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哲理与太极拳的关系解析
传统武术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功夫哲学
传统武术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功夫哲学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形式,已经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种追求内外兼修的功夫哲学。
本文将探讨太极拳的内外兼修的含义以及与功夫哲学的关联。
一、内外兼修的含义太极拳的内外兼修,意味着修炼者在外在动作的表现中同时培养内在精神以及身体的能力。
即通过太极拳的外在形态和动作,同时修炼内在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
1. 外在形态和动作太极拳的外在形态和动作是其独特之处。
它强调自然舒展的动作,借助整个身体的协调和合理运动方式来发挥力量。
太极拳的拳式和套路流畅,打法舒展,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感。
2. 内在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除了外在形态和动作,太极拳更注重修炼者的内在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
太极拳的修炼,需要修正呼吸,凝神守一,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通过提高身体的灵活性、耐力和协调性,太极拳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二、太极拳与功夫哲学的关联太极拳是一种兼具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与功夫哲学存在紧密的联系。
功夫哲学强调个人修炼和不断追求完美,而太极拳正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1. 个人修炼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要求修炼者持之以恒,不断完善自我。
这与功夫哲学中的个人修炼是一致的。
太极拳修炼者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和体验,逐渐提高自身的技艺和内在境界。
2. 不断追求完美太极拳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追求的是达到身心的和谐。
而泰斗级太极大师们追求的完美更是与功夫哲学中的不断追求完美的思想相契合。
太极拳的修炼者不仅要追求外在的技术熟练,更要不断提升内在的传统文化素养,力求达到心、技、意的统一。
三、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现代生活的价值太极拳的内外兼修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1. 身心健康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为重要关注点。
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增强体力和耐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对缓解压力、预防身体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修改)太极中的哲理医理
太极中的哲理医理_国医战队学术部整理一直很喜欢这张太极图,从这张图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及哲学魅力,其中包括:1、大道至简:中国传统思想讲究化繁为简,太极图就是以最简单黑白两色来表示,同样的太极拳法就是几个简单相似的动作相互结合转化结合,其中辅以呼吸。
呼吸的目的就在于运气,所以打太极拳可谓是外缓内动,从表面上看动作很缓慢,但其实通过一呼一吸中,打通穴脉,而中医就很看重一个“通”字,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方能气血调和,气动方能行血活络。
同样的中医思想也讲究一个“简”字,中西医区别之一,就在于关于疾病的发病机制,西医往往会有很多种学说,而中医就只是以阴阳五行来寻根朔源。
两者其实各有千秋,西医更突出纵向的剖析,从宏观的解剖到微观的分子生物,一层层去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中医更在于横向把控,讲究通过五行关系,阴阳转化来探究疾病的传变转化,从而寻根入手。
所以西医普遍为对症治疗,中医则为对根治疗,也正因为此西医善攻善于救急,而中医则善守善于调理。
这和太极拳思想不谋而合,太极拳强调先退,弱化对方力量,再运气反击,从而避免双方力量过激,最终两败俱伤。
2、外柔内刚:太极图中由内到外其质感逐渐减弱,正如太极拳,从外表看力量很小,不足以制敌,但其实太极拳以退为进,以守反攻,最终所追求的是在自我保护的基础上弱化而为制服敌人,强调适可而止。
正如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正邪平和,而非去邪,正气(相当于人体免疫力)和邪气(相当于致病因素)两者的动态平衡,其中一大益处便是有利于不断刺激促进人体正气的发展(相当于提高免疫力)。
3、动静结合:太极图内部看似静止的,但外层中简简单单几笔线段,将太极图化静为动。
动静结合其实相当于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的“中庸思想“凡事过犹不及,太极拳中有以静调息理气,以动行气。
中医当中讲究以动生阳,以静护阴,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结合西医角度讲就是通过运动增强人体免疫力,而免疫力过强同样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运动应适度为宜。
太极哲学对立统一视角下的太极拳拳理-最新文档资料
太极哲学对立统一视角下的太极拳拳理太极拳秉承了太极哲学的思想,体现了数千年来社会发展的脉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凝聚无数人的经验和总结,最终在明末清初正式创编而成。
而今,太极拳的影响力在全球传播,范围迅速的扩大。
学习太极拳的人口数量剧增,已形成以中国为核心,向世界渗透辐射的传播网路。
根据上海加华国术馆2013 年的统计:太极拳已传入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已有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太极拳者已达1.5亿人,太极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武术运动。
、太极哲学对立统一观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导引术、中医等学科的完美结合,在2006 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以中国太极哲学中的太极、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它包涵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预防疾病等多种功能,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亦是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进行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太极之源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太极之意说的是:太极是由无极产生的,无极指的是没有“大小、虚实、内外”的概念,超出了时间、空间的范畴,既不是“物质”, 也不是“精神”,它的状态好像一片清明,又好像一团混沌。
