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搜索非对称性论文

合集下载

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24,17(1):26-33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作用沈文意1于战宇1冷英2(1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州221116;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226019)摘要为了探讨语义与刺激数量在非对称视觉搜索中的作用,研究采用不同语义大小的名词汉字,并指导被试在6和12两种刺激数量中搜索目标刺激。

结果发现:(1)当刺激数量为6时,语义较小目标刺激的搜索效率高于语义较大目标刺激;(2)当刺激数量为12时,语义较大目标刺激的搜索效率高于语义较小目标刺激;(3)当搜索的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语义大小一致时,数量多且语义较大的干扰刺激搜索效率更低。

这表明语义大小与刺激数量对非对称视觉搜索存在交互影响,支持具身认知理论,并扩充了特征整合理论和引导搜索模型。

关键词语义大小;刺激数量;非对称性视觉搜索DOI10.19988/ki.issn.2095-1159.2024.01.0031引言非对称性视觉搜索研究是理解注意过程和视知觉加工的重要内容(沈模卫等,2005),它是指在多个干扰和一个目标的视觉搜索任务中,前一种刺激条件下的干扰刺激是后一种条件下的目标刺激,前一种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是后一种条件下的干扰刺激,个体在两种条件下搜索目标的速度存在差异的现象(Treisman&Gelade,1980;Wolfe&Gan⁃carz,1997;Zhang&Onyper,2020)。

其经典研究关注实验材料形体上的差异。

例如,使用“Q”与“O”或字形有差异的汉字“白”和“日”,证实了视觉搜索具有非对称性(Treisman,1985,1988;马艳云, 2011;张茂林,2007)。

另外,视觉搜索在左右两个视野间的差异上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丁锦红等,2007)。

有研究指出,视觉搜索出现非对称性的原因在于,不同搜索任务下阅读者对目标进行搜索时,搜索的困难程度不相同(吕绍爱,2011)。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目的通过对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原理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

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靶子, 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量变化时,为平行搜索。

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

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

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Neisser(1963)首先发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在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中,都存在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实验解释:Treisman认为,在(b)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

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

然而,在(a)中搜索O,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

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

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颜色、运动、方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都是视觉系统进行前注意加工的基本特征,在搜索具有这些基本视觉特征的靶子时, 显示容量效应可以忽略(即进行平行加工)。

思考题:1、本实验有几种实验条件?2、你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拓扑特征?能和大家讲一讲吗?3、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4、本实验为一教学演示实验,如果为一个真正的实验程序,你认为合理吗?应该做哪些改进?说说你的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写作要求:严格按照发表文章的格式写,包括引言、实验材料和程序、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100305054043 摘要: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引言:非对称搜索是指在甲项目中搜索乙项目或在乙项目中搜索甲项目所用的时间不一样。

关于非对称性搜索,Treisman八十年代以来做了很多相关实验,其中,在以三角形和角分别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三角形所用的时间小于搜索角所用的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而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

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

而Treisman在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封闭圆要比开口圆慢。

这似乎否认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Treisman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实验结果的解释是: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

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总之,在这个领域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主要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来探索非对称性现象,并封闭性这一拓扑性质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一.实验方法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心理学1班同学2、实验材料:开口圆或封闭圆,包含三种开口大小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三种干扰项数目,1个、6个、12个3、实验程序:(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明确若搜索到干扰项后按红键,没有找到按绿键,按黄键修改。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引言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Neisser (1963) 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 设计。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

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

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

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2.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9名。

2.2器材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

2.3实验材料: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2.4实验设计采用3×3×2×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一:画面大小A,即干扰项的数目,其中A1=1,A2=6,A3=12;自变量二:开口大小B,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其中B1=1/2,B2=1/4,B3=1/8;自变量三:是否开口C,其中C1=开口圆,C2=闭口圆;自变量四:有无靶子D;其中D1=有靶子,D2=无靶子。

