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教案-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何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何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何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学生将能够观察、比较和描述各种几何形状,并能够分辨它们的特征;- 学生将能够应用几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内容1. 几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直线、线段和射线;3. 角的种类与度量;4. 不同几何形状的特征与分类。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几何的研究内容。

2. 探究与讨论(15分钟)- 让学生观察并比较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角度的角,介绍角的种类和度量方法;-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形状,并讨论它们的特征与分类。

3. 拓展与运用(20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利用纸板、直尺和量角器等工具制作不同几何形状;- 学生互相展示并描述自己制作的几何形状,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和提问;-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4. 总结(10分钟)- 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几何概念和相关术语;-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加深对几何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资源- 图片或实物;- 纸板、直尺、量角器等工具。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研究表现;- 收集学生制作的几何形状和解决问题的成果;-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 将几何的认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更多与几何相关的现象;- 鼓励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何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的简要描述,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2图形与几何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2图形与几何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 2 图形与几何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进行空间想象和思考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图形的拼组和分解。

3. 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图形的拼组和分解。

2. 教学难点: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三种图形。

2. 新课:讲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知识。

3. 活动一: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图形的拼组和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 活动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图形的拼组和分解。

3. 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图形的拼组和分解是否正确。

3.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活动、观察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部分学生对于图形的分类掌握不够牢固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紧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角2.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三角形、四边形、圆3.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4.几何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及变换。

2.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的证明,几何图形的变换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几何。

(2)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几何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授课(1)讲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角(2)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三角形、四边形、圆(3)讲解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4)讲解几何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3.练习(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并标出相关性质和定理。

(2)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画图的经验和心得。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1.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如何判断两个几何图形是否相似?3.如何进行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变换?(1)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以及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和变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教学视频3.练习题库4.课后辅导资料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几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几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几何教案1. 引言1.1 概述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中,几何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涉及了图形的分类、辨认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探索等内容。

通过学习几何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日后学习更高阶段的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文章结构本文章将围绕小学三年级数学几何教案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整个教案的概述,包括教案目标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然后详细设计了数学几何教案的内容,包括定义和性质介绍、图形分类与辨认以及图形间的关系探索等;接下来讨论了实施该教案所需考虑的策略,如教师角色定位、提升学生参与度以及辅助工具运用等;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数学几何教案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1.3 目的编写这篇文章旨在为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提供一份有用的资源。

通过对数学几何教案的介绍和内容设计,教师可以获得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本文也致力于探讨数学几何教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并为将来对数学几何教育发展做出一些启示性的思考。

2. 数学几何教案概述2.1 小学三年级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育中,几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几何是研究形状、大小、位置和变化的数学分支,通过几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图形概念。

通过几何的学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各种常见的图形(例如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基本认识,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不仅有助于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为将来高年级更复杂的几何概念打下基础。

此外,数学几何教育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进行测量、建设和设计时都需要运用到几何知识。

因此,在小学三年级阶段进行数学几何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对于周围事物空间特征和位置关系的观察能力,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几何知识。

2.2 教学目标设定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几何教学,我们设定以下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基本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如点、线、面等;- 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分类不同形状的图形,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辨认;-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空间特征和位置关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关系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聚焦模型本质,发展空间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数学教育获得全面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图形与几何”这一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领域作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是训练和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平面空间图形的认识与计算的重要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可以在观察与操作中培养空间观念,也可以在探索与思考中,理解与掌握中,在应用与实践中去提升、发展、巩固空间观念。

在对这一单元进行整合教学时,我们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寻找整合点,确定关键点,策划分布点,最后落实分布点。

我将从以下几个版块来进行详细阐述:单元分析(一)扣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长方形和正方形》属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认识的内容。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

