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目的通过对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原理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

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靶子, 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量变化时,为平行搜索。

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

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

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Neisser(1963)首先发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在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中,都存在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实验解释:Treisman认为,在(b)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

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

然而,在(a)中搜索O,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

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

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颜色、运动、方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都是视觉系统进行前注意加工的基本特征,在搜索具有这些基本视觉特征的靶子时, 显示容量效应可以忽略(即进行平行加工)。

思考题:1、本实验有几种实验条件?2、你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拓扑特征?能和大家讲一讲吗?3、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4、本实验为一教学演示实验,如果为一个真正的实验程序,你认为合理吗?应该做哪些改进?说说你的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写作要求:严格按照发表文章的格式写,包括引言、实验材料和程序、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基于视觉搜索影响因素的网页设计原则

基于视觉搜索影响因素的网页设计原则

基于视觉搜索影响因素的网页设计原则摘要:网页设计需要考虑到人的视觉加工特点,尤其是人的视觉搜索特点。

浏览者对网页信息的获取取决于人的视觉搜索特点及影响因素。

对视觉搜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每个影响因素为网页设计提供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视觉搜索;网页设计;网络信息0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的信息更多地来自于互联网。

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无疑也加大了人们从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信息的难度。

考虑到当前大多数信息是通过网页界面呈现的,所以这一难度给网页界面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页是人与计算机网络进行交互的重要人机界面。

网页界面的样式林林种种、纷繁多样,究竟什么样的网页能向人们呈现更多的信息,什么样的网页设计更符合人们的信息加工特点,使人们高效、愉悦地获取所需信息,网页信息如何布局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科学的视觉行为,进而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网页设计者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知觉到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网页界面更是如此。

所以考虑到人们的视觉加工特点,结合人们的视觉搜索特征,来探讨网页设计的原则,能够对网页设计提供一些指导。

1视觉搜索概述1.1视觉搜索定义视觉搜索,顾名思义,是利用视觉系统来搜索信息,是人们从大量的刺激中寻找目标刺激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针对网页界面而言,是指在网页界面所呈现的大量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视觉行为过程。

经典的视觉搜索模式是Sternberg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它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研究中得出信息提取匹配的两个假设:平行扫描(平行加工或平行搜索)和系列扫描(系列加工或系列搜索)。

1.2视觉搜索分类视觉搜索主要包含序列搜索和平行搜索两种模式。

在所呈现的项目集合中,目标刺激和所有的项目同时进行比较,来找到目标刺激,是平行搜索;序列搜索则是把目标刺激和集合中的所有项目一一进行比较,直到找到目标,是系列搜索;Kristjansson和Tse(2001)对平行搜索和系列搜索分类是通过研究说明的,认为在一系列弯曲不连续的图形中搜索弯曲连续的图形,叫做系列搜索,反之则叫平行搜索;在一系列椭圆形中搜索圆形叫做系列搜索,反之则叫平行搜索。

视觉搜索

视觉搜索

实验目的: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介绍: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英文名称:FIT简介: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曾经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

这提示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但是封闭性是否为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一直存在争论。

J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

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

但是在另外一个实验中,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却发现了与三角形实验相反的结果。

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可以研究封闭性和线段终端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

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

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

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比较以上的两个实验,结果令人困惑。

三角形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封闭圆搜索慢于开口圆又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Treisman尝试解释这种矛盾的结果,她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

视觉机器应用实验报告(3篇)

视觉机器应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并掌握视觉机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对视觉机器处理技术的认识。

实验内容包括边缘检测、显著性检测、特征点检测和直线检测等,通过对比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分析其在实际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 边缘检测(1)选择图像数据:选取一张包含明显边缘结构的图像作为实验对象。

