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赏析这首诗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

”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唐诗三百首 回乡偶书二

唐诗三百首 回乡偶书二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解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贺知章的诗作。

全文如下:《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析: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1 —解析:这首诗是贺知章在第一首诗基础上的续篇,背景和意境都与前一首相同。

诗人时隔多年回到家乡,发现世事沧桑,家乡早已物是人非。

诗中的“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第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诗人因长久背井离乡而产生的深深感慨。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则包含了诗人对家乡人事变化的无尽感慨,用语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触动心灵的具体内容。

诗人用“半消磨”来形容这种变化,既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后两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以门前镜湖的碧水比喻自己恒久不变的家乡情结。

与变化无常的纷繁世间相比,镜湖的波光粼粼仿佛能抚平诗人心中的失落与痛楚,寄托着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阅读过一些古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的诗相关内容,欢迎共享,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释(1)偶书:任凭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削减,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削减,疏落。

(4)相见:即观察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熟悉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转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观察我,没有一个熟悉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家乡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安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详细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家乡,家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布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伤,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年级上册语⽂第25课《古诗两⾸》原⽂、注释及译⽂),希望帮助到您。

【回乡偶书】 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离家⽼⼤回, 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离家:贺知章三⼗七岁中进⼠,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年纪⼤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

⑶乡⾳:家乡的⼝⾳。

⽆改:没什么变化。

⼀作“难改”。

鬓⽑衰(cuī):⽼年⼈须发稀疏变少。

鬓⽑,额⾓边靠近⽿朵的头发。

⼀作“⾯⽑”。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本作“却问”,⼀本作“借问”。

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虽未改变,鬓⾓的⽑发却已斑⽩。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是从哪⾥来的呀?【赠汪伦】 原⽂: 赠汪伦 李⽩ 李百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词句注释 ⑴汪伦:李⽩的朋友。

⑵将欲⾏:敦煌写本《唐⼈选唐诗》作“欲远⾏”。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的⼀种⼿拉⼿、两⾜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百⾥。

《⼀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潭⽔深千尺⽐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了夸张的⼿法。

⑸不及:不如。

译⽂: 李⽩乘⾈将要离别远⾏,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即使深⾄千尺,也⽐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古诗回乡偶书释义

古诗回乡偶书释义

古诗回乡偶书释义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本作“却问”,—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期望帮助到您。

【回乡偶书】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故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故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故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故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李百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词句注释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情势,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背景】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

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词释义】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 ī。

指鬓发稀疏、斑白。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

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下面为大家带来《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言】《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译文

回乡偶书二首译文

回乡偶书二首译文
嘿,咱来聊聊《回乡偶书二首》的译文哈。

先看看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咱这么翻哈:小时候就离开家啦,到老了才回来。

家乡话还没咋变呢,可这头发都变白变稀啦。

小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我:“你这客人是从哪儿来的呀?”
再瞅瞅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咱给它弄成这样:离开家乡的年头可不少喽,最近这些年啊,家乡的人和事都有一半儿变样啦。

只有那门前的镜湖水啊,春风一吹,还是跟以前那老样子的波浪。

这《回乡偶书二首》可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大作呀!你看这译文,多通俗易懂,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

想象一下哈,贺知章这老爷子,年轻时候出去闯荡,到老了才回来。

走在村里,小孩们都不认识他,还好奇地问他打哪来。

这画面多有意思。

他再看看周围,好多东西都变啦,心里肯定也挺感慨的。

但好在还有那湖水,还是熟悉的样子,多少能给他找点过去的感觉。

咱这译文就是要把他这种心情给翻译出来,让大家一读就明白,就好像贺知章在咱跟前唠嗑似的。

怎么样,咱这译文地道吧!。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回乡偶书》原文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回乡偶书》赏析这是一位老人返回故乡的感慨。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过:“*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首诗正是这样,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让人备感亲切。

贺知章三十七岁进士及第,后一直在外(在京)为官。

唐天宝三年(744)他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已经是八十六岁高龄。

这首诗就是诗人这次回乡尚未进家门的生活写照。

“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以“家”为中心,“少小离”与“老大回”句中自对,七个字就概括自己在外风雨数十年的旅程。

弹指间,离开这方热土已数十年,岁月蹉跎,年华已逝。

如今告老还乡,踏上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土地,看着自己曾经非常熟悉又似乎已经陌生的一草一木,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真正是“返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2022年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2022年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2022年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贺知章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没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i 见、有i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蓄是似不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似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蓄感慨在同题第二不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因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蓄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因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似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因;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因”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蓄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译文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译文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译文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咱这么翻哈:小时候就离开家啦,到老了才回来。