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认识,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个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所以本单元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量感、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围绕教材,关注知识生成“四边形”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和特征的构建是螺旋式的,层层递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加深认识,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贯穿在人教版“图形与几何”领域里,内容编排如下所示。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几何形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几何形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几何形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以下几何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1. 了解基本的几何形名称和性质;2. 分辨和绘制不同几何形;3. 掌握几何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4.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方案将侧重以下几个几何形的教学:1. 直线、线段与射线;2. 三角形;3. 四边形;4. 圆形。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1. 直线、线段与射线教学步骤:a. 引入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概念;b. 通过教具或图片展示不同几何形,并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和性质;c. 练习绘制和标记直线、线段与射线。

2. 三角形教学步骤:a. 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明确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b.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和特征;c. 练习绘制和分类不同类型的三角形;d. 引入三角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3. 四边形教学步骤:a. 引入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定义和特点;b. 通过教具或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和特征;c. 练习绘制和分类不同类型的四边形;d. 引入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4. 圆形教学步骤:a. 引入圆形的概念,明确圆形的定义和特点;b. 通过教具或图片展示不同圆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c. 引入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的概念,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d. 引入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四、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练习:设置针对每个几何形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几何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布置对几何形相关知识的作业,包括绘制几何形、计算周长和面积等题目,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答题准确性。

3.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几何形的学习情况、交流互动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用于呈现图片和示意图;2. 教具,如直尺、量角器等,用于示范和练习;3. 练习题和作业册,用于课堂和作业评价。

立体几何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作图方法

立体几何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作图方法

立体几何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作图方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命名方法。

2、掌握基本几何图形的绘制技能并能通过组合几何图形在平面上进行拼贴与变形。

3、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基本几何图形进行物体分类、测量、拼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几何图形的命名和绘制。

2、利用多个几何图形的组合进行拼贴与变形。

三、教学难点1、复合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绘制。

2、准确理解几何图形的名称和性质,避免混淆。

四、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进行感知,联想。

2、启发式思维引导学生完成图形的构造,增强个人思维意识。

3、针对不同学生基础,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

五、课程设计第一节、几何图形的基础认识一、知识点平面几何图形的概念与分类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区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等基础几何图形。

2、学会用简单图形拼贴构造特殊几何图形。

三、教学重点基础几何图形的区分和理解1、掌握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命名和绘制方法。

2、理解特殊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构造方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看周围环境中的基础几何图形,通过游戏和识图等形式让孩子猜测几何图形的名称。

2、知识梳理通过在课桌上面画图案讲解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命名和绘制方法。

3、实操演练通过多种拼贴工具让学生体验几何图形的拼贴与构造。

4、知识总结对基础几何图形的命名、绘制和拼贴进行总结。

第二节、飞机的制作和变形一、知识点多边形的组合变化二、教学目标1、能够应用正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的组合变形方法制作3D飞机模型。

2、掌握不同几何图形组成的飞机模型在平面上的拼贴方式。

三、教学重点利用多边形进行变形构造。

四、教学难点1、准确使用多边形的组合变形方法。

2、学会在平面上拼贴不同几何图形构造的飞机模型。

1、引入通过游戏让孩子猜测用几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组成的图形是什么。

2、知识梳理讲解多边形组合变化的方法,用多种不同几何图形组合构造出飞机模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2图形与几何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2图形与几何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 2 图形与几何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本教案为我为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 2 图形与几何人教版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单元的2图形与几何。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性质,能够识别和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够识别和画出平行四边形;能够运用这些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能够运用这些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一把剪刀。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

3.例题讲解: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和掌握。

4.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七、作业设计1.请学生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标出它们的特征。

答案: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请学生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标出它的特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 2 图形与几何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 2 图形与几何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图形与几何(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性质。

2. 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3. 圆的特征和性质。

4. 几何图形的组合与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性质,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圆的特征和性质,几何图形的组合与分解。

2.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组合与分解,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和掌握。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资源1. 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

2.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

3. 教学工具:几何图形模型,直尺,圆规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性质。

2. 第2课时: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3. 第3课时:圆的特征和性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 图形与几何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 图形与几何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2 图形与几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课时目标导航长度单位的换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材第108页,第110页第2题)1.通过复习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计算图形周长。

