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
泉州地区黄氏各派系介绍
泉州地区黄氏各派系介绍泉州地区黄氏各派系介绍黄姓已知最早入迁泉州,为唐代舍宅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其后裔蕃衍繁盛,构成今日闽南紫云黄氏一派。
宋、元、明、清迁入晋江主要有莆阳、龙溪、金墩,燕山、峭山、天潢诸派,形成现在的泉州黄姓族群。
泉州下辖:晋江、石狮、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各县区,主要分布以下派系:一、晋安黄氏西晋后期,惠帝昏庸,八王之乱后,又五胡四起,中州板荡。
时八十九世黄知运,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守,有子黄彦丰(元方),任晋安(今福建中北部地区)郡守,为避乱遂于怀帝永嘉二年(308),举家入闽,即史志上所称的衣冠八姓入闽之一。
黄彦丰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九十世黄彦丰即为黄姓入闽始祖。
因居于晋安郡,派下子孙又称曰:“晋安黄氏”。
其后历传至第十二代有黄崖、黄岸两人,崖入泉州,生守恭,传闽南紫云黄氏一派,岸入莆田,传莆阳黄氏一派。
(一)紫云黄氏紫云黄姓始祖黄守恭(629—712),父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丰州东南郊(今泉州鲤城区),生守恭、守美。
守恭公少习诗书,博通经史,馨蜚士林,时称“郡儒”。
他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咸称“长者”。
唐垂拱二年(686)守恭因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寺殿建之时,曾有紫云覆地,因名紫云大殿。
寺初称莲花道场,开元26年(738)始称开元寺。
守恭元配李氏,生四子:曰经、曰纪、曰纲、曰纶;长子经居县北芦溪(今属南安市);次子纪居县东黄田(今属惠安县);三子纲居县西葛磐(今属安溪);四子纶居县南坑柄(今属同安县);继配司马氏生五子,纬居漳浦南诏(今属诏安县)。
共以“紫云”为堂号。
裔孙遍布泉州各县市,为八闽名族。
紫云黄姓合族字行: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安份跻仁寿,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
南安紫云派:黄守恭长子黄经讳刚裕,字介夫,号逸庵,奔徙南安芦里隍山,又名黄山(今蔡厝村),为南安紫云黄氏始祖,惠安紫云派:开基始祖为黄守恭次子黄纪(658———?)。
一张图看懂泉州、厦门和漳州的源头
一张图看懂泉州、厦门和漳州的源头泉州、厦门和漳州,合称闽南,界于福建南部木兰溪、晋江、九龙江和漳江流域之间。
闽南人,俗称为福佬人、河洛人,在海外亦称福建人、唐山人,主体人群以河南光州固始县籍为主。
闽南及闽南人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动乱及衣冠南渡密切相关,其背景约为四种:(一)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平闽越,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迁闽越族数十万于江淮之间,福建人口锐减。
(二)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天下大乱,中原衣冠南渡,其中始入闽者八族,分别为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至南朝梁天监(502~519年),闽南作为一个整体初现,为南安郡,辖南安、龙溪和兰水三县。
(三)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当时泉指福州),归德将军陈政及后续其子陈元光率光州固始县87姓平乱,并奏请设置漳州,陈元光被后世称为开漳圣王,此时闽南漳泉两郡始立。
(四)唐广明元年(880年),继黄巢起义后,安徽寿县人王绪在攻克寿州和光州后于固始县接收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及众多固始将士,于885年由漳浦入闽并攻克漳州,期间王潮发动兵变自立,第二年克泉州,任泉州刺史。
三兄弟后建立闽国,后世称王审知为开闽王,此时泉州建置与今日基本相同,漳州则近半。
由此,西汉以后福建除偏远山区以外基本已无越人分布,由汉入晋,汉人陆续南迁,闽南初步形成,此时因人员稀少,中原人分布不广,随着唐代两次大规模的固始人进入,才逐渐形成闽南主体人群,经过五代闽国的繁荣发展,闽南已形成完整、稳定的区域文化,并开始对外传播。
闽南各县市历史演变关系图闽南主要分泉派和漳派,二者均形成于唐代,厦门介于漳泉之间,各有分属。
漳派分两个分支,一支为九龙江流域的龙溪县,历史上一直是漳州的中心,另一支为漳江流域的漳浦,曾经一度是潮州的中心,二者在隋代均归属龙溪县(今漳州市区和龙海市)。
泉派亦分两支,一支为木兰溪流域的莆田,元以后已自成一体,另一支为晋江中上游的南安县和中下游的晋江县,二者在隋代均归属南安县(治今南安丰州镇,介于今南安市区和泉州市区之间)。
泉州董氏迁徙探讨
泉州董氏迁徙探讨唐末,江淮动乱,居民离散。
安徽寿州人王绪在黄巢起义影响下,聚众万余人,攻陷光州。
那时,固始东乡(今分水亭乡)人王潮与弟审邽、审知以才华横溢著称,人称“三龙”。
王氏兄弟奉母董氏率5000余名义军(据当今福建学者考证为50-80余姓)入闽,揭开了固始移民南方的又一新篇章。
唐末王氏兄弟率50多姓5000余人入闽,他们离开家乡固始向南进发,过寿州、庐州,抵达浔阳(江西九江)。
浔阳是江西的门户,自晋代就是“七省通衢,来商纳贾”的重要城市,起义军越过浔阳,继续南行。
溯赣江而上,过洪州(江西南昌)、吉州(江西吉安),最后到达虔州(江西赣州)。
由虔州东进,折入漳水河谷,进入福建汀州(福建长汀)。
由汀州向漳州(福建漳浦)、泉州发展。
当时十八部将董思安是董章之子,他们一族乃是随闽王王审知从河南固始迁徙而来。
由于董章与王审知是舅甥关系,故而考察王审知先祖的踪迹就可找到董思安先祖的遗迹。
王审知与董章先人均为鲁琅琊人,其祖籍乃滕州盖村。
他们是随王氏前五世先人宦游河南固始的(盖村现仍然存在很气派的王氏宗祠)。
追溯其渊源可知,他们来自山东鲁西南的鱼台县,其先人从山西太原府迁徙而来后又迁徙至盖村。
董氏一族与鱼台毗邻,世代与王氏结亲。
王审知母亲就是一位有名的巾帼英雄(被朝廷授予“鲁国内明夫人”谥号)。
王审知当上闽王,董思安当上漳州刺使。
董思安气节高尚,成为福建泉州董氏千家万户奉祀之“神”。
董思安后裔在祖辈对故土的留恋影响下,其后裔陆续向河南方向迁徙。
唐末董章,随王氏(王审知父)入闽六十七姓之一。
其先为河南光州固始人,子董思安,为五代闽(越王)国莆田人,骁勇无比官居闽国(景宗帝王曦)大将军,始落籍晋江登贤里(见《泉州府志忠议篇》)。
开运二年(945年),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土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宣德年间,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故今金门、同安、厦门、漳州、晋江、石狮董姓均为同宗。
