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族家谱看南诏大理国洱海地区的白蛮大姓_兼驳_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论_
方国瑜:南诏是否泰族国家
![方国瑜:南诏是否泰族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5218bb7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d.png)
方国瑜:南诏是否泰族国家一近数十年,国内外学者研究西南民族史之著述,多谓:南诏乃以泰族为主体而组织之国家。
然何由得此结论,则无一人言有力之证据,故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ct)之《交广印度两道考》已疑之。
最近,周惺甫先生著《云南各夷族及语言研究序》(已刊于《新动向》第三卷第三期),始言南诏并非泰族国家,与众说异。
以惺甫先生之精审于云南史事,其所列论,自足压倒众说,南诏民族,亦得正确之解辞也。
自来中国载籍,言南诏民族者颇不乏人,然无一人言南诏为泰族,而近来流行南诏为泰族之说,煞是怪事!究其说之由来,起于暹罗,欧美学者研究泰族,求史事于暹罗,乃用其说,□国的学者又从而附和之,辗转抄袭,视若无需考虑之定论。
然所言为中国史事,不求之于中国史书,且与中国史书抵牾,说岂足信?且暹罗初无正确之史事纪录,乾隆间缅甸军攻克暹罗都城Aynthaya之役,载籍焚毁无遗,后人妄作,有何价值?其所以讹传者,盖以暹罗为南诏属国,古老相传,犹知其事,作史者乃误以南诏为其故国,而谓南诏为泰族也?是犹:某甲为人奴仆,经数世子孙贵显,创修家乘,不知自始,乃抄袭其主人之谱系而奉之,为乡愚所不免,暹罗人以南诏为其故国,愚妄如是,何况与较;然中西学者误信其说,以申述泰族史事,则不可不辩也。
二谓南诏为泰族者之理由,盖因南诏与哀牢之关系——哀牢发祥地在汉永昌郡西部,今永昌附近有摆夷族,故论者谓摆夷为哀牢之后,如英国伍特(W.A.R.Wood)之《暹罗史》所载;又樊绰《云南志》曰:南诏自言为哀牢沙壹之后(亦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五十六),故论者又谓南诏为泰族。
然以吾人所知,哀牢未必为泰族也,何以言之:《后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引《哀牢传》曰:“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名(按:名原作知,从《册府元龟》改),禁高死子吸代……子扈栗代”;扈栗以汉光武建武二十七年诣越巂太守郑鸿降,则哀牢世系为扈栗陈述于郑鸿,而杨子山得之以作《哀牢传》(见王充《论衡佚文篇》),故其说可信;以哀牢传所载禁高至扈栗凡八代,禁高以前,九隆子孙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则中隔至少五代,以三十年为一世计之,九隆之生应在周显王时;在此时期,永昌郡境是否有泰族?此为一大疑问;以暹罗达吗銮拉查奴帕(Drince Tamrong Rojanubhab)《暹罗古代史》所说:诸葛亮南征,泰族始迁至云南之西部,则在九隆后已六百年也;至于美国杜德(W.Clifton Dodd)之泰族研究,谓西历纪元前五世纪,泰族已分布于潞江西部,乃臆说也。
白族族源概说
![白族族源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c84789c205087632311212f8.png)
白族族源概说白族源于“僰人”,由于其中融合了一部分楚人,又称“庄蹻之遗种也”(《唐会要》卷98《昆弥国》)。
庄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之”(《史记·西南夷列传》);因滇国的主体民族是“僰人”,又称“滇僰”。
“僰人”原为氐羌中的一部分,“僰,羌之别种也”。
之所以称之为“僰”,僰道县,“本僰人居之”。
《地埋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僰道,故字从人。
”《秦纪》所谓“僰僮之富者也”(《水经注·江水注》)。
其实,“僰”本是白族先民的自称。
先秦时期,僰人和西羌居住在湟水流域一带。
汉晋时期僰人的分布区域,西北与羌族聚居区相接,西南直抵云南境内的澜沧江以东,红河以北地带,沿线与氏羌系统的其他部落相杂居,同时又形成自己的聚居区。
聚居在今宜宾一带的僰人,在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和汉族相接近,并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而僰道县以南,僰人数量仍然不少。
“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道,……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凿之迹犹存。
王莽更曰僰治也。
”(《水经·江水注》)于此可以看出僰道县往南的僰人分布状况。
僰人的居住区,以滇中地区为中心,东北与僰道县相接,南到今玉溪和红河北部一带。
其中包括:西北连邛僰,东北接僰道县的今永善、盐津、大关、昭通、会泽、巧家一带;今曲靖至滇中地区;自滇中地区往西,楚雄、大理一带,都是秦汉时期僰人的居住地。
公元前2世纪末的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在“西南夷”各族地区设置郡县,并把一部分汉族人口从内地迁入进行屯垦,后来都逐步融合进僰人之中。
