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回顾与前瞻
格律诗与当代格律诗
格律诗与当代格律诗陈鹏举一、格律诗我先讲格律诗,主要讲怎么写诗。
其实写诗没法教的,只能说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格律诗,因为我们要往回走,文化需要追溯。
如果我们要回到屈原,我们必须翻过唐代,唐代是一个顶峰,是格律诗。
所以我们要把格律诗弄懂了才能回到汉代、和汉以前去。
就我本人而言,我觉得汉诗可能比唐诗更加漂亮,更加青涩,非常自然,非常本真,汉诗好像是中国诗的少年时代,非常英武之气的时代,所以汉诗非常自然,张口就出来了。
那么唐代的诗就是讲究格律吗?我现在还是要讲,包括我们已经写过那么多年的诗,包括我们现在开始学诗的,我们不能首先学格律、学平仄。
为什么呢?因为平仄这个东西,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我们先要把诗写出来,诗是什么东西,诗是内心的东西,你把你的感情写出来,先把诗写出来以后再调格律。
格律诗讲音律,就是我们朗读起来非常好听,这实际是技术层面的,不是诗本质的东西,本质就是诗。
诗是什么?诗就是大美。
格律诗是什么?格律诗和现在的白话诗是不一样的,格律诗是属于文言文体系的,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因为是文言文体系的,所以它和白话文不一样的,所以现在许多人用词组入诗,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你要写现代诗就写现代诗,要写格律诗,就要依照文言文。
那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一个基本的区别,就是文言文以字为单位,而白话文以词组为基本单位。
还有一点,当你写诗的时候,不是说你要把二十几个字压缩成七个字,也不能把三个字扩成七个字,而是出来便七个字,这就是诗句,这就是诗。
诗句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句子,而不是字数凑出来的五个字、七个字。
用一句句子表达了你的想法,而这个句子正好七个字。
如果你解决了你对诗的感觉,认为它是文言文的话,你不累的,你会感觉到很自然。
而如果你脑子里全是白话文的东西,用白话文创作,你会很累的。
我是反对用新韵的。
新韵是四声,是白话文体系里的东西,而五声是和文言文连在一起的。
这正是我反对新韵的理由。
必须尊重传统,你没有这些传统算什么格律诗啊。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与演变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与演变戴望舒诗歌创作历程表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是汉诗传统与欧洲现代主义诗艺不断融合的过程,是建构东方民族现代诗的过程。
它向现实主义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新诗的新发展。
标签:化古化欧;东方民族现代诗;现实主义的演变一、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中国新诗的成熟所谓现代诗派,大体上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派诗歌即现代诗派的诗作。
《现代》杂志构成了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市的诗人群体,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1932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
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刊发现代派诗歌的杂志还有(1934)卞之琳主编的《水星》,(1935)戴望舒主编的《现代诗风》,到了1936年,由卞之琳、戴望舒、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杂志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向高峰。
伴随之的是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如上海的《新诗》、《诗屋》,广东的《诗叶》、《诗之页》,北平的《小雅》,南京的《诗帆》等,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1936~1937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的黄金时代。
”现代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二、化古化欧,建构东方民族现代诗中国新诗早期代表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潮,或重在大面积的抒情。
或重于情感的直白,均缺少比较含蓄隽永的诗味,更缺乏对诗艺本质的探求,以致造成诗作的泛滥,使人们对新诗丧失了信任;而李金发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则大多晦涩难懂,其诗作往往跟不上理论的思考,也没能显示其诗派的优点。
这两种诗潮的弊病,引起了以戴望舒为首的现代派诗人的深刻反思。
论汉语诗韵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收稿日期:2006-01-30 修回日期:2006-05-30作者简介:毛元晶(1962-),男,江西新建人,副教授,从事音韵学和文字学研究。
论汉语诗韵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毛元晶(茂名学院中文系,广东茂名 525000)摘 要:汉语诗歌的研究无非是形式与内容的研究,韵是其形式之一,义是内容。
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
诗韵之于诗歌犹如 文 之于 言 。
言 而无 文 ,行而不远; 诗 而无 韵 ,味同嚼蜡。
我们对汉语诗韵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作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并且就汉语诗韵作了设想举要,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汉语诗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汉语诗韵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汉语;诗韵;历史;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H 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6)06-0144-04我国 诗歌 源远流长。
诗 之所以能 歌者,有 韵 而已矣。
诗经 大序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 言 者诗之词也; 歌 者诗之曲(韵)也。
这说明诗歌一开始便是和曲调即韵律联系在一起的。
刘勰说: 同声相应谓之韵 。
从最早的诗歌 诗经 、 楚辞 到唐诗宋词元曲都讲韵律,因为有了 韵 便可以咏唱,可以流传。
唐人(杜荀鹤) 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 和宋人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的说法,即可为证。
新诗远未达到此种程度,甚至出现读诗之人就是写诗之人的现象,如已有50年历史的 诗刊 (新诗)发行量从鼎盛时期的54万份降到3万余份;而 中华诗词 (传统诗)的印数却呈上升趋势,从开始的几千份发展到2万多份。
究其原因,这和诗歌用韵问题不无关系。
中国是个诗国,而汉字比之于世界上任何拼音文字都更适合于诗。
