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而它的文化也影响了日本这片东方岛国。
自唐朝与日本开始正式交往以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在相互影响中不断深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彼此对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唐朝的文学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歌的繁荣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进一步传播到了日本。
日本的万叶集就是受到唐代诗歌的启发而形成的。
这部诗集记录了日本古代诗人的作品和生活情感,展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风貌和文化风格。
同时,僧人鉴真自唐朝带回的佛教经典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唐朝的艺术也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绘画艺术、雕塑技艺、音乐表演等方面都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这些艺术形式在唐朝时期传入日本,为日本艺术提供了强大的借鉴和影响。
例如,日本的宫廷音乐源于唐代的宫廷音乐,而日本传统的歌舞伎表演也受到了唐代戏曲的影响。
同时,唐朝的绘画技法也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吸收,成为日本绘画发展的重要奠基。
除了文学和艺术之外,唐朝的科技和思想也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科技成果都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制造业和军事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唐朝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对日本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的文化思潮和学术成果不仅扩宽了日本人的视野,也为日本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文化的交流始终是相互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也逐渐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在唐朝末期,随着日本使团的频繁来往和文化交流的深化,日本的宫廷文化、建筑风格以及服饰等对唐朝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例如,唐朝的宫廷文化和礼仪对于日本的宫廷文化形成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日本的宫廷制度和宫廷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唐朝的影响。
总结起来,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深远而广泛。
唐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思想传入日本,为日本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中文和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改良。
以下是对此进行阐述的1000字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汉字的传入。
在中国汉字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字文化。
汉字的传入使得日本形成了与西方相异的书写系统,这一系统至今仍然存在于日本社会中。
汉字的传入也使得日本人能够接触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例如《论语》和《道德经》等。
这些文化作品对日本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改良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的。
在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流中,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进入了日本,例如佛教、儒家思想和中医等。
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文化,儒家思想的传入则对日本的教育制度和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传入也使得日本形成了自己的中医文化,并且对日本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方面。
中国的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日本的古代和现代艺术中,中国元素是非常突出的。
日本的书法和绘画技巧是基于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而来的,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京剧和民间艺术也对日本的戏剧和艺术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上。
中国传统的节日、礼仪和习俗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改良。
日本的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就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人在这些节日中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中国的茶道、瓷器和园林艺术等也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1. 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在古代,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
首先,中国的文化传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公元3世纪,日本的大和王朝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字、服饰、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这一时期被称为“倭寇”时期,中国的文化成为日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日本受到佛教影响的历史事件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佛教对日本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法隆寺的建立、传世宝珠的制作等,都是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的重要标志。
3. 文艺复兴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一些中国文化代表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被翻译成日文,被广泛传播。
同时,日本也将自己的文化、艺术传入中国,如歌舞伎、茶道等,使得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潮。
4.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近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及相互影响愈发密切。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日本甲午战争的结果。
这场战争使得日本逐渐西化,并从中国学习了许多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
另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5. 当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形式与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如今,中日两国的人员往来增多,文化交流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
例如,两国之间的大型文化节、交流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频繁举办,为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对方的文化提供了平台。
总结起来,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从古代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的文化借鉴,到佛教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再到近代的文艺复兴和现代的全球化交流,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也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历史事件,继续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历史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在公元57年,中国汉朝派遣了一支外交使团,到访许多国家包括日本,并展示了许多汉朝文化的特色。