无 极产生了太极,太极是“实有”的、”存在”的一种能量体,是“气”,是“元气”。
太极又产生了两仪,两仪涵盖“阴阳、天 地、五行、气、道理、虚实、有无、刚柔、动静、乾坤”。
太极 元气生了阴阳二气,阴阳合而为太极。
太极离不开阴阳,阴阳离 不开太极,离开阴阳的太极不能成为太极, 离开太极的阴阳也不 能称为阴阳。
老子论道时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是太极之始的指的是阴阳延伸出来的事物,也可以是“四”也可以是“五”, 可以是“八”,最终演绎衍生成为宇宙万物。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研究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研究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拳术技术,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太极拳哲学思想的研究:
1. 阴阳哲学:太极拳起源于阴阳哲学,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
相互作用的阴阳二元对立体系构成的。
在太极拳中,运用阴阳思想
来调节身体和呼吸的平衡,使之达到和谐。
2. 自然观念:太极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倡导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观念在太极拳中很明显,教练也会
教导学员如何借助自然力量发力。
3. 化劣为优:太极拳的拳理是‘以柔克刚’,即使自己力量不大,也可用柔性制敌。
这是一种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战略思想,体
现了太极拳的哲学精神。
4. 正念: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统一,强调‘动静之间,意
在腰间’和‘意动身动’等,这体现了正念的思想。
5. 养生观念:太极拳对于养生也有独特的理念。
太极拳拳理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奉行以养生为主,防病为辅的理念,以达到预
防和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总之,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
富的哲学思想。
并且,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太极拳常识:太极拳乃思想之拳、哲学之拳,...
太极拳常识:太极拳乃思想之拳、哲学之拳,...太极拳常识:太极拳乃思想之拳、哲学之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
练,主要是指拳技;悟,主要是指拳理。
历代拳家都很重视拳理的修悟,所以才有“宁传十手,不传一口”之说。
修炼太极拳,理不通为暗病,技不精为明病。
明病易除,暗病难改。
一、太极拳的概念太极拳何以名之为太极拳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它寓太极之理于拳术之中。
那么,什么是太极之理呢?《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据此,可以把太极拳定义为五句话:1、以阴阳和谐为指导,2、以道法自然为原则,3、以物我两忘为境界,4、以健康生命为目的,5、形体与内在生命系统相协调的运动。
二、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特点,也就是与其它体育活动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四句话:1、无声的音乐(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着舒缓而流畅,凝重而磅礴的韵律);2、无字的经典(从头到尾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立身处世的方法);3、流动的雕塑(一招一式都展示宏大归于沉稳,刚劲寓于轻柔的舞蹈美感);4、立体的诗篇(举手投足都恰似行云流水,使人沉浸在物我两忘,如沐春风的境界)。
三、太极拳的作用太极拳不仅是现代社会最有价值、最受欢迎、最为节俭的一种健身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太极拳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对人类健康生活的重要贡献。
太极拳的作用起码有三个方面:1、用之于防身,可以以柔化刚,御敌有术;2、用之于养生,可以通经活络,延年益寿;3、用之于为人,可以修心养性,提升人品。
四、太极拳的历史1、积淀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思想界的阴阳学、医学界的经络学、道家的导引吐纳术,以及明代各家拳术的普及。
2、成熟期:从清初陈王廷初创到清末陈长兴定型,历经十四代。
五、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架势,但是基本动作是大体一致的。
主要有十三种,概括为三句话:1、胸怀太极(阴阳);2、手推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3、脚踏五行(进、退、顾、盼、定)。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动作,更是一种兼具哲学思想和身心健康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吧。
一、太极哲学太极拳得名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主张“一分为二,两仪四象”,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四象所组成的。
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以阴阳平衡、开合结合、虚实互动为基础的,这些动作反映了太极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内圈外圈太极拳的动作中,常涉及到内圈和外圈的运用。
内圈是指身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外圈则是指身体外部的肌肉组织。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通过将内圈和外圈协调运用,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姿态和动作,还可以让心理得到舒缓和放松。
三、以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流畅、缓慢,与一般武术相比较显得柔软轻盈。