汉字的象形性、方块性和音义结合的表意性决定了它是天生的最优秀的诗歌材料。
而汉语诗歌的研究(意境和思想除外)无非是汉字的音、义的研究,音(或韵)是形式,义是内容。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近体诗,又称“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兴起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与传统的古体诗相比,近体诗格律有着许多正与变之处。
首先,正是在格律上的变化。
传统的古体诗,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有着严格的诗律要求,如要求字数固定、句式规范等。
而近体诗更加自由,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和句式要求,可以根据作者的意愿任意发挥,展现出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这种自由度使得近体诗在表达时更加灵活多样,形式上更为丰富,给了诗人更大的创作空间。
其次,正是在题材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古体诗往往描绘山水田园、抒发情思,内容比较纯粹。
而近体诗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凭借自由的形式和鲜明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近体诗能够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对现实进行再现和观照,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再次,正是在语言风格的变化。
传统的古体诗追求含蓄和典雅,句法多为平仄要求,讲究描绘形象。
而近体诗则更加直接、大胆,常使用白话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更直接地触动读者的情感。
语言上的这种变化,使得近体诗更具现代性,并能更好地语音表达和情感交流。
最后,正是在创作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古体诗创作往往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重视凝神静思,注重诗人内心构思的完备性。
而近体诗则更注重灵感的即兴,并且多数创作于咖啡馆、酒吧或街头露天等公共场所。
这种变化是近体诗的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自由、解放和个性化的文化追求。
正与变,正是近体诗格律的两个重要特征。
正,是指近体诗格律在保留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改革,使得传统文学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变,是指近体诗格律在形式、题材和语言上的多样化和创新,使得近体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读者的需求。
总之,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不仅是形式上的演绎和突破,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成果和表现形式。
近体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独到的表达方式,在当代文学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为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断代”的研究内容不宜用“断代”的研究方法。
就研究唐诗说,不应割断它与唐以前、唐以后诗歌发展的联系,尤其不应忽视唐诗与今诗的联系。
具体地说,研究唐诗的人也应该研究“五四”以来的诗歌发展史,研究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成败得失及发展前途。
王充说过:“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这里的“陆沉”,指泥古而不合时宜。
只研究唐诗而不同时了解并且关心当前诗歌创作的状况,其泥古而不合时宜,就很难避免。
我国古代的杰出学者评论前代诗歌,都既了解当时诗歌创作的实际,又着眼于当时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
例如钟嵘,他在《诗品》里论述了自汉至梁一百多位诗人及其诗作的优劣,阐明了重“风力”、重自然而不轻视词采的正面主张;而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及当时堆砌典故、片面追求声律的诗风,则给予中肯的批评,切中时弊。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标新领异,热闹非凡;而且被冷落多年的传统诗词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诗会、诗社、诗刊、诗报有如雨后春笋,不断破土而出,遍及神州大地。
近几年逐渐由社会延伸到各类学校,许多大学、中学也纷纷建诗社、出诗刊;而《青年诗词选》、《大学生诗词选》、《中学生诗词选》一类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方兴未艾。
这种十分可喜的现状,研究唐诗和历代诗歌的专家们,无疑应给予热情的关注。
从当前诗坛的实际情况看,如果说新诗创作的偏向是过分脱离传统;那么传统诗歌创作的局限,则是过分拘守格律,知正而不知变。
近十多年来,传统诗、词、曲各体尽管都被运用,但比较而言,普遍运用的还是五、七言律、绝,也就是唐人所谓的“近体诗”。
因此,本文以《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为题,试图为当前的近体诗创作提供借鉴。
律诗、绝句定型于初唐,故唐人把这一套诗体叫“近体”,而把旧有各体叫“古体”。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摘要】近体诗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其格律严谨、富有节奏感,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本文通过对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近体诗的定义及格律的重要性。
随后分析了近体诗传统格律和近体诗格律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格律的正向发展和负向发展,并总结了近体诗格律的现状。
结尾强调了近体诗格律的重要性,展望了近体诗格律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了近体诗格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近体诗格律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文体的演变历程和未来发展前景,为近体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近体诗,格律,传统,变化趋势,正向发展,负向发展,现状,重要性,未来发展,挑战,机遇1. 引言1.1 近体诗的定义近体诗是一种现代汉诗的体裁,是在传统绝句、律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形式。
近体诗一般包括四个句子,每句七个字或者五个字,共计二十八个字或者二十个字。
近体诗的特点是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抒情而含蓄。