僰人是“西南夷”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与汉族接触时间最早的一个民族。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灭了劳浸、靡莫诸小国,独存滇王,为西汉王朝设置益州郡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滇王国统治下的滇池地区仍然是僰人的聚居区,而且僰人成为滇王国的主体民族,史称“滇僰”。
到了汉晋时期,滇国的中心地区及其周围地带的叟人,成为“滇僰”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者。
推翻彝族建立南诏国的谎言,确认南诏国为傣族古国
![推翻彝族建立南诏国的谎言,确认南诏国为傣族古国](https://img.taocdn.com/s3/m/3f8730237cd184254b3535b8.png)
推翻彝族建立南诏国的谎言,确认南诏国为傣族古国傣族在云南高原建立南诏国这段历史,因境外傣族国家(泰国)叫嚣要收复祖先故土,中国为遏止境外傣族国家的领土诉求,曾鼓动政治文人篡改南诏国历史,制造出“南诏国族属之争”、“南诏国学术公案”等舆论话题,将南诏国历史诡辩成族属模糊的“乌蛮”、“白蛮”,扭曲傣族在云南高原建立南诏国这段历史事实。
如今,境外傣族国家自知收复祖先故土无望、已无人提及南诏国故土问题,中国也没必要让南诏国历史继续蒙尘,恢复南诏国历史真相是众望所归。
一、南诏国族属争论的根本南诏国大致与中土唐国处在同一时期,其统治中心位于洱海坝,疆域东到北盘江流域、西至那加丘陵、北抵青藏高原南麓与大渡河、南达湄南河上游,包括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广西西北端、越南西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端、缅甸中北部。
南诏国由礼社江上游的“蒙舍”(虎部)发展而来;唐《蛮书》载:“蒙舍,一诏也。
居蒙舍川(今巍山坝),在诸部落之南,故称南诏也。
元年中,献书于剑南节度使韦皐,自言本永昌沙壹(哀牢始祖)之源也。
”;五代后晋《唐书》载:“南诏蛮……自言本哀牢夷后”;北宋《新唐书》载:“南诏……本哀牢夷后”;几乎所有的典籍都说南诏(蒙舍)为“哀牢夷”。
南诏国发展壮大后,统治的民族越来越多,治下的民族开始被中土人士统称“南蛮”;皮肤较黑的统称“乌蛮”、皮肤略白的统称“白蛮”;还按地方命名为各种“蛮”,比如,弄栋这个地方的人称“弄栋蛮”、青蛉这个地方的人称“青蛉蛮”、施赕这个地方的人称“施蛮”……;要么就按照穿着打扮命名为各种“蛮”,比如,穿衣服套一只袖的称“独锦蛮”、穿白衣服的称“白衣蛮”、穿长裤的称“长裈蛮”、不穿衣服的称“裸形蛮”……;各种称呼的“蛮”,要么是某个民族的一部分,要么是多个民族的合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其境内族群重新识别;有明确记载、历史脉络清晰的族群,按自称统一族名;无明确记载、历史脉络不清晰的族群,按文化相近原则进行归并、重新注册族名。
南诏,大理王权、系谱与婚姻
![南诏,大理王权、系谱与婚姻](https://img.taocdn.com/s3/m/2203196527d3240c8447ef72.png)
首先是蒙舍诏细奴罗(653-674)与「三赕白大首领将军」张乐进求的联姻。
张乐进求原来是洱海地区各部落共推的共主﹐他自己的据地在洱海南方的赵州白崖一带。
从「南诏图卷」中可以看到当时洱海地区有九个较大的部落酋长﹐后来因为有奇鸟暗示细奴罗为圣主﹐所以张乐进求才将共主的地位让给细奴罗。
张氏的势力自此退回地方性的首领﹐并且将女儿嫁给细奴罗。
一直到十三世纪的张氏墓碑中﹐都称自己为「国舅」﹐是张乐进求的后裔﹐这个「国舅」的名称似乎可以维持相当长久﹐不管是否是一个有实质义意的称号﹐即便蒙氏王朝已经消失﹐这种国舅代表着是一个有历史意义﹐同时是有历史感的家族性标示。
1南诏第二世主蒙兴宗(674-712)时﹐娶赵康的女儿﹐赵康原为东川(滇东)的部落领袖﹐后来因为蒙赵二者之间的关系﹐将赵康赐于赵州地区。
2赵康的势力因此而扩大向洱海东部﹐成为渠敛赵(今海东一带)的部落首领。
赵康还被称南诏王封为「外祖建峰神」﹐外祖之意便是「邦之外亲」﹐是南诏亲家。
他的后代在明洪武时因为助明天兵南下﹐被封为1《南诏野史》(上)「建宁国条」:「张氏……传三十三世至张乐进求﹐一见蒙奇王有异相﹐遂妻以女﹐让位与奇王﹐王姓蒙﹐名细奴罗。
」另外在一份碑铭<张长老墓碑>有「蒙国舅张乐进宁」。
2<建峰亭记>,收于《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49上。
「河东郡应阵翻浪伏波军将」。
3自皮罗阁开始﹐便更积极地以婚姻的方式取得不同部落首领的结盟关系。
据史料反应﹐皮罗阁至少娶了三个部落的女子﹐其一是邓赕诏丰咩的姐妹;4二是施浪诏施望欠的女儿﹐遗南;5以及住在白崖城南蛮子城中的「诚节夫人」。
6除此以外﹐皮罗阁开始计划整合滇东爨部的势力。
滇东长期以来是爨部的二股势力﹐其一是爨归王;另一为其姪子爨崇道。
爨部内部的纷争造成了爨崇道杀死了叔父爨归王及其兄弟﹐后来南诏介入调庭之时﹐皮罗阁却将自己的二个女儿分别嫁给爨归王的儿子爨守隅﹐以及爨崇道。
7后来守隅的母亲阿奼﹐据说是来自南诏的统治部落﹐请皮罗阁协助消灭爨崇道的势力﹐所以南诏就派兵将爨崇道以及两个儿子杀死﹐并且将爨守隅以及皮罗阁的女儿请回到大理洱海平原来居住。
南诏大理国历史
![南诏大理国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05d77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9.png)
南诏大理国历史南诏大理国历史概述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杂,《新唐书·两爨蛮传》所谓“群蛮种类,多不可记”,确是实在的情形。
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的文化。
