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中西历史对比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论文(最新)

中国古代史论文(最新)

浅析管仲与梭伦政治改革之比较[摘要]管仲与梭伦,一个是先秦齐国时期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相伊,一个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首席执政官。

他们所进行的政治改革在古代中西方历史上交相辉映,从而推动了两国历史的进步。

在二者的改革与实践中,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点。

本文从社会背景,改革内容,历史价值三方面就两者的政治改革的比较作一简论。

[关键词]管仲;梭伦;民主政治;君主专制管仲相齐,梭伦执政,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他们在各自国家进行了一场至今都意义深远的改革,使得各自邦国日益强盛。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风潮下,各国发展既趋同,又有各自的特色,从管仲和梭伦的改革入手,分析和比较他们的的政治改革,对现在社会的发展有其裨益之处。

一众所周知,管仲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阶段。

自从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做大,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发,群雄竞起。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多年以来,齐国都是东方大国。

齐国濒临大海,鱼盐资源丰富,国内矿山多,矿资源充足。

可是,在齐桓公上台前夕,齐国却在与其他诸侯国争霸中处于劣势。

随着周天子地位的下降,诸侯国君的地位也随着动摇。

具体到桓公时,他又是在高、国二氏的支持下才得以执政,齐君成了名以上的最高权力者和统治者。

中央的主要官职,像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主要是由贵族卿大夫充任,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当时齐国的贵族有“高(文公后)、国、崔、庆、栾、高(惠公后)、陈、鲍等氏”,“他们凭借着伟大的权势,世执国政,上挟王侯,下治臣民。

”[1]垄断政权的贵族卿大夫们,凭借着宗法血缘关系,世代霸占着高官显职,甚至是左右国君的废立。

这已经威胁到了君权的加强。

管仲,名夷吾,字仲,其先与召忽辅佐公子纠,公子纠败死,管仲被好友鲍叔牙推荐给桓公,成为齐国相伊,被称为“仲父”。

管仲是姬姓的支属,与周天子同姓,父亲曾是齐国大夫,后来家道中落。

管仲曾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了解百姓们的想法和要求;又辅佐过国君的儿子,所以对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弊端也有着一定的了解;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整体走势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1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1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席海英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摘要: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现将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简单梳理和解读,希望对高考备考能有所帮助。

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是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此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用“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来描述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可谓最贴切不过了。

大动荡:既有社会制度的演变带来的动荡,又有诸侯国间大规模战争带来的动荡。

奴隶制度的逐渐崩溃,封建制度的日渐形成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是最深刻的、最持久的社会变化。

春秋以来,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诸侯争霸,争霸战争此伏彼起,战国七国争雄,兼并战争或连横或合纵,连绵不断,人民苦不堪言,渴望统一。

但也就在这种动荡不安中,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民族融合进一步增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强,统一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时的祖国历史在动荡中变革,在动荡中发展,在动荡中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

大变革:这时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制逐渐代替奴隶制。

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井田制的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的日渐形成并壮大;二是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变化,政治方面出现了改革和变法,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最终确立下来。

此时著名的改革和变法有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妨碍。

但是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由于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社会经济依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外历史纲要是一门涵盖了中外历史发展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下面,我将从不同单元来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史在古代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帝国的崛起和衰落也是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比如古巴比伦、波斯帝国等。

通过学习古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衰落,从中汲取教训,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第二单元:中世纪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中世纪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斗争和十字军东征等事件。

我们也学习了中世纪东方文明的发展,比如伊斯兰教文明在中世纪的繁荣。

通过学习中世纪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和东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近代史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革命的时期。

在近代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近代欧洲的工业革命、民族主义运动、殖民主义扩张等事件。

我们也学习了近代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革命,如何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进一步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

第二篇示例:中外历史纲要是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分为多个单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单元:古代史概论古代史是历史学科中最早的一个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古代史对照时间表

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古代史对照时间表

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古代史对照时间表古代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全球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体系和民族性格。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与世界古代历史的比较研究,是一项重大的学术课题。

以下是一份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古代史对照时间表,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对比,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在公元前六千年和公元前四千年之间,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最早的农业社会,为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古代文明都出现了很多相似的特点。

例如,双江文化和甘肃鸭舌坪文化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同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在同一时期分别出现在亚洲地区,它们都发展出了自己的农业经济。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和西亚地区都出现了铜器文化,指向了古代文明的高度。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在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之间,各大古代文明都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间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通过不断的农业、贸易、商业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不少文化的特点。

此时的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有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和西周文化。

而在西亚地区,出现了较为重要的亚述、波斯、菲尼基亚和古巴比伦文化。

在埃及,古代王国的三大文化时期扎根于尼罗河流域,并成功地形成了独特的天文、数学和医学等方面的学科。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在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五百年之间,中国古代文明开始进入春秋和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和思想逐渐发展。

而在西亚地区,古希腊、波斯和亚述等帝国兴起,同时,犹太文化和基督教信仰也逐渐形成。

此外,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崛起。

这个时期,中国的儒家、道家、名教、墨家等学派悄然诞生,随着战国时期的朝代更迭,这些学派逐渐扮演起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高考历史知识点异同点对比

