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悲惨故事
《黄雀记》中仙女悲剧命运的书写
《黄雀记》中仙女悲剧命运的书写《黄雀记》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唐代仕女李清照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她那悲剧的命运。
李清照被誉为“词圣”,她的词作品以其含蓄的情感和优美的文笔被后人称颂不已。
在《黄雀记》中,她的生活却是一个充满磨难和悲剧的命运。
本文将叙述《黄雀记》中仙女李清照的悲剧命运,并通过文字揭示她内心的苦闷和坎坷。
我们要了解李清照的家庭背景。
她出身于名门望族,是李白的后人,因此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养。
她的家庭却因为政治因素而饱受困扰。
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一个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人,不但品行不端,而且更是不学无术,甚至不懂得尊重他的妻子。
在《黄雀记》中,李清照深受丈夫的伤害和欺骗,内心挣扎着,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的悲剧命运还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和情感世界上。
李清照的词作品表达了她内心的苦闷和坎坷,她对于丈夫的不忠和家庭的不幸深感痛苦。
而她的情感世界也是一片迷茫和苦涩。
她在与丈夫的矛盾中,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
《黄雀记》中,李清照的心灵世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她的情感与生活被扭曲得近乎压抑,仙女形象被她的悲剧命运所覆盖。
李清照晚年的孤寂和贫困也是她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丈夫去世后,她失去了依靠,只能依靠自己孤身面对生活的困境。
由于家庭的经济拮据,她不得不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这使她的悲剧命运更是凄惨。
在《黄雀记》中,她的孤寂和贫困的命运让读者深感痛心,她的悲剧命运也让人们对她的命运深感怜惜和惋惜。
李清照在《黄雀记》中的仙女悲剧命运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她的才情和美貌被她的悲剧命运所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
正是这样的悲剧命运,使她的作品更加的真实和感人。
通过《黄雀记》中仙女李清照的悲剧命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她的痛苦和坎坷,更是能够从中感受到她对生活的坚韧和执着,这也正是她作品的魅力所在。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她的不幸命运中的坚强与执着,从而更加珍惜生活。
【此处可进行合理的延伸】。
李清照的小故事
李清照的小故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在李清照的一生也获得证明。
宋朝的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气氛浓郁的家庭里,父亲就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就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
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了较好的教育。
她就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写下了很多词。
李清照18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
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赵明诚虽是个绣花枕头,但也会写一点词,所以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
赵明诚著有《金石录》,而李清照就写了《金石录序》。
序中详细地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
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真不愧为宋朝一代女词人。
她写的词没有不好的。
可赵明诚写得就没有她那么好了。
他写的词从来就没有得过别人的夸奖,心里十分难受。
某日,他眉头一皱,灵机一动,闭门写词,废寢忘食三日三夜,写成50首,再照抄了李清照的三句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夹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知道黄花就是菊花,这三句是手法极为高明的佳句,所以抄了去。
然后就拿给友人陆德夫看。
陆德夫看了之后就说:“你这作品只有三句是好的,其余都是垃圾。
”赵明诚激动得浑身发抖,忙问:“哪三句?”那人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听了,脸色发青,一言不发,转身就走,陆德夫问他去哪里,他说:“看看本城哪座楼比较高。
”“干什么?”“好让我跳下去,就此了结残生。
”陆德夫忙劝阻。
赵明诚命虽保住了,但心里留下了阴影。
想想也是,李清照词写得好,人又长得漂亮,丈夫若是个废物,自然会觉得有点危险。
李清照身材苗条,一阵风都能把她吹倒,但性格坚强,不像是窈窕淑女。
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历史故事集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历史故事集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以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两篇关宋代李清照的故事吧。
女词人李清照金兵横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公元1129年正月,金将宗翰带兵南下,接连攻下许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员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锋很快渡过淮河,逼近扬州。
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寻欢作乐,听到金兵打来,才手忙脚乱带了五六名亲信太监,骑上马,一口气狂奔到江边,找到一只小船,连夜渡江。
金兵在扬州大肆烧杀抢掠,最后放火把扬州烧成一片焦土,才满载掠夺到的财宝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临安,把黄潜善、汪伯彦撤了职,南宋朝廷发生了一场内讧。
