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合集下载

声韵用于训诂说例

声韵用于训诂说例

罢鬓

仿佛
仿佛

方物
荒脚
,
丙佛 其 形虽 然不
:
然而其 音近可 通
,
盖古
仿佛

之义 只 有 其 音
若 要 探 求 其义 故 有 声 同字 异
网必竿 共纲
, ,
后 以 文 字记 之
必得 其 声 声近义 同

, ,
异 时异地 之人 以 同
音 或音 近 之 字 相 代
因而 写 法殊 异
,

正如 王念孙 所 云
如此 之 类
“ “
,
皆以

,



字为义 也
,





,
既是表
音 的符 号

” “
又 是表 意 的 符 号

这 也说 明
” “
声义 同源

字音 字义 〕

密 切 相关

又 如 连 绵词 放物
, ,
鬓髻



其义 为
见 不 真切 貌

“ ”
,
,
而 书写 的 形 体 又 作 髻
: 、
仿 佛”

,
t 方 f .
,

兹”

子” 同
声 同 韵即 同 音 盖兹

就 其字 形结 构来 看 擎 钱






字为 合 体
,
子 为 独体
这五 字同音 同
,
滋 钱

字 源 出于 子 残

音韵学课件 第4讲 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音韵学课件 第4讲 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3.古代汉字通假
用现在的观念来看,古书中的通假字,就是 写白字。古书流传的情况很复杂,通假字形 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能承认这 一客观存在。
通假字有时为我们阅读古书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已经破解出来的通假字又成为研究古 代声、韵的材料,因为两个字能够通假,证 明两个字在形成通假的时期必定同音,现在 不同音了,是语音变化的结果。
因为《诗经》中的韵脚用字据统计只有1800多,而 汉字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单是《说文解字》就收字 9353个,除了诗文韵脚用字之外的大量汉字的韵部 怎样分合?无疑是一个棘手问题。
而有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许多不用于诗文 韵脚的字在参与韵部划分时有了依据,而且汉字中数 量最多的是形声字,据李国英(1996)统计,《说 文解字》小篆形声字占87%以上。可见谐声偏旁对 于古音韵部研究的重要性。
2.古代汉字谐声
谐声偏旁也是用于研究古音的重要材料 之一,所谓谐声偏旁,就是形声字的声 符,也称声旁。段玉裁提出“同谐声者 必同部”的主张,并且把《说文解字》 中的字按谐声偏旁归纳成《古十七部谐 声表》,段玉裁把谐声偏旁视为和《诗 经》等韵文韵脚同等重要的材料,为考 求古音韵类拓宽了道路。
2.古代汉字谐声
5.古籍训诂资料
古代训诂材料中可以用于音韵研究的主要有 注音材料和声训材料两类。
古人留下了丰富的注音材料,象前面介绍的 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都是研究古音的宝 贵材料,直音注音的材料如《史记·秦始皇本 纪》张守节《正义》:“过,音戈”,这证 明古音中“过、戈”同音。至于反切注音材 料用于音韵研究的更多,王力先生曾写过 《朱翱反切考》,就主要用反切材料证明朱 翱注音的声类、韵部系统。
6.古代韵书韵图
韵书是古人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 组织起来的字典。这类书多是以分韵部为 主,所以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作者:————————————————————————————————日期:尔雅序郭璞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原文:夫尔雅者。

