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乡戏
我家乡的戏曲作文
我家乡的戏曲作文中国的戏曲种类有很多,你家乡有哪些戏曲呢?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我家乡的戏曲作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戏曲作文篇1淮剧是我家乡中戏曲剧种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戏,流行于淮阴、盐城等地。
淮剧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员的服装、化妆不像京剧那么复杂、那么讲究。
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角色的人的衣服,化妆也是一样,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装,和戴一头假白发,再化妆成一个老太婆的样子就可以了,不像京剧,脸上画脸谱,服装还要穿得像展翅要飞的燕子似的。
淮剧的唱声也不像京剧那么粗或细,而且淮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剧表演过程中基本都要唱,还要在场上在走来走去,做出一些随表演的变化而变化的表情,可淮剧则就不那么麻烦,只要你稍稍改变一下声带,做一些极奇简单的动物和表情就可以。
比较有名气的淮剧有:《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还编出了一些现代的淮剧。
这些淮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给我的家乡的人民带来了欢乐。
这就是我家乡的淮剧,一个具有活力、颇具魅力的戏曲剧种。
戏曲作文篇2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
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
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
农村看戏作文
农村看戏作文《农村看戏》在农村,看戏可算是一件大乐事。
不管男女老少,一听说村里搭台唱戏了,那劲头就跟过年似的。
还记得有一次,村里来唱戏的消息一传开,大家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小孩儿们满村跑着互相告知,那兴奋劲就像发现了什么宝藏。
大人们也没闲着,早早地就把家中的椅子搬到戏台前占位置。
我跟着奶奶一起去,奶奶还特意拿了她自己缝的小布包,里面装着瓜子花生,这可都是看戏时的“标配”。
到了戏台子那儿,已经是人挤人了。
男人们穿着件薄薄的衬衫,和邻村的朋友唠着家常,时不时地哈哈笑几声。
女人们凑在一起,谈论着谁家孩子又长高了,哪家的新媳妇长得俊。
小孩子们就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玩着捉迷藏,小脸跑得红扑扑的。
台上还没开唱,台下就已经热闹得像一锅煮开的粥。
终于,锣鼓家伙一敲,戏台子上的大幕缓缓拉开。
唱戏的角儿一个个浓妆艳抹地出来了。
那扮相可真有意思,花花绿绿的衣服,高高的帽子。
尤其是那个演花旦的,眼睛扑闪扑闪的,声音又尖又细,拖着长长的调儿就开始唱起来。
我是听不懂那些词儿,但就看那一举一动,觉得特别新鲜。
旁边的老奶奶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跟着台上小声哼唱,还时不时地用手打着节拍。
不过,看戏也不是那么顺利的。
有个调皮的小男孩,因为在人群里跑得太急,不小心摔了一跤,“哇”地哭了起来。
这一哭可不得了,哭声把台上唱戏的声音都盖过去了一点。
他妈妈赶紧从人群里钻过来,把他抱起来哄着,周围的人也都笑着打趣这小男孩。
男孩抹了抹眼泪,又被台上的表演吸引住了,不哭了。
戏一直演到了太阳落山。
大人们带着满足和倦意搬着椅子回家了,小孩子们还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戏里的有趣情节。
这农村看戏啊,看的不只是戏,还有那份热闹,那份人情味。
《再看农村戏》农村的戏就像一块大磁石,总能把村里村外的人都吸引过来。
这不,又有戏班子来唱戏了。
这次我跟着爷爷去看戏。
爷爷是个老戏迷,他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了。
他把自己那顶平时舍不得戴的帽子擦得亮亮的,穿上他那件最体面的深蓝色中山装。
我则是兴高采烈地跟着后面,想着戏台上又能出现哪些新鲜玩意儿。
家乡的戏剧表演
家乡的戏剧表演戏剧是一种古老而精彩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演绎,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虚构的世界。
在我的家乡,戏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展现了家乡人民的智慧、优雅和热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家乡的戏剧表演。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家乡的传统戏剧。
家乡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戏剧,每个戏剧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粤剧》、《闽南戏》和《梨园戏》等。
这些传统戏剧通常结合了家乡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既有细腻含蓄的表演,又有激烈激昂的情节。
通过戏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风味和深厚底蕴。
其次,我要介绍的是家乡的现代戏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戏剧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戏剧通常融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比如,话剧、歌舞剧和音乐剧等。
这些现代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精湛的技巧和大胆的创新吸引着观众的喜爱。
它们展现了家乡年轻一代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丰富了家乡的艺术氛围。
再次,我要介绍的是家乡的戏剧教育。
家乡注重戏剧教育的发展,拥有许多优秀的戏剧学院和艺术团体。
这些学院和团体不仅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戏剧人才,也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艺术表演。
家乡的戏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最后,我要介绍的是家乡著名的戏剧表演。