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非对称双十字形运动估计搜索算法研究与实现

非对称双十字形运动估计搜索算法研究与实现
o t n v co r b bl is i rb t n i in rd An u s mme ia co s e c lo t m ( CS i p o o e . e c tp f s g s l fmoi e trpo a it s i ui o e . n y o ie d t o sg t c l r s・ a hag r h UD ) s r p sd S a h s s i mal r sr i r e o un
a ay e n l z d,
[ ywod !Bl kmac igmoin si t n Uny Ke rs o ・ thn t t i ; smmer a cos e c ig C oscne—isdpo e y c・ o e ma o tcl rs a hn ; rs・etr ae rp r i sr b t
S u y a d I p e e t to n a s m m e r c l u l t d n m l m n a i n o n Un y tia Do b e Cr s -e r h Al o ih o o k m a c i g M o i n Es i a i n o ss a c g rt m f rBl c — t h n to tm t o
[ src|C ne—isdc aatrt s f t nv co rb blis ir uiniv r otn r t net t nb t i cin letr Abta t etr ae hrce sc i e tr o a it s b t eyi r to i smao , u r t afaue b i i o mo o p ie d t i o s mp a f mo o i i de o
运 动估计是视频 压缩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估 计方法直接决 定了视频编码 的运行速度 。运动估计的方法很

视觉搜索非对称性论文

视觉搜索非对称性论文

靶子封闭性对视觉搜索非对称性的影响刘敏王路路段雪薇李静范文杰贺顶立扶鹏飞高悦谭秋然张梦钟欣(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武汉,430062)摘要:为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本实验将封闭圆开口圆作为靶子,对视觉非对称性搜索的加工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对封闭圆的搜索时间显著小于开口圆的搜索时间,体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不受开口大小的影响,开口大小对封闭圆视觉搜索时间的影响不显著;无论搜索开口圆还是封闭圆,画面大小都对其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存在及靶子和干扰项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视觉搜索非对称性封闭性1.前言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

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子,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目变化时,为平行搜索。

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

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

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1]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以反应时为指标,在刺激B中搜索刺激A与在A 中搜索B,搜索效率不一样,且有显著差[2]。

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现象。

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设计(见图1),因为额外的垂直线至少表明四种基本特征:方向、大小/长短、交叉、线的终端。

而这些特征增大了靶子与干扰子之间的差异,使得带交叉的圆能进行视觉前注意搜索。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是视觉基本特征的前注意或平行加工的结果,如颜色、运动、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Treisman 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曾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

视觉搜索中非对称图形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非对称图形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0心理学一班陆洋100305054014 摘要:本实验主要是验证被试在进行视觉搜索的过程中,封闭圆与开口圆分别为靶子时,被试的反应时间的不同,以及对两种情况下封闭与开口程度不同的时候,对靶子的反应时间长短的影响关键词:视觉搜索、靶子、开口圆、封闭圆引言: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非对称搜索是指在甲项目中搜索乙项目或在乙项目中搜索甲项目所用的时间不一样。

关于非对称性搜索,Treisman八十年代以来做了很多相关实验,其中,在以三角形和角分别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三角形所用的时间小于搜索角所用的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而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

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

而Treisman在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项目的实验中,搜索封闭圆要比开口圆慢。

这似乎否认了封闭性的拓扑性质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Treisman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实验结果的解释是: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

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陈艺心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陈艺心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陈艺心(2008305020117)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806班1、方法1.1 被试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8级应用心理学B组共33人。

1.2 实验材料:(1)画面大小(a),其中a1=1,a2=6,a3=12(2)口大小(b),其中b1=1/2,b2=1/4,b3=1/8(3)靶子词(c),其中c1=开口圆,c2=闭口圆1.3 实验设计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4 实验程序(1)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或一个圆圈。

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

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实验才能继续。

(2)每六次实验后休息10秒钟。

(3)反馈结果。

2、结果2.1 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描述统计。

结果如表(1)表1 两种条件下的搜索时间的描述统计结果(N=33)开口圆封闭圆N Valid 33 33 Mean 2145.2443 2359.0227 Median 1840.3125 2015.1250 Std. Deviation 1088.62557 1563.83935 根据表(1)结果显示,在封闭圆中搜索开口圆的时间M=2145.2443比在开口圆中搜索封闭圆的时间M=2359.0227要短。

在封闭圆和开口圆两种条件下以画面大小为横坐标,以搜索时间为纵坐标的统计图结果见图1(这个图我试了几次都没有画出来,因为与张鹏飞所用实验数据是相同的,所以图1是从他那里借鉴来的,分析师自己做的,希望老师原谅。

)图1.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描述统计结果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若以封闭圆为靶子词,在a1情况下搜索时间最长,a2情况下与a3情况下搜索时间差异不大。

