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的作者是谁

合集下载

《过秦论》

《过秦论》
走近作者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 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 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 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 与政事,颇受器重。后因提议 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 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 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 “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 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 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 称“屈贾”。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在这时
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
这类人 这类人 替 出谋划策
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
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这类人 统率 军队
【译文】:在这时,六国的贤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 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 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 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文解释】
被贬职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客的悲伤却 是长久的。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中只看见夕 阳西斜。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明君但刻薄寡恩,湘水 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道?寂寥的江山中树叶纷纷落 下,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到这遥远的地方来?
崛起(1) 兴 一、兴亡过程 (1-4) 发展(2)
极盛(3)
《过秦论》
内容结构
亡(4)
二、分析原因(5)
2.理清全文思路: (叙事) (议论)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过秦论知识点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教案解题:《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全文通过反复的对比映衬,从中引出结论,逻辑缜密,说服力强,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给予“西汉鸿文”的美誉。

结构分析:1.请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

参考: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第二部分: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解析: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部分:(1~4)写秦朝兴亡的过程。

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5)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2.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叙述秦国五位国君的事迹的?参考:作者记叙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的历史事迹,其间长达90年,作者将这90年间的历史叙述得详略得当、顺序合理。

解析: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国。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

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图文

《过秦论》 图文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 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 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 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 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 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 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 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贾谊祠
历史回顾总结
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鼎足而立。)
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
4.陈胜起义,秦朝二世而亡。为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文时代背景介绍1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 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 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 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 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 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二、重点虚词
崤函之固
雍州之地

四海之意
构 组
并吞八荒之心 词
守战之具


西河之外
商君佐之
代词,指代秦孝公
以窥周室 表目的关系,来

古诗过秦论翻译赏析

古诗过秦论翻译赏析

古诗过秦论翻译赏析《过秦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贾谊。

其古诗全文如下:【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Org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高中语文《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汇总《过秦论》是西汉初期的政论家贾谊的作品,高中学生在语文课上需要掌握哪些相关文言知识点呢?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过秦论》文言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过秦论》文言知识点一、实词1、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合纵)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通“又”)威震四海(通震,震慑)始皇既没(通殁,死)2、古今异义(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②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③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④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⑤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⑥形容词作动词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⑧形容词作动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4、一词多义(1)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规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4)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5)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6)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高中语文《过秦论》原文作者:贾谊【两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读书心得(优质18篇)

过秦论读书心得(优质18篇)

过秦论读书心得(优质18篇)过秦论阅读心得体会作为一篇经典的辞章,唐代韩愈的《过秦论》在当时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人性、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过秦论》更是一篇重要的阅读材料,对我们理解古代思想、认识人生哲理、提高文学修养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自己对“过秦论”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阐述文章背景和主要内容。

《过秦论》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当时韩愈曾进入宰相李德裕幕府担任讲官,受其启发,写下了这篇文学作品。

文章主要讨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如焚书坑儒、铸鼎钩肘等。

通过分析这些改革,韩愈深入探讨了人性、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段,阐释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文如其人”,这是《过秦论》中表述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经典语句。

在韩愈看来,文化是一种国家的软实力,而政治则是一种硬实力。

一个国家要确立持久的统一,并维持社会秩序,光靠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

文化则能传承和弘扬一种价值观念,让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保持共识。

在全民皆兵、人人田地的秦始皇时代,焚书坑儒等暴行扭曲了文化价值,使社会失去了人文精神,因而不久便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第三段,探讨人性与追求的关系。

《过秦论》在探讨人性问题时,强调人类的本性追求的是什么,人应该追求什么,而不是追求权利与利益。

人生的意义并非在于权利与财富成功,而在于如何积累人生的财富,即“格物致知”,例如品德、知识、友谊和家庭的幸福。

韩愈指出,追求权位、财富、利益等表面东西只是虚妄,只有追求悟性与道德的东西才能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第四段,探讨人之于势的无奈与不同的取舍。