战国时,楚将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
苴兰城(昆明市附近)相传是庄所筑。
秦时常頞(音案àn)开辟五尺宽的道路,从蜀通到滇(诸葛亮始加宽路面)。
公元前一○九年,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
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云南保山县北)。
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
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安无事。
固然,某些族和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旧是落后,甚至是非常落后。
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云南姚安县北),管羁縻州三十二。
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管至九十二州。
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
这种羁縻状态,不利于落后各族,因为汉族统治阶级可以缓慢地伸展势力,安置州县,逼迫各族逐步后退。
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统治者退出云南,州县全为豪酋占据,也不利于各族民众,因为在州县恢复豪酋统治,增强落后势力,是一个退步。
唐天宝年间,云南成立南诏国,才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的形势,对各族民众说来,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统一的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
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
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2517821551810a6f424862f.png)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2795 更新时间:2007-10-31 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古城里。
穿过明清的代的街道,从千百年一贯制的马具店,小吃店、裁缝店,纸烛店、棺材店门口经过。
在油黑发亮的板壁门口,骇然一堵老墙立在眼前,整个地挡住天光。
转到有门的地方,门是个深黑的大洞。
仰视上去,墙有墙垛,垛上是楼檐,檐下高悬黑漆大匾一块,上书“魁雄六诏”,所指的历史一下追溯到唐代。
城楼叫拱辰楼,是明洪武年间建的,已在这儿屹立了600年。
从窄而阴冷的梯巷里爬楼时,产生砖梯尽头会埋伏着一个古装弓弩手的错觉。
待爬上古楼,却是杳无人迹,只有最后一抹夕辉映在“万里瞻天”的大匾上。
想象王者当年怎样在此“万里瞻天”,叱咤风云。
巍山县其实是个狭小的小盆地,东西走向不过40公里,南北更是山望山。
烟霭漫起,纵是配上望远镜,也雄视不了几里的。
然而南诏王确实就从这样的小地方起家,统一六诏,强盛时辖区曾东至贵州和广西西部,南抵越南北部,西达缅甸边境,北迄四川大渡河。
《新唐书?地理志》表述更细,称其疆界“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
”以“乌蛮”和“白蛮”为主体的南诏国和大理国,用种种文的和武的方式,广纳川黔汉文化、西藏吐蕃文化和南亚东南亚文化精华,将本土的民族文化丰富、发展到了极至,使得大唐不敢小觑“蛮王”,大宋亦对大渡河以外的“亦地”划玉斧为界,不再多有干预。
蒙在夕烟中的一片田陌和村落,是南诏王最早的都城。
在民间传说中,南诏王皮逻阁一把火点燃了精心建造的松明楼,应邀祭祖赴宴的越析诏(今宾川)、施浪诏(今洱源和邓川之间)、浪穹诏(今洱源)、邓赕诏(今邓川)、蒙嵩诏(今巍山北部和漾濞)五诏诏主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传说中他们和南诏王同是一母所生的兄弟,蒙舍诏(其疆在诸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得以“雄魁六诏”。
当然,史书对737年南诏尽收五诏版图,完成统一洱海区域霸业的记述,使用的是另一套经过处理的语言。
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探析
![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38192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b.png)
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探析一、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概述名家大姓,是指有名望有实力并有姓氏的家族。
白族“名家大姓”史料记载见于唐以来的诸史籍之中。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梁建芳《西洱河风土记》载:“其西洱河……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2〕。