若以开口圆为靶子词,则在a1情况下搜索时间最短,a2、a3情况下搜索时间相差较大。

2.2 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作为靶子词,搜索时间差异分析。

结果如表(2)表2 C的主效应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靶子词的主效应P>0.05,不显著。

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

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



动觉(运动觉)
触摸觉:动觉与肤觉得结合 挤眼、摆动身子、绕圈子转、注视光源、玩弄手指—寻求 自我刺激


2、视觉障碍儿童的知觉
(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 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



视觉障碍儿童的形状知觉(常人依靠视觉与触觉;盲人依靠触觉与 动觉) 视觉障碍儿童的长度知觉 视觉障碍儿童的重量知觉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一个正常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80%来自视觉

1、视觉障碍儿童的感觉 听觉:盲人认识世界、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
盲人学习、交流、活动的主要途径



盲人比正常人听力好?? 苏联学者捷姆佐娃等人的研究:盲童与正 常儿童的听觉阈限差别不大 刘艳红等的研究:听力残疾儿童听力损失 的出现率为41.5%,比普通小学生听力损 失出现率19.2%高两倍。 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应该如何解释?

视觉敏锐度
边缘视野的刺激信息
图形视知觉加工能力 视觉搜索能力 视觉记忆能力 视觉表象能力

视觉搜索:个体从众多的视觉刺激中捕捉目标信息的过程。
视觉搜索能力的大小直接反应了个体处理视觉信息的效率。 非对称性相关研究:

张茂林《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比较研究》


结论:1、无论听力正常学生还是聋生,他 们在搜索“日”字靶子时大反应时都要高 于对“白”字靶子的搜索,体现出较为明 显的非对称性; 2、随着视觉搜索任务难度的增大, 聋生的搜索效率要显著高于听力正常学 生—聋生视觉补偿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之网络广告视觉搜索的眼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之网络广告视觉搜索的眼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之网络广告视觉搜索的眼动研究摘要:网络广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市场推广手段之一。

然而,网络广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引发用户的兴趣。

视觉搜索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网络广告中的信息。

本研究通过使用眼动研究方法,分析用户在网络广告中的视觉搜索行为,以了解用户对广告的注意力分布和注意力引导机制。

通过分析眼动数据,本研究发现在展示广告图片的同时,广告标题对用户的注意力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广告图片的视觉特征也会对用户的注意力产生影响。

本研究为网络广告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已成为企业进行市场推广的主要手段之一。

网络广告在传播效果、费用效益和精准性方面具有优势,吸引了广告主的关注。

然而,随着互联网广告数量的增加,用户在面临大量的广告信息时的注意力分散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广告信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视觉搜索是指人们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利用视觉注意力来搜索信息并选择有用信息的过程。

在网络广告中,视觉搜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用户在网络广告中的眼动行为,了解他们的注意力分布和注意力引导机制,可以帮助优化广告设计和提高广告效果。

方法:本研究使用眼动仪对一组参与者进行实验。

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网络广告,并以自由观看的方式浏览广告信息。

同时,记录下参与者眼球的运动轨迹和停留时间。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眼动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广告标题对用户的注意力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眼球运动方面,广告标题通常会吸引用户的首次注视,并在用户的视线路径上占据较大的比例。

此外,广告图片的视觉特征也会对用户的注意力产生影响。

例如,高亮度、对比度和颜色鲜艳的图片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这些结果为广告设计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指导和建议。

结论:通过眼动研究的方法,本研究探讨了用户在网络广告中的视觉搜索行为。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1.引言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Neisser (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设计。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

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 , 1/4 和 1/8 。

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

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2.方法2.1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9 名。

2.2器材计算机及PsyTech 心理实验系统,选择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

2.3 实验材料: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 、 1/4 、1/8 (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 6个、 12个。

2.4 实验设计采用 3× 3×2× 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一:画面大小A,即干扰项的数目,其中A1=1, A2=6, A3=12;自变量二:开口大小B,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其中B1=1/2 , B2=1/4 , B3=1/8 ;自变量三:是否开口C,其中 C1=开口圆, C2=闭口圆;自变量四:有无靶子D;其中 D1=有靶子, D2=无靶子。

