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的成因分析

纵弯褶皱的成因机制
主导波长理论
设有一厚度为d的高粘度(μ1)强硬层夹于低粘 度(μ2)的软弱岩层中,使其受侧向挤压而发 生纵弯作用。
W 2d 3 1 62
式中:d-强硬层的厚度,μ1,μ2 -强硬层和软 弱层的粘度(μ1>μ2)。 褶皱主波长与力的大小无关,只与介质的力学 性质有关。 褶皱主波长与褶皱层厚度d成正比、与强硬层和 软弱层的粘度比的立方根成正比,厚度、粘度 比越大,褶皱的波长就越大。
形成条件:地壳的下构造层次,温度和压力增高,各层岩石均显示很大韧性。 岩石间的韧性差异很小,趋向于均一。
流动褶皱和滑动褶皱
流动:是指物质的连续 位移(A)。 滑动:是指物质沿着许 多一定间隔的不连续面 的位移(B)。
纵弯褶皱和横弯褶皱
纵弯褶皱:是在平行于岩层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岩层失稳而 弯曲,称为纵弯褶皱。(左图) 横弯褶皱:是指在垂直于岩层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使岩层发生 弯曲,称为横弯褶皱。 (右图)
纵弯褶皱作用
第一节
岩层在受到侧向的顺层挤压力的作用后发生褶皱弯曲 叫做纵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形成的前提:岩层层理 和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在褶皱 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1. 如果岩石在力学性质上是均匀岩石, 则产生均匀压扁; 2. 如果岩石力学性质不一致,则:强硬 层(能干层)-正弦曲线状弯曲; 软弱层(非能干层)-均匀压扁。 3. 如果两层岩石力学性质(特别是韧性) 差异较小,则两层岩石受到总体压扁 作用。
褶皱的形成方式与其受力状态、变形环境及其 岩层的变形行为密切相关
根据褶皱过程中岩层的变形行为,可以划分为:
主动褶皱(弯曲褶皱)、被动褶皱(剪切褶皱)
根据褶皱过程中物质运动方式,可以划分为:
【构造地质学】第9章 褶皱的成因分析

• 褶皱主波长与褶皱层厚度d成正比、与强硬层和 软弱层的粘度比的立方根成正比,厚度、粘度 比越大,褶皱的波长就越大。
当强硬层与介质的能干性差大时,形成肠状褶皱。 当强硬层与介质的能干性差小时,形成尖圆褶皱。
不同能干性差 的褶皱形态
褶皱层厚度变大, 波长和波幅变小, 褶皱越不明显。
横弯褶皱作用
第二节
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与层理面 垂直的应力作用而 发生的弯曲。
横弯褶皱的基本特征
作用力方向垂直于层面;
岩层总体处于拉伸状态,一般 不存在中和面;
褶皱型式为顶薄褶皱(IA); 层面间物质流动:顶薄,翼厚;
层间从属褶皱为反向牵引褶皱, 判断方向:背离转折端方向。
• 底劈构造:是一种特殊褶皱, 是地下低粘度易流动物质因浮 力自下而上刺穿上覆岩层,引 起上覆岩层上拱的构造。底劈 构造是一种盐丘构造、储油构 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 原始层理(S0)只作为标志面,不起任何控 制作用,由于差异剪切而产生被动弯曲;
• 变形每一点都是平面应变;
• 剪切面平行于褶皱轴面;
• 典型的相似褶皱,顶厚翼薄;
• 形成于深层次高级变质岩系或高韧性岩系 (如含盐岩层)或大型韧性剪切带中。
• 成因上兼具弯滑和剪切作用 两种特征;
• 形成于岩性均一的脆性薄层 岩层或面理化岩层中,如板 岩、片岩等 ;
第九章 褶皱的成因分析
• 褶皱的形成经历漫长、复杂的变 形过程, 它们的形成与内在和外 在因素有关; 褶皱的形成方式与 受力状态、变形环境以及岩层岩 石力学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 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 褶皱的类 型、形态、样式是不同的。根据 褶皱的形成条件、褶皱类型及形 态,可将褶皱的形成机制分为: 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
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

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褶皱是指物体表面或内部形成凹陷或凸起的纹理,通常是由压力或拉伸力引起的。
褶皱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造物中,例如山脉的褶皱、地壳的褶皱、纸张的褶皱等。
本章将从力学角度对褶皱的成因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褶皱的基本概念。
褶皱是由内部或外部施加的力引起物体的变形而形成的,这种变形通常表现为凹陷或凸起的形态。
褶皱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暂时的,取决于物体的材料性质和力的作用方式。
其次,介绍褶皱的成因。
褶皱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压缩力:当物体处于受到压缩力作用的状态时,会产生褶皱现象。
这是因为压缩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体积减小,而物体的表面积保持不变,从而引起物体表面的褶皱。
2.拉伸力:当物体受到拉伸力作用时,会发生褶皱。
拉伸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长度增加,而宽度保持不变,从而导致物体表面产生皱纹。
3.弯曲力:弯曲力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当物体弯曲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会发生褶皱,形成明显的皱褶纹理。
4.温度变化:温度的变化也可以引起物体的褶皱。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内部不同部位的热胀冷缩不同,从而导致物体表面出现褶皱。
以上是褶皱的主要成因,不同的成因会导致不同类型和形态的褶皱。
在自然界中,地壳的褶皱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山脉的褶皱是由于地质作用和构造活动产生的。
在人造物中,纸张的褶皱是由于机械压力和拉力引起的。
最后,总结褶皱的成因分析。
褶皱是由力的作用导致物体产生形变而形成的纹理。
压缩力、拉伸力、弯曲力和温度变化是褶皱的主要成因,不同成因会引起不同类型和形态的褶皱。
了解褶皱的成因分析对于理解物体形变和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续探究褶皱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褶皱形成机制