金太宗见南宋王朝腐败可欺,这年十月,又派大将兀术大规模南侵,占领了建康(今江苏南京)。
宋高宗听说金兵追来,又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从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
兀术带兵紧紧追赶,宋高宗走投无路,就乘着海船,漂洋过海逃到温州。
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临安。
金兵南下的残暴掠夺,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许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
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同样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著名女词人。
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蔡京的打击。
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十八岁那年,她结了婚。
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
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
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
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
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
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生平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赵是金石家。
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
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
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
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李清照逃亡时的故事
李清照逃亡时的故事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
在她的生活中,逃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为了躲避战乱,她曾多次辗转逃亡。
下面就来讲讲李清照逃亡时的故事。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母都是文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也是出身名门,知书达理。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和语言能力。
然而,好景不长。
北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危机四伏。
金兵大举南下,李清照的家乡也遭到了战火的侵袭。
为了躲避战乱,李清照不得不离开故乡,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逃亡生活。
在逃亡中,李清照饱尝了人间的艰辛。
她穿越了荒芜的田野,跋山涉水,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
途中,她失去了许多亲人和朋友,生活极度贫困。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她的意志和信念。
在她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逃亡路上的种种艰辛和感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是李清照的名句,也是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她在逃亡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感到身心疲惫,不知所措。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坚定地向前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逃亡的过程中,李清照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探讨文学、历史和国家大事。
这些交流让李清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元性。
同时,她也通过与这些朋友的交流,汲取了更多的灵感和营养,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过多年的漂泊,李清照终于在杭州安顿下来。
她在杭州的孤岛上筑起了自己的小屋,与书为伴,度过了余生。
在这个小屋里,她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整理出了自己的诗词集《易安居士文集》等作品。
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流传至今。
李清照的逃亡经历不仅让她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更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温暖。
她在逃亡中表现出的坚强和勇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李清照晚年为何如此凄凉
李淸照晚年为何如此凄凉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李清照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白然景物,但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为何李清照晚年如此凄凉孤独呢?下面是我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李清照晚年李清照晚年悲惨,赵明诚的死,书画的遗失,张汝舟的欺骗,国家的懦弱,都让她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海,但是最悲惨的,还是她老无所依。
李清照觉得世道就像洪水一样动荡,她便是飘摇在其中的一叶孤舟。
感情生活的不顺和国家危难都让她心力交瘁。
可是最让她感到寒冷的,是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价值都没法实现。