从那时起,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开始了,持续至今。
在文化交流的初期阶段,日本社会主要受到了汉朝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影响。
在不久之后,中国的佛教信仰逐渐传入日本。
到了6世纪,佛教传到了日本,并迅速融入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中。
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也对社会文化和美学有了重大影响。
日本的法律、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领域中,大多数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都源自中国。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的唐诗、唐纹壁画以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特别流行。
中国的创新思维、礼仪、哲学、绘画等也在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中,许多日本皇室和高级官员都向中国派遣使节,以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技术知识。
日本这种文化“借鉴”和“吸纳”中国文化,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例如,日本艺术家借鉴中国水墨画和丹青技巧,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日本绘画流派——日本画。
与此同时,日本的传统建筑和花园艺术中,也大量地吸收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元素。
在现代,除了文化方面的交流,中日两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上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家电制造和环保技术等,都给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总之,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贯穿了漫长而富有意义的历史。
虽然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起伏,但它始终是友好的、有益的,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汉唐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剖析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重要影响。
首先,从文字方面来看,中国的汉字是日本最早借用的外来文字系统。
汉字对于日本的文字系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6世纪,日本的天皇令高僧留学中国,学习汉字和佛教文化。
随后,他们将汉字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文字的发展。
汉字成为日本的官方文字,并形成日本独有的汉字书写系统——和文。
与此同时,汉字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文学的丰富精髓,如《史记》、《论语》等,对于日本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重要方面。
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佛像、寺庙、禅宗等都被日本人所接受和发扬。
而中国的儒教也对日本的道德伦理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汉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日本形成了以儒教和佛教为主体的综合宗教体系,这对于日本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汉唐文化还对日本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建筑方面,汉唐建筑的特色被日本人所吸收并融入到日本的建筑风格中,如寺庙、宫殿等。
这些建筑的特点,如屋顶的翘角、庭院的布置等,都源于中国汉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在服饰方面,汉唐时期的中国服饰如长袍、袍褂等也对日本服饰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日本的服装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
而在艺术方面,汉唐文化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同样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的绘画艺术大力吸收了中国绘画的技巧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画系。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全面的。
这不仅体现在文字、宗教、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
思想观念的交流使日本人掌握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考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一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日本本土上进行了改良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和礼仪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宗教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传入的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以及其它各具特色的宗教教义,对日本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借鉴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的也融合了本土的神道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日本的神道教受到了儒教的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敬畏自然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也对日本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寺庙和佛教雕塑等都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风格。
中国传统文学对日本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论语》等,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万叶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选集,其中就有大量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也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忠臣藏》、《义经》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对日本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对日本的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书法、绘画、园林、茶道等都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艺术风格。
尤其是中国的水墨画艺术对日本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山水画、花鸟画等都能够看到中国水墨画的影子。
中国传统礼仪对日本社会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对日本的礼仪习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汉代和唐代学习中国礼仪,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日本的古代宫廷文化、武士道精神等都受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社会文化。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悠久,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源远流长。
这种交流与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还体现在哲学、科学等更广泛的层面上。