家乡话还没咋变呢,可这头发都变白花花啦。

小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我呀,还笑嘻嘻地问:“你这个客人是从哪儿来的呀?”你看看,这多通俗易懂,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

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咱给它翻成:离开家乡的年头可不少啦,最近这些年啊,家乡的人和事啊一大半都变样喽。

只有那门前的镜湖水啊,春风一吹,还是和以前那老样子似的,水波还是那样。

这诗写得多有意思啊,贺知章这老爷子离开家乡太久啦,回去都没人认识他喽。

这诗啊,就透着那么一股感慨和亲切劲儿。

咱平常不也这样嘛,离开家乡时间长了,回去都有点陌生啦。

这诗就把这种感觉给写出来啦。

而且写得还挺自然,一点也不做作。

就好像贺知章老爷子在跟咱唠嗑一样,说他自己的事儿呢。

咱读起来也不费劲,一下子就能明白是啥意思。

这就是好诗的魅力呀,不管啥时候读都觉得亲切,都能咂摸出点滋味来。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八篇)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八篇)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八篇)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了解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刘建勋)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了解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以文词著名,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称“吴中四士”。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授国子四门博士。

后历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故世称“贺监”。

天宝初,求还为道士,敕赐镜湖以居。

为人放达,晚年尤甚,自号“四明狂客”。

好饮酒,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亦工书法,善为草、隶。

两《唐书》有传。

诗作以七绝为妙。

【原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1] ,乡音无改鬓毛衰 [2]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少小:年幼时。

老大:年老。

《文选•古辞•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

”[2]无改:没有改变。

鬓毛衰:谓两鬓斑白,显露衰老之态。

【译文】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解读】天宝三载(744)正月,贺知章告老还乡,玄宗曾亲自作诗送之。

诗人时已八十六岁高龄,回乡不久即去世。

这首诗当写于诗人回乡以后。

诗本二首,此为第一首。

诗人早岁离家,八十六岁始归。

这其间必有万千感慨,正无可言说,却有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多用对比:“少小离家”与“老大回”、“鬓毛衰”对举;“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客从何处来”、“不相识”对举;“儿童”与“老大”、“鬓毛衰”对举。

层层对比,揭示出诗人初踏故土的复杂感情,既朴素又深刻,既简练又繁复,既深沉又旷达。

所谓真情实感,出乎天籁。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古诗的意思翻译

回乡偶书古诗的意思翻译

回乡偶书古诗的意思翻译《回乡偶书》唐代:贺知章,唐朝的著名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二十多岁就进士及第了。

他后来一直做官,当到了秘书监,还兼任过检校侍中,因此人们称呼他为贺监。

从他的诗文作品里可以看出他少年时期在家乡度过的。

他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和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被合称为“王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回乡偶书》吧!《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译文1、少小:年少时。

回:归来。

这句话说:自从少年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鬓发由黑变白。

衰:指衰老。

鬓毛:鬓发花白。

衰是形容词,有白了的意思,而这里用衰是表示动作,也就是白了的意思。

2、乡音:家乡的口音。

古汉语有五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和阴平。

古汉语中平声称为平,其他四声都叫做仄,或上去入都叫做仄。

“乡音”和“口音”意思相同。

但古汉语的声韵有严格的规定,要求不同声调的字归入不同的韵部。

所以,古汉语中常常把某些字读如平声或仄声,实际上读去声,就是现代汉语中的阴平。

古汉语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中。

在四声中,入声最短促,而出现最晚。

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

3、鬓毛衰:年老,头发稀疏。

本来在唐朝以前,男子的头发都是很长的。

秦汉以后,渐渐变成短发了。

这里是用来表示事情的结果,并不是实指。

全诗译文2、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

年轻时聪明好学,很有才干。

二十多岁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小官,三十多岁才被授予校书郎官职。

四十多岁才被升为监察御史,奉命巡视在南方诸道。

他性格耿直,不畏强权,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执政者,于是被贬官。

他又多次上书给皇帝,为民请命。

改革朝廷的弊端,因而再次遭到贬官。

他病死在柳州,终年六十八岁。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比较质朴简练,他的写景记游的文章清秀生动。

他的诗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揭露,但又感情脆弱,语言清丽,有些还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回乡偶书》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赏析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好奇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这两句诗在写法上别出心裁,明明是写自己,却以儿童的眼光看自己,反衬人世的沧桑。

一个“客”字更是意韵全出,内心的苍凉可见一斑。

诗句意思:(乡里的)小孩看见了贺知章却不认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

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

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

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ī):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Biblioteka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回乡偶书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