(2)Sobel边缘检测:使用Sobel算子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记录结果。

(3)Canny边缘检测:使用Canny算子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记录结果。

(4)比较两种方法的边缘检测效果,分析其差异。

2. 显著性检测(1)选择图像数据:选取一张包含不同显著性区域的图像作为实验对象。

(2)HC显著性检测:使用Python和OpenCV实现HC显著性检测算法,调整参数,比较检测效果。

(3)基于最小方向对比度显著性检测:使用Python和OpenCV实现基于最小方向对比度显著性检测算法,调整参数,比较检测效果。

(4)基于最稳定区域显著性检测:使用Python和OpenCV实现基于最稳定区域显著性检测算法,调整参数,比较检测效果。

3. 特征点检测(1)选择图像数据:选取一张包含明显角点的图像作为实验对象。

(2)Harris角点检测:使用Python和OpenCV实现Harris角点检测算法,调整参数,比较检测效果。

(3)分析角点检测结果与实际图像特征之间的关系。

4. 直线检测(1)选择图像数据:选取一张包含直线的图像作为实验对象。

(2)哈夫变换直线检测:使用Python和OpenCV实现哈夫变换直线检测算法,调整参数,比较检测效果。

(3)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如边缘检测)以提高直线检测效果。

(4)分析哈夫变换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边缘检测通过对比Sobel算子和Canny算子的边缘检测结果,发现Canny算子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能够有效抑制噪声,同时保留边缘信息。

视觉搜索中非对称图形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非对称图形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0心理学一班陆洋100305054014 摘要:本实验主要是验证被试在进行视觉搜索的过程中,封闭圆与开口圆分别为靶子时,被试的反应时间的不同,以及对两种情况下封闭与开口程度不同的时候,对靶子的反应时间长短的影响关键词:视觉搜索、靶子、开口圆、封闭圆引言: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非对称搜索是指在甲项目中搜索乙项目或在乙项目中搜索甲项目所用的时间不一样。

关于非对称性搜索,Treisman八十年代以来做了很多相关实验,其中,在以三角形和角分别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三角形所用的时间小于搜索角所用的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而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

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

而Treisman在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封闭圆要比开口圆慢。

这似乎否认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Treisman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实验结果的解释是: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

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视错觉测试实验报告

视错觉测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视错觉,即视觉错觉,是指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几何、色彩、对比等因素的影响,在主观上产生的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视觉印象。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如著名的缪勒-莱伊尔错觉、海格尔图案等。

为了探讨视错觉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本实验通过设计一系列视错觉测试,对被试者的视觉感知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视错觉现象的成因和规律;2. 探讨不同类型视错觉对被试者感知的影响;3. 分析视错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视觉错觉的基本原理,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视错觉图案,让被试者在观察过程中产生与实际不符的视觉印象。

实验中,我们将观察被试者对不同图案的感知差异,分析视错觉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志愿者,男女比例均衡;2. 实验材料:设计包含多种视错觉图案的实验卡片;3. 实验步骤:(1)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10人;(2)分别向两组志愿者展示不同类型的视错觉图案,要求志愿者在观察过程中尽量保持客观;(3)记录志愿者对每个图案的感知结果,包括图案的长度、形状、大小等;(4)对志愿者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视错觉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缪勒-莱伊尔错觉:在观察缪勒-莱伊尔错觉图案时,志愿者普遍认为带有箭头的线段比不带箭头的线段短;(2)海格尔图案:在观察海格尔图案时,志愿者普遍认为黑白条纹的图案在视觉上存在运动;(3)垂直线错觉:在观察垂直线错觉图案时,志愿者普遍认为垂直线比实际长度更长。

2. 结果分析:(1)缪勒-莱伊尔错觉:该错觉现象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在处理信息时,对视觉线索的过度依赖所导致的;(2)海格尔图案:该错觉现象是由于黑白条纹的对比度和运动感所引起的;(3)垂直线错觉:该错觉现象可能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对垂直线段的特殊处理方式所导致的。

六、结论1. 视错觉现象在人类视觉感知中普遍存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活动产生一定影响;2. 不同类型的视错觉现象具有不同的成因和规律;3. 本实验通过设计视错觉测试,对志愿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有助于了解视错觉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视觉深度测试实验报告

视觉深度测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视觉深度测试,探究不同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并比较单眼与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

通过实验,验证双眼视觉线索在深度知觉中的重要性,以及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1)视觉深度测试仪: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用于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

(2)实验任务:在单眼和双眼条件下,对一系列具有不同深度知觉线索的图像进行判断,判断其深度。

2. 实验对象随机抽取1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被试者简要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分别进行单眼和双眼条件下的视觉深度测试。

(3)在单眼条件下,被试者佩戴遮眼器,仅用一只眼睛观察图像。

(4)在双眼条件下,被试者正常观察图像。

(5)被试者对每张图像的深度进行判断,判断结果分为三种:远、中、近。

(6)记录被试者在单眼和双眼条件下的判断结果。

三、实验结果1. 单眼与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比较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双眼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准确性显著高于单眼条件(P<0.05)。