二、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垂直层面的非均匀横向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 的过程就是横弯褶皱作用。 这是相对次要的褶皱形成机制。 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1)褶皱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一般不存在中和面。 (2)褶皱顶部受到强烈的侧向拉伸,有可能形成顶薄 褶皱,在褶皱转折端部位易于形成次级正断层。 (3)褶皱翼部的韧性岩层由于重力作用和层间差异流 动可能形成轴面向外倾斜的层间小褶皱,层间小褶皱 的轴面与主褶皱上、下层面的锐夹角指示上层向着背 离背斜转折端的方向运动。
一、纵弯褶皱作用
2. 多个褶皱层的纵弯褶皱作用 (1)弯滑褶皱作用
张节理
旋转剪节理
同心状剪节理
擦痕
构造虚脱
A. 弯滑褶皱中的节理 B. 弯滑褶皱中的层面擦痕
弯滑褶皱在转折端
弯滑褶皱中的节理与层面擦痕
的构造虚脱现象
层间小褶皱的轴面
被剥蚀区 层间小褶皱的轴面
直立岩层
锐夹角
顺层滑动方向 A.弯滑褶皱中的层间小褶皱
单个褶皱层形成 褶皱时变形方式
示意图
←
←
←
← ←
中和面 (A) 平行层面拉伸
与挤压作用
←
下岩层面
(B) 平行层面简单 箭切作用
一、纵弯褶皱作用
1. 单个褶皱层的纵弯褶皱作用
中和面
由单个岩层构成的中和面褶 皱的应变特点
这种褶皱作用方式也称中和 面褶皱作用。
顺层 顺层 拉伸 压缩
无应变面(中和面)
拉伸 压缩
正常 倒转岩层 倾斜岩层
构造地质学褶皱的成因

尖园褶皱
一、褶皱主波长理论
(二)多层岩层的纵弯褶皱作用
假设有多层岩石,其粘度、厚度也不一样 (
1
2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当受到应力作用以
后,其变形情况将会怎么样?
一、褶皱主波长理论
(二)多层岩层的纵弯褶皱作用
控制褶皱形态的影响因素 各层的粘度
相邻层互相影响
强层间的距离 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被动褶皱作用
褶皱层中发生平面应变(简单剪切,B轴无应 变),同一剪切面上各处的应变值相等。
相似褶皱
与弯滑褶皱作用的层间滑动的区别: 1.滑动面为次生面; 2.滑动方向不顺层,而是切层的; 3.滑动作用不限于层内,不受层面控制,是穿层 的。
剪切褶皱可以看做是变形岩层上各点进行简单剪切 的集合。
(二)顺层剪切作用
弯流褶皱作用的特点
岩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岩层 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上下层面对褶皱层内物质的 流动起着控制作用。
特点:
往往呈相似褶皱或类顶厚褶皱。
无中和面
翼部和转折端的塑性层内往往形
成从属褶皱,显示层内物质向转折 端流动的特征。
三、压扁作用对纵弯褶皱的影响
一、褶皱主波长理论
(二)多层岩层的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
接触应变带指的是“硬层”
褶皱对基质的影响范围。接触 应变带以外,介质不产生明显 的褶皱,仅仅发生均匀缩短
接触应变带的宽度(Wi)
(二)多层岩层的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与强硬层间距
两“硬层”间隔远,
第9章 褶皱-成因分析

尖圆状褶皱,窗棂构造
能 干 性 相 差 小 协 调 褶 皱 能 干 性 相 差 大
压扁的平行褶皱 压扁不显示波长 相似褶皱 尖棱褶皱,顶厚褶皱 膝折褶皱,顶厚褶皱
思考题
褶皱与背形向形、背斜向斜的区别 对褶皱在正交剖面上的描述 对褶皱在平行枢纽方向上的描述 褶皱的位态分类和褶皱的形态分类 褶皱的组合型式有哪些
主要发育于岩性均一 的脆性薄层岩层或片 理化岩石中。 在有一定围岩限制的 条件下形成。
思考题
1、基本概念: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膝折褶皱 作用、毕奥特主波长理论、接触应变带、 中和面褶皱作用、顺层褶皱作用。 2、简述纵弯褶皱的应变分布形式与小型构 造。 3、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主要区 别。
顺层剪切作用形 成的小构造
其 它 的 小 构 造
三、压扁作用对纵弯褶皱的影响
压扁作用伴随着褶皱作用,压扁作用与失稳弯曲存在互为 消长的关系。当韧性差小,平均韧性大时,压扁在前,并 延续到褶皱后期;反之,失稳弯曲在前。
四、纵弯褶皱中发育的劈理型式
纵弯褶皱作用常发育劈理,它们是褶皱的 伴生构造,也反映了褶皱层的应变型式。 Ramsay以两种典型现象为例,作了分析和 论证。 1、高韧性差 2、低韧性差
当 / 0 10时,形成肿缩式褶皱
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机制:
强硬层与软弱层相间组成的 褶皱,其形态不仅与各层的 能干性有关,而且也取决于 相邻强硬层的互相影响的程 度。互相影响的程度又取决 于强硬层间的距离及褶皱层 的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接触应变带的概念:强硬层发生褶
皱时,其周围的软弱层发生不同的 构造反映,强硬层所能影响到的周 围软弱层的范围,叫接触应变带。 根据兰姆赛的研究,比较明显的接 触应变带的宽度,大约相当于强硬 层的一个初始主波长的大小。 在多层岩系中,各层褶皱的褶皱形 态与它们的接触应变带的影响范围 有关。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岩石层在构造运动中发生的变形。
褶皱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纵弯褶皱作用:纵弯褶皱作用是指由于地壳的沉降或抬升,导致沉积岩层发生纵向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这种褶皱通常是在较浅层次的地壳中形成,由于岩层受到纵向的压力,使其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弯曲,进而形成褶皱。
2. 横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是指由于地壳的水平挤压或拉伸,导致沉积岩层发生横向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这种褶皱通常是在较深层次的地壳中形成,由于岩层受到横向的压力,使其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弯曲,进而形成褶皱。
3. 剪切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是指由于地壳中的剪切应力作用,导致沉积岩层发生相对位移和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这种褶皱通常是在较深层次的地壳中形成,由于岩层受到剪切应力的作用,使其发生相对位移和变形,进而形成褶皱。
4. 流变褶皱作用:流变褶皱作用是指由于地壳中的高温高压条件,导致沉积岩层发生流变性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这种褶皱通常是在较深层次的地壳中形成,由于岩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具有流变性,使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形和流动,进而形成褶皱。
总之,褶皱的形成机制多种多样,不同的机制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产生不同的褶皱形式。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第9章 褶皱的形成机制