唐咸通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云南志》载:“渠敛赵,本河东州也。
……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皆白蛮也”〔3〕。
唐代文献记载了以“杨、李、赵、董、王”为代表的数十姓名家;《元史·地理四·云南诸路行中书省》载:“永昌州,……蒙氏改会同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于此,以赵氏为府主……赵氏弱,王氏据之,及段氏兴,高氏专政”〔4〕。
元史记载了“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名家;明景泰间官修地理总志《寰宇通志》载:“临安府……南诏于此置通海郡都督府;大理段氏改为通海节度,寻改秀山郡,后复为通海郡。
…… 李、董、张、王、赵五姓互为郡主”〔5〕142-143 。
又载:“兰州,……唐为南诏之地,……后蒙阁罗凤尝徙善阐杨城堡张、杨、李、赵、何、周、任七姓戍守之”〔5〕162 。
明万历间李元阳《云南通志》载:“元江军民府,……唐时南诏蒙氏以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戌之……”〔6〕;明崇祯间顾炎武《肇域志》载:“北胜州,唐南诏异牟寻始开其地,……徙瀰河白蛮施、苏等一十八姓……以实其地”〔7〕。
明代方志记载了“苏、张、周、段、李、董、张、王、赵、张、杨、李、赵、何、周、任、施”等一十八姓名家;明杨慎《南诏野史》载:“哀牢有一妇,……生十女,九隆兄弟各娶之,立为十姓,曰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8〕。
“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十大姓名家,也是白族“九隆族之裔”的由来;1993年张旭《南诏西洱河蛮大姓及其子孙》一白族家谱有关南诏大理国“ 名家大姓”史料探析何俊伟(大理大学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摘要]通过对唐以来诸史籍之白族“名家大姓”史料梳理,介绍白族家谱所载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并对其姓氏来源、取名习俗、职官、女性人物等内容进行探析,认为白族家谱所载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不仅可弥补南诏、大理国史料记载的不足,也为西南民族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林超民李婧白族形成新论
![林超民李婧白族形成新论](https://img.taocdn.com/s3/m/bba2f51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f.png)
林超民李婧白族形成新论摘要: 运用史料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人类学对白族形成问题的再研究表明,以往学术界所形成的“本土说”“外来说”“单源说”“多源说”等观点均未能真正给予这一问题以科学揭示。
再研究的结论是: 白族形成确实是多源的,乾符四年 ( 877) 南诏统一云南建立大封民国后,在洱海区域生活的洱海人 ( 西洱河蛮) 、哀牢人、僰人、昆明蛮、汉姓等是白族形成的主要来源,正是由于南诏国的建立进而将诸多族类融合为一个整体:白族。
关键词: 多源; 南诏; 大封民国; 白族形成【作者简介】林超民,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李婧,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讲师,博士。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南诏王朝统治者族属的问题就有争议。
“方国瑜、向达、徐嘉瑞、杨堃、龚自知、马曜、周泳先、陈碧笙、李一夫、孙太初、王叔武、木芹、尤中、巴库斯(美)、藤泽义美(日)、白鸟芳郎(日)、林谦一郎(日)等等中外学者,一直以来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
”[1]但至今仍无定论。
从中可以看出白族的形成这一课题研究难度较大,也可以看出在此研究中仍有理论方法和史料等问题函待解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网络上出现少数文章,将过去已经被否定的南诏“泰族建立说”“泰族南迁说”重新翻出来加以宣扬。
因此深化对白族形成问题的研究,就十分紧迫,十分必要。
关于白族来源,以往研究有“本土说”“外来说”“单源说”“多源说”等观点。
笔者通过史料、考古、语言学、民族学研究的考察,在方国瑜先生的“多源融合说”基础上,提出土著“洱海人”为主的多源融合学说。
(一)洱海人“洱海人”不见于文献记录,但见于考古发现的研究,有以下考古资料支持:其一,早在1938年11月,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到大理调查古迹。
他们特别注重“史前遗址之寻求”[2],写成《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
这些考古资料表明,在史前时期,洱海地区的居民不是游牧的“昆明”,而是农耕的族类。
论南诏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演进
![论南诏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2bd9431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9.png)
