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3则完美版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读书。
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但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样办呢?英台和丫环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
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环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髙兴地笑起来。
祝英台的父亲正在厅堂里喝茶,忽然看见一个书童领着一位公子进来向他行礼,他慌忙起身答礼让坐,还请问公子尊姓大名。
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髙兴了。
她于是卸装需岀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
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
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
但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父亲拗但是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貌十分英俊潇洒,丫环扮作书童挑着书箱,离开家求学去了。
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
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
他们互相问候,祝英台才明白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
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
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
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学习。
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
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齐,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
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向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但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事,早被细心的师娘看出来了。
风云人物-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故事是真的吗?祝英台结局真的殉情了吗?

风云人物-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故事是真的吗?祝英台结局真的殉情了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祝英台女扮男装去学院读书,与同学梁山伯相爱,可是祝英台最后却被家里人许配给了马家。
梁山伯闻之忧伤,得急病而死,祝英台则在祭拜梁山伯的时候,跳进了梁山伯的坟墓殉情,传说二人化作了蝴蝶。
西方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但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是在晋朝时期,祝英台的祖上两代都是朝廷将领,他们曾追随祖逖、陶侃、桓温等大将军北伐,立下了很多军功。
祝英台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各种传奇征战故事,所以立志要做一位巾帼英雄,而不是柔弱的大家闺秀。
十四岁时,祝英台央求父母送她入学读书,以弥补她身为女子而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父母拗不过她,只好将她女扮男装送进了书院。
在书院里,祝英台认识了梁山伯,二人志趣相投,便结为了异姓兄弟。
后来,祝英台对梁山伯日久生情,但是又不敢告诉梁山伯她的女儿身份,结果直到三年之后毕业了,祝英台回到家,梁山伯才知道她居然是个女的,这才情窦初开。
可惜,梁山伯开窍开得太晚了,因为祝英台回家以后就被父母许配给了有钱有势的马家。
等梁山伯急急忙忙赶到祝家时,祝家与马家婚约已成。
祝家和马家都是体面人家,悔婚这是不可能的,两家都丢不起这个脸。
最后,祝英台只好想出了一个拖延战术,她让梁山伯考取功名,等梁山伯有了功名,就可以以官威压一压这门婚事了。
梁山伯有了动力,一下子就考中了功名,可是还没等到他向祝英台提亲,他就病逝了。
此时的祝英台已经拖到了二十岁,她被家人催婚,听闻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她才万念俱灰的答应了嫁到马家。
在成亲的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祝英台前去祭拜,结果众人只看到一阵大风,然后坟墓打开了一个缺口,祝英台纵身一跃就跳了进去。
等大家回过神来,梁山伯的坟墓已经恢复原状,只是祝英台从此消失了。
人们都说,祝英台为了梁山伯殉情,他们俩变成了蝴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故事情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故事情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故事,哎呀,真是经典得不能再经典了,听过的人都知道。
话说在古代,有个叫梁山伯的小伙子,聪明伶俐,读书写字可是一把好手,大家都称赞他是个学霸。
可这位学霸有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逛书店,尤其是碰上个有趣的姑娘,那可就更让他心花怒放了。
后来,他在一次去书店的路上,偶然遇到了祝英台,这姑娘可不是一般的人,她聪慧过人,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子书卷气。
两人一见如故,话说得投机,像是老朋友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简直说不完。
这祝英台假装是个男孩子,偷偷报考了书院,想着跟梁山伯一起读书。
哎,真是聪明绝顶!他们在书院里天天一起学习,分享各种书本上的趣事,渐渐地,两人之间的情愫就萌芽了。
你说,这日子过得多有意思啊,一起讨论问题,一起下棋,简直成了一对最佳搭档。
可这段感情,没那么简单。
梁山伯心里已经有了祝英台,可他可不知道,祝英台的真实身份。
毕竟,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大家可都是按规矩来的。
后来,祝英台的父母急着给她找对象,谁知她心里却只惦记着梁山伯。
父母为她安排了一个条件极好的相亲对象,名字叫许仙,家境好,人品佳,简直是个完美的选择。
祝英台心里那个苦啊,真是肝肠寸断,怎么能跟自己心爱的梁山伯分开呢?她拼命想方设法推掉这门亲事,心里想着,要是能和梁山伯在一起,那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太幸福了。
就在这时,梁山伯终于知道了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心里那个激动啊,感觉像是喝了蜂蜜水,甜得发腻。
可这好日子没过多久,祝英台被迫嫁给了许仙,梁山伯气得几乎跳起来,心如刀绞。
面对这样的现实,梁山伯一气之下,回到家里,病倒了。
他那时真是心急如焚,感觉生活失去了色彩,简直无药可救了。
朋友们都在劝他,可他心里只想着祝英台,根本听不进去。
再说祝英台,虽说嫁人了,心里却早已把梁山伯放在了第一位,哪能开心得起来?于是,梁山伯在病床上无奈地等待着,直到他听闻祝英台出嫁的消息,心里那个五味杂陈,简直是哭天抢地。
为了能再见到心爱的人,梁山伯决定赴祝英台的婚礼。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言文注释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言文注释1. 引言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之一。
本文将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进行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2. 故事背景《梁山伯与祝英台》发生在中国古代,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出身贫寒,但才情出众;祝英台则出身富贵,美貌聪明。
两人在祝英台的丧父之后成为了表兄妹。
他们亦师亦友,情意深厚,慢慢地相互产生了爱意。
然而,由于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3. 祝英台的美丽与才情祝英台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她优雅高贵,有着上乘的文学天赋。
在故事中,她的美貌和聪慧被多次提及,赢得了梁山伯的赞美和爱慕。
祝英台的美丽和才情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亮点,也是梁山伯无法抗拒的诱惑。
4. 梁山伯的才情和坚定梁山伯是一个贫穷但有着才华的青年,他对文学音乐有独特的鉴赏力。
他自幼学习文学,酷爱诗词歌赋,并向祝英台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
梁山伯对祝英台一往情深,无论是家族的反对还是社会的阻碍,他都没有放弃对祝英台的爱,表现出了他的坚定和勇气。
5. 社会地位与爱情的冲突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家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是这个爱情故事的主要冲突之一。
