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所追求真善美就是爱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其“仁爱”思想的最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爱”思想教育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意蕴深远、门类繁多,有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佛家的、阴阳家的等等。那么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自己要修养好,要学习,要深思。然后由己及人、及妻子(古代以男性为中心)、及孩子、及兄弟。如果自己的修养三尺高也让其他人都达到三尺高,这就是所谓的齐家。为什么用齐字?齐就是等,自己修养好了让全家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就等同了。其次,要把家里的道德伦理治家的方法再扩大开去,要治国,国不是自己的,因此是去“治”。最后是平天下。平是什么意思?是均衡。不是要争夺天下,而是大家都平衡、平均,这样才能达到和谐。
儒家特别强调君子慎独,就是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没人教导的时候,自己提高自己。宋代理学大家概括了君子修身的方向,从那以后一千年成为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即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为天地立心”?天地是无知的,但是天地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它的心,我们要总结大自然的规律,总结一切客观的包括社会的人事的规律。“为
生民立命”,生民用的是诗经里面的词,就是老百姓,为老百姓立命。老百姓立命之本在哪里?应该帮助老百姓有一个生存的环境,有一个美好的追求,有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为往圣继绝学”,这是讲传统。张载有感于古代原有一些精粹的儒家思想后来不大提了,所以他说要把往圣绝断的学说继承下来,让它传下去,主要指的是儒家的核心。最后,“为万世开太平”,不是为万世创太平,开太平是开个头,后人继续做。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要发展,国家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决定因素在于人有没有文化知识和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的优秀民族传统
文化。邓小平曾经向中小学生提出要做“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所谓“有理想”即信仰、信念,也就是有人生的追求目标和方向;所谓“有道德”即有修养和品格,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进而养成一种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品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谓“有文化”,即有文化知识和具备做人的基本素养,也就是以性养人、以性怡人、以性育人(何谓性?《中庸》:“天命谓之性”。意思就是人天生俱来的禀赋或者说秉性。);所谓“有纪律”,即守规范,符合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规范。另外我觉得需要加上一点“有思想”,即“我思故我在”(思者故我),辨明是非,“吸取精华,弃去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
国家服务、为人类服务。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责任重大,既要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修道之谓教”,这里的道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做人之道。当然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就是讲做人的。那么何为“仁”?所谓“仁”,孔子云:“仁者,爱人”。”仁”什么意思呢?从汉字的结构上来说,就是两个人之间互相要在心中存有真诚的爱。推而广之,两人之间两人之间便形成一个社会,“泛爱众”,在社会上广泛的不是狭隘的相互在心中也要有真诚的爱,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才能和谐。那么在儒家来看,什么是和谐呢?《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之积极意义就在于可以构建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平的天下。“和”即“合”,合欢之意。从字体结构来看“和”为“禾”与“口”合二为一。禾者,庄稼、粮食;口者,嘴也。二者合起来意思就是每张嘴都有吃的。先民创字的年代是农业生产时代,所以物质是第一位的。当然其中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只有每个人都有了吃的,才能“和”。“合”,合欢。从结构上来看“人”“一”“口”,意为“一人一口”,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一口吃的东西。这样人们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精神追求。管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今人,在物质基础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更应该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和享受。因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象征,所以我们要两手抓,两
手都要硬。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两个文明一起抓,同时也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然而,荣格曾说过:“许多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并不快乐。”那我们就要追究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人们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活着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到底为什么而活着、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人们。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曾讲过“快乐就是把应该做的变成愿意去做”,并且他告诫人们:不快乐那是一种自恋的心态,要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必须尽快摆脱自恋的心态,最后“一切将归于平淡”,在临死时可以说“无悔于此生”。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朝闻道,夕死足矣”。何谓“道”?《中庸》:“率性之谓道”,即按照或者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去追求天地万物的真善美,也就是按照或者顺着本性行事,不要为世间的凡事所累而失去了本真的东西。因为追求真善美就是一种爱的体现,同时也是儒家思想中“仁爱”思想的最好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
以前,我们的前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并在他们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影响和丰富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即而有许多千古传诵的英雄事迹和文学作品影响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私塾教育推崇熟记《四书五经》。孩子从小便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才。胜不骄,再接再厉创造更加辉煌的
业绩;败不馁,卧薪尝胆,终成大器。在自古流传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不断的开拓创新,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碾出一朵朵文明中外的奇葩:四大发明的创造,英雄人物的产生,优秀诗歌的流传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因此加强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在我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中小学校应当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教育作用,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思想。惟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并能够发挥其现实的作用。