这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即没有使力竟能摧破对方的力量。
练太极拳的人需要掌握身法和力量的转换,以阴柔和柔性的力量,征服对方的硬朗和刚硬的力量。
四、保持平衡太极拳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但体现在动作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心境上的平衡。
练太极拳的人不仅是在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五、修身养性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和磨练,而内心则会得到放松和平静。
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宁。
六、无我境界太极拳的动作需要注意力集中、气贯全身、动作铿锵有力。
这种铿锵有力的动作中,包含了一种心态,叫做无我境界。
太极拳的练习者将自己的意识放空,融入到动作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这种无我境界的心态可以使人得到身心自由和解放。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其哲学道理深厚,融合
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即能发挥最大力量的关键在于运用柔和的力量克制强烈的力量。
这种
思想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强调了运用柔和的方
式来消除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性。
另外,太极拳也注重身心合一,强调内外相合的运动状态,追求“心静身动”,不仅要注重身体锻炼,也要注重心理修养。
在太极拳中,强调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倡导人们不断地放松身心,达到身心平
衡的状态,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和内心宁静。
太极拳还提倡“虚实相济”的思想,即在实施太极拳动作时,要
灵活运用虚实变化,才能达到熟练自如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应对现实
生活中的复杂局面时同样适用,即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灵活应对复杂
的形势。
总之,太极拳作为一门涵盖了多种哲学思想的武术,具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思想内涵,在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武术的太极哲学
中华武术的太极哲学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拳法,融合了太极哲学的精髓,包括阴阳平衡、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身心修炼方式。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由张三丰等武术大师创立。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太极拳逐渐被各个武术流派所传承,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实践和传承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阴阳平衡。
在太极哲学中,阴阳是宇宙之间的两种对立但又互相关联的力量,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动态平衡。
太极拳中的动作也就是以模拟这种阴阳之间的互动为基础,通过缓慢的动作和深邃的呼吸,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练习太极拳可以帮助人们调和体内的阴阳能量,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另一个重要的太极哲学概念在于“以静制动”。
太极拳的训练注重于修身养性,讲究意念集中、动作流畅,内外结合,力量自然而成。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身心要保持平静,留意内部的感受和呼吸,以静制动,通过放松身体、调整呼吸,达到身心统一的状态。
这种“以静制动”的练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身体的调节能力和耐力,还可以提高专注力和自控能力。
太极拳还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在这种原则中,太极拳的练习者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巧妙的技巧,将对手的攻势化解于无形之中。
太极拳的招式中融入了许多绕、缠、引、抱等技法,借助对手的力量来制服对手,展现了“以柔克刚”的精髓。
这种原则在实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太极拳练习者可以在不费力气的情况下应对敌人的攻击,化解战场上的紧张和危机。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中的太极拳以其融合了太极哲学精髓的独特理念和训练方法,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身心修炼方式。
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内心的平和与集中,提高整体的身心健康。
无论是在传统武术的继承中,还是在现代健身运动的推广中,太极拳都展现了中华武术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学习和传承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华武术之美。
太极人生感悟太极格言
太极人生感悟太极格言太极人生感悟太极格言太极是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拳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武术、文化传承等方面。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寓意着人们在处理事物时要以平和、柔和的姿态来化解矛盾,达到和谐的效果。
太极拳的精神传承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许多经典的太极格言。
以下是笔者对太极人生感悟及太极格言的思考与总结。
一、太极哲学的核心精神——“以柔克刚”,如何在生活中化解矛盾,实现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
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实现和谐共处呢?太极哲学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柔克刚”。
这不仅是太极拳的基本运动原则,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应对之道。
以柔克刚不仅可以回避冲突,而且可以化解矛盾,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二、太极格言——谦虚、守静、淡泊、保真太极拳中有很多著名的格言,这些格言道出了太极拳精神的本质。