通过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互动与传承,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
在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其一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两国互通有无。
中日两国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当时,汉朝与日本的东汉王朝保持着频繁的交往。
汉文化深入到日本,不仅影响了后来日本的政治制度,还影响了日本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体系。
其二是借着佛教的传入,中日两国的文化触角进一步接触在一起。
佛教是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纽带之一。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更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佛经的传入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僧侣通过翻译佛经,促进了古代日本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同时,佛教的思想也对日本的哲学和道德产生了巨大影响。
禅宗的兴起为日本思想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佛教,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对古代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诗宋词的传播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文人雅士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日本文人通过模仿中国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风格。
这种文学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延伸到戏剧、绘画等领域。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在日本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推崇,对日本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中国的发明和创造也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例如,火药的传入对日本的兵器制造和国防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中国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制瓷技术也传入日本,为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技术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交流,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对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注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渊源和传承。
明清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

明清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一直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关系。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明朝中期至清朝末期,中日文化交流和合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不仅涉及到了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商贸往来等多个领域,而且对两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文化艺术交流明清时期,中日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
中国文化艺术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化艺术的精髓。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书法、绘画、戏剧、建筑等领域的交流。
比如,在书法领域,明朝书法家怀素的书法艺术深受日本文化界的欣赏和推崇,对日本书法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绘画领域,明清时期中国山水画成为了日本文化艺术的主要来源,而日本浮世绘画中的色彩和构图也深受中国绘画的影响。
此外,戏剧方面,日本的歌舞伎剧受到了明清时期南戏的影响;建筑方面,日本的茶室和庭院造景也深受中国园林建筑的影响。
二、科技教育合作在明清时期,中日科技教育合作也不断加强。
中国的中医药和汉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被日本吸收和传播,并对日本医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和技术也被日本引进和应用,推动了日本的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深受日本学者的关注和推崇,促进了日本教育体制的发展和改革。
三、商贸往来合作明清时期,中日商贸往来也不断扩大和深化。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日本市场上大受欢迎,成为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贸易商品。
同时,日本的铜、铁、硫磺、矿物等商品也被中国所需。
在商贸往来方面,中日两国之间也建立了许多商人贸易公司,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贸方式和渠道,如荣市(日本小川町)等。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为中日两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也为今天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希望中日两国在今后的交流中,能够继承和发扬中日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两国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引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以2000字的篇幅探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以及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当时日本官方派遣的政治团体和学问团体访问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的儒学、佛学以及政治制度等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文化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领域。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1. 儒学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儒学家鸠摩罗什的到来,使得日本开始学习和传播儒学。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爱”、“和谐”等观念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认同,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与价值观。
2. 佛学的影响: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6世纪起,佛教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形式、建筑风格以及禅宗的修行方式等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3. 政治制度的影响:日本的政治制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中,借鉴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建立了类似的官僚机构和行政体制。
这种设计对于日本的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改良。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的名篇经典就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阅读,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激发了日本作家的灵感,对日本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日本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思想观念、艺术形式和制度建设上,更深层次的是对日本人民的精神寄托与思考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和相互追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和改良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语言影响。
