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植物在成长的教案详解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成长过程以及植物的生命形态;2.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能简单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3.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并能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4.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植物的生命周期;2.光合作用的过程;3.各种植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1.定位不同类型的植物;2.理解光合作用;3.通过阅读图表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方法:板书法、小组合作法、听说课交流。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孩子们从学前班以来种过的植物,引发孩子们对植物成长的注意。
教师提问:“我们种的植物是怎么长大的?植物有哪些生命形态?您的家庭有种什么植物?”2.识别植物特征。
教师让孩看看植物,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植物是什么类型的。
然后教师为孩子们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形态。
3.光合作用。
教师简单地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同时展示一些用于研究光合作用的图表。
教师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
4.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师展示一张植物的生命周期图表。
教师讲解植物在不同阶段需要的营养和环境。
这些信息有助于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5.小组合作。
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植物。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忆来找出植物的特点和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在他们完成小组任务后,他们将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6.结论。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师提醒孩子们需要好好照顾身边的植物,让孩子们培养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到了植物的不同特点,加深了对植物生命的总体理解。
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也意识到光合作用对植物成长的重要性以及照顾植物的重要性。
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对孩子们的自然观念有所启迪,同时也为其在后期科学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力与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力与运动》教案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续写小诗,探讨力的存在与可见性。
举例说明降落伞、汽车、风车、磁力小车、皮球、潜艇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一)力改变运动状态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如自行车停下来、风车转动、磁力小车拐弯、皮球弹起来、潜艇浮出水面等。
明确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与方向。
二)力改变速度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实验器材包括小车、钩码、定滑轮、秒表、细绳。
通过确定起点和终点,用垫圈的重力做拉力,用固定的滑轮将线绳位置一定。
提出假设: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
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大小,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距离,需要记录的是时间和垫圈数量。
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假设,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三)磁力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研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实验器材包括磁力小车、磁铁、木板等。
通过观察磁力小车在不同磁铁的作用下运动的方向与速度,研究磁力对物体运动方向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假设,探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四)总结与归纳通过以上实验与探究,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速度与方向,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假设,利用证据来验证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假设。
实验探究1:力改变速度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小车和垫圈来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速度的关系。
我们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增加了垫圈,并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能用手推小车,并且要注意小车的行驶路线。
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一人负责确定起点,一人负责改变拉力的大小,一人负责记时,一人负责记录实验数据。
最后,我们需要填写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如果在第一个实验中,拉力不变,而往小车上加重物,我们可以预测小车前进速度会变慢。
因为重物越重,小车的速度越慢。
实验探究2:磁力改变方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木框架、塑料槽、小钢珠、磁铁、白纸和笔来探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认识气温计教学科学教案
认识气温计教学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第5课时“认识气温计”。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计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温数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计的构造和原理,能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 学会读取气温计上的数据,理解气温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和数据读取。
教学重点:气温计的构造和原理,以及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演示文稿、黑板、粉笔。
2. 学具:气温计、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温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2. 讲解:介绍气温计的构造和原理,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气温计,并示范读取气温数据的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气温计,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教室内外的气温,并记录数据。
4. 交流: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气温计上的数据,判断气温的高低。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气温计的数据,进行气温比较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气温计的构造2.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3. 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观察家里的气温变化,记录一周的气温数据,并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1)周一: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5℃;(2)周二: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26℃;(3)周三: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24℃;(4)周四: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27℃;(5)周五: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5℃。