这表明双眼视觉线索在深度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不明显(P>0.05)。

这表明性别在深度知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

3. 不同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1)遮挡:遮挡是单眼视觉线索中的一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遮挡对深度知觉的影响较大。

(2)线条透视:线条透视是单眼视觉线索中的一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线条透视对深度知觉的影响较大。

(3)空气透视:空气透视是单眼视觉线索中的一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空气透视对深度知觉的影响较大。

(4)明暗:明暗是单眼视觉线索中的一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明暗对深度知觉的影响较大。

(5)阴影:阴影是单眼视觉线索中的一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阴影对深度知觉的影响较大。

视觉错觉实验报告分析(3篇)

视觉错觉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感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对物体或场景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视觉错觉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探究视觉错觉的产生机制,本研究设计了一项视觉错觉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探究视觉错觉现象在实验条件下的表现。

2. 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可能原因。

3. 为视觉错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准备一系列具有视觉错觉效果的图片,如卡尼莎三角、Z形错觉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视觉检查,确保其视力正常。

(2)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分别观看不同的视觉错觉图片。

(3)观察志愿者在观看图片时的反应,记录其感知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4)对两组志愿者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观察结果:两组志愿者在观看视觉错觉图片时,均出现了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例如,在观看卡尼莎三角时,部分志愿者认为三角形的两边等长,而实际上两边不等长;在观看Z形错觉时,部分志愿者认为Z形是直的,而实际上Z形是弯曲的。

2. 数据分析:对两组志愿者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志愿者在视觉错觉现象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五、实验分析1. 视觉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1)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对光线的敏感度不同,导致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偏差。

(2)大脑皮层在处理视觉信息时,受到经验、记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物体或场景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

(3)外界环境因素,如光线、颜色等,也可能导致视觉错觉现象的出现。

2. 视觉错觉现象的应用(1)在艺术创作中,视觉错觉现象可以用来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如莫奈的印象派画作。

(2)在广告设计中,视觉错觉现象可以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广告效果。

(3)在建筑领域,视觉错觉现象可以用来优化建筑物的外观,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引言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Neisser (1963) 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 设计。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

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

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

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2.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9名。

2.2器材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

2.3实验材料: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2.4实验设计采用3×3×2×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一:画面大小A,即干扰项的数目,其中A1=1,A2=6,A3=12;自变量二:开口大小B,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其中B1=1/2,B2=1/4,B3=1/8;自变量三:是否开口C,其中C1=开口圆,C2=闭口圆;自变量四:有无靶子D;其中D1=有靶子,D2=无靶子。

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认知心理学实验讲义实验1 减法反应时实验1 实验目的检测句子与图形不同匹配条件下的辨别反应时2 实验仪器EP2004心理实验台和EPT801速示仪、卡片16张、注视卡片一张3实验程序1)主试先将16张卡片随机排列顺序并将卡号记入表中(记录表附后)2)将主机与附机EPT801速示仪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句子图形匹配---学号---姓名---A视场(6秒)---间隔(5秒)---测试次数(16)。

主试将注视卡片插入B视场,根据记录表顺序把第一张卡片插入A视场,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后,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开始测试。

4)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测试辨别反应时地典型实验,实验时你会看到有一个星形和一个十字组成的图形,另有一句描述它的相对位置的话,图形呈现时,你要判断该句话是不是符合图形,如符合按〈是(+)〉,不符合按〈否(—)〉,反应越快越好。

当你按了〈确定〉键后,实验开始。

5)被试见绿灯指示灯亮后,眼睛靠近观察窗口,看注视卡片,并按〈确定〉键,测试开始,对卡片做是与否反应,直至做满16次,鸣响,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6)主试打印或查看数据,填入到记录表中,或者进入测试,换被试测试,待做完5名再一并打印或查看。

注:A、B视场呈现时间可随意设置,结果数据中“是”表示相符合4结果与分析(1)计算图形和句子不同匹配情况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2)计算不同匹配情况下反应正确的百分数。

5讨论(1)分析个体判断过程经过几个加工阶段(2)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对反应时有什么影响,试分析原因。

附:记录表实验顺序(卡号)1,2,5,……..,16图形语句情况(符合/不符合)被试反应反应时【附录:实验说明】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些心理学家Clark和Chase(1972)所做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推崇为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在这种实验里,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引言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Neisser (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设计。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

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 , 1/4 和 1/8 。

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

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2.方法2.1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9 名。