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吾祠乡卢氏源流
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吾祠乡卢氏源流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吾祠乡卢氏源流七一梁万八——七二——乙公——祯——台——许——昭——彰——明—七三享德——坤——仁——义——礼——智——信——实——不仲茂谦——应元X公——世用——卢三公——方荆——良和——茂龙——肇公——X公卢四公——文荆公徙居龙岩茂忠——定公靖公创立家廟茂用——朝阳——昶公利行(位五三郎开德化郑山住)卢三公——建行(位五四郎开德化盖竹住)恭行(位五五郎开团圆盖竹住)十九公(开福清住)廿公(开龙岩住)衡公——权公——四九公——十五公卢四公——廿一公辉祖冯公开董口比坑廿二公——光宗——禄公(字以德妣蔡氏)——廿三公(开尤溪住)禄公传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公,四八公传十七公(开芦溪边始祖妣陈氏),十七公传小一公(开溪边坂头住)、小二公(开龙岩住)、小三公(开华封住)、小四公小五公(合开五舍乡传念七公念八公)、小六公(开西里住)、小七公(开泉州住)、小八公(开洪山住)、小九公(开彭炉住)、小十公(开西埔住)1十三公小九公——十四公二十四公应新公真阴公正凯十五公二十五公——应真公——真明公——正昌十六公——二十六公应全公真惠公正惠仙夫——仕兴仁寿元哥仕观进治——祖富永良——仕保祖昌——文华——玄忠——永俊——常兴——洪琏——常旺——洪尧、昭哥永和——哥仔洪澜正昌——进实——祖正——仙宁——进祖坦清——仙养、类生永德——新惠——洪真—石兴宗华——新宗尾哥永道——新福——乾——荣高——乾二、明仔永去——荣华、荣富、荣贵宗旺——永泰——荣生荣敬——洪器进促——祖荣——宗昌——永安——良美太始祖旺万公讳渊行位万八取吴氏十六娘初在江西葬后头象形坐午向子生三男长曰七一年十九为南京刺史后贬县令二男七二为训导三男七三营家生理牛马繁昌金银积库庶称苟完苟美生子名乙公2始祖文荆公,河南光州固始人,家居固始际峰山下,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任福建观察使,其弟文献公从之入闽,、、、。
福建省余氏源流(1)
福建省余⽒源流(1)源⾃新安堂、福建汀州府、清⾼公的前来报到我家族谱记载:⼀世祖清⾼公在宋仁宗景祐三年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张坊村到福建汀州府任路判官,被尊为新安堂、福建汀州府余姓始祖。
⽣有⼗⼦,即⼀郎、⼆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郎、九郎、⼗郎。
⼀、⼆、五、六郎随同母亲黄⽒回转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张坊村;三、四郎到汀州府宁化县守⽗亲坟茔;七、⼋郎定居汀州府长汀县;九、⼗郎移居⼴东潮州府饶平县。
从清⾼公在福建汀州府开代,我为第30代孙,现住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府所在地)。
祖宗顺序是:清⾼公、七郎公、五三郎公、华祖公、友春公、汝济公、永坚公、仁⼆郎公、伯⼀郎公、四九郎公、四六郎公、念五郎公、万三郎公、千⼀郎公、宗礼公、琅公、尚秀公、⼦澄公、存兴公、有灏公、嵩上公、迪⽣公、新琳公、寿昌公、接龙公、先勇公汝济公是⾏正⼀,我们是他四弟汝清(⾏正四,居余坊⾥)之后余清⾼:⾏天⼀,讳清⾼,字明远,号望峯,公⾃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之張坊。
⽣于宋绍兴丙⾠年正⽉初三丑时,卒于庆元戊午年⼗⽉廿九⽇申时,享寿六⼗三。
墓宁化县⽩葉之原。
取黄⽒,赠宜⼈。
⽣于绍舆丁巳年七⽉⼗五午时。
后偕长⼦次⼦五⼦六⼦居临川張坊紫⾦余⽒迁福建⼀、余⽒来源余⽒之先,上⾄黄帝之⼦⽞嚣,三世⾄羿。
传⾄⼗六世⽂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封同弟虞于晋。
后州余⽒有苗裔名由余,在晋怀才不遇,离晋游戎。
⾚班⽤之,出使聘秦。
被秦穆公苦留迟归。
戎主⽣疑。
由余失宠,并见戎主沉于⼥乐,怠理政事,故弃戎归秦。
被秦穆公封为相,与公孙枝为左右庶长。
公元前661年,由余向秦穆公献谋攻伐西戎,攻灭⼗⼆国,使秦成为西⽅霸主。
以王⼤⽗赐姓,始以名为姓余,由余是余姓开姓⿐祖。
居陕西咸阳县,⾷采下邳为郡。
时为周襄公⼆⼗⼋年(公元前653年)。
史载,东晋明帝时,因余⽒忌讳,于⼤宁元年(公元323年)奉帝敕余改为姓佘。
直⾄唐代国⼦监余咏上奏唐肃宗,于上元⼆年(761年)批准复姓为余。
据谱载,南北朝时,远祖余共(仕梁)为户部尚书、拜泗州刺史,将分枝⼗七房于泗州下邳郡开籍。
百家姓之卢姓历史发展
百家姓之卢姓历史发展卢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春秋时期的高傒为卢姓始祖。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卢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
至2021年,按人口来排行,卢姓在中国大陆为第42位,在台湾地区为第39位。
中国卢姓总人口约65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47%,以广东、河北、广西三地居多,三省区卢姓约占中国汉族卢姓人员的48%。
主要源流1、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其后人以卢为氏。
2、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3、以国为氏。
春秋时期,有庐子国今安徽省合肥市,卢氏为庐子国戢黎之后。
4、以官职为氏:①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若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若卢令丞,为弓箭手统领,主弩射;后逐渐转为主管监狱的官吏,就是典狱官;秦汉时期隶属于少府管辖。
若卢令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若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②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当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当卢令丞,为专职掌管酿酒、煮酒的官吏,隶属于少府管辖。
当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当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5、以兵器名为氏。
