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哀公十年》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公羊传:《哀公九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九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九年》原文译文【原文】九年①,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②。

其言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诈之也③。

夏,楚人伐陈。

秋,宋公伐郑。

冬,十月。

【注释】①九年: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②雍丘:宋国邑名,在今河南杞县境。

③诈之:何休注:“诈,谓陷阱奇伏之类。

”【译文】鲁哀公九年,春季,周历二月,安葬杞僖公。

宋国大夫皇瑗率领军队在雍丘这个地方轻“取”郑国军队。

这里说“取”郑国军队是什么意思?打败郑国军队太容易了。

怎么会太容易呢?因为宋国军队是采用奇袭取胜的。

夏季,楚国军队攻打陈国。

秋季,宋景公亲自领兵攻打郑国。

冬季,十月。

扩展阅读:《公羊传》史学价值《公羊传》的历史思想比《谷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

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

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字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第一,《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

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作舆论的准备。

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第二,《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

此即的公羊三世说。

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三世异辞说的解释包含一个很宝贵的观点:不把春秋242年视为铁板一块、凝固不变,而看作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公羊传:《哀公八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八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八年》原文译文【原文】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

以曹伯阳归。

曹伯阳何以名?绝。

曷为绝之?灭也。

曷为不言其灭?讳同姓之灭也。

何讳乎同姓之灭?力能救之而不救也。

吴伐我。

夏,齐人取讙及亻单。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

曷为赂齐?为以邾娄子益来也。

归邾娄子益于邾娄。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过卒。

齐人归讙及亻单。

【译文】鲁哀公八年,春季,周历正月,宋景公领兵攻入曹国国都。

将曹伯阳俘虏回宋国。

这里为什么写出曹伯阳的名字?这是表示他的君位断绝了。

为什么说他的君位断绝了呢?他的国家灭亡了。

这里为什么不说曹国灭亡了呢?是为了避讳与鲁国同姓的国家被消灭。

为什么要避讳与鲁国同姓的国家被消灭呢?因为鲁国有力量救援曹国,但并没有去救。

吴国攻打鲁国。

夏季,齐国军队占领了鲁国的讙和亻单这两个地方。

鲁国之外的国家夺取城邑按例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这是鲁国用来贿赂齐国的,鲁国为什么要贿赂齐国呢?为把邾娄隐公抓回鲁国这件事。

鲁国把都娄国国君益送回邾娄国。

秋季,七月。

冬季,十二月,癸亥这天,杞伯过死了。

齐国人把讙和亻单这两个地方归还给鲁国。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原文及翻译《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原文及翻译哀公·哀公十三年作者:左丘明【经】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岩。

夏,许男成卒。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于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葬许元公。

九月,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盗杀陈夏区夫。

十有二月,螽。

【传】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师。

郑子剩使徇曰:「得桓魋者有赏。

」魋也逃归,遂取宋师于岩,获成讙、郜延。

以六邑为虚。

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

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

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

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

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

」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

请待之。

」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

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

越子至,王子地守。

丙戌,复战,大败吴师。

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

丁亥,入吴。

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

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

」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

」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

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

」对曰:「请姑视之。

」反,曰:「肉食者无墨。

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

」乃先晋人。

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

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

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

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

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

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

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

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

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

」遂囚以还。

及户牖,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

定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定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定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十年①,春,王三月,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颊谷②。