2.2器材计算机及PsyTech 心理实验系统,选择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

2.3 实验材料: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 、 1/4 、1/8 (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 6个、 12个。

2.4 实验设计采用 3× 3×2× 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一:画面大小A,即干扰项的数目,其中A1=1, A2=6, A3=12;自变量二:开口大小B,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其中B1=1/2 , B2=1/4 , B3=1/8 ;自变量三:是否开口C,其中 C1=开口圆, C2=闭口圆;自变量四:有无靶子D;其中 D1=有靶子, D2=无靶子。

视觉系统实验报告(3篇)

视觉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和掌握视觉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学习如何使用Python和OpenCV库实现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边缘检测、特征点检测和目标识别等。

二、实验原理1. 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图像处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图像灰度化、二值化、滤波、锐化等操作。

通过预处理,可以提高图像质量,为后续处理提供更好的数据基础。

2. 边缘检测边缘检测是图像处理中的重要步骤,主要用于提取图像中的边缘信息。

常用的边缘检测算法有Sobel算子、Prewitt算子、Laplacian算子等。

3. 特征点检测特征点检测是图像识别的关键,常用的特征点检测算法有Harris角点检测、SIFT算法、SURF算法等。

4. 目标识别目标识别是计算机视觉中的高级应用,通过提取图像特征,建立特征模型,实现对目标的识别。

常用的目标识别算法有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NN)等。

三、实验内容1. 图像预处理(1)读取实验图像使用OpenCV库读取实验图像,并进行灰度化处理。

(2)二值化处理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提取图像中的前景和背景。

(3)滤波处理使用高斯滤波器对图像进行滤波,去除噪声。

2. 边缘检测(1)Sobel算子边缘检测使用Sobel算子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提取图像中的边缘信息。

(2)Prewitt算子边缘检测使用Prewitt算子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提取图像中的边缘信息。

3. 特征点检测(1)Harris角点检测使用Harris角点检测算法,提取图像中的角点特征。

(2)SIFT算法特征点检测使用SIFT算法,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点。

4. 目标识别(1)特征提取使用提取到的特征点,建立特征模型。

(2)目标识别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对目标进行识别。

四、实验步骤1. 导入实验图像使用OpenCV库导入实验图像。

2. 图像预处理对图像进行灰度化、二值化、滤波处理。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报告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报告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一、目的1.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和特征整合理论。

2.验证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英文大写字母O和Q组成的矩阵,由字母O搜索Q称为第一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由字母Q搜索O称为第二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三、方法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1)是:请你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

如果其中有“Q”,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Q”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实验就开始。

3.实验开始后,屏幕逐个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

程序记录反应时。

完成参数设定的次数一半时再次出现指导语(2)。

4.指导语(2)是:请你再次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

如果其中有“O”,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O"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按任意键实验就继续。

5.屏幕继续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

程序记录反应时。

直至完成所设定的次数。

6.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1.分别统计第一搜索条件和第二搜索条件中的"有"和"没有"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

1.收集了23位同学的数据统计出的结果如下(由于数据量较大所以这里没有一一列出来):2.收集全体被试的实验结果,检验两种搜索条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on theory 简称FIT)是特雷斯曼(Treisman,1982)在施奈德与希夫林关于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她提出了一个模式识别的双阶段模型:在模式识别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前注意阶段,其加工方式是自动加工或平行加工;第二阶段是特征整合阶段,其加工方式是控制加工或系列加工。

她认为,在早期的前注意阶段,物体的特征处于”自由漂移“的状态,认知系统中只能首先形成一个“特征地图”;而在后期的特征整合阶段,各个特征犹如经过胶水"粘合"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位置地图,对于物体的知觉就这样完成了。

特雷斯曼和索瑟(Treisman & Souther,1985)采用非对称性搜索任务进一步证明了特征整合理论。

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指的是这样的情形:在若干个A类项目中找到一个B类项目,与从同样的若干个B类项目中找到一个A类项目,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

例如:(A)从若干个O中搜寻一个Q,或者反过来,(B)从若干个Q中搜寻一个O。

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

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

由此推想,A搜索应该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要看到图上有小“尾巴”就能作出肯定判断);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图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与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最终做出正确的的反应)。