欧冶子所锻越剑,名湛卢。
6、源于改姓而来:①复姓改单姓卢氏。
齐桓公后裔有以封地为卢蒲氏、葛卢氏,后改成单字的卢氏。
北魏时期,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②帝王赐姓为氏。
隋炀帝杨广赐予河间人章仇太翼为单字卢氏;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觉改为卢氏;祖籍三原今陕西三原闾氏族人闾云保,被唐高宗李治赐准改姓为卢氏。
③少数民族改姓卢姓。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鲜卑族有姓“莫芦”的,改为姓“芦”,后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
晋江姓氏分布知识
附:1988年姓氏分布表一、青阳镇(庄、李、蔡、孙、林、洪、郑、谢、曾、张、王、吴、黄、许、陈、赖、周、杨、苏)二、磁灶镇(吴、陈、李、苏、王、倪、柳、黄、周、曾、刘、丁、谢、朱、蔡、林、唐、郭、杨、张、庄、何、姚、吕、柯、赖)三、罗山乡(陈、张、王、洪、林、郑、蔡、柯、苏、曾、杨、高、谢、郭、翁、吴、倪、姚、龚、周、何、李、江)注:荆山(片村)包括王厝、吴厝、郭厝、新乡。
四、陈埭镇(陈、丁、林、李、曾、刘、吴、蔡、张、杜、谢、郑、倪、郭、许、施、留、纪、高、黄、朱、柳、薛、杨、魏、庄、苏、柯、尤、潘、徐、洪、叶、雷、胡、韩、江、翁、沈)五、池店乡(曾、林、尤、杨、史、蔡、苏、张、王、黄、周、李、吴、卢、陈、魏、吕、倪、卓、邱、阮、郑、朱、施、洪、孙、庄、骆、胡、雷、萧、沈、伍、田、丁、徐、傅、廖、许、赖、柯、宋、唐、谢)六、紫帽乡(王、吴、蔡、李、康、卓、阮、黄、赖、陈、谢、史、邱、杨、倪、庄、曾、周、郑、许、苏、张)七、安海镇(吴、郭、陈、颜、蔡、高、张、田、李、林、洪、董、龚、倪、吕、施、周、桂、徐、王、杨、丁、柯、孙、许、汪、萧、陆、侯、沈、庄、余、郑、朱、鲍、曾、姚、万、尤、安、苏、蓝、伍、马、君)续表续表八、东石镇(蔡、叶、黄、周、丁、苏、许、萧、王、陈、郑、张、杨、吴、曾、李、颜、温、谢、柯、刘、孙、洪、蒲)续表九、内坑乡(李、林、庄、姚、尤、曾、王、杨、蔡、吴、洪、白、郑、张、沈、郭、高、邱、黄、陈、谢、涂、钟、赖、叶、许、雷、吕、汪、周、欧阳、朱、何、伍)续表十、永和乡(姚、辜、陈、许、张、周、庄、王、鲍、蔡、曾、倪、潘、苏、翁、吴、黄、郑、刘、范、邱、留、邓、施、康、余、林、胡、邵)十一、金井镇(蔡、吴、张、陈、洪、赵、施、王、曾、萧、杨、汪、许、黄、林、郭、纪、庄、勤、李、卓、蒋、刘、何、郑、谢、范、周)续表沟 顶 施 后 寮 施 枪 寮 施 新 乡 施 五块寮施 洲洲 王 十一 后 山王 十四圳 尾 王十一溪 仔 王 新市新 市曾十六前 安 萧曾 埔宅埔 宅 杨 十五清 沟 杨 山 尾蔡 顶房寮 施竹 围 杨 莲 厝 施李 古垵古 垵黄陈 坑 西蔡 三坑曾 坑王吴勤十六十二、深沪镇(陈、吴、蔡、施、周、杨、许、詹、王、石、李、吕、郑、林、张、颜、柯)十三、龙湖乡(吴、丁、郑、张、施、王、许、陈、黄、曾、郭、苏、粘、杨、刘、颜、蔡、洪、翁、庄、留、金)续表十四、英林乡(洪、林、吴、张、柯、王、杨、董、苏、傅、姚、谢、李、黄、曾、许、陈、刘、欧阳、蔡)续表十五、石狮镇(张、丁、蔡、倪、王、洪、陈、谢、林、黄、郑、许、苏、吴、萧、邱、颜、郭、戴、龚、施、李、高、杨、曾、叶、周、温、刘、柯、孙、姜、商、何、田、江、卞)。
卢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卢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
至2010年,按人口来排行,卢姓在中国大陆为第42位,在台湾地区为第39位。
中国卢姓总人口约65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47%。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卢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卢姓姓氏源流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
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
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
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
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
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
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
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5、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
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
傒公是吕尚的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故受封于卢(卢以故城卢邑为中心。
卢邑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偏西南),其子孙遂以卢为姓。
傒公“厚德载物”的品德普遍获得人们的赞许,为史家所称颂。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
此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便求助于国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二人于席间被预伏甲兵斩杀,然后高傒迎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
罗田、鄂州及新洲三地卢氏肇源堂支系源流慨述
罗田、鄂州及新洲三地卢氏肇源堂支系源流慨述我卢氏家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世代邈远。
据老谱记载,我支族始迁祖大一公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都尉卢照邻之裔孙,因宋乱迁居齐安郡冈邑崎山之阳以姓名地(即今黄冈市罗田县大崎乡卢家村),元末红巾战乱,使谱牒多被焚烧,世代口传繁衍世次有误,大一公上承世系尚未理清,故本支族尊以大一公为开基一世始祖,开基祖妣叶氏。
崎山之阳,西瞻祥岭破山,东顾雨山、天马山,其皆巍峨耸秀,始祖大一公迁居此地后,依山脉地势高而将当地以姓取名卢家冲,开基创业,立身传世。
惜世事沧桑,受当时社会动荡、战火硝烟、生存环境恶劣等影响因素,大一公裔孙皆有部分无传族支,而今传族为十世祖尚友、尚仁、尚佐三公所发支裔。
我支族自始祖大一公,一脉相传,根深叶茂,丁兴族旺,后裔子孙修家祠,定堂号(本族堂号“肇源堂”),立家规,创家乘,编字派,兴旺绵绵,形成了庞大的卢氏家族,至今繁衍以近八百年,更在明末崇祯年间的移民狂潮中,均有后裔一路繁衍各地。