年迈的李清照没有丈夫,没有孩子, 就只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她没有亲人了,国事也没有能力去操心了。
一年年的秋天扫着落叶,除了平时偶尔有一两个朋友來探望,她门庭冷落。
有一天,一个老朋友带着小女儿来看看她,李清照看着这个小姑娘甚是伶俐可爱,极其聪慧,像小时候的自己。
她想自己没有儿女徒弟,拉着小姑娘说:〃你现在是学习的年纪,我已经老了,你来跟我学习吧,我愿意把毕生所学交给你。
〃但是没想到小姑娘张口就说:〃女子无才便是徳。
〃童言无忌,但是李清照心突然冷了,原来外面人是这么看自己,亏她一直觉得自己关心国事,著书传业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原来世间对她这样的人充满了不理解。
这种可怕的感觉让她呼吸急促,它如同坠入深渊,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就像看一个怪人。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作为知识分子处在社会的高点,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处在一个社会的底端,很多想法她永远也没有实现的机会。
李清照的故事在我国宋朝出现了长短句这一文学题材,后来成之为宋词。
因为宋词的出现,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一。
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成就并非偶然,她生在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极强的家庭,父亲是进士, 母亲是状元孙女,这些无不为她文学修养提供了帮助。
李清照年幼时在开封生长,豆蔻年华之际,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
由于当时赵明诚尚在求学,夫妻两人并无收入,因此生活过得很清贫,好在二人很恩爱。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故事,她叫李清照。
李清照呀,是个特别聪明、特别会写诗的姐姐。
她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而且读得可认真啦。
有一次,她看到外面的花开得特别漂亮,就写了一首诗来赞美那些花。
她写的诗可美了,大家都夸她写得好。
李清照长大以后,嫁给了一个也很喜欢读书的人。
他们俩经常一起讨论诗词,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她的生活变得很艰难。
但是李清照没有放弃,还是坚持写诗。
她写的诗有的很开心,有的很伤心,就像她的心情一样。
小朋友们,李清照是不是很厉害呀?《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来听听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姐姐从小就特别聪明,她的家里有好多好多的书。
她每天都会读很多书,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有一回,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划船。
看到湖水清清的,岸边的柳树绿绿的,她心里特别高兴,回家就写了一首诗。
她结婚以后,本来生活很幸福。
但是后来发生了战争,她和家人分开了,这让她非常难过。
不过,她还是用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小朋友们,李清照经历了这么多困难,还能写出那么好的诗,我们要向她学习哟!《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今天讲李清照的故事给你们听。
李清照呀,是个很了不起的姐姐。
她小时候读书可厉害了,什么书都能看懂。
有一次,她看到天上的月亮特别圆,就想到了远方的亲人,然后写了一首很感人的诗。
她结婚后,和丈夫一起过着快乐的日子。
可是后来,国家不太平,她到处流浪。
但她没有灰心,还是不停地写诗。
她写的诗有的像甜甜的糖果,让人开心;有的像酸酸的柠檬,让人想哭。
小朋友们,李清照是不是很勇敢很坚强呀?。
李清照的悲惨事情=
李清照的悲惨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凄凄凉凉的诗词便是女词人李清照对自己最后人生阐述,的确她的命运极其悲惨可怜,并非那么幸福甜蜜。
尤其是她的爱情婚姻,也是极其坎坷。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的母亲是个远近闻名的才女,父亲乃进士出身。
平日爱好文学,他曾拜于大文学家苏东坡的门下。
李清照有这样的父母,自然也不会差。
因受父母熏陶,李清照也是能歌善舞,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尤其喜欢诗词,且经常有惊人语句。
着实让人钦佩。
一个文弱女子竟有如此才华,也确实让人感到万分惊讶。
自古以来便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对于古代便是非常重视的。
李清照的婚姻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幸福,十九岁的她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妇,本以为这对伉俪会地久天长,哪知命运的转换又促使二人阴阳相隔。
她的丈夫赵明诚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与李清照志同道合,相亲相爱。
两人兴趣爱好极为相似。
经常在一起赏读诗词歌赋。
但丈夫赵明诚有个爱好,他酷爱收藏金石,对金石也是颇有研究。
李清照对丈夫的这个爱好给予了极大支持和鼓励。
宁愿省吃俭用为丈夫搜集金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
李清照对金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便与丈夫一起研究金石,尽管生活艰苦,但夫妻二人也乐在其中。
可甜蜜的梦总会醒,幸福的生活也总会被现实打击,谁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在新旧党争【王安石变法】中,夫妻二人各自的家庭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悲痛和伤害,二人的父亲相继去世。
后来,靖康之变又将夫妻二人被迫南迁,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任湖州太守,但不幸的是,他在赴任途中因病去世了。
其实这个打击对于李清照而言可谓是山崩地裂。
在得知丈夫去世的噩耗,李清照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曾经的美好生活如今早已变得暗淡无光,凄凉悲惨。
丈夫的去世也给李清照的精神上重重的打击。
她整日生活在悲痛欲绝之中,那些以外最美好的回忆也将只能变成回忆,再也不会回来。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李清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生活在宋朝。