2.进一步认识毫米、分米、米、千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重点:1.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能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一、回顾整理【回顾1】复习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①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②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③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回顾2】复习测量的相关知识。

①怎样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的长度?1分米呢?②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什么作单位?③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二、知识应用1.完成教材第110页第2题。

(6+3)×2×2-3×2=30(厘米)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

6×4=24(厘米)正方形周长是24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小米15秒跑了100(米)。

高铁每小时行300(米)。

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4,11,12,16题。

第4题:(1)3500 500 (2)2000 2第11题:10+5+5=20(厘米) 20×4=80(厘米)第12题:21×4=84(厘米)30-21=9(厘米) (21+9)×2=60(厘米)答:正方形周长是84厘米,剩下图形的周长是60厘米。

第16题:8+6=4(米)答:篱笆长14米。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牢固了吗?四边形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三年级《几何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几何图形》教案

《几何图形》教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认识几何图形教学重点:认识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一、快速抢答:(课件出示)1、把一只鸡和一只鹅同时放进冰箱里,为什么鸡死了鹅没有死?答案:企鹅嘛。

2、什么人生病从来不看医生?答案:盲人。

3、哪一年哪月有二十八天?答案:每个月都有二十八号。

4、用铁锤锤鸡蛋为什么锤不破?答案:铁锤当然不会破了。

5、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答案:傻瓜。

二、复习旧知.师生小结:三、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1、出示例1:判断下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画“√”,是正方体的是“×”。

()()()()()2、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都有6个面,有棱角。

区别是长方体6个面中,相对着的2个面大小一样,而正方体6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题目中只有5个面,显然不符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虽然有6个面,但是相对面的大小有的不一样大,所以也不符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和符合长方体的特征,符合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自主探究。

4、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二)巩固练习:连线找朋友。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从下图中找一找,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球体,分别填序号。

○1○2○3○4○5○6○7○8圆柱体:()球体:()2、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判断物体是否是圆柱体的,要看这个物体是否符合如下特征:有3个面,上下面都是大小一样的圆形;中间的面是个曲面,不能凸出来,也不能凹下去。

○1○3○5○6看似符合,但是仔细辨别,○1上下底面不是圆形,○5上下底面的圆形大小不一样,○6上下底面大小相同,但是上面不一样粗细;○3符合圆柱的特征。

判断球体的标准是:必须是一个圆圆的、表面滑滑的一个圆球。

此题中图形○4○6○8外形上看似符合,但是仔细辨别,图形○8外形是一个球形,但是表面不是一个面,是由许多个面围成,所以不是球体;图形○6是3个面。

而图形○4符合球体特征。

三上图形与几何备课

三上图形与几何备课
②在学习了新方位词后,和同学们一起制作八个方向的方向板。
③解决绿点问题时,通过追问“这三个建筑都是以谁为观测点”和变换问题,让学生体会确定方向时,体会观测点的重要性。
④自主练习:本练习共设置了4道练习题。
第1题让学生讲清楚每个问题分别是以哪个地点为观测点来观测的。
第2题先介绍下山东省政区图,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知道的城市。
年级
三年级
模块领域
图形与几何
模块的教学要素
1、位置与变换
2、图形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主要内容
一、位置与变换
1、位置和方向
2、平移和旋转
二、图形的周长
1、周长的意义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及换算。
2、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②学习小电脑问题时,一定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强调从起点出发沿边线还要回到起点,让学生对“一周”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一个花坛的周长,用步测、用卷尺测量、伸开双臂测量等,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说清楚是“从哪儿开始测到哪儿结束”。
④感知了长方形、正方形、扇形、圆形的周长后,教师再引导他们来估计一下教师地面的周长、黑板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第二个绿点:挂毯的面积是多少?探索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3)教学建议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加强操作。“小卧室的面积有多大?”根据上节课的经验,学生可能想到用平方米去摆一摆。在这里不可能把小卧室搬到教室里来,因此就可以借助长方形纸板来研究。也有可能学生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研究。重点要放在拼摆方法上,要让学生思考:不全部摆满,能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让学生体会到长的厘米数与宽的厘米数的乘积就是这个长方形所包含的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个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几何图形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几何图形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几何图形教案注意:这是一个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几何图形的教案。

