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期唤起公众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并加以有效的保护。
一、加强民俗教育,激发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公众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因此,加强民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和社区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或沙龙,让学生和社区居民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内涵和价值。
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和民俗体验活动,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维护传统技艺的传承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其具体实践技艺的保护。
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技艺,政府和社区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和保护手工艺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年轻人学习和继承这些技艺。
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收集和保存民俗文化遗产,让其得以传承和弘扬。
三、倡导民俗文化的现代创新与融合保护民俗文化并不意味着僵化和停滞不前。
相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民俗文化的现代创新与融合。
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作品。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戏曲和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舞台剧中,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爱。
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使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展览,培养更多人的参与意识。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法律保护,对于侵犯民俗文化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维护民俗文化传承的正常秩序。
总结起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与有效措施
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与有效措施乡村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丧失和流失的威胁。
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与方式。
一、加强乡村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首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同和重视。
政府应加强宣传,深入市场,向公众传递乡村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和社会成员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二、加强乡村文化的记录和整理乡村文化的保护需要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和整理,以便后代人了解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对乡村文化进行调查和采集,将这些信息整理成书籍、电子文档等形式,供人们学习和研究。
三、加强乡村文化的物质保护乡村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文化信息,更需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政府应加大对古建筑、古村落、传统习俗等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其修缮和维护工作。
四、鼓励乡村文化的传统表演和展示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如戏曲、歌舞、杂技等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
政府可以举办文化节、民俗展览等活动,让乡村文化得以全面展示和传承。
五、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专门的人才支持和指导。
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人才队伍,同时还要推动各类乡村文化从业者进行更高水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六、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方式。
政府可以协调资源,提供支持,打造一批融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来乡村参观、了解当地文化,既扩大了乡村文化影响力,又为乡村群众创造了经济收入。
七、支持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和政策支持,鼓励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帮助相关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其良性发展。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1. 引言1.1 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拥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孔子的思想、唐诗宋词、京剧、中医、国画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传承。
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可以让后人了解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共识,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其次是文化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石碑,而是活态的流水,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启迪,促进文化创新和繁荣。
文化传承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传承让人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不同民族、民族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
中华文化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承,让中华文化“活态”传承,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的血脉,传承文化的力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活态”传承的定义和意义"活态"传承指的是在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
这种传承方式强调传统文化的活跃性和变革性,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承和保护,更注重不断地创新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活态”传承更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活态”传承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展,使之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
通过“活态”传承,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促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态”传承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活态”传承不仅可以使中华文化保持活力,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建筑、传统医学、民俗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关注遗产的“活态”传承,即如何使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活力,融入现代生活并得到传承发展。
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中华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如中国书法、绘画、剪纸、传统舞蹈、音乐、戏曲等。
这些传统技艺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情趣。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崛起,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去了市场需求,年轻一代也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不高,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使传统技艺“活态”传承,我们需要主动采取措施,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扶持传统技艺的研究与宣传活动,建立传统技艺传承的相关机构,鼓励年轻一代参与传统技艺的学习与创新。
社会各界也可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增加传统技艺的传播与展示,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使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二、文化节庆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节庆丰富多彩,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节庆逐渐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习俗,市民对传统节庆的认知和参与度也在逐渐降低。
为了使文化节庆“活态”传承,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传统文化节庆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节庆的认知与参与度。
相关部门可以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传统文化节庆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促进传统文化节庆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使传统文化节庆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风采。
三、古建筑的传承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以及自然环境的侵蚀,许多古建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与建议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遗产。
如何保护农村文化、传承发展农村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提出关于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的保护意识,提高农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只有让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是独特、宝贵的,才能真正保护好农村文化。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对农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农村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建筑、习俗、传统技艺等,这些都是农村文化的珍贵财富。
应该加强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修缮老建筑,保留传统手工艺等。
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这些文化。
另外,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传播。
媒体是现代社会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文化,传播农村文化的精华。
此外,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还要注重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
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支持,应该加强对这些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对农村文化的专业水平和认同度。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和保护。