“苟能寄其才于道,则无秦宋之死,而有周公之孝”,韩愈以周公为例,说明在熙盛和清明两个时代,他都表现出了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这种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一些人必须为了道德而放弃某些更为重要的利益,这是人在势力面前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事的权衡与取舍的复杂性。

过秦论读后感

过秦论读后感

过秦论读后感《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学作品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达而著称于世。

读完《过秦论》,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过秦论》以秦朝的兴衰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作品中对秦朝的兴起和灭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秦朝的暴政和统治方式,以及秦始皇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手段。

通过对秦朝的兴亡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对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性的弱点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和见解。

在《过秦论》中,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他不仅对秦始皇等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描绘,而且对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秦朝的历史和人物。

除了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作者在《过秦论》中还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通过对秦朝的兴衰进行全面的剖析,揭示了秦朝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矛盾,对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过秦论》中,作者对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和见解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他通过对秦朝的兴衰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和见解,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历史的发展规律,使读者对中国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过秦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优美文学表达的历史文学作品,它以其宏大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达而著称于世。

通过对秦朝的兴衰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和见解,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历史的发展规律,使读者对中国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过秦论》,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过秦论

过秦论
【 贾生 作者: 唐·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三年,作《鵩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贾谊的三篇过秦论 《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过秦论》完整版

《过秦论》完整版
译文: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 《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又何必 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解析: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哀伤 而死不值得,并感到很惋惜。
写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 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 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 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朗读正音
崤函xiáo 雍州yōnɡ 膏腴yú
缔交dì 陈轸zhěn 召滑shào
乐毅yuè 孙膑bìn 倪良ní
亡矢shǐ 遗镞zú
鞭笞chī
蒙恬t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
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参与政事,颇受器重。后因提议改
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
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
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
“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
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
傅,贾长沙。
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 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为人很 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 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 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 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 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 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 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 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 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

过秦论

过秦论

贾谊过秦论导入新课解释文题作者简介背景简介疏通文意课文分析扩展迁移课后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导入新课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导入新课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解释文题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解释文题《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被文帝赏识,主张改革,因遭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拜为梁怀王太傅。

贾谊又多次上疏,提出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感到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一年有余,抑郁而终。

贾谊所著的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背景简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国力逐渐强大,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秦统一天下后,人民希望得到休养生息,过和平宁静的生活。

但是,秦始皇为了保持其政权,为了过骄奢淫逸的生活,不仅严刑苛法,焚书坑儒,而且行封禅大典,造阿房宫。

上面为穷奢极欲而横征暴敛,下面因戍役无期而民不聊生,终于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葬送了秦王朝。

背景简介汉文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

《过秦论》原文、注释、翻译

《过秦论》原文、注释、翻译

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有“西汉鸿文”之称,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创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文章主旨:《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

《过秦论》(含逐字逐句翻译)

《过秦论》(含逐字逐句翻译)

《过秦论》(含逐字逐句翻译)《过秦论》作者:________刘向前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一篇重要的文献作品,作者为刘向,书中详细阐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应对之策。

本文将对《过秦论》进行逐字逐句翻译,并在文末附上相关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

第一章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国家由与时俱进转变为封建专制。

一方面,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如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县等。

另一方面,秦朝实行严苛的法律和高压政策,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第二章秦朝采取的军事战略也引起了国家困境。

秦国以强盛的军队统一六国,但其军事思想和战略不灵活,造成了国家内外的问题。

此外,秦朝还过度重视军事力量,忽视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第三章秦朝实行的法律制度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它过分追求严厉刑罚,忽视了法治原则。

刑罚过度残酷,致使社会秩序混乱,人民负重前行。

第四章思想深处的旧时代观念也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深植人心,社会固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第五章在罢黜百家之后,秦朝对于文化思想的重视程度降低。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受到了限制,对当时的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六章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带来了国土的扩张和财富的积累。

然而,财富的过度集中导致社会贫富悬殊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结论通过《过秦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秦朝在统一六国后,虽然一度强盛,但其政治、军事、法律、思想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的不满。