2. 分析:根据记录的气温数据,分析本周气温的变化趋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和数据读取,但部分学生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并能够分析现实中的行为是否是增大或是减小摩擦力。
3、能够用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水平运动时的摩擦力。
4、能够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受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影响。
5、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知道流线型是减小空气或是液体阻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2、学会测量摩擦力3、摩擦力的好处和坏处4、减少或增加摩擦力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做搓手游戏。
提问:搓手时会产生一种什么声音?小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摩擦现象。
回答:摩擦声从游戏中感受摩擦的存在。
(二)讲授新课(一)摩擦力1、下面这些运动中,哪里存在摩擦现象?归纳:身体与滑梯的接触部分存在摩擦。
箱子与地面存在摩擦。
鞋底与地面存在摩擦。
人体与水接触产生摩擦。
伞面与空气产生摩擦。
2、小结:知识卡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摩擦力。
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3、摩擦力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①必须要有两个物体②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二)测量摩擦力1、用什么工具测量摩擦力?引导学生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讲解测量摩擦力方法①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0”刻度处②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物体,使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对物体的拉力大小,它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相等3、你能画出拉力与摩擦力的方向吗?小结:拉力方向与摩擦力方向都在水平方向上,力的方向相反。
4、学生利用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摩擦力,填写测量表格。
提醒学生注意: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在运动过程中观看测力计读数基本保持不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认识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理解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3.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温度的含义及其常用单位;2.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如:温度高物体膨胀,温度越低物体收缩等;3.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步骤1.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单位。
我们要教授孩子们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的单位。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强弱程度的量度。
目前温度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摄氏度(℃),另一种是华氏度(℉)。
我们在中国通常使用摄氏度计量温度,而在一些国家会使用华氏度计量。
2.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例如,当温度变高时,很多物质都会膨胀,反之亦然。
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测量温度变化对水的状态变化的影响,或是使用靠它的铝棒来让孩子们观察金属展开时的变化等。
3.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我们要教授孩子们如何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正确测量温度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非常重要。
我们要教孩子们如何将温度计放入样品中并进行读数,如何正确地清洁温度计,以及如何校准温度计等。
四、教学方法在本堂课中,我们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让孩子们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来呈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互相探讨、交流,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很重要,它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指导教学改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在本课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小测验、实验记录、小组讨论等,来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对孩子们进行实时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六、总结本堂课教授了孩子们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单位,温度对物体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就是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3.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4.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5.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6.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7.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8.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9.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数据证明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神火飞鸦》,史书上记载的军用火箭"神火飞鸦"外型如乌鸦,用细竹或芦苇编成,内部填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 , "起火"的药筒底部和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
作战时,用"起火"的推力将飞鸦射至100丈开外,飞鸦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
视频《鹞式喷气式飞机》、《发射火箭》。
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当我们不小心将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我们看到气球会无规律地乱飞,不妨多试几次,仔细观察松手的瞬间,气球真的“无规律”地乱飞吗?气球喷出的气体能推动气球飞起来,能不能用气球做动力,驱动小车动起来呢?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二、讲授新课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实验材料:气球若干个。
实验步骤:(1)将气球吹足气, 一只手捏紧气球口,另一只手张开放在气球口,慢慢松开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2)再次将气球吹足气,一只手捏紧气球口,另一只手张开放在气球上方,慢慢松开气球口,感受气球上升的力。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出示教材26页的图片。
(2)思考并回答:这些是昆虫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第3步,在胸部的两侧分别粘上三对足。
教师引导:我们在制作昆虫模型的时候,哪个部位使用哪种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用最细的枯树枝做触角,用稍粗一点的枯树枝做足,用最粗的枯树枝按照身体比例截取做头、胸、腹,用开心果果壳做翅。也可以用橡皮泥、火柴梗、牙签等材料制作。
学生制作昆虫模型,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昆虫模型。
同学们猜:蜻蜓。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
举例:
螳螂——它常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利于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全身呈黑色或棕色,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爬起来敏捷自如。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修改方案及教学随感
一、美导
出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昆虫的名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运用气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运用气温知识解决