斜歪褶皱
第九章 褶皱的形成机制
一、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一)纵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是指岩层受到顺层挤 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力学上亦称之 屈曲 。
一般假定岩层在褶皱前处于原始的 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被认为 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
原始水平状态的岩层, 在受到侧向的顺层挤压力的作用后 发生褶皱弯曲叫做纵弯褶皱作用。
• 叠加褶皱的识别:
– 早期构造(线状、面状和褶皱)产状有规律 地变化
练习题
1、简述褶皱形成的原因(形成机制)? 答题要点: 见教材P108~129 2、什么是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 3、中和面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有哪些主要特点? 4、弯滑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有哪些主要特点? 5、横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有哪些主要特点?
3.岩层埋藏深度和应变速率因素
1)埋藏深度 在地表附近的常温常压下,岩石普遍表现为脆性,以断裂 变形为主,难以形成褶皱。 在地下较浅处,温度、围压增大,岩石的韧性增高,岩层 易于弯曲,以弯滑褶皱作用为主。 在深部,岩石的韧性约高,逐渐变为弯流褶皱作用和剪切 褶皱作用,以至柔流褶皱作用为主。 2)应变速率 如果作用力大,应变速率很大,即使在地下一定深处,岩 层也会呈弹性弯曲或断裂;反之,即使在地表条件下,也会发 生蠕变而形成褶皱。
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平行主压应力 的方向缩短,垂直主压应力的方向伸长,即 压扁作用。压扁作用越强烈,应变椭球体越 扁,褶皱就越紧闭。 在纵弯褶皱形成中,因压扁作用产生如下 现象:
1.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成,岩 层尚未发生整体褶皱时的顺层挤压,使强 硬岩层先形成一系列小褶皱。
2.使岩层厚度发生变化:翼部变薄, 转折端变厚。
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

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褶皱的成因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
根据褶皱形成过程中岩石的变形行为可以有主动褶皱作用与被动褶皱作用。
岩层的力学性质和层理积极地控制着褶皱的发育时,形成的褶皱就是主动褶皱;层理在褶皱变形中不具有力学上的不均一性,只是被动地作为变形的标志的褶皱就是被动褶皱。
从褶皱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运动方式可以把褶皱形成过程分为流动和滑动两种机制。
滑动是物质沿许多一定间隔的不连续面的滑移,流动是物质的连续滑移,从显微尺度来看,流动只是一种晶粒尺度或晶格尺度的微小滑动。
根据造成岩层褶皱的力的作用方式和岩石在褶皱过程中物质运动方式,可把褶皱形成机制划分为四种: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和柔流褶皱作用。
一、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
地壳水平运动是造成这种作用的地质条件。
地壳中大多数褶皱是由纵弯社交怕。
又分为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1.弯滑褶皱作用: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为褶皱的过程。
特点:①存在应力中和面;对背斜而言,上部拉伸,下部挤压;对向斜而言,下部拉伸,上部挤压;②各相邻层的上层相对向背斜转折端运动,各相邻层的下层则相对向相反方向运动,即向相邻向斜的转折端滑动。
一方面在层面上形成垂直于枢纽的擦痕,另一方面往往在转折端形成空隙,造成虚脱现象;③强硬层之间的塑性层在力偶的作用下发生层间小褶皱,且多为不对称褶皱。
小褶皱的轴面与其上、下相邻的主褶皱面所锐角指示其相邻层的滑动方向。
除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外,可以根据上述层间滑动规律来判断岩层顶、底面,从而确定岩层层序是否正常的或倒转的以及背向斜的位置。
2.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岩层的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
上、下层面对褶皱层内物质的流动起着控制作用。
特点:①层内塑性物质从受压的翼部流向转折端,致使岩层在转折端部位不同程度地增厚,翼部相对减薄,从而形成相似褶皱和类顶厚褶皱;②在翼部和转折端的塑性层内往往形成从属褶皱,从属褶皱显示了层内物质向转折端的流动特征。
07-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的形成机制与其受力方式﹑变形环境及岩层的变形行为密切相关。
不同的形成机制在不同的条件下起作用﹐常见的有﹕(1)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作用而形成褶皱。
一般认为岩层在褶皱前处於初始的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是地壳受水平挤压的结果。
岩层间的力学性质差异在褶皱形成中起著主导作用。
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则在顺层挤压下﹐强硬层就会失稳而发生正弦曲线状弯曲,形成等厚褶皱﹔相对软的层作为介质﹐在均匀压扁的同时被动地调整和适应由强硬层引起的弯曲形态。
进一步挤压下﹐强硬层的褶皱变得越紧闭﹐可使翼部被压扁而成IC型褶皱。
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小且平均韧性较大﹐则强和弱的岩层在褶皱的同时共同受到总体的压扁﹐可形成IC型到3型的褶皱。
纵弯褶皱的轴面垂直挤压方向﹐褶轴与中间应变轴一致。
(2)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近於垂直的力而发生弯曲的作用。
由於沉积岩层初始状态是水平的﹐因此﹐横弯褶皱作用的外力是垂向的。
它可以是由於基底的断块升降引起盖层的弯曲﹐也可以由於盐层或其他高塑性层的重力上浮的底辟作用(见底辟构造)引起上覆地层的弯曲﹐也可由岩浆上涌所引起。
其特点是受褶皱的岩层整体处於拉伸状态﹐常成IA型顶薄褶皱﹐或在顶部形成地堑。
当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表层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时﹐则为同沉积褶皱﹐背斜表现为水下隆起﹐向斜表现为水下凹陷﹐从而可引起沉积层的岩相和厚度的变化。
(3)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是岩层沿著一系列与层面交切的密集面发生不均匀的剪切而形成褶皱。
它一般发生於韧性较大的岩系(如含盐层)或较深层次的层状岩系的韧性剪切带中。
这时﹐各岩性层间的韧性差极小而趋於均一化﹐而整套岩系的平均韧性较大。
在变形中﹐岩性差异和层面只作为标志而不再具有力学意义上的不均一性﹐由於受差异性剪切而被动地弯曲。
其轴面平行於剪切面﹐因此沿轴面测量的层的视厚度相等﹐是典型的相似褶皱。
(4)流褶皱﹐岩石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成为具高韧性和低黏度的固态物质﹐呈类似於粘性流体的黏滞性流动而变形﹐形成形态非常复杂的褶皱。
褶皱的总结

