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
学前儿童心理学 (2)
学前儿童心理学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龄前儿童(3-6岁)心理发展及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行为、语言发展等方面。
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深入了解,有助于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实际应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等方面的自觉和无意识的进展。
这一时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涉及儿童在思维、观察和理解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感知和思考来理解世界。
他们逐渐掌握量与数、形与颜色、大小和位置的概念。
在认知发展中,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涉及他们的情绪表达和处理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感受到不同的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恐惧和悲伤。
他们逐渐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这对于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社交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合作和相互关系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与其他同龄人一起游戏和分享,在群体中学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了与其他人建立友谊。
社交发展对于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指他们掌握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运用。
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并学会用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
语言发展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交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传感觉阶段到符号运算阶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逐渐掌握了认知的能力,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本能冲突和内心冲突的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关键期: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即为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动觉强化:是指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之间进行的交往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物体知觉: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注意:它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构成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形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感觉好” 偏好现象:就是选择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指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好,注意它们的时间较长,但这是无意识、被动的。
习惯化: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延迟模仿:它不是指直接模仿眼前事物(原型),而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客体永久性观念: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为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幼儿期健忘:回忆幼年事物之能力的现象就是幼儿期健忘。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6020737 建议课时数: 56 学分:3.5 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幼儿卫生与保育开课单位: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组一、课程性质《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群的专业平台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备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际的实践能力。
该课程的前置课程为《幼儿卫生与保育》,为本课程学习提供基础。
《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为后续课程,这些课程的基本原理都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探讨的是如何据此推进儿童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年龄 特征、心理过程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三大方面。
二、课程目标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 本规律,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现象,在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时,能联系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后续的见习、实习以及工作岗位上,能有意识运用本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观察儿童、理解儿童,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具体体现在:(一)专业知识●掌握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掌握观察、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掌握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二)专业能力●能运用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能运用观察、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能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学前儿童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能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分析教育的适宜性●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二)专业素质●具有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章 绪论
所谓教育性原则就是指一切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 教育的要求, 不允许进行可能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日记法 2. 传记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 验项目和量表, 来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学 前儿童心理的常用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我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思想, 根据正式文字记载, 在2 5 0 0多 年以前, 我国就已经开始有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如在对人性的看法上, 有《 三字 经》 中“ 人之初, 性本善。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 近现代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四)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 则。
(1) 新的需要。 (2) 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是“ 小大人” , 即 成人的雏形, 认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因此, 也就没有必要和可能来研究儿童。人 们甚至从未想过,腊、 古罗马社会, 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 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
念
(二)幼 儿的概
念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学前心理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不是浓缩后的“小大人”,其来自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顺 序性和方向性。也就是说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会表现出该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这种 年龄特征带有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一) 生物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观因素 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1. 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素质是指人 类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物特性,如人体的形态、机体的构造、血型、头发和 神经系统等特征,其中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 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2.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对立统一的。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 心理的实质
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 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2) 心理的分类
① 心理过程。 ② 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领域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0—6岁)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科学。由于学前儿童处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初期,其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与生理、 动作、社会性活动等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其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过程和个 性心理两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
学前心理学大一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大一知识点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儿童在早期阶段思维、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过程。
对于学前心理学的学习和理解,大一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儿童发展的阶段理论学前心理学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过程,而儿童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传感期、感觉运动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传感期(0-2岁)是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感觉运动期(2-7岁)是儿童开始发展感知和运动协调能力;具体运算期(7-11岁)是儿童逐渐掌握具体概念和操作能力;形式运算期(11岁及以上)是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儿童情感的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学前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在情感上的发展主要经历依恋、分离和认同等阶段。