十世祖尚友公家业兴旺,惜遇时之症,全家皆毙,幸独子汨尚存,父母俱丧,无所依归,恰遇一叔在外贸易,闻讯回家将侄汨带往毛田,因其叔与当地方家交情深厚,故将汨过继方宅为子,汨配王氏共生五子:可元、可福、可寿、可爵、可玉。
可元、可福、可寿、可爵四公之裔约于明末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远迁武邑得胜洲(即今鄂州市鄂州经济开发区樊口街杜沟村)落籍,四公随父继承方姓约有八代人,但历届修族谱均以卢姓承继宗祧续写家乘,至今后裔基本更系朝元,改方姓为卢姓,现仅可爵公支下二十一世贵泰公之裔仍在姓方,因当今社会法制完善,更姓难以实现,固盼其后裔新出生子孙均能归宗姓卢。
以上四公之裔远迁得胜洲距今已约三百八十余年,可福、可寿二公至十五世士字辈无传族支派,现繁衍子孙均为可元、可爵二公所发,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五世,现有人口三百八十余人。
汨公五子可玉之裔现居祖籍卢家村戴家塝。
十世祖尚仁公支下十四世应明公约于明末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携父天崇公、母吴氏迁居辛家冲对面,举水河西岸站桥村落籍(即今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站桥村)。
全国各省卢氏辈分收集
卢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硖口驿镇大院子万担金启世应荣华人兴财发陕西汉中卢氏字辈春兆文忠邦德成元恩玉永朝陕西西安卢氏字辈应葆德守陕西西安莆城卢氏字辈:兆自周昌功敬勤俭谦让直方克家令词保国忠良陕西又一支卢氏字辈:杜子广全业从文起大风陕西榆林卢家铺村卢氏字辈:希有满成世天仁全怀正大德永昌盛嘉修克进忠文明金玉殿相国定兴隆陕西安康市石泉县祖籍安庆市潜山县饶宁乡日文忠仕添世尚万胜全继述彰宗德谟烈永隆传毓秀昌家裔钟贤应国诠勋名昭玉册荣显愈唐年安徽黄山屯溪祖籍江西南昌县蒋巷卢村立名宗有庆,建德序长前纸世英才起,光辉耀祖先广西横县南乡镇国荣学仕。
光宗耀祖。
翼世其昌。
挺秀蔚喜。
福建莆田梧塘镇卢姓文仕应天永修道德湖南沅陵卢姓辈份年少芬芳发,强光应德新深明连甲地,落业永常青山东枣庄明中业家谱20字学贤可明善,日厚宗之本克绍尚其承,中和传世永1986年3月江西老家族谱会议商定续修40字德光居赣昌,才华怀志刚宏振建新业,文武卫国强培人道义广,诗礼显栋梁勤俭兴盛远,繁荣绪久长安徽六安霍邱从安徽省颍上县耿棚镇南卢郢村迁出基风从选玉文克善恩新效有照现典守法定家邦安徽省颍上县卢氏字辈基凤玉文克善恩心孝友传家其德可法多福永年允兹昌大科教兴业和谐泽世秉承先祖一展宏志安徽省颍上县迪沟镇国洪文修凤学子(保)家浙江宁海桑州田洋芦村字辈薛可崇尚秉作浙江温州苍南卢氏字辈:嘉振新兴立;成孔贤传天。
浙江平阳卢氏字辈:溥显士;永元大;振家声;兴立成。
孔孟传先道;诗书启后昆;本宗善继述;弈祺以光伦。
浙江兰溪卢氏仁彦福(1世)寿元亨利贞忠淳良善富贵荣华浙江灵山卢氏字辈:礼义廉能;惠爱慈谨;雅淑淳清;尊荣显耀;谟烈鼎新;肃雍敦睦;伦叙修明;渊源昭穆。
浙江台州卢氏字辈:继体必仁贤方□;兆祖先尚为存用。
浙江宁波卢氏字辈:永昌世代;忠孝恒崇;安会由义;耀祖光宗;宏名丕振;家道兴隆。
宁波鄞县合岙卢一村卢氏家谱(奉川派)排行:老行:云、仍、兆(万)、亿、百、千、万、宁、定;续行:仁义礼智文行正德元惠忠良永承昌益;新行:上绍道统惟怀(学)有成(名)聿绳祖武克振家声;宁波鄞县一支祖籍湖南省浏阳富贵荣华美诗书礼乐芳诒谋存两汗浙江临海洋渡卢氏字辈:子国孟仲季;克用惟尔德;立志善守成;懋修贻典则。
卢姓的来源和发展现状
第三十代:卢祯,添丁子。
第三十一代:卢(亻思),祯子。
第三十二代:卢珍,(亻思)子,任河北转运史。
第三十三代:卢士宗,任礼部侍郎。
第三十四代:卢衍,士宗子。
第三十五代:卢望,衍子。
第三十六代:卢质,望子,拜太子太保。
卢姓的来源和发展现状
我本人姓卢,是济源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有责任对卢姓的来源和发展状况进行考证。表面上看是卢姓的发展史,实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汉民族的一个支脉,对研究中国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根据史料记载:姜太公第八代孙高傒,因拥立齐桓公有功,封赏食于卢邑为卢子国,高傒为首位卢子国国君。卢子国(卢邑)的都城为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国庄。田氏篡权代齐后,世居卢邑的高氏子孙们为避祸而被迫离开山东长清卢邑,逃散于燕秦二国之间,高溪后裔主要一支后聚居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后,为避免田氏掌控的齐王朝官兵追杀.多改以原藉地名卢(邑)为姓,
卢姓还有两支出自河南洛阳,是北魏时鲜卑族的吐伏卢氏、莫芦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也改为卢氏。
卢姓人口在中国有800多万人,排为第42大姓。分布很广,以广东、河北、广西较多。卢姓不仅汉人使用,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卢姓。如:汉代匈奴人、金时女真人、清代满族,现代蒙古、朝鲜、土家、土著、布依、黎、苗、壮等民族皆有卢姓。
济源卢姓大部分的先祖,是在明代洪武8年,从山西洪桐县狄恨村迁移过来兄弟两个,分别在关阳、思礼两个村安家。关阳村是卢伯元,思礼村是卢伯通。后子孙又迁各地。卢姓迁济源600余年,现发展成2万余人,虽分居各地,但亲情不断,有事互相来往,辈份不乱,每个人按族人规定的辈叫名。
卢氏家谱及起源
卢氏家谱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
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
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
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
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
是为河南洛阳卢姓。
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3、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
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4、出自他姓赐卢氏。
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
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
5、出自他姓改卢姓。