褶皱的总结简介褶皱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在地壳运动中形成,并对地球的地貌和构造产生重要影响。
褶皱是由于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形成了起伏的山脉和山谷。
本文将对褶皱的形成机制、分类、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总结。
形成机制褶皱的形成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
当地质中发生应力时,岩石会发生弯曲、扭曲和断裂等变形。
这些变形导致了地壳的大规模抬升或下沉,并在地表上形成了褶皱。
褶皱的形成通常与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应力有关。
当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时,会在地壳上产生巨大的应力。
这些应力会引起地壳的断裂和变形,形成褶皱。
分类根据褶皱的形状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圆顶褶皱:顶部呈圆形或半圆形拱起的褶皱。
这种褶皱通常形成在侵入岩或楔入岩上,如岩浆穿透岩层的地方。
2.圆谷褶皱:谷底呈圆形或半圆形的褶皱。
这种褶皱通常形成在斜坡区域,地表被侵蚀后形成了圆谷。
3.紧凑褶皱:褶皱的波峰和波谷非常接近,形成紧密排列的褶皱。
这种褶皱多见于碳酸盐岩地层。
4.松散褶皱:褶皱的波峰和波谷之间有足够的距离,形成松散排列的褶皱。
这种褶皱多见于沉积岩地层。
特征褶皱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壳变动和地球历史:1.波长和振幅:褶皱的波长是描述褶皱特征的距离,振幅是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
波长和振幅的变化可以揭示地壳变形的规模和方向。
2.褶皱轴:褶皱轴是指褶皱的中心线。
通过分析褶皱轴的方向和倾角,可以推断地壳的受力方向和岩石变形的趋势。
3.褶皱对称性:褶皱可以是对称的,即波峰和波谷相对称,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即波峰和波谷之间没有对称关系。
褶皱的对称性可以揭示地壳运动的复杂性。
4.褶皱剖面:褶皱剖面是褶皱从侧面看的形状图。
通过分析褶皱剖面,可以推断褶皱的类型和形成过程,并了解地层的层序关系。
地质意义褶皱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历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说明地壳变动:褶皱的存在表明地壳发生了变动,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和活跃性。
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

底辟作用: 地下岩盐、石膏、粘土、岩浆等低粘性、易流动
的物质,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流动,部分刺穿上部岩 层,使上覆岩层拱起而形成的构造 (岩丘、岩浆底辟)
同沉积褶皱:
1. 边沉积边形成的褶皱 2. 褶皱上平,两翼逐渐变陡,开阔褶皱 3. 顶薄,两翼增厚,向斜核部厚度最大 4. 顶部颗粒粗,两翼颗粒细 5. 两翼常有同沉积滑塌构造、滑塌褶皱
的张裂隙张裂隙
内侧受压缩,形成正扇形劈理、轴面劈理
(2)低韧性差: A. 褶皱前,顺层缩短而加厚 B. 褶皱幅度小时,压扁面垂直层面 C. 变形继续,强岩层中正扇形劈理;软岩层中 反扇形劈理
D. 变形再继续,发育轴面劈理
第二节 横弯褶皱作用
特点: 1. 垂直层面的外力作用,形成的褶皱 2. 岩层处于拉伸状态,无中和面 3. 顶薄褶皱,背斜顶部形成地堑; 穹隆顶部有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断层 4. 背斜顶部岩层变薄,向两侧流动,岩层变厚
A、强岩层与介质能干差大时,宽缓褶皱—顶角变 小—香肠构造
B|、强岩层与介质能干差小时,顺层缩短—岩层加 厚—圆弧褶皱—压扁褶皱
不同能干性岩层的褶皱形态(μ1>μ2>μ3>μ4>μ5)
2、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机制
(1)接触应变带: 强硬岩层发生褶皱时,软岩层会发生不同的 构造反映,形成的变形带。
(2)硬岩层间距对褶皱形态的影响: A. 相隔很远,互不影响各自波长,形成不协调 褶皱 B. 间距较小,均在接触应变带之内,相互影响。
2. 顺层剪切作用
(1)褶皱轴是中间应变轴:绕褶皱轴的弯曲,褶皱面上 垂直褶皱轴的滑动
(2)岩层原始厚度保持不变:简单剪切,层内无中和面 (3)直线线理在变形后与褶轴的交角不变 (4)在正交剖面上,最大应变轴的方向在顶部收敛,
地质构造褶皱知识点总结