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叙诗人之兴咏。

揔绝代之离词。

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

六艺之钤键。

学览者之潭奥。

揔翰者之华苑。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

莫近于尔雅。

尔雅者。

盖兴于中古。

隆于汉氏。

豹鼠既辩。

其业亦显。

英儒赡闻之士。

洪笔丽藻之客。

靡不钦玩耽味。

为之义训。

璞不揆梼昧。

少而习焉。

沉研钻极。

二九载矣。

虽注者十余。

然犹未详备。

并多纷谬。

有所漏略。

是以复缀集异闻。

荟稡旧说。

考方国之语。

采谣俗之志。

错综樊孙。

博关羣言。

剟其瑕砾。

搴其萧稂。

事有隐滞。

援据征之。

其所易了。

阙而不论。

别为音图。

用祛未寤。

辄复拥彗清道。

企望尘躅者。

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

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

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

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

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

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

《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

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

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后来人们在《奚囊广要》丛书中发现了《语 助》,书前有胡长孺写的《语助序》,此序 写于元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于是,人 们知道《语助》成书不会晚于1324年。
《语助》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主要是在词典 史、语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一,《语助》是汉语虚词词典的先河,是 虚词词典的萌芽。《语助》之前还没有谁对 虚词进行汇编,而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汉代 到唐代,在字典、传注、书札中,有一些说 明。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韵书中的训诂
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五卷,是 我国第一部由学者编撰的定型而有系统的韵 书。《切韵》可以和《尔雅》、《说文》相 媲美,因为它们都有创学科的意义。《尔雅》 创训诂学,《说文》创文字学,《切韵》则 创音韵学,这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大宝书。
《切韵》问世后,很受学者的重视,不断有 人增订、修正。唐代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 韵》,“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 及训。”王仁昫在该书序中说:“谨依《切 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
《孟子·滕文下》:“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东汉赵岐注:“惟,辞也。”
《礼记·檀弓上》:“尔毋从从尔。”郑玄 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尔,语助。”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 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 龙·章句》)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 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 焉、也者,决辞也。(柳宗元《复杜温夫 书》)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尔雅序郭璞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原文:夫尔雅者。

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叙诗人之兴咏。

揔绝代之离词。

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

六艺之钤键。

学览者之潭奥。

揔翰者之华苑。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

莫近于尔雅。

尔雅者。

盖兴于中古。

隆于汉氏。

豹鼠既辩。

其业亦显。

英儒赡闻之士。

洪笔丽藻之客。

靡不钦玩耽味。

为之义训。

璞不揆梼昧。

少而习焉。

沉研钻极。

二九载矣。

虽注者十余。

然犹未详备。

并多纷谬。

有所漏略。

是以复缀集异闻。

荟稡旧说。

考方国之语。

采谣俗之志。

错综樊孙。

博关羣言。

剟其瑕砾。

搴其萧稂。

事有隐滞。

援据征之。

其所易了。

阙而不论。

别为音图。

用祛未寤。

辄复拥彗清道。

企望尘躅者。

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

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

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

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

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

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

《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

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

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

我(郭璞)不怕自己与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它。

深刻地钻研,十八年了。

虽然给它写了注释十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很详尽,并且还有许多谬误,有省略遗漏的地方。

所以重新收集各种见闻,汇集旧的说法,考查全国的语言,采集歌谣俗语。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训诂学复习材料

训诂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即解释语词,用以教人。

“诂,训故言也。

”即解释古代语言。

实际上,“训”何“诂”内容相同,可互用,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纯粹是解释的意思。

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求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声训:训诂方法之一,因声求义的方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说明假借。

通过联想,在原有词语基础上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一组关系密切,特点相似的新概念。

﹡刑训:训诂方法之一,以形索义的方法。

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义训:训诂方法之一,直陈语义的方法,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

﹡《尔雅》: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是一部义书,按事类分为19篇,前三篇《释训》《释诂》《释言》解释一般词语,后16篇解释各种各物,是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成书时间为公元100—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一部形音义结合的专著。

《说文》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段玉裁为其作注。

﹡《广雅疏正》:清代王念孙著,对《广雅》进行了系统整理,在疏证语词时,不但举例翔实,而且运用了当时古音研究成果“就古音以求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学术上,其价值远远超过原著。

﹡《转语》:清代戴震著,讨论词语通转的专著,将词语分为“正转”和“变转”两类。

“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

是作者为弥补《尔雅》《方言》《释名》之阙而作的一部专门研究词语通转的著作,共20章,原则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训诂学复习整理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整理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音韵在训诂中的重要作用

音韵在训诂中的重要作用
句 。如下 文 :