论南诏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演进
罗家云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南诏是中国盛唐时期出现于今云南地区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但从总体上看南诏的国家化进程却最终未能完成,然而南诏统治者主观上的追求和社会组织的进化,又推动着南诏向国家化方面演进.到初唐时期,云南,特别是洱海周边地区,无论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制度还是从社会组织的组织化、制度化方面看,都为国家化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而吐蕃的崛起和东进则是南诏崛起的外部条件.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罗家云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1
【相关文献】
1.部氏族人的姓名民俗与日常生活性族群认同——以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部氏族人为例 [J], 王志清
2.南诏王室蒙氏族源考 [J], 唐楚臣;刘祖鑫;李杰
3.氏族与国家的形成——《家私国》中氏族的功能分析 [J], 张翔
4.从氏族、部落到雏形国家——《诗经·大雅·公刘》考论 [J], 张建军
5.从白族家谱看南诏大理国洱海地区的白蛮大姓——兼驳“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论” [J], 张锡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子国散议(杨爱民)-西南学刊-昆明学院
![白子国散议(杨爱民)-西南学刊-昆明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3c7d651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1.png)
白子国散议杨爱民(昆明学院人文学院)白子国曾是云南地方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云南历史上是否有过白子国这个问题上,有过长时间的争论。
现存的一些云南地方文献中有着关于白子国的记述,如元代张道宗撰《纪古滇说集》、李京撰《云南志略》,明代杨慎著《滇载记》、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以及清代倪蜕辑《滇云历年传》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记载有关于白子国的内容。
现代著名史学家向达先生考察了诸种云南地方史料之后,在其于1933年初版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有《南诏史略论》一文,对白子国有过一番较有代表性的描述: 据说九隆氏八族四世孙名仁果,生当汉代,传十七世至龙祐那,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武侯南征杀雍闿以后,遂以龙祐那为酋长,代替雍闿统领诸部,赐姓张氏,是为有姓之始,乃建白国。
龙祐那之十六世孙张乐进求,受唐封为大将军云南王。
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张乐进求禅位给南诏蒙氏细奴罗,于是南诏蒙氏遂代白国张氏而兴,立国号曰封民。
①这将白子国的源流表述得清清楚楚。
然而,尽管也还有着许多与此相类似的描述,但都并没有止息后人对白子国问题的关注。
而且,后人在细究上述这些史籍时,发现存在着一些有趣的问题:其一,即便是最早记录白子国及与白子国有关人物的《纪古滇说集》,也是成书于元代,距所记白子国存在的时期相去甚远,因此人们对其所记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怀疑。
况且,由于该书在内容上的“支离杂诡”(王崧《道光云南志鈔》卷三语),还一度被学术界认为是明代才出现的伪书。
其二,上述记述白子国之事的史籍均是地方性史籍,也就是说,关于白子国的记述不见于任何一部正史,在中原王朝的文字记载中找不到白子国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例如,这些史书说诸葛亮南征时赐龙佑那张姓,封王,立国,那么,至公元629年张乐进求禅位于细奴逻,白子国在西南地区也存在了400余年,但这些情况不仅在中原典籍中不见片言只语,而且西南地区重要史志《华阳国志》之《南中志》中亦见不到相关的内容,这是让人费解的。
南诏大理国史上职官“布燮”考
![南诏大理国史上职官“布燮”考](https://img.taocdn.com/s3/m/92c23d4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3.png)
南诏大理国史上职官“布燮”考
杨延福
【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布燮”这个称谓是南诏大理历史上的重要概念,对其含义有多种不同解释,本文详细地考释了这一称谓的来历及演变,指出这个称谓应当是民族与的汉字译音。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杨延福
【作者单位】剑川县沙溪乡云南剑川;67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9
【相关文献】
