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监测方案(特选参考)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2x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2x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1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
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9、12月)内科系列(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7、10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完整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T?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点(2023)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点(2023)背景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治疗过程中,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感染了新的病原体。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中高风险的感染源之一。
为了减少和控制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与控制要点。
预防措施1. 卫生手消毒:- 医护人员进入ICU前,务必用75%酒精搓手,每次2分钟,确保彻底消毒。
- 对于ICU患者,医护人员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进行手卫生。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医护人员在处理患者或执行任何有可能产生飞溅体液的操作时,应佩戴帽子、口罩、手套和隔离衣。
- 使用一次性防护设备,并按规定进行更换。
3. 患者隔离与分流:- 根据感染程度和传染途径,对ICU患者进行合理的隔离和分流措施。
- 分流患者需考虑其感染风险、传染途径和病情,确保感染患者不会传播给其他患者。
4. 环境清洁和消毒:- 在ICU内,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经常擦拭表面、地板和设备。
- 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日常消毒,并定期检查消毒效果。
5. 定期手卫生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手卫生培训,确保正确消毒的操作方法和频率。
控制措施1. 感染监测与报告:- 构建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ICU内的感染病例。
- 对感染病例进行排查和调查,分析感染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 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 执行临床治疗指南,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遵守抗生素使用的规范。
- 定期评估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手卫生和消毒监测:- 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和消毒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对ICU内各个区域的消毒情况进行抽样检测,并进行常规监测。
4. 经常性会诊与培训:- 定期组织ICU的专家会诊,分享和交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最新经验和技术。
- 对ICU相关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能力。
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作为高风险的感染源,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通过正确的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患者隔离与分流,环境清洁和消毒,以及监测和培训等措施,可以降低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医院感染风险。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ICU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接受多种侵入性操作, 以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使得ICU成为医院感染的高 发区域。
感染发生的原因
患者自身因素
如年龄、基础疾病、免疫 功能低下等。
诊疗操作因素
如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 中心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 作,以及手术等。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如滥用抗菌药物、不合理 的联合用药等。
重症监护病房(ICU) 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目录
• ICU医院感染概述 • ICU医院感染管理原则 • ICU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 ICU医院感染控制效果评价 • ICU医院感染典型案例分析
01
ICU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 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
如空气、物体表面、医疗 器械消毒不彻底等。
感染的危害
增加患者病死率
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增加患者 病死率。
传播疾病
医院感染可导致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传播, 引起交叉感染。
延长住院时间
医院感染的发生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影响医疗质量
医院感染的发生会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 降低医疗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01 对ICU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定 期消毒灭菌处理。
02 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质 量符合标准。
02 对不合格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追溯调查,分析原 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
制定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确保 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洗手和手消
毒方法。
02
ICU医院感染管理原则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附件3: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山东省一、目的I开展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48小时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小时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小时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见表1)。
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监测周期不少于3个月,ICU病人监测数量不少于50例。
调查结束后将原始资料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三、资料分析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计算指标及方法为: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100%同期住ICU病人总数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1000‰同期住ICU病人日数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1000‰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1000‰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1000‰同期使用呼吸机病人日数6.感染率的比较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2023年)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2023年)一、ICU 感染指患者在ICU 发生的感染,即患者住进ICU 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 到其他病房后,48 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 感染。
二、监测对象:ICU 患者。
三、监测内容1、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
2、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有创呼吸机)相关性、手术情况、病原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ICU 患者日志: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院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有创呼吸机人数、记录临床病情分类等级及分值(见附表1)。
四、监测方法1、宜采用主动、前瞻、持续监测,可采取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的方法。
2、获取医院感染病例信息。
3、每日获取ICU 患者日志,见附表2 。
4、ICU 患者各风险等级登记表,见附表3。
五、资料分析1.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和医院感染日发病(例次)率。
1.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指定时间段内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1.2医院感染日发病(例次)率=指定时间段内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 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总日数*1000(千分号)2.器械使用率2.1导尿管使用率= 指定时间段内留置导尿管日数/同期患者住院总日数*100%2.2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指定时间段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 同期患者住院总日数*100%2.3有创呼吸机使用率= 指定时间段内使用有创呼吸机日数/ 同期患者住院总日数*100%3.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3.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 指定时间段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人数/ 同期患者留置导尿管总日数*1000(千分号)3.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指定时间段内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人数/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总日数*1000(千分号)3.3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段内使用有创呼吸机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人数/同期患者使用有创呼吸机总日数*1000(千分号)4.调整感染发病率4.1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平均病情严重程度=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 每周参加评定的患者总数4.2 调整感染发病率调整感染发病率= 患者(例次)感染率/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六、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和前期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监测中的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提出改进建议。