… …
常 明显 的表 音倾 向 , 甲骨 文 中存在 着 大 量 的通 假 字 。于 是 我 们 在 阅读 古 籍 的 时 候 , 能 被 字 形 所 蒙 蔽 , 须 跳 出字形 从 音 的 不 必 角度 来找 出本 字 。 就是 音 训 , 称 为 因声 求义 。 这 也 因声 求 义要 从
就要 考 虑 它 只是 一个 记 音 符号 。 人 在用 字 时没 用 本 字而 假 借 古 另一 个 声音 相 同 或相 近 的 字来 代 替 , 种现 象 称 为 假借 。音 同 这
“ ” “ 如 、 果 ” 意 思 , 以“ 有 “ 如 、 倘 有 假 如 的 所 富” 假 如果 ” 的意 思 一
乎 ?不 能明 也 。” 段 话 的标 点 有误 , 这 以致 文 义 不 清 。要想 给 这 段话 断 句 , 得 弄 清 楚 “ 当 ” 意 思 。 “ 当” 先 为 的 为 的繁 体 字 是 “ 稳 富” “ ” 。 富 是形 声 字 , 来 自于 “ 。“ ” 音 尚” 富 的声 纽 是 端母 , 唐韵 ; “ ” 的声 母 也 来 自“ ” “ ” 声 纽 是 透 母 , 韵 。 “ ” 倘 字 尚 ,倘 的 荡 倘 、
训 “ ” 。“ 明 ” 的“ ” 来 字 黎 中 黎 是来 母 , 齐部 字 。 来 ” 来 母 , 部 “ 是 哈 字。 齐部 字在 上 古 属支 部 , 哈部 字 上古 属 微部 , 两 个韵 部 很 接 这 近 。“ ” “ ” 黎 和 来 同属 来 母 , 母 可 以旁转 , 音 非 常接 近 , 以 韵 古 所 “ ” “ ” 。 黎 明 ” 是 “ 明 ” “ 明” 黎 训 来 字 “ 就 来 ,黎 的解 释应 是 “ 刚亮 天

2019年训诂学串讲材料.doc

2019年训诂学串讲材料.doc

训诂学串讲材料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

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一、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古汉语就像是一座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城堡,文字、音韵、训诂呢,就是城堡里的宝藏。

那咱先来说说文字。

古汉语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简单直白哦。

很多字都有超级丰富的内涵。

比如说“君”这个字,读音是“jūn”,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形状就像是一只手拿着笔在写字,表示管理众人的人。

它可以解释为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像“君主”“君王”。

咱还可以造个句呢,“这位君主很贤明,百姓都很爱戴他。

”它的近义词可以是“王”,反义词嘛,在封建体系里就不太好说有明确的反义词啦。

再讲讲音韵。

音韵就像是古汉语的音乐节奏。

古汉语的读音和现在有很大差别呢。

以前有平、上、去、入四声。

就拿“好”这个字来说,在古汉语里可能根据不同的词性读音会有变化。

古汉语的音韵还影响着诗歌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说诗经里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鸠”“洲”“逑”的音韵搭配得特别美妙。

训诂呢,就像是古汉语的翻译官和解说员。

它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的。

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很多句子的理解就需要训诂的知识。

比如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的“朋”,训诂学者会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等解释这个“朋”和现在的朋友含义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古汉语的文字音韵训诂这些常识就像一把把钥匙,能让我们打开古代文化的大门,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领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每一个文字、每一个音韵、每一个训诂的解读都是旅途中的风景,真的特别有趣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雅序郭璞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原文:夫尔雅者。

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叙诗人之兴咏。

揔绝代之离词。

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

六艺之钤键。

学览者之潭奥。

揔翰者之华苑。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

莫近于尔雅。

尔雅者。

盖兴于中古。

隆于汉氏。

豹鼠既辩。

其业亦显。

英儒赡闻之士。

洪笔丽藻之客。

靡不钦玩耽味。

为之义训。

璞不揆梼昧。

少而习焉。

沉研钻极。

二九载矣。

虽注者十余。

然犹未详备。

并多纷谬。

有所漏略。

是以复缀集异闻。

荟稡旧说。

考方国之语。

采谣俗之志。

错综樊孙。

博关羣言。

剟其瑕砾。

搴其萧稂。

事有隐滞。

援据征之。

其所易了。

阙而不论。

别为音图。

用祛未寤。

辄复拥彗清道。

企望尘躅者。

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

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

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

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

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

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

《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

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

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

我(郭璞)不怕自己与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它。

深刻地钻研,十八年了。

虽然给它写了注释十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很详尽,并且还有许多谬误,有省略遗漏的地方。