1.南诏大理国观音和大黑天信仰关系考——以剑川石窟和《梵像卷》为中心 [J], 黄璜
2.南诏大理国绘画比较研究--以《南诏图传》与《张胜温画梵像》为例 [J], 黄诚
3.从白族家谱看南诏大理国洱海地区的白蛮大姓——兼驳“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论” [J], 张锡禄
4.道教对南诏大理国认同中华方术文化的影响——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 [J], 颜文强;刘芩芹
5.南诏、大理国佛像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白族的自称和他称看其族源
![从白族的自称和他称看其族源](https://img.taocdn.com/s3/m/800813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b.png)
从白族的自称和他称看其族源张旭一个民族一般都有自称和他称。
自称,由于内部支系的不同而有不同,也由于支系有多有少,自称也就多少不一。
他称,同样由于民族的大小、强弱和对外接触的情况有多有少,称名也就不可能一致。
白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人口不过一百二十多万的小民族。
但她又是比较古老的西南少数民族之一。
在南诏、大理五百多年(738~1253年)的时间里又是云南主体民族之一。
她的内部支系不多,但对外接触则比较广泛。
自称基本相同,他称就比较多,含意的差别也大。
有的他称,现在已无法解释。
一、自称居住在下关、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祥云、宾川、漾濞和保山、丽江、三坪、维西、南华、元江、楚雄、邱北以及昆明、富民、安宁等县市内各地区的白族,自称“白子”或“白话子”,居住在泸水、碧江及恩梅开江东面的白族,自称“白人”。
最近在大理发现的宋、元碑刻和明代时期李元阳纂修的《云南通志》,也有“白人”之称。
为什么称白,白的意思是什么?白就是白色之白,是黑的对称。
云南有些民族自称为诺、纳、怒、罗、俚、奈等,都有黑的含意。
而自称为白的则有“普米”、“配派”(彝族的支系水田人)和白族。
据说羌族和藏族内部也有称白的,但具体情况不够清楚。
而这些民族之所以自称白或黑,今天来说,主要是习尚,也就是风俗。
有的民族尚白,有的民族尚黑。
如纳西族妇女披的羊皮,都是黑色的,白族和普米族妇女披的羊皮,又都是白色的,特别是新嫁娘子披的羊皮,更要认真讲究,连有点杂色毛也不行。
凉山彝族的服装是黑色的,兰坪、维西白子的服装是白色的。
纳西人养的羊群都是黑的,白子养的羊群,又都是白的。
怒江僳僳族人说打扮的好看,就要像乌鸦一样,而白人说好看的打扮,要像喜鹊那样的洁白。
过去大理王室也是尚白。
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里面所记当时南诏(即大理)“国王服白毡,正妻服朝霞”,朝霞者,白色也,就是说,国王和王后都穿白色服装。
大理国王之所以称“白王”,除他是白人之王外,服装尚白,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从洱海图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
![从洱海图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946bf10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0.png)
从洱海图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田怀清【期刊名称】《东南文化》【年(卷),期】1993(000)002【摘要】<正>南诏中兴二年(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信博士内掌侍酋望忍爽臣张顺、巍山主掌内书金卷赞卫理昌忍爽臣王奉宗等人,根据《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国史》等古籍,绘制了《南诏图传》及文字卷呈送南诏宫室。
洱海图是参照当时的《西洱河记》一书画成的。
该图虽然绘制在《南诏图传》的末尾,但它是整个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诏图传》成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国内外一些研究《南诏图传》的专家学者,还没有对洱海图引起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事。
笔者根据历史文献,民族学调查资料和民俗学调查资料,以及考古学资料,撰写此文,对洱海图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专家。
一、唐、宋时期的洱海图概说为了研究的方便,首先将唐代张顺、王奉宗等人绘制的《南诏图传》中的洱海图介绍如下:(图一) 西洱河(即大理洱海)中画有雌雄二蛇,【总页数】10页(P103-112)【作者】田怀清【作者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馆员【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相关文献】1.南方丝绸之路阿吒力教研究——以南诏大理国时期为中心 [J], 张泽洪;廖玲2.从考古遗迹看南诏大理国史 [J], 李公3.论南诏大理国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 [J], 朱安女4.从碑刻铭文看南诏大理国文化的兼容性与和谐性 [J], 成瑶;张锡禄;朱香;杨泽洲;张立志5.从白族家谱看南诏大理国洱海地区的白蛮大姓——兼驳“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论” [J], 张锡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理段氏溯源