家乡有许多著名的戏剧表演,比如《西游记》、《红楼梦》和《白蛇传》等。
这些戏剧表演通常由家乡顶尖的表演者和制作团队打造,以其高水准的表演和精美的舞美效果,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这些著名的戏剧表演不仅展示了家乡艺术的高度,也为文化交流和推广做出了贡献。
总之,家乡的戏剧表演独具特色,代代相传。
它们不仅丰富了家乡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欣赏和学习家乡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增进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
希望这些家乡的戏剧作品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传承,让它们继续在家乡繁荣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好的色彩。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25)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25)一.基础知识(共4小题)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____,还是____,也不管是____,还是____总之,只要是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1)下列对语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词语的性质看,语段中的“贫瘠”“一粒”“茁壮”分别是形容词、数词、副词。
B.从修辞的运用看,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C.从句子的语气看,语段中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D.从分句的关系看,语段中“既……也……”构成并列关系。
(2)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随意丢落的②从鸟的嘴里跌落的③风吹来的④你有意种植的A.①④②③B.③①②④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2.古诗默写。
(1)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2)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4)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5)即将退休的驻村干部仍然对工作充满热情,埋头苦干,我们不禁想到了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
”3.不少同学在延长的假期里自行预习了课本知识。
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贺敬之在《回延安》中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同时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当地的生活细节。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故又被称为“诗三百”。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家乡的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保护与传承
家乡的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保护与传承家乡的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是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从小时候起,我就在这个充满了传统文化底蕴的环境中成长,眼见着各种形式的戏剧和表演艺术在我身边上演。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家乡的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课题。
在我家乡,戏剧与表演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逢节假日,各种传统戏曲演出总能吸引大批观众前来观赏,场面热闹非凡。
其中,京剧、豫剧、黄梅戏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优美的旋律、精彩的表演、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表演艺术也包括了民间传统节目、杂技、地方戏曲等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产业的崛起,家乡的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受众群体的减少、演出场所的缺乏、传统演员的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的保护力度。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专门的基金支持传统文化项目,为戏剧团体提供场地和经费保障,促进传统戏剧的演出和传播。
同时,应该加强对传统戏曲名师和老艺人的保护,传承其技艺和经验,培养新一代戏剧人才。
其次,注重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的传承。
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兴趣和理解。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戏曲表演比赛、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戏曲的数字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艺术。
最后,加强各方合作,共同致力于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机构、艺术家、学者、企业等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传统戏剧的发展之路,共同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相信家乡的传统戏剧与表演艺术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阅读理解乡戏
阅读理解乡戏①春三月里的一天,有乡人在老家群里吆喝:街上起会了,都回来看戏呀!我一听,心中顿时有潮起,想起了一些有关乡戏的事。
②会,由戏而起。