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卢姓迁徙分布:卢姓的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卢姓便散居燕秦之间。
秦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
秦末,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姓,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
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
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姓后亦在涿郡繁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姓大举南迁,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姓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卢姓大族,此支卢姓,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省锦州‟之族所在)。
闽南姓氏衍派(收录一小部分)
闽南姓氏衍派(收录一小部分)泉州社会历史源远流长,上下越千年,泉州地区的开发,与历史上中原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紧密相关,漫步泉州,无论在宁静的乡村或繁华的市镇,无论是绮丽堂皇的民居楼房抑或庄严肃穆的家庭祠堂,门前上方的匾额上,随自可见镶刻着这些醒目的大字:“太原衍派”、“清河衍派”、“陇西衍派”、“颖水传芳”、“上谷传芳、”“天水堂”等等。
这些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志的字眼,透视出泉州居民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关系。
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传芳为叫“丁号”,代表该姓氏其中的一个支脉。
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下面是一些姓氏的衍派:01 李--陇西衍派、梧桐衍派、沙堤传芳02 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03 张--清河衍派、曲江衍派04 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05 陈--颍川衍派、颖水传芳、飞钱传芳、南湖衍派06 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清白传芳、芙蓉衍派07 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08 黄--紫云(江夏)衍派-六叶传芳09 周、兰--汝南衍派10 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延陵衍派11 徐--东海传芳12 孙--乐安衍派13 胡--安定传芳14 朱--沛国传芳15 高--渤海传芳16 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18 郭--汾阳衍派19 郑--荣阳衍派、荥水衍派20 董--雁门衍派21 萧--八叶传芳22 许--高阳衍派、太岳传芳23 傅--版筑衍派24 曾--龙山衍派、三省传方25 吕--渭水流芳26 苏--庐山衍派27 蒋--福全传芳28 蔡--忠惠传芳29 丁--蚊筑传芳30 魏--钜鹿衍派31 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32 潘--荣阳衍派、荣阳传芳33 田--紫荆传芳34 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35 邹--东鲁名家36 熊--江陵衍庆37 康--京兆衍派38 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39 侯--上谷家声40 邵--博陵衍派41 尹--天水流芳42 易--太原遗风43 灯--南阳衍派44 辛--陇西衍派45 卓--西河衍派46 翁--始平衍派48 洪--敦煌衍派49 游--邵安衍派50 倪--千乘衍派51 邵--博陵衍派52 兰--汝南衍派53 童--雁门衍派54 江--淮阳衍派55 严--天水鸿基56 胡--安定传芳57 颜--鲁国传芳58 肖--兰陵传芳59 柯--瑞鹊传芳60 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61 雷--冯翊流芳62 温--太原世弟63 凌--冰清流芳64 施--钱江衍派65 蓝--凤仰中山66 饶、巫--平阳四弟15 高--渤海传芳渤海衍派(按最初发源于江苏,后繁衍到山东河北,故有世居渤海之说)。
泉州沿革与泉州与莆田的历史关系
泉州沿⾰与泉州与莆⽥的历史关系泉州沿⾰与泉州与莆⽥的历史关系古⼈类——80万-50万年前 2002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等在晋江深沪考古发现,80万-50万年前,泉州沿海就有古⼈类聚居⽣息,⼈类活动范围已从内陆、从河⾕地带、⼭洞逐渐拓展到海边,且活动⽐较频繁。
海峡⼈——2万—3万年前 ⾃1999年以来,⽯狮市博物馆在⽯狮市祥芝镇采集到1500多件从台湾海峡打捞出⽔的古⽣物化⽯,数量之多,占全国⾸位。
其中有⼀块“海峡⼈”左肱⾻化⽯,年代为距今2万—3万年。
2005年3⽉15⽇,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尤⽟柱教授、福建省考古队范雪春教授等5位专家正式启动“⽯狮发现台湾海峡古⼈类与古⽣物化⽯专题研究”项⽬,再次发现⼀块“海峡⼈”右胫⾻化⽯。
该胫⾻残长93.5毫⽶,近端宽51毫⽶,近端前后厚42.5毫⽶,表⾯呈⿊褐⾊,顶⾯破损,关节⾯隆起,⾻体的1/4端⾯呈三⾯体,胫⾻嵴明显,年代与1999年发现的“海峡⼈”左肱⾻化⽯接近。
此外,专家还发现了古⼈类利⽤动物⾻骼制造⼯具的证据以及在动物⾻骼上进⾏⼈⼯打砸、刻画的现象,为研究“海峡⼈”的活动提供了直接、⽣动的例证。
此次鉴定发现,⽯狮采集到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的种类为27种,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动物。
其中发现⼀件猛犸象⾅齿化⽯,台湾学者也曾在澎湖海沟发现猛犸象⾅齿化⽯,经⽐较基本属于同⼀种类,证明了⼤陆物种迁徙台湾的事实。
专家认为,⽯狮发现的“海峡⼈”和多达27个种类的台湾海峡动物化⽯,以科学依据证明史前台湾海峡与祖国⼤陆连为⼀体的事实。
⼈类开发——1万多年前 泉州市考古⼯作者刘志成从1998年开始,在丰泽区东海镇⽯壁村洛阳江西岸、南安丰州庙下村、⽯狮⽯湖塔南⾯⼭坡上等沿海地区考古发现,1万多年前泉州进⼊⼈类开发史。
