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含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
据此可知,均田制A.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2.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4.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他”是A.拓跋宏B.苻坚C.李世民D.忽必烈5.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栗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
这一规定A.限制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 D.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6.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1/ 5C.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7.《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该现象体现了A.中原文化的拓展 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C.社会分化的加深 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8.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卷(制卷:何文龙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学号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透过右图能获知北魏( )。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3.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②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③它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④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5.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7.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他这样做有利于( )。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④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对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某人晚年说:“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
据此判断他当生活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 D.明清时期2.西晋初建,司马炎大行分封,想借此“历经长久,本支百世”,但事与愿违。
这些皇族大权在手,相互倾轧,最后爆发了“八王之乱”,战火燃遍关中和大河南北,长达16年之久,以致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国家元气大伤。
据此,可以推知A.秦统一六国,分封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的组织框架还未真正形成C.为强化中央集权,历代往往交替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D.西晋统一汉末三国的混战局面不符合历史发展大势3.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
……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此制度的实施A.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B.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C.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D.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5.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6.《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7.《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
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
故选B。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错误。
故选C。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 民族交融的深化B. 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 郡县制遭受挫折D. 世家大族力量瓦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盛行特殊制度到回归郡县制反映了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B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而不是遭受挫折排除D项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发展而不是大量瓦解排除故选A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另外一般而言“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故选D3.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 该评论认为孝文帝改革()A. 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B. 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C. 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D.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有利于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有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A4.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A. 数典忘祖B. 脱离实际刚愎自用C. 学习先进文化D. 实行“藩汉分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其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 C正确A、B说法违背史实实行“藩汉分治”是辽的措施 D错误故选C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和社会矛盾尖锐故①②③④正确6.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 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因而时常返归北方的平城表现为题干提到的“雁臣” 故①符合候鸟般的“雁臣”体现出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并未因迁都而隔断故②符合孝文帝允许“雁臣”现象的存在来保证以洛阳为都城的政策不变体现孝文帝通过局部让步来保证全局故③符合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成功了的故④错误故选A7.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表明孝文帝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故B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故选B8.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 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 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 D错误故选C9.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C.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历史状况结合史实分析可知 A项中“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接受农耕文明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互补性增强材料无法反映故排除游牧民族南下之后北方的游牧人群数量减少所以生态一定程度上恢复故D正确故选D10.下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A. 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 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 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 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答案】C【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排除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故C正确故选C11.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A. 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 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 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 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前是游牧经济依据材料“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可知推行该政策后过上了定居生活这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12.《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不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13.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措施1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贡献之大小制定姓族确定门第高低确定专门机构品定汉人之门第严格选拔中正让“德望兼资者”担任品定人才既注重德才也注重门望【解析】(1)根据材料“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在北魏政治中所起作用之大小制定姓族以区别门第高低”“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掌其事中央由吏部司徒府总管孝文帝对中正的要求颇为严格”“必须德望兼资者”“注重的是德才和门第两个方面”可概括总结出答案【答案】(2)完善了九品中正制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稳固了北魏的统治和北方形势为后世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2)根据材料“孝文帝采用魏晋南朝之制使无统一标准的北魏选举制度得以健全也适应了北方士族门阀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总结出答案16.(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16.(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你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解析】(1)根据材料“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主要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有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解析】(2)根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和材料二“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得出两位作者的评价由于立场和历史时代的因素导致两位作者的评价不一样17.(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17.(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解析】(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答案】(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析】(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8.(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18.(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迁都原因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坚定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原因有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第二小问“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可知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2)第一小问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可知是民族关系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有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魏书•良吏序》中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移风易俗B.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C. 迁都洛阳D.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政治措施 A项属于社会习俗排除B项属于经济改革排除C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针对北魏吏治状况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 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 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故选A3.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 化解民族矛盾B. 提升民族认同C. 