其中,最能体现太极拳哲学核心的就是“谦虚、守静、淡泊、保真”这四个字。
谦虚,是指谦虚待人,不炫耀、不自大。
谦虚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也能够让自己更加脚踏实地。
守静,是指守静心,不被杂念所干扰。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但是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就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
淡泊,是指淡泊名利,不贪图世间的荣华富贵。
淡泊是太极拳精神中的一种修养,能够让人心态平和,不受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保真,是指保持真实,不做虚伪的人。
做人有真实和虚伪之分,只有真实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三、太极拳修养与人生境界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健身活动,还蕴含着人生的修养。
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地进行反省和总结,这种精神也同样应用于人生中。
人生需要不断地追求成长,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心灵和思想。
太极拳的核心精神是“以柔克刚”,这种精神不仅可以应用于拳术中,也可以应用于人生中。
在人生中,我们常常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但是如果能够以平和、柔和的姿态迎接这些挑战,我们就会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易传系辞》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两句在《易传》中乃是用来描述和颂扬宇宙万物富有日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和根本性质的。
《易传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认为,人应当效法大自然劲动不息的刚健性格,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应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自己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赋予这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
《易传象乾》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
人也应该效法大地、海洋这种雍容大度,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
太极拳运动演绎了宇宙的大化流行和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蕴含了一种自然生命精神,习练者在修炼过程中“渐悟人生真谛”。
太极拳在外形上要求平和自然,舒展大方,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劲断意不断,势段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此外,太极拳中有谚语“太极十年不出门”,练习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不仅练拳而且悟道,没有如此之执着追求之精神很难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真谛。
具有柔顺圆活、绵缓斯文运动风格的太极拳,使练习者不断领悟到执着到底、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学。
太极化万物,包容万物,“厚德载物”。
万物虽因阴阳特性不同而有异,但也因同为阴阳二气衍生而相通。
在广泛的包容之中,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万物间有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
太极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如太极推手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太极拳突出的特点“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一旦无障碍,豁然无太空”(《太极拳全书》)的最高境界。
浅谈太极哲理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太极哲理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杨 航Application of Taiji Philosophy in Taijiquan TeachingYang Hang【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等方法,首先分析探讨太极哲理与太极拳的联系。
通过研究了解到,在太极拳的教学上运用太极哲理有助于学生对太极文化、太极内涵、太极哲理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动作的记忆和理解、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修炼高尚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太极哲理;太极拳;教学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and data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logical induction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analyzesand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aiji (tai chi) philosophy and taijiquan (taichi chuan,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 It can be learned fromresearch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aiji philosophy in taijiquan teaching is conductiveto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aiji culture, taiji’s connotations and taiji philosophy,which also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trengthening their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movements, relieving their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practicing noble personality.Keywords: taiji philosophy; taijiquan; teaching【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1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太极”一词源出《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中的人生哲理