日本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汉字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文字,也直接影响了日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二是文学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在日本备受推崇,许多中国古典作品也传播到日本,如《孔雀东南飞》、《西游记》等文学作品都在日本产生了广泛的转化和影响。
三是艺术影响。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对日本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哲学影响。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日本。
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都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改良也非常明显。
中国历史长河中用于经商的特殊经济形式——“市井经济”,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流行和发展,成为“江户时代”后期大量繁华商业区的“模范”。
同时,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的“仁爱”、“道德”和“礼仪”,也对日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人对中国的信仰和礼节也有所改进,如弘道大师创立的“禅宗”,就是基于唐代禅宗兴起而兴起的。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理念、食品理念、农业技术、建筑设计等都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和改良是非常显著的。
两国的文化交流使得两国文化在相互转化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为两国的友谊和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古代时期日本对外交流中的中国影响看日本文化

从古代时期日本对外交流中的中国影响看日本文化
罗雪琳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3)004
【摘要】历史的发展和文化是分不开的.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一定要研究文化背景,即历史.日本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发展,其变化呈现出了持续性、稳定性、外向型、创新性等多元化的特征.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看出,日本民族一直都按照自己民族利益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创新,日本民族特有的实用主义思维特征贯穿始终.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罗雪琳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07
【相关文献】
1.日本文化的生成及中国文化对其之影响——评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J], 李一鸣
2.古代中华制度文明在日本的结局——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再认识 [J], 李卓;
3.日本ACG文化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 [J], 刘青杨
4.日本ACG文化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 [J], 刘青杨[1]
5.日本丰臣政权时期外交文书中所见“神国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兼论中国典籍对日本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J], 庄佩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摘要】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文化、政治、宗教、科技、经济和教育领域留下了痕迹,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从文化交流中,日本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如文字、宗教、文学和艺术,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得日本秉承了中国式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
宗教信仰的传播带来了佛教和神道的融合,构建了日本独特的宗教体系。
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教育体系的影响使日本形成了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
古代中日交流的综合影响使得日本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保持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也为当下中日关系提供了启示,强调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日交流、古代、影响、文化、政治、制度、宗教、科技、经济、教育、综合影响、互惠互利、中日关系、启示1. 引言1.1 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古代。
在古代,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中日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更体现在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
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约2000年前的汉朝时期,随着汉朝的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倭国,中日两国之间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这标志着中日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取长补短,还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为后世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古代中日交流的重要性古代中日交流的重要性可谓是深远而重要的。
在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和政治上的互利,更是为了文化和精神上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带来了两国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技和经济的相互影响,更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中日交流也是文明的交流,是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通过这样的交流,中日两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中心浅析日语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中心浅析日语的发展历程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绵延两千多年。
在日本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接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
日本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以及从中国去日本定居的“归化人”给日本带来了中国的汉语汉字、历法律令、儒学佛学等中国传统文化。
从语言书写上,日本从最开始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状态下只用汉字书写,到通过长期的历史学习中逐渐发展自己的假名文化,用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再加上近代西方外来语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当代日语。
