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中图分类号】g623.5“问题解决”是指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问题解决”既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未知领域内,通过问题的不断发现、提出,不断分析、研究,不断质疑、解决,不断应用、拓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发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
如果我们能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难为易地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第一,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再创造”活动。
第二,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练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只说了一句话:“这儿有一个梯形的纸板,要求它的面积,谁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为了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就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自觉地进入了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阶段。
第四,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抓准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因势利导,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小学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四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四步骤1. 引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篇文档将介绍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步骤,帮助教师和家长指导孩子们有效地应对各类数学问题。
2. 步骤一:理解问题正确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这一步中,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和分析问题,确保他们完全理解题目的要求。
这包括弄清楚已知条件、未知量以及需要求解的内容。
示例:一个果园里有12棵苹果树,每棵树上有6个苹果。
问这个果园里共有多少个苹果?3. 步骤二:制定计划一旦学生理解了问题,接下来就是制定一个解决方案。
在这一步中,他们需要思考并确定使用哪些数学运算或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且制定一个详细计划。
示例: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乘法来计算每棵苹果树上的总苹果数,即12(棵树)x 6(每棵树上的苹果数)= 72(总苹果数)。
4. 步骤三:执行计划一旦学生制定了解决方案,接下来就是实际执行计划。
他们需要按照计划进行相关的数学运算,并得出最终的答案。
示例:使用上述计算公式,将12乘以6,得到72。
因此,这个果园里共有72个苹果。
5. 步骤四:检查答案最后一步是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在这一步中,学生需要回顾整个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对答案进行验证。
示例:学生可以使用反向思维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如果我们将每棵树上的苹果数除以总苹果数(即6÷12),得到的结果应该是1。
通过简单计算可以发现:6除以12等于0.5,这与之前得出的结论相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核对我们的解题过程。
结论通过掌握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理解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答案,小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和有序地解决各类数学问题。
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遵循这些步骤,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如何快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以及解题思路
如何快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以及解题思路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很多小朋友失分最多的题,但其实,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也不是很多,所以,平时家长们可以多让孩子读题目,理解题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1、简单应用题(1) 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 解题步骤: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
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
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
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 7 ) 解答加法应用题: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2023-2024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复习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含解析)
期末知识大串讲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章节考点复习讲义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01:用列表法解决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问题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1.步骤: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列表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2.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入手,通过列表等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所求问题入手,通过列表分析数量关系知识点02:多种策略解决归一(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问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多,在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不够清楚的情况下,用列表的方式收集整理信息,并根据表格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01:归一问题1.农具厂15天生产农具1500件,照这样计算,一年(365天)共生产农具()A.100件B.3650件C.365件D.36500件【答案】D【完整解答】1500÷15×365=100×365=36500(件)故答案为:D.【思路引导】此题属于归一应用题,先求出每天生产的农具数量,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然后用每天生产的数量×一年的时间=一年生产的农具数量,据此列式解答. 2.做蛋糕的王师傅5分钟能做15个双层小蛋糕,照这样的速度,他1小时能做个双层小蛋糕。
【答案】180【完整解答】解:1小时=60分钟15÷5×60=3×60=180(个)故答案为:180。
【思路引导】用15除以5求出每分钟做的个数,然后用每分钟做的个数乘60即可求出1小时能做的个数。
3.(2022四上·柯桥期末)明明用电脑打一篇文章,他12分钟能打360个字。
(1)照这样的打字速度,明明打一篇150个字的文章需要多少分钟?(只列式不解答)(2)如果用算式“360÷12×25”解决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
【答案】(1)解:150÷(360÷12)(2)25分钟可以打多少字?【思路引导】此题主要考查了归一应用题,每分钟的打字速度是不变的,据此列式解答。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两种分析方法
简单应用题
例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1) 二(1)班有 21 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多 5 名。男生有几名? (2) 一本练习本的单价是 0.5 元,一支钢笔的价钱是练习本的 8 倍,买一 支钢笔要用多少钱?
练习: 1、二(1)班有女生 20 名,女生比男生少 5 名。男生有几名? 内 2、果园里有 12 棵杏树,72 棵梨树,梨树是杏树的多少倍? 容 3、甲、乙两地相距 400 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50 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 需要多长时间?
