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它既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又流传了民族的情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首适合五年级上学生学习的上古诗词。
第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
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词简短而含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第二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激情和对事业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词激励着广大学子要志存高远,不懈努力,不断超越自己。
第三首:《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古代诗词中最著名的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月夜中寂静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传达了诗人内心深情的思乡之情。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来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明亮景象,接着用“疑是地上霜”来形容月光的明亮像霜一样凉冷,同时也暗示了夜晚的寒冷。
然后,诗人写道自己仰头望明月,尽管他身处异乡,却能通过观赏明月来思念故乡。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形式简短明了,意境深远,清新而纯粹。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是极富盛名的一首。
整首诗以描写山河壮丽景色和励志的主题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对进取、超越的向往。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突出壮丽辽阔的山河景象,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接着,诗人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话来表达自己追求进步和超越的精神。
他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往上爬,达到更高的境界,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这首诗形式简明扼要,发人深省。
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诗人激发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心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一首诗,是他晚年所作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山林的宁静以及一个空山中的人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描绘空山寂静的景象,无人迹可寻,却能听到人的声音。
这一描写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山林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神秘。
接着,诗人用“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绘自己的境遇。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导入本课介绍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和主题;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4.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过程1.《山居秋暝》(1)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王维隐居山林之后,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和感受。
(3)内容分析:诗歌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氛围。
最后,诗人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意象分析:明月、松树、清泉等意象,都象征着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枫桥夜泊》(1)作者介绍:张继,唐代著名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张继赴京考试失败之后,描绘了夜晚停泊在枫桥边的情景。
(3)内容分析:诗歌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开头,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接着,诗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最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4)意象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都象征着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江枫、渔火等意象,则象征着家乡的温暖和美好。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长相思》(1)作者介绍: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诗人,以词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巡时,描绘了旅途中的思念之情。
(3)内容分析:上阕描写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下阕则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大全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大全《唐诗三百首》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江畔独步寻花》——苏轼
宣纸清到海,沙粉花满川。
若有偏爱好,赠尔画中圆。
5、《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7、《芙蓉楼送辛渐》——王安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北斗七星高,南斗孤星寒。
8、《渔家傲·对酒当歌》——李白
天高任鸟飞,人低偏爱否。
物情自古来,世事从今起。
9、《出塞》——岑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望庐山瀑布》——李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一、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美丽的大乔、小乔,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
三、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
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将解释和翻译其中的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内涵与表达。
诗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解释:1. 寒山:寒冷的山。
2. 石径斜:山间的小路倾斜。
3.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的地方。
4. 有人家:有居住的人家。
5. 停车坐爱:停下来坐下来欣赏。
6. 枫林:生长着枫树的林子。
7. 霜叶:霜气所染红的树叶。
8. 二月花:在二月份开花的花朵。
诗文翻译:爬上寒冷的山,石径斜坡。
在白云升起之处,有人居住的房子。
停下车来,坐在枫林里,欣赏晚霞。
霜气使树叶变红,如同二月里的鲜花。
诗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字词解释:1. 离离:远离的样子,遥远的。
2. 一岁一枯荣:一年一代谢草生草。
3. 野火:起源不明的火灾。
4. 春风:春天的风。
5. 侵古道:侵入古老的道路。
6. 晴翠:明亮的绿色。
7. 萋萋: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8. 别情:离别之情。
诗文翻译:离离草原上,一年一轮草木的枯荣。
野火没有烧尽,春风吹又使其生长。
远处的芳香传到了古老的路上,明亮的绿色和荒废的城墙相接。
再次送别王孙去了,满满的别离之情。
诗三:《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字词解释:1. 床前:床的前面。
2.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 疑是:怀疑是。
4. 举头:抬起头来。
5. 望明月:看着月亮。
6.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思念故乡。
诗文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疑似地上的霜。
抬起头看着明亮的月亮,低下头思念着故乡。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词的字词解释和诗文翻译,我们更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欣赏、理解这些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在我国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21课收录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天我要和你共享的是五年级上册21课中的古诗词,通过这篇文章,我会做一些具体的介绍和评述,希望能让你对这些古诗词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1.《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简洁而深刻,通过对夜晚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眷恋之情。
这首诗所展现出的超脱世俗的境界和诗人对家国的眷恋,表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在写作中所追求的高远情怀和超然境界。
2.《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方式非常细腻巧妙,给人以振奋和启迪,鼓舞人们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和理想。
3.《春晓》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首诗简洁清新,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给人以清新淡雅之美。
这三首古诗词都表现出我国古代诗人的高远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也能对这些古诗词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通过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这首诗深沉而含蓄,通过对夜晚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眷恋之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