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附件1.《过秦论》原文2.《过秦论》中译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央集权:________指国家政权力量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权力相对较低。

2.分封制度:________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中央将国家的部分土地授予王公贵族,以维护中央统治。

3.郡县:________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单位,郡辖若干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单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 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 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 松的政策。
“论”与“赋”体:
论:古代一种论断事理的文体,包括论政,论史。 史论:以古为鉴,可以知兴亡。 赋:表现手法与文体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基本特征:铺排、渲染、文采、韵节、气势。如《 阿房宫赋》
政通 外连衡而斗诸侯……等的优势。
成果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 地利、人和、雄心、政通、成果等 的优势。
问题探讨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 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 “ 天 下 ” 的 意 思 。 那 么 , 我 们 把 课 文 中 “ 有 …… 之 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 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 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 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 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 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
写作背景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 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 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 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 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 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 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 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已经 通“殁”死 继承 已有的基业 沿袭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过秦论总结归纳

过秦论总结归纳

过秦论总结归纳过秦论,也称《楚辞》中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屈原表达忧国忧民、抒发思乡之情的杰作,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本文将对《过秦论》进行总结归纳,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一作品奠定基础。

《过秦论》是屈原在流亡途中写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秦国君主秦庄襄王的忠告和诚挚之情。

在文章中,屈原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结合当时社会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屈原在《过秦论》中表达了对秦国君主的忧虑。

他指出秦庄襄王对待百姓的态度过于残忍,缺乏仁爱之心。

屈原通过历史事件的对比,警示秦庄襄王应该慎重行事,关注民生,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这一观点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论证。

其次,屈原在《过秦论》中对当时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表面富裕的秦国实际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如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是秦国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必须加以解决,才能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屈原表达了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追求。

此外,《过秦论》还展现了屈原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屈原在流亡途中,对故土的思念溢于言表。

他描绘了大好河山和繁荣富庶的景象,表达了对故国的美好向往。

通过对故土的描写,屈原强调了爱国之情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过秦论》是屈原在流亡途中创作的一篇杰作,它既是对秦庄襄王的忠告,也是对社会弊端的揭示,更是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的表达。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屈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此探讨了政治、社会和民族精神等重要议题。

《过秦论》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展现了屈原丰富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对后来的文人士大有启发和借鉴之处。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一作品,深入研究其中的哲理和价值,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化。

过秦论一文的体裁

过秦论一文的体裁

过秦论一文的体裁《过秦论》是一篇历史性的文章,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散文的开山之作。

它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是西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兼思想家韩非子。

作为一篇政治哲学的著作,韩非子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和理论,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过秦论》主要是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作者通过回顾过去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特别是秦国崛起的原因和方式,展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同时,韩非子也强调了士人的责任和自我修炼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适应不同的政治环境,灵活应对,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是一篇典型的政论文,强调作者对政治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和评估。

《过秦论》的体裁是散文。

韩非子运用了许多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文章的开头就很有震撼力,通过描绘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剑拔弩张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他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句话既是对秦国政治斗争的准确描述,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散文是一种自由发挥的文体,与古代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没有严格的结构和规定。

这使得韩非子能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他通过对秦国的分析,归纳出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如智谋、谋略、统一意志、用人之道等等。

他的观点结合了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的生动描写,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散文还具有语言优美的特点。

韩非子在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和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他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言辞的力量和独特魅力。

总结来说,《过秦论》是一篇政治思想的论文,通过对政治斗争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论断和结论。

它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强调作者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优美的特点,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过秦论

过秦论

赏析评点:
第一段: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兴) 第二段:写秦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强) 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全国(盛) 第四段: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亡) 第五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写法举要:
1、笔墨纵横,善于蓄势 2、渲染衬托,对比论述 3、同义叠句,骈散结合