从语言发音上,日语受中国读音影响极大,分为模仿汉字传入时读音的“音读”和借字形、字音但保留日语原有意义的“训读”。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日语发展日本文化一、引言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多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在日本文化尚未成熟的文化早期时代,以日本接受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
日本内藤虎次郎博士曾说:“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日本民族好比是豆汁。
中国文化好比是卤水。
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一经接触,立即变成了豆腐”,以此形象地比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
日本原有特殊的岛国环境使日本形成了较封闭的日本固有原始文化。
但日本人民对外来的文化接受和包容度极高,尤其是古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日语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原始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原始社会主要分为绳文时代、弥生时代,下面分别阐述在两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绳文时代距今约3000年左右,对应着中国的夏、商、周时代。
在绳文时代的后期,中国大陆开始有小规模集团的大陆居民从山东半岛出发,经过朝鲜半岛,辗转到达日本。
从民俗上来看,商代的一些民俗习惯,如鸟崇拜、支石墓等,在朝鲜民俗中普遍存在,在日本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民俗,中日的文化交流就从这个时期开始。
弥生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日本出现了水稻种植和开始使用金属器工具。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改良。
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绘画、书法、雕刻和陶瓷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构图和题材等都被日本艺术家所借鉴和改良,使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日本的书法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强烈影响,不仅传承了书法的基本功,还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书体。
中国的雕刻艺术和陶瓷工艺也对日本的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日本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的文人学士就以中国的文学作品为榜样和典范,学习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都经过日本的消化和吸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学。
日本古代的连歌和和歌就是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日本的歌舞伎、能剧和京剧等戏曲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在表演形式、故事情节和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借鉴。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儒家思想对日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使日本社会形成了强调家庭、尊重长辈和忠诚的价值观。
道家思想则为日本的美学和人生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培养了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精神。
佛教则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日本的寺庙、佛塔和禅宗等都是由中国佛教传来的。
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都为日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交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社会风俗和人际关系,使日本社会形成了尊重他人、注重礼仪和谦逊谨慎的特点。
浅谈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分析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依托

126姜雨昕一、日本与中国的文字交流历史渊源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
据文献记载,从汉朝时候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但回顾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的借鉴对象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
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对日本人而言,汉字也属于外来语,但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日本人民就把汉字看成是日语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在传入日本境内后,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整理与发展,创造出了现如今的日本文化。
在古时候,日本列岛与大陆之间隔山隔海,各方面交流十分有限,社会的进步也十分缓慢。
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汉字。
日本人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
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日本也从此步入了文明社会。
二、日本与中国的思想交流孔子,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
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
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
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坐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
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
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继承和传播儒教文化,除教授汉语以外,还集中了日本当代汉学界的权威来此讲课。
可以说汤岛圣堂堪称当代日本的中国文化传播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李寅生第一章引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
早在中国的史书《汉书》中,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
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
就地理形势而言,在古代社会中,中国一直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且各方面都较为先进的大国,因而日本吧中国看成是自己民族学习的榜眼。
古代的日本劳动人民以他们高度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
同时,他们也虚心地向已具有高度农耕文明的中国学习。
早在秦始皇时代,虽然航海等交通条件还很不发达,但古老的中华文化却已开始传入日本了。
古代的中国劳动人民以惊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开辟了中日交通的道路。
与此同时,中国秦汉时代的铜器、兵器等物品也经朝鲜横渡对马海峡传入了日本北九州等地区。
两汉三国时,中国与日本北九州一带地区的交往逐渐增多。
《汉书》中首次记载的“倭国”、“倭人”,即是指北九州一带的居民。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也载,三世纪时中国的养殖业已传入日本北九州。
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是随着《论语》传到日本的儒家传统的诗教思想。
四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南朝”开始了与日本的正式通聘,《宋书》中所记载的“倭国”范围已由北九州扩展到整个日本。
五世纪时,日本人民在假名发明之前已开始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叙的工具,并借用汉字作日语标音,即“万叶假名”。