本实验使用英文大写字母Q和O组成的矩阵作为实验材料。

通过对Q和O分别作为靶子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

一、目的1.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和特征整合理论。

2.验证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英文大写字母O和Q组成的矩阵,由字母O搜索Q称为第一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24,17(1):26-33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作用沈文意1于战宇1冷英2(1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州221116;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226019)摘要为了探讨语义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视觉搜索中的作用,研究采用不同语义大小的名词汉字,并指导被试在6和12两种刺激数量中搜索目标刺激。

结果发现:(1)当刺激数量为6时,语义较小目标刺激的搜索效率高于语义较大目标刺激;(2)当刺激数量为12时,语义较大目标刺激的搜索效率高于语义较小目标刺激;(3)当搜索的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语义大小一致时,数量多且语义较大的干扰刺激搜索效率更低。

这表明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对非对称视觉搜索存在交互影响,支持具身认知理论,并扩充了特征整合理论和引导搜索模型。

关键词语义大小;刺激数量;非对称性视觉搜索DOI10.19988/ki.issn.2095-1159.2024.01.0031引言非对称性视觉搜索研究是理解注意过程和视知觉加工的重要内容(沈模卫等,2005),它是指在多个干扰和一个目标的视觉搜索任务中,前一种刺激条件下的干扰刺激是后一种条件下的目标刺激,前一种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是后一种条件下的干扰刺激,个体在两种条件下搜索目标的速度存在差异的现象(Treisman&Gelade,1980;Wolfe&Gan⁃carz,1997;Zhang&Onyper,2020)。

其经典研究关注实验材料形体上的差异。

例如,使用“Q”与“O”或字形有差异的汉字“白”和“日”,证实了视觉搜索具有非对称性(Treisman,1985,1988;马艳云, 2011;张茂林,2007)。

另外,视觉搜索在左右两个视野间的差异上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丁锦红等,2007)。

有研究指出,视觉搜索出现非对称性的原因在于,不同搜索任务下阅读者对目标进行搜索时,搜索的困难程度不相同(吕绍爱,2011)。

视觉行为实验报告

视觉行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视觉行为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对象:20名自愿参与的大学生实验目的:探讨视觉行为在不同场景下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视觉行为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一、实验背景视觉行为是指人们在观察、识别、判断和处理视觉信息时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视觉行为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了解视觉行为规律有助于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工作效率等。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场景:室内、室外)×2(时间:白天、夜晚)的混合实验设计,共4种实验条件。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实验场景图片、实验任务卡片、计时器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开始前,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人,分别进行4种实验条件的实验。

(3)实验对象在实验场景图片前观察,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卡片上的任务。

(4)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室内场景在室内场景下,实验对象对实验任务的完成速度和准确率较高,且在白天和夜晚的差异不明显。

2. 室外场景在室外场景下,实验对象对实验任务的完成速度和准确率有所下降,且在夜晚的完成速度和准确率明显低于白天。

3. 时间因素在白天和夜晚的场景下,实验对象在白天完成实验任务的速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夜晚。

四、讨论与分析1. 场景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场景下实验对象的表现优于室外场景。

这可能是因为室内环境相对稳定,光线充足,有利于实验对象集中注意力,提高实验效果。

2. 时间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白天和夜晚的场景下,实验对象在白天完成实验任务的速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夜晚。

这可能是因为白天光线充足,有利于实验对象对视觉信息的识别和处理。

3. 视觉行为规律本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对象在室内、室外、白天、夜晚等不同场景下的视觉行为,发现视觉行为受到场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稳定、充足光线的环境下,实验对象的视觉行为表现较好。

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实验报告

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实验报告

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大学**学院北京海淀10****)摘要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本实验测量了不同视觉线索下被试的视觉深度知觉。

24人组成的6个四人小组参加了此次的实验测定,测定前实验成功的进行了被试的随机分配,采用ABBA的方法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被试在双眼条件下的深度知觉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眼,并且在双眼条件下,距离越远准确性越低。

关键词深度知觉,视觉线索,ABBA1 引言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

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

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习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

