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关键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保护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许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遭受人为破坏,让人痛心不已。科学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文化保护工程。众所周知,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存活下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与人文环境,让民众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切领略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文魅力。因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中走出来,就必须充分做好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

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文化生态,不单单是扶持几个传承人、设立几座博物馆。最好的保护方式在于把它活化,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乡村有场景可以承载,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使之扎根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与经济社会一起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活态展示

古时,各类民俗活动极为盛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庙会被禁,民间艺术表演一度沉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民间技艺濒于失传。现在,我们要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竭力来挽救濒于失传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只要不是封建迷信,只要不损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样的活动都应该得到允许和支持。在活动中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动的活态保护手段。有关部门应多方面搭建活动平台,让其在活动中活态展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使得一些传统的民间节会活动得到恢复,并在新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5年首届中国武义温泉节,举办了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活动,俞源、宣平抬阁、桐琴花轿、履坦马灯以及九龙戏水、鲤鱼跳龙门等优秀民间艺术进入广场表演,上街游行,让民众真切领略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文魅力。这是一次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忆和怀恋,让广大民众实实在在过了一把民俗文化表演之瘾,从而在客观上对历史传承的乡村民间艺术进行了一次温故知新的演练。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本地民间文化遗产陶村草曲、浪街、舞龙灯、迎大蜡烛的保护和传承,结合本村文化资源特点,形成本村的特色文化活动。所以,该村的武义昆曲是省级非遗代表作项目。

2 发掘产业亮点,实行活态开发

活态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与乡村文化的产业开发结合起来进行。激活乡村文化的“现代芯”,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不错选择。发掘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可以形成新的产业亮点,变为新兴城镇的产业支撑。乡村文化中大量的传统手工技艺,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可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和经济效益。可以尝试将典型的民间艺术,利用现代技术和艺术理念,开发成现代艺术品,引入现代生活。还可以利用传统手工技艺开发旅游纪念品,逐步推进乡村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义县熟溪街道郭洞村,是一个具有丰富毛竹资源的古生态村,该村的篾匠何文良,从小拜师学艺,有一手高超的竹编手工技艺,他把传统的农耕竹编——畚箕、箩筐、竹篮、托盘、团圞、米筛、金丝灯笼、竹编葫芦、甚至冬天用于烤火的火笼,进行浓缩加工,成为一件件精美、玲珑的旅游纪念品,在郭洞旅游景点上设摊销售,产品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何文良的姻舅徐文彪,则把这些浓缩农耕竹编通过网络销售,产品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等国家和地区。事实证明,此举既能传承民族文化符号、保存文化认同,也可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

3 建立生态博物馆,达到活态保存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是法国博物馆学界两位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乔治•亨利•里维埃和索瓦•于贝尔在197l年提出的。生态博物馆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在相对独立的社区群体中,仍然保留和延续着包括建筑、语言服饰、饮食、工艺、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以及生活能力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文化形态。1995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联合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棱嘎乡建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即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保护的不只是单独的文物和古老的建筑,而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一个活态的文化肌体。它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截然不同。传统的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搬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与此同时发生的是,这些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远离了它们所处的环境。而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即文化遗产应该被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

生态博物馆提倡的是一种文化的原生地保护,展品包括房屋、河流、节日、传统等等,表现的是一切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如利用乡村典型的民居建筑,把村民生活起居用的家具、民俗器具、灶台、饮食等等原样陈列,并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它的建立,既可以很好地展现农村的建筑文化、农民的居住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等等,还可以更好地保护乡村的民居建筑、古老家具、民俗器具以及凝聚在其中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等。由于生态博物馆具有传统博物馆所缺乏的性质,并顺应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和高涨的潮流,顺应了当代要求文化遗产权和文化遗产的解释权应回归原驻地和原居民的呼声,顺应了人类要求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愿望。因而成为一种有效地保护文化生态的方式,已经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博物馆建设模式。

4 扶持非遗传承人,实现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大内容,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和扶持,也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根本保护。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

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位要得到尊重,政府要给予奖励和生活津贴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干。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传承。

其次,充分调动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收藏等协会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因为是他们占领和坚守着大片的业余文化阵地。不应漠视这些队伍中的人才与藏品。

如武义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村的王舍安,是武义县省级非遗代表作项目“武义泥水画”的省级传承人,他积极做好带徒传艺工作,并创办了传习所,举办培训班,传承武义泥水画绘制技艺,为抢救即将失传的泥水画艺术,付出了努力,作出了贡献。

城镇化进程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变迁,已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富有时代性和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既然城镇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我们就要运用科学性、前瞻性的思维方法,发展中国城镇化。在城镇化浪潮中要重视保护乡村文化,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开发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高文化保护与开发意识,让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在交融与碰撞中激发出最亮丽迷人的文化之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