例: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 12 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 20 天,两 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2、一项工程,甲、乙合做 6 天可以完成。甲独做 18 天可以完成,乙独做多少天 可以完成?
3、加工一批零件,单独一人做,甲要 10 天完成,乙要 15 天完成,,丙要 12 天 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人合做 5 天后,剩下的由丙 1 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4
工资?
7、李阿姨把 4000 元存入银行,为期 5 年,年利率是 2.88%,存款的利息按 5%的 税率纳税。到期时,李阿姨可得税后利息和本金一共多少元?
8、三个小队共植树 210 棵,第一小队植了总数的 比为 2:5,这三个小队各植树多少棵?
2 ,第二小队与第三小队植树的 5
1 3 9、一本小说分上下两册,下册为 154 页,上册的 比下册的 少 5 页。求上册有 3 7 多少页?
练习 3、一列客车以每小时 90 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出发,4 小时可到达乙站,有一 列货车从乙站开出,6 小时可以到达甲站。如果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发车,几小时 后两车相遇?
三、工程问题:
2
基本关系式: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 工作时间 = 工作效率
各阶段数学解题技巧方法总结
各阶段数学解题技巧方法总结小学数学解题方法1、实物演示法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
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
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
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
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
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复使用。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图示法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
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促进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来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解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问题。
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所要求的是什么。
在理解问题时,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审题:学生需要读懂题目中的文字和图形,理解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和条件。
对于不熟悉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或者其他参考资料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2.总结:学生可以将问题中已知的条件和需要求解的未知量进行总结,并尝试用自己的话重新描述问题。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将问题梳理清楚,明确下一步的解题思路。
二、制定解题计划在理解问题之后,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要求来制定解题计划。
解题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解题方法: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常见的解题方法包括列方程、画图、模型等。
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来决定使用哪种方法。
2.整理信息:将已知条件和需要求解的未知量整理出来,并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公式进行计算。
3.制定步骤:将解题过程分为若干个步骤,并按照顺序进行解题。
每一步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应该清晰明确,便于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
三、执行解题计划在制定好解题计划之后,学生需要按照计划一步步地执行解题思路。
1.运用数学知识: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相关的概念、公式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运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2.注意步骤:按照之前制定的步骤,依次展开解答过程。
对于每一步,学生需要明确自己所要执行的操作,并确保每一步的运算符合数学规律和逻辑。
四、检查答案在解决完问题后,学生需要对答案进行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1.反思解题过程: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二)耐心分析,明确数量关系(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有趣地表达题意。
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图中可以更清晰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准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把问题解决,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障。
检验的方法有多种:1.估算法。
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
2.代入法。
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3.寻找其他方法。
检验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前提,还要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消元法、替代法等,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要掌握各种方法,随问题中的条件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一)消元法所谓消元法是对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的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最后再求出消去的那个未知数。
我们由浅入深地来分析此类型的方法。
例1.甲乙二人去商店买练习本和笔记本,甲买了5个练习本和6个笔记本,共花了9.5元。
乙买了5个练习本和7个笔记本,共花了10.7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分析:此题有两个未知数,要想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可以消除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利用甲乙二人花钱的差,先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此题关键是数控量关系:(5个练习本+7个笔记本)-(5个练习本+6个笔记本)=1个笔记本解:(1)乙比甲多买几个笔记本?7-6=1(个)(2)1个笔记本多少钱?10.7-9.5=1.2(元)(3)6个笔记本多少钱?6×1.2=7.2(元)(4)5个练习本多少钱?9.5-7.2=2.3(元)(5)1个练习本多少钱?2.3÷5=0.46(元)(二)替代法什么是替代法呢?题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关系。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梳理与总结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梳理与总结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掌握有效的问题解决步骤,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提高数学成绩,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梳理和总结一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
第一步:仔细审题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开端。
孩子们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