![大理段氏溯源](https://img.taocdn.com/s3/m/8fb3433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7.png)
大理段氏溯源大理段氏溯源大理段史的始祖到底是不是汉人?学术界分歧颇大,各持其说,原因是这方面原始史料的缺乏。
明军平定云南之后,傅友德等人将有关文献焚毁殆尽,其后果,就是云南600余年(包括大理300余年)历史无从依凭,给历史学者的研究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
段氏之先,有说为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汉人,又有说为滇地土著,莫衷一是。
反正大理皇帝自认是汉人的遗裔,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同时也与当地白蛮大户联姻,一如秦末汉初的南越王赵佗所为。
笔者倾向于认为段氏始祖是汉人,而段氏的民族属性当是白蛮。
段氏源于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小儿子叫共叔段,其支孙以祖父的“段”为氏。
又据世系表上说: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名为姓,世居武威。
清朝道光年间的《云南通志》上说:“段思平者,其先武威姑藏人,汉太尉段颖之后,云南段氏由姑藏而来”。
清朝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
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
”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
意思是段延陷在了云南,成为这里少数民族的头领。
而段氏始祖段延则是出自武威的地道汉人,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
武威段氏,即在甘肃的武威郡姑臧或是天水,两汉以后,姑臧段氏“子孙散处”,其中一支或南下云南,这是极有可能的。
大理国后期改洱海以南诸赕为天水郡、改善巨郡为成纪镇(为天水郡所辖县),揭示了云南段氏与西北段氏的特殊关系,也反映出了大理段氏对其祖籍西北的心理认同。
西汉文帝时,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玄孙段颖任武威太守,子孙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众,形成武威郡望,尊段颖为开基始祖。
最先到达云南的是魏之段延,据《玄峰年运志》,到唐时“有名(段)俭魏者,佐阁逻风有功,六传至(段)思平而有国。
”据《段氏家谱》,段俭魏是汉代武威太守段颖的第17代子孙。
清朝冯苏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这数千字的长文中说:“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
略论白族的形成历史和南诏政权的民族性质
![略论白族的形成历史和南诏政权的民族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b78d9d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d.png)
略论白族的形成历史和南诏政权的民族性质综合古代各种历史文献来判断,白族是南诏统治后期和大理时期才形成的民族,这里所说的南诏统治后期,还包括汉人郑氏的大长和王朝、白蛮赵氏的大天兴王朝、白蛮杨氏的大义宁王朝。
蒙细奴逻之建国,在唐贞观之初,其国号实为“大蒙”,云南王或南诏王是唐朝赐的封号,不是他自己的国号。
到南诏蒙氏第十一世王蒙世隆时改国号为大礼,第十二世王蒙隆舜时,又改国号为大封民国。
所以大蒙、大礼、大封民国、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皆为南诏政权不同时期的国号。
在南诏统治的后期和大理时期,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六诏乌蛮与当地河蛮、汉裳蛮、弄栋蛮、青蛉蛮以及进入这一地区的唐宋中原汉族、西爨白蛮的一部分互相融合形成了白族,元代史料中称这一民族为“僰人”,后转音为“白人”。
《元史》卷一六六《信苴日传》载:“信苴日,僰人也,姓段氏,其先世为大理国王。
”元初西台御史郭松年《南诏纪行》中说:“大理之民,数百年之间五姓(蒙、郑、赵、杨、段)守固。
值唐末五季衰乱之世,尝与中国抗衡。
宋兴,北有大敌,不暇远略,相与使传往来,通於中国。
”元代云南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李京在《云南志略》中说:“中庆(今云南昆明地区)、威楚(今云南楚雄地区)、大理、永昌(今云南保山地区)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
”元人陶宗仪在《书史会要》卷八说:“云南大理国僰人蒙氏,保和年间遣张志成学书於唐。
”明初云南布政使张紞在《荡山寺记》中说:“大理为郡,负山面海,由唐以来蒙、段氏据而有之,殆六百年,二氏皆僰人。
西南夷为类虽杂,知文教者惟僰焉。
”其在《具足禅院记》中又说:“西南诸种,曰僰、曰爨、曰獠、曰夷,而旁孽庶丑,又不可悉纪。