所以重新收集各种见闻,汇集旧的说法,考查全国的语言,采集歌谣俗语。

从樊、孙那里借鉴,博览群书,筛除其中的瑕疵,舍弃其中的糟粕。

如果有晦涩不清的地方,就引用根据考证它。

那些很容易理解的地方,就省略不讨论了。

另外还注音画图,用来解释人们不懂的地方。

再次拿着扫帚清扫道路,希望扫除灰尘,并希望将来给君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释诂第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田俶载南亩又曰访子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诗曰有壬有林又曰文王烝哉其余义皆通见诗书)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吁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箌昄晊将业席大也(诗曰我受命溥将又曰乱如此幠为下国骏厖汤孙奏假王公伊濯吁谟定命有壬有林厥声载路旣有淫威废为残贼尔土宇昄章缁衣之席兮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箌义未闻尸子曰此皆大有十余名而同一实))释言第二殷齐中也(书曰以殷仲春释地曰岠齐州以南)斯誃离也(齐陈曰斯誃见诗)谡兴起也(礼记曰尸谡)还复返也宣徇徧也(皆周徧也)驲遽传也(皆转车驿马之名)蒙荒奄也(奄奄覆也皆见诗)告谒请也(皆求请也)肃噰声也(诗曰肃噰和鸣)格怀来也(书曰格尓众庶怀见诗)释训第三明明斤斤察也(皆聦明鉴察)条条秩秩智也(皆智思深长)穆穆肃肃敬也(皆容仪谨敬)诸诸便便辩也(皆言辞辩给)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廱廱优优和也(皆和乐)兢兢憴憴戒也(皆戒愼)战战跄跄动也(皆恐动趋歩)晏晏温温柔也(皆和柔)释亲第四父为考母为妣(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按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聦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诗曰韦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晜妹为媦即1是此例也)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加王者尊之)王父之考为曽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曽祖王母(曾犹重也)《释诂》第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注: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曰俶载南亩,又曰访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

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音义:哉,子来反,亦作栽;肈音赵;胎,天才反,孙炎大才反,本或作台;俶字又作俶,尺叔反;权,巨员反,舆音余;令力政反;胚字又作衃,同普才反,又匹尤反,《淮南子》及《文子》并文“妇孕三月而胚”,《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衃,凝血”。

疏:皆初始之异名也。

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

哉者,古文作才,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

首者,头也,身之始也。

基者,说文云墙始筑也。

肈者,说文作肇,始开也。

祖者,宗庙之始也。

元者,善之长也,长即始义。

胎者,人成形之始也。

俶者,动作之始也。

落者,木叶陨坠之始也。

权舆者,天地之始也,天圆而地方,因名云。

此皆造字之本意也。

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

他皆仿此。

注云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者,康诰文。

云诗曰令终有俶者,大雅既醉文。

又曰俶载南亩者,周颂载芟文。

又曰访予落止者,周颂访落文。

又曰胡不承权舆者,秦风权舆文。

云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者,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然则尚未成形而为形之始,故曰胚胎未成亦物之始,物则形也。

云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者,谓初首基肇祖元也,通见诗书,故曰义之常行。

云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者,扬雄说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

郭彼注云谓作释诂释言是也。

《释器》第六:简谓之毕。

注:今简札也。

音义:毕如字。

礼记云呻其占毕,谓呻吟占视简毕之文也。

李本作筚,同。

疏:简,竹简也。

古未有纸,载文于简,谓之简札,一名毕。

《礼记学记》云:呻其占毕。

谓但吟诵所视简之文,是谓简为毕也。

不律谓之笔。

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音义:不律,《说文》云吴谓笔为不律。

疏:笔一名不律。

许愼云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郭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尔雅义疏》宋翔凤《序》云:“邢疏但取唐人《五经正义》缀辑而成,遂滋阕漏。