《中国历史⽂化名城丛书·泉州》载,泉州开拓较早,新⽯器时期,泉州先民(闽越族)已使⽤⽯器⼯具,掌握了种植⽔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卢承志2004年10月18日泉州市现有卢氏人口约27000人其中:石狮市约5725人、晋江市约1500人、南安市约3500人、惠安县约12500人、安溪县约700人、泉州市区约600人、永春县约有150人、德化县约2058人。
石狮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永宁镇沙美头村约2300人,锦尚镇卢厝村卢厝卢氏约1350人、石湖社区卢氏约800人、卢厝村西坑卢氏约600人、港东村卢氏约75人,郭宅村、塔石村等约600人。
晋江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池店镇清濛村、东山村、柴塔村、霞美新村、洋茂村等泉州南门外25里的周边地区,人口约1500人,其中东山村约900人。
南安市卢氏主要分布在美林街道办事处李东村约2100人,码头镇宫占村澳下约900人,洪濑镇大洋村烧前约500人,东田镇盖凤村芹菜坪约100人,乐峰镇飞云村等约35人。
惠安县卢氏主要分布在泉港区峰尾镇卢厝约150人,赤埕村约3000人、古山村约3000人、北关村约500人、吴厝围约400人、许湖村约300人、许仁村约150人、小乍村约15人、新霞、霞光、金山、温厝、瑞东、五柳、诚平村以及崇武卢厝街等7个乡镇10多个村,2000多户、约12500人。
安溪县卢氏主要分布在虎邱镇竹源(圆)村卢氏约200人,金谷镇卢氏约500人,其中汤内村卢氏约450人,其他金谷村、尚卿镇福林村、湖上镇飞亚村等约50人。
泉州市区卢氏主要分布在洛江区双阳卢厝约500人,其他散居在清源山周边及北门、南门等地约100人。
永春县现有卢氏主要居住在湖洋镇玉树村,约有150人。
德化县卢氏主要分布在上涌镇西溪卢智村824人、三班镇龙阙村400人、龙浔镇高阳村451人、盖德镇下寮、有济306人、浔中镇61人、杨梅乡西乾村10人、春美乡尤床村6人。
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为金瓯相裔,沙美村卢氏基祖子仁、子信和子明仨兄弟於明从同安仁德里十二都兑山保山美社(即今集美区后溪镇兑山村红树林)迁入,后子信移居港据(即今卢厝村),其他基祖均从沙美村、卢厝村迁出。
卢姓的来源介绍
卢姓的来源介绍卢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族人尊高傒为得姓始祖。
卢姓主要发源于山东,后逐渐向西、向南播迁。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卢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卢姓源出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山东长清县),其后人以「卢」为氏。
2.以国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古庐子国,后有庐氏。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庐氏,亦作「卢」,庐子戢黎之后。
三;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
《魏书.官氏志》云;北魏莫庐氏改为「芦」氏,后去草头改为「卢」氏;吐伏卢氏亦改为卢氏。
3.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4.源于改姓而来5.以兵器名为氏。
欧冶子所锻越剑,名湛卢。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
傒公是吕尚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受封于卢,其子孙遂以卢为姓。
齐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为了表彰傒公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对齐国做出的贡献,把卢邑(卢邑址在今山东清县偏西南)封给傒公,其子孙以邑为姓。
傒公便成为卢姓的得姓始祖。
卢姓分布当代卢姓的人口已近440万,为全国第五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二省区,占卢姓总人口的35.6%。
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肃,这六省的卢姓又集中了29%。
全国形成了以两广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卢姓聚集地区。
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桂粤海、贵湘大部、赣闽台南部、云南东部、浙江东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卢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7.7%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8%,居住了大约56%的卢姓人群。
在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卢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4%一o.5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3%,居住了大约40%的卢姓人群。
卢姓现状研究报告
卢姓现状研究报告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研究,对卢姓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首先,卢姓的人口规模较大。
根据统计数据,卢姓是中国姓氏中排名较高的姓氏之一,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卢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尤以浙江省为主要聚集地。
其次,卢姓的职业分布多样。
卢姓在不同地区从事的职业和行业相对多样化。
以浙江省为例,卢姓人口主要从事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
在湖南省,卢姓人口则更多地从事农业和服务业。
在广东、广西等地,卢姓人口在制造业、商贸业等行业也有一定的分布。
可以看出卢姓人口的职业分布受到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影响。
再次,卢姓的教育程度有所提升。
随着教育普及的推进,卢姓人口的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越来越多的卢姓年轻人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卢姓人口中有不少人取得了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位,并在各个行业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最后,卢姓的家庭情况较为稳定。