农村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应该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扶持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升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要注重对农村文化名人和代表人物的保护和宣传。
农村文化名人和代表人物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保护,传播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认同他们。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农村文化节庆活动的推广。
农村文化节庆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推广这些节庆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农村文化。
农村工作的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
农村工作的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工作的乡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
然而,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传统和历史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传统节日及习俗的传承传统节日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中秋节等。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在节日里举办传统习俗比赛,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传承乡土文化。
二、学校教育的推广农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应该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设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乡土文化,如手工艺制作、传统舞蹈等,可以使他们对乡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农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传统村落、古建筑等。
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需要设立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还可以举办文化遗产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加对乡土文化的重视。
四、乡村文化节的举办乡村文化节是丰富农村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可以展现农村的乡土文化和传统艺术。
比如,举办民间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展览等,吸引游客和参与者,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
五、艺术家的角色艺术家在乡土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唤醒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开展艺术家在农村的创作营地,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合作,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六、社区组织活动农村社区是乡土文化传承的基地,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书法比赛、乐器表演等,可以鼓励居民参与,增加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社区也可以举办座谈会、讲座等活动,邀请乡土文化专家进行讲解,增加对乡土文化的了解。
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传统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染织、陶瓷等。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修复和传承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
首先,保护传统文化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入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有面向全人类的价值,而且有丰富的知识产权成分。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尤其是根据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既保护了传统文化的所有权,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
于文化旅游产业而言,文物是开始、终点和依据。
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历史遗产面临着危险和破坏,如何对文物进行扩大保护是我们首要考虑。
最后,必须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工作。
国家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其中包括针对全社会的知识宣传,强化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和推广,鼓励各地各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是文化的传统,传承是文化的繁荣。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投入。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基本规律的研究,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一般法律法规进行总结分析,剖析出传承中的基本规律。
如何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才能确保传统文化得到灵活的生命力。
其次,应该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挖掘、发现和重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文化品牌。
要想让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生命力,就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现有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视。
如何从人类智慧和文化底蕴中抽象出传统文化规定的基本标准,从而推动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呢?最后要注重活化学问资源,创新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非遗面临着失传和被遗忘的危机。
因此,如何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非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许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消失,与之相关的非遗项目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薄,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此外,一些非遗项目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面临着技艺失传、文化内涵流失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是指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和实践活动,使非遗得以延续和发展。
这不仅要求我们保护非遗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更要注重传承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首先,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实现活态传承的关键。
传承人是非遗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承载着非遗的技艺和智慧。
我们应该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包括资金、政策、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传承和创新非遗技艺。
同时,要加强对年轻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开展传承培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多年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传承中华
文化遗产需要将其变为“活态”,即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活力和影响力。
首先,传承中华文化遗产需要重视文化创新。
在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能固
步自封,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开创新的文
化形式。
例如,民俗文化的传承可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民俗特色产品,吸引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进而推广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传承中华文化遗产需要注重教育。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各级教育中,引导学
生了解、喜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在社会层面,通过文化旅游和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
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
最后,创设舞台,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支持产业化、商业化的运作,
将中华传统文化变为商业品牌,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
同时,
在城市更新和文化保护方面引入“文化空间”的概念,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和城市
设计中,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将中华文化传承为“活态”,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申论范文:活态古村落 浓浓乡土情
申论范文:活态古村落浓浓乡土情申论范文:活态古村落浓浓乡土情古村落是中国丰富的乡土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古村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但也有一些古村落通过活态保护的方式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传承了浓浓的乡土情。
本文将从保护古村落的意义、活态保护的方式以及乡土情的传承三个方面探讨活态古村落的现象。
保护古村落首先意味着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
古村落承载着古老的历史记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
这些古村落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活教材和活博物馆。
保护古村落有助于保护我们的文化多样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
活态保护是一种有效的古村落保护方式。
传统的古村落往往在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开发,因此面临着被废弃和消亡的风险。
活态保护通过将古村落重新注入生机,融入当代社会,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功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恢复传统的建筑风格、改造古村落的环境设施、挖掘当地的传统产业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活态保护,古村落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参观和学习。
活态保护还能够传承乡土情。
乡土情是人们对乡村的热爱和情感寄托,是对家园的记忆和留恋。
古村落作为乡土文化的代表,蕴藏着浓郁的乡土情。
活态保护可以保留古村落原有的风貌和特色,让人们在游览古村落的同时体验到浓厚的乡土情。
乡土情的传承对于培养人们对家园的热爱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农村振兴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
活态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古村落的活态保护需要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许多古村落位于经济相对较落后地区,缺乏经济发展的动力。