乾隆间,邵二云(晋涵字)学士作《尔雅正义》,翟晴江进士作《尔雅补郭》,然后郭注未详未闻之说,皆可疏通证明;而犹未至于旁皇周浃,穷高极远也。

迨嘉庆间,郝疏最后成书。

其时南北学者,知求于古学古言。

于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引端竟委,触类旁通,豁然尽见。

且荟萃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偏,罔不搜罗;分别是非,必及根原,鲜逞胸臆。

盖此书之成,陵唐轹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者也。

”2《尔雅义疏》在每类标目下都附有解题,便于把握《尔雅》的体例;解释词义时,一般先引郭璞原注,再加义疏。

还、复,返也。

[郭注]皆回返也。

[郝疏]返者,《说文》云;“还也。

”引《商书》曰:“祖甲返。

”又引《春秋传》作“彳反”,通作“反”。

《仪礼》注:“反,还也。

”《诗猗嗟》笺及《执竞传》并云:“反,复也。

”《氓》笺及《说文》云:“反,覆也。

”“覆”、“复”声同其义亦近也。

还者,《说文》云:“复也。

”《越语》注:“反也。

”《诗》“还而不入”笺:“还,行反也。

”通作“环”,又通作“旋”,“周旋”亦“反复”之义也。

复者,《说文》云:“往来也。

”又云:“□,行故道也。

”“□”、“复”音义同。

《易杂卦》:云“复,反也。

”《诗黄鸟》及《我行其野》笺、传并同,义通作“反”。

《特牲馈食礼》注:今文复为反,盖“反”“复”一声之转,故其字通。

《方言》序郭璞盖闻方言之作出乎輶轩之使所以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以为奏籍周秦之季其业隳废莫有存者曁乎扬生沉淡其志历载构缀乃就斯文是以三五之篇着而独鉴之功显故可不出户庭而坐照四表不劳畴咨而物来能名考九服之逸言摽六代之絶语类离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辨章风謡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眞洽见之竒书不刊之硕记也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复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輶轩使者絶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一娥嬴(音盈)好也秦曰娥(言娥娥也)宋魏之间谓之嬴(言嬴嬴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今关西人亦呼好为媌莫交反)或谓之姣(言姣洁也音狡)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昌朱反音株亦四方通语)或曰妦(言妦容也音蜂)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秦旧都今扶风雍丘也晋旧都今太原晋阳县也其俗通呼好为妍五千反妍一作忓)好其通语也扬雄《答刘歆书》雄叩头赐命谨至又告以田仪事事穷竟白案显出甚厚甚厚田仪与雄同乡里幼稚为邻长艾相爱视觊动精采似不为非者故举至之雄之任也不意淫迹暴于官朝今举者怀赧而低眉任者含声而寃舌知人之德尧犹病诸雄何惭焉叩头叩头又勑以殊言十五巻君何由知之谨归诚底里不敢违信雄少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常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载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人有严君平临卬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奉言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数十言耳翁孺梗概之法略有翁孺往数岁死妇蜀郡掌氏子无子而去而雄始能草文先作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及成都城四堣铭蜀人有杨庄者为郎诵之于成帝成帝好之以为似相如雄遂以此得外见此数者皆都水君常见故不复奏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絶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繇得肆心广意以自克就有诏可不夺奉令尚书赐笔墨钱六万得观书于石渠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成帝好之遂得尽意故天下上计孝亷及内郡卫率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复方论思详悉集之燕其疑张伯松3不好雄赋诵之文然亦有以竒之常为雄道言其父及其先君喜典训属雄以此篇目颇示其成者伯松曰是县诸日月不刋之书也又言恐雄为太玄经由鼠坻之与牛场也如其用则实五稼饱邦民否则为坻粪弃之于道矣而雄般之伯松与雄独何德慧而君与雄独何譛隙而当匿乎其不劳戎马髙车令人君坐帏幙之中知絶遐异俗之语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汉籍诚雄心之所絶极至精之所想遘也扶圣朝逺照之明使君求此如君之意诚雄散之会也死之日则今之荣也不敢有贰不敢有爱少而不以行立于乡里长而不以功显于县官者训此于帝籍但言词情览翰墨为士诚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遗不可以忘即君必欲胁之以威陵之以武欲令入之于此此又未定未可以见今君又终之则缢死以从命也且寛假延期必不敢有爱雄之所为得使君辅贡于明朝则雄无恨何敢有匿唯执事图之长监所规缉之就死以为小雄敢行之谨因还使雄叩头叩头《释名》原文举例(卷四):“瑱,镇也。

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

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

故里语曰: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穿耳施珠曰珰。

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

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

今中国人效之耳。

脂,砥也。

着面柔滑如砥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