农闲时节,乡下戏班会受邀到各地去唱戏,曲剧、豫剧、越调、二夹弦等,都是乡人喜闻乐见的剧种。
戏像一块磁铁,能把十里八乡的人都吸引过去。
对此,民间有顺口溜:想起前春二十八,县城东关起会了,套着驴,牵着马,领着她姨和她妈,七大妗子八大姨,领的都是她一家……这顺口溜诙谐地描绘了起会时的热闹与人们的兴奋心情。
③人多的地方,商机也多。
小商贩、手艺人,民间歌舞团、杂技团……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形成一个热闹繁华的盛会。
这盛会的核心,是戏。
④阳丰街起戏,通常会有两台,东一台西一台打擂,看谁台子前人多。
那场面,真是喜气又热闹。
⑤起戏时,大人们会用车子拉上老人和孩子一起去。
看到中午,一般也不回家,就在会上吃小吃,吃完接着看。
这种与平常日子很不相同的生活,着实让人兴奋。
⑥看戏,会看的看个门道;不会看的,看个热闹。
⑦大学时,曾听一师弟讲,他之所以文字功底不错,全是因为他小时候爱听戏看戏。
而且他也会唱,如今是一位会唱戏的大学教授。
⑧很显然,我这师弟是会看门道的人。
而我,则是那个典型的只会看热闹的人。
⑨我所关注的,多是戏台子下面的那些小吃,如江米糕、花米团……⑩当然,我也看戏,但似乎只爱看年轻的旦角,看她们桃花样的妆扮,看她们甩起的长长水袖……⑪看完戏,大人不在家时,我和小伙伴就开始作精(方言,意为捣蛋,玩闹)。
爬到床上,披上床单,开始装模作样地唱戏。
我的小伙伴叫娟子,和我同岁,她也是会看门道的人,也会字正腔圆地唱戏,最终将曲剧唱成了自己的终生爱好。
⑫在我的回忆里,乡戏是无声的,像卓别林的默片,因为不会唱,配不上声。
逢此时,我就会把娟子或乡人们的戏段翻出来,听上几遍。
⑬一天,我听戏时女儿走了过来,问我在听啥。
我把耳机给她,问:“能听懂不?”她说:“当然能咯。
以前太姥姥给我听过的。
”她的太姥姥,即我的祖母。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淮剧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盐阜地方戏剧“淮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地区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升华,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
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悠久历史沉淀、内涵博大精深的多种特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而在我的身边,中国传统文化时刻都在影响着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丰富的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引导着我们生活形态。
特别是我们的家乡戏——淮剧,让我产生了好奇和探究,也让我有了新的认知。
以前,每到逢年过节,县市或者外地的淮剧团来到这里演戏,即是乡民们的大日子,其火爆情形是一年之最。
天还未擦黑,四乡八村的人们就往镇里赶,人人穿得喜气洋洋。
演员们在后台紧张上妆,乡民们在镇里的两条主街上进行难得一次的交流,互相感叹柴米油盐和小猪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
演出开始后,本来喧闹无比的礼堂里静得连根针掉下都听得见,卖葵花子和炒花生的小贩挤在最后一排,看得津津有味。
而今,淮剧现在它正在以醇厚嗓音唱出我们盐城特有戏曲的篇章,演绎着盐阜人民的点滴岁月。
淮剧,原名江淮戏,建国之后,始称淮剧,是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今,淮剧已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流行于江淮之间的淮阴、盐城、扬州地区和沪宁沿线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安徽滁县、浙江长兴等地。
此外,在合肥、武汉、南昌等地亦曾留下过演出足迹。
它基于“门叹词”(又叫“门谈词”或“门弹词”,是曾流行于苏北城乡沿门卖唱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发展。
初为一人击板而歌,继而为二人对唱,后与香火戏合并而成“三伙子”(清代名“火班”,又叫“呵大咳”),不久,又吸收了淮安流行的“秧田工鼓调”,逐渐形成为“江北小戏”,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戏。
在与徽班合演时,吸取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一些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熟,称“江北大戏”。
1912年左右,艺人何孔德、陈达三、骆云卿等首次将江北戏带到上海街头演出,并于1914年在闸北太阳庙建立第一个江北戏院,使淮剧正式立足于都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1课 社戏》(1)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时练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大抵(dǐ)归省(shěng)惧惮(dàn)怠慢(dài)B.凫水(fú)松懈(xiè)撺掇(cuān)踱来踱去(duò)C.行辈(háng)桕树(jiù)一哄(hǒng)潺潺(chán)D.舟楫(jí)旺相(xiàng)漂渺(miǎo)皎洁(jiǎo)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离开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得能朋友们的帮助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3.读《社戏》,能概括本文最精彩情节的短语是()A.赵庄看戏B.月夜抒怀C.赵庄途中D.月夜行船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与剧种特色
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与剧种特色传统戏剧是我家乡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我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及其剧种特色。
从古典京剧到山东快书,每一种戏剧都展现了地域之间的独特文化符号,让我们深入了解戏剧的奥秘。
我家乡最为著名的传统戏剧是京剧,它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唱腔而闻名。
京剧表演通常由四个基本角色构成,分别是“生”、“旦”、“净”和“丑”。
生角代表男性角色,旦角代表女性角色,净角代表正义和智慧,而丑角则是喜剧角色,带给观众欢乐。