地质构造褶皱知识点总结地质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物质变动、形态变化以及地球表层形态、构造、地层及古地理环境变化的学科。
褶皱是地质构造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地壳岩石因受到外部地质力作用而发生的挤压性变形。
褶皱具有复杂的形态,可以以不同角度出现在不同的规模上,广泛分布于地球上每一个大陆与洋岸地带。
通过对褶皱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演化过程,对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褶皱的形成原因地壳岩石受到外部构造力的作用,会产生应力和应变,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力时,岩石就会发生变形。
褶皱的形成是在岩石的受挤压作用下,发生了塑性变形,并伴随着破碎、节理变化等现象。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褶皱的形成:1. 地壳构造作用:地球内部材料的构造作用是造成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地壳板块发生构造断裂、推覆或平移时,就会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褶皱。
2. 地震作用:地震波的传播,会对地壳岩石产生振动和应力作用,这些应力会导致地壳岩石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褶皱。
3. 地球潮汐作用:地球表面潮汐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对地壳岩石产生一定的挤压作用,这种挤压作用不断地作用于地壳岩石,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4. 地球自转效应:地球自转引起地壳板块的受力状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对地壳岩石产生挤压作用,这种挤压作用也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以上是导致褶皱形成的一些主要原因,不同的地质构造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但是地壳岩石的塑性变形是褶皱形成的本质。
二、褶皱的分类褶皱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复杂的形态特征,根据其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
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 根据形态特征分类按照褶皱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对称褶皱和不对称褶皱两类。
对称褶皱是指两侧对称的褶皱,而不对称褶皱是指两侧不对称的褶皱。
对称褶皱通常出现在挤压作用较小的地质构造区域,而不对称褶皱则通常出现在挤压作用较大的地质构造区域。
构造第九章 褶皱的成因分析

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它们上、 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它们上、 下相邻的强硬岩层面所夹锐角 的方向, 的方向 指示其相邻岩层的相对 滑动方向。 滑动方向。 上述层间滑动规律可用来判断 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确定岩层层 序是正常还是倒转; 序是正常还是倒转 还可用来判 断背斜和向斜的位置。 断背斜和向斜的位置。
(3) 由于层间滑 动产生的上下岩 层之间的摩擦, 层之间的摩擦 可 在层面上形成层 面擦痕,这些线状 面擦痕 这些线状 擦痕的延伸方向 与褶皱的枢纽延 伸方向垂直。 伸方向垂直。
枢纽
(4) 由于两翼岩层 的层间相对滑动, 的层间相对滑动 往往在褶皱的转折 端形成空隙空间,造 端形成空隙空间 造 成虚脱现象,这些虚 成虚脱现象 这些虚 脱空间若后来被成 矿物质充填, 矿物质充填 则可 以形成鞍状的矿床 或矿体。 或矿体。
(5) 在两个强硬岩层之间 夹有层理发育的韧性岩层 的条件下, 的条件下 岩层发生纵弯褶 皱作用时, 皱作用时 则会在层间滑动 的剪切力偶的作用下, 的剪切力偶的作用下 在韧 性的薄岩层中产生层间小 褶皱。 褶皱。位于主褶皱翼部的 这些层间小褶皱为不对称 褶皱, 褶皱 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 它们上、 它们上、下相邻的强硬岩 层面所夹锐角的方向, 层面所夹锐角的方向 指示 其相邻岩层的相对滑动方 向。
(1) 在横剖面上 平行轴面( 平行轴面(也就是劈 理面或滑动面) 理面或滑动面)方向 所量得的褶皱不同 部位的层的“厚度” 部位的层的“厚度” 基本是相等的,所以, 基本是相等的,所以, 剪切褶皱的典型型 式是相似褶皱。 式是相似褶皱。
滑 岩层面 动 面
(2) 剪切褶皱 作用所形成的褶皱 并非岩层面真正发 生了弯曲变形, 生了弯曲变形, 而 是层面沿密集的平 行劈理或片理面发 生差异滑动而显现 出弯曲的外貌。 出弯曲的外貌。
褶皱的形成机制

四、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
角度不整合分析法大多数褶皱是成岩后,或主要是
成岩后形成的,它们的形成时代也主要是根据区域性角 度不整合时代来定
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地层均褶皱,而其上的地层未褶皱, 则褶皱形成时代通常看作与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时代相 一致,即不整合面下伏褶皱中最新地层沉积之后,上覆 最老地层沉积之前
剪切褶皱作用
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下,地下深处岩层在高塑性条 件下,首先形成平行密集的破裂面(劈理面、片 理面),岩石被分割成若干个岩片并沿着破裂面 发生相对的、有规律的差异滑动,结果形成类似 于褶皱弯曲现象
又称滑褶皱作用和劈理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并不是岩层真正褶皱,只是沿每一滑片 作差异滑动,层面(标志面)被错开,故剪切褶 皱作用过程中,原始层面不起任何控制作用,它 只是反映滑动结果的一种标志
在油气田普查勘探中,常根据所标志层的顶 面或底面在矿区内各地出露的高程和产状, 结合钻探和物探资料,编绘构造等高线图。 这种图件能准确地反映褶皱的形态和规模
观测褶皱的几何形态
测定褶皱轴面和枢纽的产状 根据同一剖面上不同层位及不同高度的地层
倾角的变化,结合同一岩层厚度在褶皱不同 部位的变化,分析褶皱各层的几何关系,判 断是平行褶皱还是相似褶皱,或是顶薄褶皱 转折端处的岩层产状 观察褶皱的出露形态和平面图象
两个构造层之间往往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或 假整合接触关系
一个构造层分布地区代表这个阶段构造运动 影响范围
顶部(甚至包括部分翼部)地层剖面往往是不完整 的,中间发育多次沉积间断,包括水下剥蚀、局部 不整合,甚至包括区域不整合,说明生长背斜发育 过程中,稳定连续的生长期和构造运动激化期是交 替进行的
上缓下陡
在剖面上,背斜翼部岩层上部平缓,下 部陡倾。
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分析