公至自颊谷。

晋赵鞅帅师围卫。

齐人来归运、讙、龟阴田⑧。

齐人曷为来归运、讙、龟阴田?孔子行乎季孙④,三月不违。

齐人为是来归之。

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⑤。

秋,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费⑥。

宋乐世心出奔曹⑦。

宋公子池出奔陈⑧。

冬,齐侯、卫侯、郑游遨会于寨⑨。

叔孙州仇如齐。

齐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陈⑩。

注释:①十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

②颊谷:地名。

《左传》作“夹谷”。

在今山东莱芜县夹谷峪。

③运:亦作“郓”,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郓城县东。

讙:鲁国邑名。

今地不详。

龟阴:鲁国邑名,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南。

④孔子行乎季孙:何休注:“孙子仕鲁,政事行乎季孙,三月之中不见违过,是违之也。

不言政行乎定公者,政在季氏之家。

”徐彦疏:“若以《家语》言之,孔子今年从邑宰为司空,即为大夫,故有行于季孙之义。

”⑤叔孙州仇:即武叔。

叔孙不敢之子,又称武叔懿子、子叔孙、叔孙武叔,鲁国大夫。

郡:地名,鲁国叔孙氏的封邑。

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

⑥费:应作“郈”,此误。

《左传》《穀梁传》均作“郈”,现据二传改。

⑦乐世心:《左传》《穀梁传》作“乐大心”,即宋国桐门右师,亦称乐祁、乐祁犁、子梁、司城子染。

宋国大夫。

⑧公子池:《左传》作“公子地”。

⑨鞌:《左传》《穀梁传》均作“安甫”,地名,今址不详。

⑩齐公:应作“宋公”,此误。

据《春秋三传》改。

仲佗、石彄(kou抠):皆宋国大夫。

译文:鲁定公十年,春季,周历三月,鲁国与齐国讲和。

定公夏季,鲁定公在颊谷这个地方会见齐景公。

鲁定公从颊谷这个地方回到都城。

晋国大夫赵鞅率领军队包围了卫国都城。

齐国人前来归还鲁国的运地、讙地、龟阴的土地。

齐国人为什么前来归还运地、讙地、龟阴的土地呢?因为孔子在季孙的手下做官,三个月内都没有什么过失,齐国人因此把这三处的土地归还给鲁国。

鲁国大夫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围攻郈这座城邑。

公羊传:《桓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桓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桓公十年》原文译文【原文】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①。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②。

弗遇。

会者何?期辞也。

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③。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郎者何?吾近邑也。

吾近邑,则其言来战于郎何?近也。

恶乎近?近乎围也④。

此偏战也⑤,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注释】①十年:鲁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

庚申:正月初六。

曹伯终生:即曹桓公。

名终生,曹穆公之子,在位五十五年。

②桃丘:古地名。

卫国的一个邑,也叫桃城。

故地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

③公不见要:要,邀请。

何休注:“时实植公欲要见卫侯,卫侯不肯见公,以非礼动。

见拒有耻,故讳。

使若会而不相遇。

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

弗者,不之深也。

起公见拒深,传言公不要见者,顺经讳文。

”④近乎围:何休注:“地而言来者,明近都城,几与围无异。

”⑤偏战:各据一面而战。

何休注:“偏,一面也。

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译文】鲁桓公十年,春天,周历正月,庚申这天,曹桓公终生死了。

夏天,五月,安葬曹桓公。

秋天,鲁桓公到卫国的桃丘去与卫侯相见。

没有见到卫侯。

“会”是什么意思?就是预先约定会见日期和地点的文辞。

这里为什么说没有见到卫侯呢?因为鲁桓公没有被邀请见面。

冬天,十二月,丙午这天,齐侯、卫侯、郑伯率领军队前来和鲁国在郎这个地方交战。

“郎”是什么地方?是鲁国靠近都城的一座城邑。

是鲁国靠近都城的一座城邑,那么这里说在郎这个地方交战是什么意思呢?因为郎邑离都城太近了。

近到什么程度?近到包围郎。

邑就等于包围都城了。

这是一场各据一面而战的战役,为什么不说鲁国的军队战败了呢?因为对于鲁国是不说交战的,说交战就等于已经战败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简介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哀公十四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哀公十四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哀公十四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①。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

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

薪采者,则微者也,易为以狩言之②?大之也③。

易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

易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④,无王者则不至。

有以告者,曰:“有庸而角者⑤。

”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⑥。

颜渊死⑦,子曰:“唁!天丧予。

”子路死⑧,子曰:“臆,天祝予勺”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易为为《春秋》?拨乱世⑩,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未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

制《春秋》之义,以侯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⑪。

注释:①十有四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麟:传说中兽名,即麒麟。

像璋有角。

②易为以狩言之:何休注:“据天子、诸侯乃言狩。

天王狩于河阳,公狩于郎是也。

”③大之:何休注:“使若天子诸侯。

”即尊重他、重视他。

④有王者则至:何休注:“上有圣帝明王,天下太平,然后乃至”⑤麕(jun君):兽名,即璋。

也作“麏”。

⑥袍:何休注:‘飞袍,衣前襟也。

”⑦颜渊:即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春秋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