太极中的人生哲理太极拳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其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理精法密,太极中也蕴涵着不少的人生哲理,看看下面的太极中的人生哲理文章吧!太极中的人生哲理篇1太极拳的哲理性、技击性和在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研究它、修炼它,以至于习炼太极拳的队伍也在越来越壮大。
在此我想谈一谈太极拳中的“意”与“气”的问题,由此来说明太极拳运动就是一种意气的运动。
我们知道太极拳首先要求要“平心静气”,在“心态平和”的前提下,以“心意”为主导支配身肢内外做周身相随的运动,强调“注意不注气”,拳论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说明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的拳。
但练拳时,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着意而后形动,即“意在拳先”。
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气”并非一般说的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
自古,无论祖国医学理论、武术界、宗教界都认为有这种气的存在,有叫“元气”、“正气”、“先天气”,武术家称“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各种实践经验证明确有这种气的存在。
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祖国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
如有人说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更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等,这些尚需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但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意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不动。
为了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便于发掘。
我们假定“气”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物质”,仍以“气”论之。
练太极拳最讲“精神”,心意所发,气随意行,肢体运动一片活泼,精神自现;意境深邃,气敛于内,外现沉稳,一片虚灵;心态和平,意之所向,或进或退,或左或右,宜轻宜重,宜虚宜实,动荡转折,顺逆缠绕,无不圆转自如,得心应手。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不仅在技巧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即通过柔和、缓慢的动作来应对强硬、急躁的攻击。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平衡”的思想,即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极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2. 太极拳注重“内功”,即通过调整呼吸、意念、身体力量等内在因素来实现身心调和、自我修养。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修身养性”的观念相通,强调人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上的升华。
3. 太极拳重视“顺势而为”,即在与外界打交道时,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变通。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相通,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适应变化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4. 太极拳强调“以静制动”,即在面对速度快、力量大的攻击时,通过保持内心平静、不被外界干扰来实现对抗。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静虑动谋”的思想,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该先进行深思熟虑、全面考虑,以保证最终的行动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目标。
总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涵盖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智慧,是一种融合了身心健康、个人修养和与外界协调的全面武术。
太极拳与中国哲学
太极拳与中国哲学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它熔铸了中华民族古朴而灿烂的文化,使习练者不仅从中得到健身、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更感受到其中奥妙无穷的哲学魅力。
对太极拳的学习过程就是对中国哲学的学习过程。
一、太极拳与哲学综述1、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其中包含着中国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主张“取象于天”,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帮助认识事物。
太极拳以“太极”命名,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
“太极”一词,出现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系辞》),这样给拳术命名,就包含着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应用于拳术领域。
中国哲学的“天行健,君子宜自强不息(《易.乾卦》)”成就了中国人坚忍不拔的个性,体现了刚的一面。