“万叶假名”的产生,为中日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以后,日本的知识界开始学习汉文典籍,日本社会一般的文教和礼俗也深受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七八世纪时,中国唐朝最盛期先开了中华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盛唐之时,国势强盛,声威远震,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贞观、开元时期,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兄弟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与邻国的友好关系,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盛况。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日本与中国是亚洲两个文明古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相互影响深远。
古代的横跨东海的海上贸易,将两国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密切,交流和影响也更加深远。
一. 古代的文化交流从古代开始,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了交往和文化交流。
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南方渡海与日本交往,后来唐朝时期有许多中国文化传入了日本。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是佛教文化。
公元538年,随着波斯人达摩带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开始传给了日本。
佛教文化的传入,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日本宗教、哲学、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建筑、服装、饮食等也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近代的文化交流近现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在科技、音乐、电视、电影、动漫等领域。
1. 科技领域中国和日本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汽车制造、高速铁路、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日本的技术一直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而中国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一些科技成果也逐渐被国际认可。
两国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队友的深入交流。
2. 音乐和电视节目在音乐领域,日本的歌曲受到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以及日本歌曲在中国的翻唱和改编也很流行。
而在电视节目方面,日本的动漫、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受到了大批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例如《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王牌对王牌》等等,这些节目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且还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粉丝。
3. 电影方面两国的电影之间也有许多交流。
作为亚洲电影的两大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电影交流一直都非常活跃。
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川明利用中国题材拍摄的电影《黑船》获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而中国电影在日本的大受欢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古天乐主演的《窃听风暴》等。
三. 互相影响的文化在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化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深化了两国之间的联系,也对日本自身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其对日本的影响。
一、艺术与文学交流1. 文学交流唐朝的文学成就举世瞩目,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尤为频繁。
唐代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就受到了唐代诗歌的启发,许多日本的万叶诗人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同时,唐代的诗词形式也被引入日本,推动了日本诗歌的发展。
2. 书画艺术交流唐代的书画艺术在日本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朝的画作和书法技巧通过使节、僧侣等渠道传入日本,并得到了日本的艺术家们的学习和模仿。
这些影响使得日本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日本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与哲学交流1. 佛教传入日本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佛教传入日本的关键时期。
唐代的佛教经典、佛像和僧侣通过不同渠道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还渗透到了日本的思想、艺术和文学中,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思想理论传播唐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
唐代的儒家经典和理论对日本的教育、礼仪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发展。
同时,唐代的道家思想也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影响,丰富了日本的哲学思想。
三、技术与制度交流1. 农业与手工业技术交流唐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例如,种植良种稻谷、养蚕技术和陶瓷制作技艺等都得到了唐朝的影响。
这些技术的传入对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 政治制度交流唐朝的政治制度对日本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度和治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为日本的王朝制度和行政管理提供了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主流,中日文化同根同源,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发展繁荣了东亚文明,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
中日两国友好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
中日关系发展历史证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在中日友好的轨道上,两国共同利益才会不断地交融扩大,实现互利双赢。
标签:中日交流;日本社会;影响著名学者郭沫若在祝贺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时作了一首《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其中写道:“赤縣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
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
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
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
”由此可见,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年代。
据文物考古的发现证实,至少在中国的周秦时代,中日两国人民就有了接触;中国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也已经传到了日本。
特别是水稻耕作方法和铁器、青铜器以及冶炼技术的相继传入,加速了当时处于弥生文化时期的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史记·秦始皇事纪》及《淮南列传》中所载的徐福东渡日本,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史实,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秦徐福之墓”的古迹的存在,其本质意义并不在这一传说的真伪,而是作为秦时文化传入日本这一大背景的注脚的可信性。
当时中国的官修史志《汉书》中曾简略地记载了这一情况:“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出。
”这也是中日关系见诸文字的最早的记载。
到了东汉,日本则不再限于此,而是更进一步“遣使奉献”或“奉贡朝贺”了;随着两国往来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史书的记载也日渐详明,以至列有专传了。