近体诗的节奏明快,富有节制的押韵,能有效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近体诗通常以自然景物、人生感悟、社会现实等为题材,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近体诗的创作不受传统格律的束缚,可以灵活运用语言和形式,更具有创新性和表现力。
近体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简练的文字和丰富的意境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近体诗在当代文坛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成为文学创作的热门领域。
1.2 格律的重要性格律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格律可以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通过规范的结构和节奏,诗歌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展现意境,使读者在欣赏时获得更强的审美体验。
格律可以促进诗歌的创作和传承。
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可以帮助诗人提升技巧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传统诗歌形式的延续和发展。
格律在近体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既是一种创作工具,也是一种审美标准,对于推动诗歌创作和传统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体格律诗的演变和定型
近体格律诗的演变和定型
近体格律诗是中国现代诗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形成于20世纪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近体诗的诞生与中国现代诗歌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一批反对律诗的积极分子开始试图摆脱古体诗的限制,追求自由的表达和个性的张扬。
近体格律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期的浸染与后期的立型。
初期的浸染,主要发生在上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在这个时期,一些诗人开始突破传统的韵脚格律,追求精确的语言表达和感情的自由流露。
他们在形式上进一步简化,使用不拘一格的自由韵律,例如俳谐体、唐诗体、五言绝句等。
同时,他们也提倡写作主体的真实性和个体性,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后期的立型,大约始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是诗人们开始修辞格律的技巧,提高诗歌的艺术性和形式美。
其次是诗人们开始注重诗歌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出了新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最后是诗人们开始试图建立起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和批评标准,开展诗歌理论的研究和批评的实践。
总体上说,近体格律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既保留了传统诗歌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现代诗的一些元素。
它们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格律规则更加宽松;在内容上更加个性
化,注重表达主体的真实感受和内心的情感。
近体格律诗的定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创作方式,使得这种诗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格律诗发展史》序言之一:以史鉴今真知卓见
《现代格律诗发展史》序言之一:以史鉴今真知卓见都将无法回避这本书的存在。
——万龙生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叙述过往历史的著作,但却又是一本面向当下现实的著作,体现着著者对于我国现代格律诗发展的现代性追求。
——许霆《现代格律诗发展史》序言之一以史鉴今真知卓见——序赵青山《现代格律诗发展史》万龙生诗人、现代格律诗史家赵青山君新著《现代格律诗发展史》一书脱稿,嘱我为序,作为同好、同道中人,在深感荣幸的同时,颇有惶恐之感,却又不便推辞,只能勉力为之。
这是因为,我深知当此新诗产生百年之际,此书之出版适逢其时,乃是一件大事:这是现代格律诗界发出的响亮声音,足以证实自己的存在,破除自由诗“一统天下”的梦想与错觉,澄清长期被遮蔽的事实真相,意义重大而深远。
能不为此书放言称颂,鸣锣开道吗?一现代格律诗作为一种诗体,一种与传统诗词(包括诗、词、曲)迥异,又与同样以白话为载体的自由诗大相径庭的诗体,毋庸讳言,在当今中国诗坛是一个“弱势群体”。
但是因为她使用现代汉语,宜于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又讲究格律,符合诗的文体特性,适应中国传统的审美基因,倘以长远的目光视之,她就具有诗词与自由诗所不具备的独特优越性,代表着中国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道路广阔,前景光明。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百年来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
自20世纪之初“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新诗横扫老古董“旧体诗”(下称“诗词”,含曲),风行一时,几乎取而代之。
然而好景不长,诗词打而不倒,其新诗自己营垒里也出现了以“新月派”为代表的“格律诗派”(朱自清语)。
不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新诗中的自由诗一直占据优势,一家独大,以致在一些人眼中,以废名(冯文炳)为代表,形成了“新诗即自由诗”的错误观念。
以他们的弱视,看不见被遮蔽的事实:诗词始终存在,而现代格律诗一直颠踬前行。
及至1977年以还,改革开放使中国展现了蓬勃生机。
诗坛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变,出现了两个不可忽视的态势,西南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编著的《20世纪诗学手册》(成都,巴蜀书社,2010)为其设立了条目,将其归纳为《传统诗词的复兴》与《现代格律诗的再起》。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近体诗格律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完整的诗歌体裁,已经超越了西洋诗歌体裁,在全球环境下属于万维文化的一部分。
近体诗格律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至今得到不少优秀作家和文学家的钦佩,并受到文学历史和艺术史上的广泛重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近体诗格律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诗体,它是以中国人构成的象征性文字的传统来源。
