区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实施1. 背景介绍•莱芜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是全省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之一。

•为了推动莱芜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政策。

2. 方案目标•通过“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3. 方案内容3.1 一村一业•按照村庄特色和资源禀赋,确定每个村庄的核心产业。

•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发展和壮大核心产业。

•支持核心产业技术创新和优化发展。

3.2 一村一策•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和规划。

•针对不同村庄,制定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鼓励关键人才扶持和优惠政策,促进村庄经济快速发展。

3.3 产业升级•鼓励农业产业向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升农村综合服务能力。

4. 方案实施步骤1.制定“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责任人。

2.针对每个村庄,开展产业调研和评估,确定核心产业。

3.根据核心产业特点,制定村庄发展策略和产业政策。

4.加强宣传推介,吸引社会资本和创业者投资兴业。

5.实施产业升级计划,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6.建立健全村庄发展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调整实施策略。

5. 方案效果评估•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纠正不足之处。

•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和指标,评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提升情况。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方案内容和实施措施。

6. 总结通过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政策,莱芜区农村经济发展将迈向新的台阶,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有效改善。

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7. 实施要点•健全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产业政策,为村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壮大农业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精品

发展战略-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精品

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XX—2030)文本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莱芜市城市规划局20XX年5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三章城乡人口规模预测 (5)第四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7)第五章城乡产业发展导引 (9)第六章城乡空间布局 (12)第一节城乡体系规划 (12)第二节城市发展布局导引 (17)第三节小城镇发展布局导引 (19)第四节村庄发展布局导引 (21)第五节社区建设指引 (22)第六节城乡空间分区管制 (32)第七章城乡基础设施规划 (36)第一节综合交通规划 (36)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 (38)第三节污水排水工程 (48)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52)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54)第六节供热发展规划 (57)第七节燃气发展规划 (61)第八节环卫系统规划 (64)第九节防灾减灾规划 (66)第八章城乡社会事业规划与政策导引 (72)第一节教育事业 (72)第二节卫生事业 (80)第三节文化体育 (83)第四节社会保障 (84)第九章城乡生态环境规划 (88)第十章近期行动计划 (9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101)第十二章附则 (103)附表一城乡用地汇总 (104)附表二 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统计 (105)附表三 2030年镇建设用地分类统计 (10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正确引导与控制城乡各项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为莱芜市域,总面积2246.3平方千米。

第三条本规划是莱芜市城乡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指导莱芜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政策文件。

第四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方便群众生活,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与空间组织,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莱芜发展前景

莱芜发展前景

莱芜发展前景莱芜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等城市、资源型城市和革命老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莱芜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莱芜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莱芜市境内分布有煤炭、钢铁、黄金、银、稀土等各类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作为燃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支撑莱芜市的工业发展,还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能源支持。

此外,莱芜还是中国重要的稀土矿产分布地之一,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莱芜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次,莱芜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

市内拥有京沪高铁、徐莱高铁、济青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使得莱芜与国内外重要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此外,莱芜还是京沪高铁、胶济铁路等线路的交汇点,形成了一个交通枢纽。

这些交通条件为莱芜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

再次,莱芜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莱芜在煤炭、钢铁、化工等传统工业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

同时,莱芜还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如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将带动莱芜的经济发展,并为莱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莱芜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莱芜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莱芜将逐渐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变。

与此同时,莱芜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莱芜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交通条件、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及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随着莱芜不断的发展壮大,相信莱芜将在多个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莱芜莱城推进新城建设 提升城镇化水平

山东莱芜莱城推进新城建设 提升城镇化水平

山东莱芜莱城推进新城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2013-01-22 17:34:29 来源:鲁中晨刊2013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将继续加快城镇化速度,把城镇化作为跨越发展的主驱动力,实施大开发、推进大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将把北部新城作为城镇化的主战场,作为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莱芜经济协作区的前沿阵地,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努力打造“最新最靓”的现代化新城。

突出抓好四大组团建设,加快以德和园、尚书苑为重点的新社区组团,以格瑞创业大厦、市民文化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组团,以龙马河、汇河景观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组团,以珠海路、汇河大道改造等“四纵四横”道路框架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组团建设,搭建新城发展大框架。

着力加快旧村拆迁改造,重点加快港里等13个村、1620户的拆迁改造,完成拆迁49万平方米、建设安置区30万平方米。

在推进新城镇新社区建设方面,山东莱芜莱城紧抓口镇、羊里列入“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试点的机遇,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全面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加快新社区建设,新建续建农村新社区20个,全面启动城北埠、东方红、董花园3大片区的拆迁改造,扎实推进孟花园、石家庄等7大片区的改造升级,完成拆迁23万平方米,建设楼房42万平方米。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在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基本农田综合整治的同时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启动115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方下河二期、瀛汶河三期、嘶马河方下段、淄河和庄段等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沈家岭至寨里段、寨里至水北段等重点道路建设,新修改造农村道路220公里,解决农村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继续开展“百村整治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扎实推进“碧水蓝天”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严控新上“两高”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环境质量。

