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发表时间:2018-03-20T17:09:47.1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作者:李忠辉

[导读] 摘要:2013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当中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文件中写到“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深圳市维创建筑景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2013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当中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文件中写到“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因此,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的工作,以“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为建设目标,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建设,为“五位一体”,其总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就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研究,希望在未来的建设中,传统文化能引起极大地重视,并得到广泛地传承。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不断分化与变迁以及人口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多元与变革,形成了地方文化演替、文化特色破碎化和同质化现象。打好文化建设这张牌,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文化深意与内涵的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1 美丽乡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1.1 美丽乡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的加快,这些散落在乡村非物质遗产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乡村成为乡土文明的最后阵地,随着美丽乡村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文化自觉,社会对非遗价值的认同感逐渐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自然也承载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创新空间、信息空间都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人才支持、保护动力支持及传承方式支持。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都来自于民间,其中大约70%散落在农村,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继承、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下的美丽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铸就美丽乡村的文化品格,使得每个乡村富有个性和特色之美。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载体。合理有效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可以助力美丽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保护还能提升美丽乡村农民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1.3 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乡村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乡村生产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乡村传统文化氛围对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在我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节庆、禁忌、游艺、歌舞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等都能通过榜样、言教和舆论等方式对人进行品德教育,另外,对祖先的崇拜等宗教信仰仪式也会对人的人伦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2 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2.1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民间独有的文化习俗、服饰表现、建筑风格、传统工艺等,在城市人文生态冲击下不得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口号下,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丧失了生存的土壤,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如民族地区的古民居被破坏,代之以统一规划、民族特色不鲜明的建筑,损害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还有部分城镇缺乏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城镇的可识别性与可阅读性不强,部分新建城镇简单的用某一种元素和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流失。

2.2 乡村文化人才与资金缺乏

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在保护传承时需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人才来继承发扬,在发展乡村文化中,关键在人才。但近些年,国家虽然极力地支持人才的培养,但受到城市二元结构的影响,人才大多都涌向了城市,并且乡村传统文化中大多艺术学习起来较难,并且艰苦,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到乡村文化事业当中去,使得乡村文化人才急缺。在对人才的培养中,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诸如演艺、手工制作、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方面,这些人才大多时间花费在学习乡村艺术上,因而迫于生活压力,他们被迫转行。总体而言,现有的乡村文化人才整体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人才短缺、文化人才总量不足、基数小、文化队伍不稳定等特征。

2.3 在非遗保护规划体系不健全,传承路径缺少保障

目前没有形成专门的非遗保护规划,也缺少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立法保障,缺少规范性标准化的指导。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把非遗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湖北省内武汉、荆州等地,也邀请非遗艺人走上了高校讲台,但是目前将非遗的知识纳入地方教材在还是一个空白。在美丽乡村打造时也由于各种认识限制,对于非遗的保护重视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更多的是重视外在的建设,如硬化、美化、洁化、序化等,均侧重外形。看到的比较直观,而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是内化的,如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习俗等,很多融于生活之中,不容易直接看到,阻碍了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3 完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1 保留乡村地域特色,尊重传统村落布局形式

乡村地域特色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的,它的传承与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建筑的迷人魅力正是岁月留给人类的礼物。新加坡“重视文化传承,创建城市特色”的成功建设经历、韩国“实现现代化和保持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文化自觉经验、日本富有特色的乡村建设历程等等成功经验,使我们深深地意识到长期坚持的重要性。这种坚持可以是分阶段、长期进行的,这种坚持应该是来自村民、规划师、政府等多个层面的,这种坚持应该是符合现代发展步伐的。另外要有意识地宣传村庄规划的利害关系,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让不同类型的村民都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来,以建构公众对乡村地域特色的信心和认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