京剧的表演中还包括精妙的唱腔和身段表演,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装,在舞台上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这种表演形式与我家乡地域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京剧风格。
除了京剧,我家乡还有一种叫做山东快书的传统戏剧形式。
山东快书是以说书人的口述艺术为基础的,演员通常会使用鼓、快板和打击乐器等伴奏,伴随着动作和配乐来讲述故事。
这种戏剧形式注重快节奏的表演和抑扬顿挫的声音处理,使得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很多情节和故事。
山东快书不仅讲述了历史和传说,还包括了现代的故事情节,凸显了我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除了京剧和山东快书,我家乡还有其他一些传统戏剧形式,如豫剧、粤剧和越剧等。
每一种戏剧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种特色。
豫剧是我家乡的本土剧种,主要以唱腔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法,用经典的故事情节展现着当地文化的魅力。
粤剧则注重舞蹈和唱腔的演唱,以及精心设计的服装和道具。
越剧则是以优美的唱腔和声腔独具的表演方式著称,讲述了中国南方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
传统戏剧的表演是我家乡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地域文化的载体。
通过这些传统戏剧形式,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戏剧作品不仅在区域内备受欢迎,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观众。
戏剧表演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保持着活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观众能够获得全新的观赏体验。
总的来说,我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与剧种特色丰富多样,每一种戏剧形式都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艺术魅力。
2020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社戏》课后练习题 教师和学生专用(含解析)
第1课社戏一.字词句积累1.下列各组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行辈(xíng)絮叨(xù)船橹(lǔ)蹉跎(cuō)B.怠慢(dài)烙印(lào)家眷(juàn)伛偻(lǒu)C.凫水(fú)旺相(xiāng)屹立(yì)潺潺(chán)D.竹篙(gāo)晌午(shǎng)松懈(xiè)舀水(yǎ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标致频危旁证博引B.取谛沉湎叱咤风云C.娴熟绯红中流砥柱D.峥嵘惬意纭纭众生3.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A.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B.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C.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D.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今春风沙肆虐,再次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边上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再回首我心依旧——回忆儿时看戏的日子(一)
再回首我心依旧——回忆儿时看戏的日子(一)我的家在浙江金华,浙江金华我向来认为是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演出最频繁的地方,确切的说我的故乡在浙江金华浦江岩头,而我的故乡更甚,一年中有一个多月的日子在演戏。
小时候,我便是戏迷,把小时看戏时的所见所闻在这里写出来。
我第一次看戏是什么时候,我也记不得了。
我想我还在我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已经在听戏了(那会不能说是看戏),我父母也喜爱戏曲,演戏在我们那已经是一项常常举行的消遣活动了,前面说过一年中有一个多月有演出,而且是一天两场(分日夜场,日场是下午),这个演出频率我想比无数地方的京剧团的演出还要频繁。
我常常在想我从骨子里就是一个戏迷,我的看戏的历史应当是最长的。
固然,小时候看的剧种并非是京剧,而是婺剧。
婺剧是由徽戏,昆曲,高腔,乱弹,滩黄,时调六种声腔组成的多声腔的剧种。
里面有无数古老的东西,像三跳等等。
记得演出普通是这样的,戏班普通是后子夜到,上午布景,像挂幕布之类的,下午便正式演出了。
演出前按例是《花头台》,我认为这是一支十分柔美的民乐协奏曲。
其音乐表现力比京剧开演前打三通要强的多。
我现在外地,这盒《花头台》的磁带向来带在身边,时常听,《花头台》里面是由笛子,板胡,唢呐协奏,又笛子,板胡,唢呐各领奏一段,有优雅,也有粗犷。
可以说里面有昆,有徽,还有高。
《花头台》演奏完了,普通的老观众就能听出来这个戏班水平怎么样,我那时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后场是半斤”,就是后场前场对半的意思。
然后便是演出了第一出是《蟠桃八仙》,走的昆的路子,情节就是吕洞宾等八仙去王母娘娘那去拜寿的事情,是一个吉利戏,其性质与京剧中的《天官赐福》差不多。
拜寿时每人唱一段曲牌,普通是新水令,水仙子,雁儿落,最后是得胜令。
就是大家图个兴奋,看看其行头新不新。
然后便是三跳,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
再下就是日场的正式演出了,第一出戏绝对是个吉利戏,在京剧中就算是打泡戏了,普通来说是《百寿图》,就是大家所认识的《打金枝》,但在婺剧中是全的,有前面拜寿一场,一大家子人和和谐睦的在一起,多吉利啊!还有几句一大家子人合唱的唱词好似是“汾阳府庆寿诞张灯结彩,华堂上排寿宴饮酒交杯,儿孙们聚满堂喜笑颜开,叙天伦合家欢福寿齐来”几乎是全场人合唱的,我到现在还会唱这一段。
乡戏的主要内容
乡戏的主要内容
乡戏是中国民间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近乡情怀、家国情怀、生活情趣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表现。