(亓楠楠)。

莱芜规划设计方案模板

莱芜规划设计方案模板

莱芜xxx制造加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模板范文,下载可编辑(仅供参考)报告摘要莱芜,古称“嬴、牟”,别名凤城,为山东省原地级市(2019年1月正式撤销),位于地处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北邻济南市章丘区,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原辖2个市辖区;2017年常住人口137.6万人。

莱芜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莱芜战役”。

莱芜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017年,莱芜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7年,莱芜市实现生产总值8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7.2%。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地级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该xxx项目计划总投资15634.1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581.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6.87%;流动资金2052.7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13%。

达产年营业收入19394.00万元,净利润2971.7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825.88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5.34%,投资利税率30.69%,投资回报率19.01%,全部投资回收期6.76年,提供就业职位339个。

香薰精油是从具有香味的植物中,萃取出的植物精华,也就是常说的植物荷尔蒙。

近代欧洲发展出的香薰疗法是利用香薰精油呵护身心的方法。

萃取植物之精华的香薰精油不仅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具有神奇的药效。

通过沐浴、按摩等方式可以平衡及舒缓身体和精神。

莱芜今后发展规划方案

莱芜今后发展规划方案

莱芜今后发展规划方案引言莱芜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制定一份长期的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提出莱芜市今后的发展规划方案,以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未来莱芜市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和完善以下基础设施:1. 交通网络加强对道路、铁路和航空的投资建设,提高莱芜市的交通网络连接性。

修建新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提高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建设现代化的机场和货运港口,提升莱芜市的物流水平。

2. 生活设施加大对医疗、教育和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

建设更多的医院、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提升水处理、固废处理和空气污染治理的能力,不断改善莱芜市的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二、经济发展莱芜市将在未来几年内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发展:1. 产业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建设科技园区,吸引优秀的科技研发机构和人才,提升莱芜市的技术创新能力。

2. 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莱芜市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

3. 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

推广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莱芜市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1.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莱芜市发展。

同时,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回报,激发人才的创新和活力。

2. 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优化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四、城市文化建设莱芜市将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

莱芜区规划方案-最新版

莱芜区规划方案-最新版

莱芜区规划方案背景莱芜区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隶属于济南市。

作为济南市南部的中心城市,莱芜区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区域规划也需要不断更新。

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根据莱芜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莱芜区将聚焦于经济和社会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规划重点包括:1.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提高莱芜的产业竞争力;2.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4.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经济规划莱芜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现代化的制造业,建设高端产业园区;2.推广新型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推进商贸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莱芜的商品消费水平;4.发展旅游经济,提高莱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基础设施规划莱芜区将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建设,以支撑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规划重点包括:1.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公交和地铁线路,改善道路通行条件;2.建设城市供水和供电系统,提高城市供水和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加强城市公共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教育和卫生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4.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信息化网络和互联网服务平台。

环境规划莱芜区将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规划重点包括:1.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建设资源化垃圾处理中心;2.推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建设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3.建设城市智能化环保系统,提高城市环保监测和管理水平。

结论莱芜区的规划方案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城市发展规划,将为未来莱芜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规划的实施和推进,相信莱芜市将会成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的热点城市。

莱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莱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市是以钢铁产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克服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应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追求更大的比较利益,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二是经济结构将由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落实,城乡融合的步伐快速推进,加之我市正处在世界公认的30%-70%之间的城市化加速时期,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市民为主体的社会转变是必然趋势,经济结构也将由二元向一元转变。三是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增强经济活力,必须加快我市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经济管理体制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提高。
部分土地资源利用低效,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待提高。2005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73.17万元/公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7倍,但是与青岛、淄博等地相比,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全市农村居民点和个别开发区等建设用地利用低效、粗放,盘活挖潜空间较大。据调查,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高达233.2平方米,严重超过省及控制标准,个别地区“空心村”现象严重。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农村人口将大幅度减少。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努力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增强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3.从我市情况看。未来五年,我市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和应对挑战的重要阶段。
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目前,我市正处在跨越人均GDP3000美元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等因素,我们面临着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一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十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发挥效益,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一二四三”工作思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英明决策,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迅速膨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和谐能力不断提高,为今后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五是市场主体逐渐壮大,经济自主增长和市场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六是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为我市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莱芜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需要,根据国家、山东省和莱芜市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莱芜市城市绿地建设的法律性文件,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切相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 、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

从维持规划范围内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出发,确立市域大环境概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

2 、与城市的职能特性相结合。

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与城市功能组团的建设相呼应,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相配合。