在太极拳中,“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论.王宗岳》)正是要求练习者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慢慢把动作做顺做熟,以达到“一动一太极”的境界,这是需要练习者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心去坚持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五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第四十三章》)成就了中国人宽广的心胸,体现了柔的一面。
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同上)则是在练习方法上要求练习者要以柔为主,强调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这也是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的思想相一致的。
2、在太极拳理论中,拳师们有时为了提高其理论的可信度,采用了比附与类比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比附来论述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
在传统杨氏太极拳书籍中,就载有一篇叫做(太极合老说)的文章,它就是按照《老子》一书的基本逻辑顺序来论述太极拳理。
上面提到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太极拳将老子思想应用到实战中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这个理论是说,在太极拳套路和推手的练习中,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运动,更重要的是贯穿着丰富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因素会相互影响并最终达到平衡。
这一理念不仅在身体锻炼中得到体现,更是生活中的指导原则。
我们应该学会在相互矛盾的事物中,寻求平衡点,达到和谐。
太极拳的打法也体现了一个人将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原则。
在太极拳中,动作要求缓慢,节奏要匀称,每一次的出拳都要紧凑有力。
这关乎到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态度,我们需要在一些事情上努力,不要轻易放弃,发扬自己的悍勇精神。
太极拳也融入了“以静制动”的理念,这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原则。
这种理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学会在运动中保持平静,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同样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
我们应该学会乐观面对困境,用心灵的力量克服外界的影响。
太极拳还强调“内外相合”。
太极拳的圆润、连贯和积聚力量的过程,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重个人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统一。
人际关系的和谐、身心健康,都需要我们内外相合,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取得成就。
总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涉及到身体的练习、思想的培养、情感的升华等许多方面,这不仅在身体上给人带来健康,更在精神上带来启示。
当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的身体和内心,都将通过艰辛的修行,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
这也是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独特位置。
太极拳“天人合一”境界的哲学诠释
太极拳“天⼈合⼀”境界的哲学诠释张岱年先⽣在《中国哲学⼤纲》中说:“中国哲学有⼀个基本观点,即天⼈合⼀,认为天⼈本来合⼀,⽽⼈⽣最⾼理想是⾃觉地达到天⼈合⼀之境界,物我本属⼀体,内外原⽆判隔。
”“天⼈合⼀”境界也是太极拳追求的最⾼境界,就是打破主客体⼆分的状态,回到主客相融相摄的和谐之态,也就是习练者与太极拳道融为⼀体,⼆⽽⼀,⼀⽽⼆,太极之道在⼈中,⼈在道中。
天⼈合⼀的境界在哲学上常被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的天⼈合⼀、主体——客体关系阶段和⾼级的天⼈合⼀阶段。
太极拳的境界也可以分为三阶段:初习阶段、着熟阶段、懂劲后及神明阶段。
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因为太极拳的终极⽬标也是追求⾼级的天⼈合⼀的境界。
第⼀阶段:原始的天⼈合⼀阶段,即原始的⼈和世界的合⼀。
在此阶段,⽆主客区分、⽆⾃我意识,原始的感受起着⽀配地位。
⼈在此阶段,是⼀种本能活动,是“原始的活动”。
但是这种活动是⾏⽽不是知,是没有知指导下的单纯的活动,例如⼈的原始欲望的要求,如婴⼉的吮吸。
初习太极拳时,对太极境界的认识就如原始的天⼈合⼀,⼈们的活动只是凭借⾃⼰的⽣活本能去⾏动,未知太极之理。
但是这个太极之道还是存在于他的⾝上。
正如《杨⽒传抄⽼谱》所⾔:“盖⼈⽣降之初,⽬能视,⽿能听,⿐能闻,⼝能⾷。
颜⾊、声⾳、⾹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舞⾜蹈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
思及此,是⼈孰⽆?因⼈性近习远,失迷固有。
要想还我固有,⾮乃武⽆以寻运动之根由,⾮乃⽂⽆以得知觉之本原。
是乃运动⽽知觉也。
”⼈本⾝⽣之初具有的知觉运动之能,是⼈的⼀种⽆意识活动,⼈⼈都有,但是寻运动之根,求太极之道,那就需要在⽂武上下功夫。
所以初习太极拳,还只是在⾃⼰的原始本能的运动之中,需要经过锤炼,然后才能⾛上太极之路,达到逍遥的境界。
第⼆阶段:主体——客体阶段。
之⼀阶段⼀般分为“意识”、“认识”、“实践”三个⼩阶段。
太极境界中的第⼆阶段也可以分为意识、认识、实践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处于主体与客体的对⽴状态,经过⾃主意识与太极意识的对⽴,然后认识到太极思维,最后在实践中逐步打破主客⼆分,向天⼈合⼀的境界迈进,当然这三阶段不是严格分离的,⽽是相融相摄的。
太极拳与太极到底啥关系?这次总算弄明白了
太极拳与太极到底啥关系?这次总算弄明白了太极拳与太极一、认识太极许多练了多年太极拳的朋友,搞不清太极拳与太极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太极拳为什么叫太极拳,它的太极含意究竟是什么。
也有一些人知道太极拳理根太极,但它到底用了太极的什么理,根在哪一点还是说不出来。
要搞清这一关系,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太极。
好多人认为太极不就是一个圆里套了两个小圆,变化成阴阳两鱼的一个图嘛!这是把太极图当成太极了!当然,太极图是太极的一个表述形式,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其中心意思是说,宇宙万物都由易(即“无”)的太极演化而来。
后来,中国的理学家们就把太极用来代表其一系列的哲学理论,它包括了从0—9的一系列哲学理论。
0——无极学说:是研究和揭示宇宙万物初始状态的哲学。
表述为一个混沌的球体。
图1图11——太极学说。