好学,乐道安贫,一革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不迁怒,不贰过,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为“复圣”。

⑧子路:即仲由,字子路,亦字季路(公元前542一前480年)。

春秋卞人,孔子弟子,仕卫,为卫大夫孔懊邑宰,因不愿跟从孔惺迎立赘瞪为卫公,被杀。

相传子路有勇力,故后来作为勇士的代称。

⑨祝:何休注:“祝,断也。

天生颜渊子路为夫子辅佐,皆死者,天将亡夫子之证。

”⑩拨:何休注:“拨,犹治也。

”⑪亦有乐乎此:何休注:“乐其贯于百王而不灭,名与日月并行而不息。

”译文:鲁哀公十四年,春季,鲁国有人在西部打猎,猎获一只麒麟。

左传中安慰情绪低落的话

左传中安慰情绪低落的话

左传中安慰情绪低落的话1.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一节中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励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

有过错而能改正,这好处是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犯了错误能够改正,这是十分可贵的。

因此,生活中当我们做了错事,就要用心改正它。

3.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左传·哀公元年》)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

知识拓展;《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余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公羊传:《哀公四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四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四年》原文译文【原文】四年,春,王三月,庚戌,盗杀蔡侯申。

弑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弑何?贱乎贱者也。

贱乎贱者孰谓?谓罪人也。

蔡公孙辰出奔吴。

葬秦惠公。

宋人执小邾娄子。

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归姓、公孙霍。

晋人执戌曼子赤归于楚。

赤者何?戎曼子之名也。

其言归于楚何?子北宫子曰:“辟伯晋而京师楚也。

”城西郛。

六月,辛丑,蒲社灾。

蒲社者何?亡国之社也。

社者封也,其言灾何?亡国之社盖揜之,揜其上而柴其下。

蒲社灾,何以书?记灾也。

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葬滕顷公。

【译文】鲁哀公四年,春季,周历二月,庚戌这天,“盗”弑杀了蔡侯申。

弑杀国君的如果是“士”,就应该贬称他为“人”,这里称为“盗”弑杀蔡侯是什么意思?这个“盗”是比士还低贱的人,这个比士还低贱的人究竟指谁呢?指的是犯罪的人。

蔡国大夫公孙辰逃亡到吴国去。

安葬秦惠公。

宋国人拘捕了小邾娄国的国君。

夏季,蔡国杀了它的大夫公孙归姓和公孙霍。

晋国人拘捕了戎曼子赤,并把他交给楚国。

赤是什么意思?是戎曼子的名字。

这里说把他交给楚国是什么意思?子北宫子说:“《春秋》写出戎曼子的名字,说把他交给楚国,是为了避免把晋国当作一方诸侯之长,把楚国当作京师。

”鲁国修筑都城西边的外城。

六月,辛丑这天,蒲社发生火灾。

蒲社是什么地方?是在鲁国境内早已灭亡的蒲国的社。

社不过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是一座小土丘,这里说它发生火灾,是怎么回事呢?已灭亡的国家的社,要把它遮盖起来,把它上面盖住,下面用柴围起来,所以会发生火灾。

蒲社发生火灾。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灾害。

秋季,八月,甲寅这天,滕子结死了。

冬季,十二月,安葬蔡昭公。

安葬滕顷公。

扩展阅读:《公羊传》十句名言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

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

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

春秋左传译文哀公·哀公元年---哀公·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左传译文哀公·哀公元年---哀公·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左传译文哀公·哀公元年---哀公·哀公二十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

鼷鼠食郊牛,改卜牛。

夏四月辛巳,郊。

秋,齐侯,卫侯伐晋。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传】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

里而栽,广丈,高倍。

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

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

蔡于是乎请迁于吴。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

遂入越。

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

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吴子将许之。

伍员曰:「不可。

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

后婚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

惎浇,能戒之。

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

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

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句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

