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的意味》。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题主要围绕“家是什么”“中国人的家”这两个方面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体会中国人心中家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的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而本框题则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走向家庭生活,为后面学习“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
然而,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往往还比较片面,容易忽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付出。
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认同度有所下降。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的意味,增强家庭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家庭的含义、功能和家庭关系的确立。
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人家文化的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之情,增强家庭责任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人的家文化。
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如何引导学生将对家的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践行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家的温暖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授法: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日夜漫长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
在中华文化中,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厚的意味,而“孝”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尽孝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表达。
板书课程结束,与
老师一起梳理
本课知识点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拓展空间展示“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课下查找资料
完成
通过古代文字进
一步理解中华文
化中“家”的意
义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2024年秋新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4.2家的意味一、教学目标1.理解“家”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家的温暖和责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家庭、尊敬家长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家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深刻感悟家的温暖和责任。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家庭温馨场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新课内容讲解】一、家的内涵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的起点和归宿。
2.家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港湾,它给予我们温暖、支持和爱。
3.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
二、家庭的重要性1.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一个和睦的家庭能培养出健康、自信、乐观的孩子。
2.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形成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
3.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影响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活动设计】活动一:家庭照片分享会学生带上自己的家庭照片,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故事,并讨论这些故事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和启示。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活动二:角色扮演游戏——我的一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家庭成员(如父亲、母亲、孩子等),模拟一天的生活场景,包括早晨起床、上学或上班、晚餐时间等。
在模拟过程中,学生要尽量表现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与家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关心的重要性。
【总结与反思】1.学生集体反思家庭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念,让我们的家更温暖。
2.教师可以就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家的认识和感悟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我的家”的短文,描述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成员间的互动,表达对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家的意味 说课课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教
分三个层次:
学
(1)了解家庭的含义、家与我们的关系、家的实质。
目
了解在中华文化中,中国人的家的有着深厚意味和丰
标
富内涵,“孝”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的精神内涵。
及 素 养 形 成
拓宽学生的视野。 (2)明确如何孝敬父母,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
探究分享—— 感悟家之意味
活动归结—-升华家之意味
激创 情设 导情 入境
五、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一个新的课题, 作为教师来讲,引趣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中国奥运冠军张继科回国回家
视频:导入课题“家的意味”明确学 习内容和目标。
情境创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共鸣进入到新 课的学习。
2、、阅读感悟;“富豪的家和战争后找到女儿的中年男子的
故事”了解家的实质:“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因为我)力图将“贴 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落到实处,在学 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设计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 和情感体验,挖掘已有的学生资源 。学生更容易 得到亲情的体验 。接力的形式活泼 更能激发学生 主动性。
本环节主要是学生活动探究。
活 分为两个板块:
动 探 究
(第1板块)拜访之旅第一站 亲情加油站 (第2板块)拜访之旅第二站 文化传承站
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方法,发挥学 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突破重 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三环节:拜访之旅 感悟家之意味
(第1板块)拜访之旅第一站 亲情加油站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 。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 父母所做 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对于自己在家庭中应该 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 通过这一框题 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情感上的了 解,还有更深一层,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 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带着爱和责任前行。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教材从生活中的家、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家庭的认知,他们生活中感受过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
但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的温暖,明确家庭的关系,理解家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难点:理解家庭的关系,明确家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家庭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教学基本内容1)生活中的家: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2)家庭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家庭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家庭的作用:讨论家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如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等。
3.巩固提高利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的作用,每组选取一个家庭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分享给其他组。
4.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回报家庭的爱,如何与家人和谐相处,引导他们学会感恩、珍惜家庭。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珍惜家庭。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是本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明白家的重要性和责任。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家的定义、家的功能、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责任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家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可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的可能是长子或长女,有的可能是有弟弟或妹妹的哥哥或姐姐。
他们对家庭有感情,但可能没有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明确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难点: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庭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庭场景,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4.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设计教师:杨帆单位:吴忠市第一中学说教材《家的意味》就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就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就是她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就是她们学习与其她人交往的落脚点。
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懂得孝亲敬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与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她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