描述宇宙万物都有各自的阴阳属性,由阴阳二气化生世间万物。
表述为含白极的黑体和含黑极的白体两仪合抱的一个球体。
图2图22——阴阳学说:描述阴阳相互关系的学说。
表述全阴全阳两仪合抱的球体。
图3。
图33——三才学说:描述事物相对关系和地位的理论。
表述为代表阴阳的横线(称为“爻”)按上中下排列的图案。
被称为“卦”。
图4图44——四象学说:描述事物方向、位置、气候的理论。
表述为太极球周围四卦位。
图5图55——五行生克学说,描述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古人是这样认为的)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学说。
表述为五行按顺时针方向相生,按五星位置相克。
图6图66——六合学说:描述事物与天体、气候及事物内部关系的学说。
表述为两个卦的重叠。
被称为大卦。
图7图77——七星学说。
描述天体运行与事物变化关系的理论。
表述为北斗七星的视图。
图8图88——八卦学说:描述事物先天发展规律,后天发展变化、表述事间万物的变化规律的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的关系解析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拳种,它不仅因具有保健、技击、陶冶性情、修养身心等功能,更以其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而吸引着千百万人们对它产生浓厚的习练与研究的兴趣。
(一)太极拳命名源自对“太极”象、数的比附从早期太极拳的练法和古拳谱的记载来看,太极拳的命名起于对“太极”象、数的比附,然后才逐步运用太极哲理来解释拳理、规范拳技,完善成为“理根太极”的太极拳运动。
(1)以圆形缠绕动作类比太极图像而命名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所著《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中的“诸靠”指的是“推手”,而“缠绕”则指的是循环划圈。
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太极拳合于易象之点》中指出:阴阳鱼太极图“可藉表明双搭手时之阴阳、虚实、盈缩、进退”。
第一位系统总结陈氏太极拳技法的陈鑫认为:“(古人)图一个大圈,名之曰太极。
”太极拳以“一刚一柔,一动一静,循环无间者,仿其形似”。
“自其形迹观之,所运者上下四旁皆是一个圈。
吾故曰:太极拳不过一圈。
”也就是说,太极拳早期的命名,是以动作的圆形绕转比附“太极图”形圆、阴阳循环亦绕圆而得。
(2)以“十三势”比附“太极”生成数而命名在太极拳练法和古拳谱中,以“十三势”比附“太极”生成数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据陈子明保存的《两仪堂本陈氏拳械谱》记:“太极拳,一名头套拳,一名十三势。
”因为太极是五行、八卦的核心,而五行、八卦两数的和为“十三”。
故以“十三”暗含太极的生化过程。
“十三”成了“太极”的代名词。
这里所说的“势”是指动作组合。
十三势即是十三个动作组合。
这表明太极拳命名,起于比附太极衍生数的一套包括十三势动作组合的拳术。
其二,据李亦畬编订《太极拳谱·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分朋、捋、挤、按、採、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朋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採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除了上述以动作形态和练习内容比附“太极”象、数外,还有一些后世拳家以拳式动作和人体部位比附“太极”为之命名的。
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是深受太极哲理影响的,在其初期对太极哲理的融摄还处于比附的阶段。
随着太极拳不断的完善与成熟,其对太极哲理的运用与阐发也不断得到丰富。
(二)太极拳的哲理性太极拳理论受太极学说的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在三个观点上。
(1)汲取太极学说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生成论)作为太极拳的本体论。
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太极理论中的“无极而太极”来自老庄思想。
太极拳的本源亦为“无极”,这无极观念在哲学上怎样理解,或唯心,或唯物,自宋明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论争,这里不妨去说它。
但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
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
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势的基本特征---圆。
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
这“无极”更要求练太极拳者心胸无比辽阔而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
这便是太极拳与道家的“守一”、“纯素”之道与佛家的“禅定”、“空灵”的相通之处,亦即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
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
(2)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阴阳变化观念,受道家哲学的影响。
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棉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亦可在周敦颐太极图之阴阳互动与五行相交中找到解释。
道教内丹中的五行说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水与火,心属火、肾属水,内炼要求水火相济,关键是修心养肾。
周氏《太极图说》谓,“五行一阴阳也”。
指五行各属阴阳,特别是其中的水属阴,火属阳,水柔火刚。
因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
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达克敌致胜。
(3)太极拳理论中所反映的“形神统一观”亦与《太极图说》有一定联系。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由“形”与“神”二者结合而成的。
形与神二者的关系,是先秦以来二千余年古代哲学研究纷争的重大课题,而“形神统一”的观点早在上古便产生了。
《黄帝内经》已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劝人们在武术实践中体会到以人的血肉之躯为对象的武术,却必须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于重要地位。
方能达到武艺的成功与完美。
强调心、意的作用亦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这一方面是受《内经》等古代传统形神统一观的影响,同时,也与太极学说分不开。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写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其《太极图说》自注指出:“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产生精神。