祝英台出身于富贵之家,而梁山伯只是一个贫穷的书生。
在古代中国社会,门第和家族背景是制约婚姻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的爱情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和阻碍。
6.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局由于家族的压力和社会的阻碍,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无法在一起,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祝英台被逼嫁给他人,而梁山伯无法忘怀她,最终病倒并去世。
在梁山伯临死前,他请求祝英台的丧父保佑他们能够在来世得到相聚。
7. 爱情的力量与社会的束缚《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悲剧的结局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社会的束缚之间的冲突。
爱情可以使人勇敢奋斗,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它也可能变成一种奢望和无法实现的梦想。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无法克服社会的压力,这也是对社会制度和家族观念的一种隐喻。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故事
在春天,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赶路。
一天,梁山伯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
在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
同行三分亲,梁山伯上前询问:“请问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此行何处?”只见对方彬彬有礼答道:“鄙人姓祝,名英台,字信斋,祝家庄人。
此去四明鄮城从师求学。
”梁山伯一听,志同道合,十分高兴。
连忙通报自己姓名和住址。
并说:“你我两家只数山相隔,同属会稽郡,也算同乡,本人才疏学浅,请公子多多指教。
”英台忙说:“不必客气,不必客气。
”两人在船上滔滔不绝,叙谈得很投机。
又互通年龄,梁山伯16岁,长英台2岁,于是双方称兄道弟,好不亲热。
英台的书童银心为英台巧遇这样和气有礼的兄长感到十分高兴。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与解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与解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文学经典之一,是一部描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感人爱情故事的传统戏曲剧本。
本文将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进行解析,重点探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象征意义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江南地区。
故事一开始便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童年时的相识为起点,两人相互爱慕,情意深厚。
然而,由于社会阶级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各种阻碍和反对。
梁山伯被迫离开祝英台,寻找自己的前程,而祝英台则被迫嫁给了他人。
故事情节充满了悲剧性和反转。
梁山伯在外闯荡多年后,得知了祝英台已经出嫁的消息,心灰意冷,悲痛欲绝。
他最终回到故乡,与祝英台相见,但他们的相聚只是短暂的,因为祝英台已被丈夫发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为了追求真爱,梁山伯与祝英台决定双双殉情,以换取永远在一起的机会。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中,角色塑造也是一大亮点。
梁山伯被描绘成英勇善良、才华横溢的青年,他的人物特点体现了传统美德和儒家伦理观念。
祝英台则被塑造成聪明、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坚持自我、勇敢追求真爱的特质。
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他们的名字分别以山、台来命名,象征着他们分离时的巨大障碍和困境。
同时,他们殉情的决定也凸显了对真爱的坚守和追求的象征,表达了对爱情的超越和对真爱永恒的渴望。
在艺术表现方面,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传统戏曲的形式呈现,采用舞台表演、唱腔以及音乐伴奏等元素。
这种形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感人,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此外,剧中的唱词和对白也富有诗意,真实展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综上所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通过对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象征意义以及艺术表现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个经典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也让我们思考了爱情、人性和命运等永恒的话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

民间传说故事历史渊源Top 1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士族文化荟萃的大都会绍兴。
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
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山伯,字处仁。
祝先归。
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
山伯后为鄮县令,病死,葬鄮城西。
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
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Top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
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
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
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永和九年三月。
一日,会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汉,中年喜得贵子,格外器重,请来识字先生给儿子取名。
先生对梁光汉说:“为人处事要重仁义道德,孩子就取字‘处仁’,你身居山村,难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
”梁光汉夫妇对此十分满意。
山伯自小聪明超人。
到四五岁时,听大人讲故事,非但一遍能记住,而且还能原原本本传给邻里小孩听。
数数、算帐一清二楚。
上山砍柴,放羊喂鸡,勤快能干。
长到12岁时,一天,他看到几个富家子弟提着书箱去念书,小山伯很羡慕,他好奇地跟到读书处,在窗台上张望。
只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在教书,他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释的东西一一记住了。
当先生抽查学生背诵时,有一位学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
先生一听外面有人接背课文,感到惊奇,出来一看,原来是位机灵秀气的孩子,十分讨人欢喜。
先生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山伯有礼貌地回答:“家里没有钱供我上学。
”先生有心栽培这个聪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
先生对梁光汉说:“我看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
人家孩子读书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书本文具由我资助。
”梁光汉一听,很是高兴,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识字,能在儿子一代读书识字,再好不过了,于是就答应了先生。
小山伯对先生感激不尽,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学堂念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
入学三年,才华出众,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孩子在我地方已无书可读了,应为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学馆名师处去深造。
出于爱才,先生说服山伯父母,倾囊相助一百二十两银子,作学费盘缠,并向名师修书一封,引荐梁山伯入学。
春上,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赶路。
日出而起,日落歇脚。
一日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
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一情!