要弄清楚题目中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是什么未知量。
比如,一道题目说“小明有 5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3 个,请问小红有几个苹果?”在这道题中,已知条件是小明有 5 个苹果,以及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 3 个,要求的未知量就是小红苹果的个数。
在审题时,孩子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和关键语句,比如“一共”“比……多”“比……少”“平均”等等,这些词往往会决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核心。
这需要孩子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数量关系就是小红的苹果数=小明的苹果数+ 3。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比如,遇到行程问题时,可以画线段图来表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遇到有关物品数量和价格的问题时,可以列表来整理信息。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解法根据分析出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还有列方程等。
如果是求几个数的和,通常用加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或者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第四步:列式计算确定了解题方法后,就可以列式进行计算了。
在列式时,要注意算式的书写规范,数字和运算符号要写清楚,单位名称也要写正确。
计算过程要认真仔细,避免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
小学数学学习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们经常面临挑战的科目之一。
然而,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记忆困难有些小学生在记忆数学公式、定理和概念时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忘记公式的具体内容,导致在解题时无法正确应用。
对于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如下:1. 制作记忆卡片:小学生可以将重要的公式、定理和概念写在卡片上,反复阅读和复习。
将这些卡片放在学习区域,成为每天的学习伙伴。
2. 创造联想记忆法:通过创造有趣的联想,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有助于记忆。
例如,可以用一句话或一张图将概念概括,使记忆更加深入。
3. 练习解题:通过不断练习数学题目,特别是应用公式解题的题目,能够加深对公式的记忆,并提高解题能力。
二、理解困难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时会遇到理解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如下:1. 请教老师: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及时向老师请教。
老师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数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2. 结对学习:学生可以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互相讨论、解释和复习数学概念。
这种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 创造示例: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创造具体的示例来帮助理解。
例如,对于分数的概念,可以使用饼图或其他可视化工具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三、解题方法不灵活有些小学生在解题时只会固定的方法,对于灵活应用不同的解题方法缺乏经验。
解决方法如下:1. 探索不同方法:鼓励学生在解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解题思路。
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2. 解析范例:提供范例题目的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些范例中的方法,灵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3. 培养问题意识:教育学生在解题时提出问题,并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解题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技巧快速解决带括号的加减法题目的方法
小学数学技巧快速解决带括号的加减法题目的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带有括号的加减法题目,这些题目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头疼。
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就能够迅速解决这类题目。
本文将介绍几种简单而实用的技巧,帮助同学们快速解决带括号的加减法题目。
一、整体替换法对于括号内带有加号或减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整体替换法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1. 将括号内的数值与括号外的数值分别相加或相减,得到一个新的数值。
例如,对于题目:2 + (3 + 4),我们可以将括号内的3和4相加得到7,然后将问题转化为2 + 7,最终得到答案9。
2. 将括号和括号内的数值去掉,直接计算新的数值。
对于题目:5 - (2 - 1),我们可以先将括号内的2和1相减得到1,然后将问题转化为5 - 1,最终得到答案4。
通过整体替换法,我们可以迅速消除括号,简化计算过程,从而更快地得到答案。
二、分配法对于括号前带有乘号或除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分配法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1. 将括号前的数值与括号内的每个数值分别相乘或相除,得到一组新的数值。
例如,对于题目:4 × (2 + 3),我们可以将括号前的4分别与括号内的2和3相乘,得到8和12,然后将问题转化为8 + 12,最终得到答案20。
2. 将一组新的数值相加或相减,得到最终的结果。
对于题目:8 ÷ (4 - 2),我们可以先将括号前的8分别与括号内的4和2相除,得到2和4,然后将问题转化为2 - 4,最终得到答案-2。
通过分配法,我们可以将复杂的计算分解为多个简单的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三、括号展开法对于带有多个括号的加减法题目,我们可以采用括号展开法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1. 先处理最内层的括号,根据括号内的运算符号计算得到一个新的数值。
2. 将计算得到的数值替换掉原来的括号部分。
3. 重复步骤1和步骤2,直到所有的括号都被处理完毕。
通过括号展开法,我们可以逐步简化题目,最终得到答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大凡步骤及方法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大凡步骤(二)耐烦分析,明确数量关系(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风趣地表达题意。
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图中可以更清撤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确凿解决问题的严重手段。
(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把问题解决,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严重保障。
检验的方法有多种:1.估算法。
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
2.代入法。
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3.寻找其他方法。
检验时可以用例外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大凡步骤。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详尽问题详尽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大凡步骤是前提,还要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消元法、替代法等,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要掌握各种方法,随问题中的条件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一)消元法所谓消元法是对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的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最后再求出消去的那个未知数。