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

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

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

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

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的有24人。

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1。

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两只眼睛的视野发生重叠是双眼视差产生的重要基础。

物体同时刺激双眼形成两个独立的网膜视像,而人们任然把它知觉为单一的物体。

缪勒(1912)认为这是由于物体的同一部分落在两个视网膜上相应点的缘故。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张军;郝芳;曾艺敏【摘要】采用预览搜索范式,在两个实验中分别使用情绪面孔示意图与真人情绪面孔图作为刺激材料,系统地考察六种搜索任务条件下不同情绪面孔的搜索效率.结果发现:在两种实验材料中都存在显著的预览效应,验证了采用情绪面孔材料进行预览搜索任务时仍然可以获得显著的预览效应,为预览搜索中图形刺激的使用提供新了的证据和支持:实验l出现了显著的愤怒面孔优势效应,实验2却出现了显著的高兴面孔优势效应,在情绪面孔搜索中刺激的视觉特征是出现这种不同优势效应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心理研究》【年(卷),期】2017(010)003【总页数】9页(P20-28)【关键词】情绪面孔;视觉搜索;预览效应;视觉特征【作者】张军;郝芳;曾艺敏【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面孔是人类在社交活动中最具社会性意义的刺激,准确而快速地识别面孔的情绪对人类的社交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的视知觉研究发现,人们能在一些圆形分心物中快速找到带有竖直线条的圆形目标(如棒棒糖),反之则很困难[1]。

这种搜索不对称的现象在情绪面孔的视觉搜索中也被证实。

Hansen和Hansen发现,当愤怒面孔作为目标,高兴面孔或平静面孔作为分心物时,其搜索速度要比高兴面孔作为目标而愤怒面孔或平静面孔作为分心物时要快,即愤怒面孔优势效应(angry superiority effect)[2]。

此后有很多研究者在实验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现愤怒面孔的这一优势效应[3-6]。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在指向这一种结论。

一些研究得出了与此结果相反的结论,当高兴面孔作为目标,愤怒面孔或平静面孔作为分心物时,其搜索速度要比愤怒面孔作为目标而高兴面孔或平静面孔作为分心物时要快,即高兴面孔优势效应(happy superiority effect)[7-9]。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 方法1.1 被试:共33人1.2 变量设定:(1)自变量1:画面大小(a),其中a1=1,a2=6,a3=12(2)自变量2:开口大小(b),其中b1=1/2,b2=1/4,b3=1/8(3)自变量3:靶子词(c),其中c1=开口圆,c2=闭口圆因变量:搜索反应时(正确率/错误率)1.3 实验程序按实验指导语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或一个圆圈。

搜索到了,请按红键;如果没找到,请按绿键。

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刻改正,实验才能继续。

每六次试验后休息10秒钟,共6组试验,即36次试验。

2 结果2.1 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描述统计结果表1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描述统计结果N M±SDC133 34323.9091±17418.00909C233 37482.5758±24584.790952.2 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作为靶子词,搜索时间是否有差异?没有差异。

刺激项目C的主效应不显著,见表2表2 自变量的交互效应及主效应分析变量均值 F Sig.A * C 40200587.215 2.173 .122B *C 46497333.539 3.233 .046C 9145743.852 .698 .410A 7233526.084 .513 .601B 38165919.357 2.186 .1212.3 对不同靶子词搜索时间的差异是否受到画面大小的影响?不受影响。

画面大小A和刺激项目C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2.4 对不同靶子词搜索时间的差异是否受到开口大小的影响?受影响。

刺激项目C和开口大小B的交互效应显著。

3 讨论3.1 不同靶子词的搜索反应时是否有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说明存在非对称性搜索?没有差异,不能说明存在非对称性搜索。

影响视觉搜索非对称的因素之一是视觉材料的熟悉性,被试对刺激项目的视觉模式很熟悉,所以可能没出现非对称性现象。

视觉通道实验报告

视觉通道实验报告

视觉通道实验报告1700011071 施亦凡一、实验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对于不同视觉通道的感知能力,主要方法是通过让实验对象参与一个目测游戏来定量比较实验对象对于长度、角度、弧度三种视觉通道的感知度。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简易的目测游戏Eyeballing(目前已经开源在了GitHub上)。

游戏的主题是一块可交互区域,区域中会显示一些几何图形,同时要求实验对象通过目测的方法定位一些几何对象。

实验在设计上基本参考了http://woodgears.ca/eyeball的一些思想,但针对测试的主题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是提取尽可能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测试,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题目同时受到多个视觉通道的影响而造成的测试误差,同时减少由于目测难度差异过大导致的无意义数据。

在早期的实验中,我选用圆的切线作为一项测试题目,却发现这道题的得分普遍非常低,这显然是受到了圆对称性的影响(人对图形对称性的感知会辅助做出判断),因此后来没有将这道题目选入正式的测试题目中。