依恋阶段通常出现在0-2岁,婴儿对主要照顾者建立起强烈的情感依赖;分离阶段(2-5岁)是儿童开始独立探索世界,但也面临与父母分离的挑战;认同阶段(5-6岁)是儿童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建立社会关系。
三、儿童社会认知的培养学前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即儿童对社会规则和他人行为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借鉴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情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大一学生需要学习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例如,学习儿童在玩耍中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等社会技能的过程。
四、儿童语言和沟通发展语言和沟通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方面之一。
学前心理学强调了儿童语言和语言意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性。
大一学生可以学习关于语言习得理论、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和提高儿童语言技能的方法。
五、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对于学前心理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在运动中发展感觉、协调和控制能力,并提高身体素质。
大一学生可以学习关于儿童身体发展和运动教育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适宜的运动活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科学,它关注的是儿童在这个特定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情感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涉及情感识别和情感调节。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喜怒哀乐,对他人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敏感度。
同时,他们还在学习如何根据情境和社会规范来调节自己的情感。
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其他关键人物的陪伴和关爱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情感支持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
二、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接收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加工和理解。
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也在逐步发展,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控制注意力的转移。
记忆能力的提升让儿童能够记住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事件,这对于语言和概念等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学前儿童开始展示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探索,但还需要成年人的指导和支持。
三、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涉及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能够通过交流和互动与他人建立联系。
他们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学会分享、等待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
此外,学前儿童还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等环境中的社会经验对于他们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
在情感发展方面,学前儿童需要感受到父母和关键人物的情感支持。
在认知发展方面,儿童需要逐渐培养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
在社会发展方面,儿童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建立社会技能和身份认同。
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资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纲要》:概念掌握的分析
“掌握”⼀词,⼀般是指理解、巩固和应⽤。
关于概念的掌握,可作如下的分析。
(⼀)概念掌握的性质概念的掌握也就是获得了⼀定事物的概念。
概念既是由符号或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事物,则概念的掌握就是获得了按⼀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进⾏反应的能⼒。
如⼉童掌握“球”的概念,就是他获得了球的关键特征:⼀般是圆形;⽤于游戏和运动。
前者可以被观察到,后者则是在使⽤中才显现出来的功能。
球,除关键特征外,还有⽆关特征,如球的⼤⼩、颜⾊、质地等。
关键特征决定事物的分类,⽆关特征则否。
所以,概念的学习有两个⽅⾯:⼀是关键特征的认识;⼆是分类根据的理解。
此外,凡概念都有例证,球,有肯定的例证,⼀切包含该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如篮球、⾜球等就是。
⼀切不包含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就是否定例证。
柚⼦、西⽠就是球的否定例证,对此能作出区别,才算掌握了球的概念。
所以,掌握概念实质上是获得了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关键特征与⽆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因此,如叫⼉童把球拿出来,⽽他也能做到时,这并不能说他已具有球的概念,因为他拿的是代表他所说过的特殊的球。
但如果给他看⼀个他没有见过的球,他能说出“球”来,还能将外形似球⽽不是球的物体如柚⼦从球中分出来,这时才能说他掌握了球的概念。
据此来设计试题,以检查⼉童掌握概念的程度是必要的。
(⼆)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奥苏伯尔认为,⼉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他分析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形式所包含的不同⼼理过程,也阐述了概念形成之所以不能作为学⽣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的道理。
1.概念形成所谓概念形成,是指从⼤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法抽取⼀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如学前⼉童获得“叔叔”这个概念,就是在他们实际接触爸爸的弟弟中,随着⼤⼈告诉他们要称呼为“叔叔”后,逐渐形成的。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1. 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刺激引起直接反应第二阶段词的刺激引起直接反应第三阶段直接刺激引起词的反应第四阶段词的刺激引起词的反应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1)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生理成熟2)社会因素:环境,教育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从零乱到成体系4.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类型: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击剑反射、巴步金反射、蜷缩反射5. 乳儿条件反射形成的方式有: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动觉强化的方式、言语强化的方式6.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无意识动作到有意动作7. 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满足学前儿童自身活动的需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遵守一定规则,与伙伴友好相处,互相谦让;在游戏中学习布置环境,对美产生兴趣8.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向两者统一的方向发展9. 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性弱观察的持续性短观察的精确性差观察的概括性低观察的组织性无序10.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注意与学前儿童感知的发展,是感知的先决条件;对认识活动有重要意义;是研究感知的重要指标。
注意与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注意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助于适应环境。
11.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且在学前阶段占有优势。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关注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与这些发展相关的因素和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儿童的感知、思维、语言、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儿童在初级阶段开始发展思维能力,能理解和运用符号、符号基本操作等。
2. 儿童的情感发展:研究儿童的情绪、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情感发展。
例如,研究儿童的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同理心等。
3. 儿童的社会发展:研究儿童在社交互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研究儿童的友谊、合作、规范意识、角色扮演等社会行为。
4. 儿童的身体发展:研究儿童在运动、卫生、营养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研究儿童的运动技能、身体发育、生理需求等。
5. 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例如,关注儿童的自尊、焦虑、抑郁、注意力等问题,提供儿童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等。
通过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和问题,并为儿童的教育、保健和亲子关系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6. 儿童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研究儿童在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并通过性别角色习得性别特定的行为和价值观。
7. 早期教育与幼儿园发展:研究早期教育对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幼儿园环境对儿童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8. 家庭背景与儿童发展:研究家庭环境、父母亲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的支持、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9. 儿童游戏与玩具:研究儿童玩耍的功能、意义及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游戏与玩具对儿童智能、发展和社交能力的作用。
10. 幼儿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幼儿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案和策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包括以上几个方面,研究的范畴广泛,旨在帮助了解和促进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为儿童的教育、保健、家庭和社会提供支持和指导。
学前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第周 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导航