)说教法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与体验活动为主,教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师重在点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扫除盲点。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一、教材背景《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主要通过讲述小明和小华在家中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亲情的概念和特点;2.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掌握使用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家庭差异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视亲情的情感;2.培养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人家庭的情感;3.培养学生积极履行家庭责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亲情的含义;2.引导学生认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与付出;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奉献。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学习课文(15分钟)步骤一: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并标记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步骤二: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做个人思考记录:•你觉得家庭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如何理解亲情的含义?•你觉得在家庭中有哪些责任和奉献是需要承担的?步骤三:小组讨论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互相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倾听他人观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 深入探究(30分钟)步骤一: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小明、小华、爸爸、妈妈),并用他们的角度来讲述课文中发生的故事。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家庭关系。
步骤二:小组讨论让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就课文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为什么小明和小华这么关心他们的父母?•你觉得小明和小华的父母在家庭中有哪些责任和奉献?•你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4. 总结归纳(10分钟)步骤一:个人思考让学生再次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答案:•亲情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和成长的?•在家庭中,你觉得自己有哪些责任和奉献?步骤二:小组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小组成员分享,归纳总结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可能对家庭存在一些困惑和不满。
学生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可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的可能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或老二,这些不同的角色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家庭意义的理解。
此外,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也会影响他们对家庭的态度和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家庭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问题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家庭照片或一段家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家庭的好奇心和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一些关于家庭的故事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家庭的意义和家庭责任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家的意味-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家的意味-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和特点,体会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关爱,提高他们的亲情意识。
3.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家庭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让学生看一幅家庭的图片,让他们说出家庭中有哪些人。
2.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家庭的认识。
第二步:新课讲解1.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关于一个小朋友对家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家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家庭成员之间有哪些互动。
3.讲解家庭构成和特点,以及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三步:小组讨论1.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教师辅导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家庭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第四步:案例分析1.选取一些家庭互动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家庭中实现相互尊重和关爱。
第五步:总结1.教师向学生讲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的家庭,多向家庭成员表达爱和关怀。
课后拓展: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感受。
2.引导学生去了解一些社会公益机构,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传递亲情和爱心。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从家庭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
通过讲解家庭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关爱,提高他们的亲情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的家庭,多向家庭成员表达爱和关怀,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
家的意味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7.1家的意味课时 1 授课时间课标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沟通,调试‘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背景分析本框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美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履行法律义务。
学习目标1.通过情境、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对自己的关爱之情;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传承中华家庭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能力,养成关爱家人的意识,增强孝亲敬长的行为动力;3.通过学生分享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勇于承担责任。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家的认识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家的意义;难点:从“家”文化谈起,让学生从“家”文化中发现“孝”,意识到尽孝在当下,学会用实际行动来尽孝。
评价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一(生命的居所)(检测目标1)完成学习任务二(中国人的“家”)(检测目标2)所需条件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亲情故事、礼物盒、卡片等)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习内容、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课上保持精神饱满板书设计身心寄居之所生命的居所心灵的港湾家的意味生活共同体中国人的“家”孝亲敬长学习过程(一)、辅助环节:导入新课:师:播放视频《我想有个家》,通过音乐带着学生走进本节课。
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怎么样的?那么,家是什么?你想拥有什么样的家,你能为家做些什么?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家的意味示标示导: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主学习教材P71-75页内容,边读边划。
【评价标准】七分钟后,逻辑清晰,声音洪亮的回答出自学指导中的第2、4、5题。
1.家庭的含义是什么?(指向学习目标1)2.家的意义是什么?(指向学习目标1)3.如何理解中国人心中的“家”?(指向学习目标2)4.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指向学习目标2)5.我们如何孝亲敬长?(指向学习目标3)(三)、班内质疑:学习任务一、生命的居所探究活动一:家庭的含义师:想家,似乎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家的意味》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温暖,明确家的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家庭责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温暖。
2.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2.家庭的重要性。
3.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意义,感受家庭的责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3.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
4.讨论话题。
5.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展示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分享家庭的故事。
4.巩固(5分钟)总结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讨论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精品教案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2.活动建议: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本框“运用你的经验”采用了发散思维的方式,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家” 的内涵。
对于“家”这么熟悉的字眼,初中学生很少去关注和深入思考。
活动给出了四个思考角度: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通过探讨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进入开放的空间——“家”还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依据生活体验说出对家的感受。
然后由对家的认识导入新课的教学,引出“家”是“生命的居所”。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
教材以“家”是什么的体验活动导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家的内涵和意义。
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家庭的内涵。