高考历史知识点异同点对比

高考历史知识点异同点对比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历史考试在学生中间常常引起一些焦虑和困扰。

历史的知识点繁多,包罗万象,在备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混淆和模糊。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比较一些历史知识点的异同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

1.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是高考历史中的两个重要内容。

他们都记录了远古时期至近代之间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史主要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中心,世界古代史则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和文明。

同时,中国古代史更注重于国家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而世界古代史则更加关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互动。

2. 中国古代史中的朝代比较在中国古代史中,同学们需要对各个朝代的特点和历史意义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汉朝和唐朝,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时期,但汉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而唐朝则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作。

此外,比较两个朝代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3. 世界古代史中的不同文明世界古代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明和文化,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等。

这些文明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比较这些文明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历史进程。

例如,古埃及文明以其庞大的金字塔和优秀的工程技术而闻名,古希腊文明则以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为特点。

4. 不同历史事件间的关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过程。

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例如,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可以发现两次大战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延续和反思。

5. 内外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历史发展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比较内外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例如,比较中国受到外来文化入侵的影响以及外国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多元性和变迁性。

中世纪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世纪中西方文化对比

西方中世纪文化与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对比 看一看当今西方国家的发达繁荣,再看看我们这个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心里对西方国家略生敬佩之意,带着一丝好奇的心态我选修了《西方文化史》,当真正学习这门课程时,我终于对西方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了解越多,越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在我的潜意识里,“西方”二字是充满自由和浪漫的完全民主的一个象征,现在我才知道,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黑暗”。而与此同时的中国,却是相当繁荣的,虽然有很多次的朝代更迭,但总体来说,还是在不断进步的。下面就自己的理解,对这个时期的西方和中国做一下对比。 先说一下思想方面吧,在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所谓的“神”主宰的社会,他们没有理想、没有欲望、没有文化,像是一帮行尸走肉的躯体。我认为,当时的人们之所以有精神支撑活着,完全是为了下辈子能更好的活着,那就是在下辈子能进天堂,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赎罪、悔过,没有真正的个人精神。在教会的统治下,人们唯唯诺诺,苟且存活,教会主张无欲无求,而他们却想尽办法进行剥削,甚至玷污妇女,真是“一群文明的流氓”。但人们还是那么愚昧得信封他们,很难理解。在我心里,这时候的欧洲就只能用“黑暗”二字来表达了。 古代中国在思想方面,尽管守旧迷信,但至少他们知道现在活着就得好好的活着,为着明天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自己,还算是比较纯真的,至少不像当时的欧洲人为了来世活着。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人知道好与坏,懂得反抗,朝代的更迭不断,就体现了人们的反抗意识,而欧洲国家却一直用所谓的教会、神来为自己祈福。 再谈一下科技文化方面,中世纪的欧洲是根本不能谈文化的,他们所谓的文化就是“宗教”,甚至学校都统一学神学,没有科学性。科技停滞不前不说,甚至倒退,更无曾谈及发明创造和科技革新了。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一直是地主阶级统治,但人们懂得学习,学而优则仕,备受推崇,懂得选拔人才,中国的四大发明正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思想已有一个空前的飞跃,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新气象,在中国的文化史中,这是一个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事情,而欧洲的国家还在教会的迷网中寻找来世的幸福。 政治方面,西方是各个很小的势力瓜分土地,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但是古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大一统的朝代,政治治理不断进步,与西方散乱的政治结构相比,有明显的社会优势。还有在军队方面,西方人仰慕骑士,用骑士去打仗,但在古代中国,已经有强大的军队,在不断地朝代更迭战争中,军队越来越强大,甚至可以攻占到西欧大陆。 综上,在我的观点中,不论是文化还是政治,中世纪的西欧国家是远远落后于古代中国的,需要补充的是,很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落后,还有长时间的教会压迫,才使得欧洲国家在以后的建设中更加有革新的动力,并先进于我们。黑暗的中世纪,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近代欧洲的飞速发展,也不能全盘否定它。

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对比

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对比

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对比一、教材框架结构对比。

1. 旧教材。

- 旧教材的单元设置相对传统,按照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如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等进行划分。

每个单元下的课节也多是按照朝代更迭顺序,依次讲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述秦朝时,先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政治上的秦王扫六合),然后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经济文化方面的举措)。

- 旧教材的框架结构更侧重于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以朝代为线索串联起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进程,方便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记忆历史事件。

2. 新教材。

- 新教材在框架结构上更加注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除了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单元外,还会设置一些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共同特征的单元主题。

例如,新教材可能会设置“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样的单元主题,将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多方面的繁荣与开放的表现整合在一起讲述。

- 新教材的结构更加灵活,在一些单元内部会有主题探究活动等板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内容增减对比。

1. 政治史方面。

- 旧教材。

- 旧教材对政治制度的讲述较为详细,侧重于制度的内容和沿革。

例如在讲述科举制时,会详细介绍科举制从隋朝创立到唐朝完善,再到明清时期僵化的整个过程,包括科举考试的科目、形式等内容。

- 对于一些政治事件,会按照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讲述,如“安史之乱”,会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起因(包括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因素)、经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过程)和结果(唐朝由盛转衰)。