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分析褶皱构造是地壳岩石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变形形式。
它是地球表面的岩层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屈曲变形,形成起伏不平的地形特征。
褶皱结构的形成机制涉及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岩石的物理特性,本文将分析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
首先,褶皱构造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壳板块的运动,包括板块的推移、碰撞和剪切。
当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挤压时,岩层会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会使岩石产生应变,从而导致地层的抬升或下沉,形成褶皱构造。
因此,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是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和挤压导致岩石的变形。
其次,褶皱构造的形成还与岩石的物理特性有关。
岩石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弹性,当外力作用于岩层时,岩石会发生屈曲和断裂。
这种屈曲和断裂的程度取决于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岩石的抗压强度、韧性和粘滞性等。
如果岩石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韧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粘滞性,那么在外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屈曲而形成褶皱构造。
相反,如果岩石的抗压强度较低或者韧性较差,岩层则更容易断裂成破碎的碎片,无法形成褶皱构造。
此外,褶皱构造的形成还受到地壳板块的运动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当板块运动速度较快或者方向改变时,岩层会受到更大的外力作用,从而形成更大和更复杂的褶皱。
相反,如果板块运动速度较慢,并且方向保持相对稳定,岩层之间的相对运动和变形会相对较小。
因此,地壳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对于褶皱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褶皱构造的形成还与岩层的厚度和性质的差异有关。
如果岩层具有不均匀的厚度或者物性差异,那么在地壳板块的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屈曲和扭曲。
这种局部的屈曲和扭曲会导致褶皱构造的形成。
此外,如果岩层中存在不同硬度或者不同成分的岩石,其抗压强度、韧性和粘滞性也不同,从而会产生褶皱构造的差异。
综上所述,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涉及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岩石的物理特性。
地壳板块相互作用、岩石的可塑性和韧性、地壳板块运动速度和方向、岩层厚度和性质的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褶皱构造的形成。
褶皱的形成机制-文档资料

07.10.2020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9
内侧常形成逆断层式 的共轭剪节理,进一 步发展则成逆断层
外侧常形成正断层 式的共轭剪节理, 进一步发展则形成 地堑
07.10.2020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0
3.弯滑褶皱作用的特点
变形是围绕褶皱轴的弯曲, 所以褶皱是平面应变,枢纽 平行δ2 。垂直层面的厚度保 持不变,形成IB型平行褶皱 (等厚褶皱)。
07.10.2020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21
二、纵弯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平行主压应力 的方向缩短,垂直主压应力的方向伸长,即 压扁作用。压扁作用越强烈,应变椭球体越 扁,褶皱就越紧闭。 在纵弯褶皱形成中,因压扁作用产生如下 现象:
1.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成,岩 层尚未发生整体褶皱时的顺层挤压,使强 硬岩层先形成一系列小褶皱。
07.10.2020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6
2、一般特点
1) 横弯褶皱作用使岩层整体处于拉 2) 伸状态,没有中和面。
2) 岩层受到拉薄,褶皱形态呈“IA型” 3) 顶薄褶皱。 4) 3)背斜顶部甚至拉伸断裂而形成地 5) 堑;如果是穹状隆起,则可形成 6) 放射状或环状正断层。
07.10.2020
2.使岩层厚度发生变化:翼部变薄, 转折端变厚。
07.10.2020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22
3.层内已不存在中和面,各点的应变椭球体的压扁面与 轴面接近平行。岩层中的鲕粒、砾石、化石等在平行轴面方 向被压扁。
定义:高韧性和低粘度的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类似
粘性流体的粘滞性流动变形,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褶皱。
第九章 褶皱的成因分析

由于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中,褶皱层的中部有一无应变面, 所以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也称中和面褶皱作用。
3、中和面褶皱作用的应变特点
μ1/μ2较大时,强岩层具有此种特征
平行于褶皱轴的方向没有应变,是一种平面应变,褶轴平行于区域的中间应变轴。 褶皱层的外弧伸长和内弧缩短,单层内存在中和面; 各点应变椭球体的压扁面在中和面外侧平行层面排列,在内侧垂直层面呈正扇形排列 褶皱形态是ⅠB型平行褶皱(等厚褶皱) 褶皱作用前褶皱面上原来与褶皱轴成θ角的直线线理,在褶皱作用中弯曲了。
S0
层的产状是否正常
新疆阿克陶县康 苏组(J1k)砂 岩中的层间劈理
弯滑褶皱中的次级小型构造
层面擦痕
枢纽
擦痕
弯滑褶皱中发育的层面擦痕
褶皱转折端的虚脱现象
由弯滑褶皱作用在转折端形成的虚脱现象和鞍状矿体
N
虚脱
陕西泾阳县口镇平卧褶皱中的虚脱现象
二)弯流褶皱作用
1、弯流褶皱作用的概念
——是指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时, 岩层 间不仅发生层间滑动, 而且某些岩层的内部还出现物 质流动现象; 上下岩层面对褶皱层内物质的流动起着 控制作用。
同沉积褶皱示意剖面
4.常在一侧或两侧伴 生有同沉积滑塌构造, 从背斜隆起中心向两 翼滑动。
第三节 剪切褶皱作用
一、基本概念: 岩层沿一系列与层面相交的密集面发生不均一剪切 而形成的相似褶皱;一般发生于韧性较大的岩系(如含 盐层),或处于较深层次的层状岩系中,如在变质岩区、 区域性劈理发育带和大型韧性剪切带中。
产生线理、劈理(兼有变质作用)等小构造; 如果软岩 层中夹有脆性的薄层, 还可形成构造透镜体。弯流作 用发生在韧性高的层中,以发育反扇形劈理为特征
张节理
褶皱的形成