《分布式索引在大规模视觉搜索中的研究与应用》

《分布式索引在大规模视觉搜索中的研究与应用》

《分布式索引在大规模视觉搜索中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视觉信息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大规模视觉搜索作为处理和利用这些视觉信息的关键技术,其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信息检索的效果。

而分布式索引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管理手段,在提高视觉搜索的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分布式索引在大规模视觉搜索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分布式索引技术概述分布式索引是一种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的技术,通过将数据索引分布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实现数据的并行处理和快速查询。

分布式索引技术具有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等优点,能够有效地处理大规模数据。

在大规模视觉搜索中,分布式索引技术能够将海量的图像数据分散存储,并通过索引实现快速检索。

三、分布式索引在大规模视觉搜索中的应用1. 图像数据存储与管理在大规模视觉搜索中,海量的图像数据需要高效地存储和管理。

通过分布式索引技术,可以将图像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实现数据的并行处理和快速访问。

同时,通过建立图像数据的索引,可以方便地进行图像数据的查询和管理。

2. 图像数据检索与匹配在分布式索引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图像检索算法和匹配算法,实现快速准确的图像检索和匹配。

通过将图像数据的特征提取并建立索引,可以在海量的图像数据中快速找到相似的图像。

同时,通过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检索和匹配的速度和准确性。

3. 分布式视觉搜索引擎的构建基于分布式索引技术的视觉搜索引擎能够有效地处理大规模的图像数据。

通过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和算法,可以实现高效的图像检索和匹配。

同时,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四、研究进展与挑战目前,分布式索引在大规模视觉搜索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有效地提取和表示图像特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论文(优质论文6篇)

信息不对称论文(优质论文6篇)

信息不对称论文(优质论文6篇)1. 信息不对称的定义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信息不对称是一种经济学中的概念。

它指的是某些交易中,卖方与买方拥有不同的信息水平,造成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信息的隐藏和不完全信息,导致合同的不完备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增加了交易失败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学理论中应用广泛,影响着市场、金融、公司、公共政策等领域,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本篇论文首先对信息不对称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

然后,我们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分类,包括隐藏信息、信号传递和道德风险。

接着,我们详细讨论了信息不对称在市场和公司中的应用,包括选择性逆向和困境的应用,并探讨了政府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政策制定。

本文还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中的应用,包括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银行存款和贷款、股票市场和期权市场等。

最后,我们探讨了对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2. 选择性逆向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和应用选择性逆向是信息不对称中的一种形式,特别适用于市场经济活动。

本篇论文对选择性逆向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在选择性逆向中的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选择性逆向的概念,并讨论了它的成因和影响。

接着,我们详细介绍了选择性逆向在市场情况下的应用。

我们以汽车保险为例,说明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保险公司和车主之间的选择性逆向,然后介绍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本文还讨论了选择性逆向在公司中的应用。

我们以雇佣关系为例,详细说明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雇主和雇员之间的选择性逆向,以及如何通过固定薪水和授予权益等方式来缓解这一问题。

最后,本文总结了选择性逆向在信息不对称中的应用,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经济学理论意义。

3.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分析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篇论文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并以股票市场、期权市场和银行业为例,深入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在这些市场中的应用。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on theory 简称FIT)是特雷斯曼(Treisman,1982)在施奈德与希夫林关于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她提出了一个模式识别的双阶段模型:在模式识别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前注意阶段,其加工方式是自动加工或平行加工;第二阶段是特征整合阶段,其加工方式是控制加工或系列加工。

她认为,在早期的前注意阶段,物体的特征处于”自由漂移“的状态,认知系统中只能首先形成一个“特征地图”;而在后期的特征整合阶段,各个特征犹如经过胶水"粘合"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位置地图,对于物体的知觉就这样完成了。

特雷斯曼和索瑟(Treisman & Souther,1985)采用非对称性搜索任务进一步证明了特征整合理论。

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指的是这样的情形:在若干个A类项目中找到一个B类项目,与从同样的若干个B类项目中找到一个A类项目,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

例如:(A)从若干个O中搜寻一个Q,或者反过来,(B)从若干个Q中搜寻一个O。

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

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

由此推想,A搜索应该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要看到图上有小“尾巴”就能作出肯定判断);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图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与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最终做出正确的的反应)。