促进民族融合D. 继承华夏传统【答案】C【解析】材料“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4.《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 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B. 消释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 打击了鲜卑族贵族政治特权D. 缓解阶层矛盾便于稳定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可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于入“姓”与“族”是有严格标准据此可知这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入“姓”与“族”的严格标准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入“姓”和“族”的标准与打击鲜卑贵族特权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在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对于入“姓”与“族”的标准问题而该项措施与缓解阶层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5.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故孝文帝改革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6.“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描述的是()A. 平王东迁B. 商鞅变法C. 光武中兴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指的是实行汉化改换汉姓迁移都城符合这一描述的是孝文帝改革故D正确ABC中都没有改姓的内容排除故选D7.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未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①正确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②正确③北魏历代君主都重视汉文化学习故先进文化的吸引是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所在③正确④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故民族矛盾尖锐④正确故选A B、C、D排除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故①③正确孝文帝改革面临重重阻力比如迁都洛阳遭到鲜卑贵族和北方人民的强烈反对故②④错误3.有学者认为北魏改革以公元490年为分期前一阶段是冯太后主持后一阶段是孝文帝主持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认识认为北魏改革具有连续性不能把孝文帝排除在前期改革之外据此可知A. 北魏改革措施有阶段性区别B. 北魏改革措施具有连续性C.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历史理解不同D. 史料类型决定史料证史的价值【答案】C【解析】历史理解是人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主观认识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北魏改革的分期存在不同看法说明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理解不同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 B项属于第二种观点均不是对材料信息的总体概括排除A、B项材料没有反映史料类型对于证史的价值排除D项4.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A. 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B. 消除鲜卑责族的改革阻力C. 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D. 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得到皇帝的认可“体现的是孝文帝通过宣扬阴阳五行学说来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5.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趋同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不是鲜卑族逐渐灭亡 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6.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7.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B. 魏孝文帝改革C.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D.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以看出南梁使者眼中的洛阳和传说中洛阳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孝文帝改革后实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B正确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只能体现洛阳经济的繁荣但不能体现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得特点排除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排除D8.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9.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材料前部分为"分田” 后半部分为“纳调” 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A、B、C只是说明分地排除故选D1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11.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或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根据所学均田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2.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13.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 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他们的主张折射出当时()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民本思想逐渐形成C. 民本学说成为中央集权的支撑D. 平民利益至上诉求【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孔子和孟子提出了“爱人”“民贵君轻”“爱民”“利民”等思想主张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是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14.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施是()A. 实行井田制B. 设立三长制C. 推行租调制D. 实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再富裕的家庭也不可能独占土地再贫困的家庭也可以有部分田地可知该措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故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北魏不符排除A三长制主要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租调制是指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与材料不符排除C故选D15.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 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 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 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 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答案】D【解析】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汉族地区先进农耕制度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的改革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接受也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16.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 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 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 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并创造了新的政治制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A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故B错误根据材料“走出门阀士族政治”可知 C项说法错误排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D.解决了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3.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 B.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 D.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4.下图是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
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
这主要说明()A.造币技术严重下降 B.冶炼水平低,金属奇缺C.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 D.人们已普遍使用纸币5.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6.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7.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 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8.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B.“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C.“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D.“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9.“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废旧俗兴汉化C. 实行盐铁专营D. 奖励耕织作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对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表现在鲜卑族移风易俗、进行汉化活动故选B 废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作战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排除AD 实行盐铁专营是汉武帝的措施故排除C.2.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 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 推行均田制C. 迁都洛阳D. 推行新的租调制【答案】A【解析】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是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A正确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不是汉化实质而是其目的排除B、C 北魏本身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故D说法不准确4.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故选B5.北魏时期的杨衔之在《洛阳伽蓝记》里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反映了()A. 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 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答案】D【解析】6.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 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 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C. 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 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答案】B【解析】A项说法错误采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不能说是消除B项说法正确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C项说法错误迁都洛阳适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发展需要D项说法错误说法太绝对了故选B7.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项正确A中的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8.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答案】B【解析】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的重要影响其中A项体现改革对生产技术的影响排除B项体现改革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属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影响故B正确C项体现改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体现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故选B9.