实际生活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温度,通常用温度计来测量。
气温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身体的感觉和行动,因此可以通过气温的控制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那么,我们怎样用气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呢?以夏季天气为例:在气温高的时期,我们需要注意饮食、休息和穿着等方面,以保证身体健康。
此外,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中,我们也需要适当调节空调的温度,以保持室内的舒适度并节约能源。
当然,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也需要特别注意气温的变化,以避免中暑和其他疾病。
此外,气温的变化还会对我们的衣着、居住环境和交通出行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需要穿上温暖的衣服,并适当开启暖气,以保证身体的温暖和健康。
而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则需要选择透气性好、舒适度高的衣物,并注意室内通风,以保持室内的凉爽。
在居住环境方面,我们可以适当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健康。
此外,在交通出行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和路线,以保证交通安全和舒适度。
学习和掌握气温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和气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气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气温的变化,适时调节环境和行为,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舒适度。
第 1 页共 1 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点】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橡皮筋、小车、软尺、教学课件。
课后小知识--------------------------------------------------------------------------------------------------小学生每日名人名言1、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3、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4、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5、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若禅7、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的旅途。
──巴斯德9、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0、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
——高斯。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二、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2.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3.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三、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2.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白纸、放大镜、空塑料瓶、白纱布、学生手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土壤里都有什么?学生(预设):土壤里面有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2)教师课件展示三张不同类型土壤的照片,提问:我们周围有哪些土壤?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二、探索1.思考与讨论教师出示三种成分含量不同、已编号的土壤,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土壤呢?学生交流。
2.观察土壤的外面特征(1)教师发放实验材料:三种土壤以及放大镜。
(2)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方法:我们可以用先用眼看、鼻闻、手摸的方法进行观察,用肉眼观察,对于细小的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用鼻子闻,一定要用扇闻的方式;用手摸时,可以采取用手指捻摸的方式,并注重手指的感觉。
哪个摸起来感觉粗糙、硌手?哪个摸起来细腻、柔滑?哪个介于二者之间?(3)学生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内。
(4)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3.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1)教师提问:怎样比较土壤的粘性?师生共同研讨,得到比较三种土壤黏性的方法(用手分别揉搓潮湿的三种土壤,看哪一个能搓成球)。
(2)学生实验,用手分别取少量三种土壤进行揉搓,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教案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 3 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三、总结四、作业(1)完成《科学作业本》(2)背诵科学概念(3)拓展实验:用不同的铁钉敲打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是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分析问题。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小车、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进行巩固。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认识气温及其变化规律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认识气温及其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及其变化规律。
2.能够根据气象仪器的测量结果分析气温的变化。
3.能够正确描述气温变化的规律以及其影响。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气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
2.气象仪器的使用及其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1.气温变化规律的分析和描述。
2.气象仪器使用的基本技能掌握。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中的气温变化,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2.学习第一部分:认识气温变化规律1.带领学生了解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单位等概念。
2.讲解气温变化的规律,包括季节、时间、地区、海陆风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以及气温的高低对人体的影响等内容。
3.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方面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气温的变化规律,从而树立科学观念和探究精神。
第二部分:气象仪器的使用1.针对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常见气象仪器,讲解其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气象仪器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及数据记录能力。
3.学生分组,利用温度计等气象仪器进行实地气象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并图表化。
第三部分: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1.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具体数据及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2.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气候变化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善气候环境。
五、作业布置1.在家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并记录。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如何应对当前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
六、教学反思气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并掌握必要的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技能。