卢姓家庭普遍注重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维护。
卢姓人口中婚姻稳定率较高,离婚率相对较低。
一般来说,卢姓人口尊重长辈、关心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助较为密切。
同时,卢姓有着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的尊重和重视的观念,这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
综上所述,卢姓的现状表明其人口规模较大,职业分布多样,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家庭情况较为稳定。
然而,由于卢姓的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卢姓的现状也可能随之改变,因此需要继续关注卢姓人口的发展动态。
【吴氏交流】福建吴氏入闽始祖源流探考
【吴氏交流】福建吴氏入闽始祖源流探考吴氏源远流长,吴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后被追为周太王),因被西北戎狄苦楚,被迫率领族人迁移到商开垦不到空地——岐山下的周原做起家计,积德行义,得到国人拥戴。
太王能以德为治,周国自此兴盛。
太王见商政日衰,贵族倾轧,民心散乱,乱象丛生,知其国运不久,便起翦商之意,以“吊民伐罪,为天下除残贼”号召部属主动出击。
太王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太王孙姬昌(后被追为周文王),出世时,有圣瑞出现,季历及其子姬昌皆贤,所以太王就属有意让姬昌接位。
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两兄弟主动放弃王位继承权,而“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的泰伯则“惟知君臣之义,截然不可犯也”,故不从父翦商。
泰伯托辞离开,即“太王有疾,泰伯采药不返”,而仲雍亦离去,断发文身,示不复用。
便一直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
最后到江苏无锡梅里村落脚,泰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勾吴”。
太王顺利传位给季历,季历后来被商王文丁所杀,而昌继位为文王。
文王封国,授命泰伯继续治理勾吴,“泰伯则端委以治吴。
”泰伯无后,将吴国治理权交由胞弟仲雍之苗裔,故吴之子孙,皆仲雍之后。
而尊泰伯为吴氏开姓始祖,仲雍为吴氏传代始祖。
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为“吴”,并追封泰伯为吴伯。
公元622年来,吴国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亡于越,吴氏子孙被迫流亡。
据史料记载,他们东渡扶桑,南下百越,北上齐鲁,隐姓埋名,播迁各地。
福建是吴氏分布较多较集中的地域,也是历史上吴氏宗族较早到达的省份。
吴姓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州、漳州、厦门、泉州、莆田、龙岩、崇安、建阳、浦城、连江、惠安、晋江、石狮、南安、安溪、永春、同安、云霄、宁化、连城、上杭等市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卢承志2004年10月18日泉州市现有卢氏人口约27000人其中:石狮市约5725人、晋江市约1500人、南安市约3500人、惠安县约12500人、安溪县约700人、泉州市区约600人、永春县约有150人、德化县约2058人。
石狮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永宁镇沙美头村约2300人,锦尚镇卢厝村卢厝卢氏约1350人、石湖社区卢氏约800人、卢厝村西坑卢氏约600人、港东村卢氏约75人,郭宅村、塔石村等约600人。
晋江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池店镇清濛村、东山村、柴塔村、霞美新村、洋茂村等泉州南门外25里的周边地区,人口约1500人,其中东山村约900人。
南安市卢氏主要分布在美林街道办事处李东村约2100人,码头镇宫占村澳下约900人,洪濑镇大洋村烧前约500人,东田镇盖凤村芹菜坪约100人,乐峰镇飞云村等约35人。
惠安县卢氏主要分布在泉港区峰尾镇卢厝约150人,赤埕村约3000人、古山村约3000人、北关村约500人、吴厝围约400人、许湖村约300人、许仁村约150人、小乍村约15人、新霞、霞光、金山、温厝、瑞东、五柳、诚平村以及崇武卢厝街等7个乡镇10多个村,2000多户、约12500人。
安溪县卢氏主要分布在虎邱镇竹源(圆)村卢氏约200人,金谷镇卢氏约500人,其中汤内村卢氏约450人,其他金谷村、尚卿镇福林村、湖上镇飞亚村等约50人。
泉州市区卢氏主要分布在洛江区双阳卢厝约500人,其他散居在清源山周边及北门、南门等地约100人。
永春县现有卢氏主要居住在湖洋镇玉树村,约有150人。
德化县卢氏主要分布在上涌镇西溪卢智村824人、三班镇龙阙村400人、龙浔镇高阳村451人、盖德镇下寮、有济306人、浔中镇61人、杨梅乡西乾村10人、春美乡尤床村6人。
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为金瓯相裔,沙美村卢氏基祖子仁、子信和子明仨兄弟於明从同安仁德里十二都兑山保山美社(即今集美区后溪镇兑山村红树林)迁入,后子信移居港据(即今卢厝村),其他基祖均从沙美村、卢厝村迁出。
1、金门金瓯相裔维贞祖先于明万历丁未年撰写的谱中提及“凡同姓而不同宗者虽贵且富不许冒认通谱扰乱宗属”,并提及“唐入闽邹公之15世二房真惠公子孙住晋江山尾头”。
该谱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2、祖籍南安李东的宣统庚戌科进士卢芳年(和维贞同支脉),其进士匾仍显挂在石狮卢厝村祠堂内,古时山尾头村和卢厝村祠堂门口都竖立着卢芳年进士的放杆。
3、至今,南安李东村大人小孩都知道李东卢氏衍至第四代(约明未清初)长房郡望公迁徙石狮卢厝。
4、石狮卢厝现有加庆17年、光绪24年和咸丰5年撰写的家谱,谱中记载着:“唐元和朝任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知县16承事天禄公传5子,分别为17、18、19、20和念一郎,17郎宋季任兵部员外郎分居漳州府冰河县小秤岭,18郎分居汀州府永定县,19郎宋季任工部职方司主事分居漳州府冰河县小秤岭,20郎分居汀州府永定县,开基祖念一郎宋季任大理寺评事,念一传念二、念三、念四郎、念二传念六、念六传子信、子智、子仁,、、、、、、,谋於诸房长仝长房弟和卿不惮奔走跋涉西寻东查考究履历因就蔡涵头玉泉乡即今陈三坝太学生日升公稽而问焉幸也公果不弃佘奉谱牒以相示始知我辈皆念一公所出也遡其源流亦本於涿郡范阳来自太公望之裔也而日升公乃念三公苗裔念三公为念一公第二子熬於玉泉乡温府坦腹东床遂据而住里焉、、、、、、”。