乡戏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更是反映人民生活、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近乡情怀方面,乡戏常常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传统的再现,强调了家园的重要性,让人们更加珍惜家乡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这种情感也深刻地体现在家国情怀上,乡戏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热爱,它们传承了多种历史传说和英雄故事,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的事迹,传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敬意。
乡戏还关注并展现了当地的生活情趣。
人们的喜怒哀乐、婚姻、家庭、工作等方面的生活场景常常成为乡戏的表现题材。
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精彩的台词和华丽的服装,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到了舞台上,同时也透露出许多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
在宗教信仰方面,乡戏尤其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神仙、鬼怪等的神秘信仰。
它们传承了古老的神话传说,讲述了妖魔鬼怪、神仙仙女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总之,乡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在中国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童年·老家·唱大戏
童年·老家·唱大戏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老家的古庙会,过会,自然是少不了唱大戏的。
记忆中,唱大戏如一曲童谣,时时萦绕在梦里!唱大戏,要算农村乡风乡俗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了,所以显得很隆重。
电工总要事先把路灯检修一遍,确保唱戏期间夜里的正常照明,以便夜戏散场后,老年人走路更方便些。
大街小巷,被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整个氛围像极了过年。
村委会大院里,支起两口大锅,大队派专人负责服务戏团的吃饭问题,大锅饭美味飘香,总能令一些馋嘴的顽童觅味而至,口涎三尺。
村小学教室是戏团演员们天然的居住地,我们不辞劳苦地将桌椅板凳搬运到戏台上,供演员和乐队们坐。
奉献了教室和桌凳,我们也堂而皇之地打着唱戏的旗号放了长假,可以优哉游哉地玩耍。
机井房外墙上的欢迎标语张贴起来了,剧团的大车开来了。
当时,哪有什么正规戏楼,不过就是村子中央一个还算平整些的露天土台子罢了。
师傅们迅速用钢管搭建起戏台的构架,然后用巨型帆布蒙盖。
春天总是多风的,所以戏台被吹得呼啦啦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戏台前面,按传统总是整齐地排列摆放着十多根长松木,也算是当时的VIP雅座了,专供村里的党员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年轻人只有眼羡的份儿。
不过,雅座的后面就是长短不齐,高低不一的桌椅板凳,总是早早地歪歪扭扭地放在那里,算是占位置!首场戏开始前,老支书照例会发表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台下的群众只盼着好戏快快开始,认真听的根本没有几个,好在时间不长,也就三五分钟的事儿。
讲话内容也没有什么新意,大都是一些对山乡发展的美好展望以及歌颂党的英明领导之类的陈词滥调。
之后便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接下来,大戏便正式开场了。
村里唱大戏,邀请亲朋也是一种礼尚往来的传统礼节。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话,父亲总是徒步下了河坡,踏过古桥,到三五里外的河对岸去,亲自邀请老舅来看戏。
舅老爷也满心欢喜的答应,顺便摆个地摊,做点儿小生意,即看了戏,又挣点小外块,挺好!看戏,是大人的专利,我们小孩子对戏台上那些脸上涂着油彩“咿咿呀呀”唱个不停的生旦净末丑才不感兴趣呢,要么在戏台周围疯跑,要么透过戏台帆布的缝隙偷看化妆间里的演员对镜贴花黄。
故乡的黄梅戏
故乡的黄梅戏作者:周代进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5年第13期离开故乡已有25个年头,可故乡的黄梅戏却是“月亮走,我也走”,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牵动着思乡的心绪。
我的故乡在桐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紧挨着严凤英的家乡,算得上是黄梅戏的源头。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黄梅戏的节拍和韵律,3岁的小孩唱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
白发苍苍的老人,更是黄梅戏的高手,不仅能唱,还能作出有相当难度的表演,并能讲出“男花腔”“女平词”以及如何走好台步等戏曲理论。
记得在家乡种田务农的日子里,村庄上空几乎每时每刻都飘荡着黄梅戏的声音。
白天劳作之时,由于那个时期“公社化”的体制,乡亲们通常是集中在一起干活,一边干活一边就自觉不自觉地哼起了黄梅戏,那七仙女的“看人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段,似乎每个人都感到这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于是唱得深情、唱得悠扬、唱得够味。
在出工、收工的途中,青年们走在空旷的田野中,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你一段我一段,此起彼落;男高音女高音,遥相呼应……一切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将人们劳作的困乏一扫而去。
夏夜纳凉之际,生产队的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带着小凳子和小凉床,来到村外菱荷飘香的塘边,不一会儿便自觉不自觉地唱起了黄梅戏,有独唱,有合唱,还有对唱,纳凉听唱的人,便将手中的芭蕉扇在腿、背上拍打蚊虫的同时,拍打出黄梅戏的节拍和鼓点,以作附和。
父辈们对黄梅戏大师严凤英非常熟悉,每每说起,总是津津有味,如身临其境。
秋冬的夜晚,虽然人们很少聚集到塘边,但黄梅戏的声浪仍在村子的夜空中流淌。
有笛声、二胡声、口琴声、手风琴声,不同的黄梅戏小段,在庄子的上空久久环绕,你辨不清它发自哪一家,哪一户,哪一个方向,一时间形成了世界上仅有的乡村自发的黄梅戏交响曲。
春节前夕,最是故乡黄梅戏的高潮。
生产大队一定会挑选出二三十名戏技出众的农人,经过十几天的排练,一台演唱数小时的大小节目就非常完美了。
新年伊始,则是由各生产小队轮流搭起张灯结彩的露天高台,请大队的“戏班子”来表演节目。
家乡的豫剧的作文
我的童年时代,便是与戏曲紧密相连的。