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北魏孝文帝时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措施有()①统一黄河流域促进民族融合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臣民的生活方式③模仿汉族官制修订鲜卑律令④尊儒崇经兴办学校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促进了民族融合属于客观作用不是改革措施故①不符合史实②③④分别是从社会习俗、官吏律令、文化教育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C10.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 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 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A. 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B.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C. 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D. 二者的认识悖离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由于这两种观点所占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A 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解释应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 C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D项“悖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11.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 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 促进民族大融合C. 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是说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但与题意不符故选A12.《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中所提及的“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等信息可以判断题目中“这一制度”是指均田制结合均田制的有关史实可知 A、B、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C13.《洛阳伽蓝记》对北魏的洛阳城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北魏A. 尚未迁都洛阳B. 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 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D. 学习汉族礼仪促进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体现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其封建化进程 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迁都已经完成 A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 C排除故选D.1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1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耕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B正确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故A错误C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是从特点说的排除故选B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和社会矛盾尖锐故①②③④正确17.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的政治危机北魏孝文帝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A. 由南迁到北B. 由北迁到南C. 由东迁到西D. 由西迁到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可知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至洛阳所以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北迁到南 B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18.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或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根据所学均田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关于桑田的不还不授、对地主无限量的奴婢和丁牛的依法授田、荒地的任意开垦、多余的桑田可以买卖等规定都对地主有好处这些做法()A. 触动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B. 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C. 成为破坏均田制的重要因素D. 保持了政治稳定和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孝文帝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拥有的这些好处导致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膨胀成为破坏均田制的重要因素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人身束缚问题排除B项这一做法能起到稳定政治的作用但与吏治清明无关排除D项故选C20.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 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设置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的“四夷馆”和“四夷里” 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政策是为了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地区的华夏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2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2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改革涉及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革渗透着中国儒家思想伦理改革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目标改革体现对前朝体制的借鉴【解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改革涉及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可以得出改革渗透着中国儒家思想伦理“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可以得出改革体现对前朝体制的借鉴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影响可以得出改革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目标【答案】(2)积极影响北方社会农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消极影响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将当时汉人门阀政治的弊端带给了北魏同时打破了鲜卑人自身固有的凝聚力为鲜卑族的消亡、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22.(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2.(2)依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材料“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说明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说明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说明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影响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争【解析】(2)依据材料一信息“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依据“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演化为北齐、北周”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23.(1)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上述两则材料中的改革措施分别实行了怎样的土地制度?这两种制度都对土地所有制形式进行了怎样的改变?23.(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革故鼎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答案】土地制度废井田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改变变土地国有制为私有制【解析】由材料“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叶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商鞅变法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废井田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由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稗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碑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可知孝文帝改革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对土地所有制形式改变变土地国有制为私有制【答案】形式商鞍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确立了封建制度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解析】依据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分改革措施可知两次改革“革故鼎新”的形式的不同在于商鞍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再联系已学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两次改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确立了封建制度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民族矛盾的缓解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故北方统一并非改革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及文化习俗层面,有利于民族融合,缓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及发展,故BCD均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
题干及表格也未提到与汉族地主相关的内容,故A排除;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加速鲜卑族的汉化,故B正确;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并不意味着鲜卑人变为汉人,北魏政权内部,鲜卑人与汉人的区别仍在,故C错误;D项“消灭了”说法绝对,且材料未提及鲜卑陋习,故排除。
故选B。
3.如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过整个孝文帝改革,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农耕化的特点,他们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没有体现出都市的繁华和商业的繁荣,能够看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 打击守旧贵族B. 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 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 没收寺院财产【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迁都实行汉化政策故C正确ABD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不符排除2.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 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 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 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仅通过材料不足以说明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和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故A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且持续了较长时间这表明历史发展有着曲折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故选D3.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4.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 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 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 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5.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尊儒崇经B.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 模仿汉族制度D. 学说汉话【答案】B【解析】6.下列关于均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孝文帝时首推均田制B. 地主原有土地大为减少C. 土地来源于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D. 