我们由浅入深地来分析此类型的方法。
例1.甲乙二人去商店买练习本和笔记本,甲买了5个练习本和6个笔记本,共花了9.5元。
乙买了5个练习本和7个笔记本,共花了10.7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分析:此题有两个未知数,要想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可以消除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利用甲乙二人花钱的差,先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此题关键是数控量关系:(5个练习本+7个笔记本)-(5个练习本+6个笔记本)=1个笔记本解:(1)乙比甲多买几个笔记本?7-6=1(个)(2)1个笔记本多少钱?10.7-9.5=1.2(元)(3)6个笔记本多少钱?6×1.2=7.2(元)(4)5个练习本多少钱?9.5-7.2=2.3(元)(5)1个练习本多少钱?2.3÷5=0.46(元)(二)替代法什么是替代法呢?题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 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1读题:是认真读题,获取题中的数学信息(收集文字里和图片里的数字信息,收集求什么)2思路分析:从要求的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与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再找已知和未知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列式计算:根据思路分析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
4写答语:根据题意进行检查(检查数字,单位、检查结果)
问题解决结构话言说模板(所有的应用题都万变不离其中)
1.通过读题,我知道了()数学信息,问题是:()。
2.思路分析: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和()条件,其中()是已知的,()是未知的,所以要先求()。
3、计算过程:我是这样算的
先算:
再算:
4、答:(我再来检查一遍数字和结果)。
问题解决结构话言说举例
一块长方形甘蔗地长15米,宽8米,每平方米收甘蔗7千克,这块甘蔗地可以收甘蔗多少千克?
言说过程:
1.通过读题,我知道了有块近似长方形的甘蔗地,长(15 )米,宽(8 )米,且每平方米收甘蔗(7千克),问题是:(这块甘蔗地可以收甘蔗多少千克?
2.思路分析:想求出这块地一共可以收多少千克甘蔗,需要知道(每平方米收多少千克)和(这块地的面积),其中(每平方米收多少千克甘蔗)是已知的,(这块地的面积)是未知的,所以要先求出土地的(面积)
数量关系式为:每平方米产量(单产量)×平方米数(数量)=甘蔗总产量
(已经告诉)(没有告诉)
3、计算过程:我是这样算的
先算这块土地的面积:15×8=120(平方米)
再算这宽甘蔗地的总产量:120×7=840(千克)
4、答:这块甘蔗地可以收甘蔗840千克。
(我再来检查一遍数字和结果)。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题,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让学生轻松学,易掌握的教学原则,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数学语言为生活语言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一般都是反映一些生活实际问题,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尤其是我们潮汕方言地区的学生。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生活化,以让学生容易理解。
如在教学中初次涉及“单价”、“数量”、“总价”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单价”、“数量”、“总价”这几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让学生先做课前调查:回家买一些商品到学校,数量不同,单价不一,所用的金额也不尽相同。
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买东西的经过,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简单练习变换求物体的单价、数量或总价,让学生明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手中的商品,容易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内涵及计算方法。
可见,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数学语言为生活语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图解法化难为易对一些稍复杂的“解决问题”,往往不容易找到解题的途径,这时可借助实物图或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化抽象为具体,以弥补解题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的不足。
如问题:“某班图书角有故事书、科技书和连环画三种书共148本。
故事书比科技书多21本,连环画比故事书少32本。
三种图书各有多少本?”这是一道和差问题,由于题中提供了三种数量,对于小学生来说颇为复杂,此时,作线段图如下:由上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若把故事书和科技书都转化与连环画同样多的本数,得到三倍连环画的本数为148-32-(32-21)=105(本),求得连环画的本数为105÷3=35(本),再根据数量关系分别求出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惑。
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一、理解题意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是确保理解题意。
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出现没有正确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
因此,在开始解答问题之前,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弄清楚题目所要求的是什么。
可以通过圈出关键词、画出图形等方式帮助理解题目,确保自己对题目要求的理解正确。
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二步是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问题往往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在解题时,可以尝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图表或图形等形式,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从而更加清晰地掌握问题的本质。
建立数学模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小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如逆向思维、借助图形辅助分析、类比法等。
逆向思维指的是从问题的答案出发,反推出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借助图形辅助分析指的是在解题过程中绘制图形,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来解决问题;类比法指的是将问题与已解决的类似问题进行对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可以提高小学生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多做练习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践。
在解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应该多做练习题,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
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多做练习也有助于巩固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五、寻求帮助和讨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遇到困难或不理解的地方,小学生可以寻求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帮助和讨论。
与他人一起探讨问题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解题思路。
同时,与他人交流还可以互相纠错和帮助,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篇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探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数学解决问题研究概况1.《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指出: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教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问题是相对的。