活态保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同时,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古村落保护的支持力度。
其次,活态保护需要考虑到古村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改造和重建时,应该注重保护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避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乡村民俗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是维护农村文化多样性和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是农民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智慧结晶,包括乡村风俗、民间技艺、神话传说等多方面内容。
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广大农村居民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同时,农村文化可以成为乡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乡村民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和文化内涵。
乡村民俗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内容。
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够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乡村民俗是农民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源泉,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1.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等形式,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2.建设乡村文化中心和农民文化活动场所。
在乡村设立文化中心,提供文化咨询、展览、表演等功能,为农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加强对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重要乡村民俗的保护工作,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支持农民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的贡献。
通过设立相关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民俗保护工作。
四、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对策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一些困境,如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乡村人才流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理清传统文化的渊源,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摘要】中华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于继承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活态传承将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传统技艺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承并发展中华文化遗产,需要在保护和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从而赋予其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价值。
助力中华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传承中华文化,活态传承是必要的,因为中华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体现。
传承中华文化,将我们承载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继续散发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的肩上。
【关键词】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多样性、传统技艺、发展、保护、创新、平衡、现代社会、价值、助力、责任、必要性、独特魅力。
1. 引言1.1 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中华文化遗产自古就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精神财富。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们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见证,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撑。
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活态传承的意义活态传承是中华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并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活态传承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中华文化保持与时俱进,不被历史束缚,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保护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保护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保护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独特的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是农村社区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保护。
一、加强乡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升乡土文化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居民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
可通过举办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乡土文化知识普及,引导农民了解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激发保护的动力。
此外,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乡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完善乡土文化保护法规和政策乡土文化保护面临许多难题,例如乡村旅游带来的环境破坏、城市化发展对农村文化的冲击等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乡土文化,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乡土文化保护的财政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乡土文化保护项目的开展。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乡土文化遗址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乡土文化保护项目为了更好地保护乡土文化,除了做好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宣传教育工作外,还需要积极开展乡土文化保护项目。
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乡土文化史志的编纂工作,记录和保存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组织乡村旅游等形式,将乡土文化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土文化与经济共赢。
四、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乡土文化保护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
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和文化机构,而是需要让农民真正成为主体,主动参与文化保护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农村文化节、乡土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农民积极参与,让他们参与到乡土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它的保护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乡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升、完善乡土文化保护法规和政策、开展乡土文化保护项目和激发农民的主体性,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关键步骤。
如何保护传统村落
如何保护传统村落近几年,尽管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传统村落却仍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瑰宝。
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价值,同时也需要保护他们的遗产和传统。
文章将会探讨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如何让更多人关注它们的文化价值。
1. 意识到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
这些古老的村落,每一幢房屋、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遗产。
而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历史的渊源,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像传统的节日、文化礼仪等等。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些文化的瑰宝,并意识到它们被遗忘、被破坏的危险,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
2. 打造“幸存者”的传统村落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我们可以借鉴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将部分村民聚居区域,打造并维护“幸存者”传统文化村落。
这些村落不仅保留了历史街巷和古老建筑,还有机会恢复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
3. 矛盾冲突的调和记住:我们不应该要求传统村落和现代文明相互取代。
我们应该探索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统一和协调。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传统村落,同时也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4. 落实地方责任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由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补助和宣传支持。
基于地方的需求和文化互动,公私部门应该合作保护传统村落,政府控制和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
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相关问题,例如持续的土地纠纷、被利益驱动的危险扰乱,还有更普遍的问题: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等等。
5. 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模式最后,传统村落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应该由地方政府主导,与当地村民互动和支持。
保护传统村落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连续的投入和互动,需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的力量。
我们有责任保护、传承这些文化的瑰宝。
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做,并减少了商业化、过度开发,这些古老的村落,将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
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高中作文800字
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高中作文800字标题:家乡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生长在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故事和传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让我深感忧虑。