她以其才情横溢的词作和坎坷的一生而闻名。
下面将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来描述李清照的生活。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饱览了许多文学作品。
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很早就展露出了对诗词的天赋。
在她16岁那年,她的词作被人发现并传播出去,迅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李清照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她的家族在政治上遭遇了不幸,被迫离开了家乡。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她感到孤独和无助。
然而,这段经历却激发了她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创作灵感。
李清照的词作主题多涉及爱情、离别和悲伤。
她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她的词作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然而,李清照的个人生活却并不幸福。
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官员,两人感情疏远。
李清照对丈夫的不忠和无情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伤痛。
她的词作中流露出了对婚姻和爱情的深思。
尽管生活中的坎坷和困境,李清照依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流传至今,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了痛苦和悲剧,然而她的词作却是美丽而不朽的。
她用自己的才情和痛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情感。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心声,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词人的坎坷一生。
她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困难,我们依然可以用心灵的力量创造美丽。
李清照是怎么死的
李清照是怎么死的李清照是我国的第一位女诗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她是怎么死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清照是怎么死的。
李清照之死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
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人物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名人故事】“赌神”李清照
【名人故事】“赌神”李清照李清照,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赌神”。
她生于1084年,逝于1155年,享年72岁。
李清照是南宋济南府章丘县章陵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人,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父亲李仁仙是北宋宰相李纲的族弟。
李清照从小聪明伶俐,才情出众,是家族中的骄傲。
她的一生却充满了波折和悲剧。
李清照17岁时嫁给了她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出生于良家,却游手好闲,好赌成性,多次输光家产。
李清照面对生活的压力和丈夫的荒唐行为,内心深处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忧伤。
尽管生活艰难,李清照并没有放弃写词的热情。
她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情的描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被称为“词中之绝代”。
她的词既有豪放率真的风格,也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她的作品多以追忆故国、离别思念、失意归隐等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李清照还善于音律,并精通琴棋书画,被称为“琴中精神、书中秀骨、棋中儿女、画中春秋”。
她曾钻研琵琶,并将琵琶的音律融入自己的作词中,使作品更加优美动听。
李清照的一生并不幸福。
在经历了婚姻中的磨难之后,她在39岁时丧夫,失去了生活中的唯一依靠。
在丧夫之后,她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和艺术创作上。
李清照一生的作品有《如梦令》、《钗头凤》、《浣溪沙》等。
这些作品凝聚了她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传达了她对爱情和人生的理解。
在她的一生中,她深受人们的尊敬和钦佩。
她的才华和灵魂却在悲伤中埋没。
李清照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悲剧,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她坚持在逆境中追求艺术,不断创作出优美的作品。
李清照被后人誉为“赌神”,并不是因为她自己喜欢赌博,而是因为她的人生如同赌局一般,一次次押注,一次次失去。
她的一生是一场赌博,她用自己才华闪耀人生的道路,却不得不承受着败北和失落。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和痛苦,但她却用自己的才华和乐观面对生活,不放弃追求艺术之路。
她的作品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她的精神与才华也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李清照一生经历
李清照一生经历李清照一生经历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生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李清照生不逢时的例子
李清照生不逢时的例子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然而,尽管她拥有出众的才华和美貌,却生不逢时,经历了许多不幸的遭遇。
首先,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但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又在她年
幼时去世。
这使得她从小就失去了亲人的关爱和呵护。