褶皱的形成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这神奇的褶皱是咋形成的。
你看那山川大地,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就像咱人生的路一样,可不是平平整整的哟!这褶皱啊,就像是大地的“皱纹”,那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咱可以把大地想象成一块大布。
有时候呢,这块布会被两边用力地拉扯,哎呀,这一拉扯,可不就皱起来了嘛!就好像我们用力拉一块手帕,它就会出现很多褶子一样。
大地也是这样,地壳运动就像是那拉扯的力量,让地层出现了褶皱。
再想想看,我们叠衣服的时候,如果不仔细叠,随便揉一揉塞起来,等再拿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就有很多皱皱的地方啦?大地也是一样呀,各种力量作用在它身上,它也会变得“皱皱”的呢!
还有啊,我们平时揉面团的时候,面团不也会被揉出各种形状和纹路嘛。
这和褶皱的形成也有点像呢。
地壳在漫长的时间里,被各种力量揉来揉去,可不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褶皱嘛。
你说这大自然是不是很神奇?能创造出这么多奇妙的景象。
那高耸的山脉,那幽深的峡谷,很多都是褶皱的杰作呢!那层层叠叠的岩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而且啊,褶皱可不仅仅是好看哦,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呢。
比如有些矿产资源就是在褶皱带里形成的,这对我们人类来说可是很重要的财富呢。
那这些褶皱会一直存在下去吗?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所以啊,下次当你看到那些起伏的山峦,那些奇特的地质景观时,可别忘了想想它们是怎么来的哟。
好好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一下这神奇的褶皱世界吧!这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嘛!我们得好好珍惜和保护这一切,让这些美丽的褶皱能够一直存在下去,让后人也能看到这壮观的景象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层内已不存在中和面, 3.层内已不存在中和面,各点的应变椭球体的压扁面与 层内已不存在中和面 轴面接近平行。岩层中的鲕粒 砾石、化石等在平行轴面方 鲕粒、 轴面接近平行。岩层中的鲕粒、砾石、化石等在平行轴面方 向被压扁。 向被压扁。 4.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合时 褶皱翼部脆性岩层 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合时, 4.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合时,褶皱翼部脆性岩层 往往拉伸成石香肠 构造透镜体。韧性岩层发生强烈的塑性 石香肠、 往往拉伸成石香肠、构造透镜体。韧性岩层发生强烈的塑性 流动产生顺层流劈理,乃至平行轴面的挤压片理,而强硬岩 流动产生顺层流劈理,乃至平行轴面的挤压片理, 产生顺层流劈理 挤压片理 层的褶皱翼部被拉断形成无根钩状褶皱 被拉断形成无根钩状褶皱。 层的褶皱翼部被拉断形成无根钩状褶皱。
在纵弯褶皱过程中,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 在纵弯褶皱过程中,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起着重要的 力学性质的差异 作用,可导致岩层弯曲方式的差异 弯曲方式的差异: 作用,可导致岩层弯曲方式的差异: A.单层或彼此很紧密地粘结成为整体的一套岩层, A.单层或彼此很紧密地粘结成为整体的一套岩层,在纵弯 单层 成为整体的一套岩层 褶皱过程中通过外侧伸长 内侧压缩而发生弯曲 外侧伸长、 而发生弯曲, 褶皱过程中通过外侧伸长、内侧压缩而发生弯曲,内外侧之间 有一个既无拉伸也无压缩的中和面 这种褶皱作用称为中和面 中和面。 有一个既无拉伸也无压缩的中和面。这种褶皱作用称为中和面 褶皱作用。 褶皱作用。
弯滑褶皱作用
弯流褶皱作用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6
2.中和面褶皱作用的一般特点 2.中和面褶皱作用的一般特点
同一褶皱层各处厚度相同 褶皱形态呈I 各处厚度相同, 1) 同一褶皱层各处厚度相同,褶皱形态呈I B型等厚 褶皱 。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16
2、一般特点
1) 横弯褶皱作用使岩层整体处于拉 横弯褶皱作用使岩层整体处于拉 伸状态,没有中和面。 伸状态,没有中和面。 岩层受到拉薄,褶皱形态呈“ 2) 岩层受到拉薄,褶皱形态呈“IA型” 顶薄褶皱。 顶薄褶皱。 背斜顶部甚至拉伸断裂而形成 甚至拉伸断裂而形成地 3)背斜顶部甚至拉伸断裂而形成地 如果是穹状隆起 穹状隆起, 堑;如果是穹状隆起,则可形成 放射状或环状正断层。 放射状或环状正断层。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14
(二)剪切褶皱作用
1、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 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 作用, 作用,它是岩层沿着一系 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的 剪切面发生差异运动而形 发生差异运动 剪切面发生差异运动而形 褶皱”的作用。 成“褶皱”的作用。 2、原始层面在这种褶皱作用 原始层面在这种褶皱作用 中已不起控制作用 不起控制作用, 中已不起控制作用,只是 反映滑动结果的标志 标志, 反映滑动结果的标志,故 又称被动褶皱作用 被动褶皱作用。 又称被动褶皱作用。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23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24
三、影响褶皱形成中的主要因素
1.层理因素 1.层理因素
层理或成层构造使岩石具有不均一性, 层理或成层构造使岩石具有不均一性,可以通过层间滑动 或层内的物质塑性流动而弯曲形成褶皱。 或层内的物质塑性流动而弯曲形成褶皱。 因此,层理或成层构造是岩石发生褶皱的必要条件。 因此,层理或成层构造是岩石发生褶皱的必要条件。
滑动方向垂直于褶皱层不均 匀差异滑动形成的剪切褶皱
3、相似褶皱
2012-4-21
沿着与褶皱层斜交 的滑动形成理想的 相似褶皱
剪切褶皱作用模式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15
(三)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作 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作 与层面垂直 用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用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这 种褶皱作用称作横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 种褶皱作用称作横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可以是基底 横弯褶皱作用可以是基底 断块升降引起盖层弯曲 引起盖层弯曲, 的断块升降引起盖层弯曲,也 可以是密度倒置引起重力上浮 的岩浆或岩盐的底辟作用 底辟作用引起 的岩浆或岩盐的底辟作用引起 核上构造岩层的弯曲 岩层的弯曲。 的核上构造岩层的弯曲。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17