生 所 能 经 历
最 可 贵 的 就 是
真
也 告 诉 我 们 人 间
通 过 这 首 作 品 ,
多们置的
思考题
1、《梁祝》由那几个部 分组成,尝试着说出各 部分故事情节; 2、听完《梁祝》后你有 一些什么想法?并与大 家交流。
课后思考:
你是怎么样欣赏自己喜 欢的音乐的?在下一节课中
一起与大家交流。
象 全 明 白 了 , 主 人 公 ( 梁 山
到 人 间 。 管 弦 乐 总 奏 主 题 ,
重 复 一 次 主 题 , 故 事 从 仙 境
身 旁 说 着 昔 日 的 故 事 。
, 绵 绵 长 长 , 幽 幽 远 远 , 彷
主 题 , 二 长 二 短 加 上 一 个 结
情 主 题 )
由 小 提 琴 奏 出 爱
感谢同学们的参与与配合
再见
缘去 厚)
,学 实,
三载同窗,共读共玩
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 轻快的旋律描绘了山伯和英台来到学堂,共读共 玩的情节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学堂名称)同窗三载, 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
两人日日相伴,形影不离。山伯不仅才高学富, 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 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再 现 部
,
小 提 琴 演 奏 家 盛 中 国
灵生明的丽编人受
。活了内的了们到
,音心故梁渴封 源乐感事祝望建 小
于 人
源 于
受 。
来 抒
这 样
自 由
礼 教
结
们人这发一,束
的们也自个所缚
心的说己美以的
许 多 !
的 人 生 就 会 丰 富 许
身 于 音 乐 之 中 , 我
情 感 是 有 限 的 , 而
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 父的反对,小提琴连续几个小节下行 乐句,好像英台在说:不可以!不可 以!
英台得知山伯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 !在 山伯的坟前,英台对着苍天哭诉!
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 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
英台的哭诉最终感动了山伯,坟墓突然 打开,英台跳了进去!(乐曲高潮)
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 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 台》为题材,由何占豪和 陈钢创作,以同名越剧的 唱腔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 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 列入世界名曲,名叫《蝴 蝶的爱情》。
作者简介
何占豪、陈钢(上海音 乐学院的学生)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协奏曲
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 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 充分发挥某种独奏乐器的 演奏技巧和具有鲜明个性 的音乐作品.意大利原文是” 竞奏”.
草堂结拜 三载同窗 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
呈
相 爱
示
部
封建势力 抗婚 楼台会 哭灵投坟
展
抗 婚
开
部
化
再
现
蝶
部
这是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早晨! 长笛奏出华彩的旋律,仿佛让人置身于人间仙境!
草堂结拜 三载同窗 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
呈
相 爱
示
部
小提琴
低 佛束情(
伯景回音 在句的爱
与 祝 英 台 ) 出 现 在 画 面 中
封建势力 抗婚 楼台会 哭灵投坟
展
抗 婚
开
部
展开部
一、封建势力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
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 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二、英台抗婚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
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
乐队代表的封建势力庞大而低沉, 小提琴代表的英台明亮而弱小,二 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化
再
现
蝶
部
是这 的的这 一已 蝴坟时 尘经 蝶上, 不不 从开阳 染在 墓了光 的是 中漂明 天封 飞亮媚 堂建 了的, 的世 出鲜春 美俗 来花回 景的 !,大 !人 一地
间 双, , 美梁 而 丽祝
旋 在乐 律 竖曲 再 琴又 一 的一 次 伴次 出 奏出 现 下现
,了 表引 现子 爱的 情音 的乐 主素 题材
呈 示 部
这 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梁 大小
让 伤时 到的山 提提
人 的小 草路伯 琴琴
潸 音提 堂上与 代代
然 色琴 两相女 表表
泪 ,独 人遇扮 梁祝
草
下 也奏 的 预深 凄 示情 美 着舒
结,男 拜一装 为路的 兄上祝
山英 伯台 (( 声声
堂 结 拜
的 这缓 弟非英 音音
故 是带
常台 相明
事 一点
投在 对亮
。个感
作品赏析
美丽传说
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乡村祝家庄,聪明伶俐的 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 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 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 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 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 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由于得不到 自由的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 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 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 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