以下内容将围绕教案的编写展开。

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并命名常见的几何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 了解每种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

3. 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画出各种几何图形。

4. 能够根据给定的几何图形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师:教师板书、图形卡片、尺子、彩色画笔。

2. 学生:教科书、铅笔、橡皮、绘图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图形卡片,询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些图形。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

二、呈现(约10分钟)1. 准备一个大型的正方形卡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观察。

2.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定义,并要求学生读出来。

三、实践操作(约15分钟)1. 学生使用绘图纸、尺子和铅笔,按照教师的示范,画出一个正方形,并在图上标出四边和四个角。

2. 学生互相交流,比较各自画的正方形是否正确。

四、巩固(约15分钟)1. 展示其他几何图形(如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2. 学生使用绘图纸、尺子和铅笔,分别画出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并标出各自的特点和属性。

五、拓展(约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种几何图形进行比较。

2. 学生通过比较各自的几何图形,讨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六、总结(约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复习各种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

2. 学生互动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扩展活动:1.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和命名更多的几何图形。

2. 学生可以在课后用彩色画笔将图形涂色,增加视觉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形卡片展示、绘图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互相交流,既巩固了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环节的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几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几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几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几何图形,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形状及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几何描述和分类。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

2. 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及其间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并谈论一些他们对这些图形的了解。

2. 讲解:以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为例,依次介绍其名称、形状以及特征,并帮助学生记忆。

3. 操练:通过给出不同几何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和形状,同时简单描述一下每种图形的特征。

4. 练:通过课堂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区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几何图形的名称、形状和特征,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些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集体探究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思考和发现几何图形的特征。

2. 互动讨论法:通过对话交流,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兴趣。

3. 练巩固法:通过课堂练和小组合作,巩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课堂练评价:通过课堂练的情况来评估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image_url)七、教学资源1. 实物和图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实物和图片。

2. 课堂练题:包括认识几何图形、描述几何图形等题目。

八、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和基本描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课堂练习和互动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命名和描述几何图形。

然而,个别学生在一些几何图形的区分上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巩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几何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几何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几何说课稿介绍本说课稿是针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几何模块的教学设计和讲解。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掌握几何形状的基本概念和一些简单的几何测量技巧。

教学目标1. 研究并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2. 研究并掌握测量物体长度和重量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中几何形状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重点1. 几何形状的认识和命名;2. 物体长度和重量的测量。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分类和辨别能力;2. 学生对长度和重量的测量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2. 课堂活动所需的几何形状模型;3. 测量用具,例如尺子、秤等;4. PPT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并命名几何形状;2. 讲解:通过PPT演示,简要介绍每个几何形状的特点和应用场景;3. 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几何形状的观察和分类活动;4. 探究:引导学生使用尺子和秤计量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并进行简单计算;5. 小结:总结本课研究的内容,强调几何形状的重要性和测量的实际应用;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几何形状辨识情况;2. 学生提交的测量结果和计算题的准确性。

参考资料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用书。

以上是本次几何说课稿的简要安排和内容概述。

通过本课,学生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几何形状的认识和测量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希望本堂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为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0单元 总复习 图形与几何-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0单元  总复习  图形与几何-人教版

2图形与几何课时复习的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计算方法。

1.进一步掌握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应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考点应用四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一、知识整理。

四边形: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计算:(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周长计算: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二、例题讲练。

一块菜地长20米,宽15米,其中一面靠墙,如图。

现在要在其他三面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分析]此题中,菜地一面靠墙,在围篱笆的过程中,靠墙的那面不用围,只需要围三面,因此要从图中看出围的是哪三面,这样才能确定围成的长方形中使用了几条长和几条宽。

从图中可以看出,求篱笆的长,就是求一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和。

[解答]15×2+20=50(米)答:篱笆长50米。

将一个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比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多几厘米?[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下面的示意图: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8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18÷2=9(厘米),先求出大正方形的周长和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再求出四个小正方形周长的和,最后用四个小正方形周长的和减去大正方形的周长即可。