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喜欢看戏、听戏,常常带我去村口的戏台子前观看。
那时我虽看不太懂,但还是会被演员五颜六色的脸谱所吸引,也会赞叹他们调门极高的好嗓子。
那时候,戏班子会表演各种剧种,有京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但最吸引我的还是一听到就会倍感亲切的豫剧。
这份亲切,便来自河南土地上千古相承的乡音与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传统文化之中的戏曲结下了缘。
那是暑假第一天,奶奶带我到人民公园玩。
一进东门,我们就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我忙问,这是干什么的啊?奶奶告诉我,这是戏迷们在唱戏、听戏。
奶奶问我,你想去听一听吗?对于爱凑热闹的我来说,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我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人群。
直到现在,我还会每周收看《梨园春》节目,享受一出出戏曲,感知其传达的精神与道理,明辨是非,分清对错。
从戏曲里,我看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无畏,也看到穆桂英五十三岁又率三军的担当,还看到《朝阳沟》中所映射出的时代变化……一句句唱词里,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细细雕琢与合辙押韵,更传递出了中华民族的品质与精神。
而现在,许多青少年因戏曲曲调悠长,唱词难懂而不听戏曲,也有一些人觉得豫剧比京剧、淮剧等其他剧种名气小而不愿意听。
但我们仔细想想,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每个地方的戏曲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情,它们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豫剧便承载了这片土地风风雨雨几百年来所凝聚的文化,它以唱腔铿锵大气、生动活泼等著称。
因此,相比其他剧种,豫剧更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这份热情与热烈,不也正是我们河南人身上所具有的吗?我们应该以拥有豫剧感到骄傲,并且积极地传承和发扬豫剧,使之不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黄河在,华夏在,豫剧在,一代代的传承,一世世的瑰宝,最美莫过豫剧!。
作文写淮海戏传承的题目
作文写淮海戏传承的题目
淮海戏,家乡的记忆。
小时候,村口一有戏班子来唱淮海戏,那就是全村的大日子。
那唱腔啊,就像咱们江淮平原的风,一会儿轻柔,一会儿猛烈,总能挠得人心痒痒的。
说实话,现在年轻人对淮海戏的兴趣确实不如以前了。
他们更喜欢那些流行歌曲和电影。
但咱老一辈的,可是把淮海戏当宝贝一样看待。
那些唱戏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是咱们家乡的骄傲啊!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也有些年轻人开始尝试把淮海戏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搞出了些新花样。
比如用流行音乐的方式唱淮海戏的旋律,或者在戏里加入些现代舞蹈元素。
这样一来,淮海戏就有了新的生命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了解和喜欢。
淮海戏不只是个戏,它更是咱们江淮平原的文化符号。
每一段唱腔、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希望它能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咱们家乡永远的记忆。
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
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家乡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几百年来,传统戏剧表演一直是我家乡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戏剧表演通过精彩的演出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将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给了后代。
一、戏曲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在介绍我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戏曲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起初,戏曲表演是在宫廷中进行的,而后逐渐普及到百姓中间。
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戏曲,如历史故事的京剧,爱情故事的黄梅戏等。
二、我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我家乡的传统戏剧表演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主要以地方戏为主。
地方戏是指根植于地方风土人情的戏曲剧种,这些戏剧表演通常以民间故事和传统评话为素材,结合当地方言和民俗风情进行演绎。
我家乡最有影响力的戏剧表演是本地的豫剧,它起源于湖北地区,在我家乡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豫剧以其激烈的唱腔、独特的音乐节奏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表演中的演员需要通过做功、唱念做打等多种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听享受。
三、戏剧表演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戏剧表演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在我家乡,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都非常重视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
他们组织演出和比赛,培养年轻演员,鼓励人们学习和传承传统戏曲的精神和技艺。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戏剧表演也逐渐与时俱进。
舞台效果的改善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戏剧表演增添了新的元素。