这三首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水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诗歌内容和主题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壮美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全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以及对繁华曾经的感慨。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抒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静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对故土情怀的深切。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诗人旅发白帝城的经历,表现了对国家兴亡命运的思考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感怀祖国和表达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并展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宽广眼界。
三、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思考,《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来,这三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国家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总结回顾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程中,我们深入品读了三首优秀的古诗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深刻体验了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情感。
我喜欢的古代诗词欣赏
我喜欢的古代诗词欣赏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珍贵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我。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它们都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美感和心灵的震撼。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我喜欢的几首古代诗词,期望能够与大家一同欣赏它们所带来的美妙。
一、《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诗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人们攀登鹳雀楼的情景,展现了作者欲望无止境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夸张手法,以鹳雀楼为象征,寄托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向上奋斗的精神,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和激励。
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著名的短诗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的明月和故乡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寒冷夜晚中的温暖。
李白用一种朴素而诚挚的情感表达方式打动了读者,使人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表达了一种孤独,一种超越世俗的意境。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真实存在的雪景中。
雪封的山川、飞雪中的鸟儿、稀稀疏疏的行人,无不展示出雪天的寂静和凄美。
在这样的背景下,独钓江雪的老人更显得孤寂和坚守,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叹。
四、《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的这首《登高》展现了作者登高望远的情景,以及面对壮丽景色时他所抱持的复杂情感。
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像是在描绘诗人内心的沧桑和坚守。
宏大的自然景色中,杜甫以咏史的手法表现了个人情感,使诗歌更具个性化和思想性。
以上几首古代诗词就是我最喜欢的几首,它们或以景物为中心,或以作者自身情感为主题,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和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这些古代诗词不仅具有美感,更蕴含了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令人陶醉其中。
四上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多诵读,悟诗情
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
作者通过对敬亭山景物的描 写,抒发了诗人以山为伴的惜 惜相怜之情,突出了诗人对敬 亭山的喜爱。
借景抒情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这里用来形 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 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 着的一枚青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 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 • ___________________ 像白色的银盘。 苍翠的君山 • _______________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 青螺
他的心境?
独坐 敬亭山(ຫໍສະໝຸດ )李白拟人相看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互为知己的相知之情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 的相知之情。“相看两不厌 ”,表达 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意重复,把诗人 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 惜相怜的感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 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 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 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 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 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 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 啼”。
•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 —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 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 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 情,读——能不忆江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是一堂以古诗词为主线的语文课程。
通过学习这堂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
第一部分:课文概述《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由王瑄所编的语文课文,一共包括了三首古代诗词作品。
第一首《山亭夏日》,作者陶渊明以山亭夏日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二首《七步诗》,作者曹操借助这首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智慧;第三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以雀楼高耸入云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古诗词三首》的内容解读《山亭夏日》以山亭夏日为背景,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来抒发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绿树荫浓”、“芳草无情”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悦和愉快。
《七步诗》是曹操根据传说中的典故而创作的一首七言诗,通过描述自己如何在关键时刻诡计多端,化险为夷的经历来彰显自己的智慧。
这首诗既简洁又意味深长,表达了曹操在困境中的聪明才智。
《登鹳雀楼》以鹳雀楼为背景,描写了一幅辽阔的风景图画。
通过描绘楼高耸云端、远眺江山甚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景,作者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他们将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和智慧,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学生还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修身养性的意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
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学生将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美学观念将得到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同时,他们也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操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将能够获取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词二:《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词三:《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导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并解读三首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
一、《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月亮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诗中通过表现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的景象,以及进一步向上攀登的愿望。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追求卓越的向往。
三、《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诗语言简练,却表达出对春天醒来后美好的生活和无边的希望。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醒来所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结尾:
这三首古诗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艺术才华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
希望这三首古诗词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并能够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作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首诗词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美的作品。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从字数上看,只有四行的简短篇幅,却表达了诗人夜晚思乡的情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这首诗的知识点:1. 唐诗格律:《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都是五个字。