此外,在当时
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十分低下,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因此,
在家庭中李清照也常常受到压制和束缚。
其次,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她曾经历过
金兵入侵、亲眼目睹战火蔓延、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这些经历无疑
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最后,在文学创作上,李清照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尽管她才华横溢、文笔优美、词作精妙动人,但由于当时女性在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较低,她的作品往往受到冷落和忽视。
此外,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独特、不拘
一格,与当时的文学审美标准不符,也使得她的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
的质疑和批评。
综上所述,李清照生不逢时的遭遇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学创
作等方面。
然而,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李清照依然坚持自己的信
仰和追求,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并且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她用自己的才华和毅力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文学领域中发光发亮。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如下:
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情趣和心境是天真活泼的,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她有时荡舟湖中,兴尽而返;有时则与友人一同出游,踏春赏花。
她善于领略大自然的美,并善于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工笔细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两人曾度过了一年的新婚幸福生活,第二年就遭遇了党争株连,出现了李、赵两家的结怨。
这时候的李清照因为父亲李格非蒙冤,而遭到当权派公公赵挺之的坐视不管,伤心失望之极。
生活突变,使其对人情冷暖尤为敏感,在变化无常的政争中“打秋千”,她对当朝朝政的无奈、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忧虑。
李清照生不逢时的例子
李清照生不逢时的例子李清照,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巾帼英雄。
她的词作以豪放、婉约著称,对爱情、人生和时局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感悟。
然而,尽管她的才情卓绝,却生不逢时,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离愁别绪。
本文将通过探讨李清照生平经历中的苦乐得失,展现她生不逢时的命运,以及在时光长河中,她所留下的文学瑰宝。
李清照生于1084年,正值北宋政权逐渐式微、社会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代,战乱不断,民生困苦,而李清照却是个充满才情的女子。
她早年丧父,成年后嫁给了辛弃疾,两人相互敬重,共同追求文学的理想。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李清照的才情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她的一生充满了离愁别绪,与世隔绝的境遇使得她的文学天赋难以展现。
在辛弃疾逝世后,李清照的生活更加艰难。
她被迫离开故乡,四处流亡,生活贫困。
这个阶段,她的词作中透露出深沉的苦闷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在《如梦令》中,她以“昨夜雨疏风骤”开篇,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思念,这种伤感流露在她的作品中时常可见。
然而,正是在这种命运的压迫下,她的文学才情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挖掘,产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佳作。
李清照的一生中,爱情也是让她心生苦楚的一部分。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婚姻生活虽然有过甜蜜,但却多是别离与辛酸。
在《如梦令》中,她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开篇,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在《如梦令》的结尾,她又以“忍顾鹊桥归路,临晓镜衰花”的婉转语言,描绘了夫妻分离的离愁别绪。
这种对爱情的深情表达,使她的词作中充满了浓烈的人生感慨。
然而,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也在她的生不逢时中得以彰显。
她的词作风格独特,婉约清新,深受后人喜爱。
《如梦令》、《钗头凤·世情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经典之作,无不展现出她对人生、爱情、时局的深刻思考。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以豪放的情感和婉约的笔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在她的词作中,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刻而丰富的意境。
天纵奇才李清照,后半生却过得异常凄苦
天纵奇才李清照,后半生却过得异常凄苦说起李清照来,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吧。
她的一生创作出很多诗词名篇,被广泛传诵。
她写的诗词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就开始出现了。
我们对她的认识也大都是从课本上开始的,她的诗词大多都是长短句的样式,辞令优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能直抒胸臆,读起来朗朗上口。
可能一开始读不出她的词美,慢慢长大之后发现,她的词越读越有韵味。