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主要是把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来稳定社会秩序 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A项首推表述错误排除 B项同均田制无关排除均田制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 D项错误故选C.7.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A.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B.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商鞅在变法中实行严格的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设立三长制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加强了地方管理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只涉及基层管理故B项排除加强基层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土地兼并、地方传统文化无关故排除C、D两项8.2003年在洛阳出土的孝文帝之弟墓志铭开头对墓主介绍到“使持节侍中司徒公票骑大将军刺史广陵惠王元羽河南人” 它可以用以佐证孝文帝改革①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②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未涉及语言的变革④错误 AD排除孝文帝的弟弟葬在洛阳说明的是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符合题意从材料“元羽河南人”可知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和改鲜卑姓为汉姓因此①③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B排除故选C9.下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A. 思想解放B. 文化东传C. 推行汉化D. 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目录中的内容特别是“北魏文化转型””(改汉姓后)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的特点 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 A项错误文化东传与材料内容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 B项错误政治变革与课题《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研究内容不符 D项错误10.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A. 刘邦B. 拓跋宏C. 李渊D. 赵匡胤【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故此处的“高祖”指的是拓跋宏故B正确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故ACD错误11.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A. 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D.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促进了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而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也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矛盾缓解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相互交融而不是只强调一个方面故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少数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排除C.12.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诏令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 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此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D. 完善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均田制并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实质排除A 均田制是把无人的荒地分给农民并不会影响官僚的利益排除C 材料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1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 颁布均田令B. 实行府兵制C. 汉化政策D. 整顿吏治【答案】A【解析】14.“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 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 从而开始‘垂足而坐’ ”这段论述充分说明()A. 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 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D. 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 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 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表明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故D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BC理解片面排除15.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与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A.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文化B. 游牧生活的传统灭亡C. 孝文帝数典忘祖脱离实际D. 蕃汉分治成时代趋势【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与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文化故A正确“游牧生活的传统灭亡”“孝文帝数典忘祖”说法错误故B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蕃汉分治故D错误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17.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 主要是因为他()A. 支持胡汉通婚B. 具备儒学修养C. 全面汉化政策D. 迁都中原洛阳【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 主要是因为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AD从属于C 故AD错误B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答案】(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推动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维护并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结合商鞅变法经济措施和移风易俗措施解答即可如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第二小问的推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阶级、军事等方面分析【答案】(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解析】(2)本小问的认识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9.(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巩固边疆统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19.(2)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答案】(1)方式移民戍边、设置郡县(管理机构)战争和亲等方式【解析】(1)方式根据“发诸尝通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逾遣戍”“四十四县”“北逐戎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等信息得出移民戍边、设置郡县(管理机构)战争和亲等方式【答案】(2)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解析】(2)结合所学可知“宏”是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材料反映的是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结合所学可列举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 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 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 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 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答案】D【解析】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汉族地区先进农耕制度,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的改革,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接受,也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2.“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该材料描述的是()A. 平王东迁B. 商鞅变法C. 光武中兴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指的是实行汉化,改换汉姓,迁移都城,符合这一描述的是孝文帝改革,故D正确;ABC中都没有改姓的内容,排除。
故选D。
3.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孝文帝旨在说明A. 迁都洛阳的必要性B. 徙居平城的必要性C. 移风易俗的必要性D. 文武兼治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材料”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体现的是孝文帝强调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主要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A正确;4.北魏时有童谣曰:“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 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 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答案】B【解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另外,一般而言“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北魏立国之初,借助儒学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利用皇帝祖先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
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
这些措施()A.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B.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C. 强化了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D.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答案】D【解析】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汉化措施C. 颁布均田令D. 采纳汉族统治制度【答案】A【解析】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解决了这一问题,故A正确;BCD三项与直接控制黄河流域无关,排除。
故选A。
4.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②赋税征收严重,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魂魏实行了宗主督护制影晌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征收严重不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冯太后非常推崇“汉法”等,故D项正确。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胜利。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殊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缘由是什么?(6分)(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3分)(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相识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解析] 第(1)问,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缘由要从内外两方面归纳概括。
第(2)问,属于再认再现基础学问,难度较小,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第(3)问,“影响”的作答要留意审题,留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
对材料三观点的相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缘由: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逼严峻;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须要。
(2)汉化政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逝。
相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定会被中原的文明所折服。