2. 艺术手法:在表面描述床前明月光的美景时,实际上是通过此景映射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3. 感情表达:通过描写诗人对明月和故乡的思念,展现出内心深处的乡愁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他以鹳雀楼为题材,通过描写楼高、景色壮丽的场景,表达了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相关知识点:1. 登鹳雀楼:鹳雀楼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座历史古迹楼阁,这里也是登高望远、览胜的理想之地。
2. 唐诗韵律: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都是七个字。
3. 比喻手法:将楼比作追求的目标,通过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他以悲愤的情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困苦生活,呼吁社会改革和关注农民的命运。
下面是该诗的相关知识点:1. 农民生活:通过描绘农田的艰辛劳作和农民吃穿不易的现状,直接表达作为诗人的李绅对农民遭遇的同情之情。
2. 诗歌语言:以食物为线索,将农民的丰收与饥饿形成对比,营造强烈的社会反差,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3. 社会批判:诗中通过对现实现象的揭露和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封建社会的失望。
通过分析这三首诗词的知识点,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 21《古诗词三首》》在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 21 课《古诗词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这三首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它们风格各异,却都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山水田园画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的开头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
一场新雨过后,山谷显得更加空旷幽静,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的缝隙洒在地上,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淌。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洗衣的女子们归来了;莲叶轻轻摇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这里展现了山中居民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最后诗人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山居生活的喜爱和留恋,即使春天的美景已经消逝,这里依然是令人向往的。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我们领略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张继的《枫桥夜泊》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孤独、忧愁的氛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在枝头啼叫,寒霜布满了天空。
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陪伴着诗人满怀愁绪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寂静的夜晚,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悠扬的钟声,钟声回荡在江面上,传到了诗人所乘的客船上。
这钟声不仅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增添了诗人的愁绪。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声音的巧妙运用,烘托出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和忧愁之情。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词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向着山海关的方向前进。
夜晚营帐中灯火通明,千千万万的灯火连成一片。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初中古代诗词三首七年级
初中古代诗词三首七年级在初中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学过哪些重点古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代三首七年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古代诗词三首七年级(一)钱塘湖春行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们风格各异,却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了心头。
放眼望去,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月影倒映在水中,仿佛与人更加亲近。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了建德江黄昏时分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诗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千古名句。
在这空旷的原野中,天幕低垂,仿佛压在树梢之上,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让人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孤独。
而清澈的江水中,月影近在咫尺,似乎能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可又反衬出他的孤独无依。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景衬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江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佳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未来得及遮住山峦,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将乌云吹散,望湖楼下的湖水变得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乌云比作翻墨,将雨点比作跳珠,形象地写出了暴雨的迅猛和激烈。
同时,通过对风雨前后景色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神奇美丽。
前两句写雨势之急,让人感受到紧张和压迫;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又让人心情豁然开朗。
整首诗节奏明快,富有动态美,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夏雨。
最后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引言概述: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三首经典的古诗词,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感受古诗词的美妙与魅力。
正文内容:
一、《静夜思》
1.1 诗人李白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1.2 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1.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二、《登鹳雀楼》
2.1 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2 描写楼和风景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三、《春晓》
3.1 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3.2 描写春天的景象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3.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总结:
通过对《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三首古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深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些诗词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思量和感悟。
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欣赏和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一、《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茅台蘸砚墨,灵感浸纸品。
洛阳纸质好,常用契约金。
秦川遥相望,风华同一程。
楼船弄海阔,月色入汉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生字组词1. 茅台(máo tái):茅台酒是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因其出产地为茅台镇而得名。
2. 蘸(zhàn):把笔尖沾湿墨汁。
3. 砚墨(yàn mò):指用砚台和墨砚制成的墨汁。
4. 灵感(líng gǎn):指作品创作时获得的启发和思路。
5. 洛阳(luò yáng):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位于河南省。
6. 纸质(zhǐ zhì):指纸张的质量和性能。
7. 契约(qì yuē):指双方达成的书面合同。
8. 金(jīn):指贵重的金属材料。
9. 秦川(qín chuān):指秦岭和渭水流域的地区。
10. 遥相望(yáo xiāng wàng):远远相望。
11. 风华(fēng huá):指人物的才华和风采。
12. 楼船(lóu chuán):指豪华的船只。
13. 弄海阔(nòng hǎi kuò):驾驶船只在海上游弋畅快。
14. 月色(yuè sè):指月亮的光辉。
15. 汉宫(hàn gōng):指汉代帝王所居住的宫殿。
16. 野火(yě huǒ):指火灾在野外燃烧。
17. 烧不尽(shāo bù jìn):指火势无法彻底熄灭。
18. 春风(chūn fēng):春天的风。
19. 吹(chuī):风吹,指风吹动。
20. 生(shēng):重新生长。
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茅台蘸砚墨,灵感浸纸品。
洛阳纸质好,常用契约金。
秦川遥相望,风华同一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再读理解,赏析品味
1.概括要点。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征途思亲,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赞颂英雄。
2.复述。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3.提问:这首诗记叙了这么多事情,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先自行思考,之后小组交流讨论。
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夸张,互文。
5.欣赏至此,你能谈谈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吗?