家乡的民俗文化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
比如,每年的春节,我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会穿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服装,表演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由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危机。
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那么它们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来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
首先,学校应该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
其次,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坏和遗弃。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民俗文化。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护好我们的民俗文化,让它继续流传下去。
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
只有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总的来说,家乡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和传承它。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魂。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家乡的民俗文化永远繁荣昌盛!以上就是我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我们的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基因。
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活态传承”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期唤起更多人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
一、中华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浩瀚的内容与丰富的形式,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建筑、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一些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甚至濒临失传。
一些古老的传统习俗、技艺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传承中华文化遗产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活态传承,使之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二、活态传承的内涵与方法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具体而言,活态传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活态”展现。
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博物馆中,而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得以活态展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以数字化、虚拟现实等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2.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活态传承还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演绎、改编、再创作等方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氛围。
结合当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舞台剧、影视剧的改编;通过对传统美食进行创新,推出符合现代口味的美食产品等。
3. 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
活态传承还需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使之在当代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旅游业领域,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旅游,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文化强国”为目标的中国,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非遗“活态传承”进行透视和反思,以期在传承与保护非遗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活态传承”,指的是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地保留传统技艺和文化,更是要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传统文化的活化和传播,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非遗的“活态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更可以让这些文化成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
在实践中,非遗“活态传承”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一些传统文化和技艺可能会逐渐失传。
一些非遗传承者的传承能力和意识有限,导致非遗传承质量不高。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上的重视不够,导致非遗资源的流失和荒废。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要加强对非遗传承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传承意识和技能水平。
要加大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政策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保障非遗资源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要加强对非遗传承者的资金支持和生活保障,让他们有更好的条件进行传承和发展。
还要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提高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在“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的“活态传承”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传承者的技能水平、完善传承机制等多种手段,促进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使之更好地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乡村地区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民间艺术形式、宗教信仰、乡土文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
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政策、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分析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政策扶持是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政策。
比如,精准扶贫政策中提出“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重建乡土文化自信”。
文化产业方面,“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模式也为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化提供了新思路。
政策支持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其次,教育也是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乡村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乡村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展览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对其的了解和尊重,从小培养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传统文化在乡村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社会实践也是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社会组织可以联合当地村民组织进行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如举办民间艺术表演、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借助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将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展示。
在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传承的方法。
传承是站在现代化时代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传承人需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同时,要注重传承方式的多样性,既注重口传心传、师徒传承的方式,也要注重通过书籍、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承。
总之,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农村发展中的创新与传统文化保护
农村发展中的创新与传统文化保护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些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
如何在农村发展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发展中的创新与传统文化保护。
一、创新是农村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比如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一个直接销售农产品的渠道,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创新需注重本土特色在农村发展中,创新需注重本土特色的发掘与保护。
每个农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只有通过注重挖掘和保护这些本土特色,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价值。
比如农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将当地的自然景观、传统手工艺等特色融入旅游产品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保护需积极参与要想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农村居民需要积极参与其中。
只有让农民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真正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农民可以通过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创新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创新和传统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创新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而传统文化则为创新提供源泉和灵感。
比如,传统的农耕文化可以与现代的智能农业相结合,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
五、传统文化保护需加强教育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农民的相关教育。
农民要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增加他们的文化素养。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让农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六、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在农村发展中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支持力度。