据说李清照的父亲以前是苏轼的学生,曾经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
在李清照五六岁时她的父亲入朝为官,全家搬去都城,也就是当时的东京现在的开封。
她的父亲十分喜欢读书,家里面收藏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平常没事就带着李清照读书写字。
由于积攒了大量的阅读为了她之后的文学素养打下了基础。
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文学氛围环境中长大的,跟古代大多数女子都一样,李清照在没有出嫁之前也是足不出户的大小姐。
在家中的时候,她把父亲收藏的书籍都看了个遍。
她的家庭生活相对于普通女子还是要优越许多的,所以她不仅可以划船误入藕花深处,还可以跟着家人在东京街头游玩,观赏花灯街景。
在她十八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她的第一任丈夫。
虽然在古代结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在结婚前并没有了解。
但是幸运的是,她的丈夫和她情投意合,两人兴趣爱好高度一致,婚后过着如胶似漆的幸福生活。
两人都非常喜欢文学,婚后他们更是把重心放在了诗词艺术的深造和金石的收集研究上。
两个人相互鼓励,通常一个人写完一首词,另一个就要写一首对上。
是夫妻,又是师友,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好景总是不长,赵明诚结束了学业入朝为官时,正赶上朝局震荡,赵家和李家都有受到牵连。
李清照的父亲,被罢免官职,赶出京城。
而赵明诚的弟弟受到牵连入狱,李清照跟随赵家被迫搬到山东一带隐居。
期间夫妇二人猜词斗茶,互相赋诗,花前月下生活倒也算得安稳。
过了几年,赵明诚官复原职,李清照跟随丈夫去上任,也是过了几年的平静生活。
在国家开始战乱时,赵明诚被刚刚任为建康的知府。
一次战争中,建康城中出现了叛徒导致城门大开,敌军蜂拥而入。
李清照背井离乡的故事
李清照背井离乡的故事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妇女才子,她的背井离乡的故事是许多人所熟知的。
李清照背井离乡的经历发生在宋朝初年,那时她还是一个少女。
李清照家境优渥,生活在江南富庶地区的临安府。
她从小聪明伶俐,才情出众,而且对诗词作品情有独钟。
然而,年幼的她并没有料到,命运将要对她进行一次考验。
宋高宗真宗皇帝即位后,王安石变法开始实施,一时间改革风暴席卷全国。
这其中涉及到全国范围的户籍改革,许多人由于丧失了户籍而被迫离乡背井,李清照的家人也不例外。
整个家族无奈地背井离乡,迁往为官员迁户的新地方。
年幼的李清照不禁感到茫然和迷失,她在临安府度过的少女时光中积攒的情感和记忆亦在一瞬间断裂。
她离开了童年的乐园,离开了她熟悉的街道和友好的邻居们。
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突如其来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李清照没有在背井离乡中迷失自我。
相反,她勇敢地面对了挑战,并从中获得了成长。
她利用自己一直以来培养的文学才华,开始写下了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作品。
她的琴棋书画也逐渐得到了锤炼和提高。
李清照的家族在新地方逐渐安顿下来,然而她并没有停下脚步。
她坚持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才华。
不久之后,她的作品开始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赞赏,她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通过背井离乡的经历,李清照体会到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她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她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让人们在阅读她的作品时流连忘返。
李清照背井离乡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不能放弃对自我的坚持和追求。
我们应该像李清照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善于利用所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才华。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家乡的美好记忆,将其融入我们的创作和生活中,让我们的才华在家国情怀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芒。
励志故事:李清照宁蹲三年监狱
励志故事:李清照宁蹲三年监狱导语:李清照出身名门,她的父亲为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而她的外公王珪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
嫁给秦桧的王氏是李清照二舅王仲山的女儿,所以李清照和...李清照出身名门,她的父亲为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而她的外公王珪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
嫁给秦桧的王氏是李清照二舅王仲山的女儿,所以李清照和秦桧的妻子是嫡亲表姐妹。
李清照虽是秦桧的小姨子,但李清照与姐夫家却没什么往来。
李清照南渡之前生活富足,不和秦家来往还说得过去。
可在她最落魄的时期,也不找那个权倾一时的姐夫帮忙。
1132年,李清照来到临安。
丧夫,国破家亡的她在漂泊的这几年中,与丈夫收藏的金石文物典籍失散、被盗了大半。
走投无路的她,却遭张汝舟骗婚。
张汝舟婚后发现李清照已无多少东西。
常常对李清照恶言相向,拳打脚踢。
凄凉的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的官场上的营私舞弊,并要求中断婚姻。
而按照当时宋代的《刑统》规定:妻告夫即便属实,也得判处3年徒刑。
也就是说,李清照得身陷牢狱之中。
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并不同情李清照,反而嘲讽她。
当时他的姐夫秦桧扶摇直上,已官至宰相,要帮李清照搞定这一件麻烦事,简直是分分钟搞定。
但这位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女词人是个骨气的,她耻于姐夫的所做所为,她宁愿一个人凄凄惨惨戚戚也不愿意去向他低头请求帮忙。
赵明诚的好友,当时的翰林大学士綦崇礼,知道这事后,向皇帝陈诉了李清照的冤屈。
李清照被关押九日,便被释放。
李清照和秦桧,一个是着名的爱国女词人,一个是人人喊打的奸臣。
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两个人八辈子都扯不上关系,有谁能想到这两人其实姐夫和小姨子的关系呢。
[故事:李清照宁蹲三年监狱 ]。
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境遇