距今约公元前五至六世纪,随着《诗经》的出现,近体诗格律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方面,一般来说,它的五言与七言类型以及押韵、对仗和格律等规范,基本形式保持比较固定。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新的文学形式和艺术语言的发展,历史性弥漫下,读者习惯发生变化,文学家同样也要顺应时代变迁,比如,在近体诗格律中加入新的格律关系、实验性表达形式,以更加精准、细腻、生动地去表达意象,使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能够得到可能的新的生命。
近体诗的主要组成是格律和表达,格律是近体诗的结构基石,是写近体诗的基本规则,而表达则主要是指诗词的表达形式,一般涉及到押韵节奏、比兴等方面。
格律是所有诗体的精髓,影响着最终作品的构思和形成,在写作过程中,格律的三要素押韵、对仗、音节要求都要得到规范的运用,从而确保诗歌的最终效果。
而在近体诗表达上,诗人要把握好关键性的字辞,运用鲜明的意象、抒情的色彩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氛围,结合格律的技巧,不断完善新的表达形式,以满足读者的口味和文学发展的要求。
始终如一,中国文学古典经典中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不仅是理论上的概念,更是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实践行为,艺术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有些更为复杂,有些更为简洁,舍弃过去的思路,不局限於格律表达,但更要创造性地应用和发挥,另辟蹊径,灵活运用格律,以更加精准的语言氛围展示作品的内涵。
无论是传统的诗格律,还是实验性的新体诗,应该巧妙地结合,去探索更多的文学可能性,让传统的文学形式有更多的变化,使新的文艺发展能够在更大的自由中得到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发展路径
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发展路径中国古代格律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严格的音律和格律要求,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文学精髓。
它不仅在形式上有严格的规定,更在内容和意境的表达上体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和审美追求。
从古代诗歌的早期发展到盛唐时期的全盛,再到宋代的变革和发展,中国古代格律诗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诗歌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诗歌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的诗歌多为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自由体诗,以《诗经》为代表,其诗风简朴直接,内容多为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
这些早期诗歌虽未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已经奠定了诗歌的基本语言和审美取向。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变革与发展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扩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开始出现新的风貌和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多以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诗风渐趋于抒情化和内省化。
其中,王维的田园诗和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成为时代的代表作品,开创了后世山水田园诗的传统。
三、唐代格律诗的全盛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全盛时期,唐诗以其严格的格律要求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代诗人们在传承和发展早期诗歌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了格律体制,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这些形式不仅限制了诗歌的音韵结构,更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精炼和深刻。
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伟大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开创了各具特色的诗歌风格,成为唐代诗坛的璀璨明珠。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宋代格律诗的变革与继承宋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宋诗在继承唐代格律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宋代诗人强调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言简意赅的审美追求,注重在有限的诗篇空间内达到深远的意境和情感共鸣。
苏轼、李清照、黄庭坚等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了宋代诗歌的艺术内涵。
中国现当代诗歌欣赏
第7 页
二、现代诗歌欣赏
第8 页
【赏析】戴望舒(1905—1950),中国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 象征派诗人影响。他的这首诗采用了回文体的 表现方式,表达爱情的追索过程中,由于爱情 的扑朔迷离而引发的心底无尽的烦恼和忧愁。
三、当代诗歌欣赏
第9 页
【赏析】顾城(1956—1993),朦胧诗主要代 表人物,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 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 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他的这首诗是朦胧诗 里非常著名的诗篇,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 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表达了 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 失的痛苦。
一、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三)1938—1949年
第5 页
1938—1949年最有影响力的诗派是以艾 青、田间为代表的七月诗派和以辛笛、穆旦、 郑敏为代表的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
一、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四)1980年以来
第6 页
20世纪80年代,因文学环境的宽松,诗 歌创作出现了新气象。该时期主要诗派是朦胧 诗派。
20世纪90年代,诗人的主流是“新生代 ”,这是一个比较庞杂的诗人群。有海子、王 家新等为代表的“后朦胧”诗人,还有韩东、 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
二、现代诗歌欣赏