过 秦 论
作者作品:贾谊,西汉洛阳人,
政治家、文学家,时称贾生。鲁迅 称其为“西汉鸿文”。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所 学为上篇。《过秦论》以总结秦亡 的历史经验为主旨,是政论文中史 论体的开山之作。
学习引导:学习本文,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点
掌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学习本文 运用的史实对比论证的方法,并掌 握重要的实词、通假字的用法和词 类活用的语法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的作者是谁过秦论作者:贾谊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新庄)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抑郁而亡。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汉书·贾谊传》:贾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廉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至夜半,文帝前席。

即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

少年有为,破格提拔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

少年时,就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

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

他又喜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

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后为汉朝廷尉),是原来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

吴公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

吴公是李斯的学生,也是很有学问的,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

这时,贾谊为了勉励大家学习,传授《春秋左氏传》。

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十分安定,被评定为天下第一。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吕雉死,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杀诸吕,迎立高帝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第二年,即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吴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

吴公没有忘记他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说:“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

”汉文帝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

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

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当时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

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议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讲不出什么来,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

其他的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

这使汉文帝非常高兴,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这是比博士更为高级的议论政事的官员)。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进行改革。

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的。

他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败俗,废弃礼义,应该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

他建议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改变官名等等。

改正朔,就是改变秦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的服色应该尚黄。

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但是对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是采纳的。

如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

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

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在当时,贾谊还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许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汉文帝都采纳了。

但这些法令和措施的实行,还是有阻力的。

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实行起来就很困难,很多功臣不愿离开京师。

当时丞相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

由于这个建议是贾谊提出的,这就难免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

权贵毁谤,被贬长沙贾谊初到中央政权,短短的时间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谓是一帆风顺,少年得志。

汉文帝看到贾谊是一个很有见识、年轻有为的人,对他十分赏识。

于是,就提出让贾谊担任更高的公卿职位,委以重任,并把这个意思交给大臣们讨论。

哪曾想到,这样一来;却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来自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

周勃原是以织苇薄贾谊半身像[1]为生的小手工业者(还兼作吹鼓手),灌婴原是贩布的小商人,他们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

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们又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钝椎少文”出名。

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

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

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

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

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

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

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

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

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

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

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内外夹攻,使贾谊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连在西汉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

其结果,是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

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

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

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

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

他想到,绛、灌这些大臣们攻击他,还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毕竟是功臣宿将,为汉王朝出过大力;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邓通这样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为文帝听信了这样的佞悻的谗言而遭贬,贾谊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怨气。

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

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他写道:多么不幸啊,遭逢时世不祥。

鸾鸟凤凰躲藏奔窜啊,恶鸟高空翱翔。

小人显贵啊,谗谀之徒得志猖狂。

贤良正直之士处逆境啊,是非颠倒反常。

过去有人诬伯夷贪赃啊,反说盗跖廉洁善良;还把利剑当作钝剑啊,却夸铅刀有锋芒!多么不得意啊,先生无故受中伤。

国人不理解自己啊,向谁诉说衷肠?凤凰飘然而飞去啊。

远离浊世而深藏。

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

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

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

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给了极大的关注,遇有机会,就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就在贾谊被贬到长沙的同一年(文帝三年,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

绛县地属河东郡。

绛侯周勃怕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常常披甲带着亲兵持兵器出迎。

第二年,有人就因此而诬告周勃想谋反。

文帝一时糊涂,就把这个案子批给廷尉来办。

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吏的凌辱。

后来,因为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周勃辩护,才得到赦免。

贾谊在长沙得知此事,为周勃愤愤不平,就给文帝上疏,说了一番君主应该以廉耻礼义对待大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文帝提出了批评。

文帝也很后悔,感到贾谊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而不逮捕入狱受刑罚。

当时,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铸钱,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又有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吴钱也遍布天下。

这样,币制就混乱了。

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

但邓通是文帝的宠臣,铜山又是文帝赐给他并允许他铸钱的,文帝怎会禁止呢?而吴王刘濞远在东方,天高皇帝远,又禁止不了。

因此,贾谊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是不可能被采纳的,只不过增加了邓通对他的忌恨而已。

贾谊在长沙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鵩鸟飞进了他的住房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