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后虽悔之,不可食已。

姬之衰也,日可俟也。

介在蛮夷,而长寇仇,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

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三月,越及吴平。

吴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

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

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

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

陈人从田,无田从党。

」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

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

楚未可弃,吴未可从。

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

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

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

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从之。

公羊传:《昭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十年》原文译文【原文】十年,春,王正月。

夏,晋栾施来奔。

秋,七月,季孙隐如、叔弓、仲孙貜帅师伐莒。

戊子,晋侯彪卒。

九月,叔孙舍如晋。

葬晋平公。

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戌卒。

【译文】鲁昭公十年,春季,周历正月。

夏季,齐国的大夫栾施逃亡到鲁国来。

秋季,七月,鲁国大夫季孙隐如、叔弓、仲孙貜率领军队攻打莒国。

七月戊子这天,晋侯彪死了。

九月,鲁国大夫叔孙舍到晋国去。

安葬晋平公。

冬季,十二月,甲子这天,宋公戌死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在这三家中,即使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但始终仅仅《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宗师。

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代表何休,在其名着《公羊解诂》中,明确胡毋生是《公羊》宗师,而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汉初期,时代需要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公羊春秋》就是齐学学者对孔子《春秋》改造的结果,因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

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

二人同业《公羊春秋》(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

僖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僖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僖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十年①,春,王正月,公如齐。

狄灭温。

温子奔卫②。

晋里克就其君卓子③,及其大夫荀息。

及者何?累也。

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

孔父、仇牧皆累也④。

”舍孔父、仇牧无累者乎?曰:“有。

”有则此何以书?贤也。

何贤乎荀息?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

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齐卓子者,骊姬之子也。

荀息傅焉⑤。

骊姬者⑥,国色也。

献公爱之甚,欲立其子,于是杀世子申生。

申生者,里克傅之。

献公病将死,谓荀息曰:“士何如则可谓之信矣⑦?"荀息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

”献公死,奚齐立。

里克谓荀息曰:“君杀正而立不正,废长而立幼⑧。

如之何?愿与子虑之。

”荀息曰:“君尝讯臣矣⑨,臣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

”,里克知其不可与谋,退。

就奚齐⑩。

荀息立卓子。

里克弑卓子⑥。

荀息死之。

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⑩。

夏,齐侯、许男伐北戎。

晋杀其大夫里克。

里克弑二君,则曷为不以讨贼之辞言之?惠公之大夫也⑩。

然则孰立惠公?里克也。

里克弑奚齐卓子,逆惠公而入。

里克立惠公,则惠公局为杀之?惠公曰:“尔既杀乎二孺子矣⑧,又将图寡人?为尔君者,不亦病乎⑥?”于是杀之。

然则曷为不言惠公之入?晋之不言出入者,踊为文公讳也⑩。

齐小白入于齐,则局为不为植公讳?桓公之享国也长,美见乎天下⑥,故不为之讳本恶也。

文公之享国也短,美未见乎天下,故为之讳本恶也。

秋,一七月。

冬,大雨雹。

何以书?记异也。

注释:①十年:鲁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

②温:国名。

周大夫苏忿生最初以温为司寇,后封为国。

故址在今河南温县境。

温子:温国国君,周司寇苏公之后。

③卓子:骊姬妹妹之子。

也称公子卓。

④孔父:宋国大夫。

事见鲁桓公二年。

仇牧:宋国大夫。

事见鲁庄公十二年秋。

⑤傅:何休注:“礼:诸侯之子,八岁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学业,小道焉,履小节焉。

十五岁受大傅,教之以大学业大道焉,履大节焉。

”⑥马丽姬:马丽戎国国君的女儿。

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原文译文【原文】十有三年,春,郑轩达帅师取宋师于嵒。

气其言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诈反也。

夏,许男戌卒。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

昊主会,则易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易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

易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于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

晋魏多帅师侵卫。

此晋魏曼多也,易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葬许元公。

九月,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孛者何?彗星也。

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

何以书?记异也。

盗杀陈夏弓区夫。

十有二月,螽。

【译文】鲁哀公十三年,春季,郑国大夫轩达率领军队在嵒这个地方轻“取”宋国军队。

这里说“取”是什么意思?郑军战胜宋军太容易了。

怎么太容易了呢?郑国大夫轩达也采取偷袭的方式,报复宋国军队在鲁哀公九年的偷袭。

夏季,许男戌死了。

鲁哀公在黄池这个地方会见晋定公“及吴子”。

吴国国君为什么称“吴子”呢?因为这次会晤是由吴国国君主持的。

既然吴国国君主持这次会晤,那么为什么要先说晋定公,再说吴子呢?因为不赞成夷狄国家的国君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