”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
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先在心,后在身。
”“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这些要领口诀认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要地位。
杨澄甫《太极说十要》详论“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指出“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则得其内劲”。
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不只太极拳是如此,整个武术都如此,这是因为古代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道教内丹、医家导引行气均强调“意守”、“存思”、“内视”等意念作用,而武术内功与内丹、导引气功性质本来相同,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同一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运用。
太极学说成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太极拳运动观的要素太极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融摄太极哲理,逐步完成了哲理与拳理的融合,乃至通过拳术运动就能体现出太极哲理的风采。
分析发展至今的太极拳运动及其拳论,太极运动观包含有:以动养生、以内引外、顺应阴阳、逆向运动、中和律已等5大要素。
(1)以动养生“太极”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本源,也是自然运动的本源,生命运动的本源。
由于构成太极的阴阳二气无始无终的运动,所以仿效太极哲理而创编出来的太极拳也讲求“以动养生”。
①演练太极拳要绵绵不断地“恒动”。
按照太极拳古谱的要求,太极拳运动要像“太极一阴阳”那样生生不已地运动。
要“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将此理用于太极拳的意气运转,要求意气“自始自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将此理用于太极拳的肢体动作,要求“十三势须一气串成。
”总之要“周身骨节顺合,气须流通,意无间断。
”②练习太极拳要动中求静太极拳“以动养生”法则强调动是绝对的同时也追求“动中求静”的动态平衡状态。
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周氏描述的这一状态,正是太极拳家追求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依的“动态平衡”状态。
太极拳古谱将这种状态描述为“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2)以内引外按照太极生化过程,参照“太极图”可能看出,由于“太极圈”内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才产生了“太极圈”外的衍生变化。
对此,太极拳家在以十三势比附“太极”时,已有所认识。
基于对“内动引发外变”认识的深化,太极拳家把人体的意识、气息、劲力等无形的生理机能,视为“内”;将人体肢体及其构成的静态和动态等可见的“形”视为“外”,提出了“以内引外”法则,用以指导人体内外各部有序配合进行运动。
①以意识为主导。
太极拳古谱规定:“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又说:“变转虚实须留神……势势存心揆用意”,“若言体用谁为谁,意气君来骨肉臣。
”说明在太极拳运动中要以意识支配动作。
②意、气、劲、形运转的原则和方法。
在太极拳谱中,劲与力相通,气与力相寓。
李亦畬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又说“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
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拳谱将意、气、劲(力)三个内部因素的配合关系规定为:“始而意动,既(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③在内练主导下的内外合一运动。
古典太极拳谱指出:“先在心,后在身”。
“心为令,气为旗。
”“以心行气,务沉著,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这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动引导外动,进而作到“内外相随”的整体运动。
总之,按照“以内引外”的法则,在运动中,强调意识的主导作用,要求用意识控制呼吸、控制肢体运动,支配呼吸与动作有序配合。
做到一方面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引起肢体运动;一方面又以意识控制肢体按照严格的动作规范运转,让外形的变化引起呼吸的相应配合。
经过长期练习,逐步形成意、气、劲、形统一,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的运动定型,达到内外合一的和谐境界。
(3)顺应阴阳太极哲理源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
《周易》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一位系统总结和整理陈氏太极拳技理的陈鑫提出“一阴一阳之谓拳”。
可见太极拳运动是遵循阴阳变化而运动的拳术。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顺阴阳而运动”已经成为武术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则是承袭前代对这一原则运用的成果,并使之更为细腻了。
①分清阴阳是顺应阴阳的基础。
要顺应阴阳,必须先分清阴阳。
在太极拳经典中,都是开篇先述阴阳。
清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经谱》也是一开篇就说:“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只有分清何为阴,何为阳,才能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去有意识地体会、把握、直至领悟阴阳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②顺应阴阳是处理拳运动矛盾的基本方法太极拳谱中所谓“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在处理攻防关系时,太极拳要求“阳中有阴”、“攻中寓防”;“阴中有阳”、“防中寓攻”。
在处理劲力时,强调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处理架式的开合时,强调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