同时,学生还能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问题,从中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这也是本课教育意义的体现。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性质,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土壤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难点:岩石和土壤的成因,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预习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地球的构成、地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初步认识岩石和土壤。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如硬度、颜色、密度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单元《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科技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科技产品。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对科技并不是陌生的,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案例来解释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在案例分析环节,他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明白了科技是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讲解科技产品原理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这说明这部分内容对他们的认知水平来说有一定难度。
第三单元《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教案:
1.教材章节:本章节内容源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第三单元。
2.教学内容:
a.了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b.认识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智能家居、3D打印等;
c.探讨科技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创新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素养:通过学习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a.能够理解科技对生活的积极影响,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b.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创新性想法。
2.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科技在生活中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1.教学重点
a.理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和影响: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科技创新如何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智能家居系统如何提高生活便捷性,3D打印技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四个部分。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性。
3.学习二力平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原理。
4.简单机械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力的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力的作用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力的作用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滑轮组、绳子、粉笔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力”字,让学生观察粉笔与黑板之间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测量:教师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的作用2. 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测量(4)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请举例说明。
(2)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影响?(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例如:拉力、推力、摩擦力等。
(2)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三单元教案沭阳县南湖小学备课教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沈欢欢时间17 年4 月24 日课题 1.听听声音课时 1教学内容:第44—46页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创造乐音,增加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亲临探究过程,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强弱、高低、远近、方向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具、学具准备:音叉、铁钉、课件板书设计:1.听听声音粗-----高大-----强细-----低小-----弱作业布置:回家上网听各种声音,感受不同声音。
教学过程教学调整学法指导关键点拨一、游戏激趣导入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轮流发出声音,让其他同学猜猜说话的人是谁?(师生共同参与,游戏反复两三次)让学生感受游戏的快乐并思考:我们凭什么猜出了说话的同学?(声音)师:是啊,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声音,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探索声音的奥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吧!(板书:听听声音)二、学习新课1.教师活动:播放几种常听到的、典型的声音---玻璃碎声、汽笛声、蟋蟀声、刮风声、雷声、流水声、照相声等。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些声音,你们认真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听到的同学请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进行听辨后并举手回答听到的声音。
3.师:谁来说说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刚才这几种声音外,你还听到了哪些独特的声音?并且来模仿一下。
4.生模仿5.师引导学生探究音叉、音的高低。
(2)师说明敲击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敲击师:现在就请大家来看看老师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的。
(3)请一位学生上来尝试敲击音叉(4)师提出实验要求,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好记录单。
实验要求:a、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两个不同的音叉。
b、保持一个安静环境,用心倾听。
(5)生分组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6)生分组汇报实验情况(7)师小结7.探究音的强弱(1)通过敲击铃鼓,引导学生感受音的强、弱。
(2)生创造声音,并再一次体会音的强弱。
8.师生共同总结出声音除了可以用高低还可以用强弱来描述。
教学过程教学调整学法指导关键点拨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现在你对声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拓展延伸师:今天回家后,请同学们用鸡蛋托和几枚大小不同的铁钉做实验,感受音的高低、强弱,并填写好书本上的实验记录单。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沭阳县南湖小学备课教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沈欢欢时间17 年4 月24 日课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时 1教学内容:第47—48页教学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观点;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具、学具准备:鼓、锣、尺子、梳子、气球、皮筋、课件等。
板书设计: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产生的秘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作业布置:探索很多物体声音的产生。
教学过程教学调整学法指导关键点拨一、小小活动,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教师里来了几位客人,我们用美妙的歌声一起欢迎下来我们教师听课的客人。
学生一起唱《山谷里静悄悄》师:你们的歌声非常好听。
