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地理新导学大一轮人教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人教版江苏专用讲义: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人教版江苏专用讲义: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含解析

第9讲 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考点一 气候的分布和影响因素(1)图中体现出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因素和洋流。

(2)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极地气候。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4)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大洋西岸。

(5)由图可以看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缘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比大陆东岸高,主要是因为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

气候的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差异,形成了热带、温带、寒带三个热量带。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位置通常距海近,降水多,气温年较差小。

①大陆东岸: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

(4)地形地势①山地因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所以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区的形态。

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南北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①暖流:增温增湿,影响较大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影响较大的是大陆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考向一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候的分布1.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5个城市中()A.有4个城市受季风的影响明显B.有4个城市受台风(飓风)影响C.巴黎和洛杉矶冬季降水的成因相同D.有3个城市属于温带气候答案 C解析巴黎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香港、东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洛杉矶是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的地中海气候,奥兰多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讲义 湘教版必修1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讲义 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指包围地球的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2.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1.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分层(1)氧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气体组成。

( ) (2)臭氧层因强烈吸收红外线而对地表生物有保护作用。

( ) (3)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特征相似。

( ) (4)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的存在影响人类的无线电通信。

( )(5)能够见到各种天气变化现象的大气分层是(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D .臭氧层提示:(1)×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 臭氧层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 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是相反的。

(4)√ 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影响无线电通信。

(5)A [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贝巴的博莱国际机场起飞,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飞机起飞后6分钟坠毁,机组人员及乘客157人全部遇难。

材料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问题1 (区域认知)空难多数发生在飞行的哪一阶段?提示:空难多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对流层中,对流层大气对流旺盛,天气多变。

问题2 (区域认知)图中的平流层为什么适合航空飞行?提示: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飞行时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少水汽和尘埃,天气晴朗少变,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问题 3 (区域认知)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提示: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高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高度小。

问题4 (综合思维)在高层大气中,部分地区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可飞行器却不会被烧毁,为什么?提示:高空大气中空气稀薄,航天飞行器从中吸收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

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7讲 气压带和风带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7讲 气压带和风带 新人教版必修1

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为北半
球夏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2.该月份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甲地盛行西南风 C.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D.乙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解析 甲地为南半球信风带,盛行东南风;乙地此时受北半球副热带高 气压带影响,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国西南等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
气候
风气候
有利影响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不利影响
雨热同期
低温、旱涝等灾害
旱涝灾害
关联图说明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示意图说明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 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越过 赤道左偏而形成。
解析 答案
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对天气的影响 3.右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 答下题。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 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答案 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 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 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解析 答案
右 图 中 ①②③④ 分 别 为 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 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7. 如 果 图 示 地 区 都 位 于 大 陆 西 岸 , 那 么 ①②③④ 图 中 都 有 可 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2020版地理新导学大一轮鲁教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三册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5讲含解析

2020版地理新导学大一轮鲁教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三册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5讲含解析

第25讲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②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①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可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②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2.区域的类型3.区域的特征方法技巧 区域特征分析 (1)(2)(3)(4)(5)思维建模 区域特征的答题模板 (1)自然要素属于××气候;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季节变(2)人文要素考向一 区域的特点与特征判断(2017·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 1.C 2.D 3.D解析第1题,淮河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

第2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

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docx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docx

第三章_地球上的大气网络构建核心点拨结合单元知识网络,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一个关键: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源源泉,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两个核心:天气和气候。

三个表现: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不同尺度表现。

一个变化:全球气候变化。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能力1.进行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典例展示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下图1为“美国五大湖区等积雪厚度线示意图”(1971~2000年),图2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因大湖效应而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2)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B.冷锋C.气旋D.反气旋思维过程标准答案(1)D (2)B方法总结地理命题主要是通过具体区域或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因此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之后,迅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所学知识与所解答问题间的知识迁移至关重要。

2.建立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模版典例展示(2013·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2)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思维过程标准答案(1)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方法总结建立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模板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答题准确性的需要。