其次是先设计了大量实验(全部这些题目现在可以在游戏的练习模式中体验到),通过一些预先的测试来选择使用哪些题目进行正式的测验。

而在正式的测验中,我采取将图形随机旋转一个角度的方式,在规避由于大量练习而可能导致的分数偏高的情况的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题目完全随机而可能导致的难度不一。

再其次就是优化了图形的显示和交互的方式。

使用黑色粗线和红色点表示题目,用蓝色的点和线表示和鼠标相关的几何对象,用绿色的点和线表示和正确答案相关的几何对象,点的大小,线的粗细也被设计成又具有提示作用,又不至于喧宾夺主的程度。

最后我使用悬浮而不是拖动来辅助定位,使用单击进行确认,简化了交互的难度。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筛选过后,最终本实验共包含9项测试,其中每3项测试,分别旨在测试人对长度,角度和弧度的把握能力。

实验将进行3轮,结果将在去除误差过大的数据之后取平均数,得到一个人的平均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引言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Neisser (1963) 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 设计。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

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

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

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2.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9名。

2.2器材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

2.3实验材料: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2.4实验设计采用3×3×2×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一:画面大小A,即干扰项的数目,其中A1=1,A2=6,A3=12;自变量二:开口大小B,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其中B1=1/2,B2=1/4,B3=1/8;自变量三:是否开口C,其中C1=开口圆,C2=闭口圆;自变量四:有无靶子D;其中D1=有靶子,D2=无靶子。

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2.5实验程序: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

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

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

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

每六次试验后休息10秒钟,共6组试验,即36次试验。

2.6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对19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进行一系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总体结果。

3.结果3.1画面大小分析表一:画面大小主效应12/6/1 Sphericity Assumed 2.941E7 2 1.471E7 24.151 .000 Greenhouse-Geisser 2.941E7 1.525 1.928E7 24.151 .000 Huynh-Feldt 2.941E7 1.638 1.796E7 24.151 .000Lower-bound 2.941E7 1.000 2.941E7 24.151 .000由表一、表二和表三可知,搜索1个项目的时间(M=988.189,SD=39.227)显著小于搜索6个项目的时间(M=1347.522,SD=93.062)及搜索12个项目的时间(M=1478.785,SD=110.961),p<.001。

搜索6个项目的时间(M=1347.522,SD=93.062)显著小于搜索12个项目的时间(M=1478.785,SD=110.961),p<.01。

由此可得,项目越多,搜索时间越长。

3.2开口大小分析表五:不同开口大小平均反应时由表四、表五和表六可知,搜索开口1/2圆的时间(M=1201.114,SD=73.840)小于搜索开口1/4圆的时间(M=1207.333,SD=62.378),但是这种差异不显著;但是显著小于搜索开口1/8圆的时间(M=1406.048,SD=107.998),p=.<.05。

搜索开口1/4圆的时间(M=1207.333,SD=62.378)又显著小于搜索开口1/8圆的时间(M=1406.048,SD=107.998,p<.01。

由此可得,开口越小,所需的搜索时间越长。

3.3是否开口分析表七:是否开口主效应源III 型平方和df 均方 F Sig. 开口/闭口Sphericity Assumed 1174452.703 1 1174452.703 2.325 .145 Greenhouse-Geisser 1174452.703 1.000 1174452.703 2.325 .145Huynh-Feldt 1174452.703 1.000 1174452.703 2.325 .145Lower-bound 1174452.703 1.000 1174452.703 2.325 .145由表七和表八可知,搜索开口圆的时间(M=1230.061,SD=77.856)小于搜索封闭圆的时间(M=1312.936,SD=82.837),但是这种差异不显著。

3.4有无靶子分析表九:有无靶子主效应时间(M=1406.863,SD=94.781),F=19.779, p<.001。

3.5交互作用分析3.5.1画面大小 * 开口大小交互作用显著 表十一:画面大小 * 开口大小交互作用源III 型平方和df均方FSig.画面大小 * 开口大小 Sphericity Assumed 8074978.488 4 2018744.622 7.327 .000 Greenhouse-Geisser 8074978.488 2.813 2870083.923 7.327 .000 Huynh-Feldt 8074978.488 3.388 2383191.816 7.327 .000Lower-bound8074978.4881.0008074978.4887.327.0143.5.2画面大小 * 是否开口交互作用显著 表十二:画面大小 * 是否开口交互作用源III 型平方和 df均方F Sig. 画面大小 * 是否开口 Sphericity Assumed 4744449.977 2 2372224.988 4.940 .013 Greenhouse-Geisser 4744449.977 1.302 3644711.711 4.940 .028 Huynh-Feldt 4744449.977 1.361 3484985.793 4.940 .026Lower-bound4744449.9771.000 4744449.9774.940.0393.5.3画面大小 * 是否开口交互作用显著 表十三:画面大小 * 是否开口交互作用4.讨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画面大小、开口大小和有无靶子主效应显著,即被试的反应时间受这三个因素影响。