[解答]18÷2=9(厘米)9×4×4-18×4=72(厘米)答: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比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多72厘米。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0.4图形与几何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0.4图形与几何教学课件
参观两个园的+两个园都未参观的=50 人, 先求参观两个园的有多少人。
参观牡丹园的
参观菊花园的
19人
两个园都参观的
参观两个园的:34+24-19=39(人)
两个园都未参观的:50-39=11(人) 答:兴趣小组有 11 人两个园都未参观。
正方形
宽长边Fra bibliotek(1)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有四个直角,条边都相等。
(3)长方形周长=(长 + 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集合
只参加A项目的
只参加B项目的
A、B都参加的
只参加A项目的+只参加B项目的+A、B都参加的=总人数
参加A项目的+参加B项目的-A、B都参加的=总人数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0.4图形与几何教学课件
科 目:数学 适用版本:新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四边形
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的封闭图形就是四边形。 周长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测量图形的周长时,规则图形可采用直尺测量法,
不规则图形可采用绕绳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
李叔叔靠墙角用篱笆围了 一块长方形地用来养鸡。 篱笆长多少米?
8+6=14(米) 答:篱笆长14米。
(单位:厘米)
左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 的周长是多少?
5+10+5=20(厘米) 20×4=80(厘米) 答:大正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
六一小学三年级某兴趣小组 50 人到植物园游玩,参观牡丹园的有 34 人,参观菊花园的有 24 人,两个园都参观的有19人。 兴趣小 组有多少人两个园都未参观?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5-88页。

课时一课时45分钟课标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象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比如本节课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教学中从孩子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理解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将为今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立体图形的体积等打下基础。

教材单独安排了例4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材没有创设具体的情境,而是直接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同时呈现了学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没有概括出周长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种方法。

这样编写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学情分析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解决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简单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
设计教案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特点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

因此,画一画、拼一拼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能感受图形的特点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还能回顾所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1.在对比操作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与数据的联系。

教材110页2题中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间有2倍关系,这是它们能拼成正方形的关键。

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用两个长和宽没有倍数关系的长方形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再用两个长、宽之间有2倍关系的长方形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通过对比,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操作引向图形的特点与数据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

2.重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能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结合
教材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两组)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让学生拿出长和宽没有倍数关系的两张长方形纸拼一拼,并计算出能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长和宽有2倍关系的两张长方形纸拼一拼,并计算出能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3.比较以上两组长方形纸所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发现?(第一组的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第二组的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正方形?
(第二组长方形纸的长是宽的2倍,所以当2个宽拼在一起时恰好等于长,就会拼成正方形)
5.说一说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

6.结合刚刚计算出的图形的周长,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
8.系统整理这一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
的图示把知识点表示出来。

⊙综合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4千米=()米
5厘米=()毫米70厘米=()分米
(2)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进率。

(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

(高级单位乘进率除以进率低级单位)
设计意图:对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地掌握。

2.借助一组图形复习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请你找出下列图形中的四边形。

(2)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的。

(3)找出这些图形中特殊的四边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设计意图:对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学生清
晰、牢固地掌握其特征,为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复习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上一篇文章: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周长》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下一篇文章: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数学吧教学案推荐相关文章:
给您推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图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
小学数学老师随笔:辅导学生学会学
2019新年小学三年级寒假数学导学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射线、
2019教师生活随笔假期的畅想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11题。

下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单位:厘米)
(2)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列式解答:(10+5+5)×4=80(厘米)
4.完成教材114页16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解题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是求长方形的周长的问题,但是这个长方形是靠墙角围成的,所以只要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可以了。

(3)列式解答:8+6=14(米)
设计意图: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将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课件出示)
1.填空。

(1)四边形有()条边,()个角。

(2)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倍。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分米,它的边长是()厘米。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周长是()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块长方形草坪长14米,宽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1)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相信你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布置作业
教材111页4题、113页12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