【赏析】徐志摩(1897—1931),新月 派代表诗人,曾赴美国学习银行学,赴英国剑 桥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的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 间副词形象化,将之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 哲理的趣味,读起来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 ,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格律诗手册
格律诗入门手册格律诗的起源与发展大家知道,格律诗有五律、七律之分;有排律、绝句之异。
格律诗滥觞于隋,定形于初唐,成熟于盛唐。
脱胎于古体诗(亦称古风)、乐府。
格律诗的形成,最先应上溯至南朝的沈约,是他将发音不同的汉语进行分类,根据语音的高低,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就是后来所称的四声。
平(分阴阳)、上、去、入四声,后三声统称为仄声。
《康熙字典》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自从有了平仄声的分类,便使得每个汉语在音阶上有了各自的属性。
若将这属性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就有了高低错落的音乐性了。
将其应用于诗,诗便具有了抑扬顿挫的音律。
因此,格律诗的最大特点便是其音乐美。
从《诗经三百首》到汉乐府诗,及后来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所以无格律。
当然是因平仄四声未分。
所以,南朝虽然没有格律诗,却因出现了四声而具备了格律诗的条件。
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用平仄声去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全是五言律诗的句式,就缺个粘对,若没有四声的安排,那有这么标准的?!无疑的是,平仄句式的出现缘于平仄声的出现,平仄句式的出现,格律诗的出现,又缘于平仄句式的出现,当懂得用粘对规律去组织这些平仄句式时,格律诗就出现了。
隋至唐初,短短的时间内,平仄句式因粘对规律的应用而趋于统一,这段时间是律诗的形成期。
这种强调平仄规律的新诗,一时成了诗坛的新宠。
为了区别于古体诗,近体诗的名称应运而生。
因为它是有固定格律的,又称其为格律诗。
从此,诗人便与格律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真正的诗人没有不会作律诗的。
原来乐府与古风还能与之并驾齐驱,后来,格律诗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后来诗坛的主要体载。
中华优秀文化要传承,要发扬光大,格律诗就不能不学习,所以,笔者编写这本小册子。
格律诗发展浅析
格律诗发展浅析——石泉诗话之一诗歌,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诗歌抒情、咏物、言志、记事,各种功用,各种内容,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了巨量的作品,不一而足。
以唐朝为界,在唐之前的诗歌作品,大多比较质朴,形制也较为自由,不拘考于格律,我们称之为旧体诗,唐朝及之后,格律诗得到了迅速发展,我们也称之为近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曾作为中华文明桂冠上的明珠,光耀千秋,彪炳史册,为人们所推崇追随。
然而进入近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萌动彻底地改变了我们文化的状态,格律诗日益小众化,以至逐渐脱离文化的主流,新诗因其自由直白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力走上舞台,被人们所追捧。
这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讲,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与遗憾!格律诗于近代的没落,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格律诗辞因其法度森严,规矩讲究,对作者的文字功夫要求高,在如今白话文的时代,尤其如此,写的人少,懂的人也少,当然日益小众。
事实上,有人就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可见其难为;其二,格律诗的发展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脱节。
格律诗兴起于唐代,当初是依据陕西一带的方言基础上的官话而定韵的,之后又经历了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官话的变迁,具体文字的格律发音与最初的时候已千差万别,这种情况之下要求按照旧韵(平水韵)来创作,对大部分人来讲,都将是为难的事情,这也必然也导致它变成了小范围内的文字游戏;其三,格律诗的内容与审美取向没有能够与时俱进,这其实也是受到我们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雅必称古、言必称古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标准之一,我们暂不讨论其好坏,但是这种价值取向却限制和禁锢了格律诗的表现力,造成了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脱节,所谓曲高和寡,然也!新韵的提出,是格律诗辞的一个机会,是一次新生,尽管现在仍有很多人排斥这种形式,甚至斥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是笔者认为这其实只是文人相轻,划地为牢的一种惯性使然,新的东西,既然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为什么还一定执着于故纸堆的那些符号不放呢?况且,这根本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两者完全可以共存,又何必非要把它沦为类似于巫师咒语一般少数人的专利呢!在新韵的基础上,再如果能结合我们的现实,创作生活化,平实化,格律诗是富有生命力的!。
近体格律诗的演变和定型
近体格律诗的演变和定型(最新版)目录一、近体格律诗的起源和发展二、近体格律诗的演变过程三、近体格律诗的定型及特点四、近体格律诗的影响和价值正文一、近体格律诗的起源和发展近体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格律诗,起源于我国唐代,是中华诗词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以严谨的格律规则、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于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近体格律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初创到成熟,再到定型的过程。
初创时期,受到了南朝乐府诗和齐梁体诗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简单的格律规则。
唐代是近体格律诗的成熟时期,众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近体格律诗作品,使得这一诗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宋代以后,近体格律诗进入了定型阶段,格律规则更加严谨,形式更加多样。
二、近体格律诗的演变过程近体格律诗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初创、成熟和定型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近体格律诗的最初形式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主要受到了南朝乐府诗和齐梁体诗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格律规则较为简单,诗人们在创作中逐渐摸索和完善。