具体可通过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是区域建模: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一般都以不同尺度的区域为载体,为此我们可将该区域内相关地理考点知识聚合到一起,以区域为单元去理解、分析、探讨这些知识。

二是思路建模:即按照学科主干问题,进行分析思路的归纳,总结出一般的答题思路,称之为答题“模板”,建立起这些模板,便于随时调用,也有利于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件湘教版必修1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件湘教版必修1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主要成分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 (1)二氧化碳: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 时释放热能→射向地面的热量→保温作用。
(2)臭氧和氧原子。 ①高层大气中的O→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大 气电离→形成电离层。 ②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的同 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 外线伤害。
⑤大气中的尘埃物质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 度。 ( √ )
【激疑】大气成分是固定不变的吗? 提示:不是。从地质作用看,原始大气成分和现代大气 成分不同;从当前来看,不同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变 化,会导致大气成分的变化;现代生产、生活大量的废 气排放,有害气体增加,加剧大气环境的污染。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的_温__度__、密度和_运__动__状__况__,大气自下而上可 划分为_对__流__层、_平__流__层和_高__层__大气。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地理位置的判断要依据经纬网判断,根据图中的经 纬度可以看出是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 (2)依据大气组成成分臭氧对生物的作用分析回答。
成分
作用
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_紫__外__线__,臭氧对地球生物起 保护作用
(2)水汽:发生_固__、__液__、__气__三态的转化,产生云、雨、 雾、雪等天气现象; (3)杂质:作为_凝__结__核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大气圈中最多的成分是氧。 ( × ) ②大气圈中各种成分均匀分布。 ( × ) ③臭氧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 ( × ) ④空气中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形成降水。 ( × )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人教版江苏专用讲义: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5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人教版江苏专用讲义: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5讲含解析

第5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 点 近日点 1月初 较快 B 点远日点7月初较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方法技巧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时间判断(1)看日地距离:参照近日点和远日点来判断时间。

如图中C在近日点附近。

(2)看地轴倾向:地轴北段“右倾右冬、左倾左冬”,即若地轴北段朝上且向右倾斜,则地球公转至右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冬季,如C位置;公转到左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夏季。

左倾相反。

(3)看直射点位置:将AC两处地心与太阳连线示意直射光线,若直射点在赤道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如图A;若在赤道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如图C。

考向一结合二十四节气考查公转特征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A.15°B.105°C.195°D.285°答案 C解析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恒星年,全年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地球绕行约15°。

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春分日至寒露日为13个节气,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

考向二以新情境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第2题。

2.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D解析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读下图,回忆下列问题。

2020版地理新导学大一轮鲁教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含解析

2020版地理新导学大一轮鲁教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含解析

第7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①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②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2)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温馨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

考向以某些物质的来源或迁移顺序考查地球圈层的结构及特点1.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答案 D解析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 A解析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气圈中迁移,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进入岩石圈。

考点二岩石圈物质循环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综合思维沉积岩的特征:①有层理构造;②可能含有化石。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读下面“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布的一般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 温降低约0.6℃。 (2)图a~e中,具有明显逆温表现的是b、c、d。 (3)一天中逆温现象具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如果将上面五图,按照无逆温 到逆温生成、发展直至消失进行排列,那么正确的顺序是a—b—c—d—e。 (4)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和e。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考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地图形突破之二 等压线图 课时作业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 程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 氧 二氧 化碳
命题探究
结合过程性数据或结果性数据考查大 气热力原理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
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
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
日变化的曲线是
增多
作用增强
(2)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温室大棚阻挡部分地 面辐射逸出,将热量保留在温室内。 (3)深秋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原理:烟雾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 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拓展 延伸
用大气受热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 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人教版江苏专用讲义: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人教版江苏专用讲义: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含解析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和逆温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吸收;d.大气逆辐射。

(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的a。

②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图中的b-c。

③大气截留绝大部分地面放出的热量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即图中的d。

补充点拨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气的热力作用如下:作用对象热力作用原理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太阳辐射地面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2.大气保温作用实例(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温室大棚阻挡部分地面辐射逸出,将热量保留在温室内。