4)如果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盖层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 如果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盖层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 升降与盖层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 这样形成的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 同沉积褶皱。 这样形成的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 岩相及厚度是变化的 同沉积褶皱的同一沉积层的岩相及厚度是变化的。 同沉积褶皱的同一沉积层的岩相及厚度是变化的。 同沉积褶皱特点: 同沉积褶皱特点: A背斜顶薄且颗粒粗, 背斜顶薄且颗粒粗, 向斜槽厚且颗粒细; 向斜槽厚且颗粒细; B新时代越新产状越缓。 新时代越新产状越缓。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21
二、纵弯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 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平行主压应力 的方向缩短 垂直主压应力的方向伸长 缩短, 伸长, 的方向缩短,垂直主压应力的方向伸长,即 压扁作用。压扁作用越强烈, 压扁作用。压扁作用越强烈,应变椭球体越 褶皱就越紧闭。 扁,褶皱就越紧闭。 在纵弯褶皱形成中, 在纵弯褶皱形成中,因压扁作用产生如下 现象: 现象: 1.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成 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成, 1.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成,岩 尚未发生整体褶皱时的顺层挤压 的顺层挤压, 层尚未发生整体褶皱时的顺层挤压,使强 硬岩层先形成一系列小褶皱。 先形成一系列小褶皱 硬岩层先形成一系列小褶皱。 2.使岩层厚度发生变化:翼部变薄, 2.使岩层厚度发生变化:翼部变薄, 使岩层厚度发生变化 转折端变厚。 转折端变厚。
第九章
褶皱的形成机制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1
斜歪褶皱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2
第九章
褶皱的形成机制
一、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一)纵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是指岩层受到顺层挤 纵弯褶皱作用是指岩层受到顺层挤 是指岩层受到 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 的作用而发生褶皱。 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力学上亦称之 屈曲 。 一般假定岩层在褶皱前处于原始的 水平状态,所以, 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被认为 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18
(四)柔流褶皱作用
定义:高韧性和低粘度的岩石受到力的作用, 定义:高韧性和低粘度的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类似 粘性流体的粘滞性流动变形,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褶皱 的粘滞性流动变形 复杂多变的褶皱。 粘性流体的粘滞性流动变形,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褶皱。 柔流褶皱作用是一种固态流变条件下的褶皱作用。 固态流变条件下的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是一种固态流变条件下的褶皱作用。如盐 丘构造中底辟核的褶皱就是一种典型的柔流褶皱 就是一种典型的柔流褶皱。 丘构造中底辟核的褶皱就是一种典型的柔流褶皱。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12
D.在层内有时发育与层面以45 左 D.在层内有时发育与层面以45º左 在层内有时发育与层面以45 右相交的张节理。 右相交的张节理。 较脆性的岩石中 E. 在较脆性的岩石中,两翼上可 形成层间破碎带。 以形成层间破碎带。 F.在韧性较大的岩层中,两翼上 F.在韧性较大的岩层中 常发育反扇形劈理 反扇形劈理。 常发育反扇形劈理。
7
2)韧性变形 2)韧性变形
外侧因拉伸变薄, 外侧因拉伸变薄, 常产生顺层劈理
内侧因受挤压增厚, 内侧因受挤压增厚, 常产生正扇形劈理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8
3)脆性变形 3)脆性变形
外侧因拉伸常 形成垂直层面 的张裂
内侧因顺层挤压 常形成平行层面 常形成平行层面 的张裂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11
垂直褶皱枢纽的擦痕 垂直褶皱枢纽的擦痕
牵引褶皱和层间剪节理 牵引褶皱和
岩层发生顺层的剪切滑移,总是从凹侧向着凸侧运动, 岩层发生顺层的剪切滑移,总是从凹侧向着凸侧运动, 所以常形成次级伴生构造 伴生构造: 所以常形成次级伴生构造: A.垂直褶皱枢纽的 垂直褶皱枢纽的擦痕 A.垂直褶皱枢纽的擦痕 ; B.牵引褶皱 牵引褶皱; B.牵引褶皱; C.层间剪节理 发育紧密时成为层间破劈理 层间剪节理, 层间破劈理。 C.层间剪节理,发育紧密时成为层间破劈理。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
5
B.彼此粘结不很紧密的一套岩层, B.彼此粘结不很紧密的一套岩层, 彼此粘结不很紧密的一套岩层 在纵弯褶皱过程中通过层面之间 层面之间的 在纵弯褶皱过程中通过层面之间的滑 而发生弯曲, 动而发生弯曲,这种纵弯褶皱作用称 弯滑褶皱作用。 为弯滑褶皱作用。 其中,不仅层面之间发生滑动, 其中,不仅层面之间发生滑动, 而且在某些岩层的内部还出现物质流 而且在某些岩层的内部还出现物质流 现象的,则称为弯流褶皱作用 弯流褶皱作用。 动现象的,则称为弯流褶皱作用。
2012-4-2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构造地质学 郝建民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