2.成熟阶段:唐代是近体格律诗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的近体格律诗作品,无论在形式、技巧还是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众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近体格律诗作品,使得这一诗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3.定型阶段:宋代以后,近体格律诗进入了定型阶段。
这一阶段的近体格律诗,格律规则更加严谨,形式更加多样。
除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外,还出现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形式,丰富了近体格律诗的体系。
三、近体格律诗的定型及特点近体格律诗的定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字数固定:近体格律诗的字数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每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五言诗每句五个字,七言诗每句七个字。
2.句数固定:近体格律诗的句数也是固定的。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各四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各八句。
3.平仄相对:近体格律诗的每个字都有平仄之分,平仄相间,上下句之间要求平仄相对。
诗歌中格律的发展趋势
诗歌中格律的发展趋势
诗歌中格律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和自由化。
在传统的格律中,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诗句的音节和句数都有严格的限制。
然而,在现代诗歌中,这种格律的限制逐渐减弱,诗人开始更加注重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而不再受限于格律规则。
这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诗歌的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诗人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形式和格律也逐渐出现。
例如,诗歌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使得一些简短且有限制的格式,如微型诗等,变得流行起来。
这些新形式的出现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空间。
然而,尽管格律在现代诗歌中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它仍然被很多诗人所尊重和采用。
一些诗人仍然喜欢使用传统的格律,因为它可以让他们更有限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使他们更加注重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这些诗人认为,格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使诗歌更加具有美感。
总而言之,诗歌中格律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和自由化。
传统的格律在现代诗歌中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内容和意境的自由创作。
然而,格律仍然在一些诗人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自由创作还是传统格律,诗歌都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现代格律诗学研究
现代格律诗学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兴起的,这一时期的诗人们试图在古代长律、排列律、节奏诗和四行诗的基础上探索新诗的风格。
其基本规则在于“不限制规则”,每节可以是四行、五行或六行,而押韵则大致相同或相似。
其中,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刻意追求新诗的格律,提出了《诗的格律》的核心理论,并形成了“新月诗派”。
他们强调新格律诗的规范化,使其几乎成为这一时期的诗歌主流。
在现代格律诗学中,研究的重点往往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韵律与节奏:研究新格律诗的韵律和节奏,分析其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和变化,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诗歌的整体效果。
意象与象征:研究新格律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探讨其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这些元素在构建诗歌意境中的作用。
结构与形式:研究新格律诗的结构和形式,分析其在现代诗歌中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和审美体验。
同时,现代格律诗学也注重与其他文学流派的比较和联系,如现代自由诗、现代散文诗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现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现代格律诗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作品。
格律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格律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格律体新诗又名“新格律诗”和“现代格律诗”,从诞生那时起,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诗学理论,新格律诗人、理论批评家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其探索的脚步。
【基本介绍】
从“五四”至今,格律体新诗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1.酝酿期:“五四”到1925年,探索者包括郭沫若、刘半农、刘大白、宗白华等诗人;
2.建设期:1926到1931年,闻一多发表被后人称为新格律诗理论奠基石的《诗的格律》,明确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美”主张。
由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陈梦家、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新月派诗人的大力推崇和努力实践,新格律诗创研局面一度繁荣;
3.潜伏期:1932年到1976年,创作新格律诗的高潮虽已过去,但仍有不少诗人如何其芳、卞之琳、林庚、袁水拍、袁可嘉、臧克家、王亚平、余冠英、邹绛、鲁藜、阮章竞、绿原、屠岸、公木等坚持创作格律体新诗,并在理论上进行探索;