(3)深秋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原理:烟雾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拓展延伸用大气受热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读下面“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布的一般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2)图a~e中,具有明显逆温表现的是b、c、d。

(3)一天中逆温现象具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如果将上面五图,按照无逆温到逆温生成、发展直至消失进行排列,那么正确的顺序是a—b—c—d—e。

(4)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和e。

考向一结合过程性数据或结果性数据考查大气热力原理(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版地理导学大一轮鲁教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3讲

版地理导学大一轮鲁教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3讲
考点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作业
世界洋流的分布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容易形成大渔场
北海渔场 寒暖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
北海道渔场 寒暖流交汇
秘鲁渔场 上升流影响
顺流航行可加快速度
寒暖流交汇处常有海 雾和浮冰
气候 生物 航运 污染
气候 生物 航运 污染
利:污染物稀释 弊:扩大污染面积
渔场的分布和洋流的关系
世界多数渔场分布在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 上升流海区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下午10时2 分11秒下午10时2分22:02:1121.11.17
暖流与寒流
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不一定。 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
1
判断半球
2
判断流向
3
判断性质
B.使沿岸地区自然带向低纬延伸 C.该海区可能形成较大渔场 D.洋流强弱与东南信风有关
解析 洋流流向与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相同,则图中洋流自南向北流;结合位置可 知,该洋流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是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故选A。据以上分析,该洋流位于南半球,其成因与秘鲁寒流相同,是离岸风作用下 形成的上升流,其强弱与东南信风有关,可能形成较大渔场;使沿岸降水减少,从 而使沿岸的荒漠带向低纬度延伸。

版地理导学大一轮人教高考(鲁京津琼)课件: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

版地理导学大一轮人教高考(鲁京津琼)课件:必修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

思考:你从上题的材料、设问和选项中获取和解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案 洞外温度昼夜变化,洞内恒温,四幅示意图主要涉及白天和夜晚两个 时间的差异;洞穴呼吸原理。
典例5 “落黄沙”是由于远处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飘浮在空中的沙
尘等细粒逐渐飘落而形成的天气现象。下图为“2017年4月7日某时东亚局部区
(1)从14~20时,合肥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解析 读图,从14~20时,合肥有冷锋过境天气,风向变化较小,B、D错误。
等压线变密集,风力变大,C正确,A错误。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 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从大气环流及地形角度,分析吉布提热季高温酷热的形成原因。
答案 该季节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 西南风;(或“受干热的离岸风影响”)吉布提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升温(焚 风效应)。
思考:解答上题,你想从哪些方面分析和描述?
答案 气温的影响因素;风带(季风);风向及来源地的海陆状况;迎风坡或背 风坡。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2)形成M地“落黄沙”天气的原因是 A.上升气流将M地的沙尘扬起
√B.M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鲁京津琼)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专项突破练2天气和气候教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

(鲁京津琼)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专项突破练2天气和气候教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

专项突破练2 天气和气候下表是四个城市的气候数据。

读表,完成1~2题。

1.表中四个城市,分布在我国的是( )A.甲B.乙C.丙D.丁2.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①甲城市冬夏都适合穿西装②乙城市位于南半球③丙城市树木冬季常绿④丁城市有酿酒的有利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甲城市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城市1月气温最高、7月气温最低,位于南半球;丙城市冬冷夏热,雨热同期,为温带季风气候;丁城市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

我国没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但有大面积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区。

第2题,丙城市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大部分树木冬季落叶。

(2019·河北邢台月考)“空梅”指在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没有出现梅雨;若梅雨期间雨量不大,难得有一两次大雨,则称为“短梅”。

下图为“1962~2014年江苏省梅雨期降水量统计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反映出( )①“空梅”即梅雨期完全无降水②梅雨期降水量最多年份的降水量是最少年份的20多倍③江苏省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较大④江苏省梅雨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短梅”和“空梅”的年份( )①中国北方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②江苏省的伏旱可能较常年更为严重③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往往比较强盛④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往往比较强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3.C 4.B解析第3题,据材料知,“空梅”指在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没有出现梅雨,并不是完全无降水,①错误;该图反映的是江苏省梅雨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而不是季节变化,且据图可知,年际变化较大,③错误,④正确;据图可知,梅雨期降水量最多年份是1999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86年,前者降水量大约为后者的20倍,②正确。