本实验使用英文大写字母Q和O组成的矩阵作为实验材料。

通过对Q和O分别作为靶子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

一、目的1.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和特征整合理论。

2.验证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英文大写字母O和Q组成的矩阵,由字母O搜索Q称为第一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一种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对称多维标度模型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一种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对称多维标度模型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一种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对称多维标度模型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多维标度分析是一种用于数据降维和可视化的数据分析方法。

目前已有很多的多维标度分析方法,包括对称多维标度分析(SMDS)和非对称多维标度分析(AMDS)等。

然而,对于某些数据,该方法并不完美,因为它假定观察之间的距离是对称的,而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这种对称性并不成立。

贝叶斯方法是一种强有力的概率推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数据分析中,贝叶斯方法最常用于参数估计、模型选择和预测。

贝叶斯方法在数据不确定性和模型结构上的灵活性,使其在多维标度分析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设计一种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对称多维标度分析模型,并在某些实际应用场景中进行实证研究,对于改进多维标度分析方法,提高数据分析效率与精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针对多维标度分析中非对称性问题,设计一种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对称多维标度分析模型。

该模型将贝叶斯方法和非对称多维标度分析方法相结合,通过引入一些先验分布,优化模型参数,解决对称性问题,降低维度。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多维标度分析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场景。

2.设计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对称多维标度分析模型。

3.在某些实际应用场景下,分析该模型的优越性、可靠性、适用性等。

4.分析该方法在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和精度方面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研究方法1.基于文献研究,总结多维标度分析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场景。

2.基于贝叶斯方法设计非对称多维标度分析模型,并编写相关程序进行模拟和实验测试。

3.在某些实际应用场景中应用该模型,分析其优越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展示分析结果。

4.对比分析该方法与传统多维标度分析方法的差异,分析该方法在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和精度方面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研究成果1.实现了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对称多维标度分析模型,并完成相关程序编写和实验测试。

2.在某些实际应用场景中应用该模型,分析其优越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展示分析结果。

以视野位置为因素的复杂信息视觉搜索实验

以视野位置为因素的复杂信息视觉搜索实验

以视野位置为因素的复杂信息视觉搜索实验吴晓莉72,李奇志2,张科2(1.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南京217224;2.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人因与信息系统交互实验室,江苏常州213922)【摘要】目的复杂信息界面具有信息量大,交互内容复杂,容易出错等特点。

方法为了减少用户出错,提高复杂信息界面的搜索效率,展开视野位置的视觉搜索研究。

选取视野位置作为变量,设计目标搜索任务,开展眼动实验。

结果符合视野位置规律的任务相较于不符合视野位置规律的任务,凝视扫视时间少,眼动轨迹较为集中,反应时间短以及出错率低;眼睛会优先搜索副中央窝视觉区内的目标;副中央窝视觉区内,目标间距和搜索效率没有明显关系。

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复杂信息界面布局优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搜效少人为。

【关键词】人机交互;产品设计;认知绩效;复杂信息界面;视野位置;视觉搜索;眼动规律;凝视/扫视中图分类号:X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309(2222)26-0066-25DOI:12.13837/j.issn.1006-8307.2224.46.42132引言复杂信息界面广泛应用于核电操控,战场指挥,船舶驾驶等环境中,具有信息量大、交互内容复杂、容易出错等特点。

为了减少人为出错、提高搜索效率和安全性,对复杂信息界面开展视觉搜索实验,通过眼动生理指标测评搜索任务效。

国内外现有研究中,对复杂信息界面的设计布局提供了一些方法。

Jaydeep J:对交互界面布局提出了一种新的启发方式方法。

FVedheE J:分析了现有复杂控制界面的人因失误,并且进行重新设计。

Am。

khm J:对核电站主控制室的交互界面进行了人机工程学分析,提出了布局不规则和设备之间的不兼容是最典型的错误。

Heath-ed4等研究了自动化作战系统的信息呈现方式。

吴晓莉研究了复杂信息界面的视觉局限生理实验方法,提出出错因子概念并且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吴晓莉、薛澄岐等人J]开展眼动实验,研究了数字化信息界面中操作员搜索信息的注意资源分配,得到了认知信息处理与任务的关系、信息搜索与监控区域的关系以及信息特征的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7241068)、江苏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BK222n59)、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BE221664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基础研究专项(3022004111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22YSB013)。