2024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2024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方案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最为重要的医疗部门之一,也是患者病情最为严重的地方。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常规操作多,医务人员接触频繁,ICU感染成为ICU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ICU感染率、提高ICU患者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一、感染监测对象范围:所有住院ICU患者和入住ICU的高危人群(如手术后患者、危重症患者等)。
二、监测指标:1.医院感染发生率(包括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2.不同病原体感染率(如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等)。
3.感染部位与种类(如呼吸道感染、血道感染、尿道感染等)。
4.不同感染菌株的耐药性情况。
5.感染控制策略的实施情况。
三、监测方法:1.临床检测:定期进行ICU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包括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监测。
2.实验室检测:定期对ICU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等常规实验室检测,明确感染病原体。
3.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定期进行ICU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变化趋势,找出感染源头和传播途径。
4.耐药性监测:对ICU感染患者的病原体进行耐药性监测,确保对感染的有效治疗。
四、监测频率:1.每周定期举行ICU感染监测例会,对各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
2.每月发布ICU感染监测报告,反馈给医院管理层和各科室,提出改进建议。
3.每季度对ICU感染监测方案进行审定和修订,保证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监测内容:1.感染发生情况:分析ICU感染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找出高发感染部位和高发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感染菌株分布: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ICU感染菌株种类及分布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感染传播途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传播途径,加强环境清洁和感染防控措施。
4.耐药性分析:根据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ICU感染菌株的耐药性情况,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一种专门为病情危急且需要特殊监护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部门。
由于ICU病区患者病情严重,身体抵抗力差,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因此对ICU内感染的监测和预防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份针对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方案。
一、目标性监测的定义和范围目标性监测是指对ICU患者进行特定感染的监测,包括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血流感染(BSI,Bloodstream infection)和尿道感染等。
这些是ICU患者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也是造成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2.BSI的监测指标:BSI的监测指标包括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超过72小时后出现发热、寒战、高白细胞计数等症状、阳性血培养结果等。
评价标准可采用CDC或NNIS的标准。
3.尿道感染的监测指标:尿道感染的监测指标包括出现尿道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尿液中出现白细胞、细菌定植或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等。
评价标准可采用CDC或NNIS的标准。
三、监测方法和频率1.监测方法:可以采用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观察症状、体征和病历记录等;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痰液、血液和尿液的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等;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和CT检查等。
2.监测频率: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感染风险来确定监测频率。
一般情况下,重症患者每天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四、监测结果的收集和分析1.监测结果的收集:监测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监测指标的阳性和阴性结果、相关的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等。
可以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或监测表格进行记录。
2.监测结果的分析:监测结果应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感染的发生率、发病时间和发病原因等。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制度1.工作人员管理(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应保持服装的清洁。
常规穿隔离衣,特别在接触特殊病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患者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患者,应戴N95 口罩。
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13)鞋套: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
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患者时,应戴隔离帽。
无菌操作时帽子应遮住头发。
(5)手套:接触黏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 应戴清洁手套。
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患者或操作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为患者进行高危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
应洗手或用乙醇擦手消毒。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2.患者管理(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室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对于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
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 分。
4.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 2 或床边隔离,并设醒目标识;使用的医疗器械、 设备、洁具等应专人专用。 5.床单、被套、隔帘等织物保持清洁,定期 2 更换,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 更换。 6.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等存 2 放、使用均符合要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储 存及使用后处置应符合规范。 7.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2 或灭菌。
8.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安置,对感染患 2 者应当依据其传染途径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 并落实。 9.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2 进行分类、收集、处置。
10.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遵循标准预防原 2 则,严格执行职业防护制度。
现场查看 现场查看 现场查看。 现场查看 现场查看 现场查看 1.现场查看 2.现场考核
件报告与处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无
菌技术操作、医疗废物管理,医务人员职业
评分细则 不符合要求扣 2 分。
存在问题及扣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 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 分。
未培训或无资料不得分;考核 相关知识不知晓,一人次扣 1 分。 1.未成立质控小组不得分;人 员配备不符合要求扣 1 分; 2.一人职责分工不明晰扣 1 分; 3.未开展培训及督查扣 3 分。 1.无制度及 SOP 不得分,缺 1 项制度扣 1 分; 2.制度或 SOP 无针对性或更 新不及时扣 1 分; 3.对制度、流程不知晓,每人 扣 1 分; 4.制度未落实,1 项制度扣 1
安徽省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100 分)
项目
一、基本要求 (10 分)
评价标准
分值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制度1.工作人员管理(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人ICU,应保持服装的清洁。
常规穿隔离衣,特别在接触特殊病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患者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患者,应戴N95口罩。
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
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患者时,应戴隔离帽。
无菌操作时帽子应遮住头发。
(5)手套:接触黏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患者或操作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为患者进行高危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人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