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境遇(2)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境遇李清照的改嫁决定酿成了更大的人生悲剧。
原来张汝舟的出现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
那个御医王继先廉价收买藏品不成,贼心不死,便串通张汝舟,要他去娶李清照,名正言顺地得到赵明诚遗留下来的古玩书画以及其他珍宝。
那么张汝舟为什么同意帮助王继先呢?因为张汝舟之前虚报军员、侵吞军饷军粮,被王继先抓住了把柄。
王继先答应得到藏品宝物后,帮助张汝州打通关节,消除罪行。
所以张汝舟欺骗李清照,上演了求婚的丑剧。
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暴露了本来面目。
他向李清照索要宝物,遭到断然拒绝。
张汝舟发现李清照还保存在手中的宝物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丰富,也颇为后悔。
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希望将李清照折磨致死再轻易拿到宝物。
李清照认清了张汝舟的丑恶面目,决定与他离异。
当时李清照与张汝舟结婚仅有三个月,为了顺利离婚,李清照同时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违法行为。
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亦应徒刑两年。
李清照为了早日摆脱噩梦,宁愿坐牢,也坚持去朝廷告发了张汝州。
结果张汝舟与李清照离婚成功。
李清照的改嫁和迅速离婚事件迅速成为南宋朝野的'头号新闻,几乎传遍街头巷尾。
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礼非常同情李清照的命运,仗义执言,毅然觐见宋高宗,代李清照陈述了冤屈。
在最高层的直接干预下,李清照入狱九天后,即被无罪释放。
李清照出狱后,特意写了一篇《上内翰綦公启》,向他表示感谢。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怎么样呢?因为缺乏资料记载,我们很难清楚地整理出她的生活轨迹。
我们只知道李清照晚年写了《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拜访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求题跋。
据说李清照还完成了赵明诚未尽的著作《金石录》,呈送给了朝廷。
同时,李清照没有停止词的创作,在逆境中写出了许多作品。
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词”在宋代终于推翻“诗庄词媚”的传统藩篱登上了当时文坛的霸主地位。
“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
婉约派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看又被称为“词之正宗”。
在婉约派词人中李清照可谓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她的一生跨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社会由平静祥和到动荡不安,丰富而坎坷的社会生活,使得李清照的词内容广泛,风格独特。
通过她的词,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而且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的沧桑剧变,人民在历史长河的奔流中所演绎出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的词既有伉俪情深的愉悦,更有国破家亡的悲叹,纵观其一生及其词作内容,所蕴涵的悲剧情结颇耐人寻味。
可以说,李清照词中的悲剧情结,不仅把“词”的文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为奠定其词人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悲剧情结使得李清照成为一个真正的“不让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在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女词人。
一、悲剧情结的体现
我们这里所说的“悲剧情结”是指长久隐藏于李清照内心深处的悲剧情感、因素、意识对她的词作及对人生观、创作动机等方面的影响。
有些是作者清醒地意识到的,有些则是作者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
无论何种情况,后人都可通过词作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判断出来。
李词中的悲剧情结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词作中对“愁”字的运用和咏物的大异其趣。
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尽管每次含义都不尽相同,但让读者看来隐藏在“愁”字后的悲剧情结则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作者的“闲愁”。
这具体体现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还算幸福,所以词中所表现的就是如相思之愁、离别愁、由相思而孤独之愁等。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早卒之长女。
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很温馨的大家庭里,时常沐浴着亲人们的无限关爱,生活无拘无束。
在及笄之初就四处游赏,家乡的风景名胜、齐鲁大地的壮丽山川,她都饱览无余。
及笄之后,一个待字出嫁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而父母对东床的遴选又举棋不定。
李清照的心里话又难以启齿对父母亲表白,于是她便选择了善传心曲的词来表达她作为待字少女的特有情愫。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一首“口气宛然”的青春易逝之叹。
一夜的“疏雨骤风”使得词人对侍女的回答“海棠依旧”非常吃惊、生气,不禁大声呵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对“花事”的关心正是对青春的感叹和珍惜。
“逝者如斯”、“青春易逝”,作者生气的话语中蕴涵着一种无奈的凄伤之情。
少女时期,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隐隐愁绪正是情理中事。
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
她找到了当朝重臣赵挺之的公子赵明诚。
赵明诚出身名门,还是太学生,文化素质也很高。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喜结良缘。