通过“相关链接”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家庭关系确立有多种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因血缘关系而组成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或母再婚组建的家庭。
在教材第一段正文给出“家庭”的内涵后,“相关链接”多角度解析了“家庭”的外延。
结合内涵和外延,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建构关于“家”的全面认知。
其二,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功能,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扶养和赡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每一个人都来自家庭,没有家庭就没有我们的存在。
对此,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二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家深刻的热爱之情,形成正向的情感表达。
好好地爱家人,呵护亲情,建设温馨家庭,是我们生命当中极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爱是一种能力,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爱的能力,学会爱,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家的意味》说课稿
7.1《家的意味》说课稿【教材分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学情】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培育家国情怀。
2.能力目标: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的丰富内涵、功能;明确孝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家的内涵;明确孝的重要性;如何孝亲敬长。
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
【说教学方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疑提问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策略】围绕相关案例,从社会生活走向经济生活再走向家庭生活,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家”的理解。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白板和笔等说教学过程:【导入】趣味猜一猜展示古代汉字“家”的甲文、金文、小篆写法。
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字?并说明“家”字的由来。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讲解:祭祀是古代的一项重大活动。
王公贵族一般祭祀于庙,而普通百姓无庙,则陈豕于屋下,即家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案(2024秋)
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难点】感悟家的重要性;知道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
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对家、亲情、家人的渴望等。
教师:歌曲表达了对家的渴望。
从古至今,家都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家的意味”。
二、讲授新课1.活动一:阅读教材P26“生活观察”。
思考:家庭是什么?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它可能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有你和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
有兄弟姐妹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很好!它也可能是一个大家庭,祖孙几代共同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家庭请举手!(学生举手)好!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家庭?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知识拓展:(我国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再婚关系。
2.活动二:欣赏视频《汉字的演变(家)》。
思考:结合视频谈谈家对我们的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
3.活动三:我和父母间最难忘的一件事。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在平淡中度过的,也许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习惯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今天,此时,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写下来,勇敢地和大家分享吧!学生活动:现场书写并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归纳: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4.归纳: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5.活动五:课堂交流展示。
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归纳:在薪火相传中,我们不仅接续着祖先的生命,而且传承着家风。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时,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一部分。
教材从多个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理解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感受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家庭,热爱家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对家庭的关系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父母关系的挑战。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意义,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知道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家庭,热爱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意义,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问卷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导入新课。
2.教学基本内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讲解家庭的基本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分析家庭的结构,阐述家庭的功能。
2)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作用。
3)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讲解家庭和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营造和谐家庭。
3.拓展延伸: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家的意味》说课稿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课程标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说教材】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
其中,《家的意味》一框是本课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及作用,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
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说学生】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从小获得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懂得孝亲敬长。
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家庭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说学习目标及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本框内容,知道家庭的含义和家庭关系的确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评价任务:(1)较为准确的把握本课知识点(2)能够正确认识家庭关系2.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探究、直观图片感受等,体验家的作用及内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1)认识到家庭的功能,知道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2)感悟家的内涵3.学生通过收集家规家训、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故事及阅读体验,培养学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评价任务:较为精准的分析“孝亲敬长的原因”4.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与发言,懂得如何孝亲敬长、并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意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
其中,《家的意味》一框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
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家庭的含义,识记家的作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家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课题为“家的意味”,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清楚,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本节课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
依据:对于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很抽象,所以将这部分知识设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论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一)导入:PPT展示“家”字的不同写法(写法不同,但含义相同。
对我们而言,家意味着什么?)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四)学习新知:
活动一:课本P71活动题,分析家是什么?
活动二:通过课本P72相关链接,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并通过导学案“巩固训练”的选择题进行强化。
活动三: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分析主人公为什么强烈的想有个家?家意味着什么?
(家的作用是本节课重点,但理解起来并不难。
如学生理解不了,可通过课本P73活动题帮助其理解)
活动四:通过视频《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分析得出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活动五:通过对家规家训的分析,得出我们要学会孝亲敬长。
活动六:通过导学案“实践探究”,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孝亲敬长?以及怎样落实到具体行动。
(五)课堂小结:利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知识小结,更形象具体生动。
(六)达标检测
(七)情感升华:通过让学生写下并落实感恩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孝亲敬长的情感。
六、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框架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学生一目了然。
生命的居所
家庭的含义
家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家 孝亲敬长 为什么?
怎么样? 中国人的“家” 爱
的
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