这里说“及吴子”是什么意思?这是鲁哀公会见两个诸侯霸主的说法。

既然《春秋》不赞成夷狄国家的国君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那么这里为什么用会见两个诸侯霸主的语言来说呢?因为重视吴国国君。

为什么重视吴国国君呢?这个盟会上有吴国国君在,那么天下诸侯就没有人敢不来参加了。

楚国大夫公子申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越国军队入侵吴国。

秋季,鲁哀公从黄池这个地方回到鲁国国都。

晋国大夫魏多率领军队越境进犯卫国。

这人就是晋国的魏曼多,为什么称他为晋国的魏多呢?讽刺他的名字“曼多”用了两个字,名字用两个字是不合于礼的。

安葬许元公。

九月。

鲁国发生蝗灾冬季,十一月,有一颗孛星出现在东方。

什么是孛星?就是彗星。

这里说出现在东方是什么意思?是说它在天刚亮的时候出现。

公羊传:《襄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襄公十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的历史思想⽐《⾕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

在汉代,公⽺学⼤显于世。

下⾯是分享的公⽺传:《襄公⼗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年①,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苔⼦、邾娄⼦、滕⼦、薛伯、杞伯、⼩邾娄⼦、齐世⼦光,会吴于祖勺。

夏,五⽉,甲午,遂灭昌阳②。

公⾄⾃会。

楚公⼦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晋师伐秦。

秋,莒⼈伐我东鄙。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邾娄⼦、齐世⼦光、滕⼦、薛伯、杞伯、⼩邻娄⼦伐郑④。

冬,盗杀郑公⼦斐、公⼦发、公孙辄⑤。

戍郑虎牢。

孰戍之?诸侯戍之。

曷为不⾔诸侯戍之?离⾄不可得⽽序,故⾔我也。

诸侯已取之矣,曷为系之郑?诸侯莫之主有⑥,故反系之郑。

楚公⼦贞帅师救郑。

公⾄⾃伐郑。

【注释】 ①⼗年:鲁襄公⼗年(公元前563年)。

祖:楚国地名,在今⼭东峰县东南,⼀说在今江苏那县北。

②甲午:五⽉初⼋。

福阳:⼀作“傅阳”。

坛(yu云)姓,⼦爵国,故城在今⼭东峰县东南。

和祖(z陌渣)这个地⽅相近。

③公孙辄:⼜称⼦⽿。

郑国⼤夫。

④齐世⼦光:齐灵公之⼦,后为齐庄公,被崔抒所杀。

在位六年。

按:这次伐郑,齐世⼦光名列滕成公之前,是不妥的。

齐国太⼦光还未受命于周天⼦,应继诸侯之后。

但晋悼公与楚共王争霸,必须得到齐国的⼤⼒⽀持,所以以齐国太⼦光先到诸侯军中为由,将其名进列滕成公之前。

⑤盗:坏⼈。

这是⼀次叛乱,因没有⼤夫参加,所以称“盗”。

公⼦斐:⼜作“公⼦骄”,⼜称⼦驯,郑穆公之⼦,郑国执政⼤⾂。

公⼦发:⼜称⼦国,郑穆公之⼦,⼦产之⽗,郑国司马。

⑥莫之主有:即⽆主有之,诸侯中没有哪⼀个能占有这个地⽅。

何休注:“诸侯本⽆利虎牢之⼼,欲共以距楚尔,⽆主有之者,故不当坐取⾢,故反系之郑,见其意也。

” 【译⽂】 鲁襄公⼗年,春天,鲁襄公会合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朱巧宣公、滕成公、薛伯、祀孝公、⼩邾娄⼦,齐国太⼦光,在祖这个地⽅会见吴国国君。

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原文译文

【导语】《春秋公⽺传》简称为《公⽺传》,其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于鲁哀公⼗四年的历史,是儒家的经典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公⽺传:《哀公⼗三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有三年,春,郑轩达帅师取宋师于嵒。

⽓其⾔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诈反也。

夏,许男戌卒。

公会晋侯及吴⼦于黄池。

吴何以称⼦?吴主会也。

昊主会,则易为先⾔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其⾔及吴⼦何?会两伯之辞也。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易为以会两伯之辞⾔之?重吴也。