- 新教材。

- 新教材在政治史部分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社会联系紧密的内容。

例如,在讲述古代政治制度时,会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制度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启示。

在讲述科举制时,除了介绍科举制本身的发展历程,还会强调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对现代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借鉴意义。

- 新教材在一些政治事件的讲述上进行了精简。

中西古代社会形态比较

中西古代社会形态比较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主张人类应顺从真主的意志,并强调对真主 的虔诚和信仰。伊斯兰教也注重慈善和团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阶级关系
西方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包括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奴 隶主是拥有财产和权力的人,而奴隶则是他们的财产和工具。
06
中西古代宗教信仰比较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
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儒家思 想强调孝道、忠诚、礼义等价值观念,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
基督教信仰是西方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强调的是信 仰、灵魂拯救和道德责任。基督教信仰对西方的文化、 艺术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比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为君主专制的皇帝制度,由皇帝 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具有绝对权威。
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以郡县制为主,实施层 级管理。
阶级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统治者通常是贵族或地主,而被统治者则是农民和其他 劳动者。
西方古代社会关系
宗教关系
西方古代社会的宗教关系主要包括教会和信徒之间的关系。教会 是社会的中心,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政治关系
西方古代社会的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王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国王 是国家的统治者,拥有对国家的绝对控制权。
城市与商业中心
古代西方城市成为商业和手工业的 中心,如雅典、罗马等城市。这些 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促进了商业 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04
中西古代文化形态比较
中国古代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强调道德、礼仪、仁爱和 忠诚等儒家文化有所 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科技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夏、商、西周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青铜文明、丝织业产生、官营手工业 商朝:职业商业产生 西周:工商食官 1. 日食的记载及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 2. 《诗经》

春秋、战国 1.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并逐渐走向统一。 2.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变法(如:商鞅变法) 1.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铁器牛耕的出现; 3.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出现;4.小农经济的 形成 1.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2.家庭手工业也十分普遍 1.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2.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战国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1.春秋:孔子、老子 2.战国: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1.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石氏星表》 3.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4.文学:楚辞《离骚》 1.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3.罗马法 奴隶制经济繁荣 1.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3.柏拉图:理想
国和理念论
5.亚里士多德:
“中道”理论

秦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 1. 统一货币 2. 统一度量衡 3. “使黔首自实田”,按田亩征税,使土地私有
制合法化

“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摧残文化 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通行全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建中朝:加强皇权 2.设刺史:监察地方 3.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 1.犁壁的使用及二牛一人犁耕法 2.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东汉:青瓷 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丝国”称号 重农抑商;盐铁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 1.西汉初:黄老之学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 西汉:发明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汉赋

魏晋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实行均田制 南北朝:灌钢法、白瓷 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农书:《齐民要术》 东晋:王羲之
顾恺之“以形写神”

隋唐
1.三省六部制: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劝,加强皇权 2.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修订《唐律》,慎用刑1.曲辕犁: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筒车:灌溉工具 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1.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2.城市的发展:唐宋出现三教合一 1.雕版印刷术 2.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3.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及科举制的影响,唐诗繁荣 4.唐传奇 5.吴道子《送子天
罚;发展科举制;知人善任和兼听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 县治以上设市;坊市分开;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控制(时间和空间) 王图》
6.张旭:草书;欧
阳修、颜真卿、柳
公权:楷书

北宋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设枢密院 ②削实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再其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 ④削弱宰相权力: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2.王安石变法 经济重心南移道江浙地区 景德镇“瓷都” 1.纸币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3.出现夜市、晓市、草市 4.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 5.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6.对外贸易兴盛 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出现“理” 1.程朱理学:朱熹:理是世界的本源,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2.陆九渊:“心即理也” 1.毕昇: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宋词流行、话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生活丰富 5.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 一省制:中书省 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革新棉纺织技术 彩瓷生产:青花和釉里红 纸币广泛流通 1.郭守敬:简仪;《授时历》;回归年 2.出现珠算
3.王祯《农书》
4.元曲

明清 1.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形成内阁制 2.清朝:清初军政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3.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1.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3.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1.商业新特点: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商帮出现;长途贩运兴盛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小农经济占主导;农民购买力低等) 1.明朝:王阳明:致良知(主观唯心) 2.晚明:李贽,主张: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认为人人都有私心;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3.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2.徐光启《农政全书》:引进西学第一人 3.小说创作的兴盛:批判现实主义力作《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4.风格奇特的画家:八大山人 5.京剧的形成发展:乾隆年间,南北文化吸收融合形成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2.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和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政体的更迭(从攻占巴士底狱到七月王朝的建立) 1.新航路的开辟 2.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荷兰和英国) 3.第一次工业革命 1.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例如:17世纪牛顿的力学
体系;18世纪瓦
特“万能蒸汽机”
的广泛应用
3.浪漫主义文学
的兴起(雪莱《西
方颂》)
4.欧洲古典主义
音乐向浪漫主义
音乐过度:贝多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