独僰人事佛,馀种皆不之信,盖其习气使然,无足怪者。
”谢圣纶《滇黔志略》卷十五《种人》说:“滇中夷民,惟白人流传最久,窃据如蒙、段、赵、杨,率白人种类也,以故,滇中各郡亦惟白人为最多。
”道光《云南通志稿》:“寄(细)奴罗石刻像,剑川州采访。
在州南钟山巨石上,长三尺许,镌凿工致,须眉生动如绘。
征服还是同盟:南诏政权属性考论
![征服还是同盟:南诏政权属性考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403b8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e.png)
征服还是同盟:南诏政权属性考论姜丹【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46)2【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考据、比较、统计等历史研究法,结合旨在文化意义解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深度阅读与分析,认为:“南诏武力征服或兼并‘白蛮’”,或“南诏基于武力胁迫‘白蛮’放弃领导权力”的传统研究结论与以《南诏图传》为代表的某些云南地方历史文献在实际叙事语境及文本内涵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历史事实也存在逻辑上的抵牾,不能反映南诏与“白蛮”真实的历史关系和南诏政权的真实属性。
南诏政权并未通过武力征服或兼并洱海地区的“白蛮”。
南诏的缔造者蒙氏家族与洱海区域“白蛮”具有相互联合的经济、文化基础和相似的发展诉求,以及互补的政治、经济优势;南诏政权是蒙氏家族与“白蛮”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结成的同盟。
该同盟确认并保全了“白蛮”在洱海地区长期以来既有的文化主导地位,令“白蛮”业已衰微的政治、社会地位得以巩固和强化。
《南诏图传》等云南地方历史文献中的相关祭铁柱场景就是南诏与“白蛮”双方缔结同盟的写照。
南诏方参与结盟的是南诏二代王逻盛,南诏与“白蛮”的结盟时间当是7世纪晚期的最后10年。
南诏、“白蛮”同盟的缔结及其所确认的文化发展方针对南诏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9页(P116-124)【作者】姜丹【作者单位】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1;K288【相关文献】1.唐朝羁縻府州制及与南诏政权政治行政关系探析2.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南诏文献《南诏野史》考略3.论南诏不是国家级政权4.南诏政权的统制与统合——以滇盐的历史发展为分析视角5.唐朝藩属政权的“华夏时间”——以南诏、渤海年号改元为线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诏大理国董姓
![南诏大理国董姓](https://img.taocdn.com/s3/m/f36886d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a.png)
南诏大理国董姓董姓为白族大姓之一,南诏国时有为清平官董成者;有为安南之役大军将董铎龙者;有国师董迦逻(尤)者,有鬼主董扑者。
密教传入后董氏的一支人即东洱河蛮的董姓成为阿吒力世家从南诏末(唐末)至近代,一直相延近一千余年。
是典型的白族密宗阿吒力世家,很有代表性。
南诏大理国时期有:1.董奖疋: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二载:董奖疋能役使鬼神,召致风雨,降龙制水,救灾禳疫。
为南诏蒙氏礼教其国人,是南诏七师之一。
2.董善明:据《白古通纪浅述》载,唐昭宗光化元年戊午郑买嗣命董善明铸崇圣寺钟,并后殿观音,高一丈六尺。
3.董明清:大理千寻塔近年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题:“为施主并僧董明清、妇人法珠坚等。
经科学测定该经卷为大理国时遗物。
为了详细地了解董氏阿吒力的关系,我们以大理市凤仪北汤天董氏为代表作一下研究。
1956年该村法藏寺大殿内,发现古代佛经两大橱。
详情已见周泳先先生《凤仪县北汤天南诏大理国以来古本经卷整理记》及杨延福先生《法藏寺古经卷清理杂记》等文。
据我们近年对该村董氏家祠的家谱碑文及有关材料研究,发现他们是个阿吒力世家。
一世祖董迦罗尤敕封阴阳燮理仙术神功天童国师、夫人蒙氏二世祖董三廓敕封追日惠光王三世祖董廓眉敕封王子职四世祖董眉聚敕封无量神功国师五世祖董丈疋敕封世袭滇池指挥六世祖董赐敕封世袭善阐土官七世祖董朝臣清平官八世祖董德普清平官九世祖董普明敕封神功济世护国国师十世祖董明祥敕封神验如日卫国国师十一世祖董祥义敕封梵业崇广旨故国师十二世祖董祥福敕封补天神验佐国圣师十三世祖董义明敕封神通妙化卫国真人十四世祖董明连敕封道弘济世保合国师十五世祖董连义敕封道济无方近天国师十五世祖董连福敕封享天地之恩大阿左梨十六世祖董福温敕封爵男席山东官侍御十七世祖董温明敕封镇功浩王十八世祖董明寿敕封疑心妙理恩门师十九世祖董忠义清平官二十世董森敕封五密栋梁大神通二十一世董有福敕封钵莲列水大法师二十二世董通清平官二十二世董量敕封开国元勋顺应国师二十三世董护敕封法通显密镇□大阿左梨二十四世董贤敕封伏魔卫正神通五密大我国师二十五世董金刚寿敕封灌顶国师二十六世董文殊福旌表祷禳神验法师二十七世董焰慧智敕封灌顶国师二十七世董普法照世袭赵州秘密法官二十八世董柯法官二十九世董海秘密师三十世董训僧纲师三十一世董顺天法官三十二世董嗣先僧纲司到现在在大理州地震局工作的董国胜该董氏有谱可记的世系为四十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