2.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溶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领域之中。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流程【模式一】1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常用教学流程:(一般用于新课第一课时)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
让学生结合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图画、对话、表格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
要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一分、理一理、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2. 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1)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利用猜想、迁移、类推,尝试探索解2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94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对信息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对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操作、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
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
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
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10策略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 优秀获奖教案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策略与方法(三)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整理,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利用它解决问题。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体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合理选择。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师提出问题:在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⒈在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们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现实问题:制作这个标志牌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出示图片: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呢?(求三角形的面积)那么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研究三角形面积的时候是怎样进行的呢?也就是说是在什么的基础上研究的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交流后课件展示:结论:“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行研究。
归纳结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交流后出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制作这个标志牌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铝皮?学生动手操作:9×7.8÷2 =35.1(dm2)答:制作这个标志牌需要35.1平方分米的铝皮。
产生新问题: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动手操作比得出结论。
⒉在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又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简化过程,课件展示)归纳结论:课件出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学生利用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
产生新问题:大家知道,“长×宽”就是“底面积”,那么是不是所有立体图形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呢?3、验证:圆的面积公式研究的步骤和方法是否也与长方体有相信似之处?(多媒体展示)4、质疑: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与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总结: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与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都经历了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产生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耐心分析,明确数量关系
(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
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有趣地表达题意。
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图中可以更清晰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准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把问题解决,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障。
检验的方法有多种:
1.估算法。
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
2.代入法。
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3.寻找其他方法。
检验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前提,还要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消元法、替代法等,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要掌握各种方法,随问题中的条件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一)消元法
所谓消元法是对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的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最后再求出消去的那个未知数。
我们由浅入深地来分析此类型的方法。
例1.甲乙二人去商店买练习本和笔记本,甲买了5个练习本和6个笔记本,共花了9.5元。
乙买了5个练习本和7个笔记本,共花了10.7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
分析:此题有两个未知数,要想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可以消除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利用甲乙二人花钱的差,先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此题关键是数控量关系:(5个练习本+7个笔记本)-(5个练习本+6个笔记本)=1个笔记本
解:(1)乙比甲多买几个笔记本?7-6=1(个)
(2)1个笔记本多少钱?10.7-9.5=1.2(元)
(3)6个笔记本多少钱?6×1.2=7.2(元)
(4)5个练习本多少钱?9.5-7.2=2.3(元)
(5)1个练习本多少钱?2.3÷5=0.46(元)
(二)替代法
什么是替代法呢?题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关系。
可以用一个未知数量替代它的未知数量,使数量关系化繁为简,数量关系单一了,也就可以解?Q问题了。
例题:一个运输队大货车运6次,小货车运7次,共运蔬菜45吨。
大货车运3次相当于小货车运4次的运货量,求大小货车每次各运多少吨?
分析:由“大货车运3次相当于小货车运4次的运货量”,以小货车每次的运货量作为一份,用小货车替代大货车。
解:(1)大货车运6次,相当于小货车运货:4×(6÷3)=8(次)
(2)小货车每次运货:45÷(8+7)=3(吨)
(3)大货车每次运货:(45-7×3)÷6=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