应洗手或用乙醇擦手消毒。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2.患者管理(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室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对于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
医院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风险评估以及监测体系

医院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风险评估以及监测体系医院感染的高风险科室主要包括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内科、感染科、妇产科等。
这些科室的感染控制情况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来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首先,针对高风险科室的感染控制情况,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这包括对各个科室的常见感染病例进行分析,识别出高风险病例和高风险环节,并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策略。
例如,对于重症监护室来说,应该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等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严格的呼吸机使用和消毒操作规范。
对于手术室来说,应该对手术切口感染、空气传播感染等进行评估,并加强手术室环境清洁和手术操作规范。
其次,监测体系是评估感染控制情况的重要手段。
医院应该建立统一的感染数据监测平台,将各科室的感染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
同时,医院可以根据不同科室的感染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和频率。
例如,可以对重症监护室每月进行细菌培养监测,评估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对手术室可以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监测体系的建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为科室感染控制工作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医院可以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或感染控制科来统筹和指导感染控制工作。
该委员会由医院的专家、质控人员、护士长等组成,负责协调各个科室的感染控制工作。
委员会可以制定感染控制的政策、指南和培训计划,组织定期的感染控制检查和培训,以及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保证感染控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感染控制的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医院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和宣传教育。
对于高风险科室的医护人员来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保证感染控制的关键。
医院可以定期开展针对高风险科室的培训,包括操作规范的培训、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和消毒的培训等。
此外,医院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和行动。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对于高风险科室尤为重要。
ICU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及方法

日医院感染发病率
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观察期间内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1000‰
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 例:患者住院日:200371;感染人数:1121人;感染例次:1483例 1121(1483) 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5.59‰(7.40‰)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存在主 要问题 整 改 措 施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防控措施落实评价表
科室:
考核内容
检查时间:
集 束 措 施
检查人员:
执行情况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 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 破损、潮湿,则不可使用。 3、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4、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5、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 无菌屏障。 6、置管过程中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7、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 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 8、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 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9、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 10、主管医生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 拔管。
1483例11211483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559740200371定义基本步骤监测目的监测方法监测对象监测内容感染控制护士和医生每天查看微生物学报告列出作为目标性监测的潜在感染或人群基于以下一个或多个标准选择目标性监测的项选择过程或结果的目标性监测标准感染控制计划的目的感染并发症的危险频率或水平病区患者人群操作发病率死亡率费用预防的可能性运用公认的标准或概念对已决定的相关感染监测项目进行数据收集表格填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1
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一、监测目的
(一)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率;
(二)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三)减少导管留置和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
(四)利用监测资料说服医务人员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二、监测对象
(一)监测对象被监测的对象必须是住进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所有患者;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患者住进ICU的时间≥48小时,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三、监测指标
ICU的总体医院感染率。
四、器械相关感染定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三)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近期内留置导尿管史(通常为7天内),有或无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数≥105CFU/mL。
五、监测方法
(一)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ICU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参与ICU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三)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ICU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医师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
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③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
④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
2、护士①每日晨8时(或午夜12时)登记ICU患者日志。
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
如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时,应检查插管部位。
③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
④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
护理。
如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短导管)每2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当敷料变潮、松动、污染或需要观察插管部位时,更换敷料。
⑤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标本应在采集后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内送检)。
3、微生物室工作人员①接收标本时应初步确认送检标本是否合格。
②在检测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合格后才进行相应检测。
③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
4、科室医院感染监控人员①持续观察ICU患者,在患者转出到其他科室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
②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根据患者临床征状体征、相关检查(胸部X线检查、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以及器械相关感染。
③每日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和ICU患者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
(四)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率,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机和方法以及送检时限,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五)、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宜相对固定),对当时住在ICU的患者按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进行病情评定。
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患者数。
在评定时,按当时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
有相同诊断的患者,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
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