3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

整体协调、统筹兼顾城市各发展片区,探索适合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两中心、多组团的中小山水城市的生态绿地体系。

第4条规划原则1、持续原则:从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制定分期规划,兼顾规划的超前性和弹性,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人本原则: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绿地体系,真正服务于民。

3、多元原则:完善城市绿地类型,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体系,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绿量原则:生态优先、绿地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挖掘潜力,增加城市绿量,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保障。

5、特色原则:尊重城市结构,强化“一城、两区、多组团”的城市形态,挖掘区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特色及文化内涵的城市绿地体系。

第5条规划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将“鲁中山水园林城市”和“绿色钢城”作为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把莱芜市逐步建设成为:山水优美、城乡一体、生态环境良好、各种绿化衔接合理,各项绿地指标一流、居民生活品质高尚的城市。

2、近期目标:搭建城市绿地宏观布局构架,完善城市绿地类型。

基本完成莱城的防护绿地体系和钢城的游憩、防护绿地体系建设;生产绿地初步形成规模,具有科学合理的苗木生产和定向育苗计划,逐步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用苗;加强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生态绿地建设,全市宜林荒山全部实现绿化,平原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各项绿化指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芜市北部新城发展战略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一、自然资料 (1)
1、地理位置 (1)
2、行政区划 (1)
3、历史沿革 (3)
4、地形地貌 (3)
5、河流 (3)
6、气候 (3)
二、经济资料 (3)
1、农业 (4)
2、工业 (4)
三、人口资料 (9)
四、建设现状 (9)
1、土地利用 (9)
2、道路交通 (9)
3、行政管理 (10)
4、商业金融 (10)
5、集贸设施 (10)
6、教育机构 (11)
7、医疗保健 (12)
8、居住用地 (12)
附表口镇城镇建设用地构成表 (13)
莱芜市口镇(北部新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自然资料
1、地理位置
口镇位于莱芜市莱城区中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7°32’—117°41’,北纬36°15’—36°24’,东西宽约13公里,南北长约15.5公里,总面积112.5(139.36)平方公里。

口镇新城东邻苗山镇,西接羊里镇,北靠雪野镇,南连莱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其中心地区南距莱芜市区15公里。

2、行政区划
2009年末,全镇在册总人口80625人,其中农业人口76658人,非农业人口3967人。

全镇现有60个行政村分别为:西街村、南街村、东街村、下水河村、上水河村、北街村、赵家村、港里村、太平村、林马庄村、官水河村、垂杨村、三山村、冶庄村、田庄村、高家洼村、片家镇村、郭家镇村、李家镇村、张高庄村、邹高庄村、山头店、花水泉村、小洼村、茅茨村、山口村、王家楼村、北任家洼村、藕池村、大冶村、古城村、南山阳村、北山阳村、青石桥村、庙河圈村、塔山村、小冶村、江水村、谷堆山村、林家庄村、龙马庄村、下毛家圈村、上毛家圈村、栖龙湾村、小庄村、桃花峪村、李家楼村、陈林村、崔家庄村、野槐峪村、毛家庄村、陶北村、陶南村、许家洼村、刘陈村、申陈村、马陈村、郭陈村、康陈村、雪陈村。

口镇各村概况表(2009年)
3、历史沿革
口镇原称土子口或吐子口,清末改为吐丝口,简称口子镇。

位于莱城以北13公里,大部为北乡垂阳保,少部属镇里、王神、白龙及南乡辛兴、西乡山口保所辖。

民国初年称第二区。

1941 年春,划为镇里、白龙和山口区。

白龙区属莱东(博莱)县,镇里、山口区属莱芜(北)县。

1945 年,称口镇区。

1951 年3 月改称第二区。

1953 年 5 月,口镇升级为区级,由县直辖。

1955 年 10 月,第二区改为港里区。

1957 年,口镇并入港里区。

1958 年改为口镇乡。

同年 10 月,改称口镇公社,辖口镇、港里、林马、陈林、山口、水河管理区。

1960 年 4 月,原羊里公社的陶镇管理区划入,辖 7 个管理区。

1984 年 4 月,改为口镇办事处,辖口镇、陈林、青山、下水河、陶镇、王家楼乡, 54 个行政村, 68 个自然村。

1985 年 10月,改称口镇镇,简称口镇,辖 48 个行政村,面积1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411亩,人口6.02万人。

2004年被莱芜市委列为综合试点镇,是建设部认定的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1953年前,曾为中共莱芜县委、莱芜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在地。

4、地形地貌
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各有分布,其中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西部和南部为平原。

全区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适耕期长,地下水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5、河流水库
主要河流汇河、林马河并列由北向南从区内穿过。