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再造想象,拓展迁移
1.试想你是木兰,请你说说木兰替父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是木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学法
课时
4课时
指导
教学环节安排
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这流行歌曲充斥我们生活主旋律的时代,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曲脍炙人口的豫剧《花木兰》选段……现代木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形象逼真,情节奇境迭现、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地演绎了木兰十二年征战的故事。戏中最有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乐观生动、平白如话地讲了个“大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被这出戏影响的人何止千万?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木兰诗》,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背景:这首词是写给作者的好友陈亮的。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这在词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2)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句诗中,我读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百姓租税之繁重,生活之困苦。
(3)从“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这句诗中,我读出了当时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舒适富裕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惭愧之情。
4.谈谈这首诗歌的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
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征战——凄婉又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位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
3.再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顺。
提示:抓住木兰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并且要合理。
3.你能列举中外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并简要谈谈她们的事迹吗?
提示: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贞德。
六、总结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女人能以英雄的身份出演历史,是对男子的极大挑战。
二、搜集信息,交流积累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 山 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36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二、走近词人,了解背景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明确: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从课文‘_____’的诗句中,我读懂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的句式来畅谈你对木兰形象的理解,作者又是借助哪些修辞手法来传达这一形象的?
课题
《古代诗词三首》导学案
教学
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了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4.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
重点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了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三、扫除障碍,激情诵读孔
检测预习,正字正音。
好诗文总是适于朗读,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朗读一次,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1.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
要求:同学认真听读,注意该生或快或慢处、或高或低处及断句节奏的处理,品味其优缺点。(可请全体同学点评优点)
明确:娇美女儿身——勤劳善良,淳厚质朴,热爱亲人,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巾帼大英雄——坚毅勇敢,机敏活泼,报效祖国,不慕名利,英勇善战。
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六、拓展迁移,丰富积累
1.根据你所积累的资料谈谈当今农民的生活现状,并认识到其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2.课下积累有关描写夏天的成语、诗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2.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3.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4.体会作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一、导语设计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秦观,周邦彦……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是谁?对,辛弃疾。在学习《西江月》“清风半夜鸣蝉”时我们介绍过辛弃疾,现在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辛弃疾……
(4)再指名读,齐读。
2.抓住意象,勾勒意境。
作者为了传达思想感情,抓住了哪些意象?勾勒了什么样的意境?结合诗歌具体语句赏析品味。四人小组交流探讨,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5.这首诗歌在写作上是怎样通过对比来揭示其主题的?
明确: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五、激发想象,再现意境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插图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可以加入自己适当的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为了能证明花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主要有有关花木兰的像、词、豫剧、京剧、连环画、电视剧、动画片、书画作品、火花、邮票……
这众多的木兰形象,几乎被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可以这么说: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种子长成了大树。现在我们来认真地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品读木兰文化。
明确:丰收场面,送水送粮场面,刈麦场面,拾穗场面等四幅。
侧重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3.诗句赏析,以“从‘’这句诗中,我读出了” 为句子,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1)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诗中,我读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
他们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不顾赤日炎炎,不顾挥汗如雨,不顾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相同。)整句诗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