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和社会矛盾尖锐故①②③④正确2.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 反对派的阻挠B. 君主权力受到威胁C. 民族关系复杂D.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鲜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矛盾都比较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面临的与商鞅变法不同的问题故C正确A是二者面临的相同问题 B、D均不是二者面临的问题均排除3.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 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A. 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B.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C. 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D. 二者的认识悖离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由于这两种观点所占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解释应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 C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D项“悖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4.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 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 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 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认为所处之地是用武之地不方便进行文治想要移风易俗是很困难的事情ABC选项均是孝文帝实行文治的内容与材料无直接逻辑关系故ABC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想要进行文治因而采取措施迁都洛阳故D正确故选D5.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 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设置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的“四夷馆”和“四夷里” 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政策是为了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地区的华夏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故选C6.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 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 推行均田制C. 迁都洛阳D. 推行新的租调制【答案】A【解析】7.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题干及表格也未提到与汉族地主相关的内容故A排除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加速鲜卑族的汉化故B正确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并不意味着鲜卑人变为汉人北魏政权内部鲜卑人与汉人的区别仍在故C错误D项“消灭了”说法绝对且材料未提及鲜卑陋习故排除故选B8.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时一名高中生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5世纪中国北部地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下列各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割据混战局面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③中原先进文化对鲜卑贵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④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北魏的统治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②为改革准备了条件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在动力④迫使北魏当权者改变统治方式故选A9.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核心措施是()A. 政绩考核B. 严整贪官污吏C. 实行俸禄制D. 官吏任期流动【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核心措施是实行俸禄制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施是()A. 实行井田制B. 设立三长制C. 推行租调制D. 实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从“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可知这项措施的实行的初衷便是想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均田制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下列南朝各时期形势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③②④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②D. ①④②③【答案】D【解析】南朝朝代的建立顺序为宋、齐、梁、陈结合选项1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知识可知它的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①正确改革也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②正确均田制等政策也促进了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④正确改革与军事无关不涉及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③排除故选C13.孝文帝改革以前北魏在中原地区实行宗主督护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际上控制地方基层社会组织的是()A. 保甲制度B. 邻里党三长C. 豪强地主D. 地方军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主督护制度由豪强地主控制故C项正确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实行的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故A项错误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之后创新的措施故B项错误地方军阀是在汉代时期出现的故D项错误14.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指的是迁都洛阳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5.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A. 汉族地主与拓跋部地主矛盾尖锐B. 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斗争激烈C. 拓跋部内部权力倾轧D. 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是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6.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 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 “天之所谴在予一人” 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A. 巩固儒学地位B. 推进新政实施C. 务求人事周洽D. 标榜改革成效【答案】B【解析】孝文帝颁布“罪己诏” 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方面进行反思实行新举措即进一步推行新政故选B项从用人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反思与巩固儒学地位无关且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后才实行尊孔子等措施排除A项材料对多个方面进行反思不仅仅涉及到人事排除C项材料是反思现实政治的不足而不是标榜改革成效排除D项故选B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考虑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时一般从维护其统治的方向考虑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正是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D正确ABC项均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但并不是根本目的故ABC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18.(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迁都原因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坚定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原因有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第二小问“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可知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2)第一小问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可知是民族关系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有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20.(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20.(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你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解析】(1)根据材料“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主要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有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解析】(2)根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和材料二“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得出两位作者的评价由于立场和历史时代的因素导致两位作者的评价不一样。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以上言论反映了()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少数民族侵扰北魏D.北魏统治下各民族之间的混战2.《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3.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4.(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③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④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
皆改之”。
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6.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俸禄制D. 三长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可知这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3.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 贫苦农民B. 鲜卑贵族C. 汉族地主D. 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4.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休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这说明A. 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全面渗透B. 汉胡文化交流有利隋唐文化包容性发展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 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濒临消失【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为隋唐文化兼容并包奠定基础B正确胡汉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排除A 文字和图片内容均不涉及国家分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 D项“消失”绝对化排除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6.如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民族矛盾逐渐消失B. 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C. 鲜卑族完成封建化D. 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7.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8.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年)诏“皇族亲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北魏孝文帝A. 废除了拓跋贵族的特权B. 注重运用法律管理国家C. 确立了法治的管理模式D. 注重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明显可以看出是反对打破高低贵贱门户偏见随意的婚配这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防止上下尊卑关系的错乱故选D 材料的意思是要阻止上下尊卑的自由分配是要维护贵族特权而不是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 材料并不是强调运用法律对国家管理排除B 材料措施并没有确立国家管理的法治模式排除C9.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趋同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不是鲜卑族逐渐灭亡 B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10.某校高一某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几本书籍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B. 