易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也。

楚公⼦申帅师伐陈。

于越⼊吴。

秋,公⾄⾃会。

晋魏多帅师侵卫。

此晋魏曼多也,易为谓之晋魏多?讥⼆名,⼆名⾮礼也。

葬许元公。

九⽉,螽。

冬,⼗有⼀⽉,有星孛于东⽅。

孛者何?彗星也。

其⾔于东⽅何?见于旦也。

何以书?记异也。

盗杀陈夏⼸区夫。

⼗有⼆⽉,螽。

【译⽂】 鲁哀公⼗三年,春季,郑国⼤夫轩达率领军队在嵒这个地⽅轻“取”宋国军队。

这⾥说“取”是什么意思?郑军战胜宋军太容易了。

怎么太容易了呢?郑国⼤夫轩达也采取偷袭的⽅式,报复宋国军队在鲁哀公九年的偷袭。

夏季,许男戌死了。

鲁哀公在黄池这个地⽅会见晋定公“及吴⼦”。

吴国国君为什么称“吴⼦”呢?因为这次会晤是由吴国国君主持的。

既然吴国国君主持这次会晤,那么为什么要先说晋定公,再说吴⼦呢?因为不赞成夷狄国家的国君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

这⾥说“及吴⼦”是什么意思?这是鲁哀公会见两个诸侯霸主的说法。

既然《春秋》不赞成夷狄国家的国君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那么这⾥为什么⽤会见两个诸侯霸主的语⾔来说呢?因为重视吴国国君。

为什么重视吴国国君呢?这个盟会上有吴国国君在,那么天下诸侯就没有⼈敢不来参加了。

楚国⼤夫公⼦申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越国军队⼊侵吴国。

秋季,鲁哀公从黄池这个地⽅回到鲁国国都。

晋国⼤夫魏多率领军队越境进犯卫国。

这⼈就是晋国的魏曼多,为什么称他为晋国的魏多呢?讽刺他的名字“曼多”⽤了两个字,名字⽤两个字是不合于礼的。

《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原文译文

《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原文译文

《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原文译文《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原文译文【经】十有二年春,用田赋。

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公会吴于皋阜。

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

宋向巢帅师伐郑。

冬十有二月,螽。

【传】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赋。

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

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

死不赴,故不称夫人。

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

孔子与吊,适季氏。

季氏不絻,放絰而拜。

公会吴于橐皋。

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

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

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

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

』若可寻也,亦可寒也。

」乃不寻盟。

吴征会于卫。

初,卫人杀吴行人且姚而惧,谋于行人子羽。

子羽曰:「吴方无道,无乃辱吾君,不如止也。

」子木曰:「吴方无道,国无道,必弃疾于人。

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

往也。

长木之毙,无不噬也。

国狗之□,无不噬也。

而况大国乎?」秋,卫侯会吴于郧。

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

吴人藩卫侯之舍。

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今吴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子盍见大宰?」乃请束锦以行。

语及卫故,大宰嚭曰:「寡君愿事卫君,卫君之来也缓,寡君惧,故将止之。

」子贡曰:「卫君之来,必谋于其众。

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

其欲来者,子之党也。

其不欲来者,子之仇也。

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仇也。

夫堕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堕党崇仇,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大宰嚭说,乃舍卫侯。

卫侯归,效夷言。

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固矣。

」冬十二月,螽。

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蜇者毕。

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锡。

子产与宋人为成,曰:「勿有是。

」及宋平、元之族自萧奔郑,郑人为之城岩、戈、锡。

九月,宋向巢伐郑,取锡,杀元公之孙,遂围岩。

左传·哀公·哀公十年原文和翻译

左传·哀公·哀公十年原文和翻译

左传·哀公·哀公十年原文和翻译左传·哀公·哀公十年原文和翻译左传·哀公·哀公十年原文及翻译哀公·哀公十年作者:左丘明【经】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来奔。