4.新时期:1976年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国策,有力地推动了新格律诗创研事业的历史性复兴。
1980年1月,《诗刊》发表了林子的十四行组诗,稍后,花城等出版社推出了唐湜的《海陵王》和《幻美之旅》、林子的《给他》、屠岸的《屠岸十四行诗》等新格律诗集。
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回顾与前瞻
陈敢;林莹秋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5)001
【摘要】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20年代初期,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7页(P28-34)
【作者】陈敢;林莹秋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广西政法学院基础部,广西,南宁,53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回顾与前瞻:2017年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与前沿问题研讨会述略 [J], 朱海城;;
2.回顾与前瞻:2017年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与前沿问题研讨会述略 [J],
朱海城
3.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回顾与前瞻 [J], 陈敢;林莹秋
4.时代思潮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冯契哲学思想讨论会综述 [J], 傅小凡
5.回顾与前瞻:1992年的中国现代史研究 [J], 高峻;吴国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 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Vol.35 No.1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an.,2009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回顾与前瞻陈 敢1,林莹秋2(11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1广西政法学院基础部,广西南宁530003)摘 要: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
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20年代初期,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
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现代格律诗;“新月诗派”;自由体;格律化;“三美”理论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120028207 新诗几乎可以说是世纪的同龄人,它是在20世纪初经过一场诗体和诗学的革命而蜕变诞生的。
自由体新诗和现代格律诗,是“新诗的两条腿”: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反传统的产物,现代格律诗是对自由体新诗散漫无依的非诗化倾向的纠偏和反思,因而较之自由体新诗显得更加冷静和客观。
何其芳就曾这样表达过他的现代格律诗观:现代生活更适于自由诗表现,但不是一切生活都必须用自由诗来表现,更不是一切读者都满足于自由诗。
如果没有适合现代语言规律的格律诗,将是一种偏枯现象。
这是通过两种诗体的比较,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来说明现代格律诗的特质。
一、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界定就形式而言,诗歌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认定为是诗歌格律化的过程。
古代的诗歌,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渐渐完成了由乐府诗到古体诗再到近体诗的演进,其间齐梁诗人的重音韵,唐初诗人的重词语、重对仗,是促使近体诗萌生的重要推动力。
而演进的内容和结果,就是诗歌格律的日趋严密,并最终产生了标志唐诗鼎盛的七律和绝句。
发展到了由文人来创作的宋词和元曲,格律日臻完善,更为成熟。
作为诗歌形式美质的格律对于提高诗歌的表现力,在诗的本质方面和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为打破传统的桎梏,解放诗体、追求自由成为当时诗歌发展的总体要求。
但是诗歌总还是语言的艺术,追求节奏铿锵和谐的音乐性,词语组合上整齐匀称的建筑性,以及画面明丽传神的绘画性等,以求得在声、形、色这几方面来增强诗歌的形式美,与诗体解放的趋势并不矛盾。
所以,在当时自由体新诗创作兴盛的时期,也依然有着要求诗歌格律化的声音。
直到“新月社”的成立,使得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等大批倡导创作格律诗的诗人们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并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后来“新现代诗派”中的一些诗人,十七年诗歌、“归来的诗人”以及80年代中后期提倡格律诗创作的众多诗人,可以说都是受到了“新月社”诗人的影响。
中国现代格律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格律诗,指的是“五四”以来继承古典诗歌的格律传统,借鉴外国诗歌格律的长处,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和新诗特定的格律条件下,经80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步发展起来并日趋成熟的一种新的格律诗。
简而言之,就是不再按照旧体诗韵,而是按照白话口语的内在节奏来创作的新的格律诗。
这里的“现代”或“新”,都是同“五四”之前的格律诗相对而言的。
何其芳也曾给中国现代格律诗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我们说的现代格律诗在格律823收稿日期:2008210207作者简介:陈敢(19582),男,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就只有这样一点要求:按照现代口语写得每行的顿数有规律,每顿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并且有规律地押韵。
”[1]17可以说这个界定是符合新诗语言特点的。
现代格律诗不能像古代的律、绝、词、曲那样严格地限定句数、字数、平仄、韵律等,而是要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就其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文字的整齐有序而言。
所以我们认为,现代格律诗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1)诗歌每行的字数不一定相等,即不要求句的均齐,但每行的顿数应该一样,或者呈对应有序的状态。
“顿”是何其芳率先启用的概念。
他说“顿”指的是“古代一句诗和现代一行诗中那种音节上的基本单位”,“顿是音节单位,但它和意思上的一定单位(一个词或者两个词合成的短语)基本上也是一致的”[1]13。
每顿的字数,从一字到四字皆可,多音节词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二、三字顿,由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二字顿居多,并多为尾韵,每顿时间大致相等。