1784年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也是这一史实的明证。
三国时期虽中国战乱,由于公元57年时中日间业已开辟正式交通,邪马台女王仍与魏国保持着通使往来。
西晋年间的公元285年,朝鲜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到日本讲学,这是儒学传入日本的开端。
日本当时尚无文字,于是同时籍传入的汉文书籍学习汉字,表达思想,后来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发展了日本的文化。
晋末中国大乱,分裂为南北朝对峙的动乱局面;而自3世纪末起,日本列岛上诸国之间也正忙于火并,自然谈不上向中国“入贡”,中日间的往来遂中断了一百五十年之久。
日本大和政权统一列岛后,在向朝鲜半岛扩张却屡战屡败之后,又想到向中国呈贡,借中国的威望来实现其对朝鲜的野心,于是加强了同中国的往来,并有倭五王向中国请封之举。
在这段时间里,从朝鲜半岛间接输入中国文化已无法满足日本的需要,于是日本使者来中国次数、人数均大为增加,导致大和王朝的文化水准进一步提高,也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和各种工艺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缝织工艺始传入日本,带动了日本的养蚕、织绢业也大为发展,纺织物趋于精细。
此外,当时尚有许多陶工、画工、鞍匠等,沿朝鲜半岛进入日本,这些后来归化为日本人的中国和朝鲜移民,在日本古代文化技术的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形成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建立的功业是永不磨灭的。
从公元6世纪末至9世纪末的近三百年间,是中日友好史上交流昌盛的时期,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当时日本的发展迅速,已凌驾于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王朝之上了。
公元607年,日本派遣小野妹子使隋。
隋朝统治期间,日本前后遣使三次。
日本的使臣来隋,偕有留学生同来,使臣回国后,留学生仍留中国。
唐代,日本继续派使臣来中国。
据日本史书所载,前后任命“遣唐使”共有十九次之多。
日本的遣唐使不同于一般单纯基于政治目的的遣使,而是有意识地前来观摩摄取唐朝的中国文化。
遣唐使官一般是选择文艺优秀通达经史的文臣,使团人员中包括医师、阴阳师、画师、乐师,并有众多的学问僧和国学生同行。
一次来长安的遣唐使,多到几百人。
唐中宗到唐玄宗时代的几次,都达到五百人左右。
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多位列公卿参与国政,唐代的文化制度随之介绍到日本。
此间圣德太子(公元593—627年)执行的冠位十二阶、使用历法、设置中令等措施以及制定的宪法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日本遣隋使借鉴中国的中央集权统治,将儒家学说与佛教思想直接应用于政治统治的情况。
隋代尤其是唐代,日本大量吸收的中国文化,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的迅速发展,这在大化改新以后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几个朝代之一,在日本眼中更是“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公元630年起,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至894年的264年间,共任命十八次遣唐使节(包括894年以管原道真为大使,后被取消的那一次)和一次迎入唐朝大使的使节;其中,成行的达十五次之多。
较之过去,包括遣隋使时期,不但在次数,而且在人数上也达到了最高峰,最多的一次达651人之多。
当时的日本尽管生产力得以解放,国家有了较大发展,但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仍很落后;因此直至8世纪初,还只能沿朝鲜半岛西南部赴中国山东半岛登陆;从琉球西航入扬子江的努力,因常常未离开日本便多遇难而中止。
后来朝鲜半岛的局势有了变化,新罗与高句丽的领海无法通过,才迫使遣唐使改取这条多有危险的“南岛路”。
8世纪中叶,当时已相当发达的中国造船、航海技术传入日本后,他们才改走由北九州直航杨子江口,利用季节风往返的“南路”;其危险性较之沿朝鲜半岛的北路来仍然要多一些,所以,当时的日本人把横渡东海到中国出使或留学看成是以身家性命为代价的险事而舍命赴任的。
日本的遣唐使和后来日本派往中国的使节如入明使的情况不同,并不带有经贸或营利目的,仅制造船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便花费相当可观,就当时的日本国力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负担,加上以下赐名义付给遣唐人员的报酬,使团本身必须携带的粮食和备品以及作为“日本朝贡使”理当送给唐朝的珍贵贡品,费用之巨大可以想象,所以由任命到出发,每批遣唐使的筹措准备要费时二三年之久;8世纪以前,每二十年间,日本才有能力派出一次,所以人员的构成自然不会草率,除辅助人员外,从使团官员到佛教僧侣、从医师、阴阳师到乐师、画师,以及精通文艺或经史的各种人才,均是为使日本强盛所必需的中坚。
唐朝政府对日本的遣唐使节不但承担在中国的一切供应,而且不加歧视、一视同仁、天分华夷、礼仪甚高。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天宝年间来中国、后在归国途中遇难漂泊到越南的遣唐大使藤原清河,都曾在唐朝朝廷任官职,而且终身未归日本。
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是日本杰出的遣唐留学生,他以他的非凡学识和高尚品德赢得中国朝野的器重和信任。
他在仕唐期间,实际上起了民间大使的作用,增进了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了解。
唐朝诗人王维在《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中说:“海东日本国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
”天宝年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到长安。
由于阿倍仲麻吕的指导,藤原清河大使在朝见时礼仪不凡。
唐玄宗曰:“闻彼国有贤君。
今观使者,趋揖有异,乃号日本为礼仪君子国。
”并给予破格的优遇,命阿倍仲麻吕为响导,引导日本大使等人参观大明府库及收藏佛、道、儒经典的三教殿。
古历正月初一贺正,唐玄宗在含元殿接见各国使臣,将日本大使居东班首位,从而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这些都表明了唐朝对当时还处于落后状态的日本的理解、支持和宽厚无私的胸怀。
遣唐使对日本的文明开化,产生了划时代的促进作用。
作为政治的、同时更是文化的使节,他们直接将许多方面的中国文化成果带回并移植到了日本,极大地影响到日本社会的发展。
遣唐使归国后多位列公卿参与国政。
唐代的文化制度便随之介绍到了日本;随遣唐使而来的留学生原本便担负着传植文化的任务,在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中作用更是十分明显。
隋末来中国,唐初返日本的玄理、僧旻、南渊请安等,便将唐朝的律令制度系统地介绍到了日本,并参与了大化革新。
唐德宗时,自中国学法律回国的大和长冈与吉备真备,依唐律删定日本律令,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法令家。
唐高宗时智通、智达随唐使来唐,从玄奘学法相,归国后成为法相宗創始人;武则天时代的留学僧道慈则是日本三论宗教创始人。
荣睿、普照在开元时随遣唐使而来,邀请鉴真到日本。
鉴真和尚不顾年事已高,亲率弟子,历经五次磨难,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终于在753年第六次渡海时到达日本。
鉴真的到来引起了日本朝野轰动,天皇派遣敕使迎接,并宣读诏书。
次年4月,鉴真以“传灯大法师位”在奈良东大寺卢舍那大佛殿设立戒坛,为圣武太上天皇以及日本僧众受戒,后来又在奈良建唐招提寺收徒传法,成了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人。
鉴真和尚是古代中日交流史上的杰出人物,除传播佛教外,还把寺院建筑艺术、雕塑绘画艺术以及医药知识带到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遣唐使团的其他成员,即如乐工、技师等,也无不将所学传至日本,以中国文化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公元838年随遣唐使来中国的医师菅原梶成,受命学唐医以释疑难,归日后被任命为针博士,后又为“侍医”,对后世日本医学的发展影响甚巨。
总之,遣唐使的历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借鉴唐代国家制度,典章律令,汲取包括文学、佛学、艺术、历算、医学等众多领域的成就,古代日本才有了文明立国的标尺,进而发展和丰富了自己。
遣唐使中的不少留学生、僧,言传身教,为日本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使先进的中国文化得以世代相结。
甚至在礼仪服饰方面,日本也以唐人为师。
公元818年,日本嵯峨天皇即特为下诏明令:“朝会之礼,常服之志,拜跪之等无论男女,一准唐仪”。
中日两国的交流,为日本带来了空前的进步。
公元9世纪以后,日本便逐渐地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性社会过渡了。
参考文献:[1]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张志海,王岩.日本历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3]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