希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 海外殖民的兴起与衰落D. 文明交流的途径与扩大【答案】A【解析】略11.如图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言论出自①处的是A.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B.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C.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D.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答案】A【解析】12.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诏令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 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此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D. 完善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均田制并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实质排除A 均田制是把无人的荒地分给农民并不会影响官僚的利益排除C 材料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13.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14.“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 改鲜卑姓为汉姓B.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C.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三十岁以下的朝中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如故意不使用汉语将给予降职或罢黜处分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与“改鲜卑姓为汉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故C项错误“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5.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7.(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哪些主要问题17.(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时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规定并指出其积极作用17.(3)从文明史的视角指出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答案】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解析】依据材料一“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可知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答案】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解析】依据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得出规定一是受田数量男女有别依据材料二“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得出规定二鼓励垦荒依据材料二“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艰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得出规定三是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依据材料二“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得出规定四是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答案】价值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明史的视角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是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18.(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8.(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案】方式通过接受汉族社会制度完成政权的汉化原因中原农耕文明的程度较高形成较为系统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发展程度较汉族落后希望通过政权的汉化维护统治【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从宏观上把握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解读和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比较简单根据两则材料相关信息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把握住“接受汉族文化”立意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 难度较大在审题和作答时候重点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认识A.中原汉族文化的先进性 B.少数民族政权文化的落后性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开明开放”驱动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变传统要看少数民族传统是否符合民族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符合就一定要调整【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入手不过根据题干材料总体立意来看应该注意把握到以下维度 A.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统治者要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汉化政策要讲究策略不能够全盘吸收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年)诏“皇族亲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北魏孝文帝A. 废除了拓跋贵族的特权B. 注重运用法律管理国家C. 确立了法治的管理模式D. 注重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明显可以看出是反对打破高低贵贱门户偏见随意的婚配这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防止上下尊卑关系的错乱故选D 材料的意思是要阻止上下尊卑的自由分配是要维护贵族特权而不是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 材料并不是强调运用法律对国家管理排除B 材料措施并没有确立国家管理的法治模式排除C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 颁布均田令B. 实行府兵制C. 汉化政策D. 整顿吏治【答案】A【解析】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D. 汉化过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这是实质上是经济方面的封建化过程故答案为A项农业化过程没有体现“实质上”的题意要求排除B项工业化过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汉化过程存在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并且不符合经济角度排除D项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5.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尊儒崇经B.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 模仿汉族制度D. 学说汉话【答案】B【解析】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 贫苦农民B. 鲜卑贵族C. 汉族地主D. 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7.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8.下列关于均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孝文帝时首推均田制B. 地主原有土地大为减少C. 土地来源于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D. 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主要是把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来稳定社会秩序 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A项首推表述错误排除 B项同均田制无关排除均田制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 D项错误故选C.9.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A. 统一文轨B. 整顿吏治C. 定都平城D. 迁都洛阳【答案】D【解析】从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可以看出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决定实行迁都洛阳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0.“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 东周平王B. 东汉光武帝C. 曹魏文帝D. 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还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河南洛阳人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的措施故D项正确1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D.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答案】C【解析】材料中“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农民需要承担国家租税和劳役故C正确材料中的露田是不能继承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A错误B与史实及材料内容不符合故B错误分配土地的标准不是按人头是按照年龄故D错误故选C12.《洛阳伽蓝记》对北魏的洛阳城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北魏A. 尚未迁都洛阳B. 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 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D. 学习汉族礼仪促进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体现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其封建化进程 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迁都已经完成 A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 C 排除故选D.13.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A. 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D.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促进了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而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也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矛盾缓解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相互交融而不是只强调一个方面故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少数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排除C.14.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A. 刘邦B. 拓跋宏C. 李渊D. 赵匡胤【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故此处的“高祖”指的是拓跋宏故B正确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故ACD错误15.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16.496年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这一措施A. 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B.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C. 促进了北魏经济迅速发展D.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可得出这些措施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故A项正确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北魏已经统一北方但对于全国的统一起不到奠定基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17.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社会背景18.(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意义【答案】(1)背景北魏中期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社会矛盾尖锐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政府财政收人减少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解析】(1)根据材料“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已遍布全国‘豪右多有占夺富强者并兼山泽’”可得出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材料“而贫苦农民困饥流离漂居异乡”可得出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政府财政收人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答案】(2)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魏的国力推动了内迁少数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人数众多的自耕农”可得出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并提高了农名的积极性根据材料“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魏的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内迁少数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9.