基于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基于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基于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何佳
【期刊名称】《信息记录材料》
【年(卷),期】2022(23)3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变革,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就是依托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创新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移动视
觉搜索机制的主要技术框架包括特征索引数据库和图像检索两个部分,基于移动视
觉搜索机制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主要包括传输感知层、资源整合层、视觉检索层以及智慧服务层四大模块。

相比传统的信息检索方式而言,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具有高度
智能化、服务个性化、用户群体大众化、检索灵活度高以及交互性更强等优点。

为了更好地发挥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的作用,图书馆的有关管理人员可以从加强图书馆
信息服务人员培养、提高视觉对象数据的建设水平以及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转型着手,优化数字图书馆的移动视觉搜索机制,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

【总页数】3页(P133-135)
【作者】何佳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
【相关文献】
1.领域导向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建设研究
2.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研究
3.大数据时代移动视觉搜索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4.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研究
5.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及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子封闭性对视觉搜索非对称性的影响刘敏王路路段雪薇李静范文杰贺顶立扶鹏飞高悦谭秋然张梦钟欣(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武汉,430062)摘要:为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本实验将封闭圆开口圆作为靶子,对视觉非对称性搜索的加工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对封闭圆的搜索时间显著小于开口圆的搜索时间,体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不受开口大小的影响,开口大小对封闭圆视觉搜索时间的影响不显著;无论搜索开口圆还是封闭圆,画面大小都对其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存在及靶子和干扰项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视觉搜索非对称性封闭性1.前言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

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子,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目变化时,为平行搜索。

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

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

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1]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以反应时为指标,在刺激B中搜索刺激A与在A 中搜索B,搜索效率不一样,且有显著差[2]。

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现象。

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设计(见图1),因为额外的垂直线至少表明四种基本特征:方向、大小/长短、交叉、线的终端。

而这些特征增大了靶子与干扰子之间的差异,使得带交叉的圆能进行视觉前注意搜索。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是视觉基本特征的前注意或平行加工的结果,如颜色、运动、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Treisman 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曾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

这提示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而J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试实验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子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直线和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

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

相同的试验程序和结果,而Treisman和Julesz对结果的解释却截然不同,Treisman 认为封闭性是视觉搜索过程中前注意加工阶段的特征,而Julesz则认为终端子是视觉搜索中前注意加工阶段的特征。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清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并了解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开口的大小分为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1/8;干扰项目的数量有1个、6个、12个三种。

若搜索封闭圆的反应时随干扰项的开口变小而显著增加,则说明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若搜索封闭圆的反应时不随干扰项的开口大小而变化,则说明封闭性不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

2.实验方法2.1被试被试均为自愿参加实验的高校学生,共46名。

男生16名,女生30名(平均年龄:19.7岁)。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及矫正视力1.0以上,无色盲色弱,无躯体疾病,听觉正常,此前未进行过类似训练,该研究获得了被试的知情同意权,实验后给予一定报酬。

2.2刺激和设备2.2.1刺激:呈现刺激是直径均为0.5cm的开口圆和封闭圆两类靶子,颜色均为黑色;开口的大小分成3种,分别占圆周长1/2,1/4和1/8;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分别为1个,6个和12个。

2.2.2设备:实验用机为17英寸彩色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颜色为真彩色,刷新率为75Hz。

实验程序由E-Prime心理实验编程软件编写运行,刺激呈现时间、反应时间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被试与显示屏的距离是60cm,注视点视角为1°×1°,所有刺激均呈现在显示器的中心,背景为白色。

实验在避光安静隔音舒适温度适中的房内进行。

2.3实验设计采用2×3×3×2的组内设计。

其中自变量一是靶子(有靶子∕无靶子),自变量二是靶子类型(开口圆∕封闭圆),自变量三是开口大小,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1∕2,1∕4和1∕8),自变量四是画面大小,即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和12个);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实验由36个block组成,其中开口圆和封闭圆各有18个block。

每个block有30个trial。

被试完成整个实验需要30分钟。

2.4实验步骤2.4.1将被试平均分为两组,第一组先搜索开口圆,再搜索封闭圆,第二组先搜索封闭圆,再搜索开口圆。

2.4.2在安静舒适的房间里,被试端坐在电脑前,双眼看着屏幕,先练习2个block,熟悉按键,两组所练习材料与各自正式试验相同。

练习阶段结束后,被试休息10秒钟。

2.4.3休息完后,接下来进入正式试验。

第一组被试的屏幕出现以下指导语:“下面进入正式试验,请将你的注意始终保持在注视点上,注视点消失后屏幕会呈现一张图片,请你在图片中搜索开口圆,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