附注日升祖先之源流:日升之祖先继传公为唐光启中入闽的金瓯相从愿公之六世孙简能公之十五世孙;其繁衍图:继传——贵仁——承津(1492—1558)——贵元——君善贵和——承睿——宜高——君临——振廷——日升(1648—1583)辉斗公讳日升字恒镳振廷公长子。
日升祖先所谓的念一公即继传,可继传公生於明初,而念一公是宋末大理寺评事;再者假如念一公是其祖宗那也是金瓯相裔,纶公之四从子,谏议大夫简能公之后裔。
5、山尾头有一家谱收藏於泉州海交馆,撰谱人是“大清光绪戊申年蒲夏裔孙**,始祖子仁公讳光瑶字子仁生元至顺癸酉年卒明永乐甲辰年、、、、、。
”6、日升祖先宗祠建于康熙丁酉年十一月十五日,宗祠墙壁上碑记记述着“始祖先卢太公望裔也、、、、、”。
7、本人于2004年国庆节间到漳州平和小坪调查,小坪是个盆地,现有八个行政村全部姓卢,人口约15000人,基祖是县尹公的五世裔孙等由永定西坪迁入,属二房卢宗泰公之22代孙,即三世定卿公,长子辉受,辉受生二男,长维宁,迁平和小坪开基。
次子维俊迁漳浦县,县城和杜桑镇即阳村开基,、、、、、。
和五世惟亨公长子舜华公,字宗胜,同旻达公一起到平和小坪开基的.、、、、、、。
8、江西麻田世系(宗泰公至天禄公共16世),16世天禄公传四子:长曰县尹,次曰万新,三曰子春,四曰胜宝。
按广东雄后谱还有肇元居四,胜宝居五。
万新公迁江西赣州安远,子春公迁广东饶平枫树下岭头鸭妈坑,胜宝公原与父及长兄共同生活,及县尹公在永定太平里东寨。
据雄后谱和中国卢氏发展史载:肇元公是侍妾李氏所生,比胜宝早出生几天。
受岐视被逐,由祖父母收养,后高中状元,并封大护王。
其裔居南雄及珠江三角洲。
从以上资料看,本人认为:石狮现有的个别家谱有误。
(1、双阳卢厝日升祖先如果对其祖先支脉清楚,那么其宗祠墙壁上为什么记述其祖先是卢太公望裔也。
2、天禄公是唐朝官,为什么其儿子是宋季官,3、天禄公不管是传四子还是传五子,其定居地都以石狮个别家谱写的不符)。
其基祖应该以维贞祖先同支脉的,属金瓯相裔,即纶公从子邹(简求)公之十九世孙或纶公之四从子简能公之后裔。
非天禄公之后裔。
晋江市卢氏基祖源流:晋江市卢氏基祖源流为植公长房孝公之后裔,基祖是:植公之四十三世孙法睿、法同、法州。
至今晋江卢氏大人小孩都知道他们的基祖叫卢大总兵,非石狮卢氏分派。
广西桂平卢振国提供的卢氏信息有清楚的记载,植公长子孝公之四十三世孙法濬官至泉州府都阃(即大总兵)、法洞和法洲均住在泉州南门外25里龙井村,即现在晋江卢氏的居住地。
南安市卢氏基祖源流:南安市卢氏从宋朝至今共有七处,其源流如下:李东卢氏基祖为金瓯相裔。
邹(简方)公之二十三世孙居仲公携元福、元缉公,邹(简求)公之二十三世孙居吉公携元佑公于明景泰间迁徒南安四石柱(即今李东村),后元福携明斗、星斗于明万历间迁徒连江官乌(待考),元缉公后裔徒崇武卢厝街(待考),而居吉公及元佑公留居本宅开基为我始祖和一世祖。
东田镇盖凤村卢氏基祖为金瓯相裔,叫什么名字待考。
属邹公之四派的后裔。
洪濑镇大洋村卢氏族谱毁于“文革”,但他们都很清楚他们的基祖叫卢新国,是朝内官,后因跟朝廷不和被贬到广南做行政监军,又跟朝廷不和再被贬到南安郡做县令(当时的南安县管辖现在的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蒲田市)。
江西谱有:尚之—文翼—士伟—德基—万金、万石,万石—文励—*—伯阳—同宰—铤、镇、镠,镇—彻—嗣。
并记德基为南安令,如果这个“南安”令指的就是福建的南安县,那么德基祖先可能是最早入闽的卢氏祖先,德基祖先的长子万金应该是稳居在现在的大洋村。
即这支卢氏是四房卢尚之公之后裔。
即洪赖镇大洋村属四房卢尚之公后裔或简求公之其中一子所传。
码头镇宫占村澳下卢氏为二房卢宗泰公之后裔福财公。
但这支卢氏现有家谱,谱中记载:“、、、、、、,福建开基则如金公其人也公讳铁由於河南光州固始县从岳父陈将军来辟云肖徒居龙溪置家墨场嗣后由墨场而移居永定者仍云陂公也讳宗善建家於太平里高陂大唐凹祖嗣系眠牛形牛口穴至理成公移居汀州府连城县广堂桥下住七年猎游来龙岩县永福里霭平山见其俗之敦朴遂卜居焉朔其年乃宋嘉熙元年也至大明成化七年开漳平县遂为漳平人氏而生志能公公生太常公公生六子长曰亨哥生二子长曰秉华则竹源祖也次曰秉崇则青阳祖也次曰孟二郎生吴福则兴化祖也三曰孟三郎生福财则澳下祖也四曰四郎生崇智五曰孟五郎生秉头俱住於祖家六曰孟六郎生秉恭则南安福居祖也、、、、、、”。
这样澳下基祖明也。
秉恭开基南安福居,福居即今南安市翔云镇翔山村村部所在地。
本人8年前到访过福居一位卓姓的老伯,当时老伯已经102岁了,但神志还很清晰,据那位老伯说,福居古时是多姓居住地,现时张姓和卢姓已无人了,卢姓最后出走的那个人叫卢料,走时还在他家门口水井喝三口水,出走时间太约是民国间。
南安卢氏古时还有石井镇菊江村中的卢清自然村,本人7年前到过那里,菊江村现有李姓人口9000多人,卢氏只有7人,但古时卢清村卢氏居住在一个小山坡上,清时人口高达1000多人,除了少部分“过番”外,现只剩下7人了,其谱不是毁于“文革”,而是12年前随着一位管谱的老人去世而烧毁。
本人认为卢清祖先也有可能是我族走失的祖先。
除此古时还有居住在南安美林玉叶村的卢举祖先的后裔。
明初的南安县三十四都圳里(即今属南安官桥镇)有从同安仁德里十二都兑山保山美社迁入的卢氏——乾安公,这支卢氏到了明末清初迁徙到省外。
明初的南安福居(即今属南安县祥云镇祥山村村部所在地)有二房卢宗泰公之后裔秉恭祖先迁入,到了民国初只剩下最后一人叫卢料出走后,这支卢氏就不知去向了。
南安市还有几十个卢氏居住在乐峰镇,这支卢氏基祖源流待考。
惠安县卢氏基祖源流:惠安县卢氏基祖是纶公之从子邹(简求)公其中一子所传或纶公之三从子弘止(弘正)公之子虔灌公所传(待考)。
以下主要由惠安卢文水先生提供,现有的惠安卢氏多数是卢琦的后裔,卢琦的祖父是卢仁,卢仁有可能也是金瓯相裔(待考);其次是崇武卢氏来自金瓯相裔底下的两小支派,一支是明末从漳州南门外黄山脚下来的金门卢氏长房的后裔,另一支是明万历间从南安四石柱来的元缉公的后裔,崇武卢氏于明末清初有一支迁徒到宁德、一支迁徒到浙江玉环县坎门镇;现引文水先生的一段话:“、、、、、、,惠安的卢氏家族也应该是宋之前定居的,始祖在峰尾的卢厝村(祖厝还在),元分居涂寨赤埕村(祖厝敬奉希贤公即元朝卢琦)以及古山、许仁、许湖及北关、吴厝围、小乍等地,现分布七个乡镇十多个村,二千多户,一万二千多人口,据惠安县志记载,卢姓中进士六人、贡生、举人数十个。
我们的先贤老祖宗在惠安建县一千多年来(唐开元六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东乡18里置惠安县)有着光辉的业绩和优良的传统,留给后人学习和敬仰的英名事迹。
宋先贤卢仁教子治家有方、书香门第、名垂青史、女儿嫁仙游蔡家,外孙蔡襄是宋一代名臣、泉州知府、建洛阳桥,子卢锡与蔡襄结庐读书于涂岭‘伏虎岩’是洛阳桥的主建者,孙卢瞻在‘登高山’亦名‘高士峰’结庐读书、中进士、饱学多才,、、、、、、,清卢易中进士任广西提学,著瑞峰集。
”洛江区卢氏基祖源流:洛江双阳卢厝基祖贵仁公为金瓯相裔之奉礼公(谏义大夫简能公)之后於明初从安溪汤内迁入。
安溪县卢氏基祖源流:安溪县虎丘镇竹圆(林)卢氏基祖为二房卢宗泰公之后裔理成公於宋末从同安迁入,安溪县金谷镇卢氏基祖为金瓯相裔之奉礼公(谏义大夫简能公)之后裔继传公於元朝从安溪上第(即今祥华乡祥东村)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