境内主要水库有大冶水库、桃花峪水库、栖龙湾水库、狂山水库,其中大冶水库为莱芜市第二大水库。

6、气侯
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春季始于4月30日,止于5月30日,易发生旱灾;夏季始于5月31日,止于9月2日,常常暴雨成灾;秋季始于9月3日,止于11月1日;冬季始于11月2日,止于4月29日,盛行偏北风,多数年份寒冷干燥。

阳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629.2小时,光照率59%。

5月份最多,达274.4小时;12月份最少,为181.9小时。

平均每天光照7.2小时,最长13.8小时。

年平均气温11.0—13.0℃,年平均最高气温18.6℃,7月份平均气温30.9℃,1月份平均气温8.1℃,极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22.5℃。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2.2毫米,变化范围为600—900毫米。

二、经济资料
2009年,口镇(北部新城)实现经济总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26.74%;其中,完成工业收入43亿元、利税3亿元、出口创汇72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15%和1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62万元,同比增长21.22%。

农民人均收入7062元。

1、农业
口镇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和多种蔬菜、果品,尤其以出产姜、大蒜、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

2008年末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441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05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973公顷,其他面积263公顷。

2、工业
(一)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按照“集聚发展、扶优促强、创建特色产业集群”的原则,在扩大原有的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引进生物制药、医疗器材、电力设备、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

2009年,工业区新引进项目11个,新建及续建项目形成固定资产7.7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9个。

鲁能开源电力设备、十八乐物流、安通医疗器材、华安生物科技、天铭冶金设备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相继建成,部分项目已投产见效,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亮点,提升了工业区企业的整体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区发展增添了活力,积聚了后劲。

如投资7.5亿元的鲁能开源电力设备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08年上缴税金228万元)。

(二)经济发展势头稳健。

一是规模以上企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莱芜双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莱芜市双泉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亿祥木业有限公司、莱芜承昊机械有限公司、山东泰莱电气有限公司),总数达到40家,年内完成产值34.3亿元,增长27%,占工业总产值的95%;实现销售收入34.6亿元,增长30%,占工业总收入的96%;实现利税2.6亿元,增长27%,占工业利税总额的81%。

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6家:固德化工超过了15亿元,汇金公司超过了5亿元,全成集团、汶河化工超过了3亿元,盛德泰食品有限公司、泰丰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超过了2亿元。

二是骨干企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区内的骨干企业坚定信心,克难奋进,想方设法加
大投入,上项目扩规模,拉长产业链,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09年骨干企业膨胀项目8个,总投资29.2亿元。

如:固德化工煤焦油深加工项目、汶河化工氟化铝项目以及正顺集团文化产业园项目已正式投产达产。

三是骨干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越来越大。

2009年,工业区企业缴纳税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过10万元的达到了18家,其中,正顺集团、汇金公司、固德化工、全成集团、鲁能开源、垂阳铁矿、汶河化工等7家企业缴纳税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了100万元。

口镇城区主要企业基本情况一览表(2009)
三、人口资料
2009年末,全镇总人口99163人。

其中各村在册人口80625人,镇直部门人口4038人,外来务工人口9500人,流动人口5000人。

四、建设现状
1、建设用地
现状口镇城区建设用地面积11.06平方公里。

2、道路交通
口镇是莱芜市的北部门户和重要交通节点,对外联系十分便利,境内有多条省道、市道交汇穿过,周边与国家和区域交通主动脉如京沪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泰莱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北线)从镇区东部穿过。

随着济莱青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口镇交通优势得到了巨大提升:成为济南都市圈1小时交通圈内重要发展极,拥有快捷联系青岛深水港的高速公路交通条件。

口镇现状道路一览表
3、行政管理
现状口镇城区行政管理用地主要分布于镇北街两侧,另外还有几处零星分布,没有形成较完整的行政办公中心。

4、商业金融
口镇区商业金融用地,规模偏小,日常服务设施较少,主要分布于镇北街两侧,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5、集贸设施
口镇集市统计表
6、教育机构
口镇中小学基本情况一览表
7、医疗保健
口镇镇区有中心卫生院一处,位于赵家村,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床位100张,职工107人。

全镇设有村级卫生室64处,其中达到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村级标准卫生室23处,分别为:陶北村、郭陈村、申陈村、康陈村、刘陈村、许家洼、太平村、官水河村、下水河村、枣园村、陈林村、小庄村、小冶村、花水泉村、古城村、林马村、西街村、北山阳村、郭家镇村、张高庄村、景家镇村、港里村、李家镇村等。

8、居住用地
镇区的居住用地基本上是村庄用地,现状住宅以村庄平房占多数,占地大,土地使用效率比较低,住宅用地与公共建筑用地相混杂,居住环境差,缺少居住区配套设施。

另外,居民点内缺乏绿地,居民没有较好的日常休息和交往的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居民点内道路断面较窄,路面质量差,市政设施配套不足,降低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

附表口镇城镇现状建设用地构成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