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西历史对比
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西历史对比 模块2-1 中世纪以前
吕底亚、叙利亚及西徐亚的奴隶。这些殖民地不仅充作市场, 而且是运送雅典货物至内地的转运站;西小亚细亚的伊奥尼 亚诸城邦于公元前5世纪波斯战争期间及以后,因商埠重心已 转移至Propontis及Caria而衰微,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取代了 他们作为希腊大陆剩余物资与人口的出口地位。我们从公元 前413年雅典帝国5%的进出口货物税全部所得为1200 talent, 可以估计出爱琴海地区每年的贸易总额达1.44亿美元。 ——威尔· 杜兰《希腊人的生活》
克里特的哥尔金法则允许奴隶与自由人通婚, 婚生子女可成为自由人。
雅典奴隶可在街上同公民一样行走,不必给 自由人让路,奴隶主没有任意杀死奴隶的权力。
为什么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会有这样的变化?
公元前6世纪 希腊的殖民地
约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起,希腊人向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 张,到公元前6世纪末,北抵南俄草原、南至尼罗河三角洲,西到 西班牙,东至小亚,都有了希腊人所建立的大批城邦。
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模仿邻国得来的。我们的制度 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别人的。我们的制度之 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 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如果我们诉诸法律,法律在私人纠 纷中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如果我们诉诸社会地位,一个 人承担公职在于真才实干,阶级地位并不影响他的升迁。 只要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任何人都不会因贫穷而湮没 无闻,不会因为地位卑微而受阻。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古希腊殖民地建立的原因
1、城邦内部政治斗争激烈,斗争中失败的集团在本城邦难 以立足便纷纷外迁。 2、工商业比较发达。工商业奴隶主十分活跃,他们为了 寻求更多的原料和奴隶的来源而另辟新路,到外地建立商 业据点。他们的商业据点逐渐形成殖民地城邦。 3、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在贫富分化过程中因债失地的农民, 为了谋生,只得纷纷外流。 4、“过剩人口的压力”。在狭小的城邦范围内,当时的生 产力发展水平还满足不了更多人口的需要,唯一的出路就 是“强迫移民”。
2023年高考历史重点问题全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重点问题全解析1、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2、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中的“争鸣”(1)天人之辩:孟子认为人性与天命相通,人性、天性都有仁、义、礼、智的特质。
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强调天作为自然的客观性,同时“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
(2)性善性恶之辩:孟子是性善论者,认为人性本善,品质之所以会变坏,是环境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3)德治、法治之辩:法家强调国君依靠国家权力实行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儒家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天下。
(4)用兵寝兵之辩:墨子“非攻”思想,并不是一概反对战争,而是注意到了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儒家强调政治因素与民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
(5)义利之辩: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樊篱,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制约束欲望。
(6)“富民”与“富国”关系:儒家推崇民富先于国富,富民与富国有机结合。
道家反对统治者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
法家以富国立论,虽重视富民,但是以充实国库、富国强兵、开疆拓土为目的。
(7)国家体制:孔子心中理想模式为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体制与国家结构,通过亲疏、尊卑、贵贱、上下的严格划分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道家主张松散的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百家争鸣中的“共鸣”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
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1)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
从二分到跨文化比较——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述论
③
龙华 民 、 李玛诺 、 三拔 、 熊 曾德 昭、 陆若汉等都有专文论及译名问题 。 虽然这些讨论的立 意并非 比较 , 但其结论 却是 比较 的
结果。[ ] 法 费赖 之 :在 华 耶稣 会 士 列 传 及 书 目》 冯 承 钧 译 , 华 书 局 19 《 , 中 95年 版 , 6 7 、0— 16、 7、l— 25页 。 第 6、7 l5 0 1 24 l 4
术和 历 史的 变化 密切 相 关的 。
[ 关键词 ] 西方 中西历 史 中西 史学 比较 [ 图分 类 号 ] 0 1 中 K 9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0 25 3 (0 6 0 .0 1 7 10 .3 2 20 )30 0 . 0
从 比较 的角度研 究历 史 和史学 , 2 世 纪 西方史 学界 较 为常 用 的一种 方法 ,0 纪 5 是 0 2世 0年代 以 后 逐渐 形成 热潮 , 至被誉 为 “ 史 研究 未来 最有 前途 的趋 势 之一 ” 至 今 方兴 未 艾 。改 革 开 放 以 甚 历 ①, 后, 中国 的学术界 在 这方 面 , 其是 中西 历史 与史 学 比较 的领域 有很 大 的发展 , 尤 出现 了许 多成 果 , 其 中包括 学术 史角 度 的研究 。这些 研 究有 助于 我们 认识 中 国的历 史 及 史 学 比较 的发 展 轨 迹 及 特 点 ,
历史高考历史古代史与近代史对比分析
历史高考历史古代史与近代史对比分析随着高考的临近,历史这门科目成为考生们备战的重点之一。
历史分为古代史和近代史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对比分析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古代史与近代史进行对比分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一、政治方面的对比分析在政治方面,古代史和近代史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古代社会大多是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体系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国家政权高度集中,皇帝具备完全的权力。
而近代史中的欧洲等国家,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君主制逐渐被限制,民众的权力不断得到扩展,君主制逐渐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二、经济方面的对比分析在经济方面的对比中,古代史和近代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古代社会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
在中国古代社会,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地主贵族,农民则以缴纳地租的形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近代史中,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生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经济的地位。
三、文化方面的对比分析在文化方面的对比中,古代史和近代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古代社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尊孔尊儒、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而近代史中,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启蒙思想逐渐兴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解禁,民主自由、个人权利逐渐受到重视。