促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促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乡村作为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挖掘乡村文化遗产价值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例如,乡村中的传统建筑、传统工艺、传统戏曲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生活意义,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乡村文化遗产。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保护乡村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同时,通过投资修缮、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方式,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确保后代能够继承和传承。
三、引导乡村振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政策,引导文化企业或文化组织与乡村合作,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这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乡村的文化魅力。
四、强调教育传承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乡村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让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
五、引入新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新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乡村的文化风貌;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这些新科技手段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六、引进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力途径。
文化节、文化展览、传统戏曲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的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
七、培养文化人才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保驾护航。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出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人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关键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保护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许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遭受人为破坏,让人痛心不已。
科学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文化保护工程。
众所周知,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存活下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与人文环境,让民众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切领略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文魅力。
因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中走出来,就必须充分做好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
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文化生态,不单单是扶持几个传承人、设立几座博物馆。
最好的保护方式在于把它活化,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乡村有场景可以承载,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使之扎根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与经济社会一起不断向前发展。
由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活态展示
古时,各类民俗活动极为盛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庙会被禁,民间艺术表演一度沉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民间技艺濒于失传。
现在,我们要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竭力来挽救濒于失传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
只要不是封建迷信,只要不损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样的活动都应该得到允许和支持。
在活动中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动的活态保护手段。
有关部门应多方面搭建活动平台,让其在活动中活态展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使得一些传统的民间节会活动得到恢复,并在新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95年首届中国武义温泉节,举办了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活动,俞源、宣平抬阁、桐琴花轿、履坦马灯以及九龙戏水、鲤鱼跳龙门等优秀民间艺术进入广场表演,上街游行,让民众真切领略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文魅力。
这是一次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忆和怀恋,让广大民众实实在在过了一把民俗文化表演之瘾,从而在客观上对历史传承的乡村民间艺术进行了一次温故知新的演练。
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本地民间文化遗产陶村草曲、浪街、舞龙灯、迎大蜡烛的保护和传承,结合本村文化资源特点,形成本村的特色文化活动。
所以,该村的武义昆曲是省级非遗代表作项目。
2 发掘产业亮点,实行活态开发
活态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与乡村文化的产业开发结合起来进行。
激活乡村文化的“现代芯”,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不错选择。
发掘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可以形成新的产业亮点,变为新兴城镇的产业支撑。
乡村文化中大量的传统手工技艺,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可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和经济效益。
可以尝试将典型的民间艺术,利用现代技术和艺术理念,开发成现代艺术品,引入现代生活。
还可以利用传统手工技艺开发旅游纪念品,逐步推进乡村文化的生产性保护。
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义县熟溪街道郭洞村,是一个具有丰富毛竹资源的古生态村,该村的篾匠何文良,从小拜师学艺,有一手高超的竹编手工技艺,他把传统的农耕竹编——畚箕、箩筐、竹篮、托盘、团圞、米筛、金丝灯笼、竹编葫芦、甚至冬天用于烤火的火笼,进行浓缩加工,成为一件件精美、玲珑的旅游纪念品,在郭洞旅游景点上设摊销售,产品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何文良的姻舅徐文彪,则把这些浓缩农耕竹编通过网络销售,产品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等国家和地区。
事实证明,此举既能传承民族文化符号、保存文化认同,也可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
3 建立生态博物馆,达到活态保存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是法国博物馆学界两位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乔治•亨利•里维埃和索瓦•于贝尔在197l年提出的。
生态博物馆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在相对独立的社区群体中,仍然保留和延续着包括建筑、语言服饰、饮食、工艺、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以及生活能力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文化形态。
1995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联合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棱嘎乡建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即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保护的不只是单独的文物和古老的建筑,而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一个活态的文化肌体。
它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截然不同。
传统的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搬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
与此同时发生的是,这些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远离了它们所处的环境。
而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即文化遗产应该被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
生态博物馆提倡的是一种文化的原生地保护,展品包括房屋、河流、节日、传统等等,表现的是一切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如利用乡村典型的民居建筑,把村民生活起居用的家具、民俗器具、灶台、饮食等等原样陈列,并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
它的建立,既可以很好地展现农村的建筑文化、农民的居住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等等,还可以更好地保护乡村的民居建筑、古老家具、民俗器具以及凝聚在其中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等。
由于生态博物馆具有传统博物馆所缺乏的性质,并顺应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和高涨的潮流,顺应了当代要求文化遗产权和文化遗产的解释权应回归原驻地和原居民的呼声,顺应了人类要求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愿望。
因而成为一种有效地保护文化生态的方式,已经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博物馆建设模式。
4 扶持非遗传承人,实现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大内容,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和扶持,也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根本保护。
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
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位要得到尊重,政府要给予奖励和生活津贴为他们排忧解难。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干。
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传承。
其次,充分调动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收藏等协会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因为是他们占领和坚守着大片的业余文化阵地。
不应漠视这些队伍中的人才与藏品。
如武义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村的王舍安,是武义县省级非遗代表作项目“武义泥水画”的省级传承人,他积极做好带徒传艺工作,并创办了传习所,举办培训班,传承武义泥水画绘制技艺,为抢救即将失传的泥水画艺术,付出了努力,作出了贡献。
城镇化进程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变迁,已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富有时代性和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既然城镇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我们就要运用科学性、前瞻性的思维方法,发展中国城镇化。
在城镇化浪潮中要重视保护乡村文化,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开发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高文化保护与开发意识,让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在交融与碰撞中激发出最亮丽迷人的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