观众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剧场中欣赏到高品质的音效和灯光效果,使得传统戏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传统戏剧表演的意义与影响传统戏剧表演对于我家乡的人们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戏剧表演,人们可以了解和体验到我们的历史文化,增进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认同。
其次,戏剧表演对于培养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青少年通过参与戏剧表演,学习和锻炼了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老骨戏作文
老骨戏作文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上,有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被大家称作“老骨戏”。
这可不是那种在大剧院里正儿八经演出的剧目,而是充满了乡土气息,深深扎根在乡亲们心里的民间艺术。
说起这老骨戏,那得先讲讲戏班子里的那些人。
他们可不是什么专业的演员,平日里都是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或者是街头巷尾做小买卖的生意人。
可一到了要演出的时候,他们就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去。
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去看老骨戏的排练。
那是一个旧仓库改造的排练场地,四处堆满了杂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味道。
演员们就在这简陋的环境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
其中有个大叔,演的是个老生,他脸上的皱纹就像一道道沟壑,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手里拿着一把折扇,嘴里念念有词。
可老是忘词,一忘词就急得直跺脚,嘴里嘟囔着:“这破记性,关键时候掉链子!”旁边的人就哈哈大笑,有人打趣说:“老李,你这要是上台了还这样,咱这戏可就砸喽!”老李也不生气,嘿嘿一笑:“放心,真上台了,准保没问题!”还有个大妈,演的是个泼辣的旦角。
她的嗓门那叫一个高,一开口能震得你耳朵嗡嗡响。
排练的时候,她和另一个演员因为一个动作起了争执。
大妈双手叉腰,瞪着眼睛说:“我觉得就得这么演,才有气势!”另一个演员也不甘示弱:“你这太夸张了,不符合人物性格!”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导演出来打圆场,这才平息了这场“战争”。
到了正式演出的那天,十里八村的人都赶来了。
临时搭建的舞台前挤满了人,有坐着小板凳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还有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人群中穿梭。
舞台上挂着几盏大红灯笼,把整个场地照得红彤彤的。
戏开场了,演员们粉墨登场。
那老生一亮相,台下就响起了一片叫好声。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十分到位,仿佛他真的就是那个历经沧桑的古人。
那旦角也不含糊,一开口就把台下的人给震住了,那声音又尖又亮,把人物的泼辣劲儿演得活灵活现。
我站在人群中,看得入了迷。
身边的一个老爷爷跟着哼唱起来,还不时地摇头晃脑,一脸陶醉。
《田野的乡村戏剧》
《田野的乡村戏剧》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场发生在田野间的乡村戏剧,那场面,那氛围,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村里突然传来消息,说是要在村头的那片大田野里搭台唱戏。
这可把我们这群孩子高兴坏了,一个个撒欢似的往田野里跑。
到了那儿,好家伙,台上的人正忙着布置呢。
红红绿绿的幕布,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道具,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大人们也陆陆续续来了,有的手里还拿着小板凳。
戏还没开始,我们就在田野里疯跑着,你追我赶,嘻嘻哈哈。
这时候,隔壁的王奶奶来了,她扯着嗓子喊:“你们这些皮猴子,小心别摔着!”我们哪听得进去呀,继续疯闹。
终于,戏开场了。
台上的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咿咿呀呀地唱着。
我也听不懂唱的是啥,就觉得热闹。
我扭头看看旁边的李大爷,他眯着眼,嘴里跟着哼着,那陶醉的样子,可有意思了。
这时候,我前面的张婶跟旁边的刘嫂说:“这戏唱得真不错,比上次来的班子强多了。
”刘嫂点点头:“是呀,你看那扮相,多俊呐!”
我呢,看了一会儿就坐不住了,又跑去找小伙伴玩。
我们在田野里捉蚂蚱,比赛谁捉得多。
正玩得起劲,我妈喊我:“别疯跑了,好好看戏!”我嘴上应着,脚可没停。
这场乡村戏剧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山,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如今,回想起来,那片田野里的欢声笑语,那热闹的乡村戏剧,都成了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也许,这就是乡村独有的魅力吧,简单却充满了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深处的乡戏
婺剧,作为乡土文化的戏曲,不会因为生存困境而消失,总会用她那草昧的气息行走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伴随着一批忠实的婺剧戏迷的拥护,随行着、传承着……对于童年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淡化了一些。
可每当行走在某处,闻到那熟悉的锣鼓声时,总会循声而去,去寻找一直陪我长大,深藏在记忆深处的乡戏――婺剧。
看到那齐刷刷趴在戏台子前的小不点儿,就怀念自己小时候穿着开裆裤在台上台下疯玩的样子。
乡野百姓是剧团的忠实粉丝姨婆的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姨,比我年长许多。
当她开始显现出少女风韵的时候,姨婆就将她送到村里组建的婺剧团。
姨婆说,唱戏也是一门手艺,可以养家。
那时候的剧团大多由二三十个人组成,或赶场于庙会,或给有钱的人家贺寿,或给有钱村落添喜。
每到一处,总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村里请剧团演出,大多是为了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或是给节日增添一些喜庆。
村干部早早选好演出场地,地点大多选在有戏台子的祠堂或者空旷的操场。