公会吴伐齐。

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

夏,宋人伐郑。

晋赵鞅帅师侵齐。

五月,公至自伐齐。

葬齐悼公。

卫公孟彄自齐归于卫。

薛伯夷卒。

秋,葬薛惠公。

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

吴救陈。

【传】十年春,邾隐公来奔。

齐甥也,故遂奔齐。

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

齐人弑悼公,赴于师。

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

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夏,赵鞅帅师伐齐,大夫请卜之。

赵孟曰:「吾卜于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

」于是乎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

秋,吴子使来复人】敬师。

冬,楚子期伐陈。

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

」乃还。

文言文翻译:十年春季,邾隐公逃亡到鲁国来,他是齐国的外甥,因此就再逃亡到齐国。

哀公会合吴王、邾子、郯子攻打齐同南部边境,军队驻扎在鄎地。

齐国人杀死齐悼公,向联军发了讣告。

吴王在军门外边号哭三天。

徐承率领水军打算从海上进入齐国。

齐国人把他打败了,吴军就退兵回国。

夏季,赵鞅领兵攻打齐国,大夫请求占卜,赵鞅说:“我为对齐国出兵占卜过,事情不能再卜,占卜也不一定再次吉利,起行!”因此占取了犁地和辕地,拆毁了高唐的外城,侵袭到赖地然后回去。

秋季,吴王派人到鲁国来,再次通知出兵。

冬季,楚国的子期进攻陈国,吴国的`延州来季子救援陈国,对子期说:“两国的国君不致力于德行,而用武力争夺诸侯,百姓有什么罪过呢?我请求撤退,以此使您得到好名声,请您致力于德行而安定百姓。

”于是就撤兵回国。

公羊传:《哀公元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元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写定于汉初,系⽤汉代通⾏的⾪书书写,它是今⽂经学中富有理论⾊彩的代表性典籍。

下⾯是⽆忧考分享的公⽺传:《哀公元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元年,春,王正⽉,公即位①。

楚⼦、陈侯、随侯、许男围蔡②。

鼷⿏⾷郊⽜,改⼘⽜。

夏,四⽉,⾟巳③,郊。

秋,齐侯、卫侯伐晋。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

【注释】 ①元年: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

公:即鲁哀公,名蒋。

安公之⼦,在位⼆⼗七年。

《春秋》⼀书只记载到鲁哀公⼗四年。

②随:国名,姬姓,侯爵,春秋后期为楚国的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③⾟已:四⽉初六。

【译⽂】 鲁哀公元年,春季,周历正⽉,鲁哀公即位。

楚昭王、陈闵公、随侯、许元公率领军队包围蔡国国都。

鼷⿏咬伤了供祭祀天地⽤的⽜,重新占⼗⼀头⽜。

夏季,四⽉,⾟巳这天,鲁国祭祀天地。

秋季,齐景公、卫灵公率领军队攻打晋国。

冬季,鲁国⼤夫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打邾娄国。

扩展阅读:《公⽺传》名⾔ 1.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

出⾃先秦《公⽺传·宣公⼗五年》何休解诂。

歌,唱、吟叹。

饥饿的⼈咏叹他得到的⾷物,劳动者歌咏他所从事的⼯作。

此⾔诗歌是劳动⼈民抒写⾃⼰劳动与⽣活的产物。

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艺的起源问题。

2.君⼦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其⾝,善善及⼦孙。

出⾃先秦《公⽺传·昭公⼆⼗年》。

君⼦褒扬好⼈好事是长久的,憎恶坏⼈坏事是短暂的;憎恶坏⼈坏事只停留在坏⼈⾃⾝,褒扬好⼈好事却要延及他的⼦孙。

3.⼦以母贵,母以⼦贵。

出⾃先秦《春秋公⽺传·隐公元年》。

⼦⼥可以凭借着母亲的⾝份⽽变得⾮常尊贵,母亲也可以凭着有着出众才能的⼦⼥⽽受到⼈们的尊重,在这句话中,作者阐述了在母亲与⼦⼥之间,会因⼀⽅的尊贵⾝份或是出众的能⼒等因素,⽽受到他⼈尊敬的事实。

4.朋友相卫,⽽不相迿。

出⾃先秦《公⽺传·定公四年》。

迿:争拗。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维护,⽽不应该相互争拗。

公羊传:《文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文公十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公⽺⾼,他受学于孔⼦弟⼦⼦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家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公⽺传:《⽂公⼗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年,春,王三⽉,⾟卯,减孙⾠卒①。