这一对天作之合的少男少女是幸运的。
赵明诚好梦得圆,李清照择婿如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人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人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理应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沐浴在爱河中的李清照在初婚时的词作几乎是清一色的闺房昵意,伉俪相娱。
但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旧党失势,党争加剧的政治斗争就开始了。
李清照本来想借着公公赵挺之的大权援救自己的父亲李格非,但落了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
事已至此,李清照被迫回乡暂居。
此时词人的作品可谓“悲从中来”,悲不能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说明词人相思甚苦,难以入睡,听到雁声,见到月光满楼,更增添了秋夜孤寂之感。
《醉花阴》中更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
“愁”是百遣难解,人则因“愁”而“瘦”,并且“人比黄花瘦”,作者的相思之愁、之苦、之悲,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后来,李清照的人生之路随着政治斗争的风雨而飘摇不定。
无论是重返汴京,还是屏居青州,生活的不幸逐渐加大,词人心中的愁绪越来越浓。
在此期间的词如《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抒发了作者逐渐被弃的“婕妤之叹”。
《满廷芳》中也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之句。
《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其中临别心神不定,难以为别,别后又孤寂难诉的描写更可见李清照为情所困、为情所苦的情形,令人悲叹。
而一首《点绛唇》(闺思)寥寥数语:“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愁千缕”的愁绪,惜春的无奈,让人感到一股悲凉之气油然而生。
其次是浓愁。
北宋的靖康之变(1126)使得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突然的变故,生活的不幸、打击接踵而至。
莱州寻夫,丈夫“人老健康城”,词人失去了至爱的亲人,国家又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真是到了国破家亡的境地。
然而生活的不幸还远不止这些,此后的玉壶通敌的政治迫害,再嫁张汝舟的举世诽谤等,使得词人像一叶失去方向的小舟在惊涛骇浪中飘摇不定,摇摇欲坠。
后期生活的不幸带来的“愁”绪反映在词作中远非前期之“闲愁”可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种“浓愁”的悲剧意味范围更广,意义更深,情感更浓。
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声声慢》(寻寻觅觅)。
该词一开始连下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让人称奇,让人扼腕而叹。
词人的国破、家败、人亡的凄惨景况如决堤的洪水奔腾而出,一泻千里,内心痛楚的煎熬使词人度日如年。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满地堆砌的黄花、质地低劣的淡酒、飞天而过的大雁、失去光彩的梧桐、黄昏时节的点滴细雨,这一切的一切都向女词人袭来,使人把痛苦的往事连一起,悲上加悲,最后由衷地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
读李清照的这首词,只觉得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给人一种不忍卒读之感。
此间词人的很多词都“悲味”十足,让人顿生怜意。
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识,踏雪没心情。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中:“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忆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室怀远更凄凉。
”《忆秦娥》(临高阁)中:“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尤其是《武陵春·春晚》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形象地把自己的一腔哀怨,一肚悲苦抒发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还有《永遇乐·元宵》中:“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而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的失魂落魄,形容枯槁,心中的凄苦跃然纸上。
总之,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悲剧成分大大增加。
“愁”、“泪”、“酒”、“残”“憔悴”等凄凉字眼的运用更加频繁。
较之前期词“愁”的浓度更大,力度更甚,所蕴藏的悲剧情结达到了高潮,同时词作的艺术境界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悲剧情结的原因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凡事都事出有因,李清照也不例外。
在她的词作中之所以有那么浓重的悲剧情结,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第一,封建社会对女权漠视的传统。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
第二,李清照对人生世事的敏感度较高。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本身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艺术修养之高自不待言。
第三,大宋王朝的历史现实为李清照的悲剧情结提供了厚实的社会背景。
当然,李清照诗词中也有一些欢快愉悦或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众所周知的《乌江》(生当作人杰)、《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
我们这里关注的悲剧情结只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个方面,目的是做到“知人论世”,为了更好地研究、欣赏词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