男女老少阿婆阿公,饭后早早就带着凳子或椅子去占位置,期待那遮掩的幕布早些被掀起,早些听到那唢呐二胡的声音。
戏台子前,总是被小不点儿们挤得水泄不通。
其实,戏就是那么几出,什么《百寿图贺寿》《牡丹对课》,《花头台》,年年重复着演,但是老百姓却似
乎不在乎。
或许他们就是为了感受唱戏的那种氛围,享受自由自在的舒适,在前台占不到位置的人就跑到后台去与演员们聊天,或者去偷看演员化妆换衣,看他们熟练地在脸上涂抹油彩,脱胎换骨出落成一个个绝色佳人或英俊小生。
那时候,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剧团演员的“粉丝”。
在老百姓看来,演员虽然是农业户籍,但吃的是公家饭,不用起早摸黑,不用刨黄土看天吃饭,并且个个模样俊俏,身怀技艺,能唱会武,就如我表姐,才几年工夫便已是剧团的台柱子,一身才艺,早早就有人上门提亲。
慈得我外婆常说,等我再长大些也送我去剧团当演员。
如今,曾梦想成为一名台柱子的我,不再是那位穿着开裆裤台上台下乱窜的小不点儿,而是已为人妻母。
儿时的记忆只能是一道暖暖的回忆,在心灵深处,不时地给我添加一抹色彩。
一路唱尽古今悲欢
随着生活的富裕,在人们的期盼中,曾经了无声息,近乎解散的剧团,又被一些对婺剧执着的人筹备起来,浙渐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但凡遇到庙会,贺寿,家族祭祖或者农村改建完工,在一些村子的祠堂里、操场上,总会看到由遮雨布,钢管和木板混搭而成的戏台子。
在宽敞的遮雨布里
面,整齐地摆放着长条木凳子。
若是在冬天,凳子上还扎着海绵。
一到开场就坐满了前来看戏的人,其实细细观察,总有些人是看不明白这些戏的,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感受乡戏的快乐。
当他们置身或高亢低昂或低回委婉的咿呀声中,随着节奏也哼唧小许,走了腔调也无妨,既然是乡土文化,需要的就是自在和随意。
婺剧班社,每逢迎神赛会,敲锣打鼓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后来发展成为化装上台演出。
风里来雨里去,四处漂泊谋生。
尽管维持生计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但与周边富裕的环境相比,却有囊中羞涩的窘境,他们一路走来,一路唱尽古今悲欢离合。
穿上戏服,在陈旧的祠堂里或简陋的戏台子上,跟随着乡村乐手合成的节拍,扯开嗓子。
不管是寒风还是酷暑,丝毫不影响他们唱戏的热情。
若能换来一阵掌声,他们也就有了一份满足和宽慰。
乡戏中的乡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婺剧因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文化,以及通俗浅白的唱词,鲜明强烈的节奏,深受百姓拥护和喜爱。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百姓,目不识丁者也能哼唧一段。
因为有了戏曲,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因为有了戏曲,生活里增添了许多情谊。
逢会过节若遇自家村子里唱戏,必定要呼
朋唤友,邀请他们前来看戏。
谁家摆的酒宴最多,谁家的亲朋来得最多,总会成为整个村子里谈论的话题。
每逢演戏,还不时涌进赶戏场摆摊的小贩,三轮车上摆放着各种小吃,引得孩子们拿着大把的硬币前来光顾。
在一片人声鼎沸中,平日寂静的村落热闹至极。
当台上鼓声响起,嘈杂的声音便会自觉地渐渐小去,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舞台上。
一场大戏结束,总会让乡亲们兴奋几天几夜。
为了过一把戏瘾,无论刮风下雨,冰霜雪冻,乡亲们看戏的热情总是那么高昂。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戏曲和乡亲之间有着一种道不明理不清的关系。
在戏曲里,他们熟知了人情冷暖、才子佳人悲欢离合、伦理纲常,戏台上的演绎成为乡亲们生活的学堂,总能得到慰藉或者指教。
随着新兴文化产物的繁杂,虽然仍保留着庙会唱戏的风俗,依然还能在戏台子前看到年轻戏迷的影子,但与庞大的中老年戏迷相比,年轻一代喜欢戏曲的人越来越少。
浓厚的乡土气息正逐渐地变淡。
每次去戏场子看戏,看着戏台子前面老大爷老大妈端着碗,挥着扇子,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他们的那份安详与知足,以及真实可爱的表情,总吸引着我按下快门。
若干年后,总会让人回忆起曾经的美好。
婺剧,作为乡土文化的戏曲,不会因为生存困境而消失,总会用她那草昧的气息行走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伴随着一批忠实的婺剧戏迷的拥护,随行着传承着……
婺剧,属于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
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殛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台班。
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枢纽,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
至今活跃着越剧,绍剧,昆剧、黄梅戏和京剧。
但上演最多的戏种还是婺剧。
婺剧有着十五行的角色。
分者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粱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
婺剧属于草根文化,没有如离档戏曲那般的固定剧院,固定时间演出,每年的农历六月和七月,剧团将集中全体演员在其一村落租个足够容纳演员和剧团行头的房子,多为村里所有的祠堂里“排戏”。
剧团的组织者,就是剧团的承包者,多为由演员出身,得拿着属于本剧团特色的节目单子(剧团一般都擅长出演历史剧
或者情节剧目为多)开始外出,通过专门写戏的人,(写戏,为一种职业,多为原先做戏的演员,因找到门路或者年纪大者从事)与需要婺剧演出的村落的顿头人或者需要庆祝添喜
的某树落的村名,签好台约,定下进村子演出的时间和场所
以及每台戏衰演几场,戏目和酬金。
若是有着扎实演出功力和良好口碑的剧团,一般两个月的写戏,总能得到一年的演出订单。
农历八月初一,剧团开始正式演出。
每台戏开始演出之前,台下得先由村里长辈或者领头人进行神灵的供奉,邀请神灵同贺,鞭炮乐队齐赛,台上同时开演《排八仙》,《魁星点状元》,《金面送金元宝》给村民,表达一种对老百姓祝福之意。
每台戏结束之后,得由“关老爷”扫台,驱赶鬼神,保佑村民平安之意。
因属于乡村文化,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随着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戏迷越发的增多,通过网络成立了婺剧论坛或者QQ 群,给喜欢婺剧的朋友一个了解和参与的平台。
戏迷们通过网络或者手机联系后,总能找到演出村落的地址,交通的快捷,每个村子里都能有到达的班车,戏台边品种丰富的当地小吃总能让你吃得酣畅。
若有戏迷在演出结束后还意犹未尽,热情的演员们也会招待他们一同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