26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靠感知和动作(口尝、手抓) 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经由感 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 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 物体是分别存在的。
前运算阶段:2-6、7岁
• 什么是运算? 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
• 什么是前运算? 运算阶段发展的前期。
0.35
6.同胞兄弟姐妹在同一环境长大者
0.50
7.不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
0.50
8.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
0.60
9.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中长大者
0.75
10.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
0.88
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 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女婴,都没见过楼梯 • 48周:对T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
导航 15
• (二)社会因素 • 案例分析 • 1.双生子家庭变故 • 2.印度狼孩的例子
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变为现实。 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理发展水平
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导航 16
•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 1.遗传决定论 • 2.环境决定论 • 3.二因素论 • 4.相互作用论 • 5.科学的观点
前运算阶段:2-6、7岁 局限3:不可逆的
2+3=5 5-3=2
右 左
右
左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什么是运算? 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
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
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
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
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
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件
注意与学习的关系
注意是学前儿童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的基础,良好 的注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果。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与注意的关系
感知觉对注意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注意能力,如视觉和听觉 的敏锐度有助于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感知觉的发展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是他们认识世界和理 解事物的关键。
感知觉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多个阶 段,从简单的感觉到复杂的知觉,逐 渐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整体认识。
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
01
02
03
注意概念
注意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 时间内集中精力关注某一 事物的能力。
注意发展的特点
2023
PART 04
学前儿童情感与社会性的 发展
REPORTING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表达
01
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高兴、生气、伤心等,
并能够通过表情和语言来表达。
情感理解
02
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能够根据他人的情感做
出相应的反应,如安慰他人或分享自己的快乐。
情感调节
性别角色
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开始模仿和学习与自己性别 相关的行为和角色。
学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性的关系
情感表达与社会交往
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是他们社交技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 立关系和互动。
情感理解与社会交往
学前儿童的情感理解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 图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 关系。
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含答案)182
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含答案)1、脑重量增加最快的时期是在()A.新生儿时期B.乳儿期C.婴儿期D.幼儿时期【答案】B2、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德国学者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出版的时间是()A.1879年B.1880年C.1882年D.1889年【答案】C3、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环境B.教育C.成熟D.内部矛盾【答案】D4、( )揭示了愉快、乐观的情绪和健康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
A.荣格B.艾森克C.巴甫洛夫D.阿特金森【答案】C5、儿童到了三岁末,在正确的教育下,言语的掌握一般为()A.多词句阶段B.单词句阶段C.简单句阶段D.各种基本类型句子阶段【答案】D6、学龄初期建立人工性条件反射反而比学前期更困难,其原因是()A.兴奋作用B.兴奋与抑制作用C.第一信号系统抑制作用D.第二信号系统抑制作用【答案】D7、与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相联系的是儿童最初的()A.理解水平B.判断水平C.推理水平D.概括水平【答案】D8、婴儿期内,由于儿童的经验贫乏和言语能力较差,因而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A.具体形象性B.直观性C.直觉行动性D.直接感知性【答案】C9、小学阶段,儿童抽象思维逐渐发展,但是在其思维中具有()。
A.很少具体性B.很大具体性C.很高自觉性D.无自觉性【答案】B10、提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印刻”现象的是()A.达尔文B.格塞尔C.高尔顿D.劳伦兹【答案】D11、儿童识字的关键是掌握()A.字形B.字音C.字义D.字音和字义【答案】A12、教育和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A.量变B.质变C.量变和质变D.领会【答案】D13、儿童最初的言语活动是从()A.听懂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B.模仿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C.理解成人说出词开始的D.强化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答案】A14、儿童大脑区域成熟最早的是()A.额叶B.枕叶C.顶叶D.颞叶【答案】B15、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冯特B.皮亚杰C.比奈和西蒙D.普莱尔【答案】D16、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A.整体到分化/下部到上部/大肌肉到小肌肉B.整体到分化/上部到下部/小肌肉到大肌肉C.整体到分化/上部到下部/大肌肉到小肌肉D.分化到整体/上部到下部/大肌肉到小肌肉【答案】C17、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标准是()A.个性特征B.活动特点C.智力和思维水平D.种系发展【答案】A18、卡特尔运用()研究人格特质,将其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关于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尤为关键,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儿童成长。
礼仪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儿童如何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社交能力。
儿童学会礼仪,有助于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出彬彬有礼的性格。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培养儿童正确的情绪认知和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我意识对儿童的自尊心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要引导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分享和合作。
了解社会认知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对礼仪教育、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关心和教育学前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
从种系发展来看,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
但从个体发展看来,对于人类长期形成的概念只能逐步来掌握。
虽然概念总是以一定的词来标志的,但是,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其不同发展时期,对同一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跟儿童最初概括的特点相联系。
儿童要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概括,首先需要对这些事物能够理解,也就是说,要有关于这些事物的经验。
同时,要有相应的作为概括用的词。
而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儿童知识经验水平的高低、词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儿童概括水平的高低、概念水平的高低。
学前儿童的词的概括水平还是很低的,跟成人的概括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学前儿童概念的水平也跟成人概念的水平有所不同。
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三。
(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学前初期儿童还跟两三岁儿童一样,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极其贫乏。
每一个
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
例如,“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树”只代表自己家门前的树或少数他所看过的树。
到了学前晚期,概念所概括的内容才逐渐比较丰富。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儿童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特征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前儿童大多以功用性的定义来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
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
儿童还不能进行本质的概括,因而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
有时失之过宽,例如,把桌椅、柜子概括为“用的东西”,把萝卜也归为“果实”这个概念里。
有时又失之过狭,例如,4岁小孩以为“儿子”一词就代表小孩,因此,有一天看见一个高大而嘴上有短胡须的男人,说是幼儿园里保姆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他们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
只有到了学前晚期,儿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野兽、动物、家具、种子、勇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