综上所述,古代史和近代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对历史题目的理解和回答也能够更加准确。
希望考生们能够通过对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对比分析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字数:325)。
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西历史对比学生作业展示 梁慧雪 《救赎》
救赎我们都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既然是个人,那么必定有所不同,有所差别。
他们之中虽然不乏强者,但更多的是需要救赎的人。
下面我就分三个小点来分析对当代人的“救赎”。
1.什么是救赎在基督教中,是这样理解“救赎”的。
“救赎”是将原先是你的但归另一个人所有的财产重新买回来。
希伯来语有一个类似含意的词是“释放”。
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谓基督拯救世人之道。
人类始祖使其罪过传至后代,致使整个人类都具有原罪,这种原罪和后天犯罪导致人间充满罪恶,而人类自己解救不了自已。
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大发慈悲,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
耶稣基督为了赎世人的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宝血洗净世人的罪。
人们为了赎罪得救,就要信仰祈求耶稣。
这也许只是个传说故事,但是关于他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比比皆是。
2.为什么要救赎近年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快速的发展下,人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的紧张而迷失了自己,他们变得不独立、生活失去重心、完全依赖于他人,别人对他们不肯定,便会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内心缺乏独立性,对他人存有过度的依赖性,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依赖他人之上。
比如,现在有的女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担心社会的竞争和工作上的压力,就急于想找一个有钱的男人,以为这样就衣食无忧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找到了有钱的男朋友就真的不缺乏安全感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她们可能还会担心自己的男朋友会不会随时离开她们,不能陪着她们;还有的男生,事实上是自己的问题,却要把责任推给别人。
这就是一种依赖于他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身边随时都在发生。
3.怎么来救赎我认为,要救赎他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要先让自己不变成一个缺乏安全感和独立精神的人。
在一件事情上,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和独到的见解,要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从而给他人带来正能量。
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从而带动他人。
当自己身边充满阳光,面对身边缺乏安全感和独立意识的人,我们就要去救赎他们,也许他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差,只是以己度人。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及文化上的表现、借鉴与创新。如2011年广东文综第39题对
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的考查等。
解答思路
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学习日本、翻译
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 也有社会科学,根据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问“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从中国维护封建制度的 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得出答案。
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总
录
计
5
57
2
32
24
321
7
123
38
533
7.1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专业 备注 各科预科阶段 均须开设的课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科 格致科 农科 工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 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 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 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
理即可。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 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 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
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
中外历史传统的比较研究
中外历史传统的比较研究一、中西历史概述与比较中西历史的比较从两个角度得出结论:一是历史进程的演进、二是文明成就的发展。
从历史进程的演进看,中西历史对比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现代三个部分。
古代包括了中国的夏商西周、秦汉、唐宋明清,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时期等。
中世纪包括了中国元明清,以及欧洲的黑暗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时期等等。
现代则包括了起源于清末、创造新中国的中国,以及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与国际制度等。
二、政治比较在古代政治理念上,中国历来强调天命思想,而欧洲强调个人自由。
这种思想的影响还可以贯穿到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与西方的人权主义的不同呈现着鲜明的政治思想差异。
作为改革启发者的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无法忽略。
他卓越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了中国的长期文化传统。
在欧洲,则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对改革的作用。
他们的学说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逐渐获得成功。
不同的思想传统造就了不同的政治文明。
从治国思想上看,中国历来重视政治伦理和政治道德,而西方则高度重视法律制度。
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强调人伦、道德等字眼,而西方则立法严谨,法律权威高。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沿袭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对权威性比较敏感;而西方国家则普遍奉行自由主义政策,注重人权和民主制度。
这两者可以说是各有优势。
三、经济比较中国和西方历史的另一显著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发展。
在风俗人情、人的性格、精神面貌、道德规范等方面,中国与西方可以通称为东西方文化差异。
而在经济领域中,这种差异对比得到进一步体现。
在古代,中国经济状况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
如唐代,就是世界上城市化最高峰的时期之一。
到了清末民初时,中国因外国侵略,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经济发展一度停滞。
建国后恢复,但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因国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外资投入相对不足,产业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会导致经济在某些方面设计较为缓慢。
中国古代史中西历史对比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1.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3.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3.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2.徐光启《农政全书》:引进西学第一人