那你们知道这些美妙的歌声是怎样产生的吗?生沉默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深入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节的学习一起来解决刚才的问题。
教师板书——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小小探究,得出结论1.使物体发出声音(1)小小活动,我来做: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使它们发出声音。
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师:出示鼓,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发出声音吗?并请同学到讲台前示范。
师:出示锣,请问你们有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呢?请请同学到讲台前示范。
生轻轻敲打了一下锣。
师:出示梳子,请问你们有什么方法使梳子发出声音?请三位同学,分别使用不同方法。
生:轻轻拨动了一下梳子;用梳子敲打了一下桌子……师:出示气球,请一个同学上来让这个气球发出声音生:摩擦气球。
师:刚才你们表现的非常好,都让老师准备的物品发出了声音。
老师用力挤压气球,没有发出声音。
小组讨论:为什么用力挤压没有声音?而轻轻敲打,轻轻拨动却有声音呢?学生反馈:用力挤压速度太慢了,轻轻拨动的时候速度比较快。
师:刚才老师请同学到讲台前演示的时候,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看得不是很清楚,现在老师让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动气手来,清清楚楚的看到实验中的现象。
(2)小小活动,一起做教学过程教学调整学法指导关键点拨实验材料:每人一根橡皮筋,同桌两人一把钢尺。
探究要求:1.用什么办法能使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2.探究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3.完成记录表记录表:我们是这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筋塑料尺提示:记录尽量简要,写不出的字可以写拼音小组反馈:我们发现当锣、尺子、皮筋、梳子、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振动。
三、仔细观察得到验证1.过渡问题:那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例如:敲音叉2. 探究证明①:让学生观看敲音叉放入水中的一段视频。
探究证明②:同桌一起活动,拨动一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根橡皮筋不发出声音。
观察:1)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2)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3)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生反馈:1)发声的皮筋振动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振动。
2)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不会发出声音了。
3)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振动的时候有声音,没振动的时候没有声音。
全班学生交流反馈:当锣、尺子、皮筋、停止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停止(振动)。
四、知识小结,内外延伸师:你们现在知道刚才我们美妙的歌声是怎样产生的。
生:由于振动。
师:你们现在每个人自己讲一句话,来感受一下喉咙里一个部位正在振动。
沭阳县南湖小学备课教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沈欢欢时间17 年4 月24 日课题 3.声音的变化课时 1教学内容:第49—51页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的强弱(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尺子振动的幅度大小受用力大小的影响: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用力小,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
2.过程与方法:探索和描述尺子受到大小不同的力时引起的音量的变化,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用力大小不同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尺子振动的幅度大小受用力大小的影响。
振动幅度大小会引起音量的变化;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
教具、学具准备:塑料尺、音量变化柱状图、PPT课件.板书设计:3.声音的变化用力小、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音量)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强作业布置:完成习题册教学过程关键点拨课前音乐欣赏:带有音频跳动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初感音乐的美妙。
一、谈话揭题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你对声音又有了哪些新认识?(声音有高低强弱变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齐读课题,体会声音变化。
我听到的声音好象没什么变化?能有变化的再读一遍吗?(生读)有变化二、探索与实验1.师:(出示尺)能使尺子产生声音吗?(会)怎样让它产生声音呢?(拨一下)你能示范给大家看一下吗(学生上台示范)2.看来同学们让尺子发出声音都没问题,现在我可要加大难度了。
我们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你能使尺子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小组讨论一下吧。
3.小组讨论4.交流讨论:你是怎么做的。
(把尺子放在桌子上,然后用不同的力去拨动尺子,就可以使尺子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5.(出示实验记录表)用不同的力去拨动尺子,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现在我们把这不同的力分为:小、较小、较大、大四种,你觉得它们发出声音的强弱会有什么变化呢?请每个小组完成实验记录表的“我的预测”一栏:注意: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弱、较弱、较强、强”来描述,振动幅度可以用“小、较小、较大、大”来描述,清楚了吗?请你们预测一下,并把预测的结果填写在“我的观测”栏中。
6.汇报预测结果:有不同意见吗7.刚才同学们预测的结果我们总结一下是:用力小、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强;(黑板出示)8.同学们,这仅仅是我们的预测,科学结论的得出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你们想研究清楚这个问题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去验证,怎样验证?小组讨论一下。
说说你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
(2)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关键点拨(3)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差不多,通过实验,我们还是发现:用力小、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内容读一遍),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与我们预测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我们的预测还是较准确的。
老师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声音的强弱一般用音量描述(板书:音量)用分贝作单位。
9.现在你能概括出音量的变化顺序了吗?(能)谁能告诉大家?请你把它写在作业纸上。
三、完成音量变化柱状图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音量变化柱状图,请小组张取出柱状图。
2.师简要说明柱状图:横向表示用力大小,分别为“小、较小、较大、大”,纵向表示音量的强弱“分别用弱、较弱、较强、强”3.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记录完成它吗?4.学生画图5.交流汇报(同学们不仅实验做的认真,画图时更认真)看看哪个小组想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
6.通过柱状图,你发现了什么?(随着用力的增大,音量也逐渐增强)。
所以柱状图便于我们更能清楚知道音量的变化顺序。
三、小结:通过实验及柱状图的描绘,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音量的变化规律:振动幅度小、声音弱、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学生齐读)四、总结:1.再次感受音量的变化:(用鼓连续敲三下,感受音量的变化)2.声音的变化除音量有强弱变化外,还有高低的变化,那么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下节课我们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最后,请同学们再次用变化的声音结束这堂课。
沭阳县南湖小学备课教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唐克时间17 年5月8 日课题 5.声音的传播课时 1教学内容:第54—56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出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和以什么方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