现代格律诗的基本规则是每行的顿数和押韵有规律。
同时,他着重强调这仅仅是基本形式而已,无论长诗短诗,内部顿数均可以变化,前提是变化必须有规律。
(2)双行押韵,不谐平仄,可以换韵,也可以偶尔不押韵,但押韵是总的要求:“押大致相近的韵就可以,而且用不着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
”[1]17(3)一般情况下是双音节词结尾,但有时候尾顿也可以不是两字顿,只是忌两字尾和三字尾交叉,以免影响节奏韵律的和谐。
(4)每节诗行的数目相等或者相互对应,表现出整齐有序的建筑美。
和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比起来,何其芳对现代格律诗的界定是比较宽泛的,已不像前者所要求的那么严谨。
总之,凡是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并且达到了严格、整齐的作品,就可称其为现代格律诗。
现代格律诗不一定要求像古代的五言、七言、七律等,有固定的要求和形式,但就一首诗来讲则必须是整齐有序的。
现代格律诗是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的严整体现。
在早期,闻一多提倡现代格律诗最力,他和徐志摩、朱湘等人写了很多严整的格律诗。
到了“新现代诗派”,诗人们一方面上承中国“象征派”诗人和已成为英美主流诗体的自由诗体,从而把自由诗推向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师法西方古典诗律,乐于像中国“新月社”诗人那样创作英美式的格律诗特别是十四行体诗,又将现代格律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格律化追求也是很明显的,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必然带来诗体上的格律化。
十七年诗人们创作了许多格律诗、半格律诗,如田间、闻捷、贺敬之、郭小川、张志民等诗人,积累了许多格律化、半格律化的新诗体式,这时候可以说是新诗体式“成型”的时代。
接着的“文革”时期,现代格律诗虽然被迫停止了发展的脚步,但在后来的“归来”之风中,现代格律诗又得到了全面的复兴,“归来的诗人”中的唐祈、屠岸、吕剑、公刘、流沙河等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实践与创作所进行的努力都是很有创造性的,这样的创作对后来80年代中后期的诗人如胡乔木、黄淮等人的现代格律诗创作是很有启发性的。
二、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发展历程格律诗是一种传统的诗体。
在自由体新诗崛起兴旺的新时期,又有格律、半格律体新诗的产生和发展,这证明了格律诗的审美属性有可承袭的因素,格律体的新诗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现代格律诗在篇无定节、行无定字、不讲究平仄等方面区别于旧格律诗;在节有定行、行有定拍、换韵有序等方面区别于自由体新诗。
用历史的眼光看,现代格律诗的语言排列组合方式已完全不同于旧格律诗,从而实现了一场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
作为诗的国度,中国古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形成了严整的诗歌体式,主要是以律诗、绝句和词牌、曲牌为体现的诗词格律。
这种格律以古代汉语的声调、音韵和构词方式为基础,以古人和谐、恬淡的审美心态为依据,因而创作出了众多音韵优美的诗篇。
这种诗歌体式一直沿袭到了清朝末年。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反对封建士大夫的贵族文学,也必然将革命的巨斧抡向为其反动思想内容服务的文言文,旧的诗词格律自然要受到破除,自由体新诗成为新诗开创期间的主要诗体。
从诗体发展的意义上讲,“初期白话诗”是以对传统格律诗体的否定来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史意义的。
但由于当时的倡导者只注重对旧诗歌体式的突破,热衷于用“自由”的新形式写诗,而忽视了诗歌所特有的形式美,对新诗的语言特质及诗性品格缺乏应有的重视。
初期白话诗形式上的散乱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对于诗的审美习惯,当时许多诗作者就处于无规律可寻的状态,致使诗歌创作出现了严重的非诗化倾向。
到了20年代中期,一些不满自由体创作的诗人,如闻一多、朱湘、徐志摩、刘梦苇等人聚合在“新月社”,开始了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实践。
如果说初期92白话诗的意义是在于废文言而崇白话,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白话自由诗体节奏形式,那么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新月诗派”的意义就在于在白话自由诗体尚不成熟的基础上转而探索建立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现代格律诗体的可能性,从而为年轻的中国新诗开拓一条新的体式发展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月诗派”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实在新月诗人开始他们的诗学探索之前,从诗形角度确立新诗的诗性规范,已成为诗界讨论的重要议题。
许多诗人已发出格律化的呼声,提议新诗“第一要有格律,第二要有韵脚”[2]。
为了重构类似于古典诗歌的新诗诗性,探索新诗规范化和经典化的可能途径,一些诗人纷纷转向古典诗词和民歌民谣,或从西方诗歌汲取有益于新诗艺术的艺术技巧。
两种转向都不约而同地把视点放在诗的音节和节奏方面,即体现出对新诗语言形式的注重。
刘半农、宗白华、康白情等都不同程度地进行过对新诗格律的探索性艺术实践。
刘半农一方面创作出《人力车夫》等白话诗,另一方面又从古典诗词曲和民歌民谣中寻求格律因素,创作出一些格律较严整的民歌体。
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认为诗有“形”和“质”两个方面,认为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质”就是诗人的思想情绪。
只有注意到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写出好诗来。
他还提出,诗形的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恰恰具有音乐和绘画两种作用。
从宗白华的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到与闻一多“三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第一个有心实验各种诗歌体制、创造新格律的是陆志韦。
1923年陆志韦在为自己的诗集《渡河》所作的序言中,指出“自由诗有一个极大的危险,就是丧失节奏的本意”,并认为应纠正自由诗忽视形式美的流弊。
他还为创建新的格律作了种种实验,被称为“徐志摩氏等新格律运动的前驱”。
只是当时为白话自由诗的兴盛时期,他的这些现代格律诗理论及《渡河》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初期白话诗的过分散文化与直白化,必然导致对它的诗学反思。
刘半农、宗白华、陆志韦等人的探索便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拨,其意显然在于通过建立某种诗歌艺术规范,以滋润新诗的本质生命。
虽然当时宗白华等人颇有见地的见解因为时代原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还是有一些诗人支持他们的观点。
从1923年开始,汪静之、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等开始创作有规律的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