3.小说创作的兴盛:批判现实主义力作《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4.风格奇特的画家:八大山人
5.京剧的形成发展:乾隆年间,南北文化吸收融合形成
2.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战国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1.春秋:孔子、老子
2.战国: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1.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石氏星表》
3.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4.文学:楚辞《离骚》
1.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3.罗马法
奴隶制经济繁荣
1.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2.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和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政体的更迭(从攻占巴士底狱到七月王朝的建立)
1.新航路的开辟
2.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荷兰和英国)
3.第一次工业革命
1.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3.柏拉图:理想国和理念论
中西历史年表对比
十七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13年,伽利略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
1616英国莎士比亚卒(1564年生)
1616西班牙塞万提斯卒(1547年生)著《堂吉诃德》
1632年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
1773-1775俄国普加乔夫起义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年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机作为纺纱机的动力
280年东晋灭吴
公元2世纪末-3世纪末,罗马奴隶制爆发全面危机奴隶大起义,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帝国西部,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史称三世纪危机。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317年东晋建立(317年到420年)
383年淝水之战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5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马克思(1818—1883),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1849 1848年欧洲革命
岳飞(1103-1142),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近代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高三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
近代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
通过世界近代史中西阶段特征的比较,目的是有效解决明清时期中西科技发展的比较、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中国的衰落与西方的优势开始形成的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影响等问题。
一、14至18世纪6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社会形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面貌变化上,人类由相对隔绝逐渐走向联合;从文明发展的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而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向欧美扩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逐步战胜封建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西历史发展的对比高考历史真题
中西历史发展的对比高考历史真题1.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下列组合错误的一项是()A.苏美尔人&楔形文字B.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C雅利安人&:种姓制度D.《吉尔加美什》&:纸草3.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
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4.下列东西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A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C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度的繁华景象D.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入西方5.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州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士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6.17&18世纪上半叶欧洲发生的重大变化有()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②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③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高潮④罗马教会的权威被动摇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7.与世界近代时期相比,现代历史时期新增加的基本矛盾是(0A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C殖民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8.下列不属于直接反对外来侵略的重要战役是()A纳西比战役B.廊坊、杨村阻击战C.瓦尔密大捷D莱比锡之战9.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10.以下战净与推动改革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净B、克里木战净C、甲午战净D、埃土战净。
2021高考全国乙卷历史试卷分析
2021高考全国乙卷历史试卷分析纵观全国乙卷历史部分试题的命制,基本上遵循着考试中心提出的“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
这也回答了我们在分析近几年考高考试题中,关于试题难度、考查重点等方面的“变”与“不变”这样的一个外在表象之下,所探讨的内在逻辑。
(一)变化部分1.以41题为例。
原二卷的41题从2016-2020年,除2018年是设问是3问外,其余年份均为2问。
而全国一卷的41题设问为3问的情况并不少见。
合并后,2021年的全国乙卷41题,不仅设问数量上为3问,且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
从取材的主题上看,全国一卷从2017至2020年,以中外关联、中西历史横向对比为主(如2020年中德关系、2019年钢铁业的发展、2017年中西近代民族主义)四年考察三次;全国二卷围绕的主题,则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与近现代史的纵向串联为主(如2020海河治理、2019海关关税税率的调整、2017矿业政策),同样四年考查三次。
今年全国乙卷41题则选取了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对比材料,从试题风格看,乙卷更接近原一卷。
2.创设情境更加灵活新颖,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考试中心要求命题“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要求“采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
如选择题第25题,通过创设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变化表的学习情境,要求考生能够提取数据变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的认识。
27题提供了明清时流行“善书”的情境,28题提供19世纪末书商经营“经书”和“新学书籍”的不同状况的情景,30题创设太行山区农民土改后的生活化的场景,35题创设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崇拜等等的一系列社会情境。
特别指出的是,41题提供了两段学术专著摘录的材料,创设了学术情境,这在近年的41题几乎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