(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19.(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答案】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解析】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民族之间不和谐回答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答案】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以农为本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解析】第一小问由“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可知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以农为本第二小问由“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可知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潮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实际上是指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均符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局面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2.北魏新都洛阳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南朝宋、齐的都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 国家富强B. 对外开放C. 江南开发D. 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 民族的融合B. 分裂走向统一C. 中央集权加强D. 经济中心南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之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故B项排除中央集权加强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在宋代故D项排除4.下列组合能突出中国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间关系的是()①赤壁之战②孝文帝改革③唐藩合亲④靖康之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②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③唐藩合亲说的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④靖康之变说的是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大臣等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故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摒弃鲜卑族传统习俗及对传统习俗的改革故只有B与题意相符选故B6.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A【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①正确②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于改变上述状况无益排除③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可以减轻官吏对平民的压迫故③正确④项是社会习俗领域里的变革并不能直接改变材料中的现象排除故选A7.北魏立国之初借助儒学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利用皇帝祖先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这些措施()A.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B.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C. 强化了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D.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答案】D【解析】8.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9.图1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窄小胡服图2是迁都后石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迁都后()A. 君主专制权力强化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 以孝治国体制确立D. 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后改穿汉服这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北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文化认同故D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10.《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材料中引述一首诗和一首童谣意在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前一首是描绘的是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后一首童谣反映出人们对迁都的支持和拥护故①③正确②④材料没有反映迁都的阻力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1.(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答案】(1)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得出统治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得出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得出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答案】(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隋唐盛世局面奠定基础【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他通过改革巩园了北魏的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他通过改革巩园了北魏的统治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无穷的隐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隋唐盛世局面奠定基础12.(1)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12.(2)根据所学知识详细分析材料三中出现“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北魏孝文帝【解析】(1)根据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皇帝是北魏孝文帝【答案】(2)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提倡与汉人通婚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2)根据材料“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提倡与汉人通婚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13.(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13.(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捆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解析】(1)依据“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有利因素【答案】(2)特点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解析】(2)依据“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可概括得出特点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4.(1)材料中的“魏主”“帝”指的是谁?14.(2)材料一中的“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14.(3)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14.(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在当时民族关系方面起了什么作用?【答案】北魏孝文帝【解析】【答案】洛阳【解析】【答案】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解析】【答案】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第2课北魏孝帝的改革措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北魏孝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迁都洛阳后,孝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化
4.北魏孝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①③ D.②④
强化提高
7.史书曾称颂孝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8.北魏孝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适应农耕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北魏孝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 .①③ D.②④
1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帝是一位
有作为的政治家
.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帝均田令的影响。
12.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化。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高考猜想
13.(北魏孝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孝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4.移风易俗是孝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官吏俸禄制加强了对豪强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
2.A 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3.B 迁都洛阳后,孝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4.D 魏孝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服装、语言、姓氏、婚姻、籍贯等。
5.A 从时间看,484年实行俸禄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
6.D “①俸禄制”“③三长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符合主题干“农业改革的措施”应是“②均田制”和“④租调制”。
强化提高
7.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教材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
8. 北魏孝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化,即学习农耕化。
9. 本题可用排除法。
鲜卑贵族大多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因此②不正确,凡含有②的选项皆可排除。
10. A、B两项可以是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和原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且只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有影响,而不能影响隋唐均田制的实施。
D项屯田制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
项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即暗示不会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实施。
课外延伸
11.【解析】回答第(1)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
回答第(2)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回答第(3)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
回答第(4)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12.【解析】本题以风俗习惯的改革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考查北魏孝帝改革的影响,回答时应根据北魏孝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回答。
【答案】(1)措施:改着汉服,改易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
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改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3)春节时,跪拜磕头,上坟烧香的习俗;结婚时大要彩礼;厚葬习俗等。
高考猜想
13.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表明,孝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也说明正确。
由“众心恋旧”说明B正确。
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正确。
14.D 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帝的改革是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