而是否开口主效应不显著,但是搜索开口圆的平均反应时还是小于搜索闭口圆的平均反应时。

4.1画面大小与搜索时间画面大小的确影响靶子的搜索。

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任务需要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时候心理资源所集中处理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而注意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人们要利用有限的心理资源把外部刺激(感觉)和内部刺激(思维和记忆)的一部分的激活减弱,而使目标刺激(作为搜索目标的刺激)的激活增强,从而利用有限资源于重要的任务。

由此,画面比较大的时候,认知负荷比较大,搜索所需的时间就比较长。

4.2开口大小与搜索时间搜索开口1/2圆的时间与搜索开口1/4圆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搜索开口1/2圆的时间显著小于搜索开口1/8圆的时间。

搜索开口1/4圆的时间又显著小于搜索开口1/8圆的时间。

这一结果与Terisman的实验结果存在歧义。

其中搜索开口1/2圆与开口1/8圆的时间差异可以用Terisman的猜测解释,即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4.3是否开口与搜索时间是否开口主效应不显著,但是搜索开口圆的平均反应时还是小于搜索闭口圆的平均反应时。

这一结果和Terisman的实验结果存在歧义。

原因可能如下:(1)本实验没有很好地控制额外变量。

如实验器材的选用,实验的环境,被试的疲劳程度,被试的态度或对实验的过程不熟悉等等。

(2)传统的理论认为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是视觉基本特征的前注意或平行加工的结果,视觉系统在前注意阶段,对项目的颜色、运动、方向、封闭等拓扑特征是平行加工的,或者说是自动加工的。

如果靶子在某个维度上与其它干扰项存在显著的不同,这种“特征花牌”(feature singleton)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动搜索和加工。

本实验的靶子词在某个维度上与其它干扰项是否存在显著不同有待考证。

(3)被试运用的可能是自由无序扫描而非系列搜索或平行搜索,而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理论认为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是视觉基本特征的前注意或平行加工的结果。

被试的策略不同结果可能也就不同了。

这一结果也可以用“熟悉性理论”来解释。

Malinowski(2001)认为在熟悉的干扰子中搜索熟悉的靶子是容易的,因为:在显示系列中,干扰子的数目一般要大于目标的数目,所以熟悉的干扰子使背景项目更容易组群,并且熟悉的干扰子也容易组群。

由此得出:干扰子的熟悉性,而不是靶子与干扰子之间熟悉性的不同决定了搜索的效率。

两者都强调了刺激熟悉性的重要性。

在“对于封闭圆的熟悉度大于开口圆的”假设前提下,一是因为熟悉的干扰子激活度小于新颖的干扰子,所以导致上述结果。

5.结论画面的干扰数目对搜索时间有影响。

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闭口圆的搜索。

6.不足与改进6.1不足(1)被试均为心理系的学生,对于本实验的假设、结果、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不能保证被试有与前人保持一致研究结果的倾向性。

(2)被试样本量太小,不足以代表整体,从而说明相关问题。

(3)红绿键容易混淆,尤其是连续按了几次红键之后,有倾向于继续按红键的倾向;尤其是越到后面,由于疲劳等按错次数增多,被试会更加厌烦,消极情绪越多,按错次数越多。

而且,我们生活中的经验一直是绿色代表正确,而红色代表错误。

试验中的设置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很可能导致按错键的情况。

6.2改进(1)采用不同材料测验视觉搜索非对称性的普遍性,如Levin(1996,2001)用实验方法研究跨种族脸图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作业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从相同种族脸图中搜索异族脸,另一个是从异族脸图中搜索某一种族的“原型”脸,并通过对“原型脸”进行歪曲以提高或降低种族的特异性特征,结果显示让被试在相同种族脸图中搜索异族的脸图比反之容易,并由此推出是被试的社会认知关系和脸的种族的不同造成了这种搜索非对称,证明了社会属性特征的搜索也有非对称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