夏,秦伐晋。

楚杀其⼤夫宜申②。

⾃正⽉不⾬,⾄于秋七⽉。

及苏⼦盟于⼥栗③。

冬,狄侵宋。

楚⼦、蔡侯次于屈貉④。

【注释】 ①⼗年:鲁⽂公⼗年(公元前617年)。

⾟卯:三⽉⼆⼗⼀⽇。

减孙⾠:鲁国⼤夫。

②宜申:即⼦西,楚国⼤夫,官为⼯尹,即掌管百⼯之官。

③苏⼦:周王卿⼠。

据杜预《左传》注:“嘻⼗年,狄灭温(苏⼦采⾢),苏⼦奔卫。

今复见,盖王复之。

”⼥栗:古地名,今址不详。

④屈(jue厥)貉:《左伶》《穀梁传》都作“厥貉”。

古地名,在今河南项城县境。

【译⽂】 鲁⽂公⼗年,春季,周历三⽉,⾟卯这天减孙⾠死了。

夏季,秦国军队攻打晋国。

楚国杀了⾃⼰的⼤夫宜申。

从正⽉开始,鲁国不下⾬,⼀直到秋季七⽉。

鲁⽂公和苏⼦在⼥栗这个地⽅结盟。

冬季,狄⼈⼊侵宋国。

楚⼦和蔡侯⼀起领兵驻扎在厥貉这个地⽅。

扩展阅读:《公⽺传》经典名句 1.君⼦见⼈之厄则矜制之,⼩⼈见⼈之厄则幸之。

出⾃《公⽺传·宣公⼗五年》。

厄:指陷⼊困境。

君⼦看到别⼈陷⼊困境,便会⼼⽣怜悯。

⽽⼩⼈看到别⼈陷⼊困境,就会幸灾乐祸。

2.⼦以母贵,母以⼦贵。

出⾃《公⽺传·隐公元年》。

以,因为。

贵,指⾝份地位提⾼。

孩⼦因为母亲的⾝份地位的提⾼⽽提⾼,母亲的地位⾝份由于⼦⼥的富贵⽽随之⽔涨船⾼。

这句话虽然是指宫廷⾥的事,但普通百姓家的情况亦然,特别是“母以⼦贵”,那是⾮常平常的。

⽤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母亲为⾃⼰孩⼦的有出息⽽骄傲。

3.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

出⾃《公⽺传·宣公⼗五年》。

劳者:指劳动者。

事:从事,这⾥指艰苦的劳动。

饥饿的⼈⽤他们的歌声来表达对⾷物的渴望之情,勤劳的的⼈⽤歌声来表达他们劳累的⼼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羊传:《哀公十年》原文译文【原文】
十年,春,王二月,邾娄子益来奔。

公会吴伐齐。

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

夏。

宋人伐郑。

晋赵鞅帅师侵齐。

五月,公至自伐齐。

葬齐悼公。

卫公孟弓区自齐归于卫。

薛伯寅卒。

秋,葬薛惠公。

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

吴救陈。

【译文】
鲁哀公十年,春季,周历二月,邾娄国国君益逃亡到鲁国来。

鲁哀公会合吴国出兵攻打齐国。

三月,戊戌这天,齐侯阳生被齐国人杀害。

夏季,宋国军队攻打郑国。

晋国大夫赵鞅率领军队越境进犯齐国。

五月,鲁哀公从攻打齐国的战场回来。

安葬齐悼公。

卫国大夫公孟弓区从齐国回到卫国。

薛伯寅死了。

秋季,安葬薛惠公。

冬季,楚国大夫公子结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吴国出兵救援陈国。

扩展阅读:《公羊传》作者之谜
传说《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

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大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学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传》十一卷”。

班固注:“公羊子,齐人。

”唐代颜师古注:“名高”。

“公羊”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复姓,有人怀疑“公羊”、“谷梁”都是,“卜商”(即子夏)的转音,近人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谷”双声,“羊”和“梁”叠韵,因而“公羊”即是“谷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分析不一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音读“芒”,“芒”
和“羊”同韵,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

此说也缺乏说服力。

关于公羊子,正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羊传》未成书之前,口耳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

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

”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说《公羊传》传自孔子的弟子子夏。

第二,《公羊传》的成书从子夏(生于鲁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

第三,汉景帝时,《公羊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一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羊传》中‘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

”他又说:“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学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

”关于第二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羊氏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第三点,说《公羊传》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

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
不称‘公羊’,是并其不着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

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

”《公羊传》既然是公羊子自己写的,就不应引自己的说法。

由此可以证明,《公羊传》的作者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传的。

看来,《公羊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羊寿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写成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