如果按错,请立即改正。

准备好了请按空格键开始正式试验。

”屏幕上开始呈现判断项目,被试做出按键判断。

结束后进入下一组的判断,出现指令“下面搜索封口圆”,被试做出判断。

每六次实验后休息10秒钟。

2.4.4第二组实验同第一组,只需将搜索目标项改为先搜索封闭圆,再搜索开口圆即可。

2.4.5统计分析,用spss16.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去掉错误trail的反应以及极端数据。

3.结果3.1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平均时间,见表1表1 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平均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项目开口圆封闭圆画面大小开口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个 1/2 1087.83 989.6851/4 913.51 925.341/8 941.465 518.0256个 1/2 1104.445 605.2851/4 1073.055 654.281/8 1165.785 939.51512个 1/2 1148.805 615.371/4 1321.6 1138.6051/8 1439.835 1333.27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一显示了被试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间平均数,从上表可以看出,对封闭圆的搜索时间都显著小于开口圆的搜索时间,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

3.2开口大小与视觉非对称性搜索平均反应时与方差,见表2表2 开口大小与视觉非对称性搜索反应时与方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口大小平均数标准差 F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体 1/2 1053.23 350.2 1.801 0.121/4 1086.31 245.11/8 1202.11 345.45封闭圆为靶子 1/2 615.516 124.0 0.14 0.971/4 560.583 256.71/8 1203.957 344.9开口圆为靶子1/2 1026.026 288.4 2.3 0.0861/4 1025.453 344.21/8 1197.26 125.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表二可以看出,1/2开口的搜索总时间平均小于1/4开口的搜索时间,而1/4的搜索时间也小于1/8,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而在分别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为靶子的实验结果中出现了1/4搜索时间小于1/2的搜索时间。

3.3画面大小与视觉非对称性搜索平均反应时与方差,见表3表3画面大小与视觉非对称性搜索反应时与方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大小平均数标准差 F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体1个983.34 300.1 10.23 0.0046个987.33 234.412个1023.4 433.3封闭性为靶子1个980.23 379.3 5.34 0.00016个988.5 259.212个1235.5 234.5开口圆为靶子1个992.12 403.4 8.23 0.00326个1024.34 446.112个1344.5 340.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表三可以得知,画面大小对视觉搜索的时间有显著性影响。

无论是封闭圆还是开口圆做搜索靶子,画面大小对搜索时间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4.讨论4.1从表1可以看出封闭圆的搜索时间显著快于开口圆的搜索时间,体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

4.2从表2可以看出开口大小对视觉非对称性搜索的反应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说明封闭性不是前注意加工的特性。

而在以封闭圆为靶子和开口圆为靶子时,出现1/4搜索时间小于1/2搜索时间,这可能是由于本次实验中被试输入量比较少,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不当导致的。

4.3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封闭圆还是开口圆作为搜索靶子,画面大小会显著影响视觉搜索的反应时间。

当干扰项分别为1个,6个和12个时,视觉搜索时间差异显著。

干扰项为6个时,搜索时间与干扰项为1个的搜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干扰项为12个时,搜索时间显著大于干扰项为1个时的搜索时间。

该结果表明本实验中的视觉搜索为系列搜索而非平行搜索。

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两种理论。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分配注意的加工,其加工容量有限,但是可能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自动加工是一种不受人的意识所控制的、无需注意参与,并且无容量限制的加工。

他们认为,在视觉搜索中,平行搜索不需要注意参与,通过将呈现项目中的所有干扰子与目标同时加以比较,便可确定目标是否存在。

目标搜索的反应时间不受呈现项目数量的影响,搜索速率几乎是0毫秒/项目。

一般认为,在实验中搜索速率不超过10毫秒/项目,便是平行搜索。

系列搜索需要分配注意,被试通常把呈现项目中的干扰子逐个地与目标进行比较,一旦发现目标就中止搜索过程,否则继续搜索。

目标搜索的反应时间受呈现项目数量的影响,反应时间(因变量)对于呈现项目数量(自变量)的关系是线性单调递增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