故选C。

第4题,据材料知,“空梅”指在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没有出现梅雨;若梅雨期间雨量不大,难得有一两次大雨,则称为“短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1.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特别提醒 (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

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3.读下面“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布的一般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2)图a ~e 中,具有明显逆温表现的是b 、c 、d 。

(3)一天中逆温现象具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如果将上面五图,按照无逆温到逆温生成、发展直至消失进行排列,那么正确的顺序是a —b —c —d —e 。

(4)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 和e 。

4.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a .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吸收;d.大气逆辐射。

(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的a 。

②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图中的b -c 。

③大气截留绝大部分地面放出的热量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即图中的d 。

补充点拨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气的热力作用如下:5.大气保温作用实例(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温室大棚阻挡部分地面辐射逸出,将热量保留在温室内。

(3)深秋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原理:烟雾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拓展延伸 用大气受热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考向一 结合过程性数据或结果性数据考查大气热力原理(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2015·四川文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4.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答案 3.D 4.D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和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西藏、新疆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D项正确。

第4题,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四川盆地内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河流水系发达,近地面空气中水充沛,由于秋、冬季节冷空气进入后,难以扩散,特别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快,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

考向二逆温的产生及其影响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6.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 5.A 6.C解析第5题,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项正确。

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后,所以日出前逆温强度达到最大后减弱,B项错。

图中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

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项排除。

第6题,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C项正确。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

考点二热力环流与等压面1.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答案画图略。

(箭头呈顺时针方向)(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甲>乙>丙>丁。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气温降低。

(4)在同一高度上,高气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凸出,低气压处等压面向近地面凸出。

(5)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补充点拨“两运动两差异”(1)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水平运动:由高压向低压。

(3)近地面气压差异: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4)垂直方向气压差异: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高低压名称相反,但高空气压低于近地面。

2.等压面的判读(1)同一垂直方向上,等压面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即P M<P N。

(2)画水平线作辅助线,以等压面作参照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

即P C>P D、P B>P A。

(3)综上,P B>P A>P C>P D。

3.常见热力环流(1)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方法技巧在近地面作水平线,比较两种下垫面的气温差异,可知气压差异和风向。

(3)山谷风白天山坡附近的空气(A)距地面近,吸热多,升温快,气温较高;山谷上空的空气(B)距地面远,吸热少,升温慢,气温较低。

山坡处热气流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附近空气(C)与山谷上空空气(D)相比,距地面近,降温快,温度低,冷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影响: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考向一根据温度变化确定热力环流及其影响(2015·四川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答案 A解析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该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的气温高,空气对流更旺盛,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项正确;城市中心在热岛效应影响下,气温较郊区高,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小;由于城市热力环流的存在,高空气流由市中心流向郊区,大气污染物较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导致城市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因此B、C、D项错误。

考向二结合等压面特点考查热力环流原理2.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 B解析由图知P2等压面出现倾斜,38°N上空为高压,37.5°N上空为低压;近地面两地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37.5°N 处为高压,38°N处形成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甲地吹西南风。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1.风的形成2.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方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垂直于等压线画出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北半球):考向一 结合等压线图判断风向1.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下图,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 B解析图中显示,乙地位于低压的东侧,根据气流运动规律,此处吹偏东风,从海洋吹向海岸即“向岸风”。

加上该地处于海湾,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和危害。

考向二结合等压线图考查风力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读图,完成下题。

2.与甲地相比,乙地风力()A.较大B.较小C.相等D.无法判断答案 A解析乙处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

读图,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A.台北B.上海C.首尔D.北京答案 D解析分别画出四个城市在两幅图中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向右偏转约45°可得风向如下:台北市前后两天都大致吹东北风,上海市前后两天都大致吹